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街区(通用8篇)
中小型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很大,模式很多。其中,创新利用休闲商业地产的整合手段(顶峰国际规划设计称之为“城镇休闲商业街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型城镇化这一重大浪潮中,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将会成就一批烙下时代印记的典范与新军。
对于拥有50万以下人口的中小型城市而言,其本身既是客源地,又是目的地,通过创新型休闲商业项目的建设,可以壮大城市服务产业、形成城市生态回报机制、实现就地城镇化发展、延伸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大提升城市品牌。作为旅游地产与商业地产成功模式的打造者、城市休闲产业升级的践行者、城乡统筹新空间构建的开拓者,顶峰国际规划设计总结得出,中小型城市的休闲商业化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休闲景区开发、城市休闲中心建设、休闲商业街区开发、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环城游憩带开发这五种方式。
城市休闲景区开发。是指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城市,依托资源,集中建设城区休闲型景区,从而形成城市景区吸引核,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在国内,西湖、西溪湿地、瘦西湖、颐和园、天安门广场等,都是经典的城市观光休闲一体化景区,其周边,形成了休闲商业的高度聚集。借鉴西湖这样的中国城市休闲商业聚集典范。
城市休闲中心(RBD)开发。RBD是中小型城市必需的休闲聚集核心,也是城市品牌与都市吸引核。RBD将休闲娱乐、主题旅游、精品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并与商务相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城市休闲中心。特别是城市中央游憩区和城市商业休闲区的结合,作为城市休闲中的核心项目,已经成为大型城市的必需功能结构。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798艺术区等都是不同类型的休闲中心。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集中较大规模土地,建设RBD,是规模化新城开发最好的模式之一。
休闲商业街区开发。滨河、滨湖、古街、古建聚集区、旧工厂区、公园周边区、体育场周边区等区域,是形成休闲商业街区的最佳选择。在旧城改造中,借力城市中河道疏浚整治、绿地公园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古建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基础工程,把环境最好的公共环境资源周边的黄金土地,建设成为休闲商业街区,形成休闲环境与休闲街区的整合,是城市休闲商业打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文化街区、创意艺术街区、酒吧街区、时尚休闲街区、美食街区、购物步行街区等等,特色与模式很多。
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随着城市内部休闲商业的饱和及低价的上涨,很多开发商将目标聚焦在了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卫星城是大城市拓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需要商业体量和元素为居民提供生活和休闲服务。大型的休闲商业综合体、主题公园、体育场馆、会展场所、养生养老机构等等,都可以形成卫星城的特色聚集化发展。处于北京卫星城良乡的房山长阳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长阳镇规划建设的中央休闲购物区(CSD)是一个新打造的休闲娱乐聚集区,规划了高端商务组团、文化创意组团、时尚休闲组团、CSD中心组团(艺术展览厅、湿地公园、休闲体育中心、主题公园、滨河酒吧和美食街等)、绿色休闲组团和田园休闲组团六大组团。
环城游憩带开发。环城游憩带,在大型城市周边1小时圈内,依托卫星城、小城镇、旅游区、村落发展而成。这个休闲带是未来田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型城市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城市居民周末假日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在这里,休闲农村社区、农贸市场、郊野运动公园等成为休闲商业聚集的主要方式。
可见,城市休闲中心、休闲商业街区、休闲卫星城、环城游憩带等城市架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扩张,为休闲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反过来,休闲商业的发展,也助推了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比如,顶峰国际提倡的人文商业复兴,就是以旧城区改造、建筑遗存利用、旧工业区改造、非遗开发利用等文化型休闲商业地产开发为契机,建设形成的历史文化休闲商业街区、创意工坊区、创意文化商业街区等,这同样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头戏。利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机会,打造RBD,创新建设休闲新城、文化新城、康疗养老新城、运动新城等等,结合环城游憩带,开发批零结合或仓储型市场休闲区、休闲新农村社区等等项目,都可以成就产城一体化地产开发新模式。
因此顶峰国际规划设计认为,对于商业地产商而言,城镇休闲商业化模式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依托环境景观提升,结合品质居住地产开发形成的休闲商业开发,可以构成新型城镇化最直接的受益价值链,是美丽中国建设最大的商业价值。
顶峰国际规划设计指出,产城一体化城市运营商,是中国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潮流。谁利用新型城镇化之机,创新构建出“产城一体化城市开发与城市运营模式”,谁就有机会成为未来5-10年房地产界的领航企业。顶峰国际旅游规划特色休闲商业街区成功案例
1、湖北喳西泰水城—滨水休闲文化主题特色商业街区成功模式
项目名称:湖北喳西泰水城旅游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投资:13.4亿元
项目位置: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
项目性质:滨水旅游商业地产规划 项目委托方:湖北喳西泰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范围:75.13公顷
委托方的高度赞扬,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一次性一致通过方案,湖北省发改委1600万资金扶持,入选当地十大重点工程,带动多个项目总投资183亿集中开工。
喳西泰水城鸟瞰效果图
喳西泰水城土家滨水文化特色商业街区
2、曹县•鑫诚国际广场——主题公园型休闲商业城市综合体
项目名称:山东曹县·鑫诚国际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位置:山东省曹县 项目委托方:安徽鑫诚集团
项目投资:40亿元 项目类型:旅游商业地产规划设计
项目范围:32公顷
鑫诚国际广场主题游乐休闲商业聚集区
鑫诚国际广场主题游乐休闲商业聚集区
3、襄阳CBD游艇会——游艇CBD休闲商业中心
项目名称:襄阳CBD游艇会规划设计
项目类型:游艇码头 滨水商业街区 项目位置:襄阳未来CBD核心区
项目范围:项目用地22.3 万平方米,建设用地7.2 万平方米
以游艇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集水上运动、旅游观光、时尚生活、商务办公、餐饮购物、休闲特色商业街区为一体的旅游度假综合体。
近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大力推广街区制建设, 倡导开放住区, 以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如果住区开放仅仅是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缓解机动车拥堵为目的, 未免显得片面。城市交通的拥堵源于大量的住职分离和私家车出行, 增加道路供给反而会变相鼓励更多的人使用私家车。[1,2]但是, 如果住区开放是面向步行人群, 则有助于街区尺度的优化与步行环境的改善, 进而提升城市的宜步行性。无疑, 此宏观政策的出台必将引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及相关技术规范的重大变革。那么, 现有街区居民的休闲步行活动状况如何, 对环境的实际需求是什么, 哪些街区空间形态因素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居民的休闲步行出行, 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居民的步行活动信息, 提高城市街区制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为客观评价街区环境的宜步行性提供线索与经验。
一、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 调查重点
本文通过生活街区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 探寻对于居民休闲步行具有关键影响的形态变量。其中, 生活街区指的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具相关配套设施的城市片区;居民休闲步行是指发生在上述城市公共区域内的以步行本身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 如散步、遛狗、健身锻炼和带小孩户外活动等, 活动数据采用居民休闲步行频率 (每周休闲步行出行次数) 和持续时间 (每天休闲步行时间的累计值) 这两项指标;街区的空间形态变量涉及街区属性、空间肌理、土地使用、公交服务、步行设施和界面形态等6大类32个单项指标。考虑到居民的社会属性和步行态度也会影响休闲步行出行的选择, 因此作为协变量一并研究。
2. 案例选取
上海市历经近代的繁盛、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以及近期的快速扩展, 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生活街区, 有利于考察不同建设环境下的居民休闲步行活动状况。课题组选择城市不同区位的21个生活街区作为案例, 面积0.5~1.0 km2, 是以8 min步行路程为半径的街区步行单元, 内部或附近有轨道交通站, 外以城市干道或水系等为边界。根据建设年代和空间形态特征, 大致分为历史街区、老新村、旧住区、商品小区、国际住区五种街区类型。
3. 调查概要
通过小区管理人员对案例街区的住户共发放问卷2 940份, 回收有效问卷2 861份, 内容涉及居民社会属性、休闲步行特征与步行环境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居民日均休闲步行时间为28 min。其中, 41%的居民日均休闲步行时间在30 min以上, 而10.9%的居民日均休闲步行时间几乎为零。
从居民的社会属性来看 (图1, 图2) : (1) 居民年龄越大, 特别是退休人员, 休闲步行时间与频率越高, 70岁以上老年人是日均休闲步行时间最长的人群, 达到37 min; (2) 19岁以下的中小学生是日均休闲步行时间最少的人群, 仅为18 min。从街区的步行环境来看 (表1) , 居民对公交站的步行可达性 (2.46) 的满意度最高;社会治安 (2.37) 和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 (2.37) 的满意度次之;交通安全性 (2.34) 和便捷性 (2.33) 的满意度较低;步行环境的舒适性 (2.22) 的满意度最低, 这是目前步行环境评价最差的方面, 无疑会影响居民的休闲步行出行。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将被访居民的休闲步行数据分别与居民社会属性、步行意愿和街区空间形态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辨别影响居民休闲步行的自变量。
