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

2025-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精选8篇)

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 篇1

课程总结

文史学院09级广告(2)班黄春梅

20092850 2011年12月16日

中外设

中外设计史课程总结

又到了期末结课的时候了,不得不说说自己的感受。而给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这是一门愉快的课程。

先谈谈我对这门课——《中外设计史》,名字很好很强大,有关其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吧。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作为广告人的后备军,业已学习了不少有关设计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图片处理、企业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等,尽管如今我们对设计下的分支有了微观方面的接触,但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对设计的一个宏观的历史性的认识。

今天的强大和明天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与革新。若要将一个事物了解得更为透彻,那么探究者必然要对它的历史渊源、它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都弄个明白,至少也不能让自己茫然不知。换言之,设计本就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部巨著,它深深嵌于每一个时期的人文物质发展之中,我们无法只去看它今天的模样,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枝头上重新见证它的萌生、成长、成熟,这样我们才对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掌握和预见,当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设计的其他分支以及有关设计的其他课程。所以,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讲授,这给我们带来的在学习和今后研究上的指导与帮助必将是您乐于见到并因此感到欣慰的。

第二个让人愉快的就是老师的课件图多字少,并能配备宣传视频却能同样达到声情并茂、全面的讲授效果,非常感谢老师“体贴”的课堂准备十分有效地促进了我们对课堂的快速吸收。当然,我们也很“乖巧”地以“广告人敏锐的眼光”来快捷挖掘图片亮点和视频信息。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造物主的神奇啊。它不仅创造了世间万物,更赋予了人类绝无仅有、无可衡量的思维与智慧,使他们得以随着历史向前的车轮不断改造一切物质环境,并创造了精神文明,来求得生存与最终享受。于是,设计由此而生。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最初的设计便是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改造活动开始的。这一时期的设计以物质生产为依托,并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石器工具的出现正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开端,这个时候的设计作品仅仅只是专注于工具的实用性。但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工具的种类和样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工具外表的美感,并把实用性和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

设计是一种建立在美的审视基础上的物质创作,美的创作才是设计。所以我个人认为,人们早期的在工具制作上的审美追求的萌芽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虽然这种美的自觉性追求要晚于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意识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的,这种自觉性的审视意味着人类关于精神文明思维的萌生。设计便从这一萌生的延续中在物质世界和文明世界之间扮演着连接融合的角色。包括今天如此娴熟精致的设计作品我都很喜欢,它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生活便利,并带来美的享受,才会为我们所接受。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觉得中外的设计风格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虽然同样地,都是受当时的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但在设计象征的表现形式上并不尽相同。古代的中国人喜爱以鼎、符、玉佩、玉璧、莲花等来显示地位和宗教,那些动态的历史则用文字、书画予以叙述;而外国多爱用连环画似的石壁或石柱雕刻去讲述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比如图拉真纪念柱。

相较于中国的设计文明,我更赞叹外国对待设计的态度。他们虔诚地向一切艺术文明致以敬意,为世间所有物种的存在感到惊叹,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对已有生命的信奉,寄寓着对未知生活的张狂想象,这样的艺术灵魂便能经久不衰,也最能传承。纵览西方国家的设计发展史,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的设计可以很坚定地继承过去的艺术思维,乐意于去保留完善,他们会愿意有新的思想,愿意去学习新的艺术,更愿意让外面的新事物融于自己的艺术元素之中,却不会摒弃历史,这种独特是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也必然让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东西,诚然伟大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比辉煌、曾经一度让世界瞩目的文明财富,但当愚惰滋生,精粹不再延续,历史不再传承,繁荣嘎然而止,我们的设计又将以怎样的优势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呢?没有灵魂的艺术不是艺术,失去特色的设计必定无人铭记,看看花木兰,看看中国功夫,看看熊猫,这些我们不及外人看透的珍贵,所以放弃那些画虎不成的设计风格吧,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认识尽管浅显,却是我真实的课堂记忆。设计方面的历史在高中时候的历史课上有所涉及,可从来一带而过。而这个课程给我的设计感触和思索是迥然不同的。我没有百分百的听课,但我有了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定的想法,我感到愉快。同时也感谢老师在这最后的机会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言论自由”。

另一件愉悦的事情就是老师的无作业教学,这真真是“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呀。这不仅实现了老师最初的无压力课堂的诺言,也让我们觉得无可言传的轻松。借此发一下牢骚吧。本学期我们实践课实在太多,大小作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且几乎每一个都附带着“丰富的查阅背景”,直让人烦恼不已。这里又不得不感谢一下老师这一无私的人文关怀啊,为我们的中外设计史这门看似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多少活泼轻松的元素。

