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精选5篇)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 篇1

(一)宾大庆(璧山县中医院放射科

402760)

编者言:工作之余,在此总结平时遇到的一些病例,和大家一起学习。水平有限,望各位同僚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在此说明一下:本文参考书籍(X线诊断学·第二版-荣独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例一:内生软骨瘤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上图的X线表现:片中可以看到右手环指近节指骨基底部骨质破坏,其内可见沙粒状钙化影,且骨质欠连续。余未见异常。

据文献,软骨瘤又称内生软骨瘤,是一种常见良性肿瘤,好发年龄是20~30岁。好发于四肢短骨,其X线表现有:肿瘤一般为中心性生长,周围骨质菲薄,内可见数个小房,有沙粒样钙化,骨质多呈膨胀性生长。需与骨囊肿、神经纤维瘤病鉴别。

病例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软骨炎)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上图的X线表现:片中所见双侧股骨头骨质密度增大,其内可见小的低密度透光区分布,股骨头变扁塌陷。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线清晰可见(本例病人系外伤入院)。双侧髋关节亦受累。

据文献,股骨头坏死因其主要病理系股骨头血运受阻,遭受破坏而引起的头部骨质缺血,故多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需要与髋关节结核、克丁病、退行性关节病鉴别。

病例五:成骨肉瘤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上图的X线表现:片中所见左侧股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大部分表现为致密高密度影,周围软组织受累,坐骨棘可见瘤骨分布。

据文献,骨肉瘤是多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病于20岁左右,多发下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其肿瘤性骨样组织为透X线的组织,其穿破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可出现各类骨膜反应。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混合型三型。本例为成骨性骨肉瘤。成骨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干骺端,以骨质增生为主伴轻度骨破坏。肿瘤本身和周围新生骨密度很高,边缘有时候呈毛刷状或针状。其在肺部的转移灶常表现为高密度的结节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者100例, 新生儿的出生时间范围为9h~35d。足月产新生儿患者40例, 早产新生儿患者5例。顺产出生的新生儿患者30例, 非自然生产出生的患者25例。男性新生儿患者60例, 女性新生儿患者40例。80例患者采取常规摄片, 20例采取非常规床旁摄片。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患者全部采取仰卧前后位, CR数字化胸片, 球管距离100cm, 采用的投照条件为48~52kV和2.3~3.6mAs, 短时间内投照, 尽量避免患者的呼吸运动影响照片的质量, 尽可能的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同时采取合适的措施, 尽可能使之一次完成。打印照片时不放大, 最大限度的保持图像的真实性, 确保诊断的顺利进行。

2 结果

多样性是新生儿肺炎X线影像主要的特点之一, 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肺纹理的增多以及增密是影像显示的主要表现, 与此同时伴随有:局部的肺野透光度的稍微降低, 局限性模糊影 (呈小片状以及大斑片状) , 沿着支气管分布存在的致密影 (点片状) 。左肺野有影像表现的10例, 右肺野有影像表现的65例, 两肺野都有影像表现的25例。同时伴有肺不张的5例, 合并肺出血的5例, 上纵隔有胸腺影的15例。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病之一, 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倘若治疗不彻底, 容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幼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临床儿科医师与影像科医师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 诊断肺炎的主要的根据主要是患者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的症状以及X线平片影像。与此同时也与临床及早选择性用药和预后有关。

新生儿肺炎的X线影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变化很快, 一般是一种表现为主, 多种表现共存。具体的X线影像有如下:两肺野纹理呈现增密、增多现象, 两肺下野特别的明显。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肺部充血、肺间质的浸润以及支气管炎等有关。单独的肺纹理增多可看作新生儿肺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根据;双肺下野肺纹理的增粗, 尤其是肺野内带的增粗, 并且其纹理的边缘比较模糊;双肺下野肺纹理的增粗, 沿增粗的肺纹理一般显示出分布的颗粒状并且边缘模糊的小病灶影;一侧肺野的局部透光性稍微减弱, 是因为局部炎性物质渗出所导致。新生儿患者的肺野面积比较小, 所以肺部的局部透光性比较低;一侧的肺野局部透光性较强, 原因是局部小气道被阻塞导致发生的局部的肺气肿;沿肺纹理表现出的模糊的小点片状浸润影是因为肺局部的炎性渗出物浸润所导致;肺野内呈现的大小不同的斑片状影以及一些呈高密度的致密影。一般是由于小病灶渐渐形成大病灶, 导致发生严重的大叶性肺炎。病灶彼此相互的融合, 致使细的支气管中发生不等程度的阻塞, 使肺组织的含气量发生降低, 在X线上呈现为肺不张。新生儿患者肺组织的弹力组织发育不完全、肺部的血管组织特别丰富、肺泡的数量比较少, 所以在感染时特别容易导致阻塞引发肺气肿、肺不张等, 所以在下肺野常常出现阳性阴影。