(1) 居民社会属性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发现: (1) 居民的年龄越大, 越偏爱休闲步行, 老年人的休闲步行频率与时间量都是最大的; (2) 非工作 (退休) 人员空余时间多, 相比上下班 (学) 的居民会更多地选择步行休闲活动; (3) 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和驾车族往往是中青年的白领, 日常生活节奏比较快, 步行休闲活动少。
注:深灰填充表示|r|>0.2;浅灰填充表示0.1<|r|<0.2;*表示P<0.05;**表示P<0.01。其中, Pearson相关系数r值介于-1~1之间。|r|越接近1, 说明相关性越好;|r|越接近0, 说明相关性越差;r>0时, 说明被检验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r<0时, 则为负相关。P值表示结果可信度的指标, P值越小结果越为可靠, 通常认为0.05是P值可信度的边界水平, P值<0.01时则认为可信度非常高。表中空白处为计算得出P值>0.05的结果, 根据统计学惯例此处不将计算结果纳入可研究范围, 故将其剔除
注:浅灰填充表示0.1<|r|<0.2;**表示P<0.01
(2) 居民步行意愿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发现: (1) 认同步行可以“亲近大自然, 放松心情”和“有益身体健康”的居民, 更容易选择休闲步行活动; (2) 将休闲步行作为健身锻炼方式的居民, 一般不会考虑“短距离内走路最方便”; (3) “陪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与居民休闲步行频率呈负相关, 可能说明目前街道环境品质不佳或户外儿童游乐设施缺失等问题。
(3) 街区空间形态
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发现: (1) 街道界面形态是影响居民休闲步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沿街店面密度越高, 休闲步行出行频率越大, 而非商业类型的街道界面 (如通透或绿化式围墙) 则反之; (2) 高密度与功能混合的土地使用模式可以促进更多的休闲步行出行; (3) 宽阔的硬质步行场地比公共绿地更能吸引休闲步行活动, 结合案例现场来看, 宽度10 m以上的人行道能容纳街头健身、舞蹈和儿童嬉戏玩耍等社交活动, 而公共绿地大多注重防护隔离和生态效益, 并未提供充分的活动场地与设施, 与大众休闲需求尚存在差距; (4) 街区步行网络的渗透性可以促进步行休闲出行, 路段节点比反映了街区路网本身的渗透性, 小区或公园出入口密度则反映街区道路与封闭小区或公园之间的内外渗透性, 其密度越大, 步行路网的渗透性越高, 这可以提供更多的步行路径选择, 同时也为邻居、熟人之间提供更多的邂逅、逗留和交流的机会。
注:浅灰填充表示0.1<|r|<0.2;*表示P<0.05;**表示P<0.01
2.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性分析只能简单辨析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需要进一步采用回归方程来分析多个自变量 (如社会属性、步行意愿和环境感知及空间形态变量等) 共同作用于因变量 (休闲步行数据) 的影响机理。由表4可以发现受街区空间形态变量影响较大的是休闲步行频率, 因此将它作为因变量 (Y) 进行回归分析。
(1) 全样本模型
以出行频率0次/周作为参照目标, 建立一个针对其他6个频率 (即频率为每周出行1次、2次……6次以上, 分别对应表5中的6个子模型:模型1、模型2……和模型6) 样本的基础模型, 进行多项逻辑 (logistic) 回归分析。首先纳入居民社会属性和步行意愿等自变量因子, 通过回归方法去除一些无统计意义的因子, 建立针对不同步行出行频率的基础模型, 其伪R方 (Cox和Snell) =0.421, 模型有效。然后, 从上述相关性分析 (表4) 中选出P<0.05 (包括P<0.01) 的空间形态变量分别纳入基础模型, 通过加入该空间变量后模型拟合度伪R方增加值的大小来辨析其影响程度, 并通过6个子模型的模型参数 (B) 和显著性 (Sig) 值的大小来分析其对不同休闲步行频率人群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关键的空间形态变量为:宽度10 m以上人行道比例、功能复合度 (熵) 、公园出入口密度、5家/100 m以下沿街店面比例、路段节点比、15家/100 m以上沿街店面比例。这与上述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基本相似, 互为印证。由此表明:
其一, 在社会属性和步行意愿变量的共同影响下, “宽度10 m以上人行道比例”对居民休闲步行出行产生关键性影响。宽敞的步行场所 (如街角小广场、小游园和局部建筑的后退空间等) 能够容纳驻留性的社区活动, 为周边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 (如驻足聊天、舞蹈健身、闲坐喝茶与下棋打牌等) 提供开阔场地, 久而久之, 约定俗成地成为街区中固定的交流聚会场所, 从而吸引居民经常散步来这里碰面。
其二, 街区中混合功能的土地利用和高密度的小店面商业街可以增加居民日常的休闲步行出行。从现场观察来看, 用地功能的混合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高效集约化使用, 满足步行者的便捷性要求, 还可以创造丰富而连续的沿街店面, 保证街道充满活力和趣味, 使行人在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上获得愉悦感和安全感。而大尺度的商场或超市由于沿街界面较为消极和封闭, 特别是门前广场经常人车混杂, 很难与居民的步行休闲活动相结合。
其三, 街区路网的渗透性也会对居民的休闲步行产生影响。连通性好的街区路网增加了居民对步行路径的选择可能性, 丰富行进过程中的场所体验。而公园作为街区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其出入口增多可以增强可达性和开放性, 对于吸引休闲步行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
(2) 家庭收入子样本模型
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及环境偏好可能存在差异, 有必要将总样本按照家庭月收入低、中、高细分为3类子样本进行分别考察。首先在3个收入子样本中, 分别纳入居民社会属性, 通过回归方法保留有效因子, 建立各自的基础模型, 其伪R方 (Cox和Snell) 的值依次为:0.355、0.398、0.321, 说明模型有效。然后将上述街区空间形态变量 (表4) 分别纳入3个子样本的基础模型, 通过加入该空间变量后模型拟合度伪R方增加值的大小来辨析其影响程度, 并通过6个子模型的模型参数 (B) 和显著性 (Sig) 值的大小来分析其对不同休闲步行频率人群的影响。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可以发现:
其一, 低收入人群往往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的老住区中, 这里室内空间狭小, 容易引发户外休闲步行活动;他们不喜欢狭窄的或具有绿化隔离围墙的人行道空间, 与宽阔的步行场所相比, 这里无法容纳驻留性的交流活动, 据老西门街区的调查可以发现, 许多宽度3 m以下的人行道空间被侵占他用, 连必需的步行通行都很难保证, 散步、遛狗和下棋打牌等户外休闲活动就更难了;他们偏好富有街道活力的商业性街道, 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经常将逛街购物作为户外休闲活动;另外, 步行空间的渗透性也会影响他们的休闲步行, 可能是由于低收入居民的休闲活动更偏向于热闹的街道生活和社会交往, 小区出入口的增加有利于居民便捷地到达城市街道空间, 如上南街区中商业街两侧的小区出入口众多, 促成了热闹的社区氛围。
其二, 中等收入人群主要是工作强度与竞争压力比较大的年轻工薪阶层, 街区空间形态因素对其休闲步行的选择影响较小。从户外环境偏好来看, 宽阔的硬质步行场地和良好的公园可达性可以吸引他们选择休闲步行活动, 另外, 丰富而混合的街区功能组成也是吸引他们户外休闲活动的重要因素。
其三, 高收入人群由于可自由支配时间多、消费能力强, 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休闲方式, 因此其环境偏好具有多元性。一方面, 他们与中等收入人群相似的是偏好宽阔的人行道空间和丰富多元的城市功能, 这里可以享受到街道生活的活力与趣味;另一方面, 他们注重身体健康保养, 往往选择散步、遛狗、慢跑和健身等消遣活动, 偏爱相对高雅幽静的林荫小道和公园绿化。另外从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 街道界面特征对他们选择休闲步行没有显著影响, 尽管低的商业店面密度 (即集中商业模式) 对他们呈现消极影响, 但“建筑 (商业) 界面比例”和“通透 (绿化) 界面比例”这两项指标没有呈现相关性, 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他们没有将逛街购物作为户外休闲方式, 而是更关注步行本身的运动健身效应。
注:**表示Sig值<0.05;*表示0.05<Sig值<0.1。其中, Sig值在多项逻辑回归中用于衡量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重要性, Sig值在0~1之间, 越接近于0显著性越高越重要, 通常取0.05和0.1为边界值, 即Sig值<0.05时显著性较高, Sig值在0.05~0.1时显著性一般, Sig值>0.1时则无显著性。表中空白处为计算时得出的Sig值>0.1, 故剔除不将结果纳入研究范围
注:**表示Sig值<0.05;*表示0.05<Sig值<0.1
三、结语
通过上海生活街区的调研发现, 宽敞的街角小广场或建筑后退形成的宽度10 m以上人行道空间容易成为固定的社区活动场地, 吸引居民休闲步行出行, 呈现“活动诱发”效应;混合高效的土地使用和小尺度高密度的沿街商业店面可以促进更多的休闲步行活动, 许多普通居民乐意将逛街购物、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作为自己的户外休闲方式, 呈现“商品诱发”效应;公园绿地是居民户外休闲健身锻炼的重要场所, 其可达程度与开放程度都会影响他们选择休闲步行, 呈现“健康诱发”效应;而街区路网的渗透性可以丰富居民对步行路径的选择和街道环境的体验, 增加居民碰面交流的机会, 进而促进步行休闲活动, 呈现“路径诱发”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收入人群对休闲步行的选择与环境偏好也有所差异。低收入群体经常将休闲散步与逛街购物进行组合, 偏好富有商业活力的社区街道, 其休闲步行属于“商品诱发”“活动诱发”与“路径诱发”型。中等收入群体更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街区空间形态因素对其休闲活动的影响力较小, 其环境偏好介于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之间。而高收入群体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休闲方式, 对于户外步行环境的品质要求较高, 将步行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健身活动, 呈现“健康诱发”与“活动诱发”型。
因此, 如果在生活街区内提供更多的开阔硬质场地、提高土地混合使用度、增加沿街店面密度、增强步行路网的渗透性、优化公共绿地设计和营造安全整洁的街区氛围等, 都可以有效吸引居民的休闲步行出行。无疑, 目前开放住区的推广建设, 将有利于打破封闭住区中人群、资源与心理之间的壁垒,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共享, 从而塑造出丰富多元的街区空间环境, 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步行需求。
