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依法治教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讲稿依法治教

演讲稿依法治教 篇1

我是xxxx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叫xxx,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依法治教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教师队伍中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赵某,男,1960年出生,大学文化,捕前系某大学实验室设备管理处采购员。

赵某在担任实验室设备管理处采购员期间,于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在经办设备采购合同中,非法收受对方单位给予的好处费、过节费共计人民币4.82万元。

2010年,中国科技大学某副所长涉嫌诈骗300万被诉,继学术腐败受人议论外,近年来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高校职务犯罪案件占贪污贿赂案件的绝大多数。2002年至2004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查处的高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仅占三年立案总数的7.6%;而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0%;2006年前7个月,高校职务犯罪案件就超过了2005年全年数量。涉案数额从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在这些案件中违法违纪和犯罪的教师,他们在过去也曾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过,也曾受到党和人民、社会的赞誉。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教育界产生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是我们教师队伍肌体上的一颗毒瘤,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校生活带来混乱。我们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决抵制这些腐败现象。2014年11月11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一名大四女生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竟在下课时将滚烫的开水泼向老师面部,造成50多岁的教授面部、颈部、背部烫伤,近一年无法正常上课。华政校方通过校团委官方微信表示,学校将以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这起事件,视警方的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我想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在自己遵纪守法的同时,也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老师们让我们做一轮红日吧,让法制之光在校园里闪耀!做一面旗帜吧,让法制精神在校园里飘扬!做一缕轻风吧,带来法制的缕缕清香!依法从教吧,让和谐之花溢满校园!

演讲稿依法治教 篇2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的步伐不断加快, 教育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的领导片面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要靠“人治”、靠“德治”,自觉不自觉地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 ”对立起来,以个人意志作为治理学校的指导思想,或撇开法律另搞一套, 使学校管理长期与法治不能贴近。有的学校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教育教学,不按规定科目进行课程设置,随意增加上课或自习时间、设置快慢班、节假日补习班;有的学校财务管理漏洞百出,乱收费、乱开支,甚至为了多拿回扣给学生乱发教辅材料,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有的教师法律观念十分淡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讽刺、挖苦、歧视“学困生”,随意停学生的课,随意禁止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罚款,甚至随意开除学生。这些现象无一不折射出教育领域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痛心地看到,由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失去了法律保障,导致越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越是严重;越是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的乱象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依法治教意识淡薄所致。那么,如何唤醒人们的依法治教意识呢?

一要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故而,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 应该带头敬仰和敬畏法律、维护和捍卫法律、执行和遵守法律。

二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政府与学校这对基本的社会关系为例,在计划体制下, 它是一种以命令与服从为基本内容的隶属性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而在新形势下,必须形成既有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 又有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学校又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的管理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

三要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思维方式,它是在法治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一旦法治思维形成,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行为就有了理性基础。因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契机,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在学法、守法上率先垂范,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法治思维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要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 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提高全民法治素质的目的。

深化改革 依法治教 篇3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主持会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亚伟宣读了徐济超副省长关于全省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宣读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四批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

徐济超在批示中指出,2014年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四个河南”建设对教育的需求,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一些难点问题有了新突破,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为河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徐济超强调,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立足河南教育发展实际,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坚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教育开放步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希望各地各部门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改革创新,形成共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回顾总结2014年教育工作时,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说,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发展,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不断强化主动服务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的“三重”意识,从解决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障碍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抓改革、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一些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破解,一些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效缓解,全省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稳定呈现出良好局面,形成了不少亮点。

朱清孟指出,目前,全省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主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二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入园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依然明显。三是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损害了教育形象,破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有些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不讲规矩,挑战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四是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保障能力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差距较大。尽管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我省“穷省办大教育”的基本省情未发生根本改变,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依然较差。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

对于2015年的工作重点,朱清孟强调,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三要着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四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五要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六要强化教育保障,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环境。

会上,表彰了郑州市惠济区、巩义市等19个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依法治教年”活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依法治教 篇4

基本解释 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内容 依法治教的标准

展开

基本解释

“依法治教” 英文对照

managing education by law;to manag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law;ruling th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law;

