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推荐9篇)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篇1

一、建筑布局要求

1、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良好;不得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建筑面积与床位之比0.8~1:1。

2、邻近手术室、产房和临床科室,或与手术室有物品直接传递专用通道。

3、设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或休息室、办公室等。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去污区和检查包装区设立人员出入缓冲间和物品通道。

4、工作区域的划分遵循由污到洁;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设实际屏障。

5、缓冲间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或速干手消毒剂,无菌物品存放区不设洗手池。

二、人员管理要求

1、按照供应室功能和任务的不同,工作人员与床位之比约2~3:100(500张床位以下2:100;500张床位以上3:100),其中具有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30%~50%。

2、三基医院护士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二级医院护士长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持有市级以上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证书。

3、护理人员和消毒员有定期专业培训。

4、从事操作消毒灭菌设备的工作人员应持有相应的上岗证(如压力容器、低温灭菌设备);消毒员除应具有上述相应上岗证外,还必须具有省(市)级以上消毒灭菌知识专项培训(包括理论和操作)证书。

三、工作质量管理要求

1、物品回收、分类

(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圆帽、手套(口罩△为可使用)。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回收者等;

阶段水温≤45℃;

④金属器械在终末漂洗程序中应使用润滑剂。塑胶类和软质金属材料器械,不应使用酸性清洁剂和润滑剂;

⑤定时(1~2年)检查清洁剂泵管是否通畅,确保清洁剂用量准确; ⑥设备舱内、旋臂应每天清洁、除垢。(3)超声波清洗:主要精密、复杂器械的洗涤

①清洗前应尽可能地将器械上大的污染物去除,将器械放入篮筐中,浸没在水面下,腔内注满水。水温≤45℃;

②超声清洗时间宜3min~5min,可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不宜超过10min;

③终末漂洗应用软化水或纯化水;

④清洗时应盖好超声清洗机盖子,防止产生气溶胶;

⑤应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频率。清洗后的器械需漂洗和精洗,干燥后通过传递窗口进入清洁包装区。

四、器械质量检查(在清洁包装区完成)

(1)目测:在检查包装区进行,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清洗;

(2)每月至少随即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清洗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

(3)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

(4)各类器械清洗后,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的方法。

3、器械的包装

(1)包装前检查包布有无破损;新包布使用前需洗涤去浆处理;重复使用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清洗,干燥后利于蒸汽穿透;

(2)盘、盆、碗类物品,应单个包装,包装时应打开盖子,多个包装时,所有器皿的开口应朝向同一个方向;摞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以利于蒸汽的穿透;

(4)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

6、灭菌物品的储存管理

(1)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所有灭菌物品存放前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才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

(3)灭菌物品应放在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面20~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处储存;

(4)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温度应低于24℃,相对湿度应<70%;(5)灭菌物品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

(6)灭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在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的存放条件下,棉布包装材料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14天;其他包装材质按照产品说明的有效期使用;

(7)已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灭菌物品的发放

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运送车或容器加防尘罩进行发放,并作好发放时的记录,包括物品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发放灭菌物品时应注意:

(1)发放前首先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有效期或是否湿包。有疑问时,应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2)发放灭菌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应每日清洁,有污染时消毒干燥后使用;

(3)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可暂存于无菌物品发放处,尽快发放。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五、植入物及租借外来器械管理要求

1、必须制定植入物和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2、在手术中使用的植入物(未经工业灭菌的)及租借手术器械,必须由供

七、监测要求

1、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

(1)浓度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应定期检测其有效浓度,以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在使用范围内。

(2)细菌染菌量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2、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有植入物时应每批次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3、干燥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一灭菌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物,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监测不合格时,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4、环氧乙烷灭菌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相对湿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应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监测不合格时,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室从2011年开始实施医院感染管理, 随机抽取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至今各1 000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

1.2 方法

1.2.1 再生医疗器械管理。

(1) 严格控制回收质量:再生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回收后, 必须进行初步清洗, 确保回收物无明显有机物, 尤其是感染区再生医疗机械包, 必须严格遵守《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中的相关操作原则执行。 (2) 严格控制包装质量:器械清洗完毕即刻送往包装室包装处理, 此时要再次检查器械性能与清洗质量, 若有不合格要退回重新清洗。包装材料的选择要合理, 比如包布与治疗巾需采取干燥、洁净、无杂质与无破损的为佳。包装室还应控制好环境, 每天需采取紫外线照射至少1h, 操作前要将操作台擦拭干净, 避免尘埃微粒等污染器械。 (3) 灭菌器监控:要加强灭菌柜的操作进行监测并记录, 每天可于灭菌前予以B-D监测, 每锅次要有批量监测, 每月则要进行1次生物监测, 监测结果要尽快给出。 (4) 灭菌后物品管理:灭菌后物品要严格检查, 查看包装是否闭合、完整以及干燥与否, 化学指标胶条达到灭菌色泽状态与否, 待合格之后方可存放在无菌架子上。无菌存放室要确保洁净、干燥, 空气含菌量需控制在200CFU/m3以内, 物体表面与操作人员手含菌量则要控制在5CFU/cm2。严格限制人员进入, 操作人员则要严格更衣、洗手与换鞋等。

