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劳务开发工作总结(共7篇)
乡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乡劳务开发工作总结,全乡劳务开发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积极配合下,全乡上下认真贯彻翠屏区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强组织领导,拓展信息资源,强化技能培训,注重服务管理,组织输出和自谋输出相结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走“信息搜集、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的路子,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和市场调节,加大组织输出力度,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乡劳务输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劳务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全乡计划输出劳动力5000人。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劳动保障所和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组织,全年实际输出劳动力5500人次,占年计划的110%。其中组织输出65人次,占任务的108%,自谋输出5435人次,培训农民工1200人次,占计划900人次的133%,培训川妹子18人,培训川厨师16人,培训川缝纫13人,培训川建工18人;全年订单输出610人次,占全年计划550人次的110%,年内创劳务总收入亿元,人均劳务纯收入7800元,逐年递增的劳务经济收入,即渗透着广大务工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充分体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的科学决策,反映出我乡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二、具体做法
以信息搜集为基础,拓展增收空间。为了同用工单位长期开展合作,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坚持走“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服务一条龙的路子。乡
党委、政府把劳务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快劳务产业的发展,把劳务工作向村、社逐级延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劳务工作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干、人人肩上有担子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劳务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劳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进社会各界对劳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和依靠劳务输出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比算账,增强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能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是阻碍我乡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把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培训方向,突出规模效应,整合培训资源,全乡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200人次,其中获证人数32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交流合作,拓宽输出渠道。,我乡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确保农民工收入的稳定性,坚持走“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服务一条龙的路子。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我所组织各村、社干部,深入各村、社,对我乡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人力资源底子。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务输转移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三、工作安排 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我乡经济发展 的瓶颈,因此,我们把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劳务输出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劳务输出人员由“劳力型”、“体能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促使劳务收入的有效增长。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和体系,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劳务输转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信息作支撑,才能减少其盲目性,实现劳务输出的正常运作。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我乡的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到对全乡农村劳动力建档到户,掌握到人。及时准确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方面劳务信息,使劳务输出的方式从无序性向有序性、有组织性转变,减少盲流性。继续加大宣传,营造有利于劳务输出工
[关键词] 农村 庭院经济 生产型 休闲型 政府
一、庭院经济及其特点
1.庭院经济概述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从事高度集约化商品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庭院经济属于生态农业模式,以庭院为基地,以生态学为依据,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池为纽带,依靠科学综合运转,使有限的庭院面积和空间得以充分地利用,达到立体型、种养结合、动植物互辅,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农副业向多功能、无污染、优质、高产、高效益发展。随着我国沼气池建设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各地研究、探索出了如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三位一体”等以沼气技术为核心的典型庭园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变革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和农民生活文明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我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或小城镇,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可以利用,发展庭院经济有很大潜力。
2.庭院经济的特点
经济性: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土地资源和闲散劳力,通过系统组合,使生产中的各种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用较少投入获得比较高的效益。同时,庭院经济还为新技术在农村推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试验点。
高效性:庭院经济通过适当改造,能尽快生产出各种名、优、特产品,经济效益高。一个普通庭院通过3~5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快地改变成为高效的院落生态系统,尽快富民。
环保性:庭院经济可以把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未,既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生活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高度统一。
二、清水土家族自治乡经济现状分析
清水土家族自治乡是国家级贫困乡,位于重庆云阳县最缺水的区域。全乡幅员面积为51.4平方公里,乡内辖6个村,总人口6277人,其中土家族占3927人。清水乡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地质因素
全乡呈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清水乡土类属侏罗纪紫色页岩和白垩纪的砂页岩发育而成,其他带性土壤为山地黄壤,受其岩性影响,土壤类型主要类型有山地黄壤、棕壤,其次为少量的石灰岩土,分布在中山区石灰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很低。盛夏炎热多伏旱,并且非常缺水,基本靠降雨灌溉农田。喀斯特山区植被结构简单,一旦遭到破坏,环境随之迅急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
2.市场因素
长期形成的山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与外界联系较少,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区域内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山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还很落后。
3.地理因素
农民的居住环境较差,一般都在偏僻山区。山高路远,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非常微弱。
三、清水乡开发庭院经济的优势
发展庭院经济对于少数民族山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清水少数民族山区存在着发展庭院经济的诸多优势:
1.清水山区农村生产力水平适合发展庭院经济
农户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开发庭院经济中,既可以发展某一种新产品,从事某一项产业,也可以发展种养加相结合,多产业齐头并举。走一条以充足的劳力、农村科学实用技术为基础,加上自然资源,结合少量资金,发展庭院经济的路子。
2.良好的庭院经济的传统和经营经验
庭院经济在清水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土家族人民具有利用庭院进行纺织、编织、饲养、加工等经营活动的传统,开发和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庭院经济产品。
3.优越的自然条件
清水乡土家族自治区的农户几乎都有庭院,宅基比较宽敞,为发展庭院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田土分布比较分散,庭院周围的土地比较肥沃,抵御天灾的能力较强,而且又距离住舍较近,经营和管理都极为方便。
4.坚实的市场基础
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为民族地区农村庭院经济的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交通、通讯、信息的日益发展,都将为庭院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商品经济观念的引人将改变民族地区农户的传统经营理念,使农户的庭院经济生产从单纯的自我消耗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商品生产上来,从而为庭院经济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清水乡庭院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清水乡位于山区,相对来说地广人稀,每家都有可供发展的庭院空间。庭院经济以家庭为核心,以庭院为中心,向周围的空间辐射,可以承包毁弃的农田、宜林地、山坡等,开展多种经营,使每一个角落都有庭院经济的种子。根据清水乡的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可以开发以下两种模式的庭院经济:
1.生产型农村庭院经济
根据清水乡的具体情况,采用南方“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生产模式,以农户庭园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果园三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三者结合.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格局。沼气用于农户日常炊事和照明,沼肥用于果树,沼液用于鱼塘和饲料添加剂喂养育肥猪,果园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以满足庭园畜禽养殖饲料要求。同时还结合当地特点,除与果业结合外,还与粮食、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相结合.构成“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稻”等衍生模式。
2.旅游休闲型农村庭院经济
清水乡地处重庆市云阳县境内,紧邻湖北利川、重庆市奉节、万州。作为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和长滩河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水乡境内有“天下第一缸”的龙缸、龙洞及歧山草场等著名旅游风景。清水乡是云阳县惟一的土家族乡,土家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也可以作为清水乡旅游资源的一个亮点。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土家族过着原始质朴的生活,保留着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等原始的、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云利公路(重庆云阳至湖北利川)的竣工,进入清水乡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旅游观光将成为清水乡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对当地乡政府的一些建议
1.更新观念
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旧观念,牢固树立庭院经济是农村经济不可分割的一种独立的商品经济,从而形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共识。
2.政策支持
政府各有关部门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庭院经济发展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3.树立典型
要大力宣传和树立庭院经济发展的典型,用典型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庭院经济的发展。
4.技术培训
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把先进适用的庭院经济生产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为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提供投资少、见效快、规模小、易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种、养、加、服等适用新技术,让庭院成为科技示范院、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
5.完善中介服务
要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收购和销售庭院农产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推动庭院经济向适应市场需求、规模经营方面发展。
六、结论
综上分析,清水乡在发展庭院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清水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有优势,开发生产型和休闲型庭院经济模式。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才能共同促进清水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新茸:浅析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及配置应用[J].可再生能源,2004,(1)
[2]官冬杰:三峡库区不同地域类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
[3]杜社妮李壁成赵世伟安韶山:半干旱山区庭院蔬菜发展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3)
[4]赵晓鸿:西部丘陵地区发展庭院经济的价值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5]叶宗平: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云阳县农业局,2004年
[6]颜崇席:重庆市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分析与对策.云阳县植保植检站,2004年
[7]崛起的云阳农业.云阳林业局,2005年
[8]清水土家族乡的现状与发展思考.清水乡团委,2006年
XX县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1332平方公里,总人口68.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8.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在2/3左右,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结合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促进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把深度开发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助农增收作为统筹城乡经济,促进丘区发展的五大立县产业之一。
一、近年来劳务开发发展现状
XX作为全省劳务开发基地县,一无资源条件,二无区位优势,三无国贫、省贫帽子,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树立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理念,围绕“助农增收,强县富民”的总体目标,以深度开发劳务产业为抓手,狠抓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和城建制输出,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积极回引民工返乡经商办企业,县内劳务开发产业初具规模。
1、劳务培训成效显著。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务用工趋势,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内剩余劳动力现状,及时编制了《XX县劳务培训五年规划》,制定了以劳动技能、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为主的培训内容和中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推动培训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实施。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引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点面结合”的原则,规范了招生、培训、颁证等一系列制度,采取股份办学、联合办学、招商办学以及职教教学与劳务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全县共建立劳务培训基地26个,年培训人数近4万人次。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将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培训外出劳务人员与培训本地实用人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大力拓宽劳务培训渠道,增强劳务培训实效。目前,全县10多个基地与香港、汕头、成都、南充等地10多家企业签订了培训用工合同,仅五星职业技校一次性成建制输出劳务人员就达238人。三是健全培训网络。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了以职业学校、劳务培训机构为主,职介机构和用工企业为辅,社会办学、村社培训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去年,全县培训农民工4.3万人次,并全部成建制输出。据统计,参加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外地十分“走俏”,工资普遍上涨80%左右。
2、转移途径不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对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至关重要。我县在坚持抓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转移方式,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采取“职业学校+用人单位、用工企业+专业基地、中介机构+基地、劳务人才+农民”等劳务输出模式,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广州、浙江、江苏等地建立了稳固的用工基地,与北京建业、上海明泉、成都星宝等一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二是积极拓展外派劳务。进一步加强了与县外劳务输出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的联系,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去年,我县利用外地中介机构的关系,与菲律宾某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在劳务输出上实现了外派劳务零的突破,全年外派劳务输出43人,劳务收入11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和民营企业。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到城镇经商办企业,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XX年,我县通过公司、职业学校、中介机构成建制、有组织输出和转移农村人口5.7万人,组织化程度达到3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3、产业效应日渐凸显。一是形成了助农增收效应。统计两年来劳务开发的成果,全县共输出务工人员32.3万人次,劳务收入实现16.1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301%以上,占农民增收资金的50%以上。二是形成了人才洼地效应。通过有针对、有实效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树立了新型价值观、创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全县上下营造起一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良好氛围,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形成了龙头带动效应。目前,我县劳务开发龙头人物已有181个,他们每年带动县内数万人在外务工,每年创造劳务收入数亿元。睦坝乡段继君在成都创办星宝实业公司,每年为我县输出劳务人员3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近200万元;正源镇王明泉在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每年带动家乡数千人外出务工。四是形成了民间资本效应。通过大力实施民工“回引工程”,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淘金”后回乡创业,加快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杨家镇陶继南、陶继辉两兄弟九十年代初在外打工创业成功后,返乡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四通建材厂,年创产值达1000多万元,并安置家乡务工人员300多人。罗家镇返乡民工郑柏林投资500多万元,租赁土地千亩兴办现代农业山庄。几年来,我县共有406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入资金5050万元办起以种养殖、建材、医院、大型商贸市场等特色项目184个,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1、工作思路:我县将进一步加大劳务开发力度,通过“抓培训、建市场、育品牌、优服务”等措施,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使我县劳务开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2、总体目标:今年,劳务输出力争达到1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到XX年底,劳务输出达到2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大力建设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力争每年新建基地3个以上,今年开展劳务培训4.5万人次,并逐年增加,到XX年开展劳务培训达到5.5万人次。加快发展小集镇、民办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3年内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力争每年回引2—3位民工回乡创业,投资额达到100万元以上。