参考文献
[1]叶玉瑶, 张虹鸥, 许学强, 等.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与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5) :37-43.
1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
东面:松风路-莲花路路-福禄路-永安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为主,街道狭小,是佛山旧城商业中心。大型商业有:升平商场、高基街灯光夜市、福升广场、华景购物城、松风路仿古商业街、东方广场、莲花广场。学校有市十八小学、二十四小学。其它还有市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等。
南面:莲花路-福贤路-建新路-祖庙路街区,是佛山历史文物遗存较多民间信仰活动和商业地段,其中祖庙路一带有华侨大厦、旋宫大酒店、珠江酒店、祖庙、民间艺术研究社、仁寿寺、图书馆、中医院、兴华商场、玫瑰商场、百花广场等。祖庙路东面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嫁娶屋、简照南别墅等,西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学校有市第八中学、市第十二中学、市第二十五小等。公共文体设施有佛山图书馆、运动场等。其还有祖庙汽车站等。
西面:红路直街-亲仁路-汾江中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居多。有第五小学、第四中学、市中医院、市电信公司、省第六建筑公司。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红棉苑等。
北面:高基街-南堤路,以近代建筑居多。有佛山汽车站、太平洋电脑城、鸿运电脑城。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岭南雅居、兴运大厦、湖畔明珠等。
2.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资源。
古园林——梁园。梁园位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内,由佛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叔侄等四人于清代嘉道年间建造的多组大型园林群体,有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庐、寒香馆等群体。
古建筑——祖庙。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南北毗连。祖庙原名北帝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称之为祖庙,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祖庙除建筑物本身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它的建筑装饰及不少庙内的陈设如:陶瓷瓦脊、砖雕、石雕、木雕、金属铸件、神像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堪称古建筑艺术之宫。街区内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培德里、适安里两个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两个片区的民居建筑均保存完好,建筑装饰艺术完美。
非物质文化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秋色、剪纸、灯色、狮头、古玩、陶瓷、字画等。
3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3.1街区发展定位尚不够明确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潜力未能发挥;梁园一期工程仅修复原总体规划的一半,用地局限,景区不完整;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2保护与发展尚缺乏适合的模式
除梁园外,街区内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其它旧建筑未得以更新和充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退化甚至消失;街区及其周边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整合、利用,梁园与其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3历史遗留问题多,旧城保护欠账多
街区内道路、停车、消防通道、服务等实施不完善,缺少绿地和活动场地;街区内居住生活条件差,环境状况不佳;新建建筑尺度庞大,无法与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相协调,破坏了街区的景观生态。
4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功能分区
按保护功能进行分区,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分为梁园核心保护区,历史风貌区,风貌协调区。
梁园核心保护区用地 7.6098 HM2,历史风貌区用地9.0642 HM2,风貌协调区用地4.649 HM2。在梁园核心保护区包括梁园景区及新扩建的梁园景点,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历史文物保护准则保持旧有梁园的历史原貌,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保护。
历史风貌区以传统风貌旅游、传统民居区、传统商业服务为主,是城市活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历史风貌区内体现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民居及街巷空间予以保留,最大程度保留街区内原有的景观生态风貌。
风貌协调区是指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主要位于道路沿线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建筑,主要位于松风路道路两侧,莲花路道路一侧,这一区域要求采取环境综合整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要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5梁园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规划要点
5.1整合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优化街区土地利用,发展休闲旅游和传统特色商业服务,改善街区市政设施。
5.3保护和修复古园林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恢复其历史环境;将全面修复梁园工程作为龙头,带动街区的开发和利用。
5.4积极发展旅游和商业服务,做好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5.5着重开发红路直街为特色商业服务街市,安排好交通、停车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5.6推进街区非历史建筑小规模、渐进式的改善工作,保持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形态,逐步提高居住生活条件;
5.7通过置换、拆迁等方式,逐步降低人口密度;
6梁園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景观生态结构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以梁园核心保护区为主控点,以传统商业街区为纽带,以传统民居群为驻足点,以水为导向形成河网纵横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以梁园为文化游,以传统商业街区为传统商业特色游,以传统民居为街巷空间形成连续的空间景观系列。
6.1梁园核心保护区:
保持梁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新扩建部分采用岭南园林设计手法,体现水网地带造园特色,水系贯穿整个梁园,恢复原来的历史景点,恢复十二石斋、寒香馆、汾江草庐、无怠懈斋景区。
6.2传统商业街区:
北边以梁园西入口为商业街起点,东入口位于松风路上,南入口位于莲花路上,南入口及东入口处设有停车场,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特征是将景区与水体园林绿化有机结合。商业街南部的传统商业建筑群利用原有的传统民居经过更新改造,保留历史片断,改变建筑物的内部使用功能,保留传统民居文脉,留存历史片段,展现明清商业氛围。陶艺馆、琼花会馆、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吴趼人纪念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等构成传统商业街区,将商业与文化有机结合。陶艺馆展现佛山陶瓷业发展历史,在内可以看到传统陶艺的制作过程,佛山传统服饰馆也位于其中,将传统工艺融为一体。琼花会馆介绍粤剧的起源发展,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也是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琼花会馆的设置意在恢复传统文化。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介绍佛山的历史名人展现当年的生活场景。博医馆介绍佛山医药业的发展历史,清代是佛山成药业兴盛时期,再现当年的发展盛况。药林、药圃以医药植物为主体构成园林景区。
6.3传统民居:
主要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梁园南侧的培德里传统民居和位于梁园东北角的适安里传统民居,还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历史民居,经过现场调查及考证其中有一部分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旧貌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城一定历史时期的范例,目前还没有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具备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本次规划定义为“准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主要位于筷子路两侧的传统民居群。散落在松风路以东的传统民居有单幢或几幢连结在一起保存完好的,但没有成组群布局,本规划定义为“特色传统民居”。“特色传统民居”与水体广场有机结合,形成传统民居参观游览路线。为了保护梁园与培德里之间的空间肌理,保留梁园与培德里之间传统民居,形成空间连续界面。规划保留传统民居的社区活力,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
6.4水体系列:
水是城市的生命与灵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水网与传统街巷空间的交错布局是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水体联结整个历史街区,佛山传统的城市布局特征“水网交错”的空间格局城市文脉体现在梁园历史文化街区,以梁园核心保护区水体为起点,流经传统商业街、佛山名人雕塑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经松风路流入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广场,再现当年水网纵横的生活场景,体现流水人家的意境。
