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精选10篇)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1

沪教委德〔2009〕56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坚定中小学班主任的理想信念与职业追求,现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教基一〔2009〕12号)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本区县贯彻落实文件的情况,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等及时报我委德育处(报送邮箱地址:dyc3110@126.com),以加强交流,总结推广。

— 1 — 附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九年十月十四日

(联系人:邹竑;联系电话:23116791)

主题词:基础教育

中小学

班主任

规定

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0月16日印发

(共印35份)

— 2 — 附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教基一〔2009〕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教 育 部

二○○九年八月十二日

— 3 — 附件: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 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 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 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 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 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 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 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 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 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 — 6 —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第五章 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 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

第二十条 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8 —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2

最近,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的争议, 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教育权的问题, 教育权是教师的自然权利, 道德权利, 同时也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法定权利, 为何会在今天会以一个部门规章的法律形式重新给予确证?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教师教育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 我们必须从教育法学的理论视角给予解答, 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权的实现, 建构合理的师生教育法律关系,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教师教育权即规定或隐含在教育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教师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施教对象进行教育的权利。纵观教育发展史, 教育权经历了两次再分配, 即从家庭走向学校, 从民间走向国家 (见图一) , 而现代社会的教师教育权即伴随着两次再分配的过程而产生, 教育权开始在家庭、教师、学校、国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 但是教师的教育权从权利的起源上来讲, 其是源于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 当然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为什么教师教育权的实现会成为一个难题

教师教育权作为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法定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但是为何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的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讲,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我们开始强调保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199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当然, 我们强调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利价值取向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们片面强调和夸大了学生的人身权利, 却对师生的教育法律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仅第二十条的“不得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导致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很多老师不想管、不敢管、不愿意管学生。

其次, 新闻媒体对于一些“教师事件”过分夸大事实负面报道;很多家长自私自利, 目光短浅, 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批评之后, 就去找老师茬, 殴打教师, 甚至到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那里去告状;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视“安全稳定为头等要务”, 不为教师主持公道, 使得老师成为弱势群体, 逐步丧失了教育的话语权, 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

再次, 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权利—义务关系非对称性, 是教师教育权难以实现的法理根源。根据法理学中的权利义务理论, 我们得知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其形成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 (见图二) 。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以教师的教育权为例, 言其对应, 即指教师教育权的实现都必然伴随着教师和学生保证实现其义务。言其依存, 即指教师的教育权以教师和学生的义务为存在条件, 而教师的教育义务以教师和学生权利存在为条件。同时, 两个主体的权利总量必须与其义务的总量对等, 这种量的对等是教育公正和正义的基本标准。

由此可知, 教师教育权并不是孤立的, 学生的受教育权及人身权利、学生受教育义务以及教师的教育义务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权的实现。当前我们过于强调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人身权利的保护, 而忽视学生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强调教师教育义务的履行, 而忽视教师教育权利结构的完善和权利的保障。最终导致学生不考虑与自己对应的作为义务人的教师的利益、权利人义务人之外第三者的即社会的利益, 使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及人身权利走向滥用的歧途, 导致教师的教育权无法得以实现, 最终会有损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正是由于上述教育法律关系的“钟摆现象”导致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师只要管学生, 学生在民主评议中给你打“不满意”, 家长告你状, 领导批你;教师只要不管学生, 学生在民主评议中给你打“满意”, 家长也不告你, 领导表扬你。长此以往, 我们教育何以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我们国家何以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对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分析

因此,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可以说是对上述弊病的回应, 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但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 此规定否定了其他任课老师批评教育的权利, 剥夺教育法律授予全体教师的基本的教育教学权利。

其次, 规定是非常模糊的, 什么是“适当方式”, 在那些情况下可以适用“适当方式”?在那些情况下不能适用“适当方式”?对此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老师仍然无所适从。

再次, 由于此规定仅是个部门规章, 且与教育法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相冲突, 导致其不能从根本上平衡班主任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衡对称, 更遑论全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衡和对称。

