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精选8篇)
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纵观我县的教育现状,使我思索良久。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从事学校管理也有十五年之久,担任校长十余年,亲历了我县农村小学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留下来的校舍楼房化,校园围墙化、学校教学的内部设施正逐步完备,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这些是让人高兴的地方。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有许多让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我县地域偏僻,农村教育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经费短缺,加上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就地转正,光我乡镇就有9名教师是转正的,缺乏专业的知识,他们当中有许多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接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基础较差,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养一直低下,大大妨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却不懂理科知识,数学老师则常写错别字,大部分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如今,新形势对教师的
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一专多能,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
在我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补充缓慢,大部分年龄偏大,在这部分教师中有绝大多数不思进取,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得很缓慢,就说新课改,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多次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但他们接受起来却很困难,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有个别老教师是这样评价新课改的:“教了一辈子的书,要我现在就转变观念,去适应学生,真是不可能,要是能早点退休,那该多好啊!”可见新课改对老教师的挑战有多大!可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的培养要从小学教育开始做起,由于我县的教育现状是专业教师连中学都不能满足,小学更短缺,招聘的只能满足县城的学校,农村学校根本分不到体音美专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这些教师兼任,再加上由于最近几年招聘的任务很难完成,教师队伍的力量补充严重断线。我乡镇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影响很大。农村小学术科教师配备还非常紧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要求的更高,要求术科(美、音、体、英、计)的教师更多,截止目前,xx县9所农村中心小学术科教师配备不足20位,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如此少,新课程改革怎样得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得到提高?这种状况使各农村小学在功课的安排上
也感到非常为难,就以体育课为例,全县只有城关一小、二小两所学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开课,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2、科研兴校对于农村学校是纸上谈兵。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有的学校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甚至二复式三复式教学,还要必须做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加之各级部门频繁检查,疲于应付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加之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根本谈不上科研兴校了。
3、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里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大部分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各种设施不完备,“老三室”的设备大多已经老化、破损,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新三室”还没有完全配套,图书数量少、体育器材匮乏,多数教师
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依然主要是靠“听、写、读、考”来学习,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为了追求教育质量顺应一部分人的心理,教育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高中化”的怪现象。目前,在任一所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一部手风琴或电子琴等音乐器材。作为乡镇中心小学由于校舍紧缺,经费不足,各类教学功能部室不全,学生缺少活动的空间,教师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心学校作为全乡镇教学教研的中心,这般条件怎能发挥出它的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4、上级要求和学校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
在农村小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堆堆上级下发的文件和一套套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安全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细之又细,但很多都只是一纸空文,只流于形式,不真正加以落实,上级下发的文件执行不力,农村小学和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就因为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广大农村小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起来。
综上所述,我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就要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改进的措施:
1、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特别是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充分挖掘乡镇中心小学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小学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要实现村小与中心学校资源共享,同时在教研活动要加强“有效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教学常规上的渗透,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的考查手段,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真正提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小学老师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3、健全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首先,应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应
主要由教师所在学校来组织,中心小学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视学校考核工作是否公平、公开、公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其次,要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成绩上,应当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伍于城市学校,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再次,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单靠学校引导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是远远无法评价教师工作的全部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应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员纳入考核主体,更能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性。只要学校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保证教师考核制度的规范执行,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融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这些年我们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爱因斯坦曾说,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学问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改变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下大力气,这是教育的需要,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我们乡村小学教育中这两点都没有得到充沛的注重或是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乡村义务教育理论中还是存在以考
试为导向,片面强调分数的倾向。学生成为完成这些目的的工具而非是教育的中心。假如不能改动这种教育倾向,不只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且一切方式的教育变革也将必定沦为空谈。
摘要:
目前,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还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学生体质大幅度下滑,运动能力下降,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的现状和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学生是不是喜欢这种体育课,初中体育课有没有达到真正的实效性?本文就我县新课标的执行情况,对“初中生在三年的体育课中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农村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来自全县13所农村初中260名七、八、九年级的学生,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采用汇总法,将调查表逐项汇总统计进行分析。调查问卷自设了“初中体育内容的调查”包括:对学校名称、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器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中考项目练习时间、初中体育课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等20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在对13所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初中体育与健康具体教材的20个项目,体育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总结如下4个表。
2.分析
(1)从以上四表中的情况分析
田径教材学习情况最好,10个项目内容有8个超过50%,体操和武术类的学习情况比较差,没有一项超过50%,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过体操或武术,球类运动除了篮球和羽毛球情况好一点外,其他的几项球类很多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教过,让学生自己玩的占多数。
(2)从调查的教、学习率高的教材分析
从全部调查的20个项目中,挑出学习率最高的5名是短跑、长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篮球,这前5名全部是中考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在初中体育课中以中考体育项目学习为主是主流,应试教育、应试学习是多数学校和多数体育教师的主选课,教学内容单一是学生厌倦体育课的主要因素。
结果归因:学生在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上学的东西少,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应试教育和只练中考考试项目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3)从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情况进行分析
(1)无故占用学生活动时间,有的学校临近中考、期考时,体育课和三操全部取消,其他主课挤占体育课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
(2)课外体育活动徒有虚名,没有人组织和管理,没有人发放运动器材,学生便放任自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落到实处。
(3)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和器材使用率不高,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个别学校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事故,把一些体育器材尘封于库房,使学生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对修建体育场地、购置体育器材不积极,学校没有任何体育经费开支,导致器材的严重不足。在“普九”验收期间,各学校自制了一些器材,如沙包、毽子、铁环、棍一类的体育用具,这些东西几乎尘封在器材室,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起到教学的作用。
(4)早操、课间操常年不变,听同样的音乐做同样的操,年年如此,学生毫无兴趣,只是勉强应付,没有起到锻炼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我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教师思想过于落后,接受新知识较慢,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2)反映出农村初中在教学上教的内容比较少,学生课堂上学的运动技能不足,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不满意,对应试教育和只注重中考考试项目练习反感。
(3)上级体育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农村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上课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造成农村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在这种现象下实施新课程改革,远远达不到效果。
2.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完善学校体育评估标准,加强执行的力度,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体育课堂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把体育课和其他课程放在同等位置上,开好、开足体育课,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公开教学和观摩教学,定期召开体育研讨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组织形式上,灵活多变,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以班级活动为主,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定期举办学生体育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4)关心体育教师,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真正从农村体育教师的利益出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他们的工作得到承认,人格得到尊重,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智障儿童;早期教育;解决方法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普查中,我国儿童残疾人员占据了20%,而其中智障儿童占比已经达到50%,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比例没有降低,反而逐渐增加,这与我国长期缺乏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起步相对于外国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比较晚,并且由于社会或者家庭教育观念中对家庭系统教育知识和方法比较缺乏,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认知不够全面,对于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来说更加缺乏。以民勤县为例,民勤县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特殊教育于2013年才开始涉及,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省市的特殊教育,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方面,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相悖,缺乏智障兒童早期教育发展的机会。在一般的家庭认知观念中,忽视智障儿童,于是采取了忽略的教育态度使智障儿童得不到合适的家庭教育。通过走访调查的过程发现部分智障儿童的家庭结构构成比较复杂或者父母双方身体不健全,没有办法对智障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比如,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生李××,马××,裴××等存在着明显的语言功能缺失,没有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行为比较疯癫,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孩子的疯癫已经严重阻碍家庭教育完整和健康的发展,并且这些孩子家庭比较相似,单亲家庭,母亲神志不清,父亲独自承担家庭重任并依靠国家补助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谈论合适恰当的家庭教育或是早期教育都是不现实的,在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这种孩童基本是放弃治疗。
另一方面,家长对智障儿童认识存在欠缺,一般情况下家长对智障儿童发展认识中存在明显的漏洞,认为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认为只有通过医疗手段才能帮助智障儿童恢复到正常情况,殊不知这样的观念会导致智障儿童非智力因素如品德意志、兴趣和性格变得扭曲,从而使智障儿童的智商得不到有效提高,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石××,李××,张×等面醒心浊,胆大无畏,行为张狂不羁,放荡不羁,飞扬跋扈,这些孩子天生智商与常人无异,但是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孩童变得不可理喻,加之这些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生活的重心和中心都是赚钱,虽然父母比较能言善辩,经济良好,由于在孩童认识形成之前没有正确的纠正或者提醒,认为良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基本教育的前提,殊不知误导孩子的一生。相反有些父母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错失孩子情商的发育机会,我校的柴×,谢××,高×等属于轻度智障加中度肢残,父母对于家教基本没有清楚认知,觉得与学习相关的事情最重要,只要学习好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导致其父母只问学习,不注重家庭教育,因此家长对于孩童的教育认知一定要加强。
二、促进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方法
第一,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观念,通过一定的教育增加家长对智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文化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来说比如民勤县,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所以要介入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加强对智障儿童教育知识的宣传,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利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是固定的特教老师来增加家长对智障儿童教育的认识,或者借助公益的力量加大早教教育的实施。
