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成长敏感期读书心得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捕捉儿童成长敏感期读书心得(共8篇)

捕捉儿童成长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1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范 篇2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但是真理是不对过期的,即使是现在来看,这本书的理念依然是非常先进,非常值得每个父母去学习,去实践的。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这对于儿童教育这个领域来说也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书中把孩子的成长分为0~2岁半,2岁半~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6岁以上,这6个阶段来写,重点突出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最突出的敏感期,条理非常清晰明了,事迹十分常见,每个人都肯定遇到过小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我们知道,敏感期是不可能完美区分开来的,其中的案例很多都涉及到几个方面的敏感期,也有出现敏感期提前或者延后的情况。所以这样的分类阶段与其说是分孩子的敏感期阶段,不如说是更我们一起分享“孩子”的的成长阶段。

我认为这本书最让人感到的是一份真实感。孙瑞雪老师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这本书的事例是办学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每一件都是真事,同时每一件都平常到在我们身边不断重现。但书中的老师、家长,用科学的、与平常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他们,保证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在开办学校的同时,孙瑞雪老师还坚持做科研工作,先后出版发行了教育著作:《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心智成长丛书》、《蒙特梭利教具操作VCD》、《自由中的规则》、《再说敏感期》、《我们都是孩子》等等,以蒙特梭利教育法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儿童的方法。

《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篇3

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那次是作为家长的身份读的,读过之后我认为自己开始真正爱儿子了。这次学校提供了一次重读的机会,作为教师再次读竟然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感触颇多,记录下来。该书收录了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儿童也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

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篇4

这是一本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的书,它就像一把打造了的金钥匙,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 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还有他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喜欢不断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等等。书中举了很多的案例,从0岁到6岁,以及6岁以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和作者精彩的剖析,让你一点一点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很多疑问也不断地得到解决。

就说说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吧!班里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用咬人来解决问题,以前总以为他们是凶、是狠的表现,觉得很恼火。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是口腔的敏感期没过渡好,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应该是在半岁左右来临,由于很多的家庭原因会导致部分孩子的敏感期推后。当出现这个现象时,不必再大惊小怪,只需把他拉到一边,用平和的语气告诉他这是不行的,并且要为他提供一些较坚硬的零食,如糖果等,以满足他的敏感期的需要,帮助他渡过这个迟来的敏感期。

两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首先他会用“打”来表示“他不按照我说的做”,“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但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在这样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每看一次这本书,我都会忍不住感叹一次:“哦,原来是这样!”这对我了解孩子真的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个让我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书里得到了解释。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相对应的敏感期,当孩子的某一个敏感期出现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好好的渡过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初读孙瑞雪老师的书,总感觉难以理解,因为它讲的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所思考的、理解的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已经忘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我认为孙老师的基本主张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家长、老师要少干预,多理解,使其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与学生接触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书的第八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中讲到“如何学语文概念”。书中讲到要想让孩子建立某个概念,不能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而要让孩子去看实物、去感受、去体会。就像书中所说,成人的东西无所谓对错,但只要他一教育儿童,那肯定是错的,因为儿童拥有一套独特的跟这个世界联系的系统。反思自己的数学课,有时由于觉得麻烦、课堂不好组织、浪费时间,一些本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发现算理的过程就由老师代替,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然有了偏差。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班上有一些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每每提到他们,我的心中没有生气、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同情。这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内容对他来说要比其他孩子困难,计算速度慢,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也困难,尽管他们也非常努力,也有些进步,但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找不到快乐,我想面对学习他们是无奈的吧!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带给他们的只是痛苦。成绩否定了他们所有的努力。在这里,爱能给,自由却给不了。

有时我们会抱怨说某某学生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 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常建议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6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我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7

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幼儿园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工作与育儿中经历孩子的种种表现,也有很多的困惑难以去解决。这些困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孩子所经历的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都知道“小婴儿喜欢吃手”,而且非常的享受,这是婴儿的“口腔敏感期”。婴儿通过口来认识世界,但是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啃手,很不卫生,更不用说啃其他的东西了,这样过度的保护和限制,使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得不到满足,会大大推迟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如:抢别人的食物、捡地上的食物,注意力无法集中,只对食物感兴趣,口型咀嚼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啃衣角、被角,甚至“咬人”等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我的儿子在小的时候,家里人觉得吃手脏,竟然把手包起来不让他啃,导致上小学后仍然在不知不觉偷偷啃手。