1.2.2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管理。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要严格验收, 通常由总后药材局配送, 总后药检所出示检验报告, 根据报告验收并留存。部分未经过总后配送进入科室验收, 则要作热源监测与无菌监测, 并做好相关的登记备案。储存则要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专放, 并保障库房的洁净与干燥, 确保空气含菌量低于500CFU/m3, 而温度则维持在 (20±2) ℃, 湿度则维持在 (60±10) %, 并且尽量无腐蚀性气体, 保证室内通风要良好。下送时每天交由专人配送, 整理好下送车, 做好消毒、冲洗, 发出的医疗器械应禁止再回供应室[2]。

1.2.3 供应室环境管理。

供应室包括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一般工作区, 各个区域的人员应固定, 确保物品由污到洁。做好环境监测, 可采取紫外线灯定期监测, 各个操作区间均设置紫外线灯, 每天进行至少2次照射, 每次时间不低于1h, 同时由本区间专人进行记录。每半年应对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进行测试, 根据医院感染办要求, 每月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 均保障满足分类卫生标准[3]。

1.2.4 做好自身防护。

消毒供应室人员每天会面临各种污染物品, 而且污染源可能不确定, 为此必须做好自身防护。要求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必须严格洗手, 各个分区应按照自身着装要求执行, 尤其是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与帽子以及隔离衣、手套等, 回收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 避免锐器刺伤, 手套破损则要及时更换。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行卡方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我院消毒供应室经历3年的医院感染管理, 措施落实到位, 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2011年发生医院感染3例、2012年发生2例、2013年至今未出现医院感染事件, 相较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时的2010年而言, 有显著改善, 详见表1。

注:与2010年比较, *P<0.05。

3 讨论

根据以往临床实践与经验来看, 消毒供应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污染区未能及时清理, 台面不整洁, 甚至未经初步处理就倒入引发污染;再生器械在回收时未能及时清洗黏附在上面的患者血液与体液、初步浸泡后未及时取出引发生锈或污染[4];清洗物品未按照先浸泡后清洗及特殊物品未先消毒再清洗处理;消毒剂配制浓度未能达标、浸泡物不统一、消毒物品未完全浸没等;包装与灭菌过程中未能检查器械的清洁度, 灭菌不规范以及操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等。基于此,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事件, 就应从这些问题出发, 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措施。通过本文可知,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可以明显降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 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田淑君, 刘玉兰.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与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 (3) :106-107.

[2]班萍.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5) :114-115.

[3]林露.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3) :442.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供应室;管理对策

供应室又称消毒供应室或中心供应室,是医院对无菌器材进行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科室。供应室具有供应数量大、品种多、接触面广、周转快、对灭菌质量的要求严格等的特点,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感染数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供应室与总务后勤部门、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在工作中应与临床各科做好协调合作工作,使总务后勤等各部门在设备的安装、维修和物资供应方面给予保证。护理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工作,行政部可为设备器材科,也可成为独立的科室。有条件的话,医院可以请一些微生物学家和消毒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供应室的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规模、任务和性质等进行编排和分配,在原则上应配备有护士长、护士、消毒员和卫生员,人员编制在分配上可参考每百张床分配2~2.5人,其中至少要有1/2的编制具有护理专业的技术职称,一般以中青年为主,其他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后方可入岗,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供应室的工作。

其次,要强化对供应室人员的管理。非本供应室人员,未经许可不能随意进入工作区,也不能随意在污染区、灭菌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处等区间来回穿行。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隔离衣,并且在离开污染室的时候脱去,在进入无菌室前必须要先洗手和更换鞋。对于皮肤有伤口感染或者传染病者,必须要经由部门主管以及感染方面的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决定对其实行调离或者重新调配适当的工作,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好口罩,所有人都不能对无菌包打喷嚏或者咳嗽等,防止由于人员混杂和流动频繁造成的微生物等的感染。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凡是发现有传染病人员,一律不得留于供应室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供应室加强了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作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灭菌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无菌包不合格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全面的为医疗和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

3 讨论

3.1 对供应室环境的管理

首先,应该保证供应室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以及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供应室的外围环境应做到清洁且无污染源,室内通风和采光条件良好,墙面、地面和屋顶要保证光滑、易冲刷并进行消毒。污染区、无菌区和清洁区各区之间划分明确且标志醒目,在门口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各个工作间工作人员严禁串岗,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3.2 对供应室器械物品进行回收的管理

对于回收的器械要严格地按照流程的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即清点登记、除锈处理、加酶机洗、用蒸馏水冲洗、进行干燥、打包、消毒、无菌保管以及发放。对于污染品的回收应由专人负责,行走时专车专线,对于受到特殊污染的器械产品,应使用双层的医用垃圾袋进行密封,并在垃圾袋上标明感染疾病的类型。回收车在使用过后应及时进行清理消毒,消毒后存放于固定位置。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消毒液、清洗液和除锈液时,应现用现配,把握好配置的浓度。精洗间需要使用蒸馏水进行流水冲洗,彻底地清除可能残留的清洗液,待完全干燥后打包进行消毒处理。

