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调查(推荐8篇)
消费这个话题是谁也无法避免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今年寒假我就对这个做了点小调查。
有收缩迹象 住房开支是最坚挺
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一项女性消费行为调查,结果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致:中国家庭中的财政大权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过6成已婚女性称家庭成员中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压缩开支的计划,服装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宝首饰成为她们首选压缩的三类消费项目,而住房成本则成为中国家庭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
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以女性为主,包括部分男性。
家庭消费女人拿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24.9%的女性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家中挣钱最多,同时,15.1%的男性承认妻子在家中挣钱比自己多。
虽然在多数中国家庭中女性还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但她们在消费方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个月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6年9月发表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78%已婚女性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作出决定;在购买大额商品,如房子、汽车、奢侈品时,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作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的77%女性虽然会与配偶商量后作出决定,但她们的个人好恶会对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在消费的过程中,女性带有很强的感性消费特质,“打折”和“情绪”对女性的消费影响明显高于男性:28.9%的女性承认自己碰到促销活动就容易消费;27.3%的女性承认情绪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分别高于男性9.7和6.8个百分点。男性的消费则更多由钱袋鼓瘪而定,46.7%的男性在刚发工资或奖金的情况下最容易去消费。
宁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本次调查中,14.8%的女性担心自己未来一年里会被裁员。
女性的开销也随之进行调整,56.7%的女性有压缩家庭开支的计划,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选择从自己开始。有较大弹性的消费项目成为人们削减开支的首选,其中,女性更倾向于削减服装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宝首饰方面的开支。在打算压缩家庭开支的女性中,分别有56.2%、54.5%和47.6%的人选择了这3项。
对于男性而言,压缩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两项,分别有59.4%和52.8%的男性选择了这两项。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显示住房开支都是他们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选择可能压缩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只有7.1%和4.4%,看来某地产大鳄称住房消费为刚性需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楼市的“小阳春”也不难理解了。
结语:其实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家庭消费虽小,但是还是对一和国家整体的宏观经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这个问题其实从事实角度来说,是一种价值规律的体现,促使了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并且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资源的优胜劣汰。
一、浙江省家庭能源消费概况
1. 浙江省家庭能源需求总量不断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浙江省各种家用电器、汽车等需要消耗能源的东西大量增加,基本上是逐年递增。以杭州为例,到2007年年末,杭州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5.44辆、空调器191.3台、移动电话187.2部、家用计算机82.1台、微波炉66.5台、热水器94.91台、助动车35.96辆,2006年年末分别是汽车14台、空调器183.83台、移动电话176.83部、家用计算机74.5台、微波炉68.17台、热水器91.5台、助动车33.33辆。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74.36台、电冰箱88.18台、空调器83.27台、热水器67.73台、微波炉16.82台、移动电话167.45部、家用计算机26.36台,而2006年年末洗衣机是72台、电冰箱83台、空调器70台[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能耗产品在数量上呈绝对增长之势,对能源的需求总量自然也会随之不断增长。
2. 浙江省家庭能源使用结构。
浙江省一次能源以外省输入为主,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的70%,然而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作燃料烧掉非常可惜。同时,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及生态平衡,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浙江省电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浙江省能源消费水平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在能源消费上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2]。
