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说明方法教学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明文说明方法教学(精选10篇)

说明文说明方法教学 篇1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体会作者在介绍说明对象时材料的详略安排。

3、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体会材料安排的详略得当和说明的条理性。

三、课时安排及教师准备

1、时间:一课时

2、准备:PPT课件

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学生浏览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同学合上书,一起欣赏《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影片。看完之后,请说说你知道了故宫里的哪些建筑物?

(学生凌乱地说出一些建筑物的名称,教师点评:“如果不按一定顺序来介绍事物,就没办法向别人说清你所要介绍的对象”。)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建筑物的名称,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好。

(三)看故宫平面示意图,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详略安排。

1、教师演示故宫的平面图,各种建筑物由南到北依次出现。

2、教师提问:作者在介绍故宫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回答:按照由南到北的游览顺序行文的。)

3、教师提问:文中出现的宫殿名称不下十个,不可能面面俱到,请问作者详写了哪些宫殿?

(学生回答:详写了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四)细读文中描写太和殿的段落,了解如何详写说明对象。

1、教师提问:文中哪些段落是详写“太和殿”的?

(学生回答:5—8段是写太和殿的)

2、请四名同学每人读一段5—8段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读的这一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个方面)

(学生回答:第5段:外观(大小、颜色、构造);第6段:内饰;第7段:位置;第8段:功用。)

3、细读文章第6段,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太和殿的内部陈设的。(学生细读课文后,讨论得出:作者是按照容中间到两边,由平视到仰视,即从下到上的顺序来写的。)

4、教师强调:在对室内进行介绍时,一定要先选好立足点,再围绕这个立足点用准确的.方位词介绍其它事物。

5、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太和殿呢?

(学生讨论:它是故宫最大的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它是皇权最集中、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五)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

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看它们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开头是引出说明对象,结尾是总结全文,在文章结构是是“总—分—总”结构。

(六)总结本课的学习心得

在介绍规模宏大的建筑物时,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浏览顺序来介绍;在介绍内部陈设时,一定要选好立足点,用准确的方位词来介绍;在材料的安排上一定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七)课堂实践

(学生欣赏一幅卧室图片)

教师提问:

1、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这个房间的总体印像。

2、你将以哪一块作为立足点,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个房间?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介绍重点介绍对象,会分别从它的哪些方面来介绍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把学生们说的内容攒在一起形成口头作文。出示范文《我的卧室》,加深体会)

(八)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以《我们的校园》为题,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详略安排:详写太和殿(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

文章结构:总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整体:游览顺序局部:立足点(外观、内饰、位置、功用)——分——总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首先巩固一下生字词

生读一遍生领读其它跟读两遍

额枋fāng藻井(zǎo)击磬(qìng)鎏liu金鳌头áo迥然不同jiǒng蟠龙(pán)琉liu璃li

2、其次检查一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现在你对故宫知道多少呢?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三、预习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吧。

1、我们先选出7位声音响亮动听的解说员。

2、同时在听时。请六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游览的平面图。每三人一组共同完成。

3、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完成两个问题:1、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用铅笔填写115页的图。2、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并找出介绍最详细的地方?

说明文说明方法教学 篇2

一、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做说明文专项练习的时候, 我首先选择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如《鸟巢》《梦幻视觉水立方》等文章。这些内容虽备受瞩目, 但实际的细节大家却并不见得了解多少。讲课之前并不要急于切入正题, 适当的卖卖关子反而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同学们, 你们知道2008奥运会的主会场是哪里吗?知道为什么叫鸟巢吗?知道这种设计是如何构思的吗?”等, 先提一些问题调调他们的胃口。不甚了解的, 对这么热点的内容一定极感兴趣, 准备洗耳恭听。如果有的同学掌握了一些资料, 那就尽量满足他的表现欲。然后, 把有关“鸟巢”的图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给同学们看。绚丽的灯光、缤纷的色彩、精美的外形, 大家都被深深地陶醉了。接下来, 读课文、做思考、整理知识点, 可以说一气呵成。就这样, 本来单调枯燥的一节说明文, 在各个环节的牵引下, 以教师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为前提,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由此而变成了一节生动的欣赏课、讨论课, 教学效果也自然不必言说了。

