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精选13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1

竹基中心学校本寨完小

阮茂林

内容提要:阅读,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小学阶段共编排了360多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美”字,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染。加之欣赏评价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因而小学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是合情合理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教学

阅读

欣赏

评价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欣赏评价是这样理解的:“欣赏”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评价”是评定价值高低。“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欣赏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

陶。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课文中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悟出美妙之处,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

欣赏评价除了读物的重要条件外,也与学生自身的一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如与知识量有关,知识越丰富,欣赏评价能力就越强;与阅读量有关,读的作品越多,就有更多、充分的比较余地;与兴趣爱好有关,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越浓,则评价欣赏的欲望愈强烈;与读者的人生观,道德情操有关,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高尚的情操,评价欣赏文学作品愈正确。根据以上关系,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提高教师自身欣赏评价水平,提高进行欣赏评价教学的自觉性。因为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的形式与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兴趣有赖于教师的影响与熏陶。《论语·颜渊》中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者说,如若教师对欣赏评价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谈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其结果必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险。

第二,把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其他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欣赏评价能力。首先,在释词、辨句中评价作品语文的优劣,欣赏某些语句的精妙。朱自清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的吟

2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S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版)第3课《一只贝》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通过引导分析,学生知道“可怜”的是这只普通的贝受尽了钻入壳内的沙子的折磨,壳上失去了光泽,没有图案,瓦砾似的,以致于被孩子们遗弃,甚至用脚踢飞;“可敬”的是这只贝用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这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对这只平凡的贝产生了敬佩,也轻松地体会到——“伟大从平凡中来,在历经磨难后取得成功”的道理,再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S版)《我的伯父鲁讯先生》中,“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和时代背景,知道这里的“黑”并非是夜黑,而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国民党反动派肆意屠杀进步人士,这样,“碰壁“便轻易成了遭受迫害之意。加上鲁迅在这儿使用了反问,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疾使跃然眼前,而他顽强的革命斗志,语言的风趣幽默更激发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其次,在朗读中玩味作品语文的优美。朗读,就是出声读。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感能力;朗读要求感情的投入,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就要求师生必须以课文为内容,发音正确,清楚,克服方言,按普通话音的声、韵、调来读,语气、语调要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句子,朗读时应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的句子,朗读时要前高后低;音量强弱,大小(轻重)要适当,把握好重音和轻声;停顿准确,语速适当,把握好节奏。一般说,小学生朗读应该慢一些,以便“咬”准字音,一句话中有若干个音节,“这些音节成串连续发出,叫做‘语流’。语流中间

3当然,必须有被人听得出来的音界(音节与音节间的界限)”。○朗读时更不可随意改字、改词、添字、减字、颠倒等。教师可通过示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也可采用领读、仿读、接替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S版)第1课《小麻雀》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教学时应用平缓的语调来读,且“扑下来、推、竖起、张大、瞪”应重读,以表现出妈妈为保护孩子的勇敢无畏、奋不顾身。

另外,在理清作者思路中欣赏结构安排的缜密。如《詹天佑》一课,先总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再分别从“认真勘测线路”“克服困难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方面来写,不但文章结构更紧密,而且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也有了依附。

第三,从对事物的批判中培养欣赏评价能力。朱自清说:“欣

4欣赏是感情的操练,可增加感情的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赏既然是“感情的操练”,就需要感情的投入,自然对读者产生影响。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不仅要欣赏美的一面,而且

要批判丑的一面。评价就得一分为二,评价之中带有批判的任务,这是不容忽视的。如在教学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如泉水般清澈、如万花筒般五彩缤纷的童话故事,及世界各国的瑰宝——名著时,我们除欣赏其中精美的语句,别具匠心的构思,主人公伟大的品质外,还要对寓言寓意及其间个别人物的无知、横蛮、凶残进行批判,这样才会使阅读效果锦上添花。