7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7.1保护与改造规划定位的关系
首先是保护,以保护历史街区面貌为核心内容确定老城改造的发展目标。梁园街区所处的老城相应还有六个历史文化街区(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莲花南历史文化街区、任围历史文化街区、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塔坡庙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应牵头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街区历史发展形成的各自特色,制定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风貌的改造规划。
其次,根据街区的保护现状,保护规模以及市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近期和远期保护规划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以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防止规划建设中途夭折。梁园街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应纳入城市发展建设大盘当中协调发展。如梁园街区规划三期工程,拟对筷子路、福禄路、汾宁路一带民初建筑的骑楼进行整修,而禅城区发展建设目标中也拟对上述地段骑楼进行改建,这就需要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和相关部门高度协调。要注意规划方案的连续性,品牌性、功能性、协调性和景观性。街区规划不主张大拆大建,对有价值的建筑及街巷等,虽破旧,该保留的要保留,对影响梁园周围空间环境、破坏街区整体效果的高层建筑及部分住宅楼宇,虽近十年所建,该拆迁的就要果断纳入街区规划中。特别是尚未纳入梁园街区的红路直街、松风路与梁园紧邻的多座高层。
第三,街区规划需用经济视野和保留城市历史特点来制定。有保护才能有发展,我们不能用大量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建设也要讲求社会经济效益。梁园街区南北两个古民居群的街巷和宅院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的原则下进行大规模整修。资金来源可采用多元化投入新路,利用市场经济的各种力量参与老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政府出启动资金以此来吸取社会资源;产权置换或购买;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古建筑维修,政府对资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等[1]。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维修好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应对周围环境做合理的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使古民居成为与现代城市生活、交通和经济相适应且具有一定传统特色的区域,使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7.2街区与改造规划管理的关系
制定街区改造规划前需做细致的项目调研,并对街巷、周边环境、居民进行规划管理分类。
7.2.1街区文物分布与周边环境。梁园街区除培德里、适安里两个古民居外,有李可琼故居、莲花巷土府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条有价值的古商业街(筷子路、汾宁路、升平路南段民初骑楼商业街)等。这些文物与周边环境的建筑从形式上、空间上有的过渡较好,有的与周边环境形成断裂。如果在保护区内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文保单位而缺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这几个建筑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纳入街区整体规划,合理设置使用功能,可提高整个街区环境空间质素。
7.2.2原有街区格局和传统外貌。从目前老城改造来看,大多数的规划部门都会对老城的风貌保护区及控制区内建筑体量、风格等形式做规控要求,梁园街区规划也不例外
7.2.3保留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和城市建筑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梁园街区就有很多民清时期代表性建筑,也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性建筑。对规划建筑的取舍,勿以时间做取舍,不同时期的建筑,只要能自成一体,维修后能够使用,且满足规划要求,都应该予以保留,切不可因老城改造而割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7.2.4构建整体格局,尽量成片成线改造。梁园街区规划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几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功能分布和几条主要街道的过渡衔接关系。梁园街区规划大体可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井“字形规划范围。
7.3街区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城市的个性所在。梁园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打造梁园这个品牌,使梁园的文化脉络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老城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2]。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即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但也不必片面地强调原汁原味,修旧如旧,或使用外间迁移而来的旧构件。讲文脉,不是要求仿古,而是要立足于佛山文化名城的打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来规划梁园街区,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变化而演变。历史文化街区一般都是城市传统商业活动中心,店宅占据主导地位,其空间构成形式也极为丰富。历史街区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或恢复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分为两个层面的保护,空间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建筑单体层面的保护。
7.3.1空间环境保护:空间环境主要体现在街道空间,建筑风貌和建筑高度的控制上,因此保护街区空间环境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控制。
街道空间控制: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及道路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延续至今。街巷格局也是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保持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
建筑风貌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统一的建筑风格、形式、尺度和色彩,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建筑色彩宜青色和灰色,与梁园一期相统一,建筑风格反映佛山传统风貌,屋顶形式宜硬山式坡屋顶,尺度不宜过大。广场、铺地、建筑小品、灯具等宜采用佛山传统风格,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高度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历史地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本规划建筑层数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周边50米范围内以二层为宜,文物保护单位周边100米范围内以三层为宜。紫线范围内建筑限高小于等于12米。
7.3.2 根据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可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保存建筑:即保持原貌,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保存”是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保存”建筑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保护,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国际文物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护建筑: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主要是立面、屋顶)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内部更新改造,保护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外观要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原则进行修复和维护,以存其真,对于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当前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
更新建筑:既按传统风貌改造或重建。“更新”是针对风貌一般、质量一般或较差,以及已完全毁损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整治措施,“更新”分为改造与重建,改造是对那些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能够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建筑,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重新改造内部设施和内部空间,重建是对那些质量较差,或已完全毁损,内部空间难以满足功能的建筑,按照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重建,“更新”建筑毕竟是新建筑,在历史街区必须控制其数量,否则会降低历史街区的价值。
8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景观生态个性所在。歷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3],使街区的文化脉络、景观生态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城市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任何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
参考文献:
[1]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文广局(文物局).苏州市古建保护条例[S]苏州.2003
