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精选9篇)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 篇1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青少年的生理普遍早熟,而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方面关心较少,心理上的发育远远满足不了生理发育的需要,而社会家庭又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极易导致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社会危害性大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好胜心强,容易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加上大多数青少年目无法纪,结帮成伙,追求享受,不计后果。他们为了实现某个欲望,或一时性起,并不惜一切,疯狂作案,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三)犯罪类型向财产型转化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 篇2

根据《刑法》规定, 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的, 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特定的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为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因此青少年这个概念比我们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的概念要宽泛, 既包括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也包括一部分成年人。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到2004年,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 2005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未成年罪犯占罪犯总体的比例自1997年起开始增长, 在“十五”期间增长势头更加明显。2000年占6.52%, 2001年占6.68%, 2002年占7.13%, 2003年占7.93%, 2004年占9.17%, 已经接近10%, 无论从犯罪人数还是犯罪人数比例上, 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传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与一般犯罪相比, 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又有着与一般犯罪相同的特点, 其独特性体现在:

2.1 犯罪主体低龄化, 高中生和中专生占了80%以上, 之所

以集中在高中生和中专生这两个人群是因为高中生和中专生心智开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 加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2 犯罪行为类型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犯罪。

青少年犯罪和一般成年人犯罪不同,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于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强奸、故意伤害这几类犯罪, 青少年正是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 来自物质上的、生理上的、精神上的欲望都比较强烈, 在未能满足又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下就很容易通过犯罪行为得到满足。

2.3 犯罪具有盲目性、传染性和高频性。

由于青少年的人格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意志较为薄弱且争强好胜, 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并不是想要通过犯罪行为得到什么, 而是为了表现自己, 引起同龄人的重视和忌惮, 因此盲目地进行犯罪行为, 更有甚者互相攀比地进行犯罪, 青少年犯罪往往肆无忌惮, 犯罪频率非常高。

3 新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以上是传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但最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又表现出新的特点, 值得我们关注, 具体表现在:

3.1 犯罪逐渐呈现集团化、团伙化, 且犯罪组织较为紧密, 社会危害更大, 青少年在心里和思想方面不够成熟, 依附心里较强, 因此他们很容易彼此联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固定的犯罪组织, 在犯罪过程中分工负责, 相互壮胆。

3.2 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加之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信息的管理并不严格, 青少年很容易从网络上习得各种犯罪手段, 其中不乏高科技犯罪手段。

4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以说既有自身的内部原因, 也有家庭、社会、学校这些外部环境的原因。

4.1 自身内部原因。

事物的发展, 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青少年是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法律觉悟, 有些青少年因缺乏教育, 有些甚至辍学, 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容易出现问题, 加之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于是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4.2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个健全和睦的家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知道善恶, 反之, 如果家庭不和睦, 甚至父母离异或是有违法犯罪的前科, 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产生反作用, 在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作用下, 这些孩子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信息这一块对青少年的保护并不充分, 青少年在浏览互联网时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此外, 对社会娱乐业的管制并不严格, 许多网吧、KTV、歌舞厅在学校周边营业, 许多青少年经常结伴出入以上场所, 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影响。

5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 应该以预防教育为主, 惩治为辅, 尽最大可能挽救失足的青少年, 为此,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5.1 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 应该倡导和谐家庭, 夫妻之间应该互尊互敬, 拒绝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和家庭的不和睦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其次, 作为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位的老师, 对孩子的品格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再次, 父母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陪孩子, 防止孩子接触到不良环境, 许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 很少在意孩子上学之余在干什么, 以至于孩子接触了不良环境仍不知情。

5.2 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切实关注每一个青少年

目前, 许多初高中为了片面提升升学率, 在在校学生进行划分, 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 更有甚者在校服和作业本上进行区分, 这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的自我肯定意识逐渐薄弱, 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加之学校的管理不严, 使他们更容易接触社会不良环境, 为此, 学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一是改变办学方针, 注重道德和理想的教育, 防止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二是切实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开办法制课程和法制宣传日, 使青少年认识到犯罪对自身和家庭的危害。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做到为人师表, 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