在家庭能源消费上,目前城镇居民以电力消费为主,其次是液化石油气,再次是管道煤气,煤等占少量比例。农村居民主要使用电能、液化气、柴或秸秆等来烧饭、洗澡和取暖,天然气和太阳能等节能产品在农村中的使用还不是十分的普及。电力能源由于其方便、清洁,价格又相对低廉,所以一般家庭都乐于使用这种能源。但中国的电力发电目前主要依靠煤炭,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会带来环境污染;这也是从表面上看家庭中煤炭消费虽很少,但总体能源消费中煤炭却占绝大比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节能提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目前浙江省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和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对太阳能的利用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阶段,而且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很多家庭的热水器还是电热水器或燃气热水器。浙江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400~2 200小时,辐射量在419/502x104kJ/cm2·a,相当于140~17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其太阳能资源属全国四类地区,秋冬季太阳能资源比较大。可见,浙江太阳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但这种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大多数白白地浪费了。如在2008年夏天笔者组织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63份,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地),调查结果显示,湖州地区家庭太阳能热水器所占比例最高,达71%,而中心城市杭州只占31%,宁波只有28%,可见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还不够普及。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生活用能源种类的选择影响较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户的收入越高,对能源的舒适性、便利性、卫生性、节能性的要求越高,农户的收入越低,对能源的经济性则考虑得越多。煤炭、电力等商品能源由于价格便宜、能量密度大、使用方便,快速进入了农村居民家庭。木炭、竹炭的使用在山区也比较普遍,无成本、又便利的户用沼气目前使用还不够普遍,非常适合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推广。
3. 浙江人家庭节能意识调查。
根据调查,杭州市有六成以上的市民关注家庭每月所用水、电、煤气费的情况,大多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随手关灯、节约用水、注意控制空调温度;有七成的市民认为,在水、电、煤气方面还有节约的潜力,从而可以减少家庭的开支。湖州市区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支出增加迅速,但多数居民家庭缺乏节能常识,其中32%的家庭没有采取任何节能措施,造成了浪费。仅有16%的居民很关注节能。
调查发现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文化程度和节能意识高低有正相关性,高知识人群对于节能问题觉悟性明显高于低知识人群,另外高收入者购买节能产品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低收入者。
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资源小省,能源资源供需外向依存度居高不下。所以,富裕的浙江人也应该有能源忧患意识,以节约为本,用科学消费观来指导自己的消费。
二、树立科学消费观,建立科学消费模式
科学消费观是指要用消费的本来面目认识消费,指导消费,减少无效消费、负效消费和各种非理性消费,减少消费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健康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需要。科学消费观要求我们的消费是绿色的和可持续的,又要求这种消费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精神发展的需要。
科学消费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动员全社会,通过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并辅之以适当的宏观政策调控才能实现。除了利用市场手段对能源的供需进行调节之外,政府也必须要有所作为,引导人民树立合理、健康、积极、文明和理性的科学消费观并形成科学的消费模式。根据这一目标和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政府应着力于下面几方面:
1. 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首先,要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消费思想,加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正面引导。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文明、健康、新型的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教育,传授普及绿色产品的消费知识和技巧,改变不健康和落后的消费习俗和行为。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加强节能教育,倡导能源节约文化。政府应该考虑把节约能源这项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节约意识要从娃娃抓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知生活的艰难,更不懂什么叫节约,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必须加上这一课,让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懂得中国并不是真的“地大物博”,资源和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会青少年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米、一度电开始,将节约的意识刻画在头脑中,落实在日常的行动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消费观念和习惯。
