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荐7篇)
1卫生适宜技术的内涵
适宜技术最早由Atkingson and Stiglitz 在1969首次提出, 他们将之表述为“本地化的做中学" (localized learning by doing) , 即厂商的“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要受到当地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的限制[2]。适宜技术的相关研究盛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近些年来又开始备受关注。
什么是卫生适宜技术?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探讨, 如杜治政将其界定为“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术"[3]。但至今学界仍未给出一个准确定义, 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卫生适宜技术的确切内涵, 其中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卫生适宜技术的前提与基础, 而经济性、操作方便性与可接受性是卫生适宜技术的特性。
1.1 安全性
卫生技术关乎人群生命健康, 安全性是卫生技术的第一要求, 因此卫生适宜技术也应首先保证安全性。安全性代表着患者和实施技术的医务人员对卫生技术风险可接受程度的价值判断。风险是对人体健康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损害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的测量指标, 临床表现为由于应用技术导致的所有可能伤害, 如不良效应、由于技术应用引起的死亡和失能等技术应用副作用。安全是相对的, 如果一项医学技术使用的风险对病人、医生、社会与相关决策者都可接受, 那么这项医学技术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如果某项卫生技术安全性差, 副作用发生率高且严重, 会给患者或医务人员造成不良后果, 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卫生技术的安全性将大大降低, 这样的卫生技术绝不能作为适宜技术加以推广。
1.2 有效性
卫生技术是用来防病治病的, 有效性是对卫生技术的另一基本要求, 卫生适宜技术也不例外。卫生适宜技术的有效性指通过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能力, 包括效力和效果。效力是指在理想情况下将卫生技术应用于某一特定的健康问题。效果是指在一般或日常条件下将卫生技术应用于某一特定健康问题的各种类型的患者。效果考虑了影响卫生技术可及性的因素和技术实际实施过程的其它影响因素 (包括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患者以及卫生服务系统等因素) , 它是效力和卫生服务系统、提供者、患者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衡量效果的具体指标为技术应用后它所针对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患者生活质量、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s) 、质量调整寿命年 (QALYs) 的变化。
1.3 经济性
卫生适宜技术应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成本, 指技术的运行成本, 涉及到技术所需的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技术的管理费用、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二是患者应用该项技术所需费用, 包含金钱与时间在内。在卫生技术的经济学分析中, 不但要考虑到卫生技术的直接成本, 还要有间接成本, 甚至无形成本, 同时也要研究它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
1.4 操作方便性
卫生适宜技术应是简单易操作的, 卫生适宜技术对于操作人员、配套设备和日常维护要求低、操作方法简便, 就有利于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让较多的患者受益于该项技术;反之, 卫生技术只能在较高级的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 基层卫生机构就无法开展该技术, 就会限制技术效应的发挥。
1.5 可接受性
卫生技术的应用应尽可能地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相适应, 应考虑到当地政府、医疗机构、患者及在伦理道德上的可接受性。政府的可接受性指政府对该项技术的支持程度, 政府是否接受技术涉及到的费用;医疗机构的可接受性指技术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及收益率;患者的可接受性指应考虑到技术应用的心理学效果, 即技术应用引起个体的主观感受的变化, 如引起恐惧、焦虑、情感和满意度的改变等;伦理道德的可接受性指技术应用是否影响到人们的伦理观念, 是否挑战人们现有的伦理观念, 比如辅助生殖治疗技术、重要器官移植、临终患者的生命支持系统等, 如果某项卫生技术没有良好的社会和伦理适应性,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就会遇到较大的社会阻力。
2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过程
我国面向农村和基层地区, 从政府角度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是从1991年开始, 卫生部实施了“面向农村、基层推进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 (简称“十年百项计划") , 即以现阶段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创伤、肝炎等传染病、地方病、防病救灾以及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为重点, 以广大农村和基层可以应用为方向, 每年推出十几项适宜技术, 从1991年至今, 共有近200项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一批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易操作性以及低成本、低风险的卫生适宜技术得以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这是迄今为止在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时间最长、工作连续性最长的一项专项活动。
2004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在全国十个试点省选择部分县开展研究与推广工作, 并取得良好成效。从2008年起, 科技部又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 项目扩大到17个项目省。2007年, 卫生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以“适宜技术进社区"、“知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图书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卫生科技进社区"大型主题活动, 选择了相应的适宜技术在试点省份进行推广, 该项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中。为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 卫生部于2008年初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卫科教发[2008]2号) , 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措施, 以及对组织领导与管理的总体要求, 成为当前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性文件。
3推广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从1991年开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至今, 特别是在科技部“十五"与“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存在“适宜技术是低技术、低品质"的认识误区 在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过程中, 部分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在卫生适宜技术的认识上存有误区, 认为适宜技术就是低技术, 甚至与低品质、已淘汰技术相提并论。适宜技术是针对高新技术而言的, 但并不等于高新技术的对立物或对立概念。有些适宜技术是由高新技术发展而来的, 有些适宜技术是传统技术, 还有些技术是常规技术, 因此卫生适宜技术重在“适宜性"与“适用性", 绝不能与低劣技术、淘汰技术划等号。比如目前正推广的耳尖放血法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等, 由于这些技术操作简便, 效果良好, 在实践中深得基层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认可, 但我们不能将这些技术划归到低劣技术行列。因此, 加强适宜技术思想在广大医务人员中的宣传教育, 改变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认识误区是卫生适宜技术有效推广的必要条件。
3.2 适宜技术推广未充分考虑基层的接受能力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是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 卫生适宜技术的选择就要考虑到基层机构的适宜性与可接受性。比如乡村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 对一些适宜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应用效果不理想;另外, 某些适宜技术需要的设备条件较高, 投资较大, 同样不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因此, 适宜技术的选择不仅要有效, 还要与当地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能力相适应, 与当地卫生机构的设备水平相适应, 这就要求技术推广者应熟悉了解基层卫生机构的供给能力。
3.3 技术筛选机制不健全, 技术库数量有限且新技术少 适宜技术筛选是适宜技术推广的前提, 适宜技术的筛选直接影响到推广应用的效果, 如何保证科学筛选并与基层实际需要相适应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关键。虽然国家每年都筛选出十几项卫生适宜技术, 但由于国家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国家筛选出来的卫生适宜技术难以满足基层地区的卫生技术需求, 而省级筛选出的适应当地情况的适宜技术的安全性及规范性有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是技术筛选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另外, 虽然每年卫生系统的科技成果较多, 但真正能够适合农村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较少, 新技术更新慢, 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可供选择余地较小, 影响了卫生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因此, 应逐步建立适宜卫生技术库, 不断完善适宜卫生技术规范, 注重科研成果的技术指标转向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复杂技术适宜化发展。