3.3 消毒间和无菌间的管理

消毒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规范操作。必须严格地根据高压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天进行空锅BD实验。对于需要灭菌的物品应该严格地按照要求进行装载,不得超过整个灭菌仓的80%,不得少于整个灭菌仓的10%。对于不同种类的敷料包和物品包要按照要求进行分层放置,从而方便蒸汽的进入,保证能够有效的灭菌。对灭菌过程中仪器出现的异常现象应该做及时的处理,以确保灭菌的质量。在灭菌的物品进入无菌间之前,应检查锅内放置的化学指示卡,指示卡必须达到或者深于标准色,要确保物品干燥且无湿痕,对于每件要消毒的物品要做好醒目的标识牌,根据物品的名称和有效日期有顺序地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无菌间应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监督,不相关人员禁止进入。工作人员须戴帽子,穿隔离衣,戴手套,着鞋套。灭菌物品应存放在干净的无菌柜内,柜子离地至少30cm,距墙至少5cm,距天花板至少50cm。及时对灭菌物品的有效期进行检查,对于过期的灭菌物品应及时进行清洗、灭菌和检查。

综上所述,应对供应室加强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只有坚持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正确的操作规程,树立供应室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的感染发病率。近年来,我院对供应室布局环境加以改善,通过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的制度,对细菌培养进行不定期的抽樣,定期组织对各个工作间的物体表面、空气、浸泡液、无菌物品和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均为合格。几年来,由于我院供应室严格地按照医院消毒管理规范进行运作,由于供应室的原因造成的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减少至零。

参考文献

[1]孙雪莹,王华生,梁树森.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8):68-69.

[2]黄莉.加强供应室管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0(5):74-75.

[3]徐飞,曲淑丽.加强供应室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7(7):23.

[4]蔺改雯.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7(2):115-116.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篇4

1、供应室应对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物品实行集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2、供应室布局应合理,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三区之间应设物品传递通道,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带)。

3、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2)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4、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外来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5、工作人员上岗时应根据不同区域要求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6、清洗消毒及监测工作应符合WS310.2-2009和WS310.3-2009的规定。

7、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再处理应符合用后及时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及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3)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WS310.2-2009中规定的处理流程。

8、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培训,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

(3)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供应室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篇5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各科室所需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物品、器材的消毒灭菌与供应的保障单位,具有供应物品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标准要求高等特点,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应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

监测要求及方法

1、通用要求

⑴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⑵应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WS 310.1的要求。

⑶应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⑷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⑸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备的检测与验证:

①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校验; ②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 ③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的温度进行物理监测。

④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2、清洗质量的监测

⑴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①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②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⑵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

①日常监测 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②定期监测

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3、消毒质量的监测

⑴湿热消毒

①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求。

②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检测结是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⑵化学消毒 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灭菌质量的监测

⑴通用要求

①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②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③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④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⑤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⑥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⑵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①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②化学监测法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③生物监测法

a.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b.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c.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d.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f.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g.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④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⑤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 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⑷环氧乙烧灭菌的监测

通用要求

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①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②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③生物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生物监测,监测方法见附录B。

⑸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通用要求 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①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②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③生物监测法: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5、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采样频度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 沉降法

⑴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⑵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

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平皿)。

6、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时间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采样方法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结果判定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 cm2。

7、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监测时间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

卫生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附录 A

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1、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2、具体监测方法为: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 6条41cm×66cm 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 层,短边折成2 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3、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附录 B

环氧乙烷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l、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置于常规生物测试包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监测。常规生物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整个装载灭菌包的中心部位)。灭菌周期完成后,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应遵循产品说明,观察培养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 篇6

【摘要】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为医院提供各种无菌的器材等物品,它是医院唯一的无菌物品供应中心,同事也是预防医院发生感染的关键科室。本文通过论述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护理安全意识以及护理制度落实等方面细节,为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细节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 护理; 细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79-01

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更关乎到患者的安危。然而,目前影响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工作中,明显的误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有效的避免,但仍有许多的细节容易被忽视。目前的许多医疗纠纷事件往往来源于细节管理的忽视。只有对护理工作中的细节加以重视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防止医院感染以及医疗事故发生,从而确保医疗安全、加快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视质量管理的细节

1.1 消毒供应室功能区域划分与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要求,按照程序合理开展工作,形成工作流水线,制定相关制度和标准并严格落实,做到供给保障。

1.2 消毒供应室的人员管理。选择年轻化、素质高的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可大幅度的提高消毒供应室质量,同时规章制度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注重安全与素质教育、定期举办相关技术竞赛,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1.3 消毒供应室要严把灭菌质量检测关。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做好相关记录备查。与采购科室合作对质量把关,技师反馈使用情况;做好灭菌物品质量监控,认真履行职责,每日要对灭菌物品进行化学建材,每月要对高压锅进行两次以上的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重视器械管理的细节

2.1 提高器械知识学习。掌握诊疗包中各器械的名称、用途、注意事项等,按器械的种类分类并做好标记。定期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做到每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对器械知识熟记于心。

2.2 注重器械保养,延长器械使用寿命。器械在干燥前要检查清洁度,冲洗后若有锈迹需要先除锈后再处理,有螺丝、关节的器械要打开清洗,锐利器械要加保护套。注重人员管理的细节