新生儿肺炎的诊断鉴别:支气管肺炎一般是由于细菌或病毒入侵, 致使肺部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等, 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 以肺泡壁通道为途径向四周组织蔓延, 引发点片状炎症病灶, 如果病变部分汇合成片, 可导致多个肺小叶发生病变甚至病变部位更加广泛。如果小支气管等发生炎症时, 一般可能致使管腔部分阻塞进而导致肺气肿等症状[3]。在临床影像上表现为病灶影等;吸入性肺炎一般是因为胎儿在分娩时候缺氧, 导致胎儿肠道和皮肤的血流量降低, 兴奋了迷走神经, 致使肠壁缺血导致痉挛, 从而使肠蠕动增加, 最终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 进而排出胎粪, 同时缺氧促使胎儿呼吸运动加剧, 将胎粪吸入肺部, 胎粪堵塞小气道, 致使远端肺泡内的气体吸收, 最终导致肺不张;如果发生不完全的阻塞, 胎儿吸气时气体进入肺泡, 但是呼气时因为小气道被阻塞, 气体无法全部呼出, 最终会导致肺气肿, 倘若发生肺气肿的肺泡破裂则演变为肺气漏。临床影像一般表现为肺门的模糊并伴随有局限性肺气肿、气胸[2]等;肺出血在原发病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鼻孔流出血性液体等。

为确保新生儿肺炎诊断的正确率, 需要有很好的摄片技术以及先进的影像检查的手段。摄片时应该在新生儿患者熟睡以及呼吸平稳时, 并且患者的睡姿端正时拍摄, 拍摄并选取优良照片, 以确保准确的影像诊断信息, 利于医师诊断。在读取胸部照片的时候, 应该尽量将导致影像模糊的影响因素排除;医师在诊断新生儿患者的大病灶肺炎时, 应注意与肺出血的区别[4], 如果有新生儿患者出生后24~48h内拍摄的, 并且伴有明显呼吸窘迫的患者, 应该注意与新生儿湿肺病的区别[5];对新生儿肺炎患者伴随有明显的支气管充气时, 应当注意诊断新生儿是否有透明膜病。如果胸部的X线片检查只显示有双肺纹理的增多以及肺门阴影的模糊时, 要及时的想到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刘东亮曾报道[6], 有21例新生儿患者的肺炎胸腹联片没有发现肺部有斑片状的浸润病灶仅显示出肺部纹理的增多等, 但是进行胸部的CT检查后, 则呈现肺部有15例小斑片状阴影, 大约占71.4%。因此在病情需要和条件允许时, 应当进行CT检查, 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7-110.

[2]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杜, 2001:12.

[3]董声焕.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23.

[4]姚庆华.新生儿肺出血X线—病理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20 (5) :257-261.

[5]刑剐, 郑军, 盛刚, 等.X线胸片对新生儿常见肺部疾患诊断和评估的价值[J].天津医药, 2006, 33 (1) :27-29.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 篇3

【关键词】 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ct诊断

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急性病,就是小肠、结肠不通畅,病发时伴有阵发性腹绞痛、机体停止排便、排气,同时可能由呕吐、腹胀现象。肠梗阻可引起全身和局部生理病变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所以,早期的准确诊断有助于肠梗阻的快速治愈。传统的诊断肠梗阻的方法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测,或者直接采取透视的治疗手段,但是效果不佳,经常有检测不出或检测遗漏状况。为改进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特对我院近两年接收的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探讨ct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肠梗阻患者的相关治疗记录做数据分析。患者年龄介于29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38岁,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相同。呕吐、腹胀、腹痛及便秘等症状在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患病程度略有不同。