5.3 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

社区在预防犯罪和矫正犯罪的作用非常巨大, 而且社区帮扶矫正能节省国家司法资源, 社会效果也好于司法惩治, 所以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借助社区的力量。一是在社区中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帮扶中心, 定期和问题少年接触, 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 并为他们做思想疏导工作。二是定期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 让青少年们有自己健康的交流平台, 防止青少年接触不良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盗窃;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网络已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3年7月22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比例高达96.8%,较2011年增长5.4%。9成以上学生家庭拥有手机(92%)、电脑(82.7%)、平板電脑(25.3%)等一至多种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关于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问题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中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

在青少年的犯罪研究中,关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是最为基本的。根据人们的通常习惯是将十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从十一岁开始至十六岁我们称之为少年,十八岁之后则为成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案件,有着特殊的程序和特别的诉讼权利,如不公开审理、由少年法庭单独审理等。因此在中国18周岁是青年与少年的分界线,对于青年年龄的上限法学界通常认为是25周岁。因此,笔者认为文章旨在研究青少年的网络犯罪问题,从网络这一特殊的载体,我们知道14岁以下的人群由于年龄、智力、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主体。因此,关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是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群体。

二、网络盗窃基本概念内涵分析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网络盗窃则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秘密窃取他人密码或者其他手段将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占为己有的行为。网络盗窃是网络经济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主要表现为窃取可以用于支付的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清单等等达到改变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网络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在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的环境下,网络已经深入人类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青少年之所以对网络有较高的认同感,是因为在网络中他们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归属感和虚荣心。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征服欲把利用计算机技窃取银行密码非法进入他人的信用卡账户、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修改银行数据库的数据盗窃公私钱款等行为当成他们炫耀的资本。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网络盗窃才能检验他们计算机技术的高低,他们的行为根本不是犯罪。在网络盗窃中不仅是有形财产在受到侵害,网络中的无形财产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青少年的另一新目标。随着网络游戏大量涌入我们的世界,网络中的Q币,新浪u发币、游戏装备等等很多人通过真实货币换来的无形财产也正成为很多网民新的消遣方式。而这些无形财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于那些还没有实际收入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往往为了获得这些无形财产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窃取以满足自己内心强烈的占有欲。

三、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青少年正成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新现象。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投身到网络中,过分依赖网络,成为“电子冰毒”的“吸食者”。网络不但吞没了他们的求知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也吞噬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时光。从近几年的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与立案情况看,我国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其一,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其二,犯罪手段的成人化;其三,采用机器智能的普遍化;其四,作案对象的倾向性。

四、影响青少年网络盗窃犯罪的因素分析

之所以网络犯罪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如此之大,其实是由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加上现实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和扭曲,从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青少年成长中的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产生矛盾,而在网络中能找到补偿的空间。②青少年对于新奇的事物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③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④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也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⑤当前的网络法制体系不健全,使得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少法律制约。

五、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方法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 篇4

项目编号: 2012BZZ107

课题承担单位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课题负责人:胡俊文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法学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

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

王嫒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副教授)

彭春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篇5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就如何更好地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以下对策:大力开展法制教育,积极构建家庭防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犯罪,建议立法机关考虑将刑事责任年龄适当降低等,以期对违法青少年的转化及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原因;对策

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龙飞(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邵阳市邮编:422000)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代青少年犯罪普遍呈低龄化趋势,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且其中女性犯罪明显上升;从犯罪类型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从犯罪组织形式看,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特点且青少年犯罪具有反复性特点等特点。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刑事处罚的缺乏,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等等,都间接地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从犯罪类型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暴力犯罪具有杀伤性、破坏性、突然性和猛烈性,严重损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点。

2、女性犯罪有上升趋势

在青少年犯罪中,有些女性浓妆艳抹,衣着过于开放,招摇过市,引诱他人犯罪。一些女学生更容易被利诱和威逼,从不情愿到情愿,跌入性乱的泥潭。有些初中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就走上了卖淫的道路,甚至有些在校的女学生也参与卖淫。