四、如何保障教师的教育权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促进师生权利与义务关系结构的对称与平衡, 才是解决教师教育权问题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首先, 完善教师教育权的权利结构, 赋予教师惩戒权。因为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也无法全然排除外来的强制性的影响, 无视这一客观需要而否认教师惩戒权的存在, 不利于教师教育职责的正常行使, 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1]但必须对惩戒权的性质、目的、法律许可与禁止的形式、惩戒权行使的合理范围的限定、监督与救济途径的设定进行详细的规定, 同时赋予教师司法救助权, 使得教师能够通过行政申诉、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 必须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进行限定, 特别是学生的申诉权, 即对申诉合理的范围、途径进行限定。鼓励合法申诉, 禁止非法申诉, 防止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走向滥用的歧途, 导致教师的教育权无法得以实现, 最终会有损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第三, 各个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 使家长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正确对待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应有的权利, 在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 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要打破“安全和稳定是头等要务”的体制性拘谨现状, 解除这条束缚老师的紧箍咒。在规则秩序完善的过程中要释放教师的“活力”,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大有作为”, 而不是仅仅在拘谨的规则下委曲求全。

总之, 我们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教, 培养法律信仰, 使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权利与义务走向对称和平衡, 防止走向极端。只有这样, 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构, 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3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省财政厅负责全省会计人员(取得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下同)的继续教育工作。具体负责制定我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组织开发、推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组织全省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指导、督促全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管理省直部门(单位)、在并的中央驻晋单位和省直管单位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在其它各市、县(区)行政区域的部属、省属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由所在地财政部门负责管理。

各市财政局负责本市的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本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确定本市各级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具体职责和管理权限;监督、管理本市继续教育工作,规范会计培训市场;制定、审核本市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具体组织本市中级(含)及以下职称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实行全省统一管理

各市、有关各单位应积极向省财政厅推荐本市、本单位德才兼备、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热心会计教育的人员作为全省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后备人选。省财政厅依据各市、各单位的推荐,择优选拔一批人员组成继续教育师资库,并将师资库人员基本情况和技能特长在“会计之星”网站上公布,全省共享,担负全省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凡入选的师资,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的继续教育师资培训,省财政厅将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师资授课质量由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评价,对授课质量差的实行淘汰,并定期补充新的师资。凡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都要从师资库里挑选使用师资。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备案管理

有能力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直管单位,应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备案后可组织本系统(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市、县(区)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必须在当地财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办学证照、场地设备和培训收费;备案时间:每年年底(12月份);备案方式: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备案一次。培训机构要严格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要按照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统一规划安排教学内容,不得私自改变培训内容、滥用滥发教材。

每期培训班开班前,举办方要将本期培训方案进行备案,包括:培训人员名单、培训地点、培训内容、授课老师、选用教材以及考试试题大纲等。财政部门应对培训方案进行认真审核,凡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通知备案方,进行修改。培训期间,财政部门要对培训班进行监督管理。每期培训结束后,举办方要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试,财政部门要向参训人员发放征求意见卡,对培训质量、师资水平及整个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备案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随时对各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对以各种名义欺骗考生、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要立即取缔。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检查结果于每年年初(1月份)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报上级会计管理部门。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实行登记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登记和管理工作。凡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单位)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举办方应将考试合格人员名单报送所备案的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对培训合格人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进行确认登记。凡在省级财政部门备案的培训班,省财政厅将以便函形式,将培训合格人员名单发送各相关市级财政部门,以便进行后续管理。会计人员在职自学情况,由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及有关单位提供证明,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确认登记。对无特殊原因、年度内未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登记工作,连续两年未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予以公告。不进行注册登记的,不能办理调转手续。

五、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山西省财政厅1998年2月27日公布的《关于转发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晋财会字[1998]8号)同时废止。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

注: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详见本刊2007年第1期上第73页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4

关于开展“学廉洁从业规定、做遵章守纪员工”

主题教育的通知

公司属各党支部(总支)、各县公司党委:

为有效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反违章”活动,深入推进廉洁从业风险管理,推动廉洁文化“六进”活动开展,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提高廉洁从业意识,提升制度执行力,大力营造遵章守纪的环境和氛围,决定在公司系统开展以“学廉洁从业规定、做遵章守纪员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当前,公司系统有少数干部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淡薄,对廉洁从业相关规章制度不清楚,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有的甚至明知故犯,执行力低下,可能引发违纪违法问题的“违章”行为和习惯始终存在,必须加以纠正。

