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精选10篇)
【摘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刺激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理解。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本课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又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 第1页
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摇曳。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多媒体展示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再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投影,形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为让学生理解,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 第2页
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2、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 第3页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
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广告或一些优秀的例文,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从模仿习作到自主习作。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习作:我们已经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现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为上好这节作文课,我先播放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再出示一幅众多小动物在森林间的草地上活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在哪里?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对,是在一块草地上。有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呵呵,还有一只大老虎。)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什么动物在这里?让学生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在班板纸上面用彩笔小动物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以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学生想象: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想一想,你们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做了些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演一演,演过之后再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必将有效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梁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浅谈全面实施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
2、《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1期《从读入手——聋校语文教学切入点》
一、聋哑学校中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两种手语之间的转换
手势汉语和聋人的自然手语遵循的规则是不一样的, 手势汉语遵循的是汉语语法的规则。然而, 聋人的自然手语遵循的则是聋人自身的语法规则。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 语文老师常常把这两种规则的语法混用,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手语意思, 或者是歪曲老师的手语意思的现象产生, 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 要想在聋哑学校中使语文教学正常的进行, 就要要求语文老师熟练的掌握两种手语类型之间的转换。
要想熟练掌握两种手语类型的转换, 首先, 语文老师要明确两种手语类型区别, 把这两种区别告知给聋哑学生, 让学生明白两种手语类型的区别。让学生自己明白两种手语的分别, 就可以避免在上课时, 老师用不同手语表达, 而使学生产生误解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这两种手语, 是语文教学的准确性提高, 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从而提高。由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手语手势掌握得更明确、理解得更深, 所以在语文课文中,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或是段落, 语文教师应该使用聋哑人自然手语去进行授课,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 对课文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然后再进行手势汉语去进行授课, 让聋哑学生能真正的学会语文知识, 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文章。
二、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聋人的自然手语
一般来讲, 如果一个人不懂聋人的自然手语, 那么在他看来, 聋人的手语比划, 就是一团糟, 没有任何的章法可循, 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学习。这对于聋哑学校的语文老师也不例外, 如果语文老师对聋人自然手语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的话, 即使学会了, 在实际的使用当中, 就会手忙脚乱, 比划的词不达意, 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更何况学生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 一会使用手势汉语, 一会儿使用自己都不太懂的聋人自然手语, 一会儿又把两种手势混合到一起去使用, 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手舞足蹈, 这样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则可循, 聋人的自然手语也不例外, 聋人的手语是有规律所循的, 并不是无序的, 它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规则。聋人手语跟一般性的语言是不同的, 它是一种视觉性非常强的语言, 它是系列性的, 由手形、手掌的朝向, 以及手部的运动情况等部分组成, 聋人自然手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聋人的自然手语在情绪的表达上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表达人自己的表情、手势的动作幅度以及手势的动作速度来表达自身的情绪。这样的表达和我们在口语中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在口语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的时候, 虽然也会使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和说话的声音大小、语调有很大的关系。在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老师缺乏这些情绪的表达,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 对文章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难以理解。
聋哑学校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 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不同词汇的意思, 不同的文章, 来选择适合它手势表达, 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容易。在很多老师的讲课中, 在对手势进行课本内容的转换时, 要非常注意, 不要只注重词面上的转换, 要对内容上的转换加以重视, 因为语文的课文是连贯的, 并不只是词面的意思, 是要把整个文章的词联系起来而得到的整体思想。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真正含义上理解文章。只注重词面的转换, 不注重内容的转换, 是现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 所以语文老师, 要对此加以重视。
以上就是聋哑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最重要的人就是语文老师, 因为语文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 所以语文老师要熟练的掌握聋哑教学的手势手语工作, 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手语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 不可以只注重词面的转换, 也要在内容上做好转换, 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真正含义。语文中的课文, 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所以语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做好表情的展现,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 也能把学生带入文章中。
三、聋哑学校中语文老师要对手势汉语准确使用
在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接触的都是聋人的自然手势用语, 能接触到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就更不用说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的理解了。因此, 让这些聋哑学生正确的打出汉语手势很困难, 要是把汉语手势打得正确且通顺更是难上加难, 这样给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 在我国的各个聋哑学校中, 语文已经成为了聋哑学生的第二语言, 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在聋哑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手势汉语是聋哑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 所以要想让学生们学好语文, 首先要教学生手势汉语, 手势汉语可以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进行。在实际中, 语文老师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 再结合聋人的自然手语, 形象生动的表达出语文词汇的含义, 让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课文的含义。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聋哑学校教学中, 语文教学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手势汉语使用不规范, 对聋人自然手势语掌握的也不好,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手势汉语与聋人自然手势语混淆, 使得学生无法正常的理解老师所讲的意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 同时要真正学会聋人的自然手势语, 在教学使用时更要规范。主修聋哑语文教学的人, 在学校时就要对聋人自然手势语的使用加以掌握。最后语文老师, 在实际教学中, 要做好两种手势的转换工作, 提高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以亮, 邱琨.浅谈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J].黑龙江教育, 2010, (5) .
