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共8篇)
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本文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提出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作 者:崔建海 作者单位:山东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4(4)分类号:X22(252)关键词:山东省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山东省乐陵市按照“结构调整是主线、节能降耗是关键、环境保护是命门”这一总体要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完善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产业间大循环3个资源循环链, 建立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和可持续消费体系四大体系, 推广生态恢复与重要环保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中水回用与污水处理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技术、生态设计与清洁生产技术五项关键技术。
力争到2013年, 培育铁营、黄夹、寨头堡、杨安镇4个循环经济型乡镇, 新能源、循环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工程、纺织、食品6个循环经济型园区, 星光、三和、恒佑、德泰等3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 实施生物质发电、废旧电器拆解、塑料颗粒加工、生态养殖等50个循环经济项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把乐陵打造成为黄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型城市。
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山东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各种要素的支持,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努力构建起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又将专利技术融入到技术标准中,并设法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其技术标准,从而达到垄断核心技术、占有国际市场的目的。我们要顺应“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入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标准化战略,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作为一种贸易技术的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手段之一。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和主攻方向,也是标准化工作迎接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标准,找出差距,积极跟踪国外标准,特别是我国产品的出口目标国标准的制订,努力研究应对措施,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为提高我省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服好务。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为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单位数量还是经济效益指标上都有非常大的增长,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的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企业单纯以质量、产品差异或价格战的经营策略已经难以维持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战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条件培育自有品牌,通过合理的运营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在对品牌战略相关基本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对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很快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随着2009年经济危机的来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当前国际市场生产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所有开放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卖方市场。今天的市场环境留给我们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在这种新情况下,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本身来竞争,还包括品牌的竞争。
有统计数据表明,企业70%利润来自品牌。可以说,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企业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战略,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形象如何变得十分重要。我国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跳出价格竞争的怪圈,如何实施品牌战略应该成为中小企业自身关注的焦点。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全球化竞争使企业竞争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众所周知,我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已置人全球化之中。全球的竞争不仅仅靠的是资金、技术、管理,更重要的是品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肯德基、索尼、沃尔玛等国际巨擎无一不靠其强势的品牌在我们的家门口抢滩掠地,很多
国内企业在惊慌和无措中或倒闭或被兼并,从而显示了品牌的巨大威力。有人说中小企业要很快建立起可以与之竞争的品牌很难,但是每一个强势品牌最初都是从中小企业一步一步沿着品牌之路走过来的。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沃尔玛、家乐福进驻深圳,曾引起业界一 片惊慌,但有一批零售中小商业企业如万佳、百佳、人人乐等不但不惊慌反而借助契机,积极应对,认真向他们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起来,还拥有了老百姓认可的品牌。总之,全球化竞争虽然已把世界带人到品牌竞争的时代,消费者也会在对比中提高包括对产品质量、服务档次、文化品味的要求,但只要中小企业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应战,并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品牌,不但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可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国市场已形成品牌竞争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市场需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由单一化需求向多样化需求转变;由雷同化需求向个性化需求转变;由贫困型、温饱型需求向小康型、富裕型需求转变。需求的改变要求供给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需要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竞争方式的改变,在此情形下,我国已逐渐形成品牌竞争的格局。
首先,企业之间竞争的内容已由谋求资源优势、商品优势转变为谋求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而技术、人才的优势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牌优势上。因而,在经济步入“相对过剩”时代之后,资源优势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谋求品牌优势已成为众多企业求得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竞争的手段逐步由以价格手段为主的竞争,转向以非价格手段为主的竞争。过去,我国市场上价格战是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的转变,质次价廉的商品不再受到主流消费者的青睐,他们更看重的是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的非价格因素。减价的策略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但也会使企业自身效益下滑,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而依靠质优、服务优和产品创新所树立起来的品牌优势,则会使企业市场地位上升,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最后,竞争的结构已由限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多向竞争。自从中国打开国门之后,一些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本土企业在我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的争夺,使我国市场竞争国际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而,我国企业首先应运用本土企业的有利条件,努力创建出国内名牌,与洋品牌相抗争,维护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站稳脚跟后,才能出得去,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开展国际化经营。
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当前不少中小企业仍处在创业者直接经营时期,企业家个人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管理上采用的仍然是“家长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落后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企业文化是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新的高度,它将现代企业带入了“文化管理”时代,深刻地揭示了管理的真谛和发展规律,解决了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内部矛盾。中小企业企业通过发挥品牌战略的高效的管理职能,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代表,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够紧密联系企业管理实际,是建设企业文化最快捷有效的突破口;其次,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第三、品牌是经营与管理的统一,品牌战略可以把企业的市场战略与内部管理高度地统一起来,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性;第四,品牌文化的民族性使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牢固地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底蕴上,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历程进行大概分析就可发现,近十年来,有大批的知名品牌“各领风骚两三年”后就烟消云散,不见踪影。还有不少投入大收益小的低效品牌,至今仍在苦苦支撑。国内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品牌定位不科学