3.1 高度重视高污染器械。注射器、输液器等是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高污染器械,回收的这些器械有高污染风险,不对此提高重视可能造成自身伤害亦能成为传播媒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应对此高度重视。

3.2 重视自身防护知识学习。定期组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对自身防护知识进行学习,大力宣传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知识,学习处理流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3 重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环境。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场所应定期通风,要经常组织清洁、消毒。保证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的清洁,以便更好的工作。

3.4 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由于供应室不直接面对患者,工作人员多为临床调入供应室的老护士,如何转变服务观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为了更好地配合临床开展护理工作,使临床护士从许多事务性、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临床护士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床工作中,让其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病房,参与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使其能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科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安全顺利地实施优质护理。通过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制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文件,参加院内启动优质护理服务动员大会等途径,使大家充分理解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服务工作需要支持系统的有力帮助,才能摆脱许多事务性、非护理专业的工作。真正完成三个转变即:思想转变、供应方式的转变、服务质量的转变;改变两个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全员性参与全流程的观念,做到全心全意为临床服务。总结

细节的管理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避免自身伤害的关键。细小的失误或疏忽往往的铸成大错的起源,这在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尤为明显。重视细节需要每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认真落实。从而才能有效降低院感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丽娟,任珊娜。细节在供应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75

[2] 吕树蕴等。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研究。护理研究,2004,18(7);1301

[3] 方明。中国医学创新。2010,7(7);96

供应室的感染管理规定 篇7

供应室负担着住院13个科室医疗器械回收、清洁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供应品种所涉及科室广、品种多、消毒产品周转快、需求量大等特点。特别是创伤性操作逐渐增多, 使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 供应工作质量好坏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质量管理方法

1.1 科学布局内部环境

依照《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在原有的基础上了改进立。采取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划分, 回收污染与发放无菌物品、未消毒物品、消毒物品严格分开, 物品处理不逆行, 运用由“污”到“净”的方式开展工作。

1.2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范工作行为

落实监测制度, 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质量有质控人员把关, 使医院的消毒灭菌质量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有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防范, 使不安全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1.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科室实际情况, 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科室考核标准, 以便在工作中有据可依, 执行中更切实际, 更具实用性,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 质量管理内容

2.1 复用医疗器械包由分散式管理变为集中式管理

原来由使用科室清洁器械, 打包后送供应室消毒, 由于科室不具备清洗条件, 清洁后的物品质量没有保证, 不利院内感染的控制。统一交由供应室清, 打包灭菌后再下发到使用科室。

2.2 规范器械清洁程序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因此, 我们规范了人工清洗流程、包括分类、浸泡清洗、自来水漂洗、去离子水漂洗、干燥。在清洗过程中, 全部用3M酶清洗液清洗, 并对器械轴部和结构复杂处反复刷洗。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2.3 规范器械包装程序

按《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彻底清洗干净后的物品经干燥后应时包装。器械包装前, 检查器械的外观清洁度, 器械外形的完整性关节灵活性, 器械的咬合功能是否完好, 锐利器械锋利功能等, 检查包内容物是否齐全, 并由双人核对后签字。

2.4 严格高压灭菌器的监测

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才能发现。高压蒸汽灭菌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做到工艺监测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每锅消毒物品名称, 每包进行化学监测;脉动真空灭菌器每晨第一锅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每月1~2次。为确认无菌物品的可靠性, 每月对无菌物品进行抽样培养。

2.5 加强灭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储存间有良好的洁净度。有无菌储物厨或存放架, 灭菌物品分类存放。温度为18~22℃, 相对湿度50%, 物品存放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天花板30cm, 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一遍, 房间内每周用紫外线消毒1次, 并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

2.6 规范工作流程

供应室的工作流程与预防住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路线进行, 人流物流分开, 各区域有实际屏障隔开等, 这些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的条件。供应室标准化工作流程是: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每个工作区域都有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记录。每个星期由质检小组进行质量检查, 控制好环节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由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防, 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标准。

2.7 提高服务质量

供应室是医院的服务部门, 与临床科室工作交往密切, 正确处理, 协调好各级人员的关系能有效保证工作良性运行, 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 需要定期征求科室意见, 对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 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要严格执行下收下送制度, 将开放式回收改为封闭式回收, 减少医疗环境污染。倡导仪表端庄, 态度和蔼以及微笑服务, 以提高服务满意率。

3 质量管理的体会

医院消毒供应室正在走向灭菌物品质量规范化管理阶段,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质量管理工作需要长抓不懈, 一抓到底。强化责任心, 把制度作为目标, 管理作为一种手段。用监测的结果作为依据,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自我把关, 注重全程质量控管理意识, 使灭菌物品的质量问题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4 质量管理在控制院感方面作用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篇8

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和护理质量,甚至患者的安危。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夯实基础质量

1.1针对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验收和二甲的复评,我院对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布局做了部分的改建,使各区域布局基本合理,对部分地面进行了塑胶处理,添加了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等十几项消毒设备,基本满足了临床、医技各科室灭菌物品的供应。

1.2为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选派业务骨干陪同院领导赴上级医院参观学习,拜师学艺,开阔眼界;2013年选派3名工作人员参加省锅检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其中2人取得压力容器操作上岗证,1人取得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证。