2. 合理的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消费、环保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对一些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采用合理的采光和照明方式,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绿色照明技术,对绿色照明和节能型家用电器政府要有特殊的政策。这类商品由于成本较高往往价格也较高,影响部分居民的选择,所以政府对这类商品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有条件的话甚至免费发放。认真执行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能效标识制度,鼓励使用节能型家用电器。其次,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太阳能、空气能、垃圾焚烧发电、农村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利用,可为节约能源做不小的贡献,而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同时政府还要把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常抓不懈。
3. 综合运用经济调节机制。
经济调节机制主要是指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各种经济杠杆的运用。这些经济杠杆都是经济利益的调节者,它们作用的结果是从不同方面影响经济主体,促使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地按照经济杠杆引导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从而使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首先,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稀缺资源,政府可依据稀缺程度的不同形成价格标准,通过价格的变化引导居民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如2008年7月1日开始政府提高石油价格,为了省油,很多家庭就自发地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其次,充分运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来调节利益关系。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型企业利润不是很高,在生存和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难题,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扶助,给予它们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以鼓励资源的再循环利用。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新闻媒体、文艺作品的宣传对人们消费观和消费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媒体,都应大力宣传科学消费观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众中倡导科学的消费观。有了科学消费观并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日益紧张的全球性能源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关键词] 家庭规模 家庭构成 规模经济 阅读消费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93-04
1 引 言
家庭规模和家庭构成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家庭规模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家庭规模经济源于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空间和设施等方面消费品的共享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1-2]。家庭构成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家庭成员消费方式不同[3]。个人在生命历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根据消费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将一生的预期收入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最优配置,以取得跨期效用最大化[4]。报纸、书籍和杂志等纸质阅读消费是家庭传统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5]。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阅读消费受到明显影响。同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构成多元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对阅读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家庭人口学特征变化趋势对阅读消费的影响,为从家庭角度认识消费模式和行为提供参考。
2 美国家庭阅读消费的人口学特征
2.1 美国家庭阅读消费基本趋势
根据美国劳工部组织的消费者支出调查(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阅读消费支出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按可比价格计算[6],如图1所示,1985—1989年每个家庭阅读消费支出129美元,2006—2010年下降到53美元;1985—1989年全国家庭阅读消费年均支出总额为109亿美元,2006—2011年下降到64亿美元。阅读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85年占0.6%,2010年下降到0.2%。这种变化主要因为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质阅读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导致家庭纸质阅读消费下降。
2.2 家庭规模与阅读消费需求变化趋势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口年增长率为1.7%,20世纪70年代初下降到1%以下,此后虽有缓慢上升,但是基本没有超过1%。伴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如图2所示,1950年,美国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37人,2000年为2.62人,2012年下降到2.55人。随着家庭规模下降,家庭数量呈现上升趋势。1950年,美国家庭数量为0.436亿户,2000年增加到1.05亿户,2012年增加到1.21亿户。
图3数据显示,1人户的家庭阅读消费支出最少,两人户最高,这可能与两人户一般为成年人相关。以2011年为例,1人户家庭的阅读消费支出为40美元,两人户为65.4美元,3人户为52美元,4人户为49.8美元,5人和以上为40.9美元。在规模经济作用下,随着家庭成员增加,人均消费下降。2011年,1人户家庭人均阅读消费支出40美元,两人户32.7美元,3人户17.3美元,4人户12.4美元,5人及以上户8.2美元。这种差异源于阅读消费具有较高的公共品性质,家庭成员可以共享。