第四、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举办与生活和学习有关的评论,使欣赏评价活动课内外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想得深广,评价起来才会更合乎实情。教师每教学完一课,应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自己的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后,再进行练笔,以使教学内容得以扩展延伸,欣赏评价才会更妥帖。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S版)第1课《稻草人》后,可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S版)第7课《海上日出》后可安排学生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把自己观察过的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某一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写下来,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5只有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到文章的美,享受到其中的乐关系。”○趣,才会产生思想共鸣,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其倾吐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有的放失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及其他能力,才能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因为“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2朱自清:○《国文教学·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3徐世荣:○《朗读·默读·背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4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5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2

一、以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差异为依据, 应用差异化教学策略

进行音乐欣赏,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音乐知识。换言之, 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素养高低, 直接关系着其音乐欣赏的程度。而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不同, 文化素养与行为爱好不同, 个性发展与基础知识结构不同, 导致其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 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与喜好倾向等进行充分调查, 依据调查结果优化课程内容, 在教学行为中采取差异化策略, 开展差异化赏析,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二、把握音乐作品背景, 通过不断熟悉以感知音乐内涵

音乐存在着显著的抒情特征, 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 其过程即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感情活动相互融合与共鸣的过程。要切实做好音乐作品欣赏, 必须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着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让学生不断熟悉, 反复聆听与感知。通过介绍或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相关背景知识, 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视听结合, 创新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应依托现代教学方式, 创设声音、图像与视频相结合的学习情境, 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供基础。如在进行音乐作品赏析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作品背景介绍或聆听音乐作品,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打破单一“听”的教学方式, 通过“听”与“视”相结合,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感触音乐形象,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意境, 拓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四、帮助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 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度

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 应充分介绍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与作曲者的状况,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整体特征, 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贴合学生能力为准, 帮助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之中, 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如在赏析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脑海中刻画江南风光, 描绘出小桥流水的意境, 并想象牧童横坐于牛背之上, 一缕清风拂过, 短笛声起。通过联想, 能够让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模糊意境具体化。

五、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 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 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贴切的教学语言。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 能够引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去感知音乐作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教师在描绘春、江、花、月、夜一体的空间与意境时, 在教学语言上可以选择平静语调, 以委婉的方式来描绘场景, 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 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环境之中, 感触音乐作品所带来的魅力, 并完成音乐作品赏析目标, 有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六、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 为实现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目标, 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发挥整体合力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准确把握音乐作品内涵与情感, 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与音乐欣赏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应落实差异化教学策略, 充分认知音乐作品背景, 重视熟悉过程, 创新教学方式, 以视听结合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 将模糊的音乐意境清晰化。此外, 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语言的应用, 提供相关的音乐欣赏意境, 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供帮助。

摘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也是衡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指标。然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需要变革音乐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综合分析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目标, 从多个视角来思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路径, 为推动音乐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薇.音乐课堂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 2015, (32) :37-37.

[2]周俊.音乐教育中学生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路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3) :367-367.

[3]黄琳珑.浅谈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36) :77.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欣赏课;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G633.955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高中美术欣赏课成为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受传统升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美术欣赏课,甚至将私自占用该课程,导致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另外,美术欣赏课属于一种全新的课程,很多教师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1],这是造成美术欣赏课无法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应该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变化的重要时期,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内在的审美观,开展美术欣赏课可以规范学生的审美形成过程,使其在优秀作品的品读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美术知识,陶冶情操,进而发展审美能力。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学生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使其感受到美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其次,高中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学习更为先进的美术表达方法,感受作品传达的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贴近生活实际,激发欣赏兴趣

首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将美学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其主动地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性质,激发欣赏兴趣。其次,教师应该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美术作品。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到感情理解上,不能以“画的像”为鉴赏作品的唯一指标[2],应激励学生从思想和感情层面,去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在讲解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民间美术作品,鼓励他们去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教师教授的方法去鉴赏作品的美学价值。例如比较常见的民间风筝、剪纸、窗花等,这些作品虽然比较常见,但都蕴含着较深的民族美术特征,学生通过主动地调查,感知生活中的美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改变其对生活的认识。