二、旁征博引丰富教材, 理论实际紧密相连

讲说明文, 最忌讳的就是“就事论事”。这种文体本身就极其缺乏血肉, 所以, 内容上与之相关的, 题型上与之相似的, 生活中与之相挂钩的, 只要是能渗透知识点, 尤其是能激发学习兴趣的, 我都会补充进来。

比如讲说明方法时, 我选择了《超导磁浮列车》这篇文章。说明对象“磁浮列车”是在原有火车的基础上, 经过科学研究研制的一种新型列车。而火车, 对于我们这儿的孩子是再熟悉不过了。生活区外两千米的地方就是火车的作业区, 那“呜呜”的鸣笛声, 那“咣当当”的起车声, 几乎都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 我们从蒸汽机车谈起, 一路侃下来, 一直到这节课的主题内容“磁浮列车”, 再趁热打铁, 切入正题:“火车的历史为什么一再被刷新?现在的高科技磁浮列车, 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独到优势?它的可利用性到底有多大?……”此时, 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课文了。然后, 再出示准备好的思考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一节课, 主体部分绝不超过30分钟, 在充分引导的前提下, 自然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师满意, 学生轻松而又学有所获。

中职说明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中职;说明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实用性,说明文就是一种常用、实用的文体。笔者认为加强中职生的说明文学习、写作练习尤其重要。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科学的说明的,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中职生在校学习两三年后就会走上社会,让他们学好、掌握好说明文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开拓好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透了,不需要教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体会是笔者在讲解《人民大会堂》这节课文时的一个感悟。在备课的时候,笔者是准备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的:学生读课文,然后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教授。但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已觉没多大意思,有小声说话的,有趴在桌子上准备应付这节课的。这个时候,笔者体会到了做一名教师的不容易,即使讲完,也没有多大成就感。于是灵机一动,干脆放下课本,对学生说:“大家知道,在平面图中,方位一般是上北、下南……”趴在桌子上的学生直起腰来,小声说话的停下来,并随一起说完“……左西、右东”。笔者凭着认真备课,凭着对课文的熟悉,把《人民大会堂》按作者参观的顺序把各个地方名称、大概的方向标示出来。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方位感的认识,也和初中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感觉就像去人民大会堂旅游一样,轻松自然。学生既对人民大会堂的方位顺序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更能体会出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在课程的后阶段,笔者再讲解写作的特点、说明的方法就轻而易举了。这节课的成功让笔者体会到恰当地把说明文的学习和学生已知的其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更具趣味性。

二、利用口语作文增强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意识

在笔者看来,议论文是一种实用文体,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在说明文专题训练中,笔者就曾多次提到。因为说明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世界中,说明文随处可见。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一个物品,只要出现一个新产品、新概念、新想法,大家都会隆重推介,要么在电视广播中轮番轰炸,要么用广告牌广而告之,要么套住一个耳麦不停地鼓吹,为的是吸收大众的眼球,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对学生强调说明文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要多说多写。

说明文的写作是说明文学习的难点之一。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而作文一写就是几百字以上,学生有畏难情绪。在进行说明文的书面写作之前,很多时候笔者都先要求学生口语作文,口语练习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中准确的语音、明确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概念的准确性、推理逻辑性,等等,都是学生口语发言的基本功。中职生的思维活跃,和社会接触面广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在口语作文中学生经常会有奇思妙思,这时笔者就鼓励他们把思想变为文字,通过规范的句式,逻辑的思维组成一篇书面作文,这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如笔者在教授校本教材第七章《说明书的写作》时,就充分利用学生日常使用非常广泛的学习用品,让他们先用口语作一个简单有序的说明。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自己的文具用品,拿起东西都是有话可说,这时候笔者再提示他们要写出一篇成功的说明文,必须好到以下三点:一要抓住特征;二要安排好结构;三要语言简明。经过点拨,学生还是能写出来的。通过类似的口语作文,笔者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走出社会最有用的技能。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说明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枯燥,都是学习说明的方法、顺序、结构等内容。笔者尽可能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完《南州六月荔枝丹》后,学生都知道了岭南特产之一——荔枝的基本特点。等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后,笔者就设计了两节活动课——《夸夸自己的家乡》。活动设计了主题定向(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而不作具体知识要求。笔者了解到学生大部分是本地或附近县市区的,极小部分是来自外地,大家相对都比较熟悉广东各地的情况。活动的开展如下:(一)激发情感。让学生展开讨论“家乡”的含义,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各抒已见,从情感上达到共鸣:家乡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伴我天天玩耍而且哺育我成长,我生于斯,长于斯。(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广东地图上指出家乡的地理位置并说出家乡的特点:新兴(六祖的故乡)、德庆(何首乌之乡)、封开(大斑石是天下第一石)、云浮(中国石材之乡)、郁南(广东黄皮、沙糖桔之乡),等等,让学生有系统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利用电教手段播放幻灯片,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广东一日游活动,让大家了解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和风土人情。(三)评价活动。在活动课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不但理清了整个活动的脉络,加深了对家乡了解和热爱,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名山名水和土特产。