家庭构成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口具有不同的就业、收入、婚姻状态,能够综合反映家庭各种状态。从图4看出,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25岁以下年龄的阅读消费最低,35—54岁年龄段最高,55岁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也在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55—64岁人群的消费相对增加。1984年,户主年龄在25岁以下家庭的阅读消费支出为59.7美元,25—34岁的家庭为128美元,35—44岁的家庭为156.9美元,45—54岁的家庭为155美元, 55—64岁家庭人均为135.7美元,65岁及以上家庭为99.6美元。而2011年,户主年龄在25岁以下家庭的阅读消费支出为20美元,25—34岁的家庭为32.9美元,35—44岁的家庭为44.5美元,45—54岁的家庭为50.2美元, 55—64岁的家庭为66.2美元, 65岁及以上的家庭为69.8美元。
3 家庭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程度估计
从前面的分析中大致看出,阅读消费具有规模经济。家庭规模越大,人均消费越低。但是,对于其规模经济的程度,不能直接从家庭规模和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上得到,因为不同规模家庭有不同的成员构成。为此,本文从家庭成员消费差异的角度测量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程度。设nc、na、ne分别为家庭中的未成年人(18岁以下)、成年人(18—64岁)和老年人(65岁及以上)数量,sc、sa、se分别是独自居住的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对阅读的平均消费[7], c表示家庭阅读消费支出,则有:
c=(ncsc+nasa+nese)1-€%a+€%^(1)
其中,€%a表示由共同居住产生的对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参数,€%a大于0表示共同居住产生了规模经济,€%a小于0表示共同居住产生规模不经济,€%a越大表示规模经济程度越高。€%^为误差项。对该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规模经济参数€%a。
所用数据来自1984—2011年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为了考察不同时期家庭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把样本数据划分为5个时期:1985—1990年(样本量为422个),1991—1995年(样本量为363个),1996—2000年(样本量为436个),2001—2006年(样本量为476个),2006—2011年(样本量为582个)。阅读消费支出均用可比价格进行换算。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
利用SPSS20.0 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的消费能力不同。不同时期的结果均显示,Sc为负值,这表明未成年人阅读消费能力小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比较成年人和老年人,1985—2005年,Sa大于Se,这表明处于就业年龄的成年人的阅读消费大于老年人,但是其相对差距处于缩小趋势。具体来说,1985—1990年,
nlc202309021043
Sa是Se的2.15倍;1991—1995年,Sa是Se的1.68倍;1996—2000年,Sa是Se的1.46倍;2001—2005年,Sa是Se 的1.1倍;而2006—2010年,Sa是Se的78.4%。这说明老年人对阅读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升高。从规模经济程度看,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参数均大于0且小于1,这表明家庭阅读消费有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规模经济参数总体趋于下降。2000年之前的三个时期的阅读消费规模经济参数分别为0.347、0.284、0.352,均值为0.328;2001—2005年,规模经济参数下降到0.232, 2006—2011年进一步下降到0.189。
接下来估计不同规模和构成家庭的阅读消费水平。设Hm{nmc,nma,nme}是一个规模为m的家庭集合, 其中,nmc、nma、nme分别表示规模为m的家庭中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数量,并且满足nmc+nma+nme=m,nma+nme≥1[8]。Hm{nc,na,ne}由若干子集Hmj组成。例如,当m=2时,满足要求的子集有三个,即:H21 (0,1,1)、H22(0,2,0)、H23(0,0,2),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其中,H21(0,1,1)表示家庭中有1个成年人和1个老年人,H22(0,2,0)表示家庭中只有2个成年人,H23(0,0,2)表示家庭中只有2个老年人。与Hmj相对应的家庭阅读消费cmj可以表示为:
cmj=(ncsc+ nasa+ nese)1-€%a(2)
由于不同时期的规模经济参数不同,本文取2006—2011年的规模经济参数,测算不同类型家庭的消费(结果见图5)。
随着家庭规模增大,家庭阅读消费总支出呈现上升趋势。规模分别为1—5的家庭,不同构成家庭总消费最高值分别为43美元、75美元、104美元、131美元、157美元。由于家庭成员构成不同,相同规模家庭的人均消费水平不相同。以规模为3的家庭为例,当家庭成员全部是成年人时,人均阅读消费28美元;全部是老年人时,人均消费35美元;当有1个未成年人和两个成年人时,人均消费17美元;当有1个未成年人和两个老年人时,人均消费22美元。由于规模经济作用,家庭成员构成比例相同的家庭,其人均消费随着家庭规模增加而下降。例如,当家庭中成年人和老年人数量相同时,家庭规模为两人、4人的家庭人均消费分别为34美元、30美元。当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数量之比为1:1:1时,规模分别为3人、6人的家庭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9美元、17美元。
注 释
[1]Singh, Balvir. On th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es of Scale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2,13: 257-270
[2]Angus Deaton and Chiristina Paxson. Economies of Scale, Household Size, and the Demand for Foo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 897-930
[3]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 —2004[J].经济研究,2008,(7): 118-129
[4]Modigliani, F. and Brumberg, R.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oss-Section Data[A]. In Kenneth K. Kurihara, ed.,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388-436