语文教学手语正确运用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对于很多聋哑现象仍然是没有办法,黔驴技穷,面对这样的状况,聋哑儿童只能去专门的学校就读,但是在学校中,语文的教学成了难题。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在聋哑学校中,只有13.4%的学生能在语文教程中读懂老师的手语。因此,目前的聋哑学校中,语文教学是非常令人堪忧的,语文的教学关系着学生们的日常交流,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正确的运用手语迫在眉睫。
一、聋哑学校中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两种手语之间的转换
手势汉语和聋人的自然手语遵循的规则是不一样的,手势汉语遵循的是汉语语法的规则。然而,聋人的自然手语遵循的则是聋人自身的语法规则。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把这两种规则的语法混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手语意思,或者是歪曲老师的手语意思的现象产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要想在聋哑学校中使语文教学正常的进行,就要要求语文老师熟练的掌握两种手语类型之间的转换。
要想熟练掌握两种手语类型的转换,首先,语文老师要明确两种手语类型区别,把这两种区别告知给聋哑学生,让学生明白两种手语类型的区别。让学生自己明白两种手语的分别,就可以避免在上课时,老师用不同手语表达,而使学生产生误解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这两种手语,是语文教学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从而提高。由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手语手势掌握得更明确、理解得更深,所以在语文课文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或是段落,语文教师应该使用聋哑人自然手语去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对课文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进行手势汉语去进行授课,让聋哑学生能真正的学会语文知识,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文章。
二、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聋人的自然手语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人不懂聋人的自然手语,那么在他看来,聋人的手语比划,就是一团糟,没有任何的章法可循,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學习。这对于聋哑学校的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如果语文老师对聋人自然手语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的话,即使学会了,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就会手忙脚乱,比划的词不达意,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更何况学生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一会使用手势汉语,一会儿使用自己都不太懂的聋人自然手语,一会儿又把两种手势混合到一起去使用,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手舞足蹈,这样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则可循,聋人的自然手语也不例外,聋人的手语是有规律所循的,并不是无序的,它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规则。聋人手语跟一般性的语言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视觉性非常强的语言,它是系列性的,由手形、手掌的朝向,以及手部的运动情况等部分组成,聋人自然手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聋人的自然手语在情绪的表达上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表达人自己的表情、手势的动作幅度以及手势的动作速度来表达自身的情绪。这样的表达和我们在口语中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在口语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的时候,虽然也会使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和说话的声音大小、语调有很大的关系。在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老师缺乏这些情绪的表达,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章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难以理解。
聋哑学校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不同词汇的意思,不同的文章,来选择适合它手势表达,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容易。在很多老师的讲课中,在对手势进行课本内容的转换时,要非常注意,不要只注重词面上的转换,要对内容上的转换加以重视,因为语文的课文是连贯的,并不只是词面的意思,是要把整个文章的词联系起来而得到的整体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含义上理解文章。只注重词面的转换,不注重内容的转换,是现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
以上就是聋哑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人就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所以语文老师要熟练的掌握聋哑教学的手势手语工作,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手语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不可以只注重词面的转换,也要在内容上做好转换,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真正含义。语文中的课文,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所以语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做好表情的展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也能把学生带入文章中。
三、聋哑学校中语文老师要对手势汉语准确使用
在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聋人的自然手势用语,能接触到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说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的理解了。因此,让这些聋哑学生正确的打出汉语手势很困难,要是把汉语手势打得正确且通顺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给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在我国的各个聋哑学校中,语文已经成为了聋哑学生的第二语言,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聋哑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手势汉语是聋哑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所以要想让学生们学好语文,首先要教学生手势汉语,手势汉语可以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进行。在实际中,语文老师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再结合聋人的自然手语,形象生动的表达出语文词汇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课文的含义。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聋哑学校教学中,语文教学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手势汉语使用不规范,对聋人自然手势语掌握的也不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手势汉语与聋人自然手势语混淆,使得学生无法正常的理解老师所讲的意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同时要真正学会聋人的自然手势语,在教学使用时更要规范。主修聋哑语文教学的人,在学校时就要对聋人自然手势语的使用加以掌握。最后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两种手势的转换工作,提高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以亮,邱琨.浅谈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J].黑龙江教育,2010,(5).