2.創新欣赏形式,培养审美能力

不同的人,受自身经历和思想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美术欣赏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欣赏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精神放松的基础上[3],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发挥想象力和鉴赏能力。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不是唯一性的,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地交流,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学习《建筑之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音乐、视频等带入课堂,创建出一个图文并茂的良好教学环境。建筑物细节知识比较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比较出彩的细节放大欣赏,全方位的展示建筑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模型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触摸建筑,方便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善于提问,以学生为主体

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知识总结等效果,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关键途径。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入手,在课堂中穿插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踏歌行》这一作品时,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想象老少乡农过桥时的情景,提问学生“这些乡农为什么踏歌?”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增加对作品内涵的理解。鉴赏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作品的不解之处,及时解答。学习古代人物画时,教师可以重点强调人物的姿态、服装等,通过细节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4.注重反馈,收集有用信息

美术欣赏课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来收集信息,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从而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水平。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大根教授提出了主体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苏格拉底研讨式评价等多种反馈方式[4],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例如,在学习《服装艺术欣赏搭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我国不同时期人物画中的服装搭配展示给学生,并注意强调配饰和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学生鉴赏服饰艺术并不是一个“看热闹”的过程,他们应该能够从这些服饰风格的变化中了解我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作品创作的背景,方便他们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并在欣赏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为现实生活提供指导。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以及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等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欣赏课的基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峥如.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07):153-155.

[2]耿艳娜.试分析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装饰(理论),2016,02(26):273-274.

[3]平毓芳.试论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3,09(11):143-14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4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例如课文教学讲述《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学生对林中之王的狮子产生怀疑,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怕不怕狮子?”一会儿,他又问:“鳄鱼怕不怕狮子?小鸟怕不怕狮子?”老师面带微笑:“我想是怕。”学

生分辨说:“我想不怕,狮子只有在陆地上生活,鳄鱼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狮子要是到岸边喝水,遇到了鳄鱼,肯定打不赢鳄鱼。”又过一会儿,他再一次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小鸟怕狮子,小鸟落到地上吃东西时,很可能被狮子逮住吃掉。”这堂课,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张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

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⑤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三、教学民主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教学要有民主精神,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思有所创,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民主化、科学化就像语文教学的双翼,他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可见,营造一种民族、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5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年一度的分桃节到了,花果山上热闹非凡,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们一听这就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正如俗话所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讨论,活跃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6

解读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

新老课标提出的关键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2011版出现的几何直观是新增加的内容。本次论坛我通过这二点来谈谈我对直观几何的认识:

一、简述“直观”和“几何直观”的价值及其特点。

二、谈几何直观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弗莱登塔尔所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康德的“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从中我们相信几何直观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观的认识:

【直观】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 ~教具∣~教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

【克莱因】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

【心理学家】直观是从感觉的具体的对象背后,发现抽象的、理想的能力

结论:从这些描述中我觉得直观是

1、一种能透过现象(或通过形象)看到本质、2、一眼看出不同事物之间关联的洞察能力。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势。

二:几何直观的认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解释道: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利治】也有对几何直观的描述:“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集合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 【学者】这样描述:“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测的心理状态。”

结论:从这些描述中,我是这样认识几何直观的:

1、几何直观是一种运用图形认识事物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2、这种能力可外化为一种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的方法,这种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是以几何图形为工具——即“几何”两字的意义。

3、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不是运用几何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而且通过经验、观察、想象等途径,直观地感知问题的结果或方向——即“直观”两字的意义。

根据这些认识

三:谈几何直观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几何直观在数与代数中的应用

华罗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就是说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与形之间互相转化,达到完美和谐的结合。

例如1:三年级学生要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个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此时,学生如果能主动地采取画出(或想出)一下几何图像方式,然后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及联系,那么就能直观地解决问题,并理解“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反而大”的道理。学生如果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这样的方法,那么就可以说学生有几何直观的能力。