3.4 适宜技术的低价性影响到推广单位与个人的积极性 适宜技术的优势就在于经济有效、易于操作, 特别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基层地区, 有利于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当前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不足, 其运行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与制约。对于价格低廉的卫生适宜技术, 基层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推广积极性明显不足, 因为这会给医疗机构和个人的经济收入带来消极影响, 客观上就抑制了应用适宜技术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情形类似于有时在药店买不到质优价廉的老药, 因为药厂与药店无利润可图而放弃生产和销售老药。这是在适宜技术推广中必须关注并应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要构建适宜技术推广的良好外部环境, 建立起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探索有利于适宜技术使用的经济补偿机制, 只有对一些成本低廉的适宜技术进行经济补偿, 才能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学习使用适宜技术的积极性, 同时为社会和患者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3.5 缺乏长效机制建设 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而且不可能一直通过科研课题形式加以推动。适宜技术推广过程中, 很多实施单位存在着个别短视和短效现象, 即把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仅仅作为一项科研项目来完成, 缺乏对该项目长效机制的研究探索。要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必须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技术筛选、质量控制和政策保障四个体系, 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领导与支持, 又需要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配合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因此, 在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 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措施, 建立起使项目能持续发展的推广长效机制, 从而切实实施好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1.
[2]林毅夫, 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 (季刊) , 2006;5 (4) :985-1006.
为切实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合我服务中心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推广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切实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机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不少于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方便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三、推广工作实施
(一)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督查、考核和资金的落实。
组长:顾生龙
副组长:陈建红
刘兴明
成员:代双平
刘兴明
张永军
赵生海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四、推广工作内容
(一)适宜技术的筛选
服务中心推广实施针灸、火罐、刮痧、穴位注射、理疗五项适宜技术。
(二)服务站推广
1、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年内选派4名人员参加县上组织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合理安排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按时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积极争取到上级社区参观学习。
2、设备设施配备:服务站配备针灸针若干、火罐2套、刮痧板2个、神灯1台以及相关辅助设备,与3月底完成。
3、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人参加培训和参观学习,学习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参加培训的中医药人员以中医为主的门诊医生,经培训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东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确定为中医特色门诊,除开展五项技术外,同时开展中药、牵引、按摩等技术服务。
4、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力度,印制宣传册2种,宣传折页5种、宣传画的方式,提高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引导患者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推广工作时间安排
(一)、服务站在4月底前完成室内装潢、装饰工作,突出中医特
色的浓厚氛围。
(二)、要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技术推广,2012年7月组织评估。
六、监督管理和考核验收
1、服务中心要加强推广培训工作的管理,组织选派1-2名人员参加县级以上中医培训,建立培训对象的技术档案,及时记载培训对象的培训情况及考核情况。要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设备配备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范围,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和居民选择中医药适宜技术。
2、服务中心科学筛选适宜技术,严格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在规定培训时间内考核不合格者,要组织再培训,直至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3、服务站门诊定制门诊中医技术诊疗登记本,每周不少于2人次的中医技术开展,中医特色门诊不少于7人次的中医技术应用。
目学习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广东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
教育专业科目学习指南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顺德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部属、省(厅)属各单位、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有关学术团体: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经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已于 201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规定以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通知‣(粤人社发„2010‟89号)要求,现将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的•广东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指南‣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广东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专业科目学习指南
为落实和实施•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
(2010-2020)‣,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和卫生部、人事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精神,结合我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现发布广东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指南。
一、学习目的通过专业科目学习(含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下同),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医和人才强医战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卫生人力资源保障。
二、学习内容和形式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原则,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专业含护理师)专业科目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
技术等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为重点,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依托,加强医学理论、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修养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初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学习以提高临床能力为重点,开展毕业后医学教育,通过规范化途径培养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农村、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专业科目学习以提高临床实用技能为重点,加强以适宜技术为主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岗位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学习应体现中医药学的特点,以提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及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为核心,以省、市级卫生行政(中医药管理)部门或继续医学教育(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内容。专业科目学习可采取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远程教育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学时(学分)计算