作者:杜宇单位:太原市聋人学校***邮编030012 摘要:2012年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特色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聋生的特性,聋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现浅谈几点低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切身体会,希与同行探讨.关键词:改革教法学法评价
正文:
2012年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特色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聋生的特性,聋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现浅谈几点低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切身体会,希与同行探讨.一、教科书的选择
聋校的教育对象是耳聋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由于聋生自身的听力障碍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正常孩子偏低,那么使得我们学校在选择和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就必须有所选择,有所甑别。目前我们使用两种教材,一种是聋校原有的教材(一年级),一种是正常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二到六年级)。这两种教材的结合使用,尽量地适合学生的需要,但各自有各自优点和不足。聋校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其版本过旧,内容陈旧和死板。但教材
内容总体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在句型的教学方面十分注重,这一点很符合聋生的特性,有利于聋生写话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教版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在句型的教学上比较忽略。教材的篇幅较多,知识涵盖面广,识字量大,对于聋生感觉负担过重,要求聋生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事半功倍,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常常是为了赶进度而教学,在课堂上不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时间,明显地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克服以上两种教材的缺点,无疑将会提高低段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教法的更新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务之需。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写字教学则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目前,我校正进行“小学语文生字词教学模式的研讨”。我认为此活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整个过程由理论研究到实践讲课,由讲评课例到总结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全面和完整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收获颇多,不论从理论学习还是自身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结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教学方面,针对聋生视觉补偿的特点,利用引导观察,让学生在发现中识字,细心对比,灵活识字。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字方法如:“熟字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等多种有趣的识字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写字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的生字,哪些应该重点指导,哪些生字可做一般掌握,重点生字应该指导哪些方面,是我们语文老师难以把握的问题。其实在教学中并不是全部的生字都要写,而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抓住以下三点:一是笔顺,二是间架结构,三是书写习惯。在指导书写时,分为四个步骤:一观,教材中的“我会写”都在田字格中,是学生临摹汉字的好字帖,引导学生观摩,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主笔画是哪一笔,整个字的走势如何:二导,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体会生字的写法,体会汉字构字的规律;三练,要求学生注意书写姿势,笔画到位,写字个数不易过多;四比,教师根据巡视获得信息,展示优秀的作品,对学生写字中出入较大的字再集中指导,力争写得更好。
三、聋生学法的指导
要学好语文,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法不对,越学越累;方法如对,事半功倍。如果把学习任务看成是过河,那么,学习方法就是桥和船,不讲究方法,过河就不可能。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好四个环节。
第一、预习环。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 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第二、上课环。
带着问题上课。孩子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会保持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听(看)教师讲重点、难点和要点。要学会放松,因为一节课始终绷紧了弦是不可能的,所以调节课上不同阶段的紧张程度便很重要。一堂课的开头结尾常不可忽略,需要认真听讲。
紧抓老师思路。学生听(看)讲须注意教师讲课中的逻辑性。如果听时遇到某一问题没听懂可迅速记下来,此时不必死钻“牛角尖”,还要顺着教师的讲解去听,那个问题可相机思考或提问。
要当课堂主人。听讲时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认真思考教师提的问题,大胆提问,大胆发表看法,积极参加讨论。
第三、复习环。
当天进行复习。要求孩子听讲之后尽早进行复习,可减少遗忘。同时可使新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知识前后的联系和规律。
单元系统复习。这一般在测验和考试之前进行,这种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对错题进行再次练习被证明是提高成绩的法宝。
假期不忘复习。每年的寒署假及劳动节、国庆节学生闲暇时间较多,家长可以督促和提醒孩子,除完成作业外,应适当复习,防止遗忘。在节假日,孩子还可以适当阅读课外书,加深和拓宽对知识的理
解、巩固和运用。
第四、作业环
1、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下发后,先查看老师的批改,对老师指出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不放过一个错字或错题。要建立错题集,做好错题记录,找出错因,及时订正
四、多元化地评价聋生的语文学习
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语文课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进行情感熏陶,基于此,在语文课中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去进行评价。
首先学习态度。上课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评价,甚至是夸张的评价都可以,比如你真勇敢你就是我们班的榜样/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这样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达到乐学的目的。
其次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是多元的,不但老师要评价学生,而且也要让学生参与对学生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去评价,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评价应该从阅读的方法上去评价,比如看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概括的全面、简洁,看他们是否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去体会,看他们是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看他们
是否从反复的读,细致地读中去感悟,看他们是否读的准确,是否把握住了语句的情感。这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去阅读,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善学、会学的目的。
最后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经过劳动取得的,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成果,看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评价,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些一些语言去激励他们: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进步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呢说得好,难能可贵的是,使得大家学习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