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 篇2

关键词:中外园林史,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中外园林史是园林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 可熟知中外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 在此基础上近一步理解与掌握各个案例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 思考如何在当今的环境下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时期作品, 为未来的设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由于这门课程的琐碎性和抽象性, 许多学生的兴趣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如何优化中外园林史的教学内容、改进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史的教学质量, 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重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1.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为了与学校“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 根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我们组织了师生座谈会, 听取学生及园林领域专家的意见, 确立了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指导思想, 即“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重新制订教学方案, 修订教学大纲, 增加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式, 使中外园林史课程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相结合。

鉴于中外园林史与美学、文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植物学等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 我们确定了以室内课堂讲授为主、室外实地讲解为辅的联合教学法。在室内讲授过程中, 针对学生对历史类课程反映场景感不强、细节阐述流于表面、课堂组织略显单调的实际情况, 根据每一章节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 对中外园林发展脉络、园林经典案例部分, 主要采用PPT课件, 配合以传统板书、录像教学等手段;对传统园林空间营造、造园技艺和园林建筑等能采集相应数据的内容, 大量加入Flash动画, 生动地再现园林营建过程, 对学生理解传统园林的建构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 强化了教学效果。

2. 重组课程结构, 增加教学实践。

在许多人的意识中, 中外园林史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一样, 是一门纯理论课程, 只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下历史上某个时期产生了哪些有特色的园林。正因为如此, 许多学生对中外园林史的兴趣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重构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体系, 增加了实践内容。通过专业实习、设计课程和园林考察,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中外园林史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对中外古典园林的理解和掌握。中外园林史的实践包括三个部分: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实地调研和测绘、古典园林参观报告。古典园林设计部分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 古典园林实地调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 古典园林参观报告部分会安排学生对参观古典园林的过程写出报告, 组织他们进行评析。

3. 增加教学内容, 适应现实需要。

本门课程刚刚开设时, 由于学时有限, 在课堂理论讲授的过程中, 主要讲授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和西方古典园林案例。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过于琐碎, 各个园林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差, 不容易掌握。为此,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增加授课时数, 改变教学方法。在课程案例讲授的过程中, 结合历史, 分析各种文化因素的发展变迁, 进而将园林案例的出现及特点与同时期的文化相联系, 使文化成为联系不同历史时期园林案例的纽带。同时, 根据我国当代城乡园林建设以规则式园林为主的实际, 加入中西方近现代园林的案例, 让学生在对中西方近现代园林的对比分析中了解当代园林建设的不同流派和未来的园林发展趋势, 了解园林材料、生态园林、低碳园林等方面的内容。课外作业和教学实践也与之相适应, 进行了调整。

4. 编写课程讲义, 适应教学内容。

合适教材的选择, 对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园林史教材有的侧重于中国古典园林, 有的侧重于西方园林, 还有的侧重于我国某一区的古典园林, 涉及中国近现代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极少。根据园林专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 为了弥补当前通用教材的不足, 我们选择了周维权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和朱建宁教授主编的《西方园林史》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 组织教师根据中外园林历史发展的实际, 自己编写课程讲义《中外园林史》和扩展资料《文化与园林》。课程讲义《中外园林史》中, 中国古代园林、中国近现代园林占全部内容的40%, 西方园林和伊斯兰园林各占30%。《文化与园林》的内容侧重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思想与中国园林、风水与中国园林、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君子比德思想在园林中体现、写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宗教文化与园林、自由平等思想对园林影响等内容。这些教材和扩展资料, 为提高中外园林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外园林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讲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 根据中外园林史的教学特点, 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外园林史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的教学方法。中外园林史内容丰富, 涉及植物学、建筑学、动物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 名词较多, 且较难记忆,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感觉中外园林史知识烦琐、抽象且不好记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幻灯片课件为基础, 采用交叉学科法、案例分析法、联合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行“理论讲授—提出问题—全体讨论—总结”和“学生自学—学生讲授—全体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例如, 在讲授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时, 提前安排学生自学并做幻灯片, 上课时由学生上讲台讲授所理解的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传统思想, 以及这些传统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确定自然风景园林路线过程中所起到作用, 然后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君子比德、什么是神、什么是仙、什么是隐逸, 以及这些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当前现状。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有些教学内容, 由教师举出案例, 然后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对比、总结。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锻炼了学生思维, 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健全考试制度, 改革考试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外园林史课程的考试方式变革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 提高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名园案例分析、专业实习总结分析等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整期末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增加选择题形式的情境模拟题以考查学生对园林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增加绘图分析题以考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尽可能结合专业实际, 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以避免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鼓励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建设了可供抽选考题的试题库, 为规范考试环节、保证考试质量奠定了基础。

总之,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中外园林史的教学形式逐步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发展到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教学手段由原来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发展到多媒体课件、三维数字动画与现场讲授相结合,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注重生态园林、低碳园林等新概念的介入。实践证明, 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3) :213-214, 171.