[2]殷加华.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J]江苏建筑,2001(4)
“济南滨河天成·潮合汇项目”新闻发布会方案
一、时间
2011年6月17日上午10:30
二、地点
黄台大酒店三楼中华厅
三、主办单位
济南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天桥区人民政府
四、主题
“打造高端文化创意街区——济南滨河天成·潮合汇项目”新闻发布会
五、参加人员
1、与会领导: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天桥区委、天桥区人民政府、天桥区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
2、黄台集团、济南滨河天成·潮合汇企业负责人和业户代表;
3、各报社、电视台和网络媒体记者。
六、议程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寿谦同志主持。
1、黄台集团领导致辞;
2、济南滨河天成·潮合汇项目负责人王海峰发言;
3、业户代表发言;
4、天桥区委领导讲话;
5、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鲍立军讲话。
七、有关事项
1、各媒体记者于6月17日上午9:30到滨河天成·潮合汇项目实地参观、考察、拍摄,10:15前到黄台大酒店三楼中华厅参加新闻发布会;
2、市委宣传部负责通知有关媒体,并协调落实市文广新局领导讲话;
3、天桥区委宣传部负责落实天桥区参会领导和领导讲话;
4、滨河天成·潮合汇运营公司负责协调黄台集团参会领导及讲话,通知与会业户代表;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5、滨河天成·潮合汇运营公司负责会务安排。
文改办
一、现代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由众多零售商店、餐饮店、服务店等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商业街按不同规模来划分,可以为大型商业街、中型商业街和小型商业街,大型商业街的长度均在1000米的标准基础上进行有序分布。目前全国最长的步行商业街是武汉的江汉路商业街,全长1210米。中型商业街如深圳华强北路商业街和北京275米长的大栅栏商业街。商业街按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综合型商业街和专业型商业街,前者如南北总长约为1600米的北京西单商业街;后者如福州榕城美食街、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
二、现代商业街的类型
按照商业街经营的商品是专业类别,还是不加确定的复合形式,商业街分为专业商业街和复合商业街。专业商业街往往集中经营某一类(种)商品,如建材商业街、汽车配件商业街、酒吧街、休闲娱乐街等;复合商业街对经营的商品不加确定,经营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随意经营,如北京西单商业街,北京宣武区的大都市街等。
1、专业商业街
鉴于整个商业街商品的统一性特点,整个商业街的市场成本比较低,只要商业街的开发商/经营商对整个商业街恰当进行包装,那么所有的商铺就可以享受开发商统一市场宣传所带来的市场效果。另外,因为专业商业街经营商品的品种简单化特点,其规划设计的复杂程度较低,开发商不太容易发生因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最终对整个项目的运营发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专业商业街的特点
商业街规模特点。首先,规模大小和经营的商品的类型有关,比如,经营服装的商业街和经营建材的商业街其规模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北京的“女人街”属于典型的女性服装商业街,每个独立的“女人街”规模在一万多平米;而北京十里河建材街,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一万平米,达到近十万平方米。其次,和所在城市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有关,同样是一条“女人街”,在北京的规模肯定可以做得比在厦门的大。总之,商业街的规模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所经营的商品适合的经营规模。如果一个商业街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那么商业街将会面临市场承接力不够引发的经营困境。
专业商业街规划设计特点。沿街两侧布置商铺,单层建筑居多;商业街可以是一条街,也可以是一条主街、多条副街;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一个商业街项目到底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如何把握规划设计准则,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专业商业街名称特点。专业商业街的名称往往体现商业街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比如,“北京三里屯酒吧街”名称就准确包含了位置元素“三里屯”,和经营商品类型元素“酒吧”。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谈到的,专业商业街会节省商铺经营者的市场成本,从北京三里屯酒吧街的例子不难理解,消费者从其名称就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便于消费决策。
专业商业街商铺特点。有些专业商业街完全采取铺面形式,如北京三里屯酒吧街;有些则完全采取铺位形式,如北京“女人街”;其他专业商业街采取铺位、铺面结合的方式,如北京十里河建材街。铺面形式对商铺投资者而言意味着高售价、高租金和高收益,但对于开发商来讲,却意味着可开发面积减少,零售业态商业街采取铺位形式更多;服务业态、体验业态商业街则主要采取铺面方式。需要关注的是,采取铺面形式的专业商业街,成功的比例很高。
2、复合商业街 的经营内容没有统一性、协调性,所以开发商/经营商对项目的市场宣传所能带给经营者的利益相对较少。除此因素以外,复合商业街的规划设计难度较高,开发商操作不当,就会发生因投资者、经营者不认同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而导致的项目失败,也会发生因项目市场成本太高,引起的竞争力降低的情况。复合商业街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基本上都属于经过几十年市场长期锤炼的品牌化商业房地产综合形式。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西单商业街,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上海南京路都属于典型的复合商业街形式,它们都经过了长期的市场培育,在国内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商业品牌,所以它们的成功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值得借鉴的。国内一些政府机构、投资商近年来试图通过运做,在大中城市打造复合商业街的形态,运做成功的几率比较小。运做成功的前提是不采取短期行为、采取适当的租售结合比例,接受相对于住宅地产项目长的投资回收周期。大城市往往已经有历史形成大型复合商业街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大,如果想新建同等规模的复合商业街项目,无疑市场风险会比较大。对于中小城市来讲,复合商业街在有的城市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甚至是当地第一个复合商业街项目,这种情况下,项目的风险相对比较低,但是必须谨慎判断项目的规模、定位等。
复合商业街的特点
复合商业街规模特点。复合商业街大多数规模庞大。无论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还是上海南京路,都是商业“巨无霸”,沿街商业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新开发复合商业街的规模决策对开发商是一个考验,如果开发面积太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开发容易失败。
复合商业街规划设计特点。沿街两侧布置,大多数为多层建筑,长度往往比较长(有的复合商业街长度达到2-3公里)。复合商业街规模庞大,对规划设计的水平有较高要求。设计商必须合理、科学考虑交通组织、停车场规划、消防、环境、商业引导概念等问题,如果上述问题未予考虑,或考虑的不够充分,轻者影响项目功能,严重的话,会导致项目失败。以北京平安大街为例,这条街初始规划目标是建成一条老北京特色街,最终的发展情况令人失望。原因何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问题比较大,首先是未充分考虑停车问题,没有足够的停车位,绝大多数商家都无法正常经营;另外这条街的宽度是按照交通干道的标准确定的,所以与商业经营的功能需求有很大冲突。以上两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直接导致项目失败。
复合商业街名称特点。复合商业街的名称主要体现其所在的位置。既然复合商业街的名称主要体现其所在位置的地名,那么这个地名的品牌价值需要很高,至少比较高,否则,开发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将面临极大的难度。一个很陌生的、新开发的复合商业街,其市场前景值得商铺投资者谨慎考虑。
复合商业街商铺的特点。在运营成熟的复合商业街,主要是铺位,铺面商铺数量较少、价值极高,主要采取出租经营的方式。有些新建大规模的复合商业街往往将沿街的土地出让给不同的开发商,由不同的开发商各自开发,并且商铺主要采取出售的开发经营方式,如此一来,或许项目的建成并不困难,但是竣工交房开始营业后,项目整体营运成功的困难可能难以克服。如果商业街是一个没有商业历史积累的项目,风险更大。
3、复合商业街的类型
1.邻里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位置处于地方城镇几何中心,街区长度为100-2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1-2层,商店密度为50%-8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城镇,自身人口为3000人,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10000人。来此街消费者主要靠步行和骑自行车,其目的只是单纯的购物动机。由商业街构成形状为线状路线构造,商店数目为5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和风味小吃店,行业以生活日用品为中心,行业数目为20个,核心商店是副食品店或食品超级市场。来此街购物的主要顾客是家庭主妇或保姆,购买商品的数额小,但日频率高。此街给人的印象是随意、亲切和大众化。这种商业街只与交通网相连,但并非是客货流运动线上,因此,这种商业街方便了固定消费者而妨碍吸引流动顾客,其商业范围有限,盈利微薄。
2.地域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地处地域中的城市内,街区长度为500-7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2-4层,商店密度为70%-9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3万人,其商业辐射人口为10万人,来此街购物客流比例大于闲逛商店客流比例。此商业街构成形态为带状附以树枝状构造,商店数目为300-40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饮食、双功能店,行业以常购买的中、低档日用品为中心,行业数目为100个,核心商店是粮油食品店和百货店。来此街的主要顾客是复合型阶层人口,购物的数额较大,而且周频率也较高。此街给人以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印象。
3.地区型商业街。