总之,聋校课改是个艰巨的,长期的,是自我摸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刷新”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勤于“换位思考”,平衡心态——善待特教的“枯燥”,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走出聋校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新概念小学教师教学百科》
《都市家教》---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的课前预习
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聋生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聋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聋校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聋生的感官代偿功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聋生的这种代偿表现在对非听力感官的依赖,众所周知,对聋生起着重要作用的感官代偿功能是他们的视觉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运用聋生依赖视觉进行学习的模式。
1、学习语言需要信息技术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寓教于乐,让聋生在看中学、听中学、玩中学、做中学,特别是 对不同的空间进行静态或动态组合,以此补偿聋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其逐步形成完整与正确的概念。
在中年级句子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让聋生掌握词语的正确搭配以及符合汉语语法的正确语序,以便聋生及时模仿与矫正。
在高年级篇章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收集起来,创建阅读理解材料库,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聋生的阅读和学习,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读写”训练,有效促进聋生掌握语言文字。
2、品味语言需要信息技术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聋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聋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聋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仔细品味课文语言的兴趣,我利用网络搜集素材,制作了展示课件——《春花欣赏》,动感视频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学 生处在这样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到了学习过程中去。
3、突破难点需要信息技术
聋生的认知由于受生理、心理、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聋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聋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如:《人造琥珀》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开始,我尝试用单纯讲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后来,就尝试通过运用网上相关的教学课件并加以加工、完善,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制作成若干个小模块,一步一步地展示给学生看,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直观借助课件较快并较好地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再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敬爱的周总理已离开我们很久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对中总理生平事迹的了解,因此很难体会到在总理逝世后,首都百万人名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告别总理的悲壮情景,对于广大人民如此深切的爱戴和怀念着总理的深厚感情也不容易产生共鸣。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呢?首先,在授课前,利用多媒体介绍周总理平日工作、生活上的几件典型事迹,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然后,播放录像,将当时人民送别总理的情景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肃穆悲壮的音乐,用深沉低缓的语调进行课文的诵读,在这种刻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会深受感染,犹如身临其境,在情感上产生了真切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十里长街上和所有在场的人民群众一起含着悲痛的心情与周总理告别。刹那间,文中所要表达感情被学生理解了。
4、广闻博收需要信息技术
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聋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聋生广闻博收,开阔聋生视野。可以这样说,目前的互联网是培养聋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很好地引导聋生掌握信息技术,就可以让聋生获得空前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扩展了聋生接受信息的角度和渠道,扩大了聋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考虑到聋生生心理特点,关注到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需要以及聋校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否则就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聋生语言实践的时间
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离开了聋生的语言实践,就谈不上语文教学了。实践证明,聋生只靠眼睛获取语言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好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把握好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聋生语言实践的时间,要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聋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工具。
2、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限制聋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语言文字是一个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读者借助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形象、读出意义。有些精练传神的语言是多媒体演示也难以媲美的,是需要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的。如果我们一味去追求使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受与感悟,阻碍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个性化的体验。加之多媒体大多是教师的精神产品,不可避免的染上教师的色彩,这其中的“引导”和“暗示”有先入为主的效果,限制个人想像、独特体验,特别是对教材的大胆质疑和有益补充,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
我们说,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原始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根据依据学生的原始理解预设我们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依学而导”,不断促成动态生成。所以我们在课前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内容和程序必须服从于现实课堂教学的变化和聋生即时的学习需要,不能按部就班地将所有预设全部展示给学生,灌输给学生,否则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
4、不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聋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方式。聋生学习语言,不但要理解具体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借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习得规范的口型和手语,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使用信息技术,就会丧失很多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样一来,就会丢失许多有效的语言信息内容,从根本上降低语文教学的有效度。
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中学