第二,增加社会、学校与家庭三类教育的有效衔接,让社会和学校教育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使三者之间更好作用,促进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更好发展,帮助成千上万的智障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康复,早日成为正常儿童的一员,其实现的途径可以借助公益事业,利用公益事业完善三种教育的建设。
第三,早期教育采用恰当的方法,对于智障儿童早期教育应该首先由了解智障儿童,给予孩子更多爱的前提下保护智障儿童自尊心和自强等优良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应该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耐心地与孩子交流让智障儿童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可以让智障儿童多参加家庭劳动或者外交活动,采取恰当的早期教育才能促进智障儿童得到更好恢复。
总之,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有效促进智障儿童更加自强独立地生活,期望在各界学者的不断努力下,让智障儿童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多给予智障儿童早期教育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河南省台前县农业局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农村经济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就如何发挥好农村使用人才在农村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
当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县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队伍的的现状是:
1、数量少。据统计,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有2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整体素质较低。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大多数,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根据《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统计,我县仅有农村实用人才26000人,拥有技术职称的仅有6000人。农村劳动力小打小闹的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 1
营的农村实用人才还是偏少。
3、人员队伍不稳定。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主要靠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支持、带动。而目前我县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与此同时,涉农院校的毕业生因为编制已满难以进入农业服务中心,使得基层农技专业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在向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攻关等问题以及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活跃在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因此他们的经营范围和提供的信息,往往成为生产者无形的订单,成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挥棒。二是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成立专业协会,运用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我县各类经营、生产性质的协会已有60多个,拥有会员5000多人,有的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农村实用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
要作用。四是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在学了一技之长后,主动到城市和外地找市场,带动本地农民外出务工,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斩头露角,他们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管理难度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现有村级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普通农民多,居住分散,管理力度大。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与农村对人才需求的脱节,存在着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实用人才、实用技术、技能的短缺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中高技能人才相对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经验积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甚至部分是文盲,大多数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小农经济意识、保守思想重,加之没有激励机制,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在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也缺
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四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五是规模小,带动性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实行多层次培养。对象选择上按工种和行业特点,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技术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展培训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不拘一格,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外出打工返乡优秀青年、农村外来的各类经纪人队伍、优秀的部队转业军人等都是农村新型人才,明确了只要是对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一律纳入培养范围。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实行多样化培养。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把握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定重点培养内容及规划,同时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数量。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实行多渠道培养。利用“高校”培训,要争取与农业大学联合,组织种养大户及致富能人等参加学习,并充分利用好农大毕业的待业青年,发挥他们的才智,鼓励他们创业。要利用“活动载体”培训,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培训。利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感官性培训,利用科技示范点、种养大户现场培训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现场参观,更加直观地对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要注重“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
(二)建立市场开发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结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带动或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 基地 市场 农户”等的形式,由公司、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将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管理服务,引导农村实用人才自我开发。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科技服务,申报科技奖励等方面,提供辅助资金和农资资料。在教育、考察、学习、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以及取得的合法权益,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农民自筹、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支持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开发农业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的支持。二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先争优”、“农村十佳优秀实用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奖励表彰大会,授予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
-如何有效解决滥埋乱葬问题
按照省、市、县政府要求,为加速我县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为及时掌握我县农村公益性墓地运行的现状,我局组成调研组对农村如何解决滥埋乱葬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共有14个镇,下设42个社区和111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5万,年死亡2000人左右,只有一个经营性公墓,每年在经营性公墓内安葬骨灰也只有有600具左右,这样至少有将近1400具骨灰分散安葬到各镇,长期以来,滥埋乱葬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上级民政部门虽连年开展平坟工作,但平而复起,恶性循环,坟包逐年递增,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又浪费了土地资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解决滥埋乱葬问题越来越迫切。
(二)骨灰乱埋乱葬的危害:
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骨灰二次入棺,乱埋乱葬的现象,必将阻碍殡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因骨灰乱埋乱葬,随处可见墓穴,影响了我县的整体形象。
