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范文
(一)导语的处理
新闻稿件的导语,是指每一条新闻的第一句话或者是第一个自然段,揭示了新闻的要点,突出新闻的精华。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受众收听或收看新闻的全部内容,提起受众想了解新闻详细内容的兴趣。所以,对新闻导语部分的处理要得当,以免造成受众的流失。
对新闻稿件导语的处理,要注意的是重音的处理以及语势的起伏。语句的重音切忌太多,因为太多的重音选择反而没有了重点,一定要精选重音,找准声音的着力点,使整个语句的走势有起伏变化,引起听众、观众的兴趣,切忌语势僵直。
新华社香港5月7日电(记者李凯)香港苏富比今天在此间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一件清朝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福寿”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价格成交,创清朝瓷器拍卖价格世界最高纪录。
据介绍,同时期这类花瓶多以青花设计,粉彩设计花瓶尚属首次发现。橄榄瓶表面点缀着象征福寿的桃与蝙蝠,做工精致、细密。优雅的瓶体上繁花硕果的设计体现了粉彩作品的魅力。
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执行董事司徒河伟介绍说,这件瓷器在美国及亚洲地区展览时已受到收藏家的青睐。拍卖一开始价格即迅速脱升,以致很多收藏家都没有机会投标。
全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导语,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清朝时期的一个花瓶以4150万港元被拍卖,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五个新闻要素组成。时间是5月7号,地点是在香港,新闻事件的人物就是一家叫做“苏富比”的拍卖公司,事件就是苏富比拍卖公司以4150万港元的高价拍卖成交了一件清朝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福寿”橄榄瓶,结果是拍卖的价格创世界最高纪录。那么在处理导语的时候,就要注意重音的选择,一定要少要精,比如这篇新闻的导语只需在播讲得时候强调“4150万港元”和“最高”就行了,然后将“苏富比”以及橄榄瓶作为次重音也是可以的。
另外,语势上,第一句话平起,慢慢地形成一个向上走的趋势,到“4150万港元”的时候形成第一个小高潮。然后又平走最后在:最高纪录“的时候达到最高潮,然后再稳中结束。这一导语语势就呈波浪形,起伏有变化。反之如果直地架起,就不能引起听众观众收听收看的兴趣了。
对主体内部层次的处理要注意层次内部的集中,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意要“抱团”,加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少停多连。另外,还要注意,层次间语气的转换和衔接,避免平直无变化。
对不重要的内容往往加快速度放平语势,在清楚表达的前提下一带而过;对重要的内容,就要放慢速度扬起语势,加重语气,说透说清,给受众造成一种“反差”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二)对主体部分的处理
新闻的主体部分,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是对导语中所提出的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作进一步的阐述,使观众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完整具体的认识。因此,要处理好主体内部的层次和主次,才能把主体部分叙述清楚,让听众、观众能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达到宣传的目的。新华社4月13日电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定,我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一些国家所视为的“非市场经济国家”,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做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日前完成。这项研究从我国经济现实出发,同时考虑指标的国际可比性,以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等作为测度体系,认为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外在推动,市场化程度在2002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所长李小西说,60%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的临界水平,中国达到69%的市场经济水平,无疑是市场经济国家。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说,是否为市场经济,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重要的概念。目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已成为我国在应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这项成果对继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谋求公平公正的贸易地位将产生积极影响。
这条新闻是由四个自然段构成的。第一自然段为新闻的导语,第二、三自然段为新闻的主体,第四自然段是由新闻的主体加结尾构成的。下面来对这篇新闻稿件的主体部分进行层次的划分,然后找出主次。
主体是由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构成。主要介绍了这项研究成果的研究程序及其原因。主体的第一层次就是第二自然段,它主要对导语中的“何人”,即什么人做的研究,什么人得出的这个结论进行了阐述,并且详细叙述了研究的步骤。主体的第二层次是第三自然段,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李小西的话,介绍了“结论”得出的依据是什么。主体的第三层次是稿件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的话对导语中没有涉及的“什么原因”进行了介绍。在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由谁研究的这个项目和第二个层次即研究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找出它的依据来比较而言,应该说,为什么要找出它的依据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主要层次应该是第四自然段,次要层次是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
