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小说阅读(精选8篇)

高考小说阅读 篇1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程砚秋拒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11.(1)CD(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学.科网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高考小说阅读 篇2

一、命题特点

题干有标志, 一般出现“探究”字样, 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 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观点有创新, 要求有自己的思考, 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答题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

二、主要题型

大体可分正反对立类;深层剖析类;拓展启示类。

三、探究角度

围绕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答题可从小说的要素入手。

(一) 探究人物

1. 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 诸如正面、侧面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 对比、衬托手法等;要分析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

例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答提示: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 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 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 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2. 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设问:小说这样写某某人物,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

思路: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 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 小说这样来写孕妇, 有人认为让人感动, 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

解答提示:这样写让人感动。 (1) 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 (2) 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 (3) 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3. 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设问:主人公的某某品质, 对你有何启发?

思路: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这种品质对现实 (我) 有什么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2008年全国课标卷《二十年以后》,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 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 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解答提示: (1) 鲍勃值得同情, 因为他重情守信; (2) 鲍勃罪有应得, 因为他是通缉犯; (3) 吉米忠于职守, 因为他不徇私情; (4) 吉米背叛了友谊, 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二) 探究情节

1. 结尾的合理性

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如:2009年辽宁卷《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 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答提示: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2. 情节的合理性

设问:有人认为, 应该把某某删去, 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 有何意图?

思路:这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表现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 (结尾) 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如:2008江苏卷《侯银匠》, 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答提示: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1) 侯家父女相依为命, 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2) 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 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 重点突出,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3) 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 正面描写侯菊, 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4) 作者实写侯菊, 暗写侯银匠, 以有形写无形, 更有情趣。 (5) 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 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意味深长。

(三) 探究主题

1. 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

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 你怎样看?文章意蕴丰富, 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 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例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答提示:深刻意蕴: (1)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2) 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 相互信任, 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3) 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 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 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4) “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 探究主题的启示

设问:文章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 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 你有什么新认识?

思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是如何叙述的。这句话让我产生……的感触。

例如:2010年浙江卷《静流》,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 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解答提示: (1) 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 (2) 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四) 探究题目

设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题目能否用某某来替代?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 请结合文本谈谈。

思路:赏析风格 (简洁明了, 含蓄隽永, 直指主题) ;特点手法 (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 ;作用 (突出传主、线索、悬念、情感出发点、主旨)

例如:2011年山东卷《审丑》,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 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提示: (1) 标题一语双关 (或反讽) 。 (2) 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 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 老人外貌丑陋, 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 小臭儿不孝, 嫌弃爷爷, 是真正的“丑”。

四、答题技巧

观点要鲜明正确;内容要有理有据;形式要层次井然。

探究有方向, 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放得开又收得拢, 自然可以拿高分。

参考文献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 篇3

一、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请记住三句经典的话: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情节与情节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逐渐显现、发展和完善。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进行。当然,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也要注意。

2.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3.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二、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的作用

自然环境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②有时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③有时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有时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有时是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表现主题;⑥有时是以景抒情,融情于景;⑦景色本身的作用,即所写的内容。

社会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条件;②有时是暗示小说的主旨,表现主题。

四、鉴赏小说主题,分析思想观点

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比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住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最后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所经历的情节——“一步一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2.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

五、鉴赏构思技巧,分析写作特色

在分析构思方面的特点,分析文章结尾的特色等类型题时,我们要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六、分析表达技巧,品味艺术特色

首先明确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其次了解对比、衬托、引用、联想、想象、象征、伏笔、照应、铺垫、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最后把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需要明确的是:记叙、描写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

七、品味语言风格,鉴赏表述特点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还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模拟试题选登

孤石

文/聂鑫森

(1)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2)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3)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4)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5)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6)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7)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8)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9)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10)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11)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12)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13)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14)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15)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16)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17)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18)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19)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20)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21)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22)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23)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24)是的,他的魂丢了。

(25)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

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6分)

答:

秋祭

文/刘建超

“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士,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1)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本身的性子,她忘了本身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进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2)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3)我和朋友互相约定去相思古镇访寻一座明朝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力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4)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5)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游着看。

(6)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7)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富贵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8)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9)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10)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11)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12)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13)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14)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15)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16)婆婆环视四周,犹豫着。

(17)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寻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18)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盘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扳手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19)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20)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有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21)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22)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显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23)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词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

5.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力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

6.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

7.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阐发。(6分)