此商业街地处中等城市中心区或大型城市副中心区,其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100万人,来此街的消费者主要是乘公共电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正常日客流量为5万人,来此街购物客流比例小于闲逛商店客流比例。此商业街构成形态为环状或圈状构造,商店数目为1000-300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饮食、娱乐、社会多功能营业点,行业以日常购物的中档商店为中心,行业数目为200个,核心商店是百货、服装、五金交电等专营商店。来此街的主要顾客是社会集团及复合阶层人口,购物日频率较大。日本东京都神乐坂商业街的典型的地区型商业街。此商业街是东京都“山手线”轨道电车环线内富有日本特色的商业街。店辅总数为248家。
4.大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地处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交通便捷处,街区长度为1000-50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6层以上,商店密度为80%-10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大城市人口为100万以上,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300万人,来此街的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汽车、火车等工具而至,其目的为休闲性购物。此商业街的形态为平面圈状构造,设施构成为观赏、服务、饮食、商业等综合方式;行业以高档商店、高档餐馆、高级娱乐中心、高级服务设施为中心,行业数目为300个,核心营业点是高级时装店、大型游乐场所、各类专业服务店,贸易洽谈场所、汽车商店等。来此街的消费者是复合阶层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购买的频率小,但数额巨大。此街给人以豪华、舒适、个性、新潮的感觉。这种商业街与城市主体交通网应融为一体,各种城市机制与此不应造成人为矛盾。
三、一流商业街的特征
成功的商业步行街须具备以下条件:
1、准确的定位。现代商业街应该是多功能的,大型中央商业区步行街的功能甚至是完备的,具体有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等六个方面的功能。中小型的商业步行街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功能取舍和组合,功能组合的一般原则:不同业态功能互补、各种业态的比例关系合理,同种业态的数量合理,避免恶性同质竞争。步行街具体案例策划必须先对目标消费群体做透彻的调查研究,根据消费群的大小规划步行街的规模,以及根据消费群的结构和市场的竞争状况规划步行街的行业构成,也就是哪些产品应该是主流,那些是次要但又应该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步行街的商业布局,形成建筑规划。研究成果经过进一步的试水检测后应体现在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上,使建筑环境与经营内容方式互相配合。
2、规模适中。经济决定商业,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直接影响步行街的运营状况。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对全国人们和世界旅游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王府井、西单步行街永远人海如潮,这是北京本身吸引力的表现。上海由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南京路就一直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中国以至世界的旅客来说都具有一种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南京路步行街依然是上海城市本身魅力的象征。广州作为南中国的大门,北京路和上下九路的步行街每天吸引着50、60万的旅客,北京路的商铺,平均月租金就能达到2000元/平方米。这种人潮和物业兴旺的情况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消费业态金字塔结构的顶尖。它反映的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落的魅力。反之,如果在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万或一百来万的非旅游型中小城市里做步行街,就不能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做法。因为,在中小城市的消费者,外来人口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只占极小的比例,目标消费人群以本地居民为主,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居民的购物习惯并没有因为步行街的出现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步行街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步行街的建设规模由所在城市的类型和商业容量所决定。
3、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意味着可能到访客流量的潜力。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步行街的开发建设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和居民意向等因素。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较高,故在规划停车场时须特别结合考虑自行车的停车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在步行街旁边增加平行于步行街的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车流通过,增设和步行街垂直相交的城市支路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交通方便对形成一条好的商业街至关重要。决定着其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区域、客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整个商业街的发展。
4、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商业房地产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项目的规划设计越多体现未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项目成功的概率越高。对步行街的设计上要讲究以人为本,就是说街区的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消费者会通过在街区消费经历的舒适程度去决定是否再来或是日后再来的频率。这就要求按照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和总的身体素质水平,科学的对包括步行区域、行走路线、游乐设施及休憩场所、人造景观等进行规划。例如,对于儿童和平民消费者的娱乐场所的建设,就是让人们能够产生反复来步行街的快乐和向往。怎么样步行则是科学规划步行区域的问题。步行街的一般长度是600米左右,超过这一长度,人们游 乐的时候就会有疲劳感。在步行街设计中必须考虑在那些人流相对少的地 方,设置一些可供游人休闲如喝咖啡和饮食的地方,这样可以调节整个街区的氛围。必须研究出入口、停车场、以及重要的节点和黄金分割点的物态,尤其是高潮区的设计。只有从结构上把整个步行街的建设全面定位把握住,步行街的设计才能够比较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5、著名步行街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对步行街所在城市的历史、风俗、人文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步行街的主题,找到一个好的方向。步行街是一种商业形式,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城区的内在历史文化的体现和招牌。建设有风俗文化作铺垫的,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步行街,便可以作为城市的旅游资源推向更大的市场。无论什么时候去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你都能看到在那口象征“王府井”的井边围着细读其上铭文的人群。文化景观其实已经成为各地步行街吸引人群的第一卖点。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人们还很喜欢在那精致的景观和门面前合影留念。据北京规划院城市设计所的石晓东介绍,王府井大街在地面文化景点上的建设投资约为7000万元人民币,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主题的步行街也是外来游客认识一座城市的窗口。
6、硬件设施一流。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引导标识系统、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座椅、绿化植物配置和其他公共活动空间步行街市民文化活动广场、儿童天地、街头献艺表演场所等,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步行街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7、一流的管理水平,不仅要具备普通的商业物业管理功能,而且在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水准方面也应该是一流的。更重要的是,步行街还必须在形象宣传和整体推广方面有一个长远的安排和计划。
8、行政资源的支持。政府在步行街的旺场方面有很多优势,除了舆论导向以外,春节、元宵、中秋和当地其他重要节假日活动的举办,对人们认识步行街、并产生认同感有积极的效果。
四、现代城市商业布局原则
1、最短时间原则。在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由于乘车购物,距离已不再是决定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因素,道路的通行能力已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商业中心区建筑高度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过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给乘车购物者进入中央商业区造成极大的困难。所以,中央商业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到城市的外缘地带去购物,虽然是舍近求远,但它比到中央商业区购物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商业的“接近性”原则时,不再用距离指标,而是用乘车时间指标。
2、接近购买力原则。按着传统的布局理论,城市商业密度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城市的中央商业区多位于人口稠密的几何中心。随着中、高产阶级居民区向城郊辐散,顾客购买潜力也出现离心倾向,根据接近购买力的原则从事商业布局,在城市外围配置一系列新的商业群已是大势所趋。
3、消费心理学的原则。消费者的心理和购买行为是这一设计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社会购买力随着中产阶层居住区的辐散而呈离心分布,高消费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的近郊,这个地带应以设立销售高档商品为主的大型商场为宜。在中央商业区附近是低收入居民区,应以供应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商品为主。介于上述两地区之间的商业点,则低、中、高档消费品兼而有之,而且有要适当的比例。