[2]张伟, 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 2012, (06) :208–209.

中外园林史题库 2 篇3

1.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 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 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2.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 高远、深远 和平远. 3.辋川别业 和 庐山草堂 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4.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 ,___ 避暑山庄 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5.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 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试6.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7.唐代华清宫属于皇家园林中 离宫御园 类型。8.明代计成为扬州郑元勋营造了___ 影 园。9.唐代庄园除称别业,别墅,也称___ 山庄。狩猎 和 通神 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功能。

11清皇家园林“三海”中 北海 面积最大,以__ 琼华岛 为中心布置景观。12明代叠代名师___ 张南垣 的主张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13魏晋南北朝的私园,按其所处位置可以分 城市私园 和 郊外别业。

14勒诺特尔对东方造园产生影响,北京东郊的 西洋楼(圆明园的长春园)是在此影响下的产物。15园林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唐(公元589—960)时期。周定王 时期开创了路(驰道)和行道树,为后世园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汉代上林苑将囿发展为 苑 ,还开创了" 一池三山

"造园手法,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宫中有观(馆)的风格。秦汉时期开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17 京杭大运河 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18我国第一位文人造园家白居易,他的《太湖石记》是最早见于文字对”太湖石”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的阐发.19北宋李明仲 的著名建筑工程典籍 《营造法式》 一书,总结了历代的建筑成果,是我国古代建筑营造史上最详尽,最科学,最系统的建筑学著作.22东西方两个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是 凡尔赛宫 , 颐和园。

23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生成 , 转折 , 全盛 , 成熟。24 沧浪亭 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25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分别是 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26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乏众多叠石上乘佳做,比如扬州 个园 ,苏州 环秀山庄 等。

27中国文人山水园林由来已久,也因而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准则 外师造化、内法心源。28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避暑山庄。衡量园林艺术作品品位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三美”分别指的是 自然美 , 艺术美 , 生活美。30中国四大名园有 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31计成在 《园冶》 一书中提出了园林造园规划的两个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2《一家言》又名 《闲情偶寄》,其作者是著名的造园家 李渔。

33提出”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意,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叠山理水原理的 文震亨 《长物志》。34扬州画舫录记述了苏、杭州、扬州园林特点。杭州以 湖水 取胜,苏州以 市肆 取胜,扬州以 名园 取胜。

35张南垣是 明 朝 叠山造园 家

36清皇家园林“三海”中 北海 面积最大,以 琼华岛 为中心布置景观。37白居易在洛阳为自己修建___履道坊宅园 作为自己的私园。

1、完整“西湖十景”至(A)时期完成。A南宋 B 北宋)

2魏晋南北朝(A)开发,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景观意义的名山出现。A泰山 B黄山 C五台山

3北宋东京皇家园林中呈规整式、类似官廷格局的园林是B A艮岳 B金明池 C琼林园 D玉津园

4、汉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是 A A、上林苑 B、甘泉苑 C、建章宫 D、未央宫

5、唐长安城的公共园林有 C A、长乐宫 B、西苑 C、曲江 D、九成宫 简述题

1、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需给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圩山水环境。

2、国园林发展的几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答:第一阶段:园林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代表作品为“囿”、“台”。第二阶段:园林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代表作品有“五岳四渎”。第三阶段:园林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代表作品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第四阶段:园林成熟期(公元960年—1736年),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园”。第五阶段:园林成熟期(元、明、清),代表作品有“燕京八景”。第六阶段:园林成熟后期(公元1736—1911年),代表作品有“谐趣园”。

3、国园林的起源与最初形式和内容。

答: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囿”便是王室专门中豢养这些离兽的场所,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囿起源于狩猎;“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台的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沼”,主要是指水池

4、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

答:1.由单纯的模拟自然山水进而艺术化地再现自然,开始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2.园林以游赏为主要目的,追求视觉景观式的感受,激发人们寓情于景的感受; 3.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5、清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及特点

答:大内御苑:西苑,紫禁城的御花园,来福宫花园。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特点:皇家园林的规模又趋宏大,皇家气派观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政治的日益发展,但另一方面尤以清初甚,它又能积极的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保持自然生态。

6、期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特点

答:休园:以山水之景取胜,山水断续贯穿全国,虽不划分为明确的景区,但景观变化较多,尚保存着宋园的 远疏朗的特点;

影园:是以一个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各处建筑物之命名亦与周围环境相切贴,颇能诱发人们之意境联想;

拙政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有简约、疏朗、雅致天然的格调。

寄畅园: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

7、国古典园林论著及匠师。

《园冶》是计成作于明崇祯四年,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部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的著作。由明末著名文人阮大铖、郑无勋作序,全书其分三卷,用四六骈体文写成。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记》,作者李渔,字笠翁,钱塘人,共有九卷,其中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8、姆斯特德提出的”国家公园”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国家公园是以保护自然的思想,提出把乡村带进城市建立公共公园,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 统,由国家建立并永久性加以保护。

9、典园林中多融入了诗情画意,那么其中的诗情都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1.把诗人的某些境界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法对 景园作趋势的点题;2.还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酷似文学艺术的构造。

10、家园林相比较,皇家园林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规模宏大,建筑类型多,形象华丽; 2.造景仍保留神仙境界的模拟;

3.山水气度开阔,但缺乏曲折幽致,植物配置精而不实。

11、园林与帝王园囿,私家园林相比,其所独有的特点是什么?