答:

8.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②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分析表现特色题答题思路: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效果。表现特色,又叫艺术特色、表达技巧等,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常考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象征(托物言志)、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赋比兴等。结构方式: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伏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2.①凸显两代人在观念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各2分)[作用题:从内容和形式(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这句话或这个故事本身写了什么;形式(结构):要联系上下文,找出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铺垫,埋下伏笔,照应,承上启下,为下文提供依据、因果等。]

3.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形象(物象、景象、人物形象)题:由外而内,即从物的外在表现到内在特点,景色的形状、大小、颜色、生命样态到内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到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4.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③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探究题:要分层答题:由现象到本质,由物质到精神(情感、心灵、价值),由个体到群体,由特殊到一般(普遍),由物到人(人的生命状态,精神、情感、心理状态),层层递进。]

5.①“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力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②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晓得;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老婆婆处境凄凉。

6.(1)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7.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的命运的凄凉。

8.是。理由:①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②性格相近,婆婆怨恨女儿失去气节的行为,“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③命运相仿,两人都湮没无闻;④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不是。理由:①红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②小说中的人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③村民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范文模版) 篇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

1、黄

2、蓝

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有删改)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情绪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E.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答案 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大胆想象”不当,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说成是想象;D项,倒叙说法不当,“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也为插叙;E项,“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不当,文中无此意。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交通警前来调解,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展开心理活动;韩冬生想坚持罢工。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情节进行划分,交通警登场前后各为一个情节,其后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一个情节,最后交代坚持罢工为一个情节。3.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加强现场感,使场景更加真实;便于引发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出下文,拓展描写空间,展现社会问题;增加行文的变化,改变单一的叙事角度。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一语单独成段,其作用不可小视,应结合全文及主题进行分析,可从增强现场感、引发人物心理活动、增加行文变化等方面作答。

4.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塑造的人物真实与否、对表现主题有无作用等角度进行考虑。就公共汽车驾驶员而言,韩冬生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但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不难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刻舟求剑 王

一位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一个亮相,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

“停船,停船!”他气急败坏,“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看看众人漠然的神态,他解释说:“我这剑出诸干将、莫邪,通西域时经过丝绸之路流落到国外,波斯大帝曾佩带它出征,奥斯曼帝国宰相曾悬挂它于客厅,英王乔治王子用重金买下,法王路易第八派五个刺客去抢夺它„„如此这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出口转内销才落到我的手里。看,这是文物局证明,这是税务局收据,这是工商局的批文„„” 船长来了,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了吗?”

客答:“宝剑不是左轮手枪,不存在走火的危险。再说它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从不曾有过实战的考虑。中东之战中,不论是多国部队还是伊拉克都舍不得用这样贵重的宝剑开打,他们用的飞毛腿爱国者B-2都是博物馆拒绝收购乃至拒绝接受捐赠的东西。你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博物馆见过导弹与轰炸机哪怕是盒子枪捷克造吗?古老的宝剑上保险开关这劳什子作甚?” 船长急得跺脚:“谁说那个开关啦!我说的是insurance!”

贵客咕哝道:“放什么洋屁?我自己的宝剑凭什么要给保险公司交钱?我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国务院不让宴会上喝白酒,我偏要喝!你到底停不停船?”

“停船是不可能的。现在船行峡谷,停船是危险的。我们的船上还有外宾,还有记者,还有来写文章糟改我们的笔杆子哩!”

“你什么态度?你对我什么态度?”贵客发了怒。他进一步甩出一张牌:“你们航运公司经理不就是张二胖吗?你们财务处长不就是小余吗?我告诉他们一句话就炒你的鱿鱼,我还是归侨台属一贯道徒呢!” 船长没有办法,便在落剑处的船帮刻上一柄剑的模样,又刻上几行字:“此处有宝剑,捞上赏重金,捞不上也给钱,全凭一片心!”

最终决定:捞上奖金一万元,剑主出百分之六十,船主出百分之四十;捞不上每人次奖十五元,船主出百分之六十,剑主出百分之四十。不管谁出钱,都由轮船上的财务科开发票,可以报销。

许多自作聪明的旅客把船长嘲笑了个够,说他是傻蛋:“刻画刻字有什么用?船行每小时二十五公里,走出这么远了,下去捞个鸟!”

等到大家笑完了,船长说:“你们才是呆鸟哩!现在给各旅客出个智力测验题:为什么你们是呆鸟?猜对了的今晚喝啤酒按七五折收费!”

