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 6教学反思 苏教版(精选6篇)
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通过深入地学习新教材精神,我转变了以往以掌握进率、熟练换算为重点的教学思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得、在交流中有所悟。
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接着在同桌合作,初步认识了1元以内人民币的特征后,又创设了货架这一情境,通过要分别购买这三样物品(5角、8角、1元)怎样拿钱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价钱有不同的取钱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而且从1元的不同拿法中,自然而然地引出1元=10角、1角=10分,并加以拓展1 角是10分,10角就是10个10分,也就是100分,所以1元=100分,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我又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教学反思:
整节课先比赛,让学生发现一捆一捆的数快,让学生初步感知十个十个数简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以“小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展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教师则是通过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对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安排组织了多次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整十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里洋溢着愉悦的学习氛围。
1.注意创设情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发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内化所学的知识。
对于在练习中的每一道题,我觉得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出这一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运用它
3.注重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互相促进提高,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给予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组内充分的合作、讨论与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有效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见解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赏识,不断优化体验成功。
今天我上了一节有关认识图形的课,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拼一拼、涂一涂、找一找、剪一剪等比较多的数学活动的环节。虽然看上去课上师生互动的环节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在课后再细细的想来,这么多的数学活动是否安排的合理有效,是不是充分的发挥了每一项数学活动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本课的教学内容看来是有关图形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给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表象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我就在教学中比较多地设计的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能够把从对这两个图形的表象认识提升到抽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课后我认真思考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也听取了一些听课老师的意见,这节课上有的数学活动虽然进行了,但是没有进行到位,有的还可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去操作,提高活动的效率。比如在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就安排了找一找,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此时学生们已经能初步判断出了什么图形是三角形,但我没能及时地进行小结,如果此时教师能加以适当的小结,告诉学生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有三个角,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三角形的抽象认识。紧接着在动手的环节拼一拼当中,我安排学生用三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可是我忽略了在拼的时候由于用的小棒的长度总是一样的,所以学生拼出的都是等边三角形,如果教师能再适当的改一改小棒的长度去给学生拼一拼,那么学生可能会进一步的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形状。最后再加以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三角形有三个角,这样可以更充分的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起三角形形象的认识,巩固对三角形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巩固十几减6、5、4、3、2的计算,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比较枯燥的练习课,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练习三的第一题让学生先自己做一做。再提问:每组后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较快反应出根据加法算式的结果,能很快算出下面两道减法题的得数,从而真正体会到“想加算减”的便捷和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练习。
第二题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个小组竞赛的小活动。让每组选择一个大象开始口报练习,比一比,看那组速度最快,评出“口算小组王”。班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再经过激励的小组王评选后,我有引出了口算个人王,自然导出第三题,集体比赛,以起立的方式判断,集中的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口算速度。
1. 借助网络平台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 , 了解圆的特征, 知道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理解在同圆 (或等圆) 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2. 借助网络的信息量大的特点 , 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途径.
4.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有关圆的知识, 学会圆规画圆.
教学资源:“圆的认识”一课的网站221.230.10.201 / zlh.
教学用具: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首页)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数学课的环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
2. 会上网吗 ? 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
3. 是啊 , 网络的作用真不小 . 告诉你们 , 在网上还可以上课学知识呢!
今天, 我们就运用网络一起来认识圆. 揭题:圆的认识.
[反思 :聊天式的谈话 , 缓和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为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同时, 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并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
二、自学天地
1. ①看 , 网上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图片 , 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圆. ②生活中, 圆无处不在. 对于这种处处可见的图形, 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③本课我们会学习什么呢? 揭示“学习目标”.
2. ①请点击“自学天地 ”, 先自学再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 看谁最会自学! ②学生自学. ③通过刚才的自学, 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
[反思 :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 , 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等特点, 所以数学阅读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课运用网络教学克服传统教学的束缚, 给学生创设数学阅读的时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本节课, 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设计阅读材料时突出了以下三点:①在与原有认知的对比中凸显新知的特点. ②适当渗入对圆的描述, 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 丰富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③结合现实情况的操作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
3. ①其实 , 圆心、半径和直径中还蕴含着许多奥秘呢 !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 (想! ) ②师:请大家运用手中的圆片、笔、尺等工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各有什么特征?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始探究, 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发现! ③学生自主探究, 并点击“课堂讨论”, 把发现及时记录上去, 记录完后点击别人的留言, 看看别人有什么发现, 也可回复! 4结合留言交流、汇报. 师: 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没来得及交流, 不要紧, 课后我们可继续点击阅读.
[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的良好特性,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交流发现, 不仅完善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而且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看到别人的发现、评价别人的发现. 有效地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甚至课外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
4. ①同学们真会探究 , 现在来挑战一下自我 , 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好不好? ②点击“课堂活动”, 完成“挑战自我”, 相信你能挑战成功. ③交流:A.经过刚才的挑战,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B.被电脑怀疑作弊的举手, 恭喜你们全部过关! 别骄傲, 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反思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自测的工具 , 每做一题电脑及时作出评价,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 优化了评价过程, 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
三、画圆
1. 认识了圆 , 你会画圆吗 ? 你打算怎样画圆 ? 2. 点击学会画圆, 观察网上如何用圆规画圆, 并尝试解答下面的练习, 相信你能出色完成! 3. 学生自学. 4. 交流. 5. 师小结.
[反思 :利用录像、动画等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各种画圆的方法, 摒弃了人为演示中经常出现的干扰学生视野的多余动作,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全课小结, 交流对运用网站学习方式的感想
五、课外拓展应用
1. 接 球比赛. 2. 车 轮问题.3. 你 知道吗 ?
[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倍受广大教师关注的传统课程借助这节课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只是一种对传统课程的尝试与自我挑战, 仅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 至于它的成熟还需集大家的智慧. ]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 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 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 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 6教学反思 苏教版】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六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12-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10-03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7-20
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07-09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06-24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一09-3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