3、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团伙犯罪明显增多,反映出犯罪的有组织程度越来越高。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4、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的特点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近年来,10岁以下的儿童违法犯罪的事例已不是个别现象。

5、青少年犯罪具有反复性特点

青少年人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不断增加。据江苏省少管所调查,有的青少年恶习屡教屡犯,捕前曾受到治安处罚或少年教养或判处缓刑的占43.1%。有的多次作案,犯了数罪,作案三次以上的占51.4%,数罪并罚的占10%,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甚至灭绝人性。[1]

6、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在岳麓区法院实习期间,经调查得,青少年犯罪者大多是流失在社会上缀学的学生。在他们中间,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二、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未能展开,或开展得不够,致使一些在校生不能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而成为法盲,或一知半解。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难以形成,法制观念淡薄,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在触犯法网后,还不知道或不太清楚个人的行为将受到有关法律的制裁。法制意识淡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刑事处罚的缺乏

我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而对于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等八种罪行才负刑事责任。目前,青少年犯罪

年龄前移,趋于低龄化,青少年犯罪者中的未成年人由于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得到了法律规避而成为管不了的人,导致大量危害社会的行为被排除在犯罪之外,造成很多青少年违法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及预防,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使他们的犯罪心理得到了强化。[2]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失常;一些学校则对成绩好的学生是倍加珂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任其流入社会,成为问题少年;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这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四)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长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六)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法制教育

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抓起,使他们从小养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杜绝违法犯罪。绝不能把法制教育作为“时尚”性的、临时性的教育内容,而必须将其纳入教育轨道,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

(二)构建家庭防线

家庭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遏止青少年犯罪,必须构筑牢固的家庭防线。

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害急性病和近视眼。

其次,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相济,方法适当。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当前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教学计划,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自律观念。

其次,要注意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四)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

不少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时,与综合治理、打击不力有关。猖獗的违法犯罪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甚至会起示范作用。

因此,要着眼长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下大力气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制黄、贩黄、制毒、贩毒、赌博

等违法犯罪活动,特别要从严从重惩处那些引诱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分子,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3]

(五)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犯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 1991年9月4日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同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处罚未成年人,而是从不良行为抓起,预防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部法律社会效果的实现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跟上,诸如,实施细则的制定,有关机关、团体、单位应负责任进一步细化,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等等。

(六)考虑将刑事责任年龄适当降低

1977年,在立法中将14周岁列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应该说符合当时的国内实情。然而33年后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更趋早熟,思想观念也更加复杂,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依据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许多案例分析,参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已具有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4]由此折射出刑事责任年龄过高存在的副作用,令人深思。建议有关权利机关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警示青少年从小明白,每个人都应当为其自身行为负责,进而强化对自己的有效约束。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犯罪问题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一定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1]康树华,当代中国犯罪主题[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P29.[2]刘朝捷,刍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3]耿锐,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9.[4]杨涛,不应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DB/OL].http:///zyw/n196/ca112554.htm.2003.8.20.作者简介:

龙飞(1983.10)女,侗族,湖南邵阳市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财经贸易系,助教,大学本科,法学专业

通讯地址: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大祥坪富贵鸟皮具专卖店(市公安局左斜对面)龙飞(收)422000

邮箱:422613206@qq.com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篇6

衡阳市珠晖区泉溪村小学何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揭示主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

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

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

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多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对象的有:

A.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B.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婴儿、幼儿、儿童、少年

C.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未满18周岁的青年

D.所有婴儿、幼儿、儿童、少年和未满18周岁的青年

分析与解答:

未成年人的涵义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目标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答案:BC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分析与解答: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案要点: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我国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简称教育原则。

习题精选:

1.选择题:

我国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另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B)

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D.民法通则

2.组织学生观看我国首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电影《为了明天》,并写出观后感,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或者出一期板报,评出优秀作品。

3.结合本课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的少年法庭进行旁听,或者到当地的拘留所、少管所参观,观看违法人员的改造情况,让违法人员讲述他们的违法经历,即所谓的“污点教育”。分析这些违法人员违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己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注意安全,珍惜生命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

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活动形式:小品、比赛、小快板、游戏等。

活动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好!“时时处处注意安全”主题队会现在开始。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看小品《踢球》——

小品表演:剧1(人物:A、B。时间:放学路上。准备:足球、书包、划分路界线。B走在前面,A走在后面)

A:哇,好漂亮的球,啥时候买的?