周荣华
摘要:过去,农村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视野并不开阔,语文教师也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块黑板”完成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于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独特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村教师的青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
想象力
误区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到多媒体,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它的误区。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实践运用中的作用与存在的误区。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恰当运用多媒体,能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资料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视频、图片资料,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它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学生对这些美,有些能感受到,有些却在千里万里之遥,又不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绘春”部分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以优美和谐的乐曲,给学生营造情景氛围。这时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天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又如讲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时,针对学生没有去过三峡,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对三峡景观的具体形象直观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图片,并配以优美的旋律,简洁的文字解说,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了祖国河流山川的壮丽美。
因此,多媒体的演示,把学生不易感知的事物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趣,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形成高涨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在执教《阿炳在“1950”》一文时,配以凄婉的古曲《二泉映月》,再加上教师深情地范读,一种如诉如泣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阿炳饱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学生听完全曲,更犹见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与命运抗争的经历。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给学生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跟着哼唱起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思念氛围中去,也为学生理解和背诵这首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为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多媒体经常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以促进学生思维地开阔,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词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概括,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能给学生留下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画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美感,并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在教授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就用多媒体播放江水辽阔,群山连绵起伏,月光倾泻江面在水中的倒影,云气簇拥形成海市蜃楼等雄伟壮观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船行
山川全部退去,视野中是一片开阔之景,澎湃大气。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画面,领悟到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
3、运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加快课程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如生字生词的理解,作者及作品的了解等内容。这样不仅课程进度慢,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教学效果还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迅速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达到深刻理解和准确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过去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及小说的相关文体常识,积累重点词句,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讲述和板书,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上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教学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后,我就通过课前预先制作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了鲁迅重要的作品,阅读小说需要注意的问题,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20年前后的对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再展现一些图像、视频音响资料,如20年前后的故乡对比画面,我和闰土的关系对比画面,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对比画面等,并插播相关音响。虽然知识容量大,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有了一种如临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能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对教学内容那些难以讲清的事物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大都由教师主宰,教学成了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填鸭式”地接受知识。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基本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对重点的字、词、句,教师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教师(也包括笔者)有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图片,一会儿是文字,再过一会儿又是音乐声起,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造成学生的听课疲倦,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
2、随意运用多媒体,追求表面形式。有了多媒体之后,有些教师(也包括笔者)认为,教学中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如我在执教《犟龟》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课文、感悟课文、总结课文时,分三次足足用了十多分钟来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动漫。这样,学生的目光和兴趣都集中到了动漫上,根本无法专注学习课文内容。因此,随意运用多媒体,冲淡了文本,形成了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信息量过大,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也包括笔者)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于是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全部制成课件,一堂课的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容量。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为了把知识点讲完,教师只得加快授课进度,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怎能不被抑制?教学效果怎能不大打折扣?