[5]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中的阅读消费均指纸质阅读消费。
[6]本文所有的可比价格均以1984年的价格为基准价格。
[7]一般来说,未成年不独自居住。因此,Sc是一个虚拟的相对值,用以反映儿童相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消费水平。
[8]nma+nme≥1意味着家庭中至少有1个成年人,因为我们假设未成年人不单独居住。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定位,既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又要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京奎主要牵头调研的《中国城市家庭住房消费调查报告(2016)》,基于对我国城市家庭住房消费全面系统的入户调查数据,样本覆盖全国32个城市,包括家庭户样本2635个、家庭成员样本6651个,与20相比,家庭户样本增加了28.16%,家庭成员样本增加了27.88%。内容包括“住房及基本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偏好与交易信息”“未来家庭住房消费选择”“住房调控政策影响”“住房消费景气调查”等。
中国住房价格风险指数对全国70个城市近5年的住房价格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20上半年住房价格风险最大的十个城市为厦门、合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惠州、韶关、无锡、福州。
2016年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的住房价格风险几乎为近6年最大,这使得在2016年国庆前后,北京、天津、深圳、广州、上海等5个一线、准一线城市启动了更为严格的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2016年住房价格风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动,由一线、准一线城市逐步向二线、三线城市扩散,尤其是无锡、郑州、厦门、惠州等城市。
在住房价格评价方面,一线、准一线城市的房价会继续坚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房价会面临加大的下行压力。
报告特别对房地产税收、限购限贷、房贷政策等近年住房消费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五成的城市居民认为现行的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不会对其购房行为产生影响,东部地区城市家庭对房产税调整较中西更为敏感”。
中国住房价格风险指数
报告发布了中国住房价格风险指数。该指数对全国70个城市近五年的住房价格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指数显示: 2016年前3季度,住房价格风险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为无锡、北京、郑州、上海、合肥、厦门、青岛、深圳、惠州、石家庄;2016年上半年住房价格风险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为厦门、合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惠州、韶关、无锡、福州。该指数还进一步反映出:年上半年及全年深圳的住房价格风险均为最大,经过2016年的一系列调整,深圳的住房价格风险整体有所下降,但其二手住房仍存在较大风险;2016年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的住房价格风险几乎为近6年最大,这使得在2016年国庆前后,北京、天津、深圳、广州、上海等5个一线、准一线城市启动了更为严格的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2016年住房价格风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动,由一线、准一线城市逐步向二线、三线城市扩散,尤其是无锡、郑州、厦门、惠州等城市。
天津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高
“天津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高,且住房市场对调控的敏感程度较高。”根据该研究成果,周京奎指出,天津被调查家庭未来一两年卖房原因为改善住房条件的比例是除深圳以外最高的,而未来一两年购房意愿为非常不可能或较不可能的比例是除了深圳外最低的。这些可以部分解释2016年1-9月间天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但在调控政策出台后,新建商品房交易价格环比增速由9月份的4.2%下降到10月份的1.3%,二手房交易价格环比增速由9月份的4.1%下降到10月份的1.2%,如果考虑到天津的调控强度较低,反应出来的住房市场对于调控的敏感程度依然是较高的。
未来家庭住房消费选择
在未来家庭住房消费选择中,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家庭认为所在城市房价非常高或者较高,一线、准一线城市家庭中有接近80%认为所在城市房价非常高或者较高,而认为房价低的占比较低,而东部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均约有七成的家庭认为房价非常高或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户主理想住房消费面积不存在城市类型或者区域差异,而年轻的家庭户主理想住房消费面积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户主。相对于其他收入类型家庭,低收入家庭户主有更大比例认为所在城市房价非常高或较高,其理想住房消费面积相对较小,该类型家庭未来一两年买房更多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而高收入家庭户主相对更多是为了投资。
在住房价格评价方面,一线、准一线城市的房价会继续坚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房价会面临加大的下行压力。
住房新政的调研
报告特别对房地产税收、限购限贷、房贷政策等近年住房消费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研。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城市居民认为现行的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不会对其购房行为产生影响,东部地区城市家庭对房产税调整较中西更为敏感”。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对家庭购房行为没有影响的比例为61.46%,提前购买的比例为18.15%。2016年国庆前后,部分城市重新实施了住房限购限贷政策,回访数据显示,48.34%的被调查家庭认为重新实施住房限购、限贷政策将影响其购房行为。报告认为,住房调控政策的不稳定将对城市家庭住房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在限制性政策持续调整阶段,该限制性政策对城市家庭住房消费的负向影响更大也更持久。同时也表明,限购、限贷政策对于抑制住房过度消费有显著效果。