那么我们在处理这样一篇新闻稿件的主体时,首先要让每一个层次内的语意抱团,比如,第二自然段也就是第二个层次,只有两句话,分别又是第二个层次内部的两个小层次,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就要让两个层次相对的作为新闻稿件中的具体情节处理对主体内部层次的处理要注意层次内部的集中,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意要“抱团”,加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少停多连。另外,还要注意,层次间语气的转换和衔接,避免平直无变化。
(三)新闻稿件中具体情节的处理
对具体情节的处理,把握“感而不入”的境界。
“感”:在新闻播报中,把握新闻稿件新闻点的基础上,要切身去感受,有了真实的感受而形成播讲的愿望,才能播讲清楚。
“不入”:要有真切的感受,但不要陷进去,否则将影响对稿件的整体把握,而没有客观性。练习:《四川江油蒙面歹徒挟人质抢银行》 记者黄志富成都报道 前日下午5时10分左右,一名身份不明的劫匪身绑炸药,外穿雨衣,头用肉色丝袜套住,劫持一名年轻女子突然闯入江油市金轮干道解放碑附近的建设银行企图抢劫。江油警方与劫匪相持两个小时后,劫匪被击毙,人质安然无恙。
据当时在该行取款的一位杨姓男子介绍,当时是下午5时10分左右,他和一些人正在办理取存款业务,突然从门外闯进来一个头部用肉色丝袜套住、穿着一件雨衣的小个子男子和一个吓得浑身发抖的年轻女子,那个大约1.5米多高的男子,看样子有30多岁,他一手抓住那个年轻女子,一边凶狠地对营业厅里的顾客吆喝道:“出去,出去。”随后又对银行柜台里的几个营业员喊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我就拉响炸药,同归于尽!”杨氏男子说,他在往门外跑的时候,隐约看见那个满脸凶光的歹徒腰上捆着炸药包,那件雨衣有些小,穿在身上紧巴巴的。在警戒
线边,记者看见两个中年男女正在门外街上痛哭,打听得知,他们就是被劫持的女青年的父母。事发前,他们一家正从太白公园外经过,冷不防被劫匪抓走女儿,后又挟持着进了营业大厅。
接到报警,江油市公安局立即调集各警种赶到了现场。与此同时警方开始与歹徒周旋对话,解救人质。在一个多小时的僵持中,劫匪的态度一直很狂妄。
下午6时40分,现场民警在应急小组的布置下,为了保证人质和现场上万名围观群众的安全,最后一次要求歹徒释放人质,走出营业厅投降。在劝说无效后,随着一声枪响,狙击手一枪击中劫匪的太阳穴,劫匪当场毙命,人质安然无恙。7时,现场公安人员开始陆续撤离现场。
目前,江油市警方正在对此案进行深入调查。
这篇新闻稿件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来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而且描写的篇幅相对要多一些,较为详细。稍不留意,就会过多地去渲染这些细节,使消息类的播报偏向了通讯的播报,就显得整体不协调,节奏混乱。主要的还是让人们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所以在播报时,就要把握住“感而不入”的境界,不要陷入特有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感情控制不自如,应该把语气控制在概述的样式中。
当前, 我们有些电视记者, 存在着淡化文字、忽视新闻导语写作的倾向, 认为只有画面才是第一的、主要的, 从而放松文字功底的磨炼, 常常草草挥就导语, 久而久之, 镜头下的导语变得千篇一律, 个性模糊, 缺乏吸引力。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 电视新闻虽然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传播优势, 在新闻媒体之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 电视新闻的王牌地位也在其他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 其作用和地位日渐被侵蚀削弱。另外, 由于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 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 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把新闻中最新、最吸引人的部分提炼成导语
一条成功的新闻导语, 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成导语。使新闻导语中有能抓住观众视线的东西, 形成“导语一启动, 观众就盯住”这样呼之有应的互动关系。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 (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 不要水厂一滴水, 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 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 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 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一般来说,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显摆”出来, 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安徽电视台2008年1月7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龙记”》 (该作品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就形象地把各地冒着黄烟、白烟、黑烟、喷出火舌的烟囱比喻为“黄龙”“白龙”“乌龙”和“火龙”, 并在导语中借用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提法。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 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 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 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 让人耳目一新, 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二、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吸引观众
导语要学会吸引人, 吸引人就要设置悬念。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 主持人可以用神态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以探究“水落石出”的心态收看之后的新闻。
再看一条《贼大胆, 偷来货品开商店》的新闻。
[导语]:在深圳龙华镇, 有一间杂货店, 这里卖的东西从外表看没什么特别, 但是仔细看看外包装你会发现, 上面竟还粘着别家商场的价格标签, 原来这里卖的东西都是偷来的。
这个导语的悬念是, 这个杂货店的老板是什么人, 这些货是从哪里来的?