船到站了,一批又一批的潜水能手在刻舟处跳下求剑。剑没求着,却捞上来各种硬币、易拉罐、罐头瓶子、项链、金银戒指、手镯、防水手表、怀表以及各种沙石、水生动植物等。

行船了,打捞停止。又一站,又打捞一次。船到终点站,便在终点站打捞。船往回开,便又在行进中的每一站打捞。

历时一年,剑尚未捞上来,但是捞上来的物品洋洋大观。先是办展览,后又分别举行拍卖、寄卖、代售、甩卖活动。得失相较,虽然航运公司与贵客所在单位贴了些钱,打捞者、船工和旅客都捞到了一些好处。尤其是培养了一批潜水能手,有的走向全国,有的走向世界,他们一致认为该船是潜水的摇篮,船长是潜水之母。他们的事迹,被翻译成六国文字,登载在各大报上。据悉,最近《吉尼斯世界大全》已派干练编辑人员前来采写他们开创的纪录,并准备将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在《正大综艺》之“世界真奇妙”节目中播放,云云。(有删改)5.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品运用古代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框架,别开生面地上演了一场现代闹剧,有坠剑、刻舟、求剑的情节,也有相同的讽刺对象和含意。

B.作品中“船长”和“贵客”都没有具体姓名,也没有相貌特征的描写,这样便于突出人物性格和人物的普遍意义,具有更强烈的讽刺性。

C.作者通过“贵客”和“船长”之口,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众生万相。

D.出口转内销、文物、保险、中东之战、吉尼斯、《正大综艺》等大量的社会元素,作者信手拈来,取舍自如,其大家手笔令人惊叹。

E.本为应付贵客的纠缠,并无其他意图,船长的荒唐之举却意外地获得了巨大利益,荒诞的行为竟然成了合理的存在,作品的讽刺意味昭然若揭。

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这篇小说的“讽刺对象和含意”与寓言故事是不同的,前者讽刺的是炒作和作秀的心理和行为,后者讽刺的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不识变化的人。C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评述不当,小说只是通过人物之口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并没有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生动形象的描绘。E项,船长因为利在其中才“刻舟求剑”的,“并无其他意图”判断不当。

6.当船长问“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了吗”时,贵客给出了极为“雄辩”的回答,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情节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贵客故弄玄虚的作秀心理,展现了他因为能够违背规则获得利益而洋洋自得的心态;同时也具体展现了公款吃喝、炒作作秀等不良社会现象,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性和讽刺性。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两方面分析。通过分析贵客关于宝剑的来源的话,可看出他的无知与故弄玄虚,显然是在作秀;而那一段关于“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的话,既是吹嘘,又是社会公款吃喝的写照。据此理解,可得出答案。7.船长为什么说笑他的旅客才是呆鸟?请联系上下文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招募人们潜水“求剑”,船长、贵客和参加打捞的人都会有利可图;而且从下文来看,船长的“刻舟求剑”影响越来越大,既得利益也越来越多。由此看来,“刻舟求剑”是船长为获利而故意为之的作秀举动,而嘲笑他的旅客不知其故,所以船长说这些旅客是“呆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旅客和船长各说对方“呆”,含意是不同的,船长说旅客是“呆鸟”,是因为旅客不明白船长的用心,结合下文情节,可知船长“刻舟求剑”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借作秀而图利,揭示船长的“用心”即可明白船长说旅客是呆鸟的原因。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 篇5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典例分析:

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高考小说阅读 篇6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小说答题步骤

一、读懂

1、一读明确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明确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性格,明确主题。

2、二读理清情节:明确写了几件什么事或几个场面,注意非常重要的情节,注意线索,注意小说环境和结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主题。

二、审思:

1、要仔细审题(读懂题目提示、要求、角度、考虑考哪个考点)、2、寻找对应点(找准、找全。注意:任何题目都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寻找区间是先找到到题目所指后依顺序向上、向下寻找,特别分散于全文的不要遗漏),找到对应区间后要根据题目仔细分析,在原文上圈划概括归纳。

三、答题

1、总体要求是准(概括准确切题)、全(多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思考)、概括而具体(先概括特征,后简洁举例分析)。

2、一般答题模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3、要用①②③④⑤等分点多回答几条,要点不能重复包含,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小说阅读具体解说

(一)情节构思(分析结构)的把握 题型1.概括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入手角度:

①从场面或事件发展变化脉络分析(看先后写了几个场面或事件);②从时间地点的角度分析;③从线索分析(单线或双线、明线暗线,主线副线);④从人物心理或性格发展变化脉络分析;⑤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分析。

(3)分析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4)概括表述:对事件的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事件涉及的对象要前后一致。

题型2.鉴赏评价故事情节(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等多角度具体分析

记住

情节的一般作用(内容<人物与主题>结构1—4,结构5—10):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侧面衬托,③刻画人物性格,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⑥埋下伏笔,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⑧照应前文(前后照应),⑨推动情节发展,⑩起线索作用。

结构上可从位置分析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情节一般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作答。题型3,情节的特点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⑦倒叙插叙补叙。)(2)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记忆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 1 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题型4.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事件、空间、时间、作者的情感。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例如《密码中的真情》和《中了大奖》,其线索都在题目中出现,前者是一个事物----密码,后者是事件----中奖)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要指出是单线还是双线。如是双线还要指出明线暗线(主线副线)分别是什么。指出明暗线交织连接的共同点是什么。如《中了大奖》,两条线索的连接点就是“中奖”;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题型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贾链--假廉(不知廉耻,假廉洁)贾宝玉——假宝玉”“甄士隐--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鲁迅《药》中的“夏瑜”,浩然《金光大道》中的“高大全”,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等;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解析:分析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分条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记忆知识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⑪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⑫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⑪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⑫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⑬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⑭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2、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3、解题思路:从小说开头搜索至结尾,边搜索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边批注

注意小说情节和环境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揭示,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特别要从几个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答题:

(1)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型

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注意: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表述: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2)概括人物形象题

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3)分析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题

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4)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一般可从“解题思路”中的五个方面把握,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结合五个方面分析。

(三)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⑪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⑫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2.命题指向

⑪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⑫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⑬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⑭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3.答题指要

⑪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⑧对比烘托,也叫比衬;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⑫答题思路:分条①环境本身作用(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作用(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作用(烘托,映衬)-→④主题作用(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注意分条答题)

(四)主题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1)明确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是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或从小说结尾看(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4)组织答案: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五)捕捉精妙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⑪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等见“人物”部分,环境见“环境”部分)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等,见“情节”部分)

⑫ 结构安排方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⑬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卒章显志、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4)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六)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设置了悬念。3.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4.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6、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8、象征暗示;

9、答手法(比如对比烘托)

10、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七)小说探究题的方法

一、考点:(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情感看小说的思想、观点、感情是否积极、健康、真挚,看其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内在的意义、含义,不单单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见下附录)(3)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知识积累(情节结构安排技巧及其作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标题作用----开头结尾的方法及其作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有哪些):

附,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相关知识: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另有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3)中华民族心理: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指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它的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它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的价值主要指人的自我价值(人格)

人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和人的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三、回答探讨题特别注意:

1、探究题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故小说探讨题必须深钻文本后从小说情节结构特点及技巧、人物性格及塑造方法、主题或创作意图、环境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多角度回答。

2、要审准题目:明确探究的重点是在于人物方面,是在情节方面,还是在技巧方面;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发挥,一定要与文本不即不离;要求联系现实这种题型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3、答题模式: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再扣文本、联实际分条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四、探究题答题误区(教师提示): ①“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②“浅人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③“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人人云亦云的俗套。小论文写作,缺乏说服性,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④“角度单一”,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多元无界”,一味多元,没有界限,虽有创意解读但胡思乱想。

⑤没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探讨类型解说

一、标题探讨

深钻文本,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1深钻标题词的含义,指出表层含义、与主题相关的深层含义。

2简析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拟人、反问、反语、悬念)

3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

4指出在主题(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及作者创作意图方面的作用。

5指出标题在塑造和突出人物方面作用。

6指出标题在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设置悬念、线索、照应、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二、主题探讨

【常见题型】

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1)审题①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是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还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探究的提示性或限制性词语,如“哪些”“丰富”暗示了重在广度的探究,“深刻”意味着由表及里的探究,“结合全文”限制的是必须联系文本内容。探究深刻意蕴、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探究主题的启示要指明主题告诉我们什么;创作意图类点明用什么反衬、烘托什么。

②认真分析,寻找探究角度。探究角度有: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

答题模式: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三、情节结构

【常见题型】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如此安排情节的理由是什么?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答题思路】

⑪审清题意,若是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应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答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设悬、铺垫、伏笔、照应等)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2)若是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一看情节方面是否构成一定的波澜曲折,是否有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等。二看人物方面是否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如刻画性格,揭示心理等。三看主题方面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3)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四、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4.谁是故事的主人公?