三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对乱埋乱葬的墓穴进行搬迁,客观上增加了建设成本和工作难度。四是占用耕地问题严重。据调查,农村每个骨灰盒二次入棺埋葬的不在少数,占地面积约在半分地左右,有的占地面积更大,全县每年因此项至少减少土地十几亩。
(三)存在骨灰乱埋乱葬问题的原因:
一是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不少农民群众普遍认为,殡葬改革就是提高火化率,遗体火化了就行,以至于火化后二次入棺、乱埋乱葬、大操大办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据调查,目前,我县尚无依法审批的农村公益性墓地,也尚无公益性的农村骨灰寄存堂,然而各镇各村历史形成的墓葬点却数量惊人,各镇普遍都存在,因设施资源短缺导致骨灰散埋乱葬问题比较严重,急待有效解决。大洼县仅有一家经营性公墓-大洼县龙凤园公墓,该公墓每年只安葬600余盔骨灰,绝大多数丧户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将骨灰随意埋葬,有的葬于水渠坝边,有的葬于自家的地边,且占地面积较大。
(四)长期以来,为什么我县没有大规模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比较大,而可利用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选址也是个新课题,唯有在不影响各镇区域规划的前提下,对历史形成的墓葬点进行建设改造。
2、资金的匮乏,各镇的财政收入有限,县级财政的收入而是 有限,缺乏上级财政资金投入,目前对资金的投入的设定,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所以执行起来,举步为艰。
3、由于现行殡葬法律的不健全,导致对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审批程序过于繁琐,而且还缺乏各部门间的协调的法律支持。
建议由省民政厅起草一份比较详细的《辽宁省农村公益性墓地管理办法》,可参考《长沙市农村公益性墓地管理暂行办法》,可在其基础上再细化些。这样各级政府部门也有法可依。能够有效的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和加强农村骨灰安葬公益设施规划建设。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6825.htm长沙市农村公益性墓地管理暂行办法
二、对策建议
要使农村公益性公墓真正发挥作用,彻底解决乱埋乱葬问题,须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关键要素。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殡葬环境,推行土葬改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一方面,兴办农村公益性公墓是解决农村安葬难的现实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经营、机械化操作程度提高,农村安葬难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兴办公益性公墓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规范安葬秩序,消除乱埋乱葬,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乡风村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
(二)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是做好公墓建设的保证。目前由于农村村级经济普遍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的生活也不够富裕,自身承担公墓建设和管理费用确实困难很大,因此,把农村公墓性公墓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民生工程,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死有所葬”。
(三)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长办长兴。一要规划先行。公益性公墓以村办为主,也可多村联办。对墓穴占地面积、使用年限做全面规划,墓址可选荒地,也可五保老人去世后的土地中调剂出来使用。
二要统一标准。既要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又要满足群众文明祭祀需求;既要道路畅通方便安葬,又要让村民愿意进来;既要完善基本设施,又要做到有标志,有界线,有统一规格的墓穴坟头标准。
三要加强管理。乡镇与民政部门应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领导和监管,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聘请专人维护管理,严禁承包经营;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可收取成本,不得从中营利;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强化年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大洼县民政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
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县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为目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突破发展,但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我县基础教育现状
1996年,我县筹资1393万元投入“普六”工程建设,实现了“普六”目标;1997年通过省政府“基本无盲县”验收;从1998年启动“普九”工程,先后投入7200多万元,新建、改造校舍近30万平方米,于2004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实现了“两基”达标。2007年10月通过了国家“普实”验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慧源学校”建成招生,成为全市民办教育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高考录取万人占有率居全市前列,中考连续六年位居全市第一。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8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308所,幼儿园6所,创办了4所民办幼儿园和1所私立学校,职教中心1所。县级教学能手150余名,县级教学标兵30名,县级优秀班主任63人,全市“一名双优”工程优秀校长3人,优秀班主任5人,教学名师3人。
继2004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之后,先后投入资金4560万元,新改建校舍1.4万㎡,维修校舍近2万㎡,完成2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为250所农村初小装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为73所农村完小装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点,为21所农村中学装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建成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学校图书、仪器得到进一步充实,现代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新进展。初中生均图书31册,师均48册;小学生均图书18册,师均27册。初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卫生保健器材和设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截止2007年秋,全县31911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累计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745.8万元,免杂费1911.5万元。县上在财政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699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319.03万元,下拨生均公用经费191.44万元。全年为417名高中贫困生发放助学金33.36万元,1425名职中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筹措关爱帮扶资金10多万元,适龄少年儿童“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配置失衡。首先由于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普遍存在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流动。据统计,城区先后7次公开选聘教师,使一大批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向了城区,同时,还有一部分优秀教师被高薪聘于“西安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名校任教。而城镇学校教师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甚至个别教师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充斥校园,使很多学生无法受到好老师的教诲。据统计,全县现有公办教师2815人,而城区(不包括幼儿园)就有830多名,永乐中学就有54名“教学能手”,市级教学能手3名。村小学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据统计全县现有代理教师282人,“特设岗位”教师336名,这些教师多数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还有部分教师学非所用,教非所学,竞有个别中学竟然连一个专业的数学、物理教师都没有。尤其农村初小,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班,所有的课都教,从一天的第一节课上到最后一节课,使农村学校教师出现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等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十分不利。
(二)生源的不平衡。绝大部分家长都迫切希望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由于校际之间存在的差异,送子女上学的热点就主要集中到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据统计平均每学年转入永乐中学学生多达310多名、城小200多名、二中150多名。这些学校目前由于教室、师资不足等原因,“超大班”现象尤其突出,平均都是60—70人一个班。最多的班多达78人。部分乡镇中心校,也存在同样问题,导致城镇学校不得不超计划录学生,形成大班教学,不仅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不便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个别教育,既增加了教师负担,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而偏远农村学校则招不满学生,还有个别初小全校学生不足8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同时受县外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生源外流,对我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进入“优生流失—质量下降—更大规模的流失”的怪圈。