开展本次主题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干部员工深入学习廉洁从业规定,开展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反腐倡 — 1 —

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促使干部员工掌握需要遵守的有关制度,强化制度意识,提升执行力,营造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

二、重点内容

本次主题教育以学习和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和制度为重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市、县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

重点学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省公司惩防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实施办法、“三重一大”议事规则、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的意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规定》、《关于清理小金库、推行阳光理财的意见》、《关于违反“阳光理财”制度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职工奖惩规定》、《职工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处理规定》、《*服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规定》等。

(二)市、县公司一般员工

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服务“十项承诺”、“三公”调度“十项措施”,省公司《职工奖惩规定》、《职工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处理规定》、《*服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违反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的处理规定》、部室廉洁从业规约,以及市、县公司的相—2 —

关规定。

(三)乡镇*所员工

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服务“十项承诺”、省公司《廉洁规范*所管理标准》、《乡镇*所财务管理办法》、《关于清理小金库、推行阳光理财的意见》、《关于违反“阳光理财”制度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关于进一步从源头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相关部分、《关于违反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的处理规定》以及市、县公司关于廉洁自律的规定。

三、时间安排

2009年3月10日至6月10日

四、方法步骤

本次主题教育各单位可结合实际组织,在具体实施上,可按照“学”、“看”、“讲”、“查”、“改”五个步骤进行。

一是“学”: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学习,重点学习上述廉洁从业方面的重要规章制度。同时开展读一本廉洁自律书活动。重点学习省公司编印的《名人品德言行录》、《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人生自律书》、《腐败泯灭亲情》,以及公司纪委已经编印的《廉洁小故事选编》和主题教育期间编印的《干部廉洁从业学习手册》、《*所员工廉洁从业知识百问百答》等。各部室要组织本部室人员学习“部室廉洁从业规约”,教育大家认真遵守,自觉践行。

二是“看”:各单位要组织干部员工集中观看《秉公用权廉洁 — 3 —

从政警示录》、《抵制诱惑警示录》、《慎交友警示录》、《廉洁治家警示录》等教育片。主题教育期间,公司还将在生活小区闭路电视中播放上述警示教育片,多种途径强化教育。

三是“讲”:公司各党支部和县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范围内,要开展一次以“学廉洁从业规定、做遵章守纪员工”主题的讲座。公司纪委监察部将以“落实一岗双责、推进风险管理”为主题,向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和县公司领导重点宣讲有关“一岗双责”、廉洁从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公司纪委将组织对县公司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集体廉政谈话。

四是“查”:各单位组织干部员工认真查找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存在的权力配置不科学、规章制度不严密、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问题,查找可能引发违纪违法问题的“违章”行为和习惯,全面梳理分析自查“违章点”。可通过学习讨论会、廉洁从业知识测试或竞赛等方式,检查“学”的效果。由监察部牵头,开展制度清理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认真梳理反腐倡廉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制订完善措施。

五是“改”:对于主题教育中查出的“违章”行为和“习惯性违章点”,要认真落实整改。对于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制订整改计划,及时修订完善,积极采取措施,建—4 —

立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机制。反腐倡廉制度完善工作,由公司纪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重点抓好“三重一大”方面制度的修订完善。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工作结合。“学廉洁从业规定、做遵章守纪员工”主题教育是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反违章”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党支部和县公司党委书记是本次主题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抓好活动组织和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参加主题教育,以身作则。活动中注意搞好工作结合,要把主题教育与加强作风建设相结合,与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与风险管理工作相结合,与上级部署的相关工作相结合。

(二)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公司网站、宣传栏、专刊、各类会议等载体,大力宣传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推介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三)丰富活动载体,注重实际效果。各单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以家庭助廉会、警示教育会、形势报告会、支部书记“一堂课”、学习讨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便于干部员工学习,期间,公司纪委将组织编印《干部廉洁从业学习手册》、《*所员工廉洁从业知识百问百答》,组织开展中层干部及关键岗位人员家属 “亲情助廉”活动,邀请检察 — 5 —