【答题思路】

⑪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示例1:《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主人公是侯银匠。

(1)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2)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3)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⑫探究人物形象的作用,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解题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⑭揭示或凸显主旨。

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篇7

关键词: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巴金在1931年4月的《激流》总序中说:

“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的来征服生活。”

“我有我底爱,有我底恨,有我底欢乐,也有我底受苦。但我并没有失去我底信仰,对于生活之信仰。我底生活并未终结,我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了一点含糊的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札记:

1932年代序的标题说“呈现给一个人”,巴金是要将它呈现给他的哥哥,一个才只“活了三十多岁”,“到死还是一个青年”的“不必要的牺牲品”,他死在《家》发表的同时。

在通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的热情与希望、眼泪与忧伤都是为着青年的一代而倾注的,为着所有那些幸运的和不幸的、鲜活的和凋萎的年轻的生命!我想,活泼泼的不受束缚与禁锢的个性与青春是作者所要讴歌的,“可是你果然有过青春么?”这声泪俱下的悲愤,为着那众多悲剧命运中最悲惨的一个!那“用自己底手割断了生命”的“不愿意死”、“留恋着生活”的可怜的哥哥!

风雪之夜,觉民、觉慧从学校排演完戏剧后一路交谈着步行回家。两兄弟到家,结尾处,描写公馆“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踞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底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不能够望见。每个公馆都经历过了相当长久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都有它自己底秘密。大门底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变换,可是它们底秘密依旧被保守着,不为外面的人知道。”

札记:

这怪兽的大口吞噬了多少青年的青春和生命!这黑洞是葬送青年幸福的深渊!这里面藏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丑陋与罪恶!公馆经历的年代有多久,那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狱中的青年男女们的痛苦和不幸就有多久。年代的变迁,姓氏的更换,不幸的人何其多!主人的变迁,旧式大家族无非是继承延续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姓氏的改变,封建礼教的腐朽和罪恶未曾改变,代代上演!秘密被保守,不为外人知道,青春与生命的被摧残与扼杀,沦陷于深渊中的痛苦暗无天日,看不到希望!天哪!谁能救我?

姑母和表妹琴来做客。饭后,觉民告知琴他所在的外国语专门学校要招女学生,琴很兴奋。一家人吃饭时说到学校的时候,觉民说“:现在教育经费都被拉去充作军事费用掉了。各学校都是一样地穷。不过我们学校不同一点,因为我们底校长和外国教员订了约,不管上课不上课,总是照约付薪水,多上几天课倒反便宜些。…据说他和督军有点关系,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这倒好,只要有书读,别的且不管它。”大哥(觉新)在旁边说。

札记:

觉新与觉民的一番话形成二人性格上鲜明的对比,切合二人身份。很显然,觉民读的是新式的学校,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积极活跃,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现状,他断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呆子,他是受了新思潮影响的新式的青年。相较之下,觉新的眼界要狭窄闭塞的多,目光之在处只是一己之幸福,一门之兴衰,“只要…,别的且…”好一个“只要”、“且”,没有奋争的血气,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分安命。国无宁日,家何以安?“且不去管它”?有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觉民、觉慧、琴)三个年轻人热烈地谈论教育现状。觉慧苦闷于所处家庭的束缚,想到了和鸣凤之间的阻碍,想到鸣凤、琴两者境遇之不同。琴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但又有担心,觉民觉慧坚决支持。

札记:

从谈话内容中,透出小说浓厚的五四时代背景,提到《新青年》上发表吴又陵《吃人的礼教》和林琴南的译著。

琴与母回家,下决心向母说明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母为难。琴给倩如写信。

札记:

五四特点再现。琴用白话文写信,并注意使用新式标点。文中提到琴学白话文写信,认真读《新青年》。

“他(觉新)底两个兄弟底思想要比他底激进一些,而他只是一个胡适主义者,并且连胡适底《易卜生主义》一篇文章,他也觉得议论有点过火。他很赞成刘半农底作揖哲学,他又喜欢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他的确也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这东西才把《新青年》底理论和他底大家庭底现实环境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底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底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便常常引起他们底责难,但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地看新的书报,依旧继续地过旧的生活。”