B:前天,是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A:借给我跟踢吧,只要十分钟。

B:现在?

A:对呀,怎么样,舍不得你的“心肝宝贝”。

B:这可是在公路边,不行呀。

A:没关系,我只在这路边踢,不往路中间踢。

B:好吧!(A、B踢球两个来回)

A:看球!(球被踢到公路中间)

B:怎么办?我的球„„

A:没关系,我去捡。

B:算了吧,那么多车,来来往往,我怕„„

A:怕什么,你等着。(翻越栏杆,向公路冲去,恰好一辆车路过„„)师问:同学们,看了小品后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错在哪里?(指名说)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下面我们来进行选择题比赛。(课件出示)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①打球。②追赶打闹。③跳绳。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①皮球。②三角尺。③利器、易燃物品。

3.哪种行为不对:①跳高、跳远。②攀越围墙、滑楼梯。③翻单杠、荡秋千。

4.上下楼梯怎样行:①靠右行。②靠左行。③左右行都可以。

师说: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但是当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安全知识也不能少,请看《家庭AB剧》——

小品表演:剧2

C1:(读白)好大一个家,我独自一个人,爸爸妈妈都上班,我可自由啦!(高兴地跳)我打开电视机,唉,都不好看——(这时,传来敲门声)谁呀?D:我,你李叔叔。

C1:李叔叔,怎么没听爸爸说过呀!

D:噢,我是新来的,时间不长,是你爸爸让我来拿东西的。

C1:(开门,让D进来)

D:(左看右看)小朋友,你一个人在家呀?

C1:(倒茶)叔叔请喝茶,我爸爸让你来拿什么东西?

D:(嘿嘿一笑)来„„拿——钱。

C1:(大吃一惊)

D:(拿出小刀,恐吓道)不准喊叫,不然的话,我要你的小命,动作快点。C1:(乖乖地到抽屉去拿钱给D)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B剧中另外一个同学是怎样做的。

小品表演:剧3

C2:(读白)多么快乐的星期天,我独自一个人在家,所有作业已做完,这可真开心呀。(打开电视机)唉,都不好看——(这时,传来敲门声)谁呀?D:我,你李叔叔。

C2:李叔叔,怎么没听爸爸说过呀?

D:噢,我是新来的,时间不长,是你爸爸让我来东西的。

C2:(动脑筋想)既然是我爸爸让你来的,那你说我爸爸是什么样儿。D:嗯,嘴巴大大的,眼睛圆圆的,鼻子高高的,这样。

C2:有络腮胡子吗?

D:没有。

C2:戴眼镜了吗?

D:戴了。

C2:哦,你是来拿公文包的吧。

D:是的。

C2:那你等着,我去拿。

D:哎,你开门呀!

C2:(走到一边)哼,肯定是个冒牌的,我爸爸从不戴眼镜,而且,今天早晨我明明看见他拿着公文包上门的,让他等着吧,他要是再叫呀,我就拨110。师问:看了这两个表演后,你认为哪一次的同学做得对呢?对在哪里?如果的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小结:独自在家时,生人敲门别理他,是熟人敲门还要多答答话,刚才A剧中的小朋友就吃了这个亏。冒牌“叔叔”被抓去了,真令人高兴,这样的喜事,真该放串鞭炮,庆贺庆贺。

但放鞭炮,也要注意安全,请听快板——

快板表演:剧4(人物:E、F)(课件出示)

合:节日到,真热闹,小朋友,放鞭炮;

E:柴草旁,屋前后,严格禁止放鞭炮;

F:点炮引,要用香,别用火柴打火机;

E:哑炮未响别去拿,伤了自己损失大;

F:冲天炮,危险大,引起火灾害人家;

E:别拿拉炮对着人,免得炸己又伤人;

F:放鞭炮,害处大,最好自己别放它;

E:有的城市已严禁,我们带头来执行;

合:来执行!