周京奎表示,应积极探索利用房产税取代调控政策可能性,明确不同城市房地产调控目标和政策选择,保障调控政策的稳定和持续性,调控应当以“保福利、稳市场、促增长”为目标,防止住房价格大起大落。
调查背景:
寒假放假之前,老师布置的这项调查任务,放假回家之后,我和几个家乡同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分析,决定针对于我们农村的大专学生进行此次调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为农村的一名大专学生,我更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村的生活及各个方面;其次,我自身感觉,作为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学生更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了解,而且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项调查;再次,我的同学和朋友基本上都在农村,调查实施起来比较方便,更切实际;最后,老师是赞同我们对同学和朋友的调查的,因为相比其他方式,其操作性更强。
此项调查,作为我的一个初步调查,难免一些个人的主观因素,也难免一些错误,请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调查对象:农村大专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与口头问答相结合 调查时间:2012.01.20——2012.01.30 调查人数:50 调查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农村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显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消费心理也趋于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农村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的人数仅为8人(占16%),500—1000元的人占大多数为28人(占56%),1000—2000的有12人(24%),甚至有2人(4%)的生活费超过了2000元。虽然有些是有特殊原因的,但明显可以看出生活费的支出存在的差距已经相当大了。
消费结构多样化。
以往的学生大部分生活费是用于饮食及日常必需品的支出,而如今,随着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及信息通讯和网络的兴起,这些新兴的事物也给大学生传统的消费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通讯及上网费用的支出占生活费的比重接近了伙食费的支出,女学生在装扮上的花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都足以说明,如今农村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
消费心理与城镇学生相比,更理性。
农村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与城镇学生有诸多差异,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学生在消费上表现的更为谨慎,更具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不是“月光族”,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结余一些支出,储蓄意识很强。但从纵向比较,现在的农村学生相比以前,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话,他们更喜欢把金钱转化成另一种财富,那就是知识,他们喜欢买书,学习意识很强。
较强的理财观念,财商较高。
当然这种结论是相比于城镇学生而得出的,而相比以前的学长学姐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单我认为这种现象是由现在农村现实决定的,一方面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还是巨大的,理财观更为保守,注重储蓄;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收入逐渐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现在拥有更前卫的理财观及消费观,他们偶尔也会超前消费,这已不罕见。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出,这种现象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趋势。
农村大学生消费状况所产生的诸多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些因素中,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无疑是最主要的方面。收入决定消费,所以想要探究大学生消费状况变化的深层原因,必须要了解其家庭经济承受力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但是这方面内容不易在问卷中体现,故我选择了口头询问法进行调查。
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承受力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相比以前都是有明显改善的,但是各个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确是比以前拉的更大。经口头询问得知,有些家庭的经济收入基本上接近城镇平均收入水平,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一般,还有一些是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主要是家庭的收入来源不一样。下面我就分析一下,这些具体的差异:
收入差距大,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50个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个学生(占12%)家庭是主要靠务农即粮食收成取得收入;32个学生(占64%)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父母外出打工获得;5个学生(占10%)是靠做小生意获得收入的;7个学生(占14%)家庭是属于工薪阶层的。他们之中明显可以看出收入渠道的差异,工薪阶层的和完全靠一亩三分地养活的家庭岂能一样。据我了解,部分家庭中,是靠其他兄弟姐妹外出打工来换取一个大学生念书的,这就是农村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冰火两重天的对比。这也是解释消费水平差异的主要依据。