比较播出前的原导语:深圳警方近日抓获一个家族盗窃团伙, 从其住处搜出被盗商品2000多件, 价值6万多元。
这个导语也没错, 只是平淡无奇, 吸引不了受众的注意力。
设问也是悬念的一种, 用设问引出新闻事实, 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 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 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 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 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 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 听来趣味盎然。
三、以现场报道的形式播报导语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面对摄像机 (观众) , 以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方式。
比如, 2003年8月1日, 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新闻》播出《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的新闻导语:“各位观众, 在历经了5年零3个月的建设后, 连通海口龙昆北路以及海甸岛五西路的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 世纪大桥全长2681.9米。它的建成使龙昆北路到海甸岛的行车时间缩短为3分钟, 大大地带动了海甸岛片区的开发建设。”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背后是雄伟壮观的海口世纪大桥全景, 记者犹如一个向导, 在事件发生地向观众描述事态, 带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以现场报道出现的新闻导语, 观众既能看、又能听, 使观众更强烈地感觉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从而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信息含量, 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电视新闻导语要通俗化、口语化
就新闻传播而言, 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 加上是“一听而过”, 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 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1) 口语化。
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 重要的问题, 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 万不该, 走歪门邪道最不该, 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 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3) 朴实自然。
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 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 卖弄文字游戏, 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 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 简短明晰。
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 要简洁明快, 不能拖泥带水。
(5) 形象生动。
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 将“气候”改成“天气”, 将“立即”改成“马上”, “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 “乃”换成“就是”等。
(6) 慎用简称。
不能随意进行不规范的简化。现在我们不时可以听到电视上有“争号创手 (实为争创青年文明号及青年岗位能手) ”“打传 (打击传销) ”“清无 (清理无证照经营) ”等, 听起来令人费解。电视新闻中应尽量少用简化, 如用也应先用全称, 后用简化。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导语中, 不要包含全部细节, 不要罗列数字, 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总之, 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更需要迭出新意, 关键在于记者编辑的业务积累和对新闻本身的感悟, 形象和逻辑思维的灵活、缜密程度;除此以外, 还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技巧, 使新闻导语建立在起点高, 立意新, 构思奇的基础上, 使新闻导语为整条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新闻导语 产生 演变
新闻导语最早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由我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涂宝瑛、戈公振、邵飘萍、任白涛等人从欧美把它引迸来,我国报纸上的消息开始也有了这样的导语。最早的导语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创新,已经发展为第二代、第三代导语,下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第一代导语
新闻导语最早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通讯社以及一些大报馆纷纷派出记者前往前线采访。这些记者开始采用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发稿。由于电讯技术还很不完善,加上战时电报机械和线路经常发生故障。有时记者写的早期那样的消息,发了开头或一半就中断了,编辑部收到的文字缺乏新闻要素,往往编不成一条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想出一个急救的办法,要求前线采访的记者在写消息时,先将报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和原因等读者最关心的要素统统写入消息开头的第一段,细节放在以后再说。这样写出的稿件即使发报过程中因出故障而中断,只要编辑部收到具有上述要素的第一段,也可成为一条消息。1865年4月14日晚,在林肯总统遇刺的同时,“港口新闻联合社”的一名记者拍发了一条只有12个英文单词的捎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这一事件象征着“第一代导语”的诞生。1889年,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长新闻,开头是: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强烈最大的风暴(何因),于3月1日(何时)横扫萨摩亚岛(何地)。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他船只被掀到港口附近珊瑚礁上摔得粉碎,与此同时美、德143名海员要么葬身海底,要么别在离家万里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之所。唐宁在新闻的开头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6个要素全部交待清楚,被称为是新闻要素俱全的导语。到19世纪末,美联社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要求:新闻必须有导语,导语要5W俱全。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了七八十年。
第一代导语的优点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上都能了解。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那么深刻,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美国新闻界称第一代导语为“晾衣绳式导语”,意思是把所有事实全部系挂在导语这一根绳子上,不分轻重主次,给人以零乱感、沉重感。第—代导语在缺乏醒目和吸引力上失去了读者。
二、第二代导语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当信息传播的技术障碍消除后,记者不必担心线路突然中断等故障而影响消息的传送,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就不再成为必须遵循的原则。特别是广播媒体出现后,为了与报纸竞争,就不得不改革新闻报道的方式。因此,一些记者主张,应根据每则新闻的特点,从新闻要素中挑选一两个最重要、最有感染力的要素,突出地写人导语之中,以突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将其余的要素放到后面的段落中加以叙述。这种以最少的“w”突出新闻事实中的“部分要素”,表达新闻精华的导语,便是第二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也称“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例如: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第二代导语的特点是:简短、清晰。优点是更加简明、醒目,而且避免了导语与主体之间解释与被解释的单一模式,以及由此造成的内容上的前后重复。它以明显的优势撼动着第一代导语在消息写作中的主导地位。