1.2 方法 病人都利用美国PICKER1200SXCT机进行ct检测,日本MODEL190CR进行x线平片诊断。诊断内容主要是肠壁的状态、厚度及患者的呕吐次数及程度。例行的检测手段是平扫腹部并加强扫描,患有梗阻的区域用5mm的薄层进行扫描[1]。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患有绞窄性肠梗阻,可以采取延迟2-3分钟进行扫描的方法。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腹部,肝脏膈面下面开始延伸到耻骨上缘。用于观察肠壁的仪器,窗宽设定为290-790HU,窗位设定为55-105HU[2]

1.3 诊疗标准 显效:ct和x线在准确检测出肠梗阻的有无状况,发现疾病的存在部位以及发病的类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可信度;好转:ct和x线能够检测到肠梗阻是否存在,但对存在部位及类型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来;无效:ct或x线不能准确无误地检测到肠梗阻的存在,对于其他相关症状的检测率比较低。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做数据处理,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疗效果进行t检验,两者在检测疾病存在与否、疾病类型和相关症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P<0.05的前提下,该项数据统计具有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48例患者进行的x线平片和ct诊断进行比较发现,有39例患者因为明确诊断出典型的气流页面而判定患有肠梗阻,另外9例只能见部分气体,而不见液气平面存在,尚不能对其是否存在肠梗阻作出准确的判定。47例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肠壁明显厚薄不均,梗阻上面的肠管出现扩张现象,液气平面发生改变,这些表象证实肠梗阻的存在。

造成急性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是肠粘连。通过ct检测,确定32例患者是由于肠粘连所导致的肠梗阻。10例患者ct诊断出其腹腔内有明显的高密度组织肿块,肠道受压迫而发生移位现象。其中2例肿块不断地扩散,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严重恶化,演变为麻痹性肠梗阻。大小肠内气流扩张,液气平面严重改变。这几位患者中有4位通过ct检测被准确查出具体病因及患病类型。

1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腹腔内有呈现C或U型的肠袢,系膜血管聚拢在肠袢中间。肠壁剧烈增厚,大量积液积存在肠内。

按照病理诊断表,对ct及x线平片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检测出仪器是否严密。在判定梗阻的基本定位方面,诊断结果相差不大;但是对于动力性病因的诊断上,仪器检测是与病理诊断的描述有所出入;对于肠套叠的细微变化,运用仪器也是很难检测到的。

即使再严密的检测仪器也有误诊的时候,其中有一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本身是患有阑尾炎这种疾病的,检测仪器被存在于阑尾附近的脓肿状态所麻痹,将患者病情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这种诊断错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无论是从器械的优化上还是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上,都要强调严谨、严格的重要性。

3 讨 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性疾病。传统检测该病的方法是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但实践证明,x线检查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检查难度大于ct、成像质量差于ct、检查时间消耗长于ct,导致x线平片的检测率也是比较低的,大约28%左右的疾病不能被准确的检测。再加上患者病痛难耐,很难配合检查,难以做到x平片需要的多体位照射。本组的48例病患的ct检测资料符合病理检查标准,其检测结果大致相同。随着ct检测的种种优势的显露,该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检测肠梗阻的最准确、迅速的一种方法。ct检查采取患者舒适的仰卧位,并且为了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可以将机器的阅片窗进行调整,使图像质量满足要求即可。ct还可以判断肠梗阻的病因及病变肠道的供血情况,较x线比较,大大提高了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國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对ct检测的认可度非常高,惊叹该项检测的准确和全面。在肿瘤所引起的肠梗阻检测中,ct检测是最准确的。它呈现出来的是横断面的立体解剖图,避免组织重叠造成的干扰[3]