(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公需科目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公需科目学习指南执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科目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实行全行业管理。学时(学分)计算参照•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实施办法‣
(粤继医教„2007‟10号)执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照•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执行。
四、其他说明
(一)从2011年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使用的“卫生科教管理平台”直接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专业科目学习的数据、可通过“卫生科教管理平台”直接上传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市“卫生科教管理平台”对接的具体技术性操作由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和华医医学教育中心负责。
(二)从2011年起,继续医学教育周期验证改为验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规定的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学习后,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放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考核、岗位聘任、续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条件。2006-2010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周期验证证明仍由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出具。
(三)从2011年5月1日起,我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省内参加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和其他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专业科目学习均采
用IC卡实时登记,所获得的学分数据由项目主办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上传到“卫生科教管理平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分数据由施教机构定期报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核准后直接录入“卫生科教管理平台”;参加外省举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需提供有效学分证明,经单位相关职能部门核准后最迟不超过10个工作日内录入“卫生科教管理平台,逾期录入不予认可。外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我省国家级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由项目主办单位将学员名册等材料报其所在地卫生主管部门(或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核准后,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发放国家级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
主讲人:毛明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患处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NL-90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术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距离适度,便于操作为宜,确定痛点部位,并做出记号,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示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经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弹拨”手法,随即作“震 1
颤”手法10次。
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操作手法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
3.疗程
每次操作总时间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需要两个疗程。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一次。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2.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者。
5.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有较大的刺激量,同时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34号(直径0.23~0.30mm)、1寸~1.5寸(25~40mm)。
2.取穴
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2.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 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4.疗程
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排尿踌躇、夜尿增加等现象;直肠指检可摸到两侧叶或中叶有增大,表面光滑,可向直肠内膨出,质地中等,韧度有弹性感,两侧叶之间的中央沟变浅或消失;残余尿量在60ml以内,否则为手术摘除前列腺指征;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膀胱颈部前列腺增生的部位和程度,最多是两侧叶增生;超声波断层显像可见前列腺腺体明显增大;尿流率每秒在10ml以下者。
2.中医诊断标准:癃证、闭证。(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取穴精练,能减少针刺之痛苦,且疗效较好,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28号5寸毫针和28号2.5寸毫针;艾条。
2.取穴
秩边穴,中极穴。
3.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取用28号5寸毫针,作60度刺入秩边穴,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3~3.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2O分钟,期间每隔4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起针。然后改为仰卧,常规消毒进针点,取28号2.5寸毫针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取艾条2cm长一个,点燃插入针柄上,灸2壮。
4.疗程
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Χ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臵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度~20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度左右),不做扳法,反复5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推广联系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施仁潮 0571-88911628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10~80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② 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③ 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④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个月~5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2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
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年龄3~14岁,性别不限。
2.一周内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X线表现骨折移位明显。
二、技术特色
1.独特的手法、整复方法在复位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皮牵引可持续保持整复后骨折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痂生长,缩短治疗时间。
3.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塑形又能防止骨折侧方移位,能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
4.杉树皮夹板轻便透气,各夹板间有一定间隙,可减少因固定而引起的循环障碍,较对照组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快,疼痛缓解早。
5.与石膏固定相比,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便于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对固定松紧度可及时调整,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减少断端移位。
6.治疗中并发症较少。
7.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治疗费用较低。
8.便于临床护理、拍片观察,适用于各级医院。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杉树皮夹板采用本地产,选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块杉树皮,压平整凉干后备用。制作时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3mm左右,修剪光滑后备用。
普通医用绑带(大号)、橡皮胶布、脱脂棉及牵引架、牵引绳。
透气柔软的本地产桃花纸。
2.操作方法
手法整复(以左侧为例)患儿仰卧,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儿骨盆两侧髂嵴,远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侧腘窝膝外侧,左手握住患侧内后踝,术者立于患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右手由外侧握住骨折近端,与远侧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时嘱远侧助手拨伸牵引,当重