三、第三代导语
20世纪60年代,新闻界的竞争愈加激烈,高科技的通讯设备又使新闻记者如鱼得水,读者的阅读水平日益提高,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代导语产生了。
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第三代导语既是对第二代导语写作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对第二代导语写作的重大突破。这种导语的特点是在保持新闻报道特色的前提下,更多地运用一些文学笔法,写法上不拘一格,追求新颖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灵活的表现手法,强调导语的自由和吸引力;导语写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例如:
1995年我国乒乓球男队在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现将一些报道的导语摘录如下:
“时隔6 年之久,中国队终于战胜了老对手瑞典队, 获得第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冠军, 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人民日报》)
“中国乒乓球男队今晚终于实现了数年来的梦想, 重新夺回了阔别6年的斯韦思林杯。”(新华社)
“当王涛一记重扣将球打在佩尔森的球台上, 夺取了通向胜利的最后一分时, 万人的天津体育馆内顿时成为国旗、掌声和欢呼声的海洋。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经过. 2小时25分钟的艰苦奋战, 终于在男团决赛中以3比2 力克连续三届的世乒赛冠军瑞典队, 重新夺回了阔别6 年的斯韦思林杯。(《北京日报》)
“昨天9时50 分, 随着王涛一记犀利的正手攻球击中佩尔森的左路, 更随着王涛后仰在地对天欢庆的狂势姿式, 阔别6年的斯韦思林杯终于让卧薪尝胆的中国队从瑞典人的手中夺回来了。”(《北京青年报》)
从上述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导语可以看出,记者确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写出的导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而且又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删繁就简,突破陈规——第三代新闻导语刍议,吴爱国,新闻采编,1998.1。
[2]略述导语的演变及其表现形式, 安莉军, 甘案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例如:
[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 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例如:
[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 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
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例如:
[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 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北京的冬天》)
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请看:
[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 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
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现各举例如下: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这位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
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请看:
[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 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驻伊使馆人去楼空》)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例如:
[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 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
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例如: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 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
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洁则意多,减始能净。”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例如:
[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 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全球“10亿富翁”476人》)
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栏
目
策
划
策划人:高燕、毛雅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一、栏目阐述:
《综合新闻》
“以校园新闻资讯为主,社会新闻为辅,突出大学生校园生活色彩,校园关注的动态消息累新闻栏目”,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为更多的教师,学生等提供多 层次,多视角的新闻报道。
二、栏目宗旨:
及时而准确的像同学们传达校园内以及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
三、栏目定位: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新闻栏目,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准确、快速的传 达个受众,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们传达最新的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让同学们能准确、及时的了 解国内外新闻动态,掌握最新新闻资讯。一切为了学生,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注重节目的时效 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四、栏目名称:
《综合新闻》
五、栏目口号:
掌握新闻动态,了解新闻资讯,关注实时动态,关注校内校外,大家好,这里是综合新闻。(综合新闻)
六、栏目风格:
严谨、公正。主持人在播报校园新闻时既要有亲切的态度,具备严谨公正的态度。
七、栏目构成:
实事新闻和校园新闻两部分构成
八、栏目内容:
校内的重要活动,会议和政策通知等。
网罗校园重要和实用的新闻资讯,包括教学信息(如选课、学分制、考证、教学活动、学术活动等)、学生工作(奖助贷政策信息各类评优信息,招生就业等)。
主要介绍学生活动,如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各类文艺比赛和社团活动,如 重大体育赛事,文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
针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件进行重点播报。
九、栏目形态:
栏目片头+内容提要+详细内容(包括串联)+片尾。
十、栏目播出方式:
录制播出,另可传到学校网站上。
十一、所需设备人员:
虚拟演播室 摄像机一台、磁带若干、采访话筒 刻录光盘若干。
主持人一名、摄像两名、记者两名、指导老师一名、后期制作人员两名
《综合新闻》
本期主题:文化建设、环保、神舟八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学习领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报告会、大学生骨干学习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座谈会、节目主旨:1.关注当前社会文化动态。2,关注环境保护问题。3,关注国家科技新动态。4,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5,了解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会议精神。