三、强化领导,夯实举措,推动劳务开发产业再上新台阶
1、抓培训。按照“有序流动,素质为先”的思路,坚持以就业引导培训、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纳入培训范筹。加强农民工的基础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为农民工提供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培训机构要针对农民工务工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门培训计划,选用实用性教材,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更新培训观念,将教育、劳动、就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实体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组建培训网络,形成大的培训格局,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使有序流动与素质提高相结合,使流动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建市场。加强劳务市场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供服务平台,在加强对现有劳务市场管理的基础上,按照有序化的要求,重点突出组织、引导、协调、管理工作。通过劳动力资源的有效组织,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通过劳务输出的合理引导,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和储备性培训,充分发挥劳务市场的就业引导作用;通过劳务关系的有力协调,积极为供需双方提供情报信息,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劳动力的严格管理,依靠劳务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用工行为和求职行为,依法维护用工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健康发展。
3、育品牌。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打响“川妹子”劳务品牌的精神,对一些基础条件、发展前景好的劳务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帮助,突出建好一批技工之乡、厨师之乡、缝纫工之乡,形成县域特色的劳务品牌。积极整合现有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培训基地+用工企业、培训基地+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农民”的劳务开发市场体系,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吸纳民间资金进入劳务开发产业,鼓励发展劳务开发连锁经营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工回乡经商办企业。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契机,提高农业多元化指数,做大做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一、主要成效(一)劳务转移输出规模扩大,外输比例提高。全市转移和输出农民工113.xxxx人,比上年增加4.xxxx人,增长4.xxxx,超省下达目标任务2.xxxx。在总量扩大的基础上,劳务开发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劳动力流向看,就地转移23.xxxx人,外输90.xxxx人,外派劳务76xxxx,转移输出结构由去年的23.6:76.4变为今年的20.8:79.2,向外输出比例提高;从职业技能结构看,转移输出技能性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4xxxx,比去年提升xxxx百分点。
(二)劳务收入大幅增加,劳务经济质量提高。全市劳务总收入实现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亿元,增幅达7.xxxx,超省下达目标任务10.xxxx,劳务收入增幅比转移输出规模增幅高2.xxxx百分点,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5474.xxxx,比去年520xxxx增加270.xxxx,增幅达5.xxxx;全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9xxxx,比去年期增加17xxxx,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38xxxx的4xxxx,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xxxx。全市劳务经济开始由数量型向数质并重型转变,劳务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三)技能培训成效明显,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3.xxxx人,超省下达目标任务3.xxxx,其中获证人数9.xxxx人,超省下达目标任务2.xxxx,品牌培训3.0xxxx人,超省下达目标任务12.xxxx。全市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参加全省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决赛中,我市选手在酒店服务、家政、数控车工三个项目中获得银牌,在计算机、钢筋工、家电维修三个项目中获得铜牌,我市代表团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精神文明奖的佳绩。
(四)维权保障成绩显著,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市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全年处理劳务纠纷 24xxxx,挽回经济损失613.xxxx元。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有较大进展,全市共有1695xxxx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2015xxxx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乱收费等问题逐步解决。
二、主要工作
(一)出台贯彻实施意见,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国办发[2006]5号和川府发[2006]19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把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市委以泸委函[2006]55号文件调整充实了**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农劳办负责人和机构工作职责,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务开发做好农民工工作的若干意见》(泸市府发[2006]54号),明确了今后我市劳务开发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并以市府办文件下达了2006年全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的目标任务,把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列入了市政府考核县(区)政府和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各县区也调整和明确了劳务开发相应的管理机构,泸县和合江县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劳务开发办(局),落实了领导和人员编制,古蔺县劳务办与古蔺县劳动保障局合署办公。
(二)认真筹备全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会议 今年6月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会议。为了开好此次会议,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就着手研究部署筹备工作,专门成立了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会议筹备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书记、市政府分管市长挂帅,市委办牵头,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办、市接待办、市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参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会议提供了劳务培训、远程见工、农民工就地转移、新农村建设等参观点,确保会议圆满成功,受到了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同志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提高了**劳务开发的知名度。
(三)着力搞好技能培训,突出打造劳务品牌 2006年,全市坚持把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务经济水平的关键性举措来抓,大力实施品牌培训、千万农民工培训、阳光培训及贫困人口培训工程。力推项目管理和招投标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培训管理工作,做到了教材、标准、验收、输出、管理“五个统一”,农民工技能培训成效明显提高。在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我市坚持突出重点,采取到输入地培训、与高校联合培训、与企业联合培训、到基层培训、到沿海企业联合办学、针对企业需要进行培训等方式,努力打造建筑、缝纫、电子电工、酒店服务、家政服务五大劳务品牌。全年培训“川妹子”26xxxx、“川厨师”10xxxx。全部输往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月收入在80xxxx-150xxxx。电子装配、电动缝纫、建工、矿山采掘、美容师、厨师等六个专业100xxxx中高级技能农民工品牌培训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5月31日前可完成培训输出任务。“泸县建工”、“荔乡妹子”、“少岷技工”等劳务品牌经中国工商总局品牌注册,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已有较高知名度。**缝纫、电子电工在广东、浙江等地声名远扬,**建筑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云南、西藏有较高声誉,**家政深受北京、上海、广东市场欢迎。