含义

依法治教,即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

“ 依法治教”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对依法治教基本内涵的理解所谓依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国家和国家机关对教育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2、依法治教是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这其中既包括国家及国家机关对教育事务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赢利为目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3、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无论国外的法律还是我国的法律,均对保证人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4、依法治教是指通过法律的调整使教育管理和教育,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依法治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参与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有:(1)各级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有权制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听取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报告,审议有关教育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对政府的教育工作提出质询;检查、监督教育法的实施情况。(2)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自己的管理职权,履行自己的管理责任,依法行使教育管理职能。(3)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其中,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有关教育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察监督。

(4)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有关机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进行学校管理。(5)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依法参与教育事业的管理和监督。依法治教的内容

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教育法律监督、教育法律救济等方面。其中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核心体现。教育立法就是教育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其法定职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教育法律;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有权制定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各部、各委员会有权制定部门教育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计划单列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前提下,有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计划单列城市人民政府有权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法律一经制定,就应付诸实施。教育执法是教育法实施的关键所在。国家有关机关应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适用教育法律规范,依法行政。教育行政执法主要包括教育行政措施、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形式。教育司法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教育违法案件和裁决教育纠纷的专门活动。这里所言的教育司法不仅包括国家司法机关处理教育案件的专门活动,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我国的教育司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教育守法即教育法的遵守。遵守法律是针对一切组织和个人而言的。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应自觉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促进教育守法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育普法。教育普法主要指教育法制的宣传与普及。自1986年起,我国有计划地在全民中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教育法制普及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此项活动,对增强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保证教育法律法规的J顷利贯彻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教育立法、教育执法的同时,必须进行教育法律监督,以保证教育法律的有效实施。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有权对教育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予以监督。我国目前教育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致损害时,可依法通过法律救济途径使得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恢复和补救。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补救受损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我国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主要包括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育民事诉讼、教育刑事诉讼、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等。依法治教的标准

如何判定依法治教的实施状况,换言之,以什么样的标准或什么样的条件判定依法治教已经全面实现呢?这就是依法治教的评价标准问题,即对依法治教的实施从客观状况与理论抽象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认识。在实践中,依法治教是否具有明晰的评价标准,既会影响人们对依法治教状况认识的客观性,也会影响到健全法制对人们行为的可预见性作用。那么,如何确立依法治教的标准?对此,可从不同范围和层面进行理论设定,可以就依法治教的动态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就其静态过程进行评价;既可以从推行依法治教的实质的社会效益去评价,也可以从实现依法治教自身的价值因素的认知角度去评价。动态与静态、实然与应然的结合统一,是我们设定依法治教评价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依法治

教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全面实现依法治教,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完备的教育法体系 教育立法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只有健全、完备的教育法体系,才能为依法治教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依据,也才能使依法治教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严格依法行政,健全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严格而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具有一支秉公廉洁的执法队伍,是决定依法治教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因素。而要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实现教育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要真正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要善于运用法律引导和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具有健全的教育行政机关法制工作机构。明确其承担的综合执法职能,在教育行政执法中由其牵头组织办理重大和涉及综合性的行政执法案件,审核业务职能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承担对本部门提出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请求的受案和处理工作。3.法律职责明确。在教育执法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及其他物质保障条件,依法保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依法调解和处理各类教育纠纷,积极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4.教育执法队伍高效。法律制定出来以后,能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与执法者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工作态度、能力等直接相关,教育执法人员的素质是依法治教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行政执法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法律素养较高、品质优良、秉公执法的教育执法队伍。