节目时长: 12-15分钟左右
基本框架:综合新闻播报,分为校外校内两个部分,穿插相应的视频和话外音。
人员分配 : 播音室主持人:高燕
配 音: 王玉
摄 像:马建楠
场 记:毛雅倩
节目具体进程
播放片头(30秒左右)演播室(镜头给主持人)
主播:掌握新闻动态,了解新闻资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1年--月--日,欢迎收看本期的校园综合新闻。关注实时动态,关注校内校外,下面请关注本期社会热点内容(30秒左右)
首先关注最新社会热点,2011年11月25日,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2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镜头切到图片画面,加画外音。(话外音内容如下:李长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主题,文艺战线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奋力开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
主播:不难看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程上,文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但是,在百花齐开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全国14个省级环保部门报来了通过初审的84家稀土企业名单和审查结果。环境保护部经过严格审查,筛选出15家企业作为符合环保要求的第一批稀土企业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告。
我国稀土行业共有企业300多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广东、江苏、福建、湖南、山东、广西、四川等省(区)。从核查情况看,稀土行业环境保护水平整体较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一些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进行环评审批或未落实环评批复的要求;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不规范,放射性废物大多未经处理,存在安全隐患;矿山开采企业生态破坏比较严重。
主播:地面上的情况,就是如此,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神舟蓝天,和我们的神舟八号。“神舟八号”11月1日5时58分从酒泉发射,以在轨运行16天又13小时(397小时)的时间和1100万公里的行程,成为迄今中国在太空飞行时间最久、飞行距离最长的飞船。经过与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两次空间交会对接,11月17日晚,“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返回着陆。
【镜头转到图片画面,加画外音:,“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已经正式开舱。开舱人员入舱取出包裹,取出由专用“太空邮局”邮袋包裹的搭载物品。据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郝平介绍,开舱后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是将搭载物品取出,飞船搭载的科学实验物品在主着陆场已取出一部分,还将在“回家”后取出另一部分;二是由于任务进行顺利,飞船上有一些备份的系统没有工作,备份伞舱等设备需要进行拆除;三是将神舟八号内的数据取出,并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为后续搭乘神舟飞船的航天员创造一个更舒适、安全的环境。】
主播:在期待我国航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关注校园动态,了解校园生活,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校内新闻热点。2011年11月17日晚上,我院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在艺术楼六楼举行。学院副院长姚伶,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相关部门,以及各系院的党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和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学生代表共计450人参加此次大会。
【镜头切到图片画面,加画外音。(话外音内容如下:今年暑期我院以“十二五”献礼九十年”为主题,采取集中组队和学生自主分散实践两种方式,共有4236名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院级团队三支(72人),系级团队13支,服务乡镇14个,体验“三同”活动15天,组织文艺演出4场,走访了32个企事业单位,深入街道社区24处,联系农户130户,建立了4个实践基地,区、州级媒体报道4次,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编写专题简报4期,编写新闻简讯30篇,收到学生感言465篇,投入四万元,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宗旨。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团中央网站、搜狐网、中国青年网、自治区共青团网、昌吉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对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报道。团委组织各实践团积极利用媒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主播: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结束以后,我院就此次会议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与探讨。
11月4日下午,学院副院长姚伶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向我院学生党员重点传达了张春贤书记所作的题为《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的第八次党代会会议内容。姚伶副院长提出,学习领会、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党员不但自己要深刻学习领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深入思考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还要在普通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
11月18日下午,学院在初教院二楼会议室,召开大学生骨干学习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座谈会,学院副院长姚伶出席座谈会,来自系院的34名学生骨干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生骨干代表积极发言,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张春贤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畅谈感想、表达心声,抒发对新疆实践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学生代表们在交流中还谈起了中央新疆座谈会召开以来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自己家乡发生的变化,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广泛联系实际,勤奋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一代。)
主播:11月18日18:00,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谢昌蓉在南校区1224教室为全体学生党员作了“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报告会,通过分析和解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号召全体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
【镜头转到图片画面,加画外音。(画外音内容如下:谢主任从新疆过去五年的回顾、2010年的工作、过去五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今后的主要任务结合大学生就业对张春贤书记的讲话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解读。她指出,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是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举行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张春贤书记所作的报告,关乎民意,立意深远,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振奋人心,是全面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