(四)拓展劳务转移输出渠道,努力扩大转移输出规模 今年,我市遭受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危害,农业生产损失极重。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损失劳务补”的抗旱减灾措施,全市各级加大劳务开发力度,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工转移输出规模。市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重点抓住订单组织、技能培训、转移输出、维权服务几个环节,实行就地转移和对外输出并举。县区劳务部门、中介机构、培训机构着重选择发达地区知名企业、重点行业和职工劳动保障条件好、信誉度高的企业,成建制订单输出技工,把 “农业损失劳务补”落到了实处。10月在“川·深”劳务洽谈会期间,我市召开了**——广东企业(深圳)劳务洽谈会,与2xxxx广东企业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3370xxxx。8月以来,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xxxx人,比上年同期增加 3.xxxx人,务工收入达到5.04亿元,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五)切实搞好公共服务,解决农民工突出问题 今年,市、县(区)劳务开发各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工作协作,扎实开展一系列针对农民工问题的专项活动,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力求农民工“在政治上同权同责,经济上同工同酬”。
1、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 权益,全市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扎实开展“春风行动”,依法查处群众举报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公布了最低工资标准,并强制执行;二是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监督管理工作。全市城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xxxx;集体合同覆盖企业298xxxx。三是依法打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全市企业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专项检查,督促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及时足额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解决农民工劳保福利等问题。
2、认真做好本地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一是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要求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必须全部为农民工强制参加工伤保险,非煤矿山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必须达到3xxxx以上。二是认真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三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对进城务工农民,凡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用工单位必须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3、加强政策服务。市、县(区)有关部门继续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审批制度和政策限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市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严禁乱收费、设置障碍。市县级相关部门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办理各种手续的收费标准,取消了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各行业、各工种的技术资格、健康条件等准入标准,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各乡镇对外出农民提供方便,从简从快,办理证照收费标准就低。泸县专门派人到广东等地为外出民工上门办理计生、身份证等。
4、积极开展维权服务。从2004年起,法律援助工作已连续3年被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了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市和区县均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全市5xxxx以上的乡、镇、街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组成的法律援助队伍。全市现有法律援助机构xxxx,专、兼职工作人员2xxxx,乡镇社区和其他法律援助站、点15xxxx,法律援助志愿者43xxxx。同时在广东中山、贵州六盘水及攀枝花等地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我市还与农民工集中输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及工会组织建立了“1+1”协作关系,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维权。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古蔺县陈永良等4xxxx农民工追讨回工资1281xxxx,泸县劳务办为该县滞留山东济南7xxxx民工讨回工资1xxxx万元,江阳区通过非诉讼法律援助服务,为3xxxx民工讨回工资3.4xxxx元。
5、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切实加强农民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政策咨询、维权服务、用工信息、远程见工等方面,积极为部门、培训学校、企业、农民、县区、乡镇搭建劳务培训、转移、输出、服务、维权平台,为企业找农民工,为农民工找工作,节省时间、费用,拓宽了农民工择业视野。目前全市七个县区已开通**劳务网及“跨地区就业远程见工系统”终端,10xxxx乡镇信息平台正在建设之中。
6、大力开展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活动 市和县区都成立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行动领导小组,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纳入各县区及市级部门工作任务中。古蔺县、江阳区开办了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外出务工农民子女寄宿学习生活的需要。龙马潭区开展了“百名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以协议形式让“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农忙时节,各县区还组织了专门的助耕队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抢收抢种农作物,做好留守人员的安抚工作。纳溪区5xxxx的村社组建了短工队,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忙应急提供劳动力,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六)加大资金整合、监督力度,保证资金安全 今年全市各级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全市采取财政拿一点、各方培训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办学筹一点、用工单位收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的办法,筹集整合培训资金105xxxx元。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到农民工身上,全市加大培训资金的管理、监督力度,在全省开展的“四项清理”检查中,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保证了资金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劳务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工工作有了良好开端。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地区片面认为劳务经济对地方gdp贡献不大,政绩效应不突出,不够重视。有的地方错误地认为劳务开发是农民自己的事,劳动力转移输出完全可以自发进行,抓与不抓一个样,大抓小抓一个样,因而不愿意下功夫。
2、管理体制滞后。劳务开发工作涉及城乡统筹的各个方面,职能涉及培训、输出、维权等很多方面,跨城市和农村,任务重,责任大。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管人、管事脱节,力量分散、效率低,不适应当前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形势的需要。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农劳办、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缺乏整合,农民工培训资金管理比较分散,各自为阵,标准、管理各有一套,上级仅有培训资金,没有工作经费,下面资金困难,不愿补贴经费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县区财政困难,投入少,与农民工培训的需求极不适应。
4、维权任务繁重。农民工用工管理不规范和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很低,拖欠或变相压低工资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现有执法监察力量严重不足。2007年工作要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的劳务开发工作,作如下汇报。
我县共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转化农民的思路,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近30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18.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60%。自90年代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四川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开发先进县”,县农民工培训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22日对我县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规划培训,提高劳务开发质量
长期以来,我县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是体力型、苦干型,缺乏市场就业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根据市场所需、竞争所迫、群众所急,把狠抓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开发的突破口,实施了城乡劳动力培训战略。
1、构建劳务培训体系。以来,我县在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中,实施了“5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规模的培训行动,需要完备的培训体系作保证。去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并加快了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一是以县职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将县进修校、县成人中专学校、县实验学校和已破产的大榆丝绸厂的资源,全部优化整合到县职中,在校内建立县农民工培训中心,使其形成占地近400亩,在校学生8550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的规模。二是对太乙职中、仁和职中、民办职业学校和30个乡镇的农广校等第二层次的培训机构,也通过整合、扶持,使之做大做强,构建起了我县农民工培训体系的第二大层次。