答:1.绝非私园,除了宗教活动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使寺庙包含着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价值; 2.园林寿命相对稳定,选址地域广阔;

3.主要依靠自然景观构景,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了很多设计手法。

12、较分欧洲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形成的原因。

答:1.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地,欧洲一直以来的思想“以人为本”占上风;而中国则受孔孟之道,老子、庄子思想影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2.从园林创始者认识论角度看,欧洲的造园者都来自建筑师、雕塑家、哲学家;崇尚自然,造 园者出自于诗人画家仕官甚至皇帝参与、经营;

3.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欧洲园林具有明显的外延性;中国园林则具有强烈的内聚性。

13、王的灵囿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影响。

答:周文王所建的灵囿是最早的园林形式,范围广阔,除有天然植被外,种树养菜,也有一些简单 的建筑物,可以观赏自然风景,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灵囿本身已包含着园林的物质 因素,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对于之后园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4、阳名园记》、《园冶》、《长物志》、《闲情偶记》

答:《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文献,具体详实地作者亲历的 当时较为著名的9处园林的总体布局及园林景观;

《园冶》—明,计成,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长物志》—明,文震亨,共12卷,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家庭、花木、水石、禽鱼四卷,其余各卷也有涉及园林的片段议论; 《闲情偶记》—又名《一家言》,明,李渔,共九卷,其中八卷讲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论述题

1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特点, 以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2传统园林中世界造园三大系统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造园特点。

3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何影响?原因是什么?

4中国造园史上从皇家宫苑向私家园林转折是什么时期?这时的造园特点及对后期传统园林的影响是什么5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的原则和常用手法有哪些? 6从纽约中央公园看奥姆斯特德的公园设计思想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二(本科)

总 学 时:32 其中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2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 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外传统服饰是人类服饰史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感受中外服装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文性的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材:《中外服装史》 张竞琼、孙晔 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1.9 参考书:《中外服装史》 黄能馥、李当歧、藏迎春、孙绮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中国服装史》 袁仄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编著 商务出版社,1992 《中国服装史》 华梅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西洋服装史》 李当岐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方服装史》 华梅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外国服装史

第一章

服装的起源(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旧石器时代晚期

2、新石器时代

3、服装起源概说

第二章

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古埃及王国时期的服装

2、美索不达亚的服装

3、克里特-迈锡尼的服装和古希腊的服装

4、古罗马服装及其与古希腊服装的联系 第三章

中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拜占庭时代

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

3、罗马式时代

4、哥特式时代

第四章

近代服装(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文艺复兴时期

2、巴洛克时期

3、洛可可时期 4、19世纪欧洲

第五章

现代服装

(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世纪之初与女装现代化

2、“二战”前后与迪奥“新面貌”

3、六七十年代与成衣革命

4、世纪之交与多元化

中国服装史

第六章:上古时代服装

(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夏商周服饰

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第七章

中古时代服装

(8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秦汉服饰

3、魏晋南北朝服饰

4、隋唐服饰

5、宋元服饰

6、明朝服饰

7、清朝服饰

第八章

中国近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清代服饰

3、改革开放前服饰

4、改革开放后服饰 第九章

期末复习

(2学时

实践)

1、课程总结

2、期末复习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成绩评定

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六、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中外服装史考试复习总结 篇5

◆头冠—是古代人表达身份地位或象征礼仪的装束.◆发型—束发作髻是古代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但不同的地区和族别之间又有不同的装扮。

◆服饰纹样—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纺织工艺的出现,我国出现了织花衣料。

◆新石器时期首饰文化

范围:发饰,耳饰,颈饰,佩饰,臂饰,手饰等

中华祖先从5至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作串珠,后来用墨石,玛瑙,玉髓等创作诗品。(作用:1.实用2.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联的观念性含义)

发饰: –固定发髻的工具;

--下面有齿,下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为梳,用于梳理头发;密者为,用于 除发垢。

耳饰:耳环—圆环形,多以骨,石,玉等材料制成耳玦—有缺口的圆环,材质多为象牙,绿松石,白玉等。(有人说 耳玦1将缺口夹在耳朵2用细绳子系在耳眼处)颈饰:多以海贝,螺介,骨,牙,石,玉等制成串珠及项链。