主播: 发挥青年特质,让青春在建设美好新疆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本期校园新闻的内容就是这样,欢迎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会。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7迎中秋读书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根据市文明办《关于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郑文明办〔2017〕81号)及中牟县文明办相关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关于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9月27日下午,图书馆、宣传部、团委在图书馆三楼报刊阅览室联合举办了“赏读经典名作 成就靓丽人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7迎中秋读书沙龙”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学院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副校长陶华,图书工作委员会委员农业工程学院院长王立河、财会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闫银灿、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王秀红、人文教育学院院长赵淑芳、图书馆馆长陈会丽等18位代表,此外还有学校读者协会及文联社的50名成员。活动由图书馆副馆长赵秀莲主持。
陶华校长在致辞中阐述了阅读经典的重大意义,指出阅读经典书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明,可以促进我们使命感的养成,可以增强我们汲取前行的思想力量。最后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大家充分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希望大家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将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在活动过程中,各位学校图工委代表畅所欲言、互动交流,不仅向青年大学生推荐了值得阅读的经典书籍,而且分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点明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特殊意义。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此次活动推荐的书籍有《治家格言》、《狼图腾》、《伤逝》、《金锁记》、《活着》、《平凡的世界》、《唤醒心中的巨人》、《傅雷家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学习的革命》、《水浒传》、《问渠那得清如许》、《徐霞客游记》、《红楼梦》等20多部经典书籍。
参加活动的学生代表畅谈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大家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而谈,尽情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最后,陈会丽馆长进行了总结,指出学校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商讨,共推荐中华传统经典100部,我国现当代名著名作100部,外国名著名作100部,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图书300部,书目已张贴在图书馆一楼大厅的公告栏中,可供同学们尽情选取阅读。
周恩来同志曾经就要求新华社研究一下“我们的记者能向西方记者学习些什么?”就导语而言, 西方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视导语, 无论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还是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 都把导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高度重视, 讲究写作技巧,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对我们重视导语、写出好的导语, 不无启发意义, 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分析评判、学习借鉴。
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在谈新闻导语时写到:“每一个曾经为写好一个导语而苦思过一番的新闻工作者都能体会到, 为什么写导语这么费劲。”导语难写, 需要“煞费苦心”。据美国新闻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介绍, 《纽约时报》一名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 导语写了十三遍才写成。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说:“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 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 第一句, 甚至第一行。”导语在通篇新闻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有没有人愿意读下去, 成败在于导语, 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这位学者还把导语看作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 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 那么, 他就是没水平。”“一个平庸的记者只能写出一条一般化的导语。”
“文无定法”。西方记者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也是“各显神通”, 手法各异, 风格多种多样, 别具特色。通过一些实例, 我们来对西方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技巧作一番探讨分析。
1通过冷静节制的文字直陈要点
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 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新闻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写作也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字风格。西方新闻工作者标榜 “客观、公正”, 讳言宣传, 但是很善于宣传, 往往把倾向性“隐藏”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 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陈述方式加以表现。他们从导语开始, 行文就显得比较冷静, 在情感、立场、 观点上都有所节制, 少有夸张的形容词, 不动声色, 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直接摆出新闻事实中最新、最重要的内容, 或点明报道的主题, 似乎没有明显的“褒贬”, 极少渲染主观色彩。如下面的导语:
“北京电台于今天凌晨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 但是, 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上面两条导语都是关于国家领导人的, 内容重要, 人物显著, 然而用笔极省、 结构紧凑、内容清晰, 没有可有可无的内容, 没有“过火”的文字, 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或新闻事实的要点。
又如:
“欧洲大战昨天佛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对于一场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样重大的事件, 这两条导语没有任何附加的修饰语, 寥寥数字, 直接交代, 只突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 精炼、简洁到极致, 似乎“处变不惊”, 只用一个惊叹号来表达对战争爆发的震惊和胜利的喜悦, 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比较下面两条导语: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同一事件, 另一家通讯社的导语是: “人类登上了月球!”