院领导进行专题辅导讲座,组织开展家属“廉洁箴言”征集活动,发放《腐败泯灭亲情》警示教育读本等,丰富活动载体,增强活动效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觉遵守廉洁从业规定,做一名遵章守纪的员工。

(四)抓好问题整改,注意总结提高。各单位对于主题教育中排查出的问题要全面落实整改,注意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与不足,就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总结,于6月10日前报市公司监察部。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主题词:监察 廉洁 活动通知

抄送:省公司纪检组、监察部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5

乌苏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12-03-13 11:55:34] 阅读次数:[ 12

财库[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特制定《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财政部。

附件: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

财政部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附件: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财政国库管理和执行机构。

第三条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包括:

(一)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二)规范账户管理;

(三)严格财政资金收付、调度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四)及时组织会计核算,全面、准确反映预算执行;

(五)规范印章、票据、会计档案管理;

(六)其他基础性工作。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相关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不断提高总预算会计管理水平。

第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组织和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本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二章岗位和人员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财政国库管理要求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需要,遵循制衡、高效原则,科学设置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岗位,岗位设置不得交叉、重复。

第七条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岗位包括账户管理岗位、资金调度岗位、审核岗位、支付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监督管理岗位等:

(一)账户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等进行管理;

(二)资金调度岗位,主要负责分析财政资金结构和收支变动情况,预测财政资金流量,科学合理调度财政资金;

(三)审核岗位,主要负责依据预算对用款计划、支付申请等进行审核;

(四)支付岗位,主要负责对支付申请及相关单据要素进行复核,并开具支付凭证; ]

(五)会计核算岗位,主要负责对各类财政资金收支、债权债务、往来款项和上下级财政间结算等事项进行核算,并负责组织日常对账、编报会计报告;

(六)监督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财政部门内部资金收付管理和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实施会计监督。

第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岗位设置要求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足额配备相关人员,明确岗位人员职责分工:

(一)负责开具支付凭证人员不得管理支付业务专用印章,不得兼管会计核算工作;

(二)负责管理支付业务专用印章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核算工作;

(三)负责管理信息系统人员不得兼管财政总预算会计具体业务工作;

(四)其他需要相分离的工作,应当由不同人员负责。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设定总预算会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加强密码和密码设备管理,禁止未经授权人员使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选用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从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

(一)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二)具有良好的品行;

(三)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熟练掌握财政预算、国库管理等有关知识。会计核算岗位人员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政总预算会计其他管理岗位人员原则上也需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因在财务、会计、审计或者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受到行政处罚、撤职以上处分,自处罚、处分决定之日起不满二年的人员不得从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风险教育。

第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第十三条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因故离岗时不得违规替岗;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离职,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关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任用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第三章账户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对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等的管理。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相应的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未设人民银行机构的地方,应当在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开设。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财政专户,规范财政专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等工作:

(一)财政部门开立财政专户应当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综合考量银行资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内部控制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后确定,严格规范选择开户银行的审批程序,建立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有条件的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

(三)财政部门应当与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签订规范的账户管理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四)财政专户相关信息发生变更,财政部门应当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并进行备案;

(五)财政部门撤销财政专户应当按规定及时办理撤销手续并进行备案。

第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规范零余额账户管理。零余额账户的开立、变更与撤销须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备案、年检等管理制度,按规定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等管理。

第二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对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账户管理信息。

第二十一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账户管理情况。

第四章财政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流程,将所有财政资金收付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资金收付各环节之间有效制衡。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严密的业务流程控制和完整的系统操作日志。

第二十三条审核人员应当依据预算对用款计划进行审核;依据预算、用款计划、收入缴库进度等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确认并提交支付人员。

第二十四条支付人员应当对审核后的支付申请等相关单据要素进行复核。经复核无误后,在信息系统中确认并开具相应的支付凭证,禁止手工填制。

第二十五条支付凭证经复核无误后,由管理支付印章的人员加盖支付印章。支付印章包括支付业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或经授权的法人代表人名章。

第二十六条支付印章不得随意更换。因机构调整或单位领导变动等确需更换印章时,应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及时更换预留印鉴。新印章一经启用,原印章立即失效。