我所带的班级是大班,我跟班级的孩子约定了周五可以带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孩子们非常的期待周五的到来,跟好朋友约定带什么玩具。每到周五,孩子们非常的兴奋,炫耀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玩具。孩子们的情绪体验丰富起来,骄傲自己拥有的玩具、羡慕别人的玩具、想玩一玩别人的玩具……如何让别人把玩具给自己玩呢?小朋友的处理方式自然不同,有哀求的、有允诺的、有交换的,也有直接抢的!在这些具体的交往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了等待,建立是非观,知道怎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从而养成规则意识。这是儿童处在“人际交往敏感期”,人际交往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作为成人,需要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处理,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自己的经验,完成自己的发展周期。事实上,很多成人过多去干预儿童的纠纷,导致孩子缺少经验,不会交往。

每一个敏感期都如此重要!有的错过了还能补偿,有了错过了,就只有遗憾。

书中列举的一个个案例描述,科学解析背后的原因,这一个个敏感期的出现以及如何的处理,书中都有系统、具体的做法指导,让我们理解孩子行为出现背后的原因,作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去处理?这本书让我从中受益,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避免了弯路。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篇8

(一):相信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者:龙桥幼儿园托班黄老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一直比较相信的教育方法,因为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让他们在未来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较为从容不迫的应对。可是当我面对班里这一帮还不会穿衣、甚至还不能自理,每天上学还会哼唧哼唧、吵吵闹闹地不肯来上学托班小朋友的时候,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乱了套。开学的第一周都处在哄孩子的阶段,秩序与规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每天最担心的是一是户外活动,怕排在后面的孩子掉队;二是安全事故,班里有温柔听话的小朋友,当然也会有完全听不进的“调皮捣蛋王”,而这些“捣蛋王”分走了我大半的精力,做老师的斗志荡然无存。

读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似为我赶走了头顶的乌云,解开了重重的困惑。书中崇尚给孩子带去爱与自由,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孩子空间敏感期的一章,那里的孩子能够充分利用感官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空间,你会看到有孩子所在狭小的柜子中,有孩子钻在大的车轮胎中,有的孩子爬上了高高的体育器械上。这些要是放在我们班,我肯定是会阻止孩子的行为的,而且会美名其曰“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孙瑞雪老师说,老师要相信孩子,他会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既然他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自然他也会有办法下来。而我总是呵斥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企图通过向孩子传递“危险”的信号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可能这样的举动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想“授之以渔”也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自己探索,不参与他们的成长也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在一个允许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内成长。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二)作者:龙桥幼儿园中班谢老师

最近幼儿园传阅的一本书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刚开始,我连书本都没有拆封,但是我听老师们说这本书写的真的很不错,值得看看。这个时候才拿出书本来看看,觉得哎呦,不错哦!往后翻了两个事例,和我们班孩子很像很像,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可以了解到孩子很多东西,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印象深刻记在大脑里面。

“成人粗糙的感情有时很难体会孩子细腻的心灵”,这句话我很喜欢,我赞成,在与我们班孩子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孩子很爱帮助老师阿姨做事情,他们常常喜欢等待,等待你分配事情给他,有一次,我手头上的事情很多,我们班的姐姐妹妹就在等老师忙好,就问老师要不要撕字宝宝。她俩就会很安静的在等待,孩子的心灵是细腻的。

爱与自由这个教育甚好。有段时间我们班小男生特喜欢带玩具过来在放学时和好朋友交换,我并没有干涉,既是放学时间又是孩子的自由,而他们的家长也很配合,都没有干涉。我觉得这样的机会能在周围世界中活生生地去经历与他人的交往,体会各种喜乐和忧伤。这是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我很幸运也很开心能参与孩子的敏感期,他们是需要被疼爱的。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快快乐乐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三)作者:龙桥幼儿园小班董老师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书,它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真实的小案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新妈妈和幼教工作者更好的陪同孩子快乐的成长。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了几点:

1、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标准,孩子有孩子的取舍。在大人的价值观中,一个价值的东西就应该换同等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幼儿来说,他换东西就是凭自己的喜欢,我喜欢这个东西我就和他换,不在乎物品的价值,这在家长的眼中是不可以的,大人用钱来衡量幼儿的决定,认为这是不可以的,从而否定幼儿所做的决定。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幼儿。

2、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秩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内在的极大混乱和不是。这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为“直线思维”.在这点上我认为对我们幼儿教育者来说可以很好地利用孩子的“直线思维”来培养幼儿的各项常规。

3、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经常就会出现抢东西、打架等等各种麻烦事件。但是让一个大班的孩子看一个托小班的小朋友这个时候他就有了责任感,有责任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孩子,也不会欺负。每次中午吃过饭,下去散步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经常乱跑,我就让大班的孩子牵着我们班的孩子散步,散步后送回我们教师睡觉,他们都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在这件事情中他们也有了成就感。

4、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幼儿园,无论它多么高级,也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家,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爱和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爱的家,可以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性格。一个有爱的幼儿园,孩子会喜欢来幼儿园,喜欢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让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有爱和自由的环境吧。

上一篇:第二十七个教师节致辞下一篇:公司党支部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