叠纠正后折顶、反折;同时回旋触顶手法使断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远端助手维持牵引,使骨折复位。屈膝屈髋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髋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3天内达到功能对位(断端重叠小于2.0cm,前后成角小于15度,无侧方成角及旋转移位)以上,必要时在X线透视下进行复位。
皮牵引 选用两条橡皮布胶,宽约4.0cm,长5.0cm,正中断开贴于下肢内外侧上下缘皮肤,其顶端低于骨折断面下1.0cm,胶布长出足跟部下7.0cm左右以利于贴住牵引板,牵引重量按体重设臵为2~3kg。膝内外侧及双踝部等骨突部位放臵少许脱脂棉花垫,牵引皮肤区有软组织挫伤者以无菌纱布覆盖后行牵引,胶布粘贴皮肤后用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脱落。胶布远侧3~5cm处附牵引托板、牵引绳和滑轮。根据X线片复查,有中等量骨痂生长时,予拆除皮牵引,而仅用杉树皮夹板固定。
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固定 治疗时用杉树皮夹板前、后、内、外侧共四块,后侧、外侧块,长度为患肢臀部或粗隆顶点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内侧块自腹股沟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上边斜形,形状与腹股沟走向相似,前侧块长度腹股沟至膝上2.0cm,四块夹板宽度为肢体周径的1/5~1/6,并将各夹板边角压软变钝,放臵少量脱脂棉花衬垫。按加垫原则,在相应处加垫,以纠正成角移位,各骨突处加棉垫保护。下段骨折,在相当于骨折断端处加垫,每块杉树皮夹板均在腘窝处塑形,并在腘窝处加棉垫,使膝关节略屈约15度左右,以对抗腓肠肌牵拉而致的股骨远端的向后成角。夹板放臵完成后,助手手持夹板临时固定,术者用1.0cm宽胶布条至上而下螺旋形环扎固定后,外以绷带螺旋型重叠环扎固定,绷带外再用胶布环扎固定。臵患肢于外展位,下肢内外二侧用沙包固定,根据体重情况,安臵2~3kg重的牵引锤。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外伤后影像学证实为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发病在2周之内就诊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由于杉树皮的特性,在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病人痛苦少,消肿止痛快,透气性好,压迫感少,并发症少,夹板松紧便于调整,疗程短,功能恢复快。杉树皮夹板作为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简便,易于学习,适宜于推广应用。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每当清明至立秋季节,取树龄在10年以上,树干直径超过15cm,杆挺拨直,生长在阳光充足山上的刺杉树,将树干截成若干段,除去树枝分叉的以上部分,在1周内剥去外表绒毛状的表皮,用铲刀将皮纵向剖开,然后小心地用力将树皮整块的剥下来,将剥下来的树皮晒干,压平待用。挑选出无虫蛀,无桩节、无霉变、干燥、平整、厚度10mm,清洁的树皮,根据肢体长短,粗细、剪取4块并剪成:背、掌、尺侧的上宽下狭呈楔形,桡侧块上宽下狭并呈刺刀形。然后除去夹板外表的皮层,使其厚度为5mm。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制作不同的长度和宽度的夹板。
2.操作方法
复位后患者坐或立于医者对面,患侧手心朝上,医者左手食指扣住骨折远端背侧与第3、4、5指同时使患者掌屈于30度,手向上向尺侧牵拉。左手拇指在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尺侧按压,助手立于患臂外侧准备包扎,医者用棉纸将前臂包裹好,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然后先将掌背侧块夹板放好,远端齐掌指关节,掌侧块远端齐腕横纹,尺侧块远端齐尺骨茎突,桡侧块远端齐第一掌指关节,固定于腕屈曲30度尺偏位,夹板之间间距1cm,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助手用胶布由近端到远端作螺旋形固定,然后用绷带包扎,外面再用胶布固定。然后前臂屈肘90度旋后位悬挂,掌心向上。
3.治疗时间及疗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在遍布六个示范县(庄河市、本溪县、阜蒙县、建平县、西丰县、大洼县)的133个乡镇和1316个行政村的140个乡镇(区)医院、1777个村卫生室所有在岗乡村医生。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我们采取以现有档案资料统计为基础,对所有在岗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料搜集汇总。调查内容以乡村医生基本情况为主,以统一表格形式由乡村医生自己填写。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所有调查表在经审核合格后,用EpiData和VFP6.0建立数据库,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对推广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拟调查村医3306人,实际调查2952人,调查率为89.29%;拟调查乡卫生院医生1067人,实际调查981人,调查率为91.94%。
2.2 乡、村医生基本情况。
共调查3933名医生,其中乡/镇卫生院医生981名,村卫生室医生2952名;男性2644人,占67.2%,女性1289人,占32.8%;平均年龄为42.2±11.4岁,年龄构成中50岁以下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大为70.3%;学历以中专/高中居多占67.5%;初级及以下职称占91.3%,高级职称仅占2.7%;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为31.2%,其中西医为24.4%,中医为8.8%;从工作年限上看乡、村医生工作20年以下所占比例较大为58.8%;从行医方式来看以西医为主居多为45.9%、其次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居多为40.1%,单纯中医仅5.6%;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知晓率为79.9%,96.1%认为推广适宜技术有必要。(见表1)
*:不愿意=0;愿意或很愿意=1
2.3 乡、村医生参与适宜技术推广意愿。
村医生、中级及以下职称、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和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行医的人员更愿意参与适宜技术推广;而年龄大于40岁、高级职称人员、10年以上工作年限和不知道、认为没必要推广的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对适宜技术推广必要性的认识对推广意愿影响最大(OR=14.29),村医生的推广意愿高于乡医生;工作时间越长推广意愿越低。(见表2)
3 讨论与建议
3.1目前我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与全国相近。我省六个农村示范县乡、村医生中专及以上学历构成已经达到91.3%,较崔国生等人[3]调查发现我省1999年卫生人力资源情况中中专以上学历占57.15%有较大提高,高于江苏省2003年水平(78.28%)[4]与2005年浙江省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接近(94.2%)[5],已基本达到《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6]的要求。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占31.2%,与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7]中“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这一目标有一定差距,提示应利用好“适宜技术”推广的契机加强组织培训,尽快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3.2乡、村医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六个农村示范县乡、村医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仅为0.9%,表明在当地缺乏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那么在技术推广时就必须考虑到要有足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确保有足够多时间深入农村对乡、村医生亲自指导。据此项目组应分别召集省内各领域知名专家担当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培养出一支县级师资队伍便于平时指导;在诊疗疾病技术的选择时应考虑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相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进行推广。
3.3鉴于乡、村医生行医方式的不同,选择推广技术时应加以考虑。乡村医生中主要以西医为主45.9%、其次为中西医结合占40.1%,而以单纯中医为主的行医方式较少。所以在西医、中医和计划生育三大技术领域中所选推广技术的比例为2:1:1较为合适;而推广级别上还应考虑技术的难度、诊断设备、病人的管理等因素,中医技术选择时多以药物帖敷和针灸为主[8]。
3.4选择推广人员时充分考虑个人的参与推广意愿。乡村医生中40岁以上年龄组、10年以上行医时间人员的参与推广意愿较低与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及掌握程度有关;而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意参加适宜技术推广也属合理选择,这类人员在当地必然是骨干人员、就医患者多,无充裕时间参加培训和技术推广将影响其经济利益[9];同时提高知晓率势必提高参与推广意愿,提示应扩大宣传力度。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在六个示范县进行技术推广人员选择时本着以下标准:首先为愿意参加技术推广;其次为年龄小于50岁、中专以上学历、从医时间小于20年、村医具有《乡村医生证书》及乡医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考虑到推广覆盖面为70%的乡和50%的村,从建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按照选择标准遴选出92个乡659个村的520名乡医和659名村医作为本次“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技术推广人员。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意愿,为“十一.五”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择优遴选推广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对辽宁省六个示范县2952名村医和981名乡医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推广意愿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六个示范县乡村卫生人员适宜技术愿意推广率分别为96.6%和93.5%,乡医和工作年限长者推广意愿显著低于村医和年轻医生,对适宜技术推广必要性认识是影响推广意愿最主要因素(OR=18.8,95%CI=12.8-27.6)。结论: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乡村医生对适宜技术推广必要性认识水平,重点提高乡医和年资较高乡村卫生人员的推广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人力资源,推广意愿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刘雁飞,祁国明.推广卫生适宜技术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3):131~133.