(三)硬件建设滞后。
1、因教育本身的各种示范类学校的评选,导致政府在对学校资源的配置上,将大量资金、教学设施过多地倾向城镇和乡镇中小学学校,为原本就属于优势学校的学校“锦上添花”。而少数学校为了满足评选标准条件,不得不将学校以前的包括校舍等在内的资源进行闲置,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我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形成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特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和初级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失衡现象。全县308所小学中,村以下小学就有236所。因实施“普六”时标准较低,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土木、砖土木结构校舍年久失修,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校舍整体水平不高,边远山区更是疲惫不堪,危房大量存在。全县仍有33402平方米的b级危房需要排除,给学校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初中班额较大,校舍仍然不足,教学与师生生活用房仍很紧张。
3、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全县中学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标准,但小学只有41所实验仪器设备达到标准,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且利用率极低。标准化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浴室锅炉房建设还未进行。还需大量资金配备仪器图书,更新添置课桌凳,建好多媒体教室,完成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
(四)“保学控辍”任务艰巨。随着我县“两基”工作的完成,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加上我县采取的多种保学控辍措施,我县中小学生流失现象大大减少,小学掇学率虽控制在1%,但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却高于3%。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县目前有420多名”三失”儿童和留守儿童。又因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30%以上的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而流失,保学控辍工作任务艰巨。
(五)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竞争重点学校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被迫将注意力投放于有望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业成绩一般和较差学生的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使很多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又因学校分散,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人极少,以致于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改不知所措,陷入困境,许多农村教师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有60%左右的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做课件,不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即使按照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配置的电脑,多煤体,也只是个“花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是“照本宣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消极被动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稳定器。如果教育公平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那就无法谈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点对我县尤有现实的意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要把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
(二)加大投入,理顺经费保障体制。县财政要切实依法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三增长、两提高”。首先,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尽管我县已经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山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要更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对现有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校舍和村级初小危房进行排危改造,把薄弱学校撤并到位,定点学校建设到位。对影响师生安全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提供资金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其次,要把“普九”还账奖励款,与近三年的转移支付、“三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危改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按年度、有计划地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同时要继续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困难学生受助面,并按省市规定标准,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及时到位,逐年递增。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造成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向城镇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为保证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确保城镇教师愿意交流到农村,按财政部和人事部下发的《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可建立贫困山区农村教师的级差津贴工资制,将农村、较偏远农村、偏远农村设计成三个等级,根据这些等级设置相应的津贴系数,级数越高津贴系数越高,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这样,教师在不同等级的区域工作,就可以按照系数获得相应的津贴,这种特殊津贴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确保教师无忧的工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继续争取“振兴计划”和“特设岗位”教师,把优秀青年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及校际教师招聘流动对口支援办法》,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加强锻炼;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学科不配套及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城市与农村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如琢如磨,共同提高。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考核聘用与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促进校长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继续实施“一名双优”工程,深化“送教下乡”活动,加大对教学名师和优秀校长的培养,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省级培训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山区教职工,免费进行专项培训,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首先,要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基础教育的评估应把重点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转向“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督导评估要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原则,要遏制少数学校办学条件无限制攀比的不良风气。评估时要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作为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编制确定分配教师。制定符合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标准,适度增加边远乡镇学校教师的编制数,补充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出台政策尽可能解决一部分代课教师的问题。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可辅之以教师合理流动制、轮岗制和淘汰制,把到边远山区支教与晋升、评优等挂钩。建立对薄弱学校教师培养、学校发展有实实在在意义的支教制度。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合格率,促进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六)认真做好“保学控辍”工作。依据《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各乡镇要扎实开展“控辍保学”活动,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保证在校学生巩固率、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规定标准。要切实做好学生流动和学生数变动情况监测,特别关注解决好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执行好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格禁止随意增减课时,严格禁止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学校要创办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作者系永乐中学教师)