图示:ppt 例如2:三年级的小数的性质和意义、例如3: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听到了这样一节关于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案例。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然后请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做:请拿出四根小棒,摆出正方形。然后教师提问:“你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回答说:“摆了一个正方形,没有剩余小棒。”那我们怎么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中摆出了除法算式。接着老师又请同学们拿出五根小棒,同样摆出正方形,然后提问,这回你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这个算式我们要怎么表示呢?后来在教师的陈述下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认识了余数。通过直观的图形,学生了解了余数的含义,知道了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够正确书写算式。Ppt 小结: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经验、观察、想象等途径,直观地感知问题的结果和方向,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几何直观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他们学习几何需要更多的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比较,或通过动手操作,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并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以让学生每人用纸板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可以直观的得到结论。(ppt)

例如2:在学习两直线相交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顶角(顶角)相等的结论。若学生有疑义,则借助他们的工具来测量,那就一定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直观的测量、比较中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

例如3: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拼到另一侧就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进行对比,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面积公式。这种以观察、操作、为手段得出结论的集合学习方法,就是直观几何。

因此小学图形和几何教学中就是直观几何。

小结:利用图形几何解决数学问题,直观的感知使抽象变的具体。

3、几何直观在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理论将儿童化为四个阶段,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水平阶段。此时的孩子很难理解复杂的数量关系,我们只有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寻求解题策略。

例如1:在二年级的期末复习中有这样的一道创新思维题:学校门前有6盆玫瑰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放入三盆月季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月季花呢?在处理这道题时,建议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如下图:三角形代表玫瑰花,圆形代表月季花)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很快弄清了关系,通过课后调查,学生通过几何直观的形式,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准确率在50%以上。

例如2:四年级的植树问题,也需要我们采用几何直观的方式——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掌握了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只栽一端的情况。(ppt)

总结:

教学设计已经走向多流派、多元化。而强调知识之间有机地融合、依赖几何直观的“直观型”课程成为数学课程设计的主流之一。新课程已经把几何直观看作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线索之一。从数与代数到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此外,还有概率与统计中也有几何直观的应用,图形与几何就更离不开几何直观。可见,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从以上的设计中我发现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我们需要: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加强练习操作。

3、造模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 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在阅读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自然地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讲故事, 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 要培养他们从小爱读书的习惯, 所以低年级任课老师此时应充当的角色, 便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 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所以, 我在教学低年级课文之前, 适时地讲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等故事, 这会使同学在浅显动人的故事中无意识地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体验。

2.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具有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 所谓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某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 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教师教学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感染学生, 就要创造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关注, 做到心无旁骛, 专心致志。创造情境有听觉、视觉方面的, 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课件, 条件简陋的学校可用图片、录音等。

3. 开展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 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激烈的辩论。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 就引发学生争论:凡卡的爷爷真的能收到信吗?如果凡卡又重新回到爷爷身边, 情况会好吗?让学生再读课文, 抓住信封的地址和爷爷的身份和职业进行思考。

第二, 课后延伸。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让同学们把自己今天的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对比,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然后在班里进行评奖, 从而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二、做好课内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然而, 仍有不少教师只着力于知识点的落实, 继续走着“分析—综合”的老路, 孤立地分析每个段落, 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和意蕴, 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 从而失去许多培养学生语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良机。教师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提问加分法, 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理解课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我们导读任何一篇课文, 都必须十分强调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 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 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方法, 如教读小说, 告诉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 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来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 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哪种描写的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读物的内在。“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 通过感知、感受、揣摩、联想、体会等心理过程, 达到阅读的目的。‘感悟’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 (陆志平先生语) 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外作品的理解、鉴赏。

三、找准指导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点

1. 读在文美处, 感受其形

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 感动读者的。学生通过语言的中介, 可间接地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半个多小时”“没……没……”来充分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头脑中定会出现一个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

2. 读在质疑处, 体味其情

作者先有情思再发为文章, 读者先看文章再体味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指导学生朗读, 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你们想错了》一课, 学生往往对方志敏所说的“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一句难以理解:两个敌兵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充分地读, 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两敌兵的贪财和方志敏的清贫、大无畏。

3. 读在点睛处, 领悟其神

诗有诗眼, 文有文穴。一篇好文章总有点睛之处,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精彩之笔指导学生朗读, 领悟文章的神韵。如《开国大典》一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宣告, 应怎样来读才能体现主席那种回肠荡气的气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建国前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 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从中领悟这句宣告的激动、喜悦、兴奋和庄严。