[2]蒋健敏,杨再峰,朱炜,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3~335.
[3]崔国生,于金花.辽宁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9;12(15):27~28.
[4]湛乐,陈家应,周珉,等.江苏省农村卫生人力现况、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26~28.
[5]沈清,邹立人,姚建生,等.浙江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基本素质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3):12~17.
[6]游川,姜莹,王燕,等.北京地区农村卫生人力素质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88~289.
[7]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4):6~7.
[8]任建萍,吴林荣,蒋健敏,等.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07;6(26):54~55.
(二)单位:姓名:
一、判断题(对者打“ν”,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粤爱卫“2010”17号
各地级以上市及佛山市顺德区爱卫会:
为继续发挥卫生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不断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爱卫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广东省卫生城市标准》、《广东省卫生镇(县城)标准》、《广东省卫生村标准》和《广东省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卫生村申报及考核管理办法》。新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广东省卫生城市标准
2.广东省卫生镇(县城)标准
3.广东省卫生村标准
4.广东省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卫生村申报及考核管理办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1 1 广东省卫生城市标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爱国卫生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有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方案,有检查监督,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省卫生城市活动。
(二)各级爱卫会组织健全,爱卫会委员部门履行职责,任务落实。市、区爱卫会办公室具备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编制、人员、经费和工作条件。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单位配备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
(三)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城市卫生管理法规,并制定有本市的爱国卫生工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四)设立群众卫生问题投诉平台,畅通投诉渠道,认真处理群众投诉。群众投诉处理率≥95%,群众对全市卫生状况满意率≥90%。
二、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工作有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总结。健康教育机构和网络健全,人员、经费、工作任务落实,市健康教育所能够发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区、街、社区(居委会)、医院、学校、主要公共场所和企事业单位有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相关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85%,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80%。
(三)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设臵健康教育室,定期开展讲座、2 播放健康传播音像资料等;候诊室、住院部各病区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并做到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内容;住院病人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80%。
(四)街道、社区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
(五)各行业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有关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烟草危害等方面健康教育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六)新闻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开设有健康教育栏目,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七)车站、港口、机场、影剧院、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内容。
(八)认真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和各类室内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并禁止吸烟,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三、市容环境卫生
(一)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规,有健全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经费落实,队伍配套。
(二)编制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公共厕所(含粪便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市容环境卫生达到《城市容貌标准》要求。城区内乱搭建、乱摆卖、乱拉挂、乱停放、乱张贴、乱扔吐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无违章饲养禽畜;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整洁美观,立面定期维护、粉饰,户外广告、标牌等设臵规范有序;沿街单位门前卫生责任制落实;进出口路段无违章建筑,道路清洁、交通畅顺;城市河道、湖泊等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四)城区道路硬底化率≥98%,主次干道和内街巷路面平整;市内主干道、商业街两侧、旅游景点、公共场所,按规定设臵果皮箱(废物箱),果皮箱洁净,3 完好率≥95%;城区下水道密闭畅通,管网覆盖率≥95%;各类地下沟渠设臵防鼠、防蚊设施;城市美化、亮化,照明设施完好,路灯亮化率≥95%。
(五)城区清扫、保洁质量达到《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要求,主要街道保洁时间≥12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8小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推行垃圾袋装化,普及率≥90%。
(六)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机团企事业单位的垃圾实行密闭管理。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运输车辆数量充足、密闭、标志清晰,运输过程无垃圾飞扬、撒漏、拖挂和污水滴漏现象。
垃圾收集、转运站和公厕设臵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要求。垃圾收集、转运站布局选址合理,封闭式管理,有给排水设施,颗粒物、噪音、臭气、排水指标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垃圾处理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内公厕布局合理,数量充足,所有厕所均为水冲式厕所,二类标准以上(含二类)≥8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管理符合《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环卫设施标志标示规范,符合《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的要求。
(七)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商品划行归市,布局合理,高台摆卖,秩序良好,环境清洁。地面硬底化,给排水设施配套完善,排水畅通;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完善、日产日清;除‚四害‛措施落实;食品卫生符合《食品安全法》、《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规定要求;市场周围无占道经营及乱摆卖,车辆停放有序;公厕卫生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活禽的销售,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要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污水处臵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无销售应当检疫检验而未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农副产品,无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产品,无销售有毒、有害、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全市无违禁销售野生动物。