有的陶珠圆形中空,内装小陶丸,外刺花纹织成串饰,动摇时能发出声音。也有经过人工蚀花处理的石珠饰物。佩饰:用绳穿系其上孔,挂于身上的饰品,包括璧,瑗,还,璜等。一般边宽孔小的是璧,孔大于边的是瑗,边与孔径相

当的是环。

臂饰:指套在腕间的事物,主要指瑗,臂环,镯,一类事物。此外还有手饰,带钩,额箍,玉冠饰等。

◆ BC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 六冕: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冕(王之吉服),冕(王祭先公与祀射的礼服),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

◆ 深衣:一般用白布,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袍

但儒家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剪裁时仍把上衣下赏分开来裁剪,然后又逢接成衣以表对尊重祖宗的法度

(下赏六幅,每幅分解为二,共12幅—每年12个月。12幅都是斜角剪裁,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头叫“有杀”。在赏的右后 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绕于腰上,称为“续钩边”。)

据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夕祭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

儒家理论: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襟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

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当作“吉服”来穿。

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 袍:上衣下赏连成一体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有御寒的旧棉絮。在周朝,跑是一种生活便装,不是礼服。据对战士也可以穿袍。

◆ 儒:比袍短一些棉衣叫做儒。如果质量很粗陋的儒衣,叫做“褐”。褐是百姓穿的粗布短衣。

◆ 裘:祖先最早用来御寒的是兽皮(几十万年的历史)

原始兽皮未经硝化处理,皮质硬且有臭味,商周时不仅掌握了鞣制皮革的方法,还懂各种兽皮的性质。(天子大裘—黑

羔皮;贵族棉衣—狐裘,狐裘中以白裘为珍贵,其次为黄,青,虎,貂裘,再其次狼,狗,老羊皮等。狐裘除本身柔软温暖外,还有“狐死守丘”之意—狐死后头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征意义。)

天子,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饰;下卿,大夫用豹皮饰袖作袖端。

此类服装毛朝外穿,天子,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衣),天子白狐裘的 衣用锦,诸侯/卿大夫上朝时要穿朝服,士以下无

衣.◆ 中国奴隶制到战国瓦解,but“十二章”纹样—思想意识:巩固统治阶级皇权作用(历代封建帝王一直传承)

◆ 商周时期的首饰和配饰—首饰和配饰是商周服饰艺术的精华;周代以玉品喻人品,玉成为奴隶主贵族道德人格的象征。◆ BC771,周平王即替王位--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政治体制随礼崩乐坏的分封制走向崩溃解体,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变也马上体现在文化服饰上(P11三道简答题)

◇ 服装用料的发展:商周,高级服料-丝帛,锦,棉,精细的麻织物(大奴隶主),商人不能用。

秦—唐

◆BC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他相信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以土气胜—黄色;夏朝—木德—青;殷—金—白;周文王以火胜金—赤;秦以水德统一天下—黑)

◆汉代的袍曲裾交领右,直裾交领右 两种款式。

◆魏晋南北文士服饰风尚—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胸露怀

妇女服装P23

服饰纹样(一部分传承东汉,一部分吸收外来文化)1,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集合骨

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者叶纹。2圣树纹—将树形简化成叶子正面的形象,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征。

3天王化生纹—有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4小几何纹—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及

忍冬纹。

◆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画

浓,叫黛眉,细而长叫蛾眉,粗而广加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来与贴花钿一样成了妇女的装饰手段。宋—元

◆ 五代十国割据,混乱后,公元960,同一封建王朝—宋。

◆ 背子特点:1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女子服饰2贵贱男女都穿3形制对襟4袖口与衣服各边都有边缘5衣的下摆十分窄细6穿

着显得细小瘦弱。

◆ 明代文化背景:政策—整顿和恢复礼仪,重新制定服饰制度;面料—民间-主棉布,大批专业生产丝

绸地方-苏州,杭州,南京,北京,嘉兴,福州,潞安;生产力-生产水平提高,工商业人口增加,各种手工业作坊增多;技术-丝织工业空前发展,精细工业达到高超水平,为服饰的精细加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 皇帝及文武官服—为进一步明确阶级,区分文武级别,明洪武年间恢复了官服上的补子制度(补子—胸前后背上补上一块

表示官阶和级别的标志性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

◆ 皇后及命妇冠服P55

◆ 明代的丝绸衣料—明代民间衣料,冬以棉布为主,夏以 布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穿毛织物。上层社会高档服装,均

以丝绸为面料,中间也有少量的棉交织物和毛交织物。(P58 锻类、绢类、罗类、纱类、绸类、改机、绒类、绫类、丝布,锦类)

◆ 明代服饰纹样—主要:祥云纹,万字纹,如意纹,龙凤纹,以百花、百兽等各种纹样组织起来的“吉祥图案”