患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高达25%,若能够尽早确诊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极大地降低死亡率。X线平面几乎无法检测到该种疾病,极其不利于控制病情。相比之下,ct检测更加直观准确,通过ct扫描,医生能够准确判断肠壁的变化情况,肠壁肿胀充血,大量腹水压迫血管,肠腔外有积液,甚至发现造成肠梗阻的病因和病变部位,肠系膜发生特征性改变影响肠道蠕动,加速肠梗阻的恶化。与x线平片检测相比,ct检测能够更加迅速锁定病因,更有利于进行治疗。通过直观的观察,可以清楚地了解梗阻部位的肠管变化及肠系膜、肠壁是否有变厚的倾向。另外,其他手段难以定夺的绞窄性肠梗阻可以在ct检测中检验出来,但是确诊该病需要耗费的时间很长,及时诊断不出可能会丧失了治病的最好机会,对治愈该病极为不利。于此不足,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确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或是采用与其他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尽早确诊。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医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新的研究方案和诊断仪器定会脱颖而出,以弥补当前的医疗技术所不能达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徐晓红.超声、腹部X线平片、CT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08(04):78-80.

[2] 乔中伟,李国平,等.小儿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33(01):45-47.

颈椎病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 篇4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面,诊断

颈椎病又叫颈椎关节病, 是颈椎、颈椎间盘、韧带、钩椎关节、椎弓关节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 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臂酸痛、麻木、头疼、头晕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发病率连年上升约为15%[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和应用, 传统的X线检查仍有肯定的诊断意义。具有一种简单、便捷、低廉、易行等优点, 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对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检查的50例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的资料进行分析, 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颈椎病患者, 病例诊断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 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均常规摄正、侧、斜位片, 部分病理加以颈椎动态观察片, 至少有一项异常改变。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3例;年龄24~60岁, 平均33岁;病程最长10年, 最短2个月, 平均1.5年。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15例, 间断或持续性头昏、头痛10例, 肩背部疼痛10例, 恶心5例, 心慌3例, 气促1例, 耳鸣1例, 失眠1例, 四肢无力3例, 胸闷1例。临床分型:神经根型颈椎病2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 混合型颈椎病8例, 脊髓型颈椎病7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6例。

1.2 观察项目

正位片主要观察钩椎关节有无退变, 椎间隙有无变窄;侧位片主要观察生理曲度有无异常;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有无缩小;过伸过曲位片主要观察颈椎有无半滑脱移位等。

2 结果

2.1 生理曲度异常

生理曲度异常是颈椎病的一种早期x线征象, 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都是维持颈椎稳定的因素。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前凸。变直、后凸或反弓均为异常, 当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失去平衡时, 生理曲度才能改变, 即发生颈椎曲线的改变。生理曲线可因髓核椎间盘变薄而发生改变。最好采用坐位垂肩的自然体位, 卧位不可取。侧位片显示后下缘骨刺效果较好。但投照位置必须正确, 本组10例有生理曲线改变。

2.2 颈椎半滑脱

颈椎半滑脱指软骨变性, 关节囊和韧带、椎体发生半脱位的现象, 是颈椎失稳的主要表现, 少数由外伤引起的旋转或滑脱。多数发生在颈椎3~4, 个别病例发生在其他颈椎。“三联征”, 是椎体旋转的可靠征象, 单独出现不确定。有些半滑脱病例在常规侧位片上显示不清, 需要通过前屈侧和后伸侧位才能做出判断。本组5例有颈椎半滑脱。

2.3 椎间盘狭窄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供组织, 发生退变最早, 椎间盘狭窄常在相应椎体发生骨刺, 但并不一定出现椎间盘狭窄。其X线表现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椎间盘狭窄程度不等, 狭窄程度轻者容易被忽略。直接征象:呈条状、卵状或圆形及不规则形透亮区。间接征象:各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 以椎间盘、髓核退变或突出, 失去正常的结构比例。本组5例有椎间盘狭窄。

2.4 椎间孔变小

是由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退变、椎弓根肥大或椎体滑脱所致, 椎间孔呈卵圆形, 纵径大于横径。表现为失去正常的椭圆形而成为哑铃状或不规则形。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都累及脊神经根。本组5例有椎间孔变小。

2.5 椎间隙变窄

是因为颈椎的屈伸运动是以颈4~6为中心的, 两个相邻椎间隙狭窄或伴有关节面硬化。椎管狭窄主要受椎体后缘的骨赘向椎管内突入, 表现为脊髓、神经根受压。椎间隙的变窄是诊断颈椎病的可靠X线征象。读片时需注意它的正常规律。本组可见10例。