札记:

这是开篇以来人物出场介绍中笔墨最多的一章。

觉新曾经对前程和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梦,人所羡慕,但他在这个旧式大家庭中长房长孙的身份和他自身软弱的性格断送了一切。

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新的青年内心深处蕴藏的热情和他的现实处境,加之他天性的懦弱,造就了他的矛盾,他的双重性格。

母死,继母进门。毕业后,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娶妻(爱情幻梦破灭)、工作(求学乃至出国之幻梦破灭)。父死,不得不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儿子出世,寄希望于儿子。

我想,对觉新而言,儿子无异于其生命的延续,幻梦得以实现的转移和寄托,就在青春和希望死灭后因为儿子这个载体而再生,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重来一次,可以修正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之路。

只是,命运待觉新何其薄也,海臣死了!觉新的青春和理想死了两次。

如果说命运注定了人的一生,那还有性格决定命运,在冥冥的算数里人总有可以主动的一些东西握在掌心。如果说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带给觉新生命的必然,但假使觉新的性格可以强悍一些的话,他的悲剧也不致这么惨。

梅死了。瑞珏死了。蕙死了。海臣死了。一个又一个,爱他的和他所深深爱着的亲人,眼睁睁地,就那样毁了,死了。

如果说封建礼教吞噬了他的所爱,那么在这个吃人的宴席上,觉新也违心地吞吃了几片肉。文中多次明明白白地说他做着傀儡,做着别人的宝贝,多次提到他“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

觉新的所有行为,面对命运时的反应,都体现了他的不争,他的听人摆布,屈于“命运”的安排。对其命运最具悲剧性的描写是他父亲因为定夺不下而用拈阄的方法来决定他的妻子的情节,觉新之可怜,至此无以复加。

文中多次写到觉新满足于妻儿带来的眼前的小小幸福,苟安地活着,暂时地忘掉了曾经的美好幻梦,居然能从中感受到安慰,旧家庭中生长出来的少爷,性格中烙着深深的旧时代的颓废印记,即使受了新思想的激荡,却终没有褪去阶级的特质。

“够了,不要再看了。”“琴姐,你觉得这有趣味吗?”(觉慧)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趣味。”(琴)

“你看了这,有什么感想吗?”(觉慧)

“没有什么感想。”(琴)

“这太平淡了,小时候看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

“真的你们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

“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够使人感动呢?”(觉民)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吗?”(觉慧)

“这与同情心有什么关系呢?五舅他们得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了赏钱。各人得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底快乐建筑在别人底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付了钱就可以把别人底身体拿来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起来你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觉慧)

札记:

是了,觉民和琴是不排斥坐轿子的,而觉慧是从不坐轿子的,觉新还因此调侃他是人道主义者。较之觉民和琴,觉慧对于旧礼教旧习气的反对是更彻底的。觉慧说的是准确的。这个大家子里,老一辈的就不要说了,便是在有了一些觉醒与反抗意识的年轻的一代弟兄姐妹中,只有觉慧一个人的觉醒是彻底的,他的痛苦是最清晰的,他的爱憎是最鲜明的,而觉民和琴们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

军阀混战,高公馆时时面临炮弹爆炸的危险,高公馆人人面临死亡考验,当死亡阴影投向每个人心间,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琴“她疲倦了,她绝望了,她这时候才开始觉得她和梅,瑞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她实际上是和她们一样无力的。”“她在悲伤她底梦景底破灭。她在悲伤她自己。她费了若干的努力才造就了那一个美妙的梦景,她奋斗,她挣扎,她辛苦地追求,才得了一点小小的结果。然而在那恐怖之前这结果显得是多么脆弱呵。社会如今又从别一方面来压迫她了,只是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毁坏了她十几年来所苦心惨淡地造成的一切。易卜生说的‘努力做一个人’,到了这时候这种响亮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处呢?她哭了,不单是为了恐怖,是为着发见了自己底真面目,在从前她还多少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且从别人那里也听到过这样的赞语。然而这时候她才发见出来自己是一个多么脆弱的女子了。”

札记:

琴的哭,是梦想破灭了。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当终极的考验迫在眉睫,她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她失掉了自己“新女性”的优越感。