前者突出美国人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后者强调“人类”, 而且更加简洁有力, 没有冗词赘语。
从以上的这些导语我们可以看出, 好的导语, 尤其是动态消息的导语, 写出的是要点, 提供的多是“干货”, 绝不“拖泥带水”, 有的是干脆利落, 避免的是啰哩啰嗦, 没有空洞的说教, 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美联社写北京人民过节:“今天晚上, 20多万人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秋节, 放爆竹, 吃月饼。”写美国人过节: “美国人民携带着国旗、热狗以及各种红、 白、兰三色的东西欢庆独立节。”
都是同一家通讯社, 写别的国家和本国人民过的重要节日, “调子”相似, 没有用“喜气洋洋”之类的词句去刻意渲染, 没有戴上一顶“高帽子”试图去 “宣传”什么。记者只是“如实道来”, 概述事实要点。
2抓住突出显要的特点创造印象
抓不住人物或事物的鲜明特点, 没有“抢眼”的地方, 新闻作品的导语就会流于一般化, 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公式化”的感觉, 或者像发布公告一样乏味, 很容易失去读者。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很善于抓住新闻事实的显著特点, “凸显” 新闻,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人过目不忘, 引起人们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关注。如:
“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参加了周恩来的正式宴会。美国人胃口很好, 吃得津津有味, 像老手一样使用筷子。”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一起共餐, 记者抓住美国人“使用筷子”而且“像老手一样” 这一细节特点, 既表现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又有吸引读者的趣味性。
“在这里, 地面上燃料奇缺, 农民不得不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 在3200米的地下, 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地面”与“地下”的一种反差, 不言而喻, 显出了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如果写成“在某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则与其他类似的“发现”相雷同, 不足为奇。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起笔就用“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这一显著特征, 为正文报道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一系列具体情况作了概括, 相当醒目, 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如果写成“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 显然淡而无味, 表现不出其重要性, 毫无引人之处。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 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用文件之多反映联合国机构的庞大, 数据具体, 特点突出, 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
法新社记者写的下面这条导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地人们用这样的格言来概括中非内陆小国卢旺达的人口过剩:‘卢旺达有多少棵香蕉树, 就有多少户人家。’”
美国《迈阿密论坛报》的人物特写《最后一位皇嗣》:“他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皇帝, 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从满清王朝皇室的显赫成员, 到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 概括了溥杰的人生经历的鲜明特点。十分简洁的一句话, 一下子就 “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令人很难忘记。
法新社记者采写的《中国的功夫片》: “前程远大的中国影星李连杰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李连杰在电影 《少林寺》中一举成名, 看来要取代功夫片超级影星李小龙。” 李连杰和李小龙, 两位都是中国功夫片的明星, 而“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 是李连杰“取代”李小龙的独特之处, 令人关注。
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云南来鸿: 早春》:“离开北京越远, 就越难听懂中国话。”导语抓住中国南北方言的差异, 使人们对中国南部边疆省份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
3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激发兴趣
导语的“导”字, 就有引导、导入的意思。一篇新闻作品, 通过导语, 把受众“引导”“导入”正文。所以, 导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吸引力, 紧紧 “抓住”读者往下看。有的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没有好的导语, 就等于钓鱼钩上没挂诱饵。”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好奇心, 在导语中放置“诱饵”。当然, 前提是不能扭曲事实, 刻意为之, 去故弄玄虚, 故作惊人之语, 玩噱头。
来看下面的导语:
“今天, 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 亨利·基辛格把他的三副面孔表演得淋漓尽致, 这使周围的人大为开心。” 美国著名外交家有“三副面孔”?居然让人们“大为开心”?读者自然好奇, 要去一“睹”为快。