2.6 钩椎关节退变

颈椎3~7椎体上面后外侧有骨性隆起称为钩突, 钩椎关节由上位椎斜坡与钩突共同构成。分列于椎体上面两侧, 正位片上钩突显三角形, 钩椎关节间隙清晰, 宽约2mm。钩椎关节退变的X线表现常不一致, 有的仅发生于一侧, 有的发生于两侧, 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致密、斜坡和钩突骨质增生肥大。本组5例有椎间隙变窄。

2.7 骨质增生

是颈椎病的常见征象, 也是最有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包括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椎体附件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变长、变尖。前、后缘增生较多, 并且明显, 当椎体活动时, 这些部位所受应力最大, 应力主要集中于椎体的前后下缘, 为对抗过高应力, 易形成骨刺。本组10例有骨质增生。

2.8 韧带钙化

韧带钙化多数呈长条形, 少数呈斑点状。韧带钙化可分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项韧带的钙化。颈椎病时椎体的稳定性差, 韧带负荷加重, 久而久之增生钙化。条状钙化长短不等, 短的钙化几毫米。本组可见前纵韧带钙化5例, 后纵韧带钙化3例, 项韧带钙化2例, 共10例。项韧带钙化对颈椎病诊断具有意义。钙化部位常与椎间盘狭窄部位相一致。

3 讨论

颈椎支撑头颅, 活动度较大, 负重多, 在解剖上骨质结构、附属软组织及神经血管等结构复杂, 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根据有关研究报道,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正确X线诊断, 对临床诊治可提供极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40岁以上的人近半数伴有各种类型颈椎退变的X线表现, 临床认为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个器官受长期劳损均可出现退行性改变, 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近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 人们对互联网的青睐, 导致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和坐姿不正确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 长期不正确的姿势, 是引起颈椎病的常见病因,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另外, 劳损、外伤、退变、风寒湿因素及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等为主要病因。颈椎的稳定性取决于动力平衡, 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异变性, 都会对颈椎间的稳定起到破坏, 在正常情况下, 颈部肌群使颈椎保持稳定, 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以及与之相应的韧带构成动力支持系统, 起着平衡、稳定和支持作用, 当相应的组织结构发生形态学及病理学上的改变, 使神经、血管受到严重压迫, 破坏了支持系统的平衡,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颈椎平片通过多方位的投照, 可以显示的信息是非常多大, 有正位、侧位及双斜位, 正位片主要观察椎体边缘、钩椎关节、椎间隙等异常改变, 侧位片有利于观察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以及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双侧斜位片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孔大小及形态的变化, 协助正侧位诊断。对X线改变较明显, 但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 应考虑颈椎病前期。对临床症状典型, X线无改变者, 应考虑隐性颈椎病[2]。椎体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椎体的骨质增生会压迫邻近的解剖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 同时也会影响颈椎活动度, 应加以重视;颈椎骨质增生, 骨赘骨桥形成是此病主要依据;长期的劳损引起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是颈椎病的起因, 正常人体颈椎生理曲度呈前弓状态, 顺列侧弯或其他因素导致椎动脉走形迂曲, 压力增高, 可引起一系列的后循环缺血症状, 对头颅的承重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可以作为诊断本病的基本特点;颈旁软组织钙化阴影、各小关节增生及功能紊乱, 可作为诊断颈椎病的间接征象;颈椎椎间隙呈逐渐增宽表现, 下位颈椎间隙不窄于上位, 如出现变窄, 可作为诊断该病的主要特征。通过以上X线的观察, 本组10例有生理曲线改变, 5例有颈椎半滑脱, 5例有椎间盘狭窄, 5例有椎间孔变小, 10例有椎间隙变窄, 5例有钩椎关节退变, 10例有骨质增生, 10例有韧带钙化。临床医师们可以大体上了解颈椎病变之所在, 均可给予确诊。随着影像学X线平片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颈椎病的诊治效果有了显著进步, 颈椎病X线平片成为目前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方法, 它具有检查简单、方便, 价格便宜等优点, 病因诊断效果肯定, 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目前在基层医院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检查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55-859.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及X线诊断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6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进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且进行腰椎CT常规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在X线与CT检查均有一定的影像学征象,CT检查更准确、直观,X光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小关节面硬化、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小关节腔真空征;关节囊及关节周围钙化、关节下骨囊变;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等为CT诊断的常见征象。结论 CT检查对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更客观、准确,应用空间更广泛,在X线诊断的基础上联合CT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价值。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X线平片;CT诊断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腰椎关节位置的紊乱,引起腰背部疼痛,与腰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有很大的相似性,临床鉴别有一定的困难[1]。X检查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腰椎小关节的影像,平片常会忽略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相比较而言,CT通过断层扫描,能够清楚的显示椎小关节的形态和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少漏诊,提高了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率,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辅助资料。我们回顾分析了6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X片及CT的影像资料,以提高临床技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28例。年龄在35~71岁,平均55.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腰部隐痛,时痛时止,与体位发生有关;大腿外侧常有牵连性疼痛;局部深压痛,伴背肌紧张;压迫神经根时可有相应的症状出现。