4. 读在矛盾处, 认识其理

一篇好的文章, 往往存有字面上相矛盾处。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 在咬文嚼字中使学生受到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人们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焦急”和“耐心”是一组反义词, 是相抵触矛盾的。读这句时要把它放在课文大环境中, 通过群众的动作、表情、语言, 使学生认识到“焦急”表明人们急切想见到总理灵车的心情, 而“耐心”又表明无论等多长时间也要等到总理灵车的决心, 从而使学生感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审美能力;视觉;创新

G633.955

随着初中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趋于成熟。美术欣赏课程的组成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能力。

从根本上说,美术欣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结合了文化、历史、美术、思想等多项发展特点,能够帮助初中生建立综合的艺术视野。通过作者对绘画作品的创作和表达,欣赏者的精神境界、思想品位都会受到熏陶。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美术教学成为初中学生在教学审美中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强国战略额实施下,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对学生进行艺术引导,能够让学生养成更加健全的价值观念,并直接融入到了性格、思想及行为发展中。

审美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具备的必修素养。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体现在诸多方面。这里所指的“美”除了包括较强的绘画能力,还包含了整洁的穿着、正确的观念。而上升到艺术层面,学生审美能力的塑造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对艺术现象的分析还对美术技能的培养。在经历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艺术沉淀后,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学习到基础性的构图技巧,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

毋庸置疑,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对健康的审美价值的追求,但是,在日常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者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美术欣赏课程受到忽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程一直被作为“副科”、“小三门”来对待。学校对英语、数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美术课程,尤其是以美术鉴赏为主要内容的鉴赏课程。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美术鉴赏知识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对学生的构图技巧、绘画水平没有显著的提升,所以对美术欣赏课程产生了忽视。更强调让学生立足绘画技法,进行美术绘画水平的提升。

(2)艺术欣赏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環境。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一些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掌握不够丰富,思维意识十分单一。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只是将美术欣赏课程定位在浏览图片、观看艺术范本上,这种形式简单误区,容易让学生失去观赏兴趣,对美术欣赏课程产生误解。

(3)教师队伍的创新素养

在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中,出现了普遍“传统化”的发展现象。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改变教学策略,进一步开创美术欣赏教育的发展局面。但是,很多教师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力度不够,无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艺术之美,这一发展现象要求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际情况,逐步丰富美术欣赏教育的创新形式,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技艺能力。

三、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1)全方面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在美术课程的不同方面进行改革突破,为学生打造一个学校、家庭、教室三方融合的审美平台。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具有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为了让初中生在美术教育中感受艺术魅力,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讲解是不能见效的。为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争取学校方面的支持,加大对美术硬软件设备、艺术职业的丰富程度。在美术欣赏课程之上,利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构图精妙、艺术特点鲜明的艺术作品完善,观看图片、影视资料、电影短片。例如世界十大名画、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穿帕拉达的女王》等等,或者组织学生在假期的时间里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等。这些活动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欣赏课程的内容,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兴趣。

(2)逐步启发初中学生的艺术潜能

对于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的提高直接增进了自身的艺术潜能。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推进教育改革的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动能。在每一学期的美术课程中,都在恰当的阶段设置一节欣赏课程,开拓学生的绘画思路,增强他们掌握美术绘画功底的自信心。

例如,在素描几何形体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卡壳”的感觉,这个阶段是美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停滞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艺术想法,组织学生临摹丢勒、拉斐尔、荷尔拜因、伦勃朗等一些素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受到艺术经典的熏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修养,逐步发展初中学生的艺术潜能,让他们在渡过这一停滞时期后,迎来新的绘画阶段。

(3)加深对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艺术素养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具有一定审美情操和道德深度的美术教师,才能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劳动之美、艺术之美。对于每一幅经典都要抱着解读和研究的新桃,进一步加深自我的思想认知和艺术素养。教育部门及学校管理者要从自身出发,提升教师对艺术语言的探讨,通过“欣赏课程教学研讨”、“艺术教育座谈”等形式,加深教师对艺术作品明暗、质感的培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同时,以视觉作为发展导向,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扎实的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1)