学生教育支出是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年的花销起码要在一万元以上(不包含学费),这个数字对农村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可能是他们半年的收入。所养一个大学生在农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选择不读大学而是选择更为便宜的中专或者直接出去打工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不读大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家庭带来部分收入。何况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大幅增加,使得更多家庭在择学上更为慎重和小心。
家庭面临更多压力,各种负担层层叠加
谁都不能否认现代社会压力的巨大,失业、养老、医疗、房价各种压力,无所不在,在农村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同学大学即将毕业,但是就业前景并不好,他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压力叠加型的,他的父亲是独生子,爷爷去世,奶奶一直在病床上躺着,医疗费用全部由他父母承担,花费很大,他和他的妹妹都在上学,教育支出不用说了,另一方面,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母亲还只能陪在奶奶身边,没有收入,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他父亲每年三四万元和几亩田地的收成,家庭压力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在农村也是很常见的。虽然在农村,房价问题还没那么严重,但是对于要在城市奋斗的农村学生而言,这简直要比城市的学生要严重多了,因为他们家庭的经济承受力远不及城市,他们的路更难走。
我的看法与感想:
对于农村学生,政府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照顾措施。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偏差,农村学生的经济压力远大于城市,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理应得到社会、政府和学校各方面的支持。
农村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要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树立“求实心理”的消费观念。增强自身理财观念的提升,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本人于5月,做了一次“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喜亦可忧。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热点和新问题。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且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跨国公司的登陆和国外媒体(如电影、电视)的进人,西方的实用主义观念和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与转型。
大学这几年,大学生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
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不满足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可能会使市场经济由于少了这支旺盛的消费力量而失去活力,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而不作引导,又容易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滑入消费误区,同样影响他们学习和健康成长,影响他们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甚至会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人格发生扭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数据
调查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对商家的细分市场定位提供参考
调查采样地点: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5月1日——年5月3日
调查问卷:共发问卷250份,收回216份,回收率达86。4%
根据调查结果,生成以下报告:
下面是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一些详细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30元~50元占7。5%,50元~80元占43。5%,80元~100元占32%,100元~150元占10%,15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于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38%,10元~30元的占21。5%,30元~50元的占29%,50元以上的占11。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多。
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外出观光旅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40。5%的大学生选择先向别人借了再说,38。5%选择向父母要钱,13%选择用自己平时存的钱,8%选择其他(放弃购买等)。可见大学生平时存钱的较少,花钱时向父母要,向同学借的较多。
Facts的调查报告指出, 2004~2008年间, 美国冷冻水产品的销售量持续增长, 在冷冻食品总销售量中所占的比率由12.1%增至12.3%。调查者分析, 一直到2013年, 美国的冷冻产品销售量仍会增加, 而冷冻水产品将会因为是家庭首选而仍然保持其第三大受欢迎冷冻食品的地位。2008年美国所有零售渠道销售的冷冻食品价值达到518亿美元, 较2007年的487亿美元增长了6.5%, 估计2009年销售额将增长到540亿美元, 2013年销售额则为648亿美元。
该调查显示, 55%的冷冻食品是通过超市销售的, 其中22%由大型量贩店销售, 15%则是通过畅货商店销售, 其余的8%则由大型批发店销售。美国家庭购买冷冻水产品的比例由2004年的49%增长至2008年的52%。调查也发现, 对冷冻食品业者而言, 利好消息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即在家备妥第二天的午餐食物并增加在家晚餐次数, 减少了在餐厅用晚餐的次数。再则, 美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也对冷冻食品的发展有帮助。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资料, 2010年美国8420万儿童中小于5岁的将有2110万, 5~9岁的儿童人数有2090万人, 10~14岁的儿童人数有2040万人, 15~19岁的有2180万人。到2015年, 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人数将再增长5%, 5~9岁的儿童人数将增长4%, 10~14岁的儿童人数将增长6%。由于冷冻产品易于调理, 颇受有儿童之家庭喜爱, 无论其系双薪或单亲家庭。因此, 随着儿童人数的成长, 冷冻产品之销售量亦会成长。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网)