师说:我们小学生,也应知道一些消防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消防知识抢答赛。(课件出示)

(1)电器线路破旧应该怎样?(及时修理更换)

(2)电路保险丝烧断,用铜线代替对吗?(不对)

(3)发现火灾怎么办?(赶快拨打火警119)

师说:刚才的同学都很聪明,对消防的知识也掌握好。下面请你们几位总结一下安全小知识,看看我们应该掌握了哪些安全知识?(9人站成圆弧形)安全警句朗读:剧5(每人一句)(课件出示)

(1)小学生,上学校,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

(2)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

(3)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

(4)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

(5)放学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妈愁。

(6)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

(7)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

(8)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总结:

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新探 篇7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据最高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至2004年, 全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的人数每年上升14.18%。2005年7月, 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 (2005年09月17日《法制日报》) 。另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2005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报》) 。以上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不容乐观, 解决这一难题任道而重远。

(二)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1. 犯罪年龄、文化程度低

据统计, 上世纪70年代, 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8岁。到90年代, 初犯的平均年龄己降至14~15周岁, 初始年龄提前了2至3岁。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里最小的刚满10岁, 最大的也不超过14岁。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少, 很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没上过学, 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2. 犯罪类型多元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多元化:暴力性犯罪, 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物欲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犯罪始终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主导地位, 盗窃占据最大比例, 抢劫、诈骗次之;性犯罪, 其中男性是主要的犯罪主体, 如强奸, 女性只是某些罪的主体如卖淫;涉网络犯罪, 因沉迷网络游戏、模仿网络中的暴力、色情游戏等而导致的犯罪。

3. 犯罪组织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 心理、行为都不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对犯罪的心理压力大而且实施的大多是暴力犯罪, 总觉得单独作案势单力薄, 因此很容易组成团伙。有的组成一般团伙, 有的走向犯罪集团, 他们内部等级森严, 组织严密有明确的分工。

4. 重新犯罪率较高

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很难抵制住外界的影响, 往往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经过教育改造可能一段时间内回归正途, 但因为受到社会的歧视或其他原因又重新加入犯罪团伙, 重操旧业, 恶习屡犯, 多次作案。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 甚至灭绝人性。[1]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看, 有利于预防工作的深入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转化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具有广泛而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如此, 把此项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入青少年内心深处, 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有助于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看, 有助于促使预防工作取得实效

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主要在于自身的观念、能力等方面不够成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能提高在这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坚定的政治方向, 他们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形成崇尚金钱的思想, 失去政治方向甚至为了不义之财犯罪。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二是青少年犯罪一方面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包括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运用马克思政治理论去观察事物, 抓住本质做出判断;对辨别能力的培养, 是指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鉴别, 分清是非。[2]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提高青少年自我预防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 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内心有自己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通过法制教育的一系列活动,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亲身体验到法律的威严, 从而不敢以身试法。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源头,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情绪, 得不到及时化解时易冲动导致犯罪。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能及时遏制犯罪的发生。

(二) 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重要功能

1.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外在条件

不良的家庭气氛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不少家长只顾自己享乐, 引来朋友在家中打麻将、赌博, 这不仅影响子女的休息, 关键是给孩子心灵上带来巨大影响, 使孩子也养成不良习惯。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在心灵上关爱、理解他们, 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2. 全面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给青少年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都在教育着子女。家庭教育不是靠训斥, 而是靠榜样的引导和行为的影响。父母的素质决定着子女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为人父母者, 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给孩子树立榜样。