第二十七条支付印章应当实行专人负责、分人分印管理,任何人员均不得统管、代管全部支付印章。第二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与银行交接支付凭证等原始单据,传输相关电子数据,确保原始单据及相关电子数据传递安全;与支付相关的银行回单等原始单据应由专人传递给会计核算人员保管。单据传递应当实行交接登记制度。

第二十九条支付凭证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留存联一并交由专人保管,定期销毁。第三十条完全采用无纸化支付方式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系统安全控制机制,有关各方应当预先签订协议,明确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凭证的使用确认规范,无纸化支付程序及管理责任,保障财政资金和信息安全。

第三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管理资金收付相关票据和凭证,重要票据和凭证应当实行专人专柜管理;领用、核销实行登记制度。

第三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存单、有价证券等,配备单独的保险柜等设备存放,并进行定期盘点。

第三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财政资金调度管理,定期分析资金结构和收支变动情况,预测资金流量,在确保资金安全性、规范性、流动性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严禁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调度和使用资金。

第三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建立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防控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第五章 会计核算管理

第三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第三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下列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一)各类财政资金收支;

(二)财政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三)往来款项的发生和结算;

(四)上下级财政间的结算;

(五)其他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第三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采用信息系统进行账务处理。

第三十八条会计核算人员收到财政资金收付凭证等原始单据(含电子数据)后应当及时审核,相关信息核对无误后,通过信息系统生成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无误后登记相应的会计账簿。

第三十九条会计核算人员不得直接在信息系统中更改登记有误的账簿信息,应当采取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重新填制调账记账凭证,复核无误后登记会计账簿。

第四十条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按月进行会计结账,具体结账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账制度,采取网上对账、交叉对账、后台对账等方式,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第四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国库机构要与业务管理机构核对资金账等;上下级财政部门要核对资金账;财政部门要与本级各预算单位核对资金账等,与征收机关核对资金账,与同级人民银行国库核对资金账,与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通过后台对账方式核对专户资金账,有条件的地方要与开户银行的上级单位核对专户余额账。

第四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定期编制和汇总会计报告,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第四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定期打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由制单人员、记账人员、复核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名或盖章。

第四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指导本级预算单位做好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组织年度财政决算、部门决算的编审和汇总工作。

第四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由专人妥善保管。总预算会计档案建档要求、保管期限、销毁办法等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信息系统存储的总预算会计原始数据应当由专人定期备份至机房专用存储设备。保存电子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应当纳入容灾备份体系妥善保管。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对账户管理、财政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日常工作实施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四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严格监督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情况和本级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指导,定期检查下级财政部门账户管理、财政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开展情况,及时通报检查结果。

第五十一条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应当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工作,自觉接受审查和监督。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其他资金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发[2007]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 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的要求, 我部在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点是教育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和学生体质状况四个方面。

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要根据《指标体系》, 结合本地实际, 制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 坚持综合性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督导检查要严格程序, 重在自查整改, 提高督导评估的实效性。要落实限期整改、结果公报和问责奖惩等制度。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将根据情况, 对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并通报督导检查结果。

各地要及时研究解决督导检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认真总结经验, 改进工作方法, 不断提高督导水平。

附件: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7

关键词:小学《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班主任

一、新时期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将确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教育部于2006年曾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就班主任的职责和保障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时隔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新时期具有深刻的意义,正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独特的教育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广大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做了大量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订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规定》的出台,正是小学班主任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学校教育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来进行的,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跟班主任有关系,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又要进行有效的班集体管理,保证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团队会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做每一位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班主任教师而言,做班主任工作和授课一样,都是主业;对学校而言,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要。《规定》的出台,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

要把学校教育目标落实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和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要特別注意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做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3、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日常管理规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增进学生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指导班集体通过开展班会、团队会、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风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4、要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充分开发社区、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少先队、团委、政教处沟通,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积极建立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也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

5、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大胆创新工作方式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不断提高进步的目标;善于发现和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始终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认真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态管理模式和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并填好学生成长档案和记录袋。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模式。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8

2004-05-21

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的通知

劳部发〔1995〕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发布后,一些地区和部门询问有关问题,经研

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解答,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并将执行中的情况及时转告我部。

------------------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

一、问:1995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发布后,企业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是否一定要每周休息两天?