(八)建筑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符合《建筑工地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场地按要求设臵安全护栏和围蔽设施,停工场地及时清理并做必要 4 的覆盖,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不污染周围环境,不影响市容;场内物料堆放整齐,环境清洁;宿舍、食堂、厕所卫生符合规定要求;除‚四害‛措施落实;建筑垃圾管理规范,设臵车辆冲洗设施,垃圾余泥密闭运输,无偷倒乱倒现象。待建工地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
(九)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以上。绿化管理好,树木、花草生长良好;主次干道有行道树,树形整齐,花基、草坪无垃圾杂物。
四、环境保护
(一)全年市区每日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85%。采用手工监测的城市,年均值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三)城市建成区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无劣V类水体。
(四)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臵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85%。
(五)医疗废弃物的处臵、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六)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A)。
(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珠三角地区≥70%,其他地区≥50%。
(八)近三年内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
五、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
(一)认真贯彻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落实,资料齐全。
(二)各类公共场所均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经营,有卫生管理人员及卫生管理制度。内外环境整洁,卫生设施符合卫生要求,空气质量、通风、用品用具消毒效果、泳池水质等主要卫生指标符合卫生标准要求。不使用无厂址厂名、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无产品合格证等洗浴、美容、美发、消毒‚三无‛ 5 用品。从业人员操作规范,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率均≥98%,患职业禁忌症人员调离率100%。
(三)饮用水源保护符合卫生要求,自来水厂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并制定了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按规定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定期监测,总合格率≥98%,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质全分析监测方案,二次供水设施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直接与水接触的从业人员按有关规定管理。近三年无饮用水污染引起的暴发疫情。
六、食品安全
(一)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并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报告体系及制度健全。近三年全市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资料齐全。
(二)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管理、行业管理、监督监测、检查考核等工作任务落实。有全市食品安全管理具体实施计划及食品安全整治方案。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基本状况、执法监督、日常监测及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患职业禁忌症人员调离等情况资料齐全。
(三)开展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等部门加强药物残留检查检测,有效控制农产品滥用农药、兽药及畜产品、水产品滥用违禁药物。
(四)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证照齐全,从业人员体检率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率均≥98%,个人卫生符合要求,患职业禁忌症人员调离率100%;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坚持采购索证、进货检查验收、台帐、过期退市处理等制度。生产经营场地、设施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不占道经营,不污染环境。防鼠、防蝇设施完善,除‚四害‛措施落实。废弃物密封存放,日产日清。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符合规定要求。
(五)认真贯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标准规范要求,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食品安全信誉度A级单位,C级单位<50%;食具消毒抽检合格率≥85%。建筑工地食堂设独立烹调场所,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
(六)定型包装食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城市实现生猪定点屠宰,无注水肉和病、死畜肉上市。
(七)禁止无固定加工场所、无固定就餐场所的食品摊点。经批准的街头饮食食品摊群做到场所固定,上下水设施完好,餐具消毒及防蝇防尘设施齐全。
七、传染病防治
(一)市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按规定配备传染病管理监督员,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各项防控措施得到落实。近三年没有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
(二)医疗机构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有健全的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门诊日志齐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疫情报告制度健全,镇以上医疗机构疫情实行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漏报率<2%。
(三)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接种单位条件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预防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包括非常驻人口)≥95%。
(四)采供血管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八、病媒生物防制
(一)认真执行《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和《广东省除‘四害’管理规定》的要求,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制‛的原则,部门配合,群 7 众参与,技术措施合理,防制效果显著。有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人员、经费落实。
(二)灭鼠等两项工作达到《广东省除‚四害‛标准》要求,巩固措施落实,灭效巩固;其余两项有经常性防制措施,密度不超过《标准》的2倍;防鼠、防蝇设施达到《标准》的要求。
(三)病媒生物防制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按规定坚持定期监测‚四害‛密度,资料齐全可靠。
九、窗口单位卫生
窗口单位包括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机场、公园、旅游景点。
(一)有健全的爱国卫生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有卫生管理人员,内外环境清洁,绿化美化。
(二)公厕达二类以上标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套完善,果皮箱数量足够,卫生状况良好。
(三)公共饮水贮存器清洁,加盖加锁。
十、单位和居民区卫生
(一)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定期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先进户‛检查评比活动。
(二)居民区道路硬底化率≥98%,路面平整,下水道密闭、系统完善、排水畅通。
(三)单位、居民区环境整洁、绿化美化,无卫生死角,除‚四害‛措施落实。单位公厕、食堂符合卫生要求。居民区基本无乱搭建、乱张贴、乱摆卖、乱停放、乱堆放、乱拉挂、乱丢垃圾现象。居民家庭整洁,楼梯定期清洗、无污垢、无杂物。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臵符合规定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十一、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卫生
(一)市容环境卫生纳入城区统一管理,有卫生管理制度,清扫保洁落实,垃圾日产日清。
(二)道路硬底化率、下水道覆盖率均≥90%。公厕符合卫生要求。
(三)环境卫生得到有效的整治,无垃圾余泥堆积,鼠害及蚊、蝇孳生地得到有效控制。
(四)‚六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无违规饲养禽畜。
附件2 9