听力障碍学生不会说话的根本原因是听觉器官受损, 对外界有声语言没有感知反应, 也就是说没有模仿源。但是, 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完整无缺的, 能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如果让他们模仿老师发音, 刻苦练习, 大多数聋生的有声语言发展效果会很明显, 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较快, 学生的知识面也会不断扩大。聋校的教育目标与普通学校一样, 是使耳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与正常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语言是形成和实现思维的工具, 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聋校的教育质量。
二、语言训练教学的基本方法
对听力障碍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1.遵循语言规律
人大约出生十个月后开始学习运用语言, 到五岁左右才能熟练掌握, 经历了语句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 它的发展是渐进的, 同时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矫正的。对聋生进行口语训练, 也应该依据这个规律有计划地进行, 从聋生入学时就抓起, 循序渐进, 不断培养, 不断矫正, 不断积累。
2.加强发音训练
初入学的聋生要根据他们的听力情况分类编班, 针对残余听力, 强化他们的听觉训练。可以通过呼吸练习、舌体操, 运用“启音博士”软件等进行最大声时、启音及各种拟声语的训练, 使学生懂得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从而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3.联系运用实物
教师的嘴巴是最生动的实物, 教师要把所说的词语用自己的嘴巴动作充分地显示给学生看, 每一句话要完整, 文理要通顺。应以整句为主, 避免单音、单字, 教名词也要用整句话, 例如“这是铅笔”“这是文具盒”等。通过观察说话方嘴巴的动作, 使他们了解别人所说的言语。
4.注重实际训练
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聋生多训练, 多开口, 和学生对话时要用手势或身势、表情来配合语言。学生初期回答问话时可能不会用有声语言, 而是用手指点或其他身势表情来表达, 教师一定要用口语回答。教师说话的动作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逐渐地加快, 反复地多说, 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看正常人讲话的习惯。
三、语言训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聋生语言训练是非常艰巨而细致的工作, 必须持之以恒, 要想收到好的效果, 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重视语言积累
一是在语文课本中积累。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 可在原有背诵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背诵内容, 比如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等, 还可尝试在课文讲解时, 结合课文内容向聋生介绍好词佳句, 比如当讲到“一心一意”这个词时, 可出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等成语, 并适当地让聋生用这些成语造几个句子。二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光依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指导聋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每天的早读课可以安排五至十分钟时间, 让聋生自由介绍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 并与大家交流, 老师适当选择抄写到黑板上。三是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让聋生体验真实的生活很重要, 要引领聋生走进生活, 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 去观察、去发现、去反思、去体验、去积累。
2.要注意手语与汉语的差别
教师讲解课文, 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含义及课文大意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手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异同。要告诉学生, 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思, 必须按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写, 而不能用手语的语法习惯来写。因为按汉语语法习惯讲, 手语的很多语法是不符合汉语语法逻辑的, 比如:聋人手语有简称 (如把“胡说八道”说成“胡八”) , 倒装 (如把“没有收获”说成“收获没有”) , 老师掌握了这些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 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去比较、交换、互译, 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法规律。如有位学生写道:“我牛撞地说……”这是表示自己牛一样的顶撞, 不驯服。这样用手语形容, 确实很形象;但是这样写却是不通的, 老师可帮助学生改成“我固执地说……”“我执拗地说……”, 这样改, 既不违学生的本意, 又符合汉语的语法逻辑。
3.要灵活多样教授学生
教师讲课不要只是想着教学课本语言, 要注意在传授知识时尽可能介绍新信息。表情与手语不可分, 表情实际上就是手语语言, 没有表情, 就好比说话没有声音, 或发音清晰度不够, 这样, 讲课也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教学时还要注意实用性, 即亲切、实际, 生活中常见, 学了用得上, 总之是要结合聋人的特点和需要。比如教写信, 不仅要注意文笔通顺的问题, 还要教如何称呼人。另外, 教学时还要注意一字多义的讲解。如母鸡“生蛋”与不喝“生水”, 同样是一个“生”字, 意思就不同。对于正常人来说不用解释都知道, 聋人则不然, 老师必须好好告诉他们其区别所在, 不然, 就不会明白。
4.要引导学生运用
语言是交往的工具, 要引导学生通过说、写、议等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课堂中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通顺、说完整, 说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先单独叫学生代表上台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通顺说完整, 然后学生代表带全班学生说, 接着学生分组互相交流。课外说是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感兴趣的人、事、物与家长交流或与同学交流。
“写”。课外写包括写日记、即兴写话等, 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或与同学交流来丰富写话体验, 内化语言规律。课中写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题目的要求, 经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和师生交流后学生先说通、说好后再写。课中写比课外写的目的和要求更明确, 有助学生语言规范化、精练化。
“议”。课中议有师生议和学生分组议, 它横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外议是课前预习环节, 是让学生预习后互相交流意见, 增加语言交流机会。通过“议”这种方式, 学生、师生之间会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J].教育科学, 1999 (3) .