1.3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参照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六项标准,制定了供应室完善的工作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沟通协调制度、监测制度等,使每项工作有制度约束,以保证工作质量。

1.4对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术操作规范》,建立了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下送标准工作流程,将供应室的岗位分成下收下送组、清洗打包组、消毒灭菌组。制定了各岗位工作流程及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1.5以护士长为中心,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首先强调供应室工作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分工不同,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特殊护理单元。其次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临床服务的理念。组织全科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反复领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六项标准和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内容,定期组织理论、操作考核,并登记归档作为绩效考核分配的依据。护士长时刻按照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手把手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传、帮、带,使其尽快地熟悉环境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并及时检查督促。同时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大家共同参与到科室的管理中。

2规范流程管理控制环节质量

2.1清洗与消毒质量

2.1.1清洗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规范清洗、强化清洗质量是保证消毒灭菌成功的必要措施。消毒不能代替洗涤,消毒不能清除热源、血迹和微粒。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2.1.2对回收的物品按材质、精密程度、污染程度等进行分类,然后清洗。标准清洗流程包括冲洗(自来水冲洗5min)、洗涤(多酶清洗液浸泡3-5min+液面下刷洗)、漂洗(用流水反复冲洗5min)、终末漂洗(用软化水冲洗5min)。清洗时将所有器械的关节打开,能拆卸的器械全部拆开,不能浸泡的器械用蘸有酶洗液的纱布擦拭。酶洗液的温度选用40℃,按1:400浓度配制。管腔类器械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压力气枪吹干。

2.1.3对清洗后的器械采用湿热消毒(≥90℃热水,冲洗时间≥5min)、上油(水溶性润滑剂浸泡30s)、干燥(温度≥90℃,烘干15min);对不耐高温的器械采用化学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

2.2规范包装流程

2.2.1为防止清洗后再污染,清洗干净的器械最好在2h内尽快包装灭菌。

2.2.2包装前先检查包装材料是否清洁、干燥、破损,布类包布一用一清洗,新包布洗涤去浆。包装时认真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种器械包由二人核对物品的名称、数量、性能是否完好,准确无误后方可包装。包装符合要求,松紧适宜。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封口处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标识清楚品名、锅号、锅次、包装者、核对者代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利于质量追溯。

2.3严格灭菌监测,确保灭菌质量。

2.3.1每天灭菌前进行B-D实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灭菌操作。

2.3.2脉动真空灭菌器每锅实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并记录;每周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记录结果留档存放3年以上。

2.3.3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kg。

2.3.4配备专职的消毒员,对其进行压力容器操作及专业知识培训,持证上岗。

2.3.5灭菌结束后在灭菌后区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取出,冷却时间>30min。每批次确认灭菌合格(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合格,包布无破损、潮湿)方可入无菌室存放、下发。

3重视终末质量控制,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供应室追溯管理 篇9

1、总体要求:本次项目将建设的供应室可追溯管理系统,将通过RFID技术与无线网络相结合,使医疗工作人员能随时随地地进行数据共享与记录,同时又能够配合移动终端专业设备协同工作,大大减少人为记录的环节与出错的概率。

2、供应室可追溯管理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本系统运用RFID技术,解决目前传统医疗器械消毒管理缺乏定量化标准的问题。将RFID识别技术应用于医疗器械消毒流程管理系统,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灵活和实时的医疗器械消毒流程管理系统。

本系统无线网络系统要求采用馈线(基站 + 天线)架构,实现接入集中控制管理和交换,并实现与其他固网产品的无缝结合。

系统实施后,每个手术包将配带一个RFID标签,负责采集和存储手术包流程的属性信息,内容包括手术器械种类和编号、数量、包装人员编号、包装日期、手术包类型等。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每个器械包消毒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曲线,随时查询现有器械包的存放位置,统计、分析器械包的使用情况。

系统实施后,实时记录工作人员的各种操作以及设备间的交接、使用情况、保存历史,以便追溯。同时通过对器械包消毒流程人员管理,使得医院对员工计件考核更加准确。通过对器械包的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方便了医院科室之间的器械成本核算、审计,确保了手术包使用的安全,健全了医院安全管理机制。系统功能总体要求如下:

 采用领先的无线网络技术,使工作人员的操作与设备的变更可以随时随地地被记录。 通过无线网络,使各种环节的记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培训即可使用。

 采用RFID无线识别技术,适应高温灭菌条件,适应不规则包装贴牌,更高的识别率。 可追溯供应室感染控制所有环节,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减少感染发病率。 规范管理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减少手工操作,降低出错几率,提高工作效率。 对未按规范化管理的器械以及过期器械即时预警,避免病人误用,降低感染几率。 动态分析科室备包使用和过期情况,缩短备包放置周期,提高器械的使用率,有效降低医院器械成本。

 系统提供不同规模的解决方案,配置灵活。

 标准化和模块化,先进的系统架构,标准化接口形式。 易于扩充及进行系统集成。

 既安全又可靠,能实现7×24h连续安全运行,性能佳,易于维护。

3、子系统功能要求: 3.1 移动管理子系统:

3.1.1 清洗:对回收器械物品进行清洗。

3.1.2 打包:对清洗过的器械物品打包,根据包名以及包装种类选择贴有条码外牌,并登记打包人。

3.1.3 灭菌:根据灭菌机数据所提供的索引号输入本次灭菌次,依次扫描各包的条码,登记灭菌信息。

3.1.4 发放:根据科室领用申请表,查询相应科室包使用情况,进行发放核对参考;发放要分配的包,如果包中没有灭菌标志则不能发放。

3.1.5 使用:检验包的有效性,过期则报警:将包分配给病人使用。

3.1.6 回收:使用过的污染包,由各科室按时交还供应室。回收时检查回收包内物品是否齐全,若有丢失损坏则器械成本核算到科室。对于没有使用但已经超期的包,必须通过回收登记。

3.1.7 查询:查询包当前处理状态以及包内清单。

3.1.8 清点:回收前对物品进行数量上的清点核对,以保证记录物品在流通时的丢失、损坏情况等。

3.2 业务管理子系统:

3.2.1 效期管理:管理不同包的有效期限。

3.2.2 库存管理:登记并查询各科室计划备包数量。

3.2.3 包配置管理:包基本信息维护以及包内器械清单维护。

3.2.4 条码打印:包括包条码、灭菌机条码、科室条码的打印管理。3.2.5 灭菌机管理:灭菌机登记,灭菌剂数据接口管理 3.2.6 备包申领:科室新包的申请登记。3.2.7 使用登记:科室使用登记。

3.2.8 质量追踪:通过多种途径。跟踪消毒包状态以及使用情况。3.2.9 过期预警:对超期或即将超期包预警提醒。

3.2.10 统计分析:统计各类包、各种器械使用量、使用率、同期对比等;统计各类包过期情况:统计科室消毒包使用成本;统计损耗器械成本。

3.2.11 入库管理:对物品包进行入库操作。3.2.12 出库管理:对物品包进行出库操作。3.3 无线网络子系统:

针对东方医院的整体功能配置,应用服务器应放置在医院的核心机房,馈线基站应放置在业务覆盖的各个核心楼层,便于整个网络以及数据的控制和管理,无线信号覆盖整个医院的中心供应室,及重要的护士站与病房区域。

在如此配置下,可以对回收、清洗、打包、复核、灭菌、存放、发放、使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可以通过RFID技术进行识别(腕带或床头卡),器械包使用时可以通过包和病人双重验证实时核对,有效避免误用和错用情况的发生。使病人的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通过无线子系统的建设,便于业务应用范围的扩充,在需求变化时只需增加无线接入点以及PDA设备即可。

4、系统其他要求

★4.1 系统软件须支持基于HL7的标准接口与医院现使用的集成平台的信息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向医院开放源码。

★4.2 系统软件须支持与临床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向医院开放源码。★4.3 系统软件须支持与手术麻醉系统无缝集成,向医院开放源码。

4.4 投标供应商须承诺根据医院要求或者其他系统更换需要,进行接口软件开发与调试,开发人员必须到医院现场调试。

4.5 系统需支持医院集团以及与分院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提供HL7接口及相关数据的转换。

4.6 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影像传输流量分析数据。★4.7 医院集成平台及手麻系统及临床系统均已使用,医院要求信息系统保障7*24小时运维保障,故要求投标供应商须承诺系统实施期间及上线后6个月现场保障有2-4位软件开发工程师24小时保障系统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平稳运转。

★4.8 系统上线之前应有权威部门出具的软件压力测试报告。4.9 系统上线之前应有软件接口测试用例及测试报告。4.10 系统实施时需提供整套操作文档及维护技术文档。

5、招标清单:本清单中有技术指标要求的必须严格按清单要求投标,低于清单中技术指标者将按无效投标处理。未在清单中列明的,投标供应商可视系统建设需要加以补充并计入投标总价。

5.1 供应室可追溯管理软件:

5.1.1 数量 1套(不限客户端及用户数量)。

5.1.2 软件技术要求:未在本要求中列明的在调研中产生的系统需求或接口需求,由此而产生的相关费用,投标供应商应在本次报价中预估并计入投标总价。中标后,项目标的金额不再由于需求增加而变化。

5.2 应用服务器: 5.2.1 数量 2台。

5.2.2 服务器类型 刀片服务器。

5.2.3 处理器 采用双核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主频≥1.4GHz 多CPU之间支持混频使用,最大可扩充至4个物理CPU8Core。

5.2.4 分区技术 支持虚拟分区、虚拟机分区等分区技术。5.2.5 内存 要求8GB,最大可扩充至196GB。

5.2.6 阵列卡 集成SAS阵列控制器,支持Raid 0,1,5.2.7 阵列卡缓存阵列卡带≥128MB带电池缓存。

5.2.8 内部存储容量2块146GB热插拔硬盘,最大支持硬盘数至少2个。5.2.9 硬盘可靠性保证可靠性,采用热插拔SAS硬盘。5.2.10 刀片USB接口至少一个内部USB接口。第页5.2.11 系统的管理要求要求免费提供与存储一致的统一硬件管理平台;要求含基于硬件的远程管理模块(卡),要求支持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远程虚拟KVM管理,支持远程开关机,远程虚拟软驱、光驱、U盘,支持网络ISO映像,网络传输要求至少128位SSL加密。