5.具备严格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和完善的监督机制。严格执法,不仅要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处理程序必须合法。因而必须具有完备的规范行政行为的实体性与程序性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与监督机制。为此,必须依照法律要求,建立完备的教育行政处罚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教育仲裁制度、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律制度,以及行政许可程序、行政裁决程序、行政听证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等一整套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确保教育执法活动的有效实施,依法保护公民在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权益。(三)教育司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依法治教要求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教育纠纷、制裁违法行为的作用。司法机关应认真查处教育违法案件,运用司法手段合理、公正解决教育纠纷,制裁违法行为,并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予以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健全的教育法律监督制度 建立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明确监督标准和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保证做到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五)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教育法律意识 教育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教育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不仅包括人们对教育法律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和评价,也包括对教育执法和司法的信任程度和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等。公民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应该是能够对教育法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具有较高的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六)全面实现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实现依法治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学校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学校在法律上具有的主体资格,包括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以及在教育刑事法律关系中作为刑事法主体的法律地位。例如,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首先,学校可以是法人。根据我国教育法第31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学校,一旦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就意味着学校能够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广泛地参与民事和经济活动,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必须以独立法人身份依法承担一切因自己的民事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其次,学校是特殊法人。由于学校具有公益性特征,因而相对于一般法人而言,学校法人是一种特殊法人。比如学校法人与企业法人就有所不同,虽然学校以独立民事主体资格参加学校与社会的各类关系中,但学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去赢利,不能用学校资产去进行抵押、担保等,学校的民事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2.依法行使学校权利,严格履行学校义务。依法行使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是依法治校的核心条件。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场所,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有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我国教育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自主确定、实施本机构的教学计划,全面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招生办法,确定本机构招生的具体数量及招生范围;有权根据主管部门的学籍管理规定和国家有关学生奖励、处分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奖励、处分办法,并对受教育者实施具体的管理;有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学生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有权根据国家有关教师及其他职工管理方面的法规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制定本校教师及其他职工的聘任办法,自主决定聘任、解聘,并有权对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包括奖励、处分在内的具体管理活动;学校对其占有的场地、房屋、设施、设备、经费及其他有关财产,享有管理权和使用权,必要时可对其占有的财产进行处分;学校对来自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及个人等任何方面的非法干涉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有权加以拒绝和抵制。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学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学校要从办学的公益性质出发,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收费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学校对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依法进行检查、监督等职务行为以及社会各界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应积极予以配合,不得无理阻挠和拒绝。3.依法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行依法管理。具体地讲,就是依法进行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应按照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标准,科学地进行课业组织、师资配备、教学环节管理、学籍管理、科研管理及课外活动的管理等,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对教师管理方面,学校应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管理,学校不仅要尊重教师的权利,同时还要注意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

依法治教工作自查报告 篇5

依法治教工作自查报告1

20xx年寒冬,迎来了20xx年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20xx年1月3日,县教育局召开职工会,对依法治教工作进行了总结。随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育局大力加强了法治教育工作,在全县各校推行“依法办学、依法维权、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教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县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如何搞好依法治县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地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县教育局按照省、州、县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具体详细、操作性强的法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张贴宜传标语。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组织,形成全教育系统上下统一宣传的浓厚氛围。

2.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受教育,为校园平安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多途径宣传。通过橱窗、板报、led等媒介向师生宣传道路交通、饮食卫生、疾病防控、活动消防、地质灾害、安全保卫等校园安全的防范措施及处理办法。

并向全体师生倡议:人人在家争做“平安家庭”的维护者,在校争做“平安校园”的参与者,共同创建阳光、平安、和谐的.校园。

4.举行知识竞赛。

5.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会议。

6.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开始开展工作。

7.部门联动,形成家、校、社会三维网络共同教育态势。

8.完善校园警务室,做促进法治校园平安发展的调节器。以创建法治校园为抓手,不断提升防范水平。

三、效果显著,常抓不懈。

各中小学校学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加强,法制教有宜传氛围逐渐形成,法制宣传工作开始常态化。

今后,我们将继续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常识,使法律教育经常化、规范化、行为化,共建法治教育、和谐校园!

依法治教工作自查报告2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依法治校进程,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及县教育局提出的加强校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工作中不断加强依法治教规范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立足于全面加强师生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将学校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充分发挥普法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学校向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地完成。

二、工作任务

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工作中心,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国家基本法律以及师生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依法保障校园稳定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对象与内容

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外聘临时在校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

四、工作规划

(1)切实加强对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以镇长为组长,副镇长和校长为副组长,警务和司法人员、骨干教师、村民代表参与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社会师生一齐抓”的工作格局。组建校内外代表组成的依法治教监督小组,参与校园内外依法治教的群众监督,以确保依法治教工作的贯彻落实。

(2)制定了《依法治教工作的五年计划》和工作计划,把依法治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有总结。

(3)全面提升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和工作水平作为基本目标,组织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照依法治教工作目标和措施,切实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的展开