[2]梅芙生.聋校的语言教学问题[J].现代特殊教育, 1998 (6) .
[3]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J].中国特殊教育, 1998 (4) .
[4]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关键词: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创新能力
G623.6
自然科学是聋校小学教育阶段重要课程之一,直接关系着聋生全面发展。为培养聋生良好创新意识,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1],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聋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还可引导聋生主动思考,开发聋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教学有利于加强聋生与教师之间、聋生与聋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聋生沟通合作的能力,进而促进聋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科学运用实验教学,创设参与教学情境
受到聋校教材的影响,小学自然科学这一课程并没有得到聋校教师的重视,教师考核聋生自然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大多借助笔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教学,基于素质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聋生的特殊性,教师应科学运用自然实验教学,发挥实验教学的导入作用[2],为聋生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情境。如在学习“电磁铁的磁力”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朋友是“铁制品”的天敌,来让我们看看它的威力吧,再为聋生展示吊车等强磁力电磁铁的工作图片,帮助聋生形成初步的“电磁铁”知识印象,再引入实验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多媒体设备上摆出聋生的猜想,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实验猜想进行验证,通过此种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导聋生探索出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铁芯和电流有关。
在利用实验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应提前了解聋生的兴趣爱好,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实验现象,借助问题式、探索式实验现象,激发聋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促使聋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利用自然实验现象,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科学利用自然实验现象,需要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引导聋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实验现象,激发聋生探索欲望和积极性。小学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不仅可以从教学课本上获取实验灵感,也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帮助聋生认识自然、体会自然[3],如在学习“杠杆是怎样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简易的杠杆实验装置,为聋生演示“支点”和“杠杆”原理,在演示完毕之后,教师可利用提问的方式,了解聋生参与情况:同学们,刚观看的实验中有什么特点?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见过此种现象么?那么你们是否思考过该类实验现象的原理呢?通过类似的方式,促使聋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紧靠实验现象,针对聋生特殊性,以开发聋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聋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出发点,主动让聋生探索知识世界。
三、设计恰当实验练习,鼓励聋生大胆创新
发挥自然实验作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及时为聋生展示实验现象,也应根据聋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设计恰当的实验练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鼓励聋生大胆创新[4]。如在学习“串联与并联”的知识后,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聋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布置以下教学任务:(1)用灯座、灯泡和电池组,组装最简单的串联电路;(2)应用开关反向控制的方式,根据自身经验、结合房间构造,设计开关反向控制电路;(3)设计串联、并联均存在的简单电路。在聋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叮嘱聋生注意实验操作安全,严格按照连接电路的顺序,避免发生實验危险。在聋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进去,当聋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聋生,让聋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关怀,更加努力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聋生接触的自然科学实验通常都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聋生认知水平,合理选择实验练习。如在串联与并联的过程中,只需聋生掌握简单的电路连接即可,对于复杂的电路图则无需涉及,复杂的电路图不仅发挥不了实验的有效性,甚至还会打击聋生学习自信心。
四、落实实验教学评价,提高聋生学习质量
落实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聋生在完成课后实践或者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聋生,不再以单一的笔试成绩评定聋生,合理将实验操作融入最后的考核中,以此锻炼聋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聋生学习质量。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借助“种植大蒜”的教学实验,要求聋生家长为其准备好大蒜等实验物品,并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聋生将自己种植的大蒜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种植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生定期写好实验报告,并按时检查。针对表现得较好的聋生,教师必须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针对表现较差的聋生,教师应更具耐心去引导,促进聋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促使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开发聋生创新性思维,促使聋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教师应科学运用实验教学,利用自然现象,设计有吸引力、有挑战性的实验练习,激发聋生学习兴趣,鼓励聋生大胆创新,为聋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江春艳.小学科学分组实验 低效性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36(4):43.