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先后从外地引进8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并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聘请了3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还分批选送现有教师赴各级高等院校深造。目前,我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全县已建成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的基地3个,1000人次以上的基地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10家,可培训电工、焊工、厨师、家政、保安、驾驶、缝纫等二十多个工种,年培训农民工能力已经达到3万人次。
2、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动搞培训。即学校按企业需求,企业深入学校、深入培训之中,共同培训农民工。如县职中、太乙职中等先后与县内沱牌、美丰、银华、明珠四大企业集团和县外12家企业联办食品生物工艺、纺织技术、机电、建筑等专业。有的企业还为学校提供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农民工结业后,合格者全部由企业接收。目前,全县培训的农民工中,校企联动定向培训的比例已超过40%。二是学校与市场互动抓培训。即把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市场需要什么劳动力,就培养什么劳动力。三是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搞培训。即根据需要,由政府出钱或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近几年来,我县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今年培训任务重,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300万元。具体作法是,政府出资对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含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和向外输出人数的指标进行考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有培训需求、但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农民工,由政府承担其培训费用。
据统计,在我县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参加过培训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年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未参加培训输出的农民工,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县乡村各级大户4500户,雇用农业工人达1万余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连年增长。
二、抓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平台
1、建立劳务资源数据库。为切实搞好劳务开发工作,我县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通过乡村社逐家逐户对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现状、培训要求、就业愿望等一一分类登记造册;二是对在外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即务工地点、从事职业、务工收入、存在主要问题和通讯联络方式等,逐一登记;三是编制了劳动力资源培训、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了培训、输出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四是以实施我县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为突破口,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县上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独立的劳务信息网络终端,连接所有乡镇的劳务服务机构、外出基地和劳务开发公司,为城乡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劳务培训、输出信息网络服务。同时,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大户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实施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五是以县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所开设的政策咨询、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民工救助等专门服务窗口,直接为全县人员服务。
2、建立一支善于开拓劳务市场的工作队伍。我们建立了以村组劳动服务点、乡镇就业指导站、县级就业服务机构为转移主体的辐射县内外市场的劳动力输出网络,增强了各方的合力,形成了有机统一体。全县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专门人员活跃在全国大型劳务市场和一些大企业中。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社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办事经费,层层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提供劳务培训输出信息奖励的办法》,激励工作人员到劳务市场中去寻找输出订单,年终按输出人员数量,每成功一人给予20元的奖励。正是由于我们有一支200余人的稳定的工作队伍奔波在劳务市场上,才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保持在年18万人以上,人员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和国外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抓市场,广辟就业渠道
1、开拓市场,寻找订单。为寻找用工订单,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工作会,研究措施办法。一是通过组织工作队伍面向市尝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寻求就业空间;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劳务市场洽谈会、召开[#]籍在外工作人员恳谈会和发送书信、电子邮件、宣传资料以及建立西部劳务网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培训情况。通过宣传,引起了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重点关注,先后有500多家企业主动与我们签订用工培训协议。近年,我们共定向、定量、定专业培训5万多人,培训后的人员全部由订单单位解决就业。东莞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曾委托县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专业250人,后来由于生源质量好,公司还多选用了40名人员到企业上岗。
2、打造品牌,吸引订单。打造劳务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是吸引用工订单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和输出重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愿意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人数占相当大比例;在劳务输出中,绝大多数企业要求要两年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建筑专业等相关人才。于是我们集中了精明强干的师资力量,打造出了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建筑、机电、水电安装等10多个叫得响的专业品牌,每年毕业学员非常走俏,都被省内外企业抢录一空,还出现预定毕业学员就业的现象。近几届毕业生1万多人,都被200多个国内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吸收安置,学员就业后月工资均在元左右,稳定率达90%以上。
3、培育劳务基地。我们注重摸清全国范围内[#]籍知名人士的详情,充分利用他们长期在外工作形成的人际、信息网络,或依托其开办的大公司及承建的大型建筑工程,开辟劳务市场,畅通输出渠道,实现有序化、集团化、规模化向外输出劳动力。如我们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籍教授夏吉先提供的信息,开发并站稳了上海劳务市场,常年向上海输出农民工均保持在2万人以上。
四、抓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建立帮扶制度。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劳务输出人员,县乡劳务开发办公室积极与金融机构协调办理担保贷款,协助其解决输出前经费和其他具体困难。目前全县已共帮助800人贷款120万元。同时,帮助解决好务工人员家庭的承包地耕作和土地流转,使外出人员能安心务工。二是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规,增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县法建办、司法局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读本》6万余册,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备的法律常识。县上建立了“四川华西民工救助服务中心[#]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县就业局,从司法、公安、劳动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各乡镇也在法律事务所安排人员,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我们还在输入地[#]籍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办事处,直接派人协助处理劳务输出中的伤、残、亡等纠纷、事故,帮助农民工挽回了经济损失,使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家乡政府的温暖。仅~年,全县处理劳务纠纷32起,挽回经济损失232万元。三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和发展情况。县上每年都派出慰问组,到外输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了解他们的务工和发展情况。每年春节前夕,所有乡镇都要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表彰会。在去年“非典”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慰问外出务工人员,带去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务工就业的积极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县虽然在劳务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尝到了一定甜头,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这次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必将推动我县工作的更好开展。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搞好劳务开发,为把我县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推进全面小康进程而努力奋斗!