[2]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杨烨. 关于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若干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5(1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9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留心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他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更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做事的良好开端,比如学生平时在玩时或在校园里、回家的途中,让他们处处留心看看,如周围的植物变化,家养的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等等,然后再与同学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观察的习惯。这段时间学了《植物种子》,学生天天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绿豆、黄瓜、柿子、辣椒等种子,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记下了许多观察到的现象,写好观察日记。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多加指导,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展开细致的观察。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时,不但要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较好的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在教学《水是什么样的》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来找出水的特征,感知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并且区分了白色与透明的不同,然后再用白酒、白糖水、盐水、牛奶、醋,可乐,再让学生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进行区别、比较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让他们动用了各种器官,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也很高。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判断,找出了各种液体的不同性质,进一步的归纳出了水的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观察方法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明确观察,找准观察的方向

在新课标科学探究里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告诉学生:“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目标也就不一样,观察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小学生年龄小,情绪化比较明显,注意力经常被观察事物不相关的事情吸引开,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就是玩耍,东窜西窜,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四、持久观察活动做到实效性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各种事物,能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力求让这种活动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1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善于思考 主动探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对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课堂中的听众,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互动。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究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性格多不相同,所擅长的方面也不相同。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并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能够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讲完课后,播放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当中,这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想象。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性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他们学习水平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们回答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评价

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评价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答案中好的方面,再针对欠缺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负责接受知识,而且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能随意接话。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常都是教师提问以后,找一个学生回答,之后便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模式中,学生对问题缺乏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惰性,也就不再愿意思考了。这种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而且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进行提问,可以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

(五)在课堂中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图片和音乐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也因此受到了束缚。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由简到难的规律的,所以,教师的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此外,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提出同样的要求,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11

一、创造评价氛围

自我表现欲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积极意念。学生由于未成年,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比较幼稚,但是更加冲动和外露,课堂上回答问题常常争先恐后,如果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表现受到压抑和打击,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羞于或害怕评价自己或他人,会造成课堂上教师频频“启”而学生不“发”的尴尬局面。以听、说、读、写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思辨,开展多向思维,组织热烈论争。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正确處理好构成教学评价氛围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创造评价氛围的要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评价氛围的要素,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作用,它决定教学评价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教学方法则是调控教学评价氛围的调节剂。教师是制造评价氛围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研究教材内容,运用灵活多变、富于启发性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研究作者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生疑,组织他们于评价中析疑、解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评价氛围的形成。其次,民主、平等、和谐和师生关系更是创造评价氛围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放在既是评价氛围的经营者,又是评价问题的探讨者的身份上,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

二、确定评价要求

1、明确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评价要注重认读和拼读能力;对识字的评价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基本意义;对写字的评价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对朗读的评价要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进行评判,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对习作的评价应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地表达,遣词造句合乎规范等等。

2、重视评价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对每一次评价都要精心的做好教学铺垫,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化矛盾,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也应由学生自己补充、纠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诱导,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评价的气氛。