刺绣—与纹样相适应刺绣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除传统方法外,还创造了平金,平绣,戳纱,辅绒等特种工艺技巧,针脚细密工整,色彩鲜艳华丽,富丽堂皇。

◆ 清朝官服制度P62

◆ 清代男服,妇女冠服,冠服佩饰P66-68

◆ 清代一般服饰:男子—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女子--旗髻,马褂,坎肩,云肩,一口钟P73,75

◆ 中山装特点,起源

◆ 旗袍特点,起源

◆ 连衣裙特点

◆ 西方服饰对中国现代服饰的影响

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 篇6

1. 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

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构建成一门新的课程, 其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时间为经, 以空间为纬, 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 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 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因而决定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第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是“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

2. 历史与社会中考命题趋向

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编排, 历史与社会考点包含了大考点14个, 分小考点60多个, 涵盖了初一至初三的5本教材, 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大约有上万字, 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在初三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 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 历史与社会中考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各占50分, 试题的灵活度、开放性逐渐增强, 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越来越紧密,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3. 历史与社会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 构建高效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曾经指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 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 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同时,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 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 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 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此,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熟悉, 掌握基础知识, 并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体系。

(2) 改变传统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教与学的关系, 看似简单, 要处理好绝非易事。在初三总复习阶段, 学生总是期待老师理清楚线索, 然后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记忆即可,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复习的速度又快, 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识点的遗漏。但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那这样一来, 初三复习的效率又从何谈起呢?

有没有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呢?当然是有的, 用思维导图。采用思维导图,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颜色, 可以更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人文地理中国地形 (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 为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 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记录下祖国的山川河流, 用亮丽的颜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果再将学生所作的知识结构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 互相查缺补漏, 一节课这样下来, 学生掌握的应该要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要好很多, 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达到教师“输血”与学生“造血”的有机结合, 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也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

(3) 运用思维导图, 构建学生历史与社会复习“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历史与社会课程, 包含的知识点非常琐碎, 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通过一张图, 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 把一个概念、一节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 组成涵盖了关键信息及其联系的一张图, 则会大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使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 从而构建起“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

我们可以发现, 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 也是学生实践的过程, 学生记忆最深的过程。在初三备考阶段, 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 会让枯燥的复习充满活力。要让学生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有事可做, 有话可说。

摘要:思维导图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 自诞生以来, 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阶段, 如何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激活学生的思维, 缔造活泼有趣的复习课课堂, 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与社会,备考

参考文献

[1] (英) 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中外艺术设计史备考 篇7

课程代码

064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空,每空1分,共11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近代广告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 报刊广告的出现。

2.18世纪早期,英国加强对广告的管理,除征收印花税外,还开征 广告特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纸广告的自由发展,但促进了广告表现手法的革新。

3.我国的专业广告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广告社—— 美术设计公司 ——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

4.1907年,英车 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广告法》,明确禁止广告妨碍公园及娱乐场所或损及风景地带的自然美。

5.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广告这一特质的是文字广告中的 灯笼广告 和 对联广告。6.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是甘永龙编译的《 广告须知 》。第一编-2-53 7.1911年世界广告学会在美国成立后,万国函授学堂上海办事处曾与我国广告界人士联合

发起组织过“ 中国广告公会 ”,它是我国广告史上最早与世界广协有联系的唯一全国性的广告机构。

8.1880年,日本第一家广告代理商“ 空气堂组 ”在东京开业,标志日本广告代理业的开始。9.我国第一部专业性的广告杂志是1981年7月15日开始出版的《 中国广告 》。10.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权威的国际广告组织是 国际广告协会。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实物——宋代印刷铜版,比西方公认的最早的印刷广告——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刷的广告早多少年?(C)A.一二百年 B.二三百年 C.三四百年 D.四五百年 12.世界上第一家专业广告公司是美国人 于1841年在费城开办的专门代理报纸广 告的公司(A)A.帕尔默 B.艾尔

C.克劳德·霍普金斯 D.乔治·路威尔 13.美国广告史上最早的广告法案是(A)A.《普令泰因克广告法案》 B.《印刷油墨法规》 C.《订正广告法案》 D.《惠勒——李·对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修正案》

14.近代向现代(1850--1920年)过渡中,广告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D)A.广告部 B.广告社 C.美术设计公司 D.广告公司

15.1994年10月27 日,我国颁布的《广告法》核心内容是(A)

A.广告的真实性 B.广告的科学性 C.广告的合法性 D.广告的专业性 16.1666年,第一个正式在报纸上开辟了广告专栏的报刊是英国的(A)A.《伦敦报》 B.《每周新闻》 C.《新闻周报》 D.《泰晤士报》