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接触到品牌的概念,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从总体上来看还远远没有成熟,品牌定位的工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纵观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品牌,能够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少之又少。除少数企业品牌定位比较清晰外,其它大多数品牌还处于发展阶段,定位还不是非常清晰。品牌特色的普遍模糊化,使其差异化优势难以突出。品牌定位上的失误,造成其品牌属性的淡化,因而在市场上缺乏持续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品牌定位切入点偏离,所提供的功能不明确,缺少核心价值;二是品牌定位的范围过于宽泛,缺乏个性。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特性出发确定其卖点时,将范围定得过大,使其差异性弱化,造成消费者对其品牌特点感到困惑;三是品牌定位面向消费者的针对性不强,表现不专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大部分品牌定位都是做区域性的,这与中小企业的区域性分布和企业的规模较小有关;五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品牌定位的过程缺乏可循的规范和程序,而且缺乏专业的品牌定位管理人员。
做品牌重销量轻质量现象严重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本立足点。古今中外,能够独领风骚的著名品牌无一不是高品质的象征。然而,在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营销计划中,常常一味强调销售量的提升,把产品销量作为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做销量就是做品牌,只要销量上来了,品牌自然会得到提升。有的是在创业初期非常注重质量求生存,但随着产品的生产规模日益膨胀,他们的注意力就慢慢游离了质量这一核心。有的为了扩大销量经常进行促销,使用太频繁是对品牌的贬值。经常性的促销会给人价格不真实的感觉,消费者更愿意等到促销时才去购买你的产品,一些忠诚的消费者也会因为感到受欺骗而放弃这个品牌。
将广告当成创品牌的唯一法宝
目前,国内许多中小企业都认为只要加大广告投入,进行铺天盖地的媒体轰炸,就可以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一个品牌。实际上品牌知名度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而品牌联想却是品牌建设的一项长期工程,是在品牌长期的运作中建立的资产;作为保持品牌稳定销售的主要指标—品牌忠诚度,更不是短期广告所能达成的,除了完善的品牌规划设计和持续优良的产品品质获得顾客满意度外,更有品牌长期一致的传播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价差效应(与其他品牌比较,顾客愿意做出多
大程度的额外付出);同时,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肯定更是广告所无法做到的,它不仅需要品质恒定如一,更有对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创新要求。有的中小企业还认为:好的广告创意就能树立起品牌。这就陷入了一个为创意而创意的误区,这样的观念是十分危险的。主要表现在:脱离了市场背景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忽略了营销其他环节的配合,没有考虑产品的创新、品质的提升。
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部分通常会表现在核心价值上。海尔的核心价值是“真诚”,品牌口号是“真诚到永远”,其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和延展;诺基亚的核心价值是“科技以人为本”,同样,诺基亚不断推出新产品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来打造其高科技形象。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品牌缺乏整合规划
国内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做过很多努力,但往往是不做调研就盲目推出新产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只是一些片面的、补漏式的努力,哪儿有问题就往哪儿去,不断为问题而奔命。看上去没完没了,忙个不停,但最后仍然没有建成一个成功的品牌,因为他们片面的理解品牌,忙忙碌碌,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没有市场调研的品牌建设就像空中楼阁,脱离了市场,脱离了消费者。同时,“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使多元化发展战略被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是防范风险和增进效益的良方。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最容易误入品牌任意延伸的陷阱。
1.4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针,也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
(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所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从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的广阔视角,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四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
(三)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到2020年前,要突出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建设。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办学规模严重萎缩。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招生规模与1986年相比,缩小了80%以上。建议国家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和输送大批农业技术服务人才,这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当前,绿色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各国都在强调将经济发展纳入生态系统,走绿色发展道路。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我们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预示着未来5年中国将走一条保护环境、注重民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1 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1)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生态系统健康。(2)按自然法则办事,自然规律优先于经济规律,建立“绿色经济形态”。(3)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公平、公正、利益均衡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平衡”的目标。 (4)人民幸福是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国家发展的最终标准。我国提出“十二五”绿色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目标是促和谐保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型国家。
2 广东加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保持了GDP年均增长13%以上的高速发展态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与节能的问题日益突出。前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给广东的进一步发展敲响了警钟。广东是资源匮乏的省份,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省,广东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90%以上的能源必须依靠从省外或国外调入。虽然目前广东单位GDP能耗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比日本高6倍多。广东省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5%的工业废气和11%的工业废水排放。目前广东面临的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污染严重。珠三角地区存在江河水质变差,灰霾天气增多,城市酸雨污染严重,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已经从城市扩散到农村,再不加紧进行环境治理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资源匮乏加重。广东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率低,耗水量大、产污量大等原因,已经造成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严重局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如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就已超过了香港,达到了47%,目前能开发的土地已经严重不足。如果不建立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的资源将无法支撑经济的发展。
(3)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但由于GDP总量大,总资源消耗量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将是贯穿广东未来整个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