2011年,齐伯乡旅游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的指导下,认真按照《平坝县齐伯乡2011年度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有关内容,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以提升生态休闲旅游业品质为重点,全力打造特色文化乡,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健全,保障到位。
旅游开发工作相对齐伯来说,今年任务特别重,乡党政人事又做了调整,为了更好地做好旅游开发工作,齐伯乡及时调整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分管旅游工作领导,落实了相应的责任人员。并在年初就制订了《齐伯乡旅游开发工作计划》,把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工作列为今年全乡重点工程。
二、制度规范,管理到位。
1、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及旅游部门关于旅游工作的部署、决议。积极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党和政府关于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2、认真贯彻《风景名胜区条例》、《贵州省旅游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县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本乡辖区内无破坏景观、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地形地貌等活动;无污染环境、妨碍游览事件发生。
三、工作扎实,落实到位。
1、完成齐伯旅游规划编制。
2、旅游特色文化村建设初显成效:我乡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抢救性的传承工作,扎实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同时实施了木威村、格支村绿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公厕等工程,已成立农家乐服务三家。
3、桃花村推进旅游特色村建设;党委、政府在改善农居环境,实现了当地农民安居愿望。打造特色文化乡、推进人口集聚化的重大举措,去年在桃花村集体移民44户132间,为下一步创办农家乐打下良好基础。现已完成桃花村公共厕所建设。
4、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斯拉河风景区旅游形势乐观,每周五至周日皆有游客入住,平时也散客不断,格支村今年准备组建农家乐服务一家,全乡准备建3家农家乐,现已完成经营场所选址。
5、开展“美化齐伯”行动,实施斯拉河岸美化工程,在斯拉河岸边栽种杨梅10000多株,明年并准备种植无籽刺梨、核桃、茶花、等苗1000多株。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领域扶贫合作等社会扶贫活动,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分散在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发展差距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乔利乡三乐村共有16个自然屯,1169户,4269人,其中劳动力1240人。是少数民族(壮族)聚居的革命老区村。
2000年以来,三乐村一直得到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开展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池气池建设、屯屯通电、茅草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屯屯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封山育林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个扶贫攻坚项目,村屯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三乐村自然条件恶劣,防灾抗灾能力弱,一旦遇上旱灾,土地产出降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返贫严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乐村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5)》精神,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三乐村的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编制《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三乐村位于乔利乡北部,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距乡政府17公里,距马山县城14公里。
二、地质地貌
三乐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绝大部分地貌为石灰岩峰丛,地形复杂,沟豁纵横,土地经营空间有限。
三、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极端高温38.9℃,极端低温-0.7℃,年均日照时数为1601.9小时,平均降雨量1667毫米,无霜期363天。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出现冬春干旱夏内涝的现象,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四、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21570亩。其中:耕地面积4620亩,其中水田1525亩,旱地3095亩,有林面积6005亩,经济作物150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1亩,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五、生态环境状况
三乐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差。多年来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减少、绝收,水库山塘干涸,人蓄饮水困难,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构成
据2010年统计,三乐村全村辖16个自然屯,1169户,总人口4269人,大部分为壮族,全村劳动力2600人,在校生人数300人。在劳动力人口中,16-25周岁593人,占22.8%;26-35周岁790人占30.4%;36-50周岁707人,占27.2%;51-60周岁255人,占9.8%;61岁以上的有255人,占9.8%。输出劳力720人(男324人、女39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极个别家庭相当严重。
二、经济概况
据2010年统计,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25亩,粮食总产量198.1万公斤,人均占有粮47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760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1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2774人,占全村人口约65%。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大牲畜存栏数1915头,其中:猪存栏数1300头:牛315头;羊300头;家禽存栏数21000羽,家禽出栏数35000羽。
三、贫困状况
目前,三乐村共有贫困户775户2774人,占全村人口65%;其中扶贫户689户2550人,扶贫低保户53户174人,低保户7户24人,五保户26户26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全村绝大部分屯没通水泥路,大部分屯未解决安全饮水的困难。有78户村民住的还是危旧房,占全村总户数6.7%。
2、自然条件恶劣,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耕地质量差,难以形成稳定增
收的农业支柱产业。
3、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等、靠、要”思想严重。
第二章,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式扶贫工作思路。以大社区(股份制)组织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围绕“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创造机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强化产业开发,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种养结合,贸工农一体,主辅分明,突出重点,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该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三乐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2、整合资源、重点开发原则。围绕三乐村的实际做好项目规划,加强资
源整合,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重点改善和治理贫困村的山、水、地、林、路、房等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大产业扶贫,培植支柱产业,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全村稳定脱贫。