1、依法治教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一年中,领导小组专门研究依法治教工作达3次,完善了工作目标的制订及相关措施,校领导参加市法制培训3次,共5人,教师集体参加县级法制培训2次,师生集体参加校内培训6次。有针对性地以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纪律安全教育活动,确保依法管理校园、师生充分享有自身权力,校内学习风气有了更加良好的转变。

2、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依法治教工作纳入到考核之中,经检查在依法治教中存在严重问题的给予一票否决。

3、学习法律并依照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学生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宪法》有关教育条款、《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使师生知法,尤其是关于教师学生权利与义务部分及密切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规定。

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认定教师资格,做好教师职称推荐评审工作。20xx年,推荐参评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监督,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76份,学生问卷1176份,家长问卷108份,使师德师风有了明显好转,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依法聘任教师,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了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工作,对参加学历提高的教师给予方便。今年,有74人取得了专科学历,3人取得了本科学历,还有41人本科在读。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工会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增强民主决策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乎,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机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依法制订教职工的请假制度和考勤制度,完善了的教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收费,无乱收费行为;依法治理教师违规补课、乱收费和违规征订学生用书,解决了社会反映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了校园安全检查制度和学生伤害等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报告制度,如重大事故责任报告制度以及学生非正常伤亡事故等,几年来,学生犯罪率为零。学校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入学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人身权利和活动参与权利,保障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侮辱、歧视学生现象。

4、依法行政、执法规范。

切实转变不适合形势需要的校园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了教育行政执法的公平、公开、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实施教师任用合同制,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各项工作更加透明,并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开展了学校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强化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5、复议申诉

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建立了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违纪行为,特别是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几年来,校内无重大的教育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6、综合治理

配合派出所清理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3次;对校门外的交通车辆秩序进行整治,学生上、下学出入校门禁止骑自行车,校门口每日有校领导值班;对校园危房、食品安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行动,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学校没有重大责任安全事故。

我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安全文明校园”。

7、四五普法

根据《全县教育系统“四五”普法实施意见》,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以“依法促进小庄予中学的振兴与发展”为口号,大力加强“四五”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推进了依法治教工作进程,促进校园教育的健康发展。

8、法制课

适时地开展法制课教育。做到有活动有组织、有时间保障、有针对性教材、有信服力的宣讲人员,有教育的深入措施和反馈。

9、法制宣传

骋请镇派出所长王晓波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大型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在法制宣传活动中,利用黑板报、橱窗、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法制宣传,使全县师生掌握了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教育法律规定的各类教育主体权利和义务,营造出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氛围,切实形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风

10、依法控辍,依法和学生所在村、学生监护人签定《控辍保学责任状》。几年来我校的辍学率均保持在控辍指标内。

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上级规定标准,学校上了宽带网,建成了校园网站。

四里店乡依法治教自查报告 篇6

按照《方城县教育局三个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1方教文[2015]60号》和《史局长在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文件精神,四里店乡中心学校研究制定《四里店乡依法治教实施方案》,召开全乡校长会议,印发《方城县教育局三个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史局长在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四里店乡依法治教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校严格部署,扎实开展。现将第一阶段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治理目标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依法治教工作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的科学理念,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诚信体系,营造立德树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治理重点

(一)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重点

主要检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正常跨区招生是否超出比例;有无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现象;公办学校有无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中举办民办学校校中校,按照民办学校政策向学生收费;有无违规招收复读生。是否存在违规补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是否存在中小学教辅资料散乱现象。

(二)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重点

2014年秋季开学以来,各校及教师的乱收费行为,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是:1、中小学校及教师补课乱收费问题;2、中小学教辅材料乱收费问题;

3、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问题;

4、收取上级明令禁止的费用,如收取饭卡押金、茶水费、走读证费、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等问题;

5、幼儿园无依据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开办各种特色班、兴趣班、课后培训班、亲子班等名义违规收费问题;

6、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违规举办“实验班”高收费问题;