1.2 检查方法:均选用GE公司生产的螺旋CT常规扫描L3/4、L4/5、L5/S1椎间隙及相邻椎体上下缘行。每个椎间隙连续扫描4层,在骨窗及脊髓窗观察。采用GE公司DR机进行X光摄片。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小关节损伤情况,双侧发病,常一侧病变显著。

2.1 X 线平片表现:41例可见小关节面增生钙化,形成骨赘。13例小关节脱位、半脱位并侧弯。26例并发腰椎退行性改变。6例可见椎间孔变形。

2.2 CT 表现 ①小关节面增生硬化44例,其中重度增生者7例,余为轻、中度病变。这种增生主要是关节软组织病变有关。增生的关节面呈现牙质样改变,表面常失去光滑。关节面的凹凸不平导致对合不良。关节面进一步增生肥大后形成骨赘(典型影像见图1)。若是边缘形成增生会导致关节突包绕,关节间隙变小。正常关节间隙在2-4mm之间,且双侧对称。本组研究中36例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间隙变窄<2mm。其中30例为双侧均匀性变窄,余病变不均匀。②31例出现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影像学为关节面对合错位,间隙增宽在4mm以上。常见的为同侧关节间隙增宽,也有一侧变宽,对侧变狭窄的情况。③29例合并椎间盘病变征象。其中椎间盘脱出17例,26例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间“真空”5例(典型影像见图2)。④16例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⑤软骨下骨囊变6例(图3)。

4 讨论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上是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个独立的疾病。长期以来临床上人们对于腰腿痛的病因多从腰间盘突出症上来考虑,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引起的病变重视不够。分析原因主要也有X线对小关节显示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一旦本病合并有腰间盘突出,常不再考虑椎小关节病变的存在。实际上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是一种由于骨性病变或退行性病变引起腰腿疼痛的独立的疾病,其病变的基础主要是生理性老化或腰椎不恰当的负荷过久,从而引起了小关节退行性变化[2]。近年来,由于CT检查的普及且技术的提高,对于本病的认识及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

常规 X 线检查由于是平面摄片,重叠影像的存在使得观察小关节细微的变化是有局限性的。通过多体位摄片能够对小关节损伤可做出初步诊断。临床上对于中老年腰腿痛患者,骨质本身存在退行性病变,X光检查出了注意腰椎间盘突的情况外,如果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症状与临床疼痛情况不全相符合,或经积极治疗后疼痛仍不能有效缓解时要考虑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可能。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能够清楚的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关系。同时由于测量精确,对于狭小的关节间隙、是否存在脱位及半脱位情况能够较清晰的发现,而这些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觉察到的[3]。且CT能够准确的发现软骨下骨囊变椎间盘间“真空”,针对这些影像特征迅速对本病做出判断,因此CT在小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是重要的。综上所述:CT检查对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更客观、准确,应用空间更广泛,在X线诊断的基础上联合CT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好治,梁福民,王希林,等.腰椎退变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0(4):254~258.

[2] 賈振丽,刘永杰,刘红光.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及X线平片的对比[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4(5):273~274.

上一篇:小学元旦活动安全预案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