关于福特总统遇刺有惊无险的报道: “今天晴空万里, 阳光明媚, 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
带枪的红衣女郎是谁?会发生什么样的险情?读者非读下去不可。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 显著, 西方新闻记者在导语写作上很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法, 别出心裁, 让一般普通的新闻事实也像“吸铁石”一样将人们吸引住,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写北京民众在严冬中溜冰舞龙过灯节的新闻导语:“今天, 星期日, 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穿上了冰鞋”?极有趣味性, 吊起读者的胃口。
中国兵马俑在国外展出的导语:“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 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把兵马俑写“活”, 自然引人入胜。
关于拍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 的三条导语:
“时隔七百年后, 马可·波罗又回来了。”
“在另一个时代离承德不远的另一个夏令行宫, 威名赫赫的忽必烈设宴款待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 但是, 美国、 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同一题材的三篇报道, 新闻导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比较, 前面两条导语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后者似乎显得平铺直叙, 明显略逊一筹。
再如下面两条导语:
“当七英尺二英寸 (二米二O) 的中国运动员穆铁柱小步跑入体育馆时, “嗬”!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惊讶声。” 写得一般化。
而另一位记者的导语, 捕捉的是人们在不知这位“巨人”运动员身份情况下的“惊讶”镜头, 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 “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 一位美国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
4调动形象艺术的笔墨展示画面。
导语写作有常规, 但无定式, 反对生硬僵化, 追求突破创新。西方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不拘一格, 手法灵活多样, 特别是通讯特写, 擅长形象化, 常常运用艺术手法写导语, 以生动的文笔再现清晰的“画面”, 对典型细节、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人物的典型特征, 或工笔细描, 或简笔勾勒, 让人或“身临其境”, 或“耳闻目睹”, 去“走进” 新闻事实。
合众国际社的《北京的冬天》:“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 吃着冰淇淋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年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 冬天来临的景象如在目前。
来看一篇社会新闻的导语:“一头狒狒逃走之后蹓进杜罗塞·普拉默夫人的家, 在那儿又是吃东西, 又是喝黑啤酒, 还到浴室洗了淋浴, 最后在房主人床上打滚。在他尽情享受期间, 普拉默夫人吓得躲在厨房里不敢出来。”生动有趣, 扣人心弦, 人们仿佛“看见”狒狒的一举一动, 同时也不免为主人捏把汗。
合众国际社的一条导语:“在美国的威尔福特豪尔的美国空军医疗中心, 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了一个四个月的早产婴儿, 这个婴儿小得可以放在医生的一只手掌上。”只需一笔形象的图画, 如见其人, 顿时让人“感知”早产婴儿的“小”。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写的《中国式的夏令营》:“中国领队拿着一个手提式电子扩音器, 命令一群青年排成两路纵队。二十名中国青年立即鸦雀无声地列好了队形——中国式的夏令营队伍。四十五名来自北美的青年也排成了两行, 但是他们动作缓慢, 而且还开着玩笑, 打打闹闹, 十分散漫, 一下子就扎成了几堆——美国式的夏令营队伍。” 通过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 把中美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集合”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为了避免枯燥乏味, 有的西方记者还会用散文笔法抒情写意, 让新闻富有感染力, 增强可读性。如:
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采写的 《过长江三峡》的导语:“这是一条怒涛奔腾、凶猛不羁、然而却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中国的心脏地带。” 抓住长江的性格特征, 槪写一笔, 仿佛写意山水图, 气势壮阔的长江立刻“出现”在眼前。
同样是写河流, 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夫·鲁卡斯的《尼罗河自述》, 则别具一格, 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 导语宛如一幅深情优美的抒情画卷在慢慢展开: “我与天地同庚, 像宇宙一样壮丽, 像车轮一样有用。我辽阔、美丽、历史悠久, 像诗歌一样引人入胜。我是全世界最长最雄伟的河流尼罗河。”
参考文献
[1]程天敏, 杨兰瑛.中外新闻选[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新闻导语范文】推荐阅读:
办公室礼仪英语:导语10-05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09-21
小新闻新闻稿范文800字05-26
新闻时评范文09-06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06-03
新闻评论范文80006-22
校园新闻线索范文07-02
政府新闻稿范文07-10
军训新闻稿范文09-25
新闻稿范文企业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