平常她应该是带着优秀的自我满足感的,应该是还处处怀有庆幸的心思,庆幸自己的命运不似梅等的无望,自己的母亲较之别家的那一点点开通,自己的境况与别家女子的不同。

看她之前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她的温和,有着这样仪态的女子是因她有着非常的自信,是将自身的幸福光芒洒播些去润泽别人,仿佛有了施恩的普度众生的自我满足。她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强大与富有,所以在对待周围的人事时就异常大方。赵姨娘的委琐恣睢和薛宝钗的娴淑宽宏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琴之前都相信自己走的路与别的女子是不同的,自己有别于她们,是有希望的,有出路的,有新生活的。那种思想下的琴对于那些被命运套牢的旧女性是有着惋惜与同情的,对自己新生的可能是有着庆幸与想往的。

这使我想起电影《画魂》(巩俐、尔东升、达式常主演),潘玉良坐在革命人士潘赞化(那个拯救自己逃离火坑的恩人)的马车里驶走时回首看那些哭喊着追来的旧时女伴的情形。

无限的自由的可能,无限的新生的希望啊!

而今,较之真实的死亡与凌辱,这一切顷刻间灰飞烟灭!琴看到了自己的同样的无能与弱小,一切优越感都丧失了,她琴也不过是与其他姐妹们一样平庸的一个女子,逃不过命运的灭顶之劫。

“我们这一房也应该留一个种才是,父亲做了一世的好人,决不会连一个后人也没有的。”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他(觉新)稍歇又变了音调说:“民弟,三弟,你们快陪伴母亲她们到花园里去。那里还可以躲,而且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那里有湖水,你大嫂是知道怎样保护她自己底身子的。”他说到这里,他把眼光贪婪地在瑞珏底身上扫了一遍,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眼里落下泪珠象雨点一般。”

札记:

觉新的思想里尚有着传宗接代的观念。如此危难的时刻,他首先有这样的念头,要为家族保存一脉血种以传宗接代,可以望见即使是那样时时令他觉得压抑与痛苦的家庭,他也是希望维系的。不同于觉慧的彻底决绝,觉新对于家族的不满意只不过是希望家族的统治者、一言堂的权威能温和一些不要那么过分的顽固就足够了。所以,这无疑是其性格的自然显露,他的旧家庭熏陶出来的长子的根性!

同时,觉新的对于女性的贞操的观念,他也自然地认为女子的为保全名节贞操选择投湖自尽是理所应当的。那女人是自己的妻子!

一切的思想都是承续了禁锢他的旧家庭的礼法。

“两种思想在他(觉慧)底脑里战斗着,或者更可以说是‘社会’和鸣凤在战斗着。鸣凤比较更是孤立的,她还有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她底敌人。所以在他底脑里的战斗,鸣凤是决然地失败了。他是准备着到了某个时候便放弃她。”

札记:

在觉慧的头脑里,认为有着抉择,是投入社会的革命的浪潮中去,或是同了鸣凤去与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斗争,争取他们的个人幸福。他脑中的战斗,先就认定了与整个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的斗争,他定是失败的,所以先就选择了放弃。此时的觉慧,没有足够勇气直面封建礼教和禁锢他的旧的家庭,他的革命的青年的心和斗志都还是不成熟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大家庭中,他的斗争无异于单枪匹马与整个的封建旧秩序对决,他感觉到孤独和作为个体的力量的微小。他的首先准备放弃,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为了鸣凤的解放、为了争取他们真正的自由爱情革那旧的势力的命。到这里,仿佛就可以预见鸣凤最终投湖自尽的命运的必然了。

我想,不可以轻率地说他们两者的爱是不公平的。鸣凤走投无路,她的希望山穷水尽,她没的选择,只有死。觉慧没有,他面临的不是绝路,他有退却的机会,有余地可以回旋,所以,他的爱不及鸣凤彻底,他的抗争不及鸣凤决绝。

觉慧对投入社会的革命生活中是抱着希望的,应该是因为他觉得有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在这样的斗争中,他不是孤立的,不是单枪匹马的,他有着可以团结的力量,有着集体的归属感。

我想,此时在觉慧的思想里,他的斗争的意志还不是彻底的,觉得无能为力就想要放弃,选择绕道走。

其实,想一想,个人与家庭的决战也好,投入社会中去争取全个社会、全个时代的解放也好,两者之间并不该是分裂开来的,他们是联系着的。争取全个社会的解放,还不就是使这个社会的单个组成分子———旧的家庭组织———一个一个的得以彻底的改换面貌,使生活在其中的被压抑的青年男女们获得新生和自由么?革命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和解放么?那么从另一角度说,只有与各个旧的家庭———那封建秩序的维护者———的斗争取得胜利,使旧家庭的秩序瓦解,使生活其中的受苦命的青年们的个性得以舒张,汇集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个体与社会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对立着的,而觉慧的头脑中使得他们对立着了。