由此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出现,如果不及时治理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广东今后的发展。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起草了一个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实施方案上报给国务院,对各地的能源消费实施总量控制。按照广东未来5年GDP年均增长8%、国家初定广东的“十二五”节能指标为18%测算,到201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32 245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加5 482万吨标煤,但广东下辖各市提出的“十二五”新增能源消费量却达到2.1亿吨标准煤,远远超出允许增加量。这无疑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促使广东抛弃以往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3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1)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广东“十二五”要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则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绿色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优化和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战略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方法和目标,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和加快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早日实现广东省“十二五”发展目标。
(2)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实现“幸福广东”的重要保证
广东提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心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保证“幸福广东”的实现,“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实施六大战略: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以及和谐共享战略。绿色发展战略是六大战略之一。建设“幸福广东”的深刻涵义包括: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对比绿色发展的涵义,两者的目标和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保证。
(3)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才能引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发达国家实施略绿色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先于我们,我们当前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他们早在几十年前就遇到了。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通过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和手段,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将本国经济发展纳入生态系统,走绿色发展道路。2008 年10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这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立法确定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英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了清晰的国家绿色发展战略。2003年发布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6年发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对去碳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部署等;2007年颁布《气候变化法案》,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09年公布了国家战略白皮书《英国低碳转变计划》,提出社会各部门的减排量和减排措施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日本是绿色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构建形成以《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第一层次,以《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为第二层次,以《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废物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建筑材料回收法》等为第三层次,涵盖基本法、综合性法律与专项立法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这些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完善的立法确立了本国的绿色发展战略。
(2)通过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强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除了立法,各国政府还通过颁布对各行业和各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美国对汽车以及大多数家用耗能设施实施最低能效标准,对建筑和空调、冰箱等高耗能家用电器则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欧盟严格实施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荷兰公布一个严格的生物燃料标准,该标准要求发展生物燃料不能破坏环境或者释放出比他们所贮存的更多的温室气体。另外,为推动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制定新的能源计划。欧盟出台新能源政策,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耗中的比例,明确到2020年,风能、水电和太阳能的消耗比例将提高到20%,生物液体燃料占汽车燃料的10%,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部电力生产量的32%~40%。
(3)通过经济手段刺激绿色经济的发展。经济手段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激励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为促进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欧盟许多国家都根据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对消费者购置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费减免,同时普遍征收燃油税。为鼓励发展节能建筑,美国能源部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为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美国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补助,欧洲大部分国家则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提供补贴。与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相反,对重排放的工业和产品进行强制性征税,到目前为止已有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等10多个国家引入碳税。
5 广东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就广东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制定广东省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尽快制定广东省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推动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绿色发展战略的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绿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与任务;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绿色发展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经济方面,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和措施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绿色产业,以及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方面,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开展绿色技术的研发,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社会方面,加强对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号召民众将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为广东省今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总体策划和安排,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2)加快制定和完善绿色发展相关政策体系。
为了配合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形成全面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法制建设,从各个层面制定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从基本法、综合性法律到专项立法,形成绿色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二是要通过制定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推动绿色发展,制定节能减排的标准和法规,严格执行生产、流通环节的节能和环保的标准控制,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三是通过价格杠杆、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对节能减排进行税收减免,同时研究开征环境税等。四是加强绿色发展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对地方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考核,设立地方的节能减排目标,并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将节能减排作为地方政府的硬性指标之一。通过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全面保障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
(3)加强绿色发展人才引进、国际交流和科技投入。
实现绿色发展, 人具有核心的重要性,我们要大力引进绿色职业的绿色人才。按照绿色社会和绿色产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构建绿色人才的资格认证评价体制,评价和引进绿色产业领域专家。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绿色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自主创新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科研经费向绿色环保产业倾斜,引导、扶持产学研联合在绿色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环保高新技术和产品,形成绿色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群,提升广东省绿色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6 展望未来