5.2.12 操作系统全64位操作系统,同时兼容32位应用;支持分区;支持Oracle等最新版本数据库软件;支持TCP/IP、SNMP等协议;支持C、C++、Java;安全性≥C2Level,要有完整的运行同一操作系统的产品线支持多操作系统(windowsHPUNIX等)。

5.2.13 其他配齐其他相关必要的附件(如线缆等),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5.2.14 免费质保期提供3年免费人工、部件,7x24小时响应,4小时带备件上门的原厂服务。

5.2.15 刀片USB接口至少一个内部USB接口。

5.2.16 系统的管理要求要求免费提供与存储一致的统一硬件管理平台;要求含基于硬件的远程管理模块(卡),要求支持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远程虚拟KVM管理,支持远程开关机,远程虚拟软驱、光驱、U盘,支持网络ISO映像,网络传输要求至少128位SSL加密。

5.3 数据库服务器: 5.3.1 数量2台。

5.3.2 服务器类型刀片服务器。

5.3.3 处理器采用双核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主频≥1.4GHz多CPU之间支持混频使用,最大可扩充至4个物理CPU8Core。

5.3.4 分区技术支持虚拟分区、虚拟机分区等分区技术。5.3.5 内存要求8GB,最大可扩充至196GB。

5.3.6 阵列卡集成SAS阵列控制器,支持Raid0,1,5.3.7 阵列卡缓存阵列卡带≥128MB带电池缓存。

5.3.8 内部存储容量2块146GB热插拔硬盘,最大支持硬盘数至少2个。5.3.9 硬盘可靠性保证可靠性,采用热插拔SAS硬盘。

5.3.10 网卡刀片配置≥2块10/100/1000多功能千兆网卡,必须支持TOE功能,另一个10/100M管理专用端口。

5.3.11 刀片USB接口至少一个内部USB接口。

5.3.12 系统的管理要求要求免费提供与存储一致的统一硬件管理平台;要求含基于硬件的远程管理模块(卡),要求支持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远程虚拟KVM管理,支持远程开关机,远程虚拟软驱、光驱、U盘,支持网络ISO映像,网络传输要求至少128位SSL加密。

5.3.13 操作系统全64位操作系统,同时兼容32位应用;支持分区;支持Oracle等最新版本数据库软件;支持TCP/IP、SNMP等协议;支持C、C++、Java;安全性≥C2Level,要有完整的运行同一操作系统的产品线支持多操作系统(windowsHPUNIX等)。

5.3.14 其他配齐其他相关必要的附件(如线缆等),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5.3.15 免费质保期提供3年免费人工、部件,7x24小时响应,4小时带备件上门的原厂服务。

5.4 数据分析服务器: 5.4.1 数量2台。

5.4.2 服务器外形机架式4U。

5.4.3 CPU类型IntelXeonMP四核CPU7300系列。

5.4.4 CPU实配规格4颗四核X7330,2.4GHz,2x3MB缓存,1066MHz前端总线。5.4.5 CPU可扩展数量4颗四核,采用intel7300芯片组。5.4.6 内存类型ECCPC-5300FBDDR2-667MHz。5.4.7 内存实配规格16GB。5.4.8 内存可扩展数量128GB。

5.4.9 内存保护技术采用AdvancedECC内存,并且支持内存镜像和在线备用内存保护技术。5.4.10 内置硬盘类型2.5"热插拔SAS硬盘。

5.4.11 内置硬盘实配规格服务器支持16块硬盘;当前配置2块300GB热插拔硬盘。5.4.12 阵列控制器SAS磁盘阵列控制器,512MB缓存;支持RAID0/1/1+0/5/6。5.4.13 光驱配置8xDVDCombo驱动器。

5.4.14 备份设备可选装内置磁带机用于数据备份。第页5.4.15 PCII/O插槽8个PCI-E插槽:4个全长PCI-Ex8,1个全长PCI-Ex4和3个半长PCI-Ex4。

5.4.16 网卡集成2个10/100/1000M-BaseT以太网接口,支持TOE、iSCSI、RDMA。5.4.17 冗余电源4个热插拔冗余电源。5.4.18 冗余风扇6个热插拔冗余风扇。

5.4.19 远程管理卡配置独立的远程管理控制端口,支持远程监控图形界面,可实现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远程对服务器的完全控制,包括远程的开机、关机、重启、更新Firmware、虚拟软驱、虚拟光驱等操作。

5.4.20 其他配齐其他相关必要的附件(如线缆等),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5.4.21 免费质保期提供3年免费人工、部件,7x24小时响应,4小时带备件上门的原厂服务。

5.5 刀片机箱:

5.5.1 国际著名品牌。

5.5.2 机箱类型刀片服务器机箱。5.5.3 机箱数量1个刀片服务器机箱。5.5.4 机箱高度刀片服务器机箱≤10U。

5.5.5 每机箱支持刀片数量每个机箱最大支持≥16片刀片。

5.5.6 刀片机箱管理配置1个机箱管理模块,要求可选支持冗余模块。5.5.7 机箱互联模块支持要求可支持以太网、Infiniband、SAN互联模块。5.5.8 网络互连模块机箱配置两个千兆网络交换机模块。