答: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可能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度。有些企业因工作性质和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应将贯彻《规定》和贯彻《劳动法》结合起来,保证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有些企业还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二、问:实行新工时制后,企业职工原有的年休假还实行吗?

答: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在国务院没有发布企业职工年休假规定以前,199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出的《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应继续贯彻执行。

三、问:《规定》第九条中“1995年5月1日施行有困难的企业”主要指的是哪些?

答:贯彻执行《规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这就是既要维护职工的休息权利,也要保证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确保全国生产工作秩序的正常,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定》所提到的有困难的企业主要是指:需要连续生产作业,而劳动组织、班制一时难以调整到位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企业;确有较多业务技术骨干需经较长时间培训合格上岗才能进一步缩短工时的企业;如立即实行新工时制,可能要严重影响企业完成生产任务、企业信誉和企业职工收入,确需一段准备过渡时间的企业。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上述暂时存在困难的企业,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加强领导,精心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上述企业也应立足自身,挖掘潜力,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实行新工时制度,而不要非拖到1997年5月1日再实行。

四、问:如果有些企业只因极少数技术骨干轮换不过来而影响《规定》的贯彻实施,能不能用加班加点的办法予以解决?

答:为了使更多的企业职工能够实施新工时制度,企业首先要抓紧进行业务、技术骨干的培养,以便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轮换顶班。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全体职工的健康的休息权利,也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在抓紧培养技术骨干的同时,为使企业绝大多数职工能尽早实行新工时制度,可以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即对极少数技术骨干发加班工资或补休。但是,一要与工会和劳动者本人协商,做好工作;二要保障技术骨干的身体健康;三不能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必须尽快招聘合格人才或抓紧培养合格人才。

五、问:哪些企业职工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答:不定时工作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例如:企业中从事高级管理、推销、货运、装卸、长途运输驾驶、押运、非生产性值班和特殊工作形式的个体工作岗位的职工,出租车驾驶员等,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鉴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企业可依据上述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六、问:哪些企业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答: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的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主要是指: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的职工;地质、石 油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亦工亦农或由于受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条件限制难以均衡生产的乡镇企业的职工等。另外,对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的企业的部分职工也可以参照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办法实施。

对于因工作性质或生产特点的限制,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职工,企业都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规定》的有关条款,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各企业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任务均衡合理,帮助企业解决贯彻《规定》中的实际问题。

七、问: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的,是否可以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

答: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上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八、问:中外合营企业中外籍人员,应如何执行《规定》?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在法律有新的规定时,可以仍然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因此,在《规定》发布前,凡以合同形式聘用的外籍员工,其工作时间仍可按原合同执行。

九、问: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是在每周40小时、还是在每周44小时基础上计算?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9

社科〔2002〕人字10号

院属各有关单位:

现将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人发〔2001〕136号)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2002年1月15日

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

人发〔2001〕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 各博士后设站单位:

为保证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使博士后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更好地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现将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

2001年12月26日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章 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 第四幸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 第六章 博士后经费管理及工作评估

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福利、户口迁移及其配偶子女的随迁 第八章 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方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博士后管理工作是指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在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人事部主管全国博士后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全国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政策、规章、规划,并组织实施。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人事、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有关地区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国博士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全国博士后工作具体业务及日常管理。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人事(干部)部门,按有关规定负责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七条 设有流动站、工作站的单位(以下简称设站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三章 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

第八条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申请设立流动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已培养出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并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九条 大型、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企业或其他组织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重视人才工作,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十条 流动站的设立,由拟设站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工作站的设立,由拟设站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议,由人事部审核批准。

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十二条 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三条 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向设站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应当向设站单位提交其委托单位、定向培养单位、工作单位或者所在部队同意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留学博士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国家按国内同类人员的标准进行资助,可以自主选择设站单位或具有开展博士后研究条件的非设站单位(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也可以依托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五条 设站单位培养的博士,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不得申请进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 工作站应当与流动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双方单位应当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保证质量、共同受益的原则签定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具有独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力的工作站,经批准可以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十七条 站单位对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议审核,择优招收,按有关规定办理进站和落户手续,并在人事部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非设站单位或已设站单位的非设站学科,经批准可以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