一、农机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农机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支撑。
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到2008年底,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85000千瓦, 拥有中小型拖拉机1500台套, 耕整机1786台套, 插秧机14台, 割晒机31台, 中小型脱粒机1005台, 农用排灌机械5801台,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400台, 畜禽养殖机械1705台, 农用运输机械700台, 植保机械720台。二是农机作业面积快速增长,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机械面积62000亩, 机收面积4000亩, 机插面积3000亩。机械半机械脱粒粮食16500吨, 农田机灌面积90000亩。三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覆盖面积扩大。全县20个乡镇均采用了机耕、机灌。2008年全县新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 县农机中心开展培训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 共培训各类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8000人次, 农机安全事故田间场院事故死亡人数为0;发行订阅《贵州农机化》和《农机科技推广》杂志52册。四是农机作业格局已由种植业机械化初始阶段的耕耙、排灌, 植保机械化向机插秧、机收、收后处理、加工机械化发展;农机化主攻方向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蔬菜、经果林、茶叶) 、由种植业向渔牧业发展,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五是农机化由粗放生产向精准纵深, 使人工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成为现实, 转变了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式, 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实现的农业生产规模, 生产效率的限制。
2. 农机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自2005年以来, 德江县农机中心加大耕作、收割、脱粒、机插秧、提排灌、植保机械的推广启用力度,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产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虫防病、农用运输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使用农机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并且节种、节水、节肥、省时、省工、省力、高产、减少污染。一是插秧机具有薄水浅栽、分蕖性强, 扩行缩株, 合理密植、通风透气好, 抗病虫害能力强, 抗倒伏性好, 成熟后穗大籽粒饱满, 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稳产高产等特点。其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 亩均降低成本150元, 增产300斤以上。二是拖拉机微耕机能快速破碎德江多年来因施用氮肥而板结的胶泥土壤, 实现深耕细作。特别是在我县烤烟、茶叶等产业中的作业, 其效率为每亩是人畜力的10倍以上, 既使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 又达到了使土壤充分改良的效果。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运用, 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品质, 减轻了劳动强度, 使节省的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使农民多渠道创收,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农机化促进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适度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经济的发展和德江3.5万亩生态茶产业和7万亩优质烤烟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充分展示了: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经济作物支柱产业对农机化作业越来越需求, 对农机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机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使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越来越强, 使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人畜力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 农业机械化作业正在由原来的宣传推广应用地位逐步上升为主要地位。
二、当前地方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县地方农机化发展对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节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 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相应制约着全县农机化的发展, 与其他好的地、县比较差距还很大, 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 示范推广力度不够。2005年~2008年我县共投入中央、省级购机补贴资金289.5万元, 县级财政匹配38.8万元, 投入的力度虽逐年加大, 但与生产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辐射面不大, 德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很低 (2008年人均仅为2015元) 。
二是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目前, 德江县农机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机耕、种、收三项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0~15%, 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微小型拖拉机多, 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 配套农具少, 市场经营的农机具种类多, 适应德江山区农业的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型机具多, 设备、园艺和适应农产品品牌加工机械少。特别是在经济作物种植, 特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机械化生产水平还非常非常低。
三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县农村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仍然很弱, 并且受山区耕作条件的限制, 对小型农机具需求较旺, 但受《目录》指定机型的限制, 如小型果树修剪机, 农产品粗加工机械等未能进入补贴范围, 农民没一定的自主选择补贴机具种类的权限。
四是农机科技引进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低。部分销售网点售后服务和售前技能培训不到位, 农机科技引进创新能力不强, 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低, 生产与需求协调性差。在我县农村大多数地方存在着:无机户有活无机, 有机户受信息、生产规模、作业能力、供求区域限制, 难以及时提供市场化的社会服务。
五是国际国内油价波动大和燃油税的开征也制约着我县农机化的发展。近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燃油价格不稳定, 使农机作业成本偏高, 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机户因油价居高而“望机兴叹”, 出现了农忙时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实问题。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化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区农业机械化全局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朋友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在推动农机“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上下工夫”。二是正确把握发展进度与社会承受能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农机化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发展农业机械化, 努力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2.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 营造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为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宣传网络大力宣传学习,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格局, 营造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 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农机部门通过现场演示会, 培训班、宣传资料, 宣传标语口号等形式,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推广应用水平。