17.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 创办,并于1984年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从而使我国 的高层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走上正规教育的发展轨道。(C)A.北京大学新闻系 B.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C.厦门大学新闻系 D.深圳大学传播系

18.在美国广告管理中,最重要的行业自我管理机构是下面哪一个?这个机构除了对行业组织的广告进行监督管理外,还对国家的广告活动提出意见,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做

出反应。(C)A.4A广告协会 B.ANA广告协会

C.美国广告联合会(AAF)D.全国广播家协会(NAB)19.五四前后,我党在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同时,也注意利用广告作斗争,把广

告的重要版面留给进步书刊和国货做广告,进行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宣传。比较早的是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刊物,是下面哪一个(B)A.《湘江评论》 B.《每周评论》 C.《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D.《向导》

20.世界最早的叫卖广告管理法令是法国的(A)A.《叫喊人的法则》 B.《普令泰因克广告法草案》 C.《商业、手工业引导法》 D.《关于欺诈及假冒产品或服务》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21.广告行业自律是各个广告组织根据广告道德制定的行为规范,或与同行业团体机构共同制定的广告公约。

22.“AE制” 是指广告公司执行广告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多数实行一个商品一个AE。

23.广告代理制是把现行的由媒介直接承揽发布的广告经营体制,改为媒介通过广告公司的代理来实施广告宣传计划,既客户通过广告公司的代理来实施广告宣传计划,不在直接通过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广告。

24.商品命名广告 汉代以来,商人为保住自己的商品商场,多以该产品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或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以加深顾客印象。25.商品细分广告代理制度

26.《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1982年2月6日 国务院颁布《广告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综合性的广告管理法规

27.世界广告行销公司(简称WAM)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世界性的广告行业组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28.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广告发展特点。

29.简述我国广告代理制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广告代理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

1.1993年10月广告代理制开始试点,1994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国推行广告代理制试点工作的具体措施。1.试点媒介范围

目前指选择 报纸、广播、电视为试点媒介。随着工作进展将扩大范围。2.对客户的要求

只要是在试点地区发布广告,就必须委托有广告代理权的公司代理业务。不得直接与媒介联系发布。3.对试点地区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要求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把发布和承揽分开,媒介发布广告应委托有代理权的公司代理。然而,对于分类广告,即礼仪、征婚、挂失、书讯、节目预告等媒介可直接承揽。4.对广告公司的要求

广告公司为客户代理广告业务,要为客户提供市场调查服务及广告活动全面策划方案,提供、落实媒介计划

广告公司为媒介承揽广告业务,应有与媒介发布水平相适应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能够为客户广告费用提供担保。这个规定保证了广告公司必须向媒介负责。一是设计、制作能里要上档次。二是广告公司要保证媒介单位的经济利益。5.媒介单位成立广告公司的问题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下属的广告公司,在人员、业务上必须与本媒介广告部门相脱离,不得以任何形式垄断本媒介的广告业务。6.广告代理费的标准

广告公司收取代理费的标准是 广告费的15%。

30.简述美国专业广告教育的特点。

(1)20世纪初从业人员的培养主要是以学徒形式在广告公司进行。31.简述国际广告代理方式。

32.简述现代广告(1920年以后)发展的特点。

33.在近代向现代广告过渡时期,简述广告事业的发展情况。34.简述国际广告界行业性协会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1分,第36小题12分,共23分)35.论述中国公益广告的演变过程。

我国公益广告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社会政治导向性向公众服务导向性转变的过程。纵观历史,中国早期的公益广告多为军事性、政治性广告。但也有极少的社会服务性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政府部门到企业及媒体参与的发展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在中国大陆的诞生以1986年的电视广告“节约用水”为标志,这则广告由贵阳市节水办公室与贵阳电视台联合制作。