十一

觉慧曾经在日记中悲叹过,“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天天在打牌,为的是讨别人欢喜,民哥本来是很爱我的,现在却天天到姑母家去教英文,连晚饭也不回家来吃。”

札记:

觉民的思想不似觉慧那么激烈,他的对于一切丑恶的憎恨也不似觉慧那么强烈,他似乎不怎么象觉慧那样深怀着改变旧世界创一个新世界的革命的心,他更全神贯注于他一己的现实的幸福(这一点当然在《家》其后的《春》、《秋》里有所突破),对于周遭的不幸,虽未麻木,却也淡然。觉新的前车之鉴使他常常心惊,他不想重蹈觉新的覆辙,他努力地想为自己营建出一个新生活,他为此去努力,甚而忽略了自己之外的很多事情,可是,鸣凤的死,觉慧的爱情被捏碎在祖父甚至这个罪恶的家的手掌里,加之横亘于心的大哥的一生的毁灭,他也要齿寒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似乎也不那么坚实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的未来,也难料不断送在“家”的黑暗里。他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结局呢,也许与大哥没有两样。“他想到了自己底事情,他差不多要为自己底前途哭了,在他底眼前隐约地显现了将来的暗影。大哥底一生就是他底一个榜样。”三兄弟所选择的寻求人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却一样地都要葬送在祖父———这个黑暗的、家族的、封建的、一切旧的腐朽的习俗和势力的代表符号———的手里。觉民不由得不心惊,不由得不感到悲哀和绝望。

十二

剑云:“我是一个卑不足道的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光明,那么多的爱,可是都不是为我而设的,我是一个被幸福遗弃了的人。”

札记: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二) 篇8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3.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8分)

【答题误区】

回答第13题时,容易被“意蕴”二字迷惑,不能针对具体要求“快乐的原因”回答,或者回答的要点不全面、不准确。如,有考生答案为:为他的钱足够用了而快乐;有的回答是把小翠送回家了而快乐。这样的答案或是因为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旨,或是因为不能全面把握试题要求的信息范围,造成答非所问。

【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试题有其内在的答题规律。下面,我们谈谈上述试题的答题思路。

第11题要求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考查概括作品内容(情节)的能力,设问直接,我们先找出小说的表现“对象”,然后概括这一对象“怎么样”或“做什么”就能找到答题思路。解题时需要理出作品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并能简要概括,然后用主谓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第12题是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题。试题要求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地,答题要从刻画人物性格和与下文情节的内在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得出答案:反映董师傅平和淡定的性格,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13题是稍有难度的试题。但仔细琢磨,这道题问的是“快乐的原因”。试题的实质是“归纳”出文本中体现快乐的语言信息。

该题本质上是考查对小说内容的鉴赏。这类“归纳”题的基本思路是:找到内容相关文本区域(文段),将该区域文本分层分类,然后概括各个层次的意义。

文中的“他很快乐”,是说他平常一直很快乐呢,还是今天发生了这么件事情之后,他觉得很快乐?毫无疑问,从文本看是后者。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分析成几个小的层次,很容易得到下列内容:

他带领小翠游湖;他指导小翠如何欣赏美景;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杰作——雕花窗户(小翠没能很好欣赏);他表达了自己对有些人整天面对美景却熟视无睹而感到的遗憾。这个“很快乐”,源于他能助人为乐,带小翠游湖,并送她到了熟悉的路;也源于他指导小翠欣赏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要对景物之美保持不倦的欣赏热情,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于是,我们得到该题参考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和“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这两句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5分)

3. 结尾段画线语句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何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独爱马”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 写“爸爸”因一生爱马却没勇气实现,无所作为,到临终出现对马的幻觉时的无奈与痛苦。

2. 前者是“儿子”善意的谎言,表现了对“爸爸”的体贴。(2分)后者是“爸爸”临死前要把马画揭走,表现了他对理想执著而没能实现的痛苦。(3分)

3. 运用了修辞中的比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2分)

“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从这些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执著于理想的精神很崇敬。(4分)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上一篇:物理全学年教学总结下一篇:消费者满意文明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