7、收费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

8、其他违反教育收费政策和规定的问题。

三、自查自纠情况

中心学校成立依法治教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毛玉东

副组长:郑延成 武华 郑建军 田相军 郑建涛 成 员:代发举 李福忠 褚金盈 朱延阁 邢乃臣 领导小组分包学区,具体情况是: 一初中:代发举 郑延成 田禾 四里店学区:李福忠 武华 代宗华 神林学区:褚金盈 田相军 郑春水 张少明 达店学区:朱延阁 郑建涛 张兴立 双桥学区:邢乃臣 郑建军 卫宏玉 王五星 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 郑延成 *** 武华 *** 郑建军 *** 5月20日至5月29日,中心学校依法治教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学区对全乡40所校进行督查,对照治理重点,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教育专门法律以及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定性文件。这些法律、规定、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们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上具体做到了三点:一是明确了学习内容,根据教育部、司法部门关于《加强中学法制教育意见》和《中学生法制教育基本要求》的精神,重点进行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常识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法制教育。二是采取了法制教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分散在各科教学之中,学校以政治课、社会课、语文课等教学为主要阵地、主渠道,保证这些课法制教育的落实。三是校内外、班内外延伸。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一些适合儿童的活动。各校无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现象;公办学校无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中举办民办学校校中校,按照民办学校政策向学生收费;无违规招收复读生。不存在违规补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不存在中小学教

辅资料散乱现象。

教育收费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规范收费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教师形象,同样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各校在收费问题上是严肃的、认真的,凡涉及到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都严格按照财政、物价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收费范围、收费标准执行,没有任何乱收费现象。中小学校及教师不存在补课乱收费问题;不存在教辅材料乱收费问题;不存在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问题;不存在收取上级明令禁止的费用,如收取饭卡押金、茶水费、走读证费、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等问题;幼儿园不存在无依据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开办各种特色班、兴趣班、课后培训班、亲子班等名义违规收费问题;不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违规举办“实验班”高收费问题;不存在收费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

四、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中心小学存在超大班现象,部分班级达到70人以上,学生拥挤不堪,教学效果欠佳。学校一方面采取学生分流的办法,把部分学生疏散到所在村级小学;另一方面争取师资力量,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班级数。

大部分学校在教学工作上投足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学校学生睡眠不足,责成相关学校按照要求整改落实到位。

依法治教从遵守班级规模制度开始 篇7

一、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

班级规模也称为班额(class size),是指在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的学生人数。在2002年,教育部对学校的班级规模作出过规定: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级规模,并根据班级规模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这个规定中提出的班级规模应该是班级规模的上限。

实际上我国中小学超过国家规定的大班级规模普遍存在。2013年部分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级规模的情况是:总体上50人以上的大班占到总班数的40%,30人及以下的小班占到总数的4.4%。无论以小学的标准还是以中学的标准,40%的班都是超额的(见表1)。

(注:调研对象为北京市、山东省、湖南省、青海省的部分学校)

在调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看到教室里坐满学生,桌椅堵着教室的门,几乎没有额外活动的空间。

从数据表面看,这只是表明关于班级规模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其实际影响却是新课程改革无法深入进行。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教学方面的政策要求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要求是“提倡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超额的班级规模明显地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超额的班级规模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

(一)大的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但是,如下面这位老师所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学校要求课堂上教师不能讲太多,要让学生动起来,可是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试着用用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教室里乱哄哄,花了时间没有什么成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可是学生人数多,差异比较大,很难都照顾到,有什么好方法吗?”

教育新理念要在课堂行为中得到体现需要各个角度的努力,其中班级规模过大对教师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经常成为改变教学方式最现实的困难。如图1。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最恰当的班级规模应是20~24人,并且一个班级规模应当以30人作为限度,若超过这个限度学生就会明显感到“忧虑和挫折”。1978年美国学者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班级规模的限度问题才有了一个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标准。他们认为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特别是班级规模缩小到15人时,其效果会迅速提高(格拉斯一史密斯曲线)。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美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重复的论证。[4]

在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个性化学习很难实现,也不大可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适当的班级规模没有控制,相应的教学行为一定会受影响。甚至有学者提出,当代班级授课制排除了人的选择权力、体验权力,对人的人格发展有不道德的因素。[5]

(二)大的班级规模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影响

1. 班级日常管理更加困难

班级规模大,班主任与每个学生的直接沟通时间短,了解学生的过程变长,个体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关注少,教师了解学生问题的及时性和准确判断力降低了。

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活动空间小,容易紧张,矛盾和冲突必然增多,这就降低了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人数多空间少,座位安排难以照顾到每个同学,也给部分视力不良同学接受课堂信息,参与班级交流带来困难。小学班主任面对家长提出的各种关注要求,也倍感压力。