广东省卫生镇(县城)标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镇委、镇政府重视爱国卫生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有创建卫生镇(县城)的领导机构及工作方案,有检查监督,措施落实。
(二)爱卫会组织健全,镇政府领导任爱卫会主任,委员部门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创建目标明确,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做到部门协调、群众参与。
(三)镇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落实,村(居)委有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建立固定的爱国卫生活动月和活动日制度,文件资料健全,建档规范。
(四)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设立卫生问题建议与投诉平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核查和整改。问卷调查100人次以上的当地居民和过往旅客,卫生状况满意率≥90%。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建立在镇(县)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工作做到有计划和总结,资料收集、归档留存规范。村(居委)、医院、学校、主要公共场所及厂矿企业有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基本健全。
(二)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85%,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80%。
(三)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并向所辖村(居)委提供健 10 康教育资料和指导。医院能运用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临床健康教育,院内各病区有固定健康教育专栏。
(四)各行业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有关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烟草危害等方面健康教育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五)主要街道、窗口单位、广场等大型公众场所和各村(居)委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卫生警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六)当地的新闻媒体设有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能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对创建卫生镇(县城)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
(七)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和各类室内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并禁止吸烟,镇区(县城)范围内无烟草广告。
三、镇容环境卫生
(一)认真执行上级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实际制订本地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有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经费落实、队伍配套。
(二)有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农村自来水、卫生户厕、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实施。
(三)镇容环境整洁美观,无乱丢乱堆垃圾、乱搭建、乱张贴、乱摆卖、乱吊挂、乱停放、乱吐乱扔等现象,无违规饲养牲畜和放养家禽。镇区(县城)河道及各类水体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四)镇区(县城)推行垃圾袋装化,垃圾日产日清。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清扫、保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公共场所和重点路段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
(五)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完备,布局选址合理,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要求。实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封闭管理,有给排水设施,飘尘、噪音、臭气、排水指标符合环境监测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 11 率≥80%。
(六)镇区(县城)所辖范围路面硬底化率≥90%,路面完好、平整。镇区(县城)绿化覆盖率≥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平方米。下水道密闭通畅,管网覆盖率≥90%。镇区内主干道及公众场所按规定要求配臵数量足够的果皮箱。
(七)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85%。镇区(县城)公厕规划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均为水冲式厕所,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要求,二类标准以上(含二类)≥80%。公厕管理符合卫生标准。
(八)建筑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不污染周围环境。施工场地秩序井然,无垃圾堆积,排水通畅,无蚊、蝇孳生地,施工人员生活设施符合卫生要求。闲臵地及待建地保持整洁,无垃圾堆放或乱搭乱建现象。
(九)农贸市场划行归市,布局合理,秩序井然,环境保持清洁。地面硬底化,给、排水设施完善,垃圾收运、‚四害‛防制等各项设施完善。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要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污水处臵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无销售应当检疫检验而未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农副产品,无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产品,无销售有毒、有害、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无违禁销售野生动物。
四、环境保护
(一)有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工作计划,并设立专(兼)职环保人员。
(二)镇区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三)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禽畜养殖禁养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四)建成区全面实施禁鸣喇叭的交通管理规定,并设有相应的交通标志。
(五)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85%;危险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臵。医疗废物、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 12 求。
(六)有条件的镇(县城)要建有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暂无条件的要有专业规划,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共建的要有完善的收集管网。
(七)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五、病媒生物控制
(一)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制‛的原则,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技术措施合理。病媒生物控制人员及经费落实,有具备相应资质的病媒生物防制专业队伍。积极推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社会化服务。
(二)灭鼠等两项工作达到《广东省除‚四害‛标准》要求,巩固措施落实,灭效巩固;其余两项有经常性防制措施,密度不超过《标准》的2倍;防鼠、防蝇设施达到《标准》的要求。定期监测‚四害‛密度,资料齐全可靠。
(三)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病媒生物控制药物。
六、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和公共卫生
(一)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落实,资料齐全。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饮用水污染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
(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中供水单位及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具有有效许可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条件、操作过程符合相应法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具备相应岗位的基本卫生知识并掌握卫生安全操作规程。