这些课程笔者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主要考虑让学生动起来,至于怎样“学”,是让学生通过“动”的内容自己去体验,而不是以教师的思路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教师的指导只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所以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远不同于普通高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去。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高,但实用性、针对性要求更强,而且是中职学生能够掌握的,能学以致用的知识,是我们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创新中职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讲授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学生素质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教学设计说明 篇4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侯伟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本节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1.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

配方法是从平方的定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是推导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必要条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配方法是以配方为手段、以平方根定义为依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基本方法,其中所涉及的完全平方式、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等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方面的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初步了解到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沟通“未知”与“已知”的过程,本节在此基础上,经历探索解方程的过程中,通过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特殊向一般的转化,使学生进一步会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总结配方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初等数学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与二次函数(九年级)、二次不等式(高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进一步完善方程体系的有效载体.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1)能正确运用平方根的定义解形如x2=n(n≥0)与(mx+ 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正确书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能指出转化后的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会用配方法求出二次项系数为

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绝对值小于1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数学思考

在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的过程中,能运用“整体性 ”将此方法迁移到解形如(mx+ n)2=p(p≥0)的方程.3.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体会配方法的运用,并能求解形如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提高代数运算能力.4.情感态度

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促进形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与他人作交流的优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

《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方程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本节则主要在于熟练运用配方法解方程,同时考虑到单纯的式的训练,比较枯燥,因此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建模过程,体会方程的解必须符合实际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巩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展示自己驾驭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才能及个性.如何配方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如何找到对应的常数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进行这一块内容的教学时,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巩固、应用配方法时,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讲到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情况,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编排螺旋式上升.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首先掌握好直接开平方法,弄清楚配方法就是将方程变形为我们熟悉的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形式,在这里关键要掌握配方的方法,也就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这是基本,也是关键.若以上两个问题能透彻理解把握,就会学好本节.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段的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本节课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模式,由“创设情境——总结概括——启发引导——探究完善——实际应用” 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出发,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相互切磋,并发表意见.而教师作为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运用了讨论法、讲解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既注重提供知识的直观素材和背景材料,又为激活相关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问题情境.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预期效果分析

英语说明文说明方法 篇5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英语说明文可分为对“客观具体事物”的说明和对“主观抽象观念”的说明两大类。 分享了英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欢迎欣赏!

1. 定义法(definition)

定义法是用下定义的方式去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它能使读者迅速抓住本质属性和基本特点。此法的句型:

① … is a/the … of … which/that …② … relate to/involve/refer to …

【例】

(1)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which i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

(2)Intermediate goals relate to outcomes during the next few years.

(3)Short-term goals involve outcomes expected during the next 12 months.

2. 举例法(illustration)

举例法就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最常见,往往也是最有效的阐释模式。

提醒

举例时应挑选具体、典型且有能力表达清楚的`例子,并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

请看上述范文第二段:“For instance”引出“lifetime goals”的实例,如,赢得研究奖金、出版有影响书或文章、获得大学的系主任职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大公司稳定的顾问职位。

3. 分类法(classification)

分类法就是把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分别加以说明的方法。如:上述范文介绍人生的三种目标,并按照时间的长短对终生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做了分类说明。

4. 比较法(comparison)

比较法是用一个事物和与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加以对比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区分事物,通过对比达到对该事物的深刻认识。

如:上述范文对三种人生目标在时间上和实际操作上进行了比较,并阐明了彼此的联系。

(1)Lifetime goals should be written out.

(2)Like lifetime goals, these are measurable and clearly stated.

(3)These goals are more performance oriented, and they help with achievement of intermediate goals.

5. 数字法(statistics)

数字法是运用数据来表明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准确合理的数据使文章精确可信。

【例】

(1)Nearly half of all Americans over age 20 wear a bridge or denture,and more than 20 percent have complete upper and lower denture. By age 50, one out of every two persons has gum disease.