2. 难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关系

一对多的师生关系降低了学生教育体验的丰富性。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应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这些观点是建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就要尊重并合理引导生命的个性、差异性,这要求班主任关注每个同学,跟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师生关系。但在大班级规模的班里,教师基本上只能建立一对多的师生关系,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措施难以产生与实施。

正如关怀德育理论强调的“关系是相互的”,学生接收到教师的关怀信号,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号,师生才真正形成关怀关系。学生数量较多时,会有一部分同学得不到教师的关怀信号。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忽略了来自学生的期待、崇拜等情感信号,师生之间会存在相互曲解信息的情况。

格拉斯和史密斯通过数据分析,还发现班级规模影响学生情感的程度大大高于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30人班的学生情感指数处于第50个百分点上,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情感指数越低;而少于10人的班级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会更大。[6]

3. 学生复杂的发展情况提升了班级工作的难度

班级规模大,学生的差异也大,尤其在人口流动性加大的今天,一个班的学生往往来自多种背景的社区与家庭,给班主任因材施教带来挑战。在小学,很多班有随班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又面对诸多不同于其他同学的问题。这需要班主任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呈现的问题。

三、班级规模的规定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制度

大班级规模长期存在于不合理并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原因,[7]要改变这种情况,降低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教育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一)班级规模的制度是其他教育教学制度的基础

班级规模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技术条件,也是重要的制度规定。学校的空间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条件,是当代学校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对空间资源的占用量,学校对教学空间的分配与利用应该有科学详细的规定,并要求学校遵守。这些制度规定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班级规模的制度是其他教育教学制度的基础,即有相当一部分制度是以班级规模制度为前提条件的。大班级规模的存在,必然影响其他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例如新课程改革政策,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班主任工作量核算制度等都以有限的班级规模为前提。

如前面所述,关于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是基础教育经常讨论的话题,《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第十四条提到“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8]关于班主任工作量的计算一般是以法定班级规模为假设进行的。实际上,在有关班主任的访谈中,老师们认为30人的班与45人的班在管理上要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对工作量的要求是有较大差异的。

(二)适当的班级规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技术条件

班级规模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行为,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提出应考虑是否有适当的班级规模与空间。研究表明,只有小型的班级规模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培养学习动机、兴趣、专注力、创造力。[9]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与合作、小班化教学、档案袋评价等,都是以班级规模适当为前提的。班级规模制度不遵守,能力发展导向的个性化学习就很难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关于班级规模的制度内容与执行方式应该有相应的调整。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制度规定,我们还比较落后。对班级规模制度进行制度修订与检查反馈是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也是保证教育制度的质量和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会加剧教育改革的难度。

(三)班级规模的执行应为教育督查的重要内容

国家以及各个省市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班级规模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有很多班实际的班级规模却远远超出了政策规定。文本制度与教育实践规则不一致的现象也反映了现代组织中制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一个特点。

迈耶认为组织要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同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而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组织要获得外部认可,就需要选择符合制度环境的理性结构,即制度文本。组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制度环境的要求,提高其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10]正如迈耶所发现的,组织制定的很多制度和它的组织内部运作毫无关系。

学校及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制度时却经常忽略实际的教学活动。学校中存在的制度与行为的分离并未得到深入研究与关注,教育实践领域经常有制度是制度,行动是行动的现象。缺乏有效督查与纠正的教育政策执行则进一步加大了制度文本与教育行为的分离。地方教育行政的检查如果把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和差异化教育作为教育督查的核心内容,大的班级规模导致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困难的问题就会受到重视(如图2)。

四、班级规模制度被普遍执行的可能思路

(一)通过外部环境创造缩小班级规模的“制度神话”

相较于文本化的制度,有时学校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更大,即周边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能给学校更大的改革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专业技术要素的教育教学条件可以外部化为制度环境规则,以创造适当的“制度神话”。[11]如果小班化的做法被知名学校采用,这个专业技术要素就极可能被其他学校模仿,模仿的学校多了,这个专业条件就外部化为制度环境,起到一种标杆效应,学校会普遍认为只有小班级规模的教育教学才合法。借用这样的“制度神话”影响更多的学校遵守小班级规模制度,这样,班级规模就会从主要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要素而转为外部的制度环境,成为不同学校的共同选择。