5.5.9 SAN交换模块机箱配置两个SAN交换机模块,支持冗余。

5.5.10 机箱电源配置≥6个热插拔冗余电源,要求配置电源中任意2个电源故障,不影响刀片服务器与互联模块的正常运行。

5.5.11 机箱电源管理要求支持电源功率负载动态节能、电源负载均衡。

5.5.12 机箱风扇配置≥10个冗余热插拔风扇,支持任意至少两个或以上风扇故障,整个机箱及刀片服务器正常运行。

5.5.13 其他配齐其他相关必要的附件(如线缆等),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5.5.14 免费质保期提供3年免费人工、部件,7x24小时响应,4小时带备件上门的原厂服务。

5.6 刀片系列系统软件:

5.6.1 刀片管理平台要求免费提供可管理刀片服务器、传统塔式机架式与存储的统一系统管理平台,提供硬件资产配置管理,故障报警监控管理,提供整个系统包括刀片、电源、风扇和互联模块的图形化管理。

5.6.2 远程管理要求含基于硬件的远程管理模块(卡)与相关软件许可证(共11个许可证),要求支持与操作系统无关的远程虚拟KVM管理,支持远程开关机,远程虚拟软驱、光驱、U盘,支持网络ISO映像,网络传输要求至少128位SSL加密,支持机箱内所有刀片可同时被用户并发同时使用。

5.6.3 刀片管理软件包每刀片包含刀片系统软件管理软件包及相应许可证,共11套许可证;要求含1年24x7电话支持;软件包需含:系统管理平台、远程管理软件、电源节能管理软件、软件分发部署软件、性能管理软件、安全与漏洞补丁管理软件;虚拟机管理软件包。

5.7 机柜数量1个,规格与服务器同品牌的原厂42U机柜。5.8 RFID标签甲供。5.9 RFID读写器甲供。5.10 RFID中间件甲供。5.11 客户端电脑: 5.11.1 数量30台。5.11.2 产品类型PC。

5.11.3 CPU类型1个不低于IntelE5300双核处理器。5.11.4 内存≥2GB内存。

5.11.5 硬盘≥1个320G硬盘。5.11.6 显示器17寸液晶显示器。

5.11.7 网络接口≥1个1000M自适应全双工快速以太网卡。5.11.8 电源≥1个280W电源。第页5.11.9 操作系统含WINDOWSXPSP3简体中文操作系统。5.11.10 其他配齐其他相关必要的附件(如线缆等),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5.11.11 免费质保期提供三年原厂商保修。5.12 目标区域无线信号覆盖要求: 5.12.1 数量4套。

5.12.2 无线网络覆盖方式要求每套均采用双路WLAN室内信号分布(馈线)技术,保证内、外网隔离的需要。

5.12.3 信号强度和灵敏度在目标区的覆盖范围内,信号强度和灵敏度须始终保持在-75dBm以上。单一无线终端在同一区域内移动时,通过NETIQ检测到的数据带宽必须保持平稳,无掉包现象;在Windows上显示信号强度稳定在3-5格,区域内的连接带宽保证在36M以上。

5.12.4 抗干扰性WLAN在2.4G频段只有三个互不重叠信道,应避免同一楼层内以及楼层间的信道干扰。

5.12.5 扩展、升级性能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在RF发射源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应方便升级系统带宽。

5.12.6 稳定、可靠性能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应方便支持无线网络的冗余备份。

5.12.7 支持内外网物理隔离应支持无线网络的内、外网物理隔离。

5.12.8 支持国际标准无线接入设备应遵循IEEE802.11b/g标准;支持多SSID;支持双机热备功能;支持802.11i安全标准及WPA及WPA2用户认证机制;提供TKIP/AES加密方式自动选择;提供RadiusServer接口;支持IEEE802.3af标准POE远程供电;支持802.11e服务质量保证标准;支持基于SNMPVi/Vii的集中网管;天线可拆卸。

5.13 无线网络接入控制系统: 5.13.1 数量1套。

5.13.2 认证方式支持802.11i无线安全标准,支持PEAP或TTLS协议,支持WPA及WPA2用户认证机制和WEB、MAC等多种认证方式。

5.13.3 权限管理提供方便的用户管理系统。支持基于用户帐号的访问控制列表,对用户访问的目的网段、目的端口、访问时间段等进行控制。

5.13.4 流量管理支持基于用户级别的流量控制,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流量级别,根据用户开户时的流量属性将用户上网流量控制在相应的级别。

5.13.5 日志管理提供用户访问日志记录与查询。

5.13.6 Portal认证Portal认证页面可以客户化定制;支持与第三方用户数据进行对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

5.13.7 网络管理方式支持SNMP,TELNET,本地端口和WEB的网络管理方式,支持双机备份功能。

5.14 网管系统: 5.14.1 数量1套。

5.14.2 应急报警监控在线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显示无线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故障原因等各种信息,紧急事件必须通过email和SMS方式通知网管人员。

5.14.3 性能管理支持图形显示设备的性能状态,如流量、在线用户数等。

5.14.4 AP固件升级系统能提供固件的存储与管理,能对单个或多个设备进行固件升级,并对升级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5.14.5 阀值管理可以对设备性能参数设置阀值,当触发阀值时及时以事件方式通知管理员。

上一篇:2023年下学期文综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