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广东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憧憬到2020年广东初步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转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全省建立起完善的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绿色发展从政策上、技术上得到有效的激励、约束、支撑和引导,实现绿色经济的良性发展。
(2)全面形成以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以及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制高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展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见图1所示。
(3)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据较大比重,能源短缺得到有效缓解。展望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见图2所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见图3所示。
(4)全面形成健全完善的废旧物分类收集、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2020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实现城市地下管网垃圾收集系统。见图4所示。
(5)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基本社会生活准则。
摘要:通过分析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借鉴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广东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2010中国科学发展报告[EB/OL].(2011-04-13)http://cn.chinagate.cn/infocus/node_7103737.htm
[2]荆林波.关于广东“二次腾飞”的思考[EB/OL].(2010-12-31)http://www.e-circulation.cn/html//xinBan/G30/G30yanjiu/2011/2/24/1298516659177.html
[3]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征求意见稿)[C].广州: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9
[4]王尔德.能源消费总量方案初定将为地方GDP上“紧箍咒”[EB/OL].(2011-06-28)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8/yMMDY5XzM0NzMyMQ.html
[5]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环境经济,2009(12):13-16
[6]张苏飞,王宗廷.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5(9):124-127
[7]王刚,解贺林.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广东[J].环境保护,2007(18):16-17
[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绿色新政政策简报[R].内罗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
[9]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EB/OL].(2007-12-26)http://www.gov.cn/zwgk/2007-12/26/content_844159.htm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02-1
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型政府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早在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就有说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既要求自然能得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主张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而非单纯的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2 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必要性
2.1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
首先,当前我国森林质量较低、草地退化等问题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沙化问题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近几十年来,我国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90%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土地发展年速度在90年代末达到3436平方公里。各种江河大坝的修建,特别是2011上半年干旱导致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非常突出,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目前全国的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其次,近年来由于科技专注于经济所带来的利润,研制的化肥与农药广泛使用,导致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使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积的20%。近期多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第三,一些特别工业技术的使用使得有害外来物种入侵,使得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据不完全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约200余种,全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有外来物种入侵。
因此,我国林业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峻,其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以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使得企业及个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虽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当前恶劣的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构建生态型政府。
2.2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森林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木材作为国际公认的四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林地42亿多亩、可利用沙地面积8亿多亩、湿地接近6亿亩;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发展林业产业。林业产业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广。但是目前我国林业管理部门存在观念落后,体制僵化等原因,改变现有政府管理职能模式,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3 构建生态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强化政府与全社会的生态价值观
观念能指导人类社会的行为,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执政理念的创新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关键所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生态优先的价值理念,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保障。政府作为领导者,其生态价值取向是政府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绩观念引导决定了政府的行为趋向,引导广大民众的生态价值观。当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发生冲突时,政府要把握生态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持续利益的统一性,协调性,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同时我国政府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带头和鼓励民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3.2 不断完善林業保护方面的法律
法制是政府权威的来源和合法性基础,也是政府行使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力,承担行政责任的基本依据。我国对林业保护的相关法律存在一定滞后性和立法者对林业保护知识的缺乏,使得林业相关保护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与制度。同时需要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和林业总局两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加强国家林业总局的垂直领导,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务,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减少地方政府的横向干预。
3.3 提高对政府林业行政管理的社会监督能力
社会监督特别是舆论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仅要对政府倡导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进行大力宣传,还要对政府处理破坏森林植被、乱砍滥伐等现象做真实的报道,教育广大民众保护林业,增强责任意识。同时也要激励公民和社会团体广泛的参与监督,对于政府在林业管理活动中的腐败行为、地方保护行为及违法违规行为等敢于揭发。总之,就是将政府的林业管理行为透明化,从而促进政府真正实现生态行政。
参考文献
[1] 夏雪.生态型政府:我国政府模式转变的新视角[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2] 黄河亮.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04).