[2]吴华成.俯视小学教材,正视初中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解读与改进[J].物理实验,2016,25(1):43-45.
[3]朱建兵.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J].速读(上旬),2016,62(5):170-170.
[4]唐英俊.注重科学实验探究打造卓越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卓越课堂打造浅议[J].科学咨询,2016,35(10):145.
作者简介:
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文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聋校数学课上,同样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课堂始终充满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更主要的是掌握方法,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掌握只有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要使学生的参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基本的一条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到:老师也和我一样一起在探索。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回答一周有几天?这一周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体会一周7天总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六重复出现,循环不断。再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等,在学生对一系列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感受中,轻松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的兴趣会更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首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和满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求知欲高,总想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实现自我。所以在分析讨论时,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自学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沿着他们的思维创造性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前面已学过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且学生对公式掌握的比较牢固。当老师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后,学生就能主动驾驭自己的思维,大家积极思考,有的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这时,老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赞赏他们的成绩,让他们能以更高的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脑子就会越用越活,智力一步步得到提高、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综合性学习;激发兴趣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合理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充分吸引学生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同样是综合性学习课,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中,我先把我搜集到的有趣的广告语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如: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奶粉广告)大大泡泡糖的名气是吹出来的;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有趣的语言有哪些好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补充了很多他们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这样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加深了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开阔了语文视野,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扩充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像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一旦进入活动,就展示出广阔的天地。比如,以放映人类登月录象导入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学生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而这些延伸仅仅依靠课本、教学参考书上的零星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而利用多媒体便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寻到丰富的素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中,我给学生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月亮的图片,基本介绍,阴晴圆缺的变化,与地球的`关系和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等内容,扩充丰富学生对月亮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平时积累的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文章并谈谈感受,最后教师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再呈现在幻灯片上,让学生选择记录。自此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对月亮的感悟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给予学生便捷的展示平台
如前所诉,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去搜集资料,并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模型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探究成果。传统的在讲台上把物体展示出来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则能弥补不足。例如实物展示平台可将图片、资料通过屏幕展示出来,音影文件也能根据教学需要播放出来,这样就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七年级语文下册“我也追星”中,我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下去搜集他们心目中的“星”的材料。因为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教师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展示。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不仅拿出了比较传统的文字书面材料,还拿出了他们搜集的视频,音频材料,有些甚至还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并对这些材料做了很好的诠释。让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都获益匪浅。展示结束后,很多学生仍意犹未尽。这在还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学生是万万没有这样主导性的精彩表现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无论是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建议,都处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地观察、调查、阅读、讨论,主动地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不断提高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活动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和研究能力。借助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其余的空间便留给学生利用现代科技遨游飞翔,展现其自身的规划能力以及自主意识。从而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为了上好“追寻人类起源”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大部分同学都到网上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料,还有几个同学自己创作了关于人类起源的Flash,不能不说是他们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结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学生能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并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把既成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消化吸收知识的良好方法。如果没有多媒体与综合性学习的结合,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难在短期形成的。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很大的提高。
五、帮助学生更好地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多媒体技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熏陶。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中,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戏曲的相关知识,然后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特点,经典唱段等内容,让学生能更具体感受从演员的服装唱腔,舞台的设计,武打动作的虚拟所表现出的戏曲艺术魅力。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播放了豫剧《花木兰》的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让学生学习演唱。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祖国能有如此灿烂悠久的文化倍感自豪。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推荐阅读:
聋校语文教学的七大误区12-08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07
如何解决聋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6-21
聋校语文七年级教案12-27
信息化与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06-26
聋校语文第三册教案07-03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05-2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11-05
浅谈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2-17
浅谈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