(2)And it seems sensible to wait. One quarter of all marriages between people under twenty-one end in divorce. In Britain in 1972, there were 124,248 divorces.

初中说明文说明方法汇总 篇6

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的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引用(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例如《太阳》:“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引用诗歌使文章具有诗意美。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好处: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句《太阳》:“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准确性,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句:这座塔占地300平方米,高100米。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打比方(注意:与修辞手法的“比喻”区分开来,在说明方法里应称为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句: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宝石。(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mó)状貌。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句:“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看云识天气》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说明文阅读题解题方法指导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结合7~9年级的阅读要求,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这些能力的考查, 命题时一般通过以下考点体现出来: (1) 明确说明的对象 (即说明文是针对什么进行说明的) ; (2) 弄清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的理由; (3) 能指出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等) ; (4) 弄清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5) 把握说明的结构 (主要有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 ; (6)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言之有序的特点 (许多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删节, 不能调换) ; (7) 能够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8) 分析文章结构, 划分文章层次, 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9)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说明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各自的特点, 归纳总结各自的中心; (10) 结合语境, 解释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经典例题】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1) 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 有一个由几十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这些小行星, 其实就是一群大小不等的碎石块, 最大的直径可达上千千米, 小的只有几米、几十米。同八大行星一样, 这些小行星也在日夜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这些神秘的小行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到底蕴含着哪些宇宙信息?这些问题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而造访小行星, 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2) 2001年2月12日, 美国“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在围绕小行星家族中的“爱神”小行星探测了一年之后, 成功降落在这颗星上, 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相会。

(3) 以古希腊爱神命名的“爱神”小行星, 是小行星大家族中极为普通的一颗。它实际上是一块大石头, 状如土豆, 长34千米, 宽13千米, 厚14千米, 距离地球约3.16亿千米。“爱神”小行星也绕太阳运转, 但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1‰。在这么一颗体积小、引力极小的星体上实现着陆, 其精确度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以至于负责这次探测的专家们并未制订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

(4) “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是美国于1996年2月发射的, 经过4年的太空飞行后, 于2000年2月14日成功地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 并开始对它进行探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探测器已经发回约16万张小行星多岩石表面的照片。

(5) 在距离“爱神”小行星24千米的轨道上运行、探测了近一年的探测器, 逐渐耗尽了它自身的燃料。这时它终于做出惊人之举:向它“关注”了一年之久的“爱神”小行星发起最后冲刺。经过两次火箭点火之后, 探测器离开“爱神”小行星的轨道, 向它的表面缓缓坠去, 最终降落在“爱神”荒芜而崎岖不平的星面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四个半小时。科学家更为欣喜的是, 这是一次“科学的额外收获”;此外, 着陆的地点也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一片区域:缺少环形山, 但有大量的岩石和沟痕。

(6) “近地小行星约会”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首批具有机器人功能的探测器之一, 科学家对它发回的“爱神”小行星照片分析后指出, “爱神”小行星上含有太阳系里最原始的物质, 并测量了小行星的密度、化学成分和磁场。这次成功着陆没有使探测器上的装置受损, 因而使得探测器能继续在三个月内向地球发回信号, 以进一步了解小行星的奥秘。随着对小行星奥秘的揭示, 人类对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乃至对宇宙的演化进程, 都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选自《阅读与考点》, 有改动)

1.说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2) 而造访小3行3星, 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2.文中与第 (5) 段“科学的额外收获”相照应的一句是:33

3.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是:

4.文章第 (3) 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5.读了上文, 请分点扼要介绍“爱神”小行星的知识。

(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这篇文章的几个问题涉及到文题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语句理解、结构层次的关系分析、说明方法的分析、信息提取、语言概括等知识点的考查。三个知识点都是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训练能力。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 要立足于选文。其实, 紧扣文本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

第1题, 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第 (1) 题侧重于说明语言形象性的分析。“约会”是预先约定相会之意, 这里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无人) 探测器进入小行星的轨道并对它进行科学探测。第 (2) 题侧重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之一”说明科学家们进行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不仅仅是“造访小行星”, 还有其他目的, 这样就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于与“科学的额外收获”相照应的一句的筛选, 要研读上下文, 根据语境找出相关语句。参考答案:“ (负责这次探测的) 专家们并未制订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