[3]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J].林业经济问题.1999,(01).
战略的发展展望
班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二班
组员:黄文轩(200917050206)徐 勇(20091705021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本报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2010年6月26日,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在济南开幕。副省长黄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传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山东省文化厅巡视员邢玉斗,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曲涛,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奇立,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肖培树、陈德展、秘书长安骊,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一处副处长赵宏,以及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向阳,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凤等。
黄胜副省长和王志民副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6月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该规划即将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不可能真正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后,又将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联合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共同组织了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论坛主题的选择很有战略性和针对性,抓住了确保山东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专家,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畅所欲言,共同推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王志民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当前,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山东,如何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半岛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强大推动力。他指出,这次论坛是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成功举办“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后,又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成功实践。他表示,会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将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并整理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展望,东亚文化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国内外海洋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综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政府指导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既反映着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同时也反映着公共管理主体对文化的认识、理念和论述。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立足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底蕴,传承本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彰显本区域文化的特色,合理利用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庆山和赵雪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抓好数字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移动文化消费、技术产权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真正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来自南京大学的顾江和胡慧源则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定位,他们指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内忧外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在定位上,在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涵盖内陆文化产业。在思路上,发展要有所侧重,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也需明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
1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优化投资环境。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原创性。4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主体。5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7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则提出了四点建议:1深入普查调研,建立起一份比较完备的山东海洋文化资料。2发掘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蓝色文化产品。3重点带动一般,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4推动内外互动,吸收内部和外部的机遇与资源。来自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谢名家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三个春天”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政治战略机遇。其次,深厚的有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软实力勃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再次,坚实的硬实力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结合,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基础和地缘政治战略机遇。并且他还指出,建设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风格的七大产业,即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提出了“八个一”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即一个走廊:齐鲁文化走廊;一地一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台歌舞:齐鲁风;一个产业:文化产业;一个工程:产业文化工程;一个线路:齐鲁经典旅游线路;一个支撑:科技支撑;一个精神:齐鲁文化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从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休闲体育、节庆会展文化、民间工艺、涉海艺术、涉海对策与咨询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晔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做了层次分析,分别分析了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理念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层文化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物质层文化建设。天津南开大学的敖堃,则着重分析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系统研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的巨大助力,他提出十个方面的建议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山东地域文化学科体系:1理清并统一山东地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其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2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有内在的稳定性。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状况的内在关系。4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5从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6从文化区域学的角度研究界定山东文化区域,并对山东及其周围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展开比较研究。7在考察和研究山东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山东地域文化的未来学研究,探索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路径。8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9应当大力抢救山东地域文献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10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能够结合起来。
(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探讨
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认为,开发半岛蓝色资源,首先要达成区域文化共识,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性运作机制。他指出,首先要树立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合作共识,其次要形成政府、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企业界合力推进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双重的调节作用。厦门大学的薛雄志和刘锦婷认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构想出山东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ICM与EBM的有效融合。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分析了我国海港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的传统内涵,海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内涵,海港城市的城市精神内涵。孙才志和范斐首先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明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大学的王广振强调:组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智囊团,要对半岛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盘点、整合、分类和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做好不同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国忠,则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分析了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的价值及其核心理念,并建议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势在必行。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分析了当前山东海洋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蓝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统一,并且提出了五点建议。天津大学的张慧颖则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浙江海洋学院的倪浓水则着重对比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支持,来阐述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的渊源与基础,并且提出海上山东与海上浙江文化建设的共同旨归。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社科院的孙琴安认为,山东半岛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越的区位,并且分析了整合开发利用山东半岛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胜冰着重研究了山东文化品牌的现状,指出要完成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发展山东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他还提到了山东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对山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这些资源的宝贵意见。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平从对山东半岛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质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征辨析,探讨了半岛地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依存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从仙道文化入手,提出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仙道文化传统,丰富的仙道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并且分析了目前山东半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燕生冬,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早期历史文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专业的视角,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各抒己见。既总结介绍了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探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充实,意义深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目标和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1)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2)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1)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山东省协调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1-10
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提升07-07
山东发展经济现状07-28
山东省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11-27
山东农业发展银行考试内容06-23
山东青州市工业发展势头强劲09-23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12-20
山东大学强军计划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协议书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