(三) 积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性作用

1. 注重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学校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 但是如果教师教育失误会增强青少年犯罪的念头。尤其当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产生厌学情绪、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如果老师不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时青少年会觉得孤独无助想到去犯罪。因此, 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 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应选拔优秀的教师, 对那些等、靠、混的教师予以辞退, 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开设法制课教育, 用法律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必不可少, 教育青少年懂得什么是犯罪行为, 用法律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增强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而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除需要周密的课程设置, 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让青少年去法院旁听审判、到少年犯管教所参观听取少年犯的反思, 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训。

(四) 建立有效机制,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

1. 发挥机构、团体之间的协调作用, 从组织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涉及社会众多机构和组织, 涉及众多领域、行业:公安机关须严厉打击教唆、引诱、利用青少年犯罪的违法行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严厉整顿文化市场, 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取缔“黄、赌、毒”, 断绝与青少年的联系;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调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 构筑系统的预防体系, 才能在体制上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

在社区中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 开展有关法律活动, 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加强宣传法律常识, 也可以提供图书馆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 不仅学习法律知识而且提高道德情操, 增强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3]

参考文献

[1]周文学, 王有亮.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预防对策.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

[2]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教育 青少年 犯罪 策

“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罪犯。一切犯罪者,都是受一定环境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宣传,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我们的教育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地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正的人格障碍。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嘴打架,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孩子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又缺乏正确引导,造成孩子去偷、去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

3.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全面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学校不重视法制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盲目地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逃学;四是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4.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好坏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差,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有一种神秘感,有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1.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提高全民素质。

3.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同时积极与教师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長。

4.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年无序流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5.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法环境。二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计划、人员、教材、时间“四落实”。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增长其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落实帮教措施转化问题学生。

6.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

7.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少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篇9

摘要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十四到二十五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当今,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多方面呈现出来,致使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尤以侵财、暴力、性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其严重性,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全面分析青少年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犯罪道路的各种因素,对制定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从国外屡见不鲜的校园枪击案到我国频繁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案件及贵阳六中孟超事件等。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被视为当代社会三大公害之一。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预防对策。这不仅对转化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之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和手段残忍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轻人爱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手段疯狂残忍。

2.犯罪行为突发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若不计后果,变容易酿成恶性犯罪。

3.连续犯罪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了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从而产生了连续性犯罪行为。

4.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作案犯罪伎俩,以显示自我,满足自我的胜负欲而犯罪。

5.报复性和逆反性。青少年虽然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获得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轻则反感对抗抵触,重则予以报复。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有着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原有的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被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所取代,不断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贪污腐化、赌博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产生。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刺激着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城市孩子普遍为一脉单传,且家庭生活富裕,被父母过分溺爱。使得他们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负面个性因素。不仅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也缺少对亲人、老师、大众的恭敬仁爱之心。这就使得他们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家庭离婚率的直线上升所造成的家庭结构缺失、父母双方关系不和等,使得不少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有效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另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和学习各方面都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在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家庭环境之下,造就了孩子好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同时也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更有甚者,会因为承受不住各种压力与逼迫,精神紧绷,产生双面人格,在不能抑制自己情绪之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青春期因素。青少年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部分青少年的意志具有脆弱性和顽强性。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表现出脆弱性;在追求感官刺激与物欲,讲究哥们义气等方面又表现出顽强性。这种双重的意志品格容易使青少年偏离社会主流文化,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个人因素。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情感发展出于波动与稳定、幼稚与成熟之间。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的、多维的、矛盾的。突出地表现为情感的稳定性与易感性,情感的丰富性与狭隘性、情感的外向性与封闭性共存的特点。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工作。具体对策如下:

1.社会预防。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争取舆论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知识学习氛围,使得法律基础知识能够为青少年所了解,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应该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大型课题,不仅仅是家庭及学校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收到不良的媒体内容、网络资源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越来越多。不良媒体对隐形暴力的渲染,对淫秽内容的传播,各种游戏中的暴力色彩无一不是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推波助澜。因此为了青少年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加强各种媒体资源的监管,净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2.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进行各种进行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家长应该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素质培养,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家庭环境。

3.学校预防。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4.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适当地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上一篇:企业运营与发展题库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师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