第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也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三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必须出站,或者转到另一个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二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其行政、工资、组织等关系由设站单位按规定管理。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与设站单位签订工作协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二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如因科研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当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退站:

(一)考核不合格的;

(二)受警告以外行政处分的;

(三)无故旷工连续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一个月以上的;

(四)长期患病难以完成研究项目的;

(五)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一个月的;

(六)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其户口迁落手续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或人事部协助办理。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应当向设站单位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

第二十六条 设站单位接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出站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其科研工作进行评审,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设站单位可以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工作成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提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建议。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第二十九条 对考核合格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颁发由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监制的《博士后证书》。

第六章 博士后经费管理及工作评估

第三十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是用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生活和科研补助的专项经费。博士后日常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和设站单位筹资。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由设站单位统一管理,单独立账,专款专用。设站单位可以提取不高于博士后日常经费总额3%的经费用于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的资助标准,由人事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各设站单位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所定标准。

第三十三条 建立和推行博士后工作评估制度,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具体评估办法由人事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四条 人事部根据评估结果,对管理工作优秀的设站单位进行表彰,对管理不善的设站单位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或取消其设站资格。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福利、户口

迁移及其配偶子女的随迁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设站单位同岗位同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原则,由设站单位和本人协商确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视同本单位在职人员管理,按其进站时间和有关规定享受与设站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

第三十六条 设站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住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设站单位提供博士后公寓的,其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应当及时从博士后公寓中迁出。

第三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在设站单位所在城市落常住户口,凭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介绍信和其他有效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其流动,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手续。

第三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凭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和其他有效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

第三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可以凭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办理其子女人托、入学的有关事宜,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设站单位应当给予协助。

第八章 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四十条 国家设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用于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科研潜力和杰出才能的年轻优秀人才。

第四十一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拨款,各级政府拨款,以及国内外各种机构、团体、单位或个人的捐赠。

第四十二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负责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评审和管理工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条件、项目设置、资助金额和使用办法,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人事(干部)机构可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

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财库﹝2015﹞192号, 以下简称新制度) 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 我部制定了《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 请及时反馈我部。

2015年10月30日

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财库﹝2015﹞192号, 以下简称新制度) 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过渡, 现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新旧制度衔接问题规定如下:

一、新旧制度衔接总要求

(一) 2015年年终结账采用按原制度办理年终转账和结账, 按新制度记入新账的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会计报表。

(二)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按照本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原账编制2015年年终转账后的科目余额表。

2.按照新制度设立2016年1月1日的新账。

3.2015年年度终了后, 原账中各会计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 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 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是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以及按照财政部印发的有关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新旧会计科目对应关系参见本规定附表。

4.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按照新制度编制2016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三) 相关资产、债务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 于2015年12月20日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提供核算反映股权、债权、债务等所需的相关资料。

(四) 及时调整会计信息系统。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调整, 正确实现数据转换, 确保新旧账务的有序衔接。

二、将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

(一) 资产类。

1.货币资金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国库存款”科目中的存款余额按是否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区分, 属于实行国库现金管理的, 转入“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其他的转入“国库存款”科目。

将原“其他财政存款”科目中的存款余额转入“其他财政存款”科目。采用原“其他财政存款”科目核算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的, 应将原“其他财政存款”科目余额中属于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的部分, 转入“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2.往来款项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应对原“暂付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 将属于借出款项的部分, 转入“借出款项”科目;其他部分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将原“与下级往来”科目余额转入“与下级往来”科目。对原“待处理财政周转金”按规定程序报经核销后仍有余额的, 将余额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3.其他流动资产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有价证券”科目余额转入“有价证券”科目;将原“在途款”科目余额转入“在途款”科目;对原“预拨经费”科目余额进行分析, 将其中符合新制度预拨经费规定的余额转入“预拨经费”科目, 将其中不符合新制度预拨经费规定的余额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4.主权外债相关债权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债务管理部门应对主权外债相关债权进行梳理, 区分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部分的应收本金、应收利息、应收费用以及政府财政承担担保责任的债权部分, 并将有关资料转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债务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原“借出外债”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下的“应收本金”明细科目, 属于政府财政承担担保责任的部分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借方;将原“应收外债利息”、“应收外债费用”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下的“应收利息”明细科目。同时, 应按照转入“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的金额, 将原“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中对应金额转入“资产基金”科目下的“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明细科目的贷方。