3. 加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农机化工作的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 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 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 以敬岗敬业、奋发有为, 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 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为工作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作水平、服务能力的高低源于素质。农机职能部门应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 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职能, 服务群众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同时加强农机系统内部的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文明执法, 优质服务, 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 围绕县委、政府和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县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无法回避的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科学发展进程。应该看到,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引导和调控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多重功能,加强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日益彰显出重要性。那么,究竟如何加强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坚持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基础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如下方面:首先,有利于弥补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不足,更好的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农民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主要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下,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在了解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目标”,较好的实现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其次,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是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提高其利用率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利于促进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的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滞后,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不成熟,在我县的一些农村地区,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非法电子游戏、无证经营等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基础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有活力、有效益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但中央的要求是宏观的、原则的,各地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肯定了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加肯定了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主体。纵观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其经验之一就是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体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逐步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利益诉求。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才能为农民群众谋利益,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是有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央推动、地方贯彻执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切实关注农民的精神需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着力解决当前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认同并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再次,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是因为当前农民文化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分离的历史与现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室、图书室,图书资源匮乏,没有专人专司其职从事文化工作,就算有也是形同虚设,广大农村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报纸、电视,打牌娱乐之外,精神生活非常单一。因此,只有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才能有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这也是发达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取得有益成效的经验之举。
三、坚持培育新型和谐科学的文明风尚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乡风文明”,针对我县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赌博成风、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我县的一些文化示范村通过提高农民的个方面素质,进而培育新型和谐科学的文明风尚:首先,根除陈规陋习,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的长期落后,使传统陋俗有生存的土壤。其次,在有条件的乡镇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培训活动。基层组织要深入考察农村实际情况,以科学常识、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举办群众急需的科技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培育和弘扬质朴、和谐、健康的乡风,倡导家庭和谐、邻里团结、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的淳朴民俗。再次,引导农民形成新型、科学的文明风尚。针对村民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习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具体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广大农民提供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及判断善恶、美丑等的尺度准绳,在农村形成新型和谐的文明风尚,让广大农民共沐现代文明之光。
四、着力激发农村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也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农村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首先,立足我县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地的生动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富源泉。近年来,我县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提取素材,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在类别方面,有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创作者方面,各级文化部门的机关干部、专业人员,以及工人、农民和教师等都可以积极参与。其次,着力于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的中心环节。再次,注重文化传播手段创新。要让广大农民群众便捷地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特别需要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比如,我县计划创建“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缓解了弄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如推出“新华汽车书店”,利用汽车书店这种崭新的形式,把书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还可以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项新兴的学术前沿议题,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这一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几点对策只是针对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提出的几点建设,考虑的方面可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但是,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把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
[2]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
【我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09-10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3
我县妇女维权现状调研报告07-23
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06-04
我县2009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09-12
农村教育现状浅析06-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07-10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