3、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原则。以解决一家一户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和稳定增收为重点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事业、技能技术、基层组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全面发展。
4、工作到屯、扶贫到户原则。做到一屯一户规划,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屯,实施到户。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要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号召群众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抓住发展机遇,主动策应各方帮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6、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规划目标
一、规划期
本规划规划期为5年,即2011年—2015年。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40元,人均有粮660公斤以上:
——人口素质、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有所改观;
——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基本形成并有效启动;
——“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发展格局形成;
——人畜饮水、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农民住房、文教卫生、人居环 境等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生态建设和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第三章 建设内容、规模及布局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建设
交通是制约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群众的出入和农副产品的外销,改变落后面貌。规划投资1126.74万元,建设通村水泥路4.2公里,百龙滩至百掌四级砂路5公里,以及六落-科阳屯、马大公路至六落屯、路口至外旺屯、路口至内旺屯、香笔屯、那天屯、东岗屯、伍金屯、金龟屯、村委至百弄屯、百弄至那天屯、那天路口至百掌屯、岜外至香笔屯、说乐至内享屯、内享至塘莳屯、内享路口至六落屯、工业园至内塘、路口至新六峦屯、百掌至塘莳屯、百掌村屯等20个屯的通屯水泥路共27.63公里,百香果基地、巴讲屯、百掌屯等3条机耕路共3.78公里(道路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二、水利设施工程
由于历年来资金投入不足,三乐村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为保障农田稳产高产,规划投资1259.9万元,建设三乐村岜外山塘修复工程、三乐村岜外渠道防渗工程、三乐村六落电灌站工程、三乐村六
落渠道防渗工程、马山县琴着水库溢洪道水毁修复工程、三乐村百弄提灌及水利渠道、马山县琴着水库渠道防渗工程、塘莳电灌站、马山县琴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马山县琴着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工程、三乐村六落电灌站灌区渠系配套工程、三乐村香笔电灌站灌区渠系配套工程、三乐村岜讲电灌站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等13个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将极大地缓解当地农业用水困难。(水利设施建设规划详见附件表)。
三、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三乐村部分自然屯农户居住较集中,人口密度较大,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方式以集中供水工程为宜,规划投资260.77万元,建设三乐村外旺片人饮工程、三乐村塘莳屯人饮工程、三乐村内亨、科阳人饮工程、三乐村岜讲、那天人饮工程、三乐村百弄、香笔人饮工程、三乐村百掌人饮工程等6个集中供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规划详见附表)。四、五保新村建设
为健全救助体系,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理念,着力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供养水平,规划投资17万元,建设五保新村,砖混结构一层六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五保新村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五、便民候车室建设
为了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改善乘车和候车条件,让群众出行候车免受风吹雨淋之苦,规划投资4万元,建设便民候车室一座,建筑面积10平方米(便民候车室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六、农户危、旧房改造
由于三乐村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条件差,收入低。全村尚有78户村民居住在危旧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规划投资195万
元,实施危房改造78户,对危旧房重新规划设计,整体改造,新建房屋类型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危旧房改造规划详见附表)。
第二节 文体教育卫生项目
一、文体设施建设
为了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规划投资33万元,说乐屯、百弄、塘莳屯建设篮球场共3个,共1500平方米;村委会文艺舞台1个,高1.2米,长12米,宽10米;村委会图书室配套铁书架4个,阅览桌4张,椅子20张,图书1500册,光碟100张(文体设施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二、教育发展项目
为了适应学校加快发展的需求,提高办学条件,规划投资239.7万元,改扩建三乐小学大门;建设三乐小学钢棚架结构学生食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配套饭桌25个、椅子250张;建设三乐小学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三乐村完小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教育发展项目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三、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治脏、治乱、治占”;“清垃圾、清水沟、清路障、清柴垛”和“改厕、改房、改路、改圈”等三治四清四改措施,对村屯人居环境进行整治。规划投资10万元,在每个自然屯建设1个以上屯级垃圾池,共建设20个屯级垃圾池(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第三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百香果种植:采用“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引进马山县山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三乐村山鹰百香果专业合作社,规划投资900万元,实施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工程马山县百香果示范种植项目,规划扩种面积3000亩,使百香果种植达5000亩以上,成为三乐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示范种植项目基地投资70万元,建设水池及管道安装,建立100亩百香果滴灌技术高产示范片。
2、中草药种植:充分利用百香果示范种植基地的土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采取中草药与百香果间种的方式,规划投资60万元,发展穿心莲等中草药种植3000亩。
(种植业发展规划详见附表)
二、养殖业
引进优良品种,扩大传统养殖业,规划投资38万元,扶持里当鸡苗1万羽、杜东母猪300头,提升传统养殖业效益。
(养殖业发展规划详见附表)
三、劳务产业
按照培训一批输出一批的原则,每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人,到2015年完成转移就业400人。目前全村已经外出务工1300人,加上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100人,2015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700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内容,针对三乐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基础情况和产业规划情况,制定长效,不间断的技能、技术培训计划,重点以电工、焊工、家政等实用技术为主要专业,打造泥水工、清洁工等劳务品牌,逐步提升培
训档次、规模和质量。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增加务工人员工资收入。
第四节 基层组织建设项目