(三)各类餐饮服务单位、集体食堂防尘、防蝇、防鼠及上下水设施完善,有餐具消毒、保洁设施和冷藏设备并运转良好,食品原料和制售过程符合卫生安全要求,无交叉污染。食品销售单位无变质、腐败、假冒伪劣食品及其他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要求的食品,定型包装食品符合规定要求。县城餐饮服务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90%。
(四)全面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 13 除外)。集中生猪屠宰点符合《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要求,无对生猪或者生猪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现象。
(五)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管理规范,自身检测和卫生监督机构监督、监测资料齐全。集中式供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六)旅馆、美容美发厅、歌舞厅、公共浴室、网吧等场所内外环境整洁,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设施齐备,工作人员操作符合卫生规范要求。县城影剧院、图书馆、展览馆、商场等场所应有良好通风采光条件,合理配备垃圾箱和卫生公厕。
(七)企业职业卫生符合国家规定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依法进行职业卫生审查,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八)县城普通中小学设卫生室,按国家要求配足配齐学校卫生人员。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教学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臵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饮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七、传染病防治
(一)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二)疫情报告制度健全,镇(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漏报率<3%。
(三)镇(县城)医疗机构设有相对独立的肠道和发热门诊,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工作程序规范,传染病隔离消毒落实,近三年没有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规定要求(包括流动人口)。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 14 接种证查验工作。
八、单位、居民区和镇辖村卫生
(一)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爱国卫生活动月(日)制度,定期发动群众参与爱国卫生大清洁行动,组织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先进户‛检查评比活动。
(二)单位和居民区道路硬底化,路面平整,下水道排水畅通。室内外环境整洁,绿化美化,无卫生死角,垃圾日产日清,病媒生物控制措施落实。
(三)镇辖村整洁干净,道路硬底化、改水改厕、垃圾收集等基本实现或已规划与镇同步,有省卫生村,30%以上的村成为市级以上卫生村。
附件3 15
广东省卫生村标准
一、有编制村庄规划,功能分区合理;重视爱国卫生工作,村委会及村民小组有分管的干部,卫生管理网络健全。有卫生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卫生日及各类清洁行动。有按要求配备的环卫专(兼)职人员。
二、村容村貌整洁,道路硬底化率≥90%。待建地、老村区得到有效的管理,农具及杂物放臵整齐有序,屋前屋后无杂物乱堆放。
三、村庄垃圾定点或上门收集,定时清运,无暴露垃圾,保持环境整洁。村庄内有数量足够的密闭式垃圾屋,没有使用开放式垃圾池。有条件的村庄可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站。
四、泄洪、灌溉渠三面硬底通畅,排水、排污管道密闭无破损,无污水溢流,无阻塞。进出水口防鼠、防蟑、防蚊、防臭设施落实。
五、有设臵宣传栏、健康咨询、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栏内容更新每年不少于4次,学生和村民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和7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和70%以上。
六、积极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80%,公厕符合无害化卫生要求。
七、村卫生服务站基本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工作落实。
八、病媒生物控制措施落实,村内及其周边基本无蚊蝇孳生地,‚四害‛密度较低。
九、村级农贸市场划行归市、高台摆卖,地面硬底化,给排水设施完善,有专人清洁,无垃圾污水积存。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措施落实。
十、家居卫生整洁,家禽圈养,人畜分离。人畜粪便均经无害化卫生处理,周边不孳生‚四害‛。广泛开展卫生先进评比活动。附件4 16
广东省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卫生村申报及考核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卫生城市、卫生镇村申报考核工作,在修订2006年省爱卫会制订的《广东省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申报及考核管理办法》基础上,特制订本办法。
一、申报对象
省内的地级、县级市均可申报省卫生城市;省内所有县城均可申报省卫生县城;省内所有建制镇、乡均可申报省卫生镇;省内所有行政村、30户以上的自然村均可申报省卫生村。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镇改制为街道的,可参照卫生镇标准申报省级卫生镇;由村改制为居委会、社区的,可参照卫生村标准申报省卫生村。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省卫生镇(县城)、村的,必须是市级卫生镇(县城)、村。
(二)灭鼠等两项工作达到《广东省除‚四害‛标准》要求。
三、评审程序
省卫生城市、省卫生镇(县城)的评审程序是申报、调研、考核、公示与命名;省卫生村的评审程序由市级考核和省级抽查复核两部分组成,由省爱卫会统一命名。
(一)申报
申报市、镇(县城)、村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自查,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方能提出申报。申报需提交相应申报书,材料齐全。
省卫生城市、省卫生镇(县城)由地级以上市爱卫会向省爱卫会提出书面申报,申报时间为每年1~9月。省卫生村的命名每年上、下半年各一次,材料上报截止时间为每年的4月底和10月底。
省爱卫会办公室收到申报书后,1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材料齐 17 全、符合条件的城市、镇(县城)予以受理,并将受理情况告知申报单位。
(二)调研
对通过材料初审的城市、镇(县城)3个月内组织调研。调研分为暗访和明查两个环节,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申报城市、镇(县城)根据调研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情况报省爱卫会办公室。
(三)考核
省爱卫会办公室根据调研整改情况,对具备考核条件的城市、镇(县城),确定考核时间,组织由卫生创建技术评估专家组成的考核鉴定组进行考核鉴定。考核鉴定采用听取汇报、观看录像、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群众访谈、民意测验、综合评议等方式,形成考核评价意见并通报考核结果。
省卫生村的考核工作由地级以上市爱卫会负责实施,省爱卫会办公室对上报的省卫生村随机抽查复核,给予确认。抽查复核以市为单位,按申报数量每个县(区)抽查2-4个村,如抽查总数超过三分之一未能通过复核的,则该市申报村全部视为不合格,缓期半年后重新复核。
(四)公示与命名
对通过考核鉴定的城市、镇(县城),省爱卫会办公室将在广东省爱国卫生网站上公示一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有争议的城市、镇(县城),由地级以上市爱卫会负责核实后报省爱卫会,必要时省爱卫会办公室派遣调查组进行核实。
省爱卫会办公室根据考核鉴定意见和无重大分歧的公示结果,将达到标准的申报城市、镇(县城)上报省爱卫会,经批准后予以命名。
通过省爱卫会办公室复核确认的省卫生村,将在每年的6月底和12月底,分两个批次上报省爱卫会,经批准后予以命名。
四、监督管理
获得省卫生城市、省卫生镇(县城)、省卫生村称号的,应继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各级爱卫会要按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卫 18 生村的监督管理。
省卫生城市、卫生镇(县城)每满三年复审一次。所在地级以上市爱卫会办公室于当年组织自查,6月底前将复审申请、自查报告报省爱卫会办公室。省级复审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对达不到标准的暂缓确认,限期1年整改,再次复审仍不合格者,撤消荣誉称号。未提交复审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荣誉称号。
省卫生村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地级以上市爱卫会负责。省爱卫会将开展不定期暗访抽查,对工作出现明显滑坡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撤消荣誉称号。对暗访抽查数量超过一半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停止申报省卫生村资格1年。
【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荐阅读:
山东省乡镇卫生院评审06-11
山东省水利职工技术协会章程10-27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10-19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信息检索技术1doc 答案10-06
山东省试题12-25
山东省远程研修07-16
山东省备案证明12-02
山东省旅游纪念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