4、停车场原则。配置与商业区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已成为布局新商业体系的必要条件。没有停车场设施的商店就会无人问津,缺少停车场的传统中央商业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在规划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布局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原则,如缩短销售渠道的长度,加宽商业渠道的宽度,减少商品流通环节等。
五、商业街的业态规划
王府井、南京路本以商品零售为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超过了购物,如何让顾客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又乐意掏腰包,是所有步行街走向赢利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据王府井和南京路最新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来步行街的人有60%以上是为了娱乐、旅游和休闲,而只有不到40%的人是专为购物而来,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向前者倾斜。以娱乐化方式经营商业似乎成为步行街带给人们的最大商机与挑战--如何将商业与娱乐融为一体,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产生购买和消费。比如武汉江汉路改造成步行街后,虽然改造后人流量比以前上升30%-40%,但很多商店的销售情况甚至比改造前要差,当初市政府改造江汉路时,将其定位为购物、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综合精品商业街,但改造后只达到休闲观光功能,是管理者没有料到的。同样的问题也影响着南京路和王府井步行街的财气。造成这种缺憾的主要原因:商业结构比较单一,百货商店太多,餐饮设施简单,而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来到步行街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需要某件物品而专程前来采购,逛商店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多数人是来寻找快乐,并愿意在这种快乐的心情中消费的。与时俱进,根据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商业街的业态比例,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不断升级和变化的综合需求是复合商业街的复兴之所在,复合商业街要为前来的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把多层次餐饮、文化、休闲与购物立体结合,满足消费者步行街消费群体追求各种乐趣的需求。
六、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复合商业街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承租户、街道、公共活动空间和停车场等是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商业街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获得一个理想的商业销售平面,把各种不同要求和个性的承租户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合理布置承租户和组织人流,为各承租户最大限度地带来过往人流,提供最多的购物机会,同时也考虑为购物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线路、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愉快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活性的平面分割有利于出租。除了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餐馆需要独立结构,要求单独处理之外,从建筑的统一性和降低造价来考虑,多数承租户商店的结构可以用单一柱网统一起来。一般来说,适当加大柱间距使平面更具有灵活性,适应不同承租户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部分承租户可能需要扩大或者缩小营业面积。因此,隔墙的建筑材料也要易于拆除和重新利用。
商业街的管理模式,商业活动的特点、核心承租户的数量、承租户的空间需求和潜在利润等等,已经为平面设计确定了一个框架,建筑师需要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各种承租户的位置。一般说,承租户分为初级承租户(核心承租户)、次级承租户(普通承租户)和其他承租户,在平面设计上遵循从初级到次级的安排原则。核心商店是吸引力的主要来源,被称为磁极和“锚固点”,对组织人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把人流从一个磁极吸引到另一个磁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购物者经过所有承租户的门口。因此,核心商店的位置非常关键,它一般安排在步行街尽端,形成焦点。次级承租户安排在主要人流路线而非主要核心商店的磁极点上,用于形成次级人流,与主要人流形成交叉,促进内部的人流运动,吸引购物者穿行整商业街。核心商店和次级承租户安排之后,再考虑其他承租户,取得最佳效果。最后考虑剩下的小租户,包括银行、邮局和各种服务施(如理发、美容、修鞋、干洗等),它们主要是为了提供便利的服务,本身不具备引导人流的作用,但它们是商业街功能的重要补充,用于增加特色。
购物人流的组织动线应既让购物者满意,又让零售商在经济上获得效益。一般来说,承租户销售额与经过商店门口的人流数量成正比,所以,优化人流运动,最大限度让人流经过尽量多的商店门口而又不把距离拉得太长,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步行街路线设计要避免太简单。为了打破空间的单调感,除了采用合理的步行街路线外,关键要激发购物者驻足停留和休息交往提供了舒适的场所。
现代步行街由多层建筑构成。但要把购物者引到楼上并不容易,因此承租户经常不愿意租用二楼以上的铺面。因此,引导人流垂直向上运动是成功的关键,步行街的广场和垂直交通工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场是垂直交通组织的关键点,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励人流上行。富有趣味的垂直交通工具,跨层自动扶梯、玻璃观景电梯等能在广场创造活力和动感,常常会激发购物者登高的欲望。广场的空间和步行街是一体的,围绕广场布置休息和餐饮座椅,广场举行的活动就能够让上面各层空间共享和参与。为此,一些步行街的广场有意设计成台阶形,方便开展各种表演活动。步行街广场还经常用来作为儿童乐园,提供各种儿童游乐设施,让购物中心对儿童也充满了吸引力。
承租户商店。商业街的承租户商店种类多样,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食品店、时装店等以及服务业态的店铺。承租户的平面布局和店面设计,既要保证所有商店具有整体性,同时又要避免标准化的设计,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避免对零售商的销售模式和原始想法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店面是用来吸引购物者的最重要的因素,店名招牌和标志设计、橱窗和商品展示方式是商店特色和形象的体现。承租户个性与特色表现应当加以鼓励,富有变化的店面设计是商业活力的来源。
美食广场。如果想让购物者在商业街长时间停留,需要为他们提供休息和餐饮娱乐设施。美食广场包括售卖厅和座椅区,由独立经营的售卖亭提供各种风味小吃及烹饪食品,售卖亭中间布置公用座椅。如今,在现代商业街,各种类型的美食广场都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锚固点,用于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让他们光顾尽量多的商店,它的存在价值绝非自身获得的商业利益所能代表的。美食广场在商业街的位置选择是商业街成功的关键,容易发现的显眼位置以醒目而有特色的入口直接面对街道,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停车环境是商业街的重要参数。现代商业街需要设有停车场和相应的停车设备,其规模视商业街的规模和类型而定。
公共空间。商业街的公共空间包括步行街文化活动广场、儿童天地、街道、电梯和停车场以及步行街上的各种节点,它们在功能上不仅起着聚散和疏导人流、组织水平和垂直运动的作用,而且通过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设施,还能够满足开展各种娱乐、展览、表演和促销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商业街获得商业利益。此外,商业街还要为一些社会化的公共活动提供便利,通过短期或常年举办展览和表演活动,把消费者吸引到商业街来。
七、商业街的开发建设步骤(略)
八、现代商业街的管理
MALL在统一规划、开发、建成之后,在管理上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把,营业面积出租给各种承租户经营,并对承租户加以有效控制,使之互相利用,优势互补,获得共同的利益,使承租户的利润最大化,让承租户和开发商双方都能获益。
购物中心实行集中制管理和分散经营的管理方式,所有者委托管理者进行管理。管理者对租赁、物业、营销和服务统一集中管理,保证保安、保洁、维修、进货和促销活动等日常工作有组织活动,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经营活动,定期向所有者交纳租金,向管理者交纳管理金。我国商业尚缺乏集中管理和分散经营模式的经验.规范化的购物中心采用租赁模式,管理者从事整体策划和管理,具体包括租赁管理、营销管理、服务管理和物业管理四个方面。
为认真做好2013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迎检工作,有效提升街区形象,环境及文明程度,本人/公司承诺:
1、在经营管理的区域内、外墙、门前至人行道边,不乱涂写、乱张贴、乱晾晒、乱吊挂物件,店招牌自我清理自我维修,不跨门经营、乱摆摊、乱停车,门前门后不乱堆放物品杂物,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倒污水,不损害门前绿化。
2、经营过程中做到亮证经营,规范经营;
3、从事餐饮行业的商户店内的从业人员应持卫生部门核发的《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确保无一人无证上岗;
4、从事餐饮行业的商户对店内消毒设备、消毒措施建立相应的台账记录并可供随时迎检;
5、从事餐饮行业的商户具备“五病”调离的相关制度和记录情况;
6、从事餐饮行业的商户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出售的食品无过期、变质、伪劣的情况;
8、从事餐饮行业的商户在显著位置设有参与文明餐桌的行动公示并在显著位置和餐桌上设有不剩饭不剩菜的温馨提示;要求服务员做好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的引导工作; 若违反以上承诺,本人/公司愿意负责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及费用。
本承诺书一式两份,商管中心及商户各执一份,如有未
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承诺人:
一、夫子庙街区文化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缺乏精品购物项目,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交通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商品的交换与流通显得格外便捷与迅速, 各类特色商品的信息, 从产品造型、包装设计到生产工艺和宣传销售方式也随着交换与流通显得如出一辙。夫子庙特色商品, 如明代就闻名遐迩的南京咸水鸭、板鸭。如今, 销售的咸水鸭与板鸭, 口味一致, 品牌单一。几乎所有销售鸭类商品的店铺, 在商品种类、产品包装、宣传销售方式上都相同, 产品同质化严重[1]。
(二) 小吃种类良莠不齐, 缺乏秦淮特色。
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现羊肉串、关东煮等小吃挂上了“夫子庙特色小吃”的招牌, 而传统的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夫子庙特色小吃, 含金量逐渐下降, 不再具有原先的独特美味。具有秦淮特色的夫子庙小吃逐渐流失, 使夫子庙小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三) 娱乐项目单一, 文化内涵不突出。
据笔者统计, 55.7%的游客认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娱乐项目单一。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 夫子庙的文化旅游资源无可比拟, 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而相关部门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四) 街区文化宣传不到位, 游客参与度不高。
夫子庙街区文化资源丰富, 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其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而儒家文化的宣传和开发相对滞后。调查发现游客很少进大成殿、贡院内参观, 同时, 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的文化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5]。
二、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策略
(一) 挖掘街区文化内涵, 打造特有品牌。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最初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在随后的发展中, 又衍生出了独特的秦淮文化。夫子庙景区内零散分布着各个景点, 可以将各个景点整合, 串联成线, 形成以儒家文化和秦淮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景点[3]。同时, 通过开设国学讲堂、建设基础文化设施等方式宣扬夫子庙文化。在国学讲堂里, 讲述相关名人故事, 如秦淮八艳, 游客可以在吃特色夫子糕点, 品特色茶的过程中深化对夫子庙的人文故事的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 可以突出各项设施的文化特色, 如在靠背等醒目位置刻上如孔子, 孟子, 荀子等富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的图案和简介, 通过以上手段打造特有品牌。
(二) 整合夫子庙小吃资源, 重塑秦淮特色美食形象。
在规范夫子庙小吃种类方面, 因依靠政府的力量。地方政府可以作出一个严格的规定, 列出夫子庙小吃的种类, 禁止如关东煮, 羊肉串等小吃挂上夫子庙小吃的名号。在打造秦淮特色美食方面, 应重点打造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秦淮八绝[2]。在质量保证的同时, 对就餐场所内的环境、摆台及器皿、服务人员的服饰样式等, 要有详细规定, 同时要求每一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后, 服务员都能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该小吃的历史典故, 以这种方式着力打造秦淮特色美食, 使得夫子庙小吃扬名海内外。
(三) 增设娱乐活动项目, 突显文化内涵。
在夫子庙街区可以多增加娱乐项目, 除夫子庙每年都会举办的民俗活动外, 还可以增加其他特色旅游项目, 如定期开展有关夫子庙历史的戏曲或话剧表演;诗词听写比赛;茶馆评书活动;秦淮特色手工艺品等等。其中秦淮特色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征集, 并向相关作者发出邀请, 随后在夫子庙街区成立专门的秦淮手工艺品协会, 定期开办展览, 向游客宣传秦淮的手工艺品。通过这些互动娱乐项目, 突显文化内涵。
(四) 宣传街区文化, 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
历史街区, 除自身保护和开发方面要加强外, 宣传街区文化也很重要。做好街区文化宣传, 一方面, 可以加强城市政府之间的沟通, 在各大城市地铁, 火车站, 汽车站处放映LED广告。另一方面, 加强街区内部宣传, 通过招募志愿者, 对他们进行培训。志愿者与游客的直接接触, 不仅有利于街区文化的宣传, 而且可以了解游客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娱乐项目。
三、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模式
(一) “以娱促游”模式。
所谓“以娱促游”模式是指在夫子庙多举办些娱乐项目, 以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大力继承和发扬夫子庙的民俗, 夫子庙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夫子庙的灯会, 夫子庙祭孔老夫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上演。夫子庙灯会, 又称秦淮灯会或金陵灯会, 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 在其中可以穿插有奖猜灯谜、“天灯祈福”活动让游客写下新春祝福, 放飞天灯, 为新年许下美好的愿望;祭孔活动, 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进一步彰显天下文枢之地的重要地位,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礼仪, 逐步将南京夫子庙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儒学文化传承基地和文化交流窗口, 游客在活动中穿着祭孔的服装, 欣赏经编排好的乐舞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上演, 表现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其中再穿插黄梅戏、苏州评弹和小型杂技、魔术表演。除了民俗活动外, 在其余时间里, 可以多增加特色旅游项目, 如定期开展有关夫子庙历史的戏曲或话剧表演;联合有关中学进行诗词听写比赛;定期进行茶馆评书活动, 设定几处手制秦淮特色民间手工艺品点等等, 通过这些项目传承夫子庙特色文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模式。
(二) “以食促游”模式。
所谓“以食促游”模式, 就是在夫子庙街区内着力打造美食文化, 以美食吸引各地游客, 从而促进夫子庙街区发展的一种模式。总体设想是在原本小吃一条街的基础上, 进行环境的改善和小吃街的扩张, 在传承特色美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小吃店的环境在整洁干净的基础上, 在总体的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融合夫子庙文化元素, 如复古的桌椅碗筷, 服务人员身着行事方便的古装, 以此渲染气氛, 让游客进入的不仅是享受美食的地方, 而是一种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二是小吃品种方面, 蒋有记锅贴、唐记臭豆腐、黄勤记凉粉等老字号夫子庙小吃必不可少, 在这些传统民间小吃的基础上进行口感或外观的创新, 令游客眼前一亮。三是可以开展一些美食节活动, 挂上每一种美食的宣传图, 附加烹饪流程与食物发展演变的历史, 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美食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美食的认识, 在品尝中再一次加深对夫子庙传统美食的感知。
参考文献
[1] .王颖.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江苏商论, 2012, 8
[2] .张岚.城市旅游街区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
[3] .章建豪.南京夫子庙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文化网络的构建[J].规划师, 2008, 1
[4] .王丽璐.打造品牌文化社区——以夫子庙为个案[J].改革与开放, 2007, 5
设计周期间,无论奢侈大牌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小店,都会变化些姿态来迎接这每年一度的盛会。Zona Tortona便是米兰外围展览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大街小巷中都散布着Tortona的标志立牌,像个大型主题乐园,肆无忌惮地在Via Savona、ViaTortona和Via Stendhal等几条路间划定疆界,编织着丰盛的设计网络。光看导览手册上洒在米兰市区的若干小红点,就能想象大大小小的设计展位正如繁星一样,散落在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
游走开始于米兰商业中心的卡地亚橱窗展,中国设计师宋奕君的作品“Cirde”,从众多候选中脱颖而出:概念化的星球轨迹,水波潋滟的气泡飞舞联袂,又扩散开来,三环相扣形成的层层纹理在橱窗玻璃和展示灯光间辉映,已然一副国际奢品橱窗的设计风范。
等到绕出繁华的商业中心,处处散布的Tortnona展点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幽默细节。材料极其平常的衣架,将彩色铅笔插在每个衣勾中,每次衣服上下振动,彩色铅笔都会在墙壁留下美丽的痕迹,无意有意留下的色彩胜似彩虹,充满幸福感的小设计令人会心微笑。
误打误撞进入的一个铁艺工坊,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式的精致,精美而古典的手工作坊作品,小小见方中制造出的精致陈设,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赞叹。地域文化影响设计风格,也许只有在米兰的设计周上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储酒柜:厚重大气的笔触制作的不锈钢酒柜,还有像砖砌一样用酒盒拼起的储酒墙,可真是只有欧洲的酒鬼才消受得起啊。
无论是奔走于设计周各个展览,还是悠闲地漫步米兰,我们不时地发现大量的户外家具用品,这大概是因为欧洲人更喜欢户外生活——在广场遛弯、户外就餐、晒太阳、美黑、都戴墨镜却从不打伞,于是可以滤掉雨水的快干沙发成为当地相当受欢迎的户外新品。而防水椅子也有很多出众的设计,无论是自家花园的躺椅还是公共设施的排椅都毫不怠慢。
灯具设计上,材料的取舍和变化成为一个亮点,木棍、铁丝、丝织、纸材……灯具材料的多变于是成为这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休闲街区】推荐阅读:
朗诗国际街区个案分析06-18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06-26
街区经营商户承诺书10-15
休闲消费论文05-29
休闲总体策划07-02
休闲养生产业07-25
休闲心情日记06-08
休闲农业美丽乡村07-24
休闲农业市场报告07-24
休闲旅游业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