关键词:曾国藩 生产消费 家训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受到清朝廷的重用,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但他终其一生,未尝忘记卑微的出身,从不将做官求富贵作为传家的目标,而是反复教育子弟“勤俭”居家,重视农事生产,节约消费,并且告诫子弟,好逸恶劳是最不会为社会接受的。
一.勤俭:家运断无不兴
曾国藩在家书中时刻不忘提醒家庭成员的,除了要重视读书教育之外,就是要重视家庭的农事生产。他把勤俭看作家庭兴旺的根本,“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中遭受重大挫折,该年的二、三月间,曾国藩写了三封信给他的兄弟和儿子,由于战事危急,甚至有生命之虞,字里行间充满焦虑,从心情上看,似乎是对子弟的最后交代,这样的家信也最能看出他的内心寄望所在——他念兹在兹的是叮嘱他的兄弟和子侄们记住祖父的八字治家之法。曾国藩把他的祖父的治家之道总结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八个字中“书”是指读书明理,“考”是指祭祀祖先,“宝”是指的是邻里关系,“蔬、鱼、猪、早、扫”,指的是家庭的农事生产内容和居家之道。
应该说,在当时湖南乡下,家庭农事生产劳作是很多的,绝不限于蔬菜、养鱼、养猪三样,种田、种麻、种竹、纺纱等等都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生产。对这些农家生产,曾国藩每每在家信中提及,要求子侄耕读传家,勤于生产,勿粘官气:“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吾得闻家中有数件可为欣慰者:家中妇女大小皆纺纱织布,闻已成六七机,诸子侄读书尚不懒惰,内外各有职业”,“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此四事者,可以觇人家兴衰气象”。
如果说曾国藩对于家庭农事生产上的要求体现在“勤”字上,那么对于家庭消费上的要求则体现在“俭”字上。他认为做人要懂得“惜福”,“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曾国藩对自己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对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用度要求也很严。他不厌其烦告诫子弟“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要求家庭日常生活用度“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曾国藩这种“俭”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度上,而且对家庭修造和邻里人情交往也应该以“俭”为标准,“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兴费,周济人情,亦须一俭字的意思”。曾国藩还一针见血指出,很多人不能勤俭往往是虚荣心作怪,博取“豪爽”的虚名,“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己。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
二.富贵逸乐:天下最不平之事
曾国藩把是否重视家庭农事生产作为“觇人家兴衰气象”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家庭,只有依靠勤俭才能自食其力,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像曾府这样显赫的家庭,自家子弟不参加农事生产也是可以轻松过日子的,但曾国藩之所以要求子弟不得放松蔬、鱼、猪等农事生产,更多的是要保持勤俭的家风。在曾国藩眼里,只有农桑才是根本的持家之法,他要求家庭保持农事生产的目的在于一人一家庭不可丢失勤俭的本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正是通过让子侄从事农事生产,来认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曾国藩对官宦富贵在子弟成长过程中的消极作用是有深刻的认识的,他对兄弟子侄所忧虑的是流入“骄奢”一途:“近世人家,一入宦途即习于骄奢,吾深以为戒”。“《书》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传》称‘骄奢淫佚,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而且,曾国藩还看到人有好逸恶劳的一面,这是必须遏制的,如果不重视农事生产,丢失了勤俭的习惯,走向寄生式生活,则不能被人们所容忍,最终会被社会抛弃。“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发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古往今来,很多人把追求做官、追求富贵作为家庭传承的目标,但是曾国藩却看到权利和富贵对后代子孙的反作用,“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三.结语
曾国藩在自己拥有高官厚禄的条件下,仍一如既往重视家庭的农事生产,告诫子弟保持勤俭的家风,并把勤俭持家作为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立足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反对不劳而获,鄙弃寄生官宦式生活,这对一个封建大官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保持勤俭家风不一定非得从事“猪、鱼、蔬、竹”等农事,学者唐浩明就认为,曾国藩重视家庭农事生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气氛上,在精神上,在观念意识上,与形而下的生存物资相比较,其形而上的文化意义更为重大。”反观当今社会,有很多高级干部也是出身农村,一旦权位在手,却贪图享受,为非作歹,甚而为子孙富贵而大肆贪污受贿,最终却是锒铛入狱,家破人亡,令人唏嘘。分析这些社会丑相,曾国藩的家庭生产消费思想仍然很有教育意义,勤于劳作、自食其力、节制享乐的精神作风,在任何时代都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家庭幸福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岳麓书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之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758)阶段性成果。
【家庭消费调查】推荐阅读:
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07-16
家庭消费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05-26
居民消费情况调查06-11
学生消费调查问卷11-17
餐饮消费调查问卷11-28
手机消费调查问卷12-01
冷饮市场消费调查问卷06-13
餐饮消费心理调查问卷09-10
学校消费调查报告11-17
消费调查报告总结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