为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质量,改善办公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投资50万元,重建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配套公办设备一批;规划投资12万元,建设说乐党、百弄等2个党支部文化活动室共160平方米、配套图书2000册及设备一批(基层组织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规划投资304万元,建设内旺屯、外旺屯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完成农户住宅立面装修三改整治、村大门、通屯水泥路、屯内道路硬化、综合文化活动室、灯光篮球场、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改善的目标,让群众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住整洁房、居绿色村的美好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规划详见附表)。
在整治村庄环境卫生的同时,加强村屯绿化美化建设,规划投资40万元,在屯路两旁及村屯附近空闲地种植绿化大苗。
第六节 生态旅游项目
三乐村山色秀美,红水河绕村而过,村里有三乐、琴着、六落等多个大小水库,百香果示范种植基地建成,更是花果飘香、风光无限,极具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价值。一是由马山县旅游局牵头实施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项目投资140万元,其中部门资金60万元、县配套10万元、群众自筹70万元,项目内容:三乐村生态农业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及制作规划模型沙盘示意图、旅游标识系统建设、2-3个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建设、开展农家乐旅游经营者培训班等。二是规划引进马山县山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建设生态停车场、会议中心、休闲度假山庄、野味馆、烧烤城、垂钓中心等设施,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餐饮住宿、绿色开发、科教示范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结合红水河旅游开发,辐射带动农家乐生态旅游,进而开发纪念品、土特商品、风味小吃、旅游日用及装备品等系列旅游商品,促进旅游购物,全面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详见附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保障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抓住新机遇,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扶贫攻坚主要内容,广西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意见》,并以桂发[2011]35号文件,进一步贯彻落实。有效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我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成立三乐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李兵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罗安平、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刘康、县委办主任覃国恒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副主任韦君高、扶贫办主任陆剑、乔利乡党委书记李一俊、乔利乡组织委员零雄智、扶贫办副主任科员韦政民组成。加强与各级部门协调联系,争取更大支持,强有力推动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立健全责任目标和绩效考核制度,具体由扶贫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检查督促。强化三乐村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民兵组织的作用,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两委”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水平。
2、成立三乐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民理事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有关项目的实施。村民理事会成员由各村民小组推选,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
村民动员、治安、监督、验收,并负责项目竣工后接收和组织村民实施后续管护。
3、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组建相关项目的村级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在村委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项目后续服务工作。
第三节资金保障
1、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来源不乱、渠道不变、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扶贫、住建、畜牧水产、水利、交通、林业、农业、人社、教育、文体、金融等部门资金,集中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同时,由于项目规划起点高,任务重,投入资金量大,仍需争取国家、自治区、市财政资金向三乐村倾斜投入。
2、成立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通过扶贫、金融等资金筹措,设立三乐村村民互助基金,按照“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有偿使用、滚动支展”的原则使用,优先扶持有门路的村民发展生产。同时,加大小额扶贫贷款的扶持力度,保障村民生产发展需要。
3、争取对口帮扶马山县的青秀区、经济开发区及其它社会扶贫资金的支持。
4、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节 机制保障
1、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支持、合力帮扶”的扶贫机制。协词和调动各部门、各单住、各行业支持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举全社会之力,聚全社会之财,形成三乐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合力。
2、实行帮扶联动责任机制。县扶贫办工作队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职工干部帮扶结对包扶到户。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落实到人头,并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做到“领导、资金、措施”三到位,“对象、任务、目标”三落实,确保各项帮扶措施顺利推进。
3、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本规划评估通过后,要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以保障规划的实施;同时,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编写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逐年推进,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内容的实施。
4、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围绕定单化、阶梯化、终身化人才培养教育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内容,针对三乐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基础情况和产业规划情况,制定长效,不间断的技能、技术培训计划,重点以电工、焊工、家政等实用技术为主要专业,打造泥水工、清洁工等劳务品牌,逐步提升培训档次、规模和质量。同时结合发展产业项目,开展各种种养特色技术培训,确保村民学到技术后能够实际运用,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5、长期服务机制。针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设置,培养一些村里农民技术员,政府提供补贴、技术培训、药品、器械、疫苗等扶持政策,由技术
员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无偿或部分项目有偿的服务。
第五节 技术保障
1、本规划涉及的项目技术要求,各业务主管部门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并提供服务支撑,使项目的实施有了技术质量保障。
2、由于三乐村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偏低,将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聘请专家、技术员到现场指导。
【乡劳务开发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劳务分包工作总结07-06
劳务公司年度总结报告07-09
医生劳务派遣工作总结07-09
办理工作劳务费协议09-07
劳务协议06-02
劳务经济07-18
劳务管理细则09-09
劳务考察报告09-19
劳务聘用协议11-01
劳务申请报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