第3题, 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以按照下面思路解题:首先通读全文, 找出文章相关段落, 通过阅读分析, 可以发现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的内容主要在文章的第 (4) 段和第 (5) 段;研读相关语段, 梳理出语段中的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具体过程。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题干要求将相应的文字填在方格内, 因此答题的字数要与方格数相一致, 这就要求根据相关内容对答题语言进行再加工。此题的空格内可分别填写如下内容:发射无人探测器、进入轨道探测、着陆于小行星。

第4题, 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的分析。题干中指明分析说明方法具体语段为文章第 (3) 段, 因此答题时要研读此段内容, 并根据这一段的内容来辨别、分析。文章第 (3) 段运用的说明方法较多, 主要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等。如果答题时所分析的说明方法与此段无关, 则不能得分;若只写对说明方法, 没有举例并说明其作用也不符合命题的具体要求。参考示例: (1) 打比方:如把“爱神”小行星的形状比作土豆, 形象生动; (2) 列数字:列举“爱神”小行星的长、宽、厚, 准确说明了它的体积小; (3) 作比较:通过与地球引力的比较, 突出“爱神”小行星的引力极小; (4) 作诠释:第 (3) 段解释“爱神”小行星, 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5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此题为开放题, 没有统一答案, 但答题必须抓住“爱神”小行星知识的要点。下面内容在答题时必须表述出来:命名由来, 质地、形状、体积、距离, 运行轨道及引力, 含有太阳系里最原始的物质。

【备考策略】

一、明确解题步骤。

总结多年的经验, 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 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二、把握阅读重点。

阅读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 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 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 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2.抓住被说明事理或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 (大小、长短等) 、性质 (硬、软、冷、热等) 、变化 (动、静、快、慢) 、成因 (简单、复杂) 、功用 (广狭、正反) 等等。一般来说, 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 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 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3.仔细阅读, 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 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 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4.逐段概括要点, 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 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 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 用“同类合并”的方法, 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 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 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常用逻辑顺序。5.整体感知, 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 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 是并列, 是递进, 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 是由现象到本质, 还是由个别到一般, 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 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 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6.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 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三、关注难点问题。

难点之一是要求对文中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此时要反复浏览文章, 在文中找到与此项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 作为阐释的依据。

难点之二是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 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

说明文说明方法教学 篇8

说明文阅读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阅读说明文,我们不但要能够辨析说明方法,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准确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我们必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题型梳理】

题型一: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014年山东德州卷)写出画线句子甲、乙两处使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甲:举例说明;乙:引用说明。

[答题模式]直接回答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即可。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一种说明方法的概念,然后与相关的语句结合起来,注意句子前后的提示语,进而判断出该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说明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题型二:辨析××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14年甘肃兰州卷)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皮影戏吸收地方音乐精华,形成了众多流派。

[答题模式]先回答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注意文章或某一段(句)不止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再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具体模式为:该句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使说明……。

题型三:辨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重庆卷)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2)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生气会消耗人的很多精力。

(2)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不良情绪会引发其他四种因素同时发生,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题模式]先指出每一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题型四: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山东东营卷)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如“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鸟类濒临灭绝的各种原因分别所占的比例,引人深省。

示例二:如“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运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燕子、啄木鸟等鸟儿都能吃害虫的事实,令人信服。

[答题模式]此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首先写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指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分析其作用。

【真题导入】

(2014年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植物不失眠

乔 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9.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回答时,要先准确判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从画线句子来看,作者主要是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参考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跟踪练习】

(2014年内蒙古赤峰卷)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endprint

王稀君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2.第①段从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

答: 。

1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段与第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答: 。

14.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5.读过文章,你觉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

16.品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复句?在行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

答: 。

(2)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小学语文说明文说明方法讲解 篇9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列数字:从数字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作用: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如: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赵州桥》

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候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有说服力(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例如: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只有一个地球》

3、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 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如: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火球。——《太阳》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作用:突出强调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例如: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鲸》 兵马俑规模宏大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秦兵马俑》

5、引用资料:引用一些古籍资料、寓言、典故等、习俗。

作用:使说明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曾经有过火山活动。——《月球之谜》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下列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2、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

3、“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初中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篇10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有条理性。

3、作比较: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4、作诠释: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摹状貌: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将---定义为---。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用---等数据。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引用说明: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安全防火责任制下一篇:可爱小鸡的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