36.论述五四运动前后广告发展情况。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篇8

XX(生物制药二班 生命科学学院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

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ten public figures;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人类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罗伯特·科赫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1905年他因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但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一生的工作奠定了医用细菌学的基础,为人类征服结核、炭疽、霍乱、鼠疫等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人们誉为“瘟疫的克星。”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是英国微生物学家,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埃弗里,O.T.(Oswald Theodore Avery,1877~1955)和C.麦克劳德、M.麦卡锡于1944年共同发现不同型的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因子是 DNA。英国微生物学家F.格里菲思于1928 年就发现:将已经死亡的Ⅲ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Ⅱ型菌 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表现正常;若将两者混 合注入,则小白鼠死亡,并从其尸体中可分离出活的可 致病的Ⅲ型肺炎双球菌。格里菲思由此推测,在Ⅲ型的死菌体中必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Ⅱ型转化为Ⅲ型,而且这种转化可以遗传给后代。埃弗里和他的同事则进一 步从被高温杀死的Ⅲ型菌中分离出蛋白质、荚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将这几种成分分别同活的Ⅱ型菌混 合培养,发现只有 DNA能使活的Ⅱ型转化为Ⅲ型,即使无荚膜、不致病的可转化为有荚膜、能致病的肺炎双球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虽然这一发现,曾引起争论和怀疑,但的确推动了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1906~1981)是微生物遗传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1937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物学,在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性研究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促进了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早期研究的发展。1939年发表了题为《噬菌体的生长》一文,成为现代噬菌体遗传研究的开端。1943年,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一起设计完成了“波动”或“涨落试验”(fluctuation test)。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病毒的抗性突变的发生与病毒的存在无关。细菌产生耐受噬菌体侵染的机理不是一种适应,而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推而广之,细菌的抗药性也是如此。即使在细菌中也不存在获得性状遗传的问题。德尔布吕克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噬菌体基因的重组。1946年,他和赫尔希两人独立发现了病毒能够交换(重组)基因物质的证据,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并且和卢里亚、赫尔希合作组成噬菌体小组,共同开创了美国噬菌体遗传学派。之后又规范了噬菌体研究中有关材料和方法方面的诸多事项,使各国的噬菌体研究得以深入,成果便于交流。

林宗扬(1891-1988)是我国微生物学的第一代学者,他主持的医学细菌学教学宗旨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除了讲授作细菌学,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细菌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临床细菌学和血清检验工作。早在1918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瓦氏反应”一文,较早向国内介绍了诊断梅毒的方法和技术;1925 年他首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在实验中自己也受到感染,卧病一年方愈;1929 年与其同事共同发表的“检查斑疹伤寒的沉淀试验———用变形杆菌X19的特异物质检测”一文,曾被《人体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这部世界权威性经典著作引用。林宗扬及其同事对内部染真菌丛梗孢(Monilia)(有别于外部的真菌)及其基础进行了长达10 年较全面研究,于1930 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真菌的论文,在分离培养真菌、鉴别其种类方面,建立了一套方法和技术,并对真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1935 年,他编著了《细菌学检验方法》,内容精炼、实用。林宗扬实乃我国医学真菌研究的先驱。

施有光是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青霉和曲霉菌分类的科学家。1933年毕业时,他对武昌地区的青霉和曲霉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他对采自武汉地区的青霉和曲霉的研究报告。他在我国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发酵理论、发酵技术和工艺写进大学教材。年迈的施有光连续发表过多篇介绍国外学术动态的文章。年近八十,他还不顾体弱和家庭困难,坚持上班,积极主动地承担科技英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为轻工业研究所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

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成是汤飞凡事业的顶峰。1929年汤飞凡和周诚浒曾针对日本学者野口提出的“颗粒杆菌是沙眼的病原体”的说法进行过沙眼病原的分离,推翻了沙眼由细菌引起的结论。1936年,到英国合作研究,测定过甲型流感病毒的大小,回国后写了“滤过性病毒研究最近进展”一文,详细介绍了测定方法,讨论了病毒的本质。由于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内战,他不得不把这些研究放下。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恢复了中断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汤飞凡并没有多少安心从事研究的日子。抗日战争前在上海的几年中,他用可靠的实验否定了沙眼病原是细菌的错误论断,并且和魏曦一起研究过支原体。抗战时期,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昆明西山脚下,滇池之畔建成了一块“科学绿洲”中央防疫处,他领导一批科技人员在这里制造出多种疫苗,这里还是当时大后方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地,为新中国后来的生物制品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有了安定的研究条件,很快就做出了世界闻名的成绩。遗憾的是,当时越来越左的政治形势,迫使这位坚强的天才科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历史没有忘记汤飞凡,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汤飞凡,国际医学界没有忘记汤飞凡。

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教授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和微生物建立了不解之缘。他研究过与工业微生物学有关的许多微生物,无论食品、医药品、还是工业原料生产有关的我国微生物,他都涉足过,甚至红茶菌,他早在51年,就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它过研究。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找到一些我国特有的菌种,发表过上百篇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的文章,编著过《应用微生物实验法》,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被应用于生产中,解放后,在发展我国现代发酵工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方老也为公家培养了大批的微生物学研究人材。现在,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所、市一级业务骨干中,就有近一半是方老亲自指过的。方老对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人们公认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中外学者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坚持不懈的探讨和研究,才使得微生物学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才使得微生物学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们。参考文献:

【1】 孙巨娟.自学成才的生物学家——[荷兰]列文虎克(1632~1723年)[J].科学大众(中学版), 2006,(12)

【2】 moon.巴斯德和微生物[J].健康大视野, 2006,(03)

【3】 岁寒.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J].小学生导读, 2004,(Z2)【4】 弗莱明与青霉素.中国兽药杂志.2003.(08)

上一篇:地球的自述作文400字下一篇:【精美排版】高中毕业典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