3、重视评价过程质量。在展开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求在各抒己见时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理”好“言之有据”,表达时做到“言之有序”,否则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就会出现信口开河,盲目瞎编的倾向,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终极评定,善于总结,不能模棱两可,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场生动、激烈的评价过程应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回答或交代,这样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依据“肯定—强化,否定—抑制”的心理历程,做出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评价信心,借鉴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为以后评价活动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评价方法,发展评价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理解性评价: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原作本身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评价问题引出后,教师应允许不同看法、观点并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字、词、句、段叙述的前后关系,借助语言、背景、插图展开联想,采用由因寻果或由果推因、由虚想实、由外表想内心、由点想面的方法,依据判断、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带着问题在教材中勾勾划划、批注说明,然后由学生当众讨论、评价,求得观点看法的统一,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例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生对课文预习后,可以一开始就提出评价性问题:“船长让儿子跳水,难道他不怕儿子淹死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救船长的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述说救船长儿子的种种假设,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多角度比较,最后认识到“事情发展到现在,时间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脱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认为应该是“跳水”,最后教师让持异议的同学说一说推翻自己原来想法的理由。这样既摸清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圆满地理解了课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拓展性评价: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教材之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课文内容的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体现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渗透和情感参与,能由小见大,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联想,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主题。这种评价有的是从原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有的是受原文内容启发而引起的联想,也有的是因原文而引起的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感触与评论。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多项评价,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评价场面激烈。有的学生抓住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联系现实,表达了为祖国建设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道理;有的学生则不抓原文的宗旨,而是从故事中引发出齐宣王上当的根源是他好讲排场,抨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还有的学生则抓住齐湣王对乐队成员的严格要求,阐明没有真本事自吹自擂的人,终究不会长久终有暴露的一天,从而要求自己学好过硬本领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更深刻,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12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某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机械化,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某些语文教师虽然按照新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但是并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某些老师讲课过于程式化, 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 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引导学生思考, 而不是主动告诉其答案。对于看法不同的学生, 不能直接否定其意见, 而应该分析问题, 并赞扬学生的求异思维。

比如:讲解《草原》这一课时, 我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备课时准备三幅草原图画, 即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三幅图的展示,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象的图片,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草原风景, 迫切想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理解能力。

2.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一, 要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出发。小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借助不同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领悟。第二, 引导学生查阅参考书。在阅读过程中, 小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和词, 使阅读活动遇到瓶颈。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相对应的工具书, 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3.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内知识, 而且要鼓励学生学习一些课外刊物,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生活更丰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 选择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书籍,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第二, 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速度, 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不断提高。在培养学生阅读速度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信息的目的。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一些疑难问题, 并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 教师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不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 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让学生喜欢阅读。

5.做好反馈信息的管理工作。

在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 信息的反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节课和每一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 建立合理的反馈制度。通过学生反馈, 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根据情况调整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 在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该次的教学活动, 以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反馈信息的管理工作可以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最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习得科学知识, 而且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雨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学周刊, 2013 (07) .

[2]张玉卿.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 2012 (02)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篇13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黄草小学 熊广平

【内容摘要】: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教材中的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从而实现卓越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论在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中 如何培养 创新能力

要实现卓越课堂的成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卓越课堂需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在科学实验课中,很多老师在实验前把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好了,包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想好了,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学生照着这些步骤操作,实验都能“成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想得不多。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课的卓越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地表的变化》一课时,要求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教师最好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定计划和准备实验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课外辅导员,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自主探究,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增加了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强酸由教师提供、石块由学生准备)和冰雹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橡皮泥模拟山脉、玻璃球模拟冰雹)等实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个个都有成就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设计实验中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卓越课堂需要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传统常规实验

湘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譬如,我在教学湘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实效性的作用。

三、卓越课堂还需要打开思路,让学生勇于质疑

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正确质疑。

有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走进矿产》一课时,当讲到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真正的颜色时有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每个人用的力都不一样,有大有小,用力大则条痕颜色深,用力小则条痕颜色浅,那到底深色的条痕颜色是矿物的颜色还是浅色的条痕是矿物的颜色呢?质疑问难是小学生的天性,说明该学生用心实验也用心观察了,而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搪塞,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课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课下请学生去图书室查阅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岩石考察的资料,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实质所在。

四、卓越课堂仍需要探究实验,不必让学生追求“完美”性

诚如,我在对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时。其主要有七个要素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都要包含这七个要素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里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由此可见,一节探究课可以是完整的探究形式,也可以是适合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及部分要素。如果为追求课型的完整性而“挤压”或“架空”它们,将会使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不同的探究实验,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过程应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卓越课堂的价值。

还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教学小苗的诞生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个过程,一节探究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就可以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可按理论要求做了,部分同学的种子却没有萌发,分析原因可能是浇水的量太多了,也可能是种子本身的原因。实验虽然失败了,探究过程并不“完美”,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知识和发现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实验结果的价值,完全契入卓越课堂中的核心。

上一篇:矿山简介下一篇:大学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