教育行政机构应把缩小班级规模的学校作为效仿对象加以宣传,同时为学校班级规模的缩小提供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支持。

(二)以科学研究为依据提高班级规模制度的制度质量

从制度文本的角度分析,关于班级规模的政策与制度是有不足之处的。例如在班级规模的规定中缺乏专业技术说明,为什么班额规定为45或50人等,文本中也没有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模范围。缺乏关于班级规模的本土化实验与研究,导致文本制度的质量不高。相关机构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研究项目,为班级规模制度的科学性提供依据,进而加强其专业技术特征以提高制度的质量,让制度与工作效率,制度与工作质量相联系,引导学校遵守班级规模规定。

教育部规定,我国“小学每班人数在45人以下,中学在50人以下”。这是一般政策与制度的表达方式。如果从教育原理的角度,对班级规模做相应的专业技术说明,制度对学校的影响会有不同。如果根据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班级规模的制度规定作出说明,关于班级规模的规定可能就会有一个范围的限定,比如可以限定小学班级规模“每班一般要在15~30人之间”,以及其他有关班级人数的规定与专业说明。教育教学有关的政策与制度应让规则充分体现专业性,让规则成为教育教学的直接支持条件,因为制度的描述直接指向教育教学行为,这有利于学校的遵守与采纳。

表面上看,班级规模只是一个数字,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看,这却是基础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制度。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班级规模制度的制度质量,并依法治教,限制班级规模保障师生基本的学习与工作条件,提高班级规模制度的执行力度,是促进学校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开始。

摘要:适当的班级规模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要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的制度规定。不同规模的班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中班级规模偏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也同样影响了班主任工作质量。提升关于班级规模的制度质量,把班级规模限定在制度要求之内是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班级规模,教育教学制度,政策执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王晓辉,赵中建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4.

[2]Http://www.moe.gov.cn/.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

[3]徐爱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制度的有效性[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72.

[4]钟昱.美国小班化教育探析[D].广西: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4.4.

[5]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6~157.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4.

[7]王燕.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

[8]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Z].2009.

[9]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8.

[1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2~73.

一本依法治教的好教材 篇8

杨崇龙同志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曾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2003年,他转岗到省人大工作,在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同时,参与培训校长、教师,为师范院校研究生授课。《教育法规与政策》既是杨崇龙同志为授课编写的教材,也是他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和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研究的心得。

和其他相关书籍比较,《教育法规与政策》有3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内容全面、系统,具有开创性。作者遵循认知规律,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重要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与政策分章撰写,让读者在系统学习教育法规与政策后,了解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从这个体系中把涉及教育的内容找出来,工作浩繁。但作者不畏艰难,对现行所有法律中涉及教育的63件法律和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政策都一一梳理出来,有介绍、有点评,这在国内目前还无人做过。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评价的,“填补了教育法学教材的空白”。

二是理论与案例结合。《教育法规与政策》一书既有宏观方面的理论阐述,也有微观方面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充分发挥了理论阐述和案例启迪两者的优势。读者通过案例的事由和判决结果,能更好地掌握相关法律的主旨,同时通过案例学法,能更好的结合实际,依法治教。

三是针对性强,实用。作者在介绍教育法律时,不是简单地将法律条款罗列,而是根据内容分类作重点介绍。如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者按照“性质、特征”、“教育方针”、“职责”、“均衡发展原则”、“领导、管理体制”、“入学”、“学校建设、设置”、“安全”、“教师待遇”、“素质教育”、“教材”、“经费保障”、“处罚”13个专题,对涉及的重要条款分别作了介绍,便于读者学习、掌握。该书不是法规政策汇编,却又如同一本工具书、资料书一样,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都特别实用。

笔者到基层学校调研,常看到学校在显著位置上宣传教育方针。但多数表述均不准确。读了《教育法规与政策》第七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后,笔者也才第一次系统了解了我党执政前对教育方针的提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提法的几次修改。书中类似这样的很多知识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

制定教育政策是各级教育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很高,工作难度也较大。作者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影响制定教育政策的因素、制定教育政策的原则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对实际工作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25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书行办理发行,电话:5172001、5103219

上一篇:我和大海有个约会的小学作文下一篇:驾校应急预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