5.待发国债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待发国债”科目余额转入“待发国债”科目。

(二) 负债类。

1.往来款项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应对原“暂存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 将属于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的部分, 转入“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科目;将属于应付代管资金的部分, 转入“应付代管资金”科目;其他的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将原“与上级往来”科目余额转入“与上级往来”科目。

2.主权外债相关债务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债务管理部门应对主权外债相关债务进行梳理, 区分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部分的应付本金、应付利息、应付费用以及政府财政承担担保责任的债务部分, 并将有关资料转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省级以上 (含省级) 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照债务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原“借入外债”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借入款项”科目下的“应付本金”明细科目, 属于政府财政承担担保责任的部分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贷方;将原“应付外债利息”、“应付外债费用”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借入款项”科目下的“应付利息”明细科目。同时, 还应按照转入“借入款项”科目的金额, 将原“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中对应金额转入“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下的“借入款项”明细科目的借方。按照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金额, 将原“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中对应金额转入“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科目的借方。

省级以下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照债务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原“借入外债”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下的“应付本金”明细科目, 属于政府财政承担担保责任的部分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贷方;将原“应付外债利息”、“应付外债费用”科目余额中属于政府财政承担直接偿还责任的部分转入“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下的“应付利息”明细科目。同时, 应按照转入“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的金额, 将原“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中对应金额转入“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下的“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明细科目的借方。按照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金额, 将原“净资产调整”科目余额中对应金额转入“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科目的借方。

(三) 净资产类。

1.各项结余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预算结余”科目余额转入“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科目;将原“基金预算结余”科目余额转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科目;将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科目余额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科目;将原“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科目余额转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科目;将原“专用基金结余”科目余额转入“专用基金结余”科目。

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余额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

3.预算周转金的结转。

新旧转账时, 将原“预算周转金”科目余额转入“预算周转金”科目。

(四) 收入支出类。

收入支出类科目年末应无余额, 不需进行转账处理。自2016年1月1日起, 应当按照新制度设置收入支出类科目并进行账务处理。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如有其他原账科目余额, 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转入新账中相应的科目。新账中科目设有明细科目的, 应将原账中对应科目的余额加以分析, 分别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下的相关明细科目。

三、将原未入账事项登记新账

(一) 资产类。

1.关于原未入账的债权资产。

新旧转账时, 债务管理部门应当于2015年12月20日前, 对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进行梳理, 将有关资料转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债务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2015年12月31日前未入账的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 确认记入新账有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 借记“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

(2) 借记“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

2.关于原未入账的股权资产。

新旧转账时, 根据管理条件和管理需要, 股权管理部门应当于2015年12月20日前, 对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进行梳理, 将有关资料转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股权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2015年12月31日前未入账的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 确认记入新账有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借记“股权投资”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股权投资”科目;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应收股利”科目。

(二) 负债类。

新旧转账时, 债务管理部门应当于2015年12月20日前, 对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其他负债进行梳理, 将有关资料转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照债务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2015年12月31日前未入账的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其他负债确认记入新账有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科目, 贷记“应付短期政府债券”科目。

2.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 贷记“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

3.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借入款项”科目, 贷记“借入款项”科目。

4.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 贷记“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

5.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 贷记“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

6.借记“待偿债净资产—其他负债”科目, 贷记“其他负债”科目。

财政总预算会计如有2015年12月31日前未入账的其他事项, 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记入新账有关科目的期初余额。

四、会计报表新旧衔接

(一) 编制2016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按照新制度编制2016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二) 2016年度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

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编制2016年的月度、年度会计报表。

五、其他事项

(一) 通过原“暂付款”、“暂存款”科目核算的国债转贷相关业务, 自2016年1月1日起, 改为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二) 通过原“暂存款”科目核算的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相关业务, 自2016年1月1日起, 改为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个人辞职报告下一篇:东师18春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