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精选8篇)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篇1

2014-04-21 09:57 | 来源:聋康网

文|杨海莹

1.首先来简单区分一下情景教学和情境教学

看过一些关于情景教学的文章后你会发现,内容中经常会出现情景和情境混用的情况。其实,严格来说,两者是有不同特点、不同侧重点的。清楚认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让教学更科学有效。

情景的“景”,可以“无我而在”,特指那些客观存在或依据客观而主观创设的“景”,是一种静态的、可以对主体产生刺激的现象,具有“触景生情”的功能;而情境的“境”,必须“有我而在”,包含主体在客体中的活动状态,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具有“身临其境”的特征。这意味着,只有“有我”的“景”,才能成为“境”;而只要是“无我”的“境”,就会蜕变为“景”。因此,情景相对单一,情境相对复合。“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情境”的“境”是某一段时间和空间许多具体情形的概括。因而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境”中有“景”。换句话说,情景服务于情境,而情境依赖于情景。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适用于入门的、基础的学习,情境教学是一种渐进的、深入的学习。情境教学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某个语言或概念,教师会在他们获得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简单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与情景中的事物产生互动,进入某种情境,最终,对事物产生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言。比如,在以厨房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孩子们带到提前布置好的“厨房”中,让孩子一一认识厨房中的事物,真实的场景布置和物品会刺激孩子的感官,帮助孩子对厨房中的事物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并开始建立语言上的联系。这一环节更侧重于情景教学。然后,教师会让孩子们参与到做饭、炒菜、洗碗等活动中,在这个环节,教师会一边讲解一边带领孩子一起操作厨房里的各种厨具,帮助孩子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语言和概念,比如切、搅拌、洗、炒等,帮助他们对厨房事物的认识变得更立体、更全面。这些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个基于厨房这一情景的情境,这一环节更倾向于情境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为基础,逐渐引入相对初级的、与所处情景密切相关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孩子在玩儿的同时更好地学习语言,拓展知识。

2.为什么要进行情景教学呢? 首先,情景教学更符合听障儿童的认知特征。她可以让枯燥的语言康复训练变成轻松有趣的语言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康复更有成效。

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由于听觉刺激的缺失,听障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更依赖于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与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需要活动来吸引和支持,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此外听障儿童的形象记忆要优于语词记忆,由于语言发展迟缓,思维发展表现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性,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而情景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情景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提前设置的、孩子比较熟悉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轻松有趣。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孩子本来就会变得更自信一些,再加上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孩子所获得的认知就更形象、更立体。另外,教学活动中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孩子在游戏或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恰恰是日常教学中所欠缺的、更能帮助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因素。总之,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在玩儿中学,让语言学习变得快乐有效。

其次,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语言学习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而情景教学的可复现性恰恰符合这一点。情景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经常看到;教学互动环节是孩子们十分乐于参与的活动,其实就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在帮妈妈做家务、和爸爸去超市、全家一起去旅游等活动中十分自然地练习,语言和认知水平也就慢慢提升了。

再次,情景教学的教学过程很容易在家庭活动中复制,方便家长实施。一般情况下,情景教学中所涉及的场景实际就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所以,家长不需要做多少专业而繁琐的准备工作,只需要在实施时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就可以了。3.情景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注意哪些呢?

要对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经验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有更高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活动环节部分,要由孩子熟悉的事物或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等导入。必须要有认知环节,让孩子对情景中的事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情景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必须是基于情景中的事物并和情景紧密联系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而不会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比如在做“厨房”这一主题的情景教学时,就应该考虑炒菜、搅拌、打鸡蛋等这样具有明显的厨房特征的活动。教学设计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生活化的,要和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吻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和现实生活衔接,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顺利地练习、使用这些语言。

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玩教具、绘本、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使教学活动更丰富、更生动。

要保证情景教学中使用材料的安全性以及操作的简单易行。4.在实施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怎样做呢?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情绪、反应的变化,并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激发孩子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当孩子出现目标之外的语言时,老师要抓住时机扩展词汇,用已有的词汇带新的词汇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发展新的句型。

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活动,让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比如,以“厨房”为主题的情景教学。在认知环节,老师会指着锅告诉孩子说:“这是锅。”这时候孩子可能不会将锅这个词和眼前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但是,老师仍然可以继续接下来的环节,比如用锅来炒菜,通过这个更生动的环节,孩子可能记住了炒这个动作,进而也就会开始理解,“噢,原来可以炒菜的这个东西叫做锅啊!”一系列基于厨房这一情景的活动参与下来,孩子就会对厨房中的事物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语言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多参与,多互动。

要对每次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通过分析孩子的反馈和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5.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有哪些延伸呢? 活动区角的设置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区角布置相关的活动场景或投放一些与情景主题有关的玩教具、绘本等让孩子自主参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掌握了哪些语言、哪些行为;哪些语言的应用还不好;还存在哪些误区等等。然后教师再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估,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对下一次情景教学进行调整,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家长的沟通

为了让家庭更好的配合,教师要对家长进行一些行为指导。比如,要尽量保证和孩子在生活化的环境中沟通、互动;可以有意地使用教师教学目标规定范围之内的词汇,以强化课堂学习目标;多关注一下孩子发展的比较弱的方面;要观察并记录孩子的一些反应或者一些突发状况,之后和教师沟通并寻找应对方法。总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情景而情景”,要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而不是借助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小知识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篇2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明,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为加强听说,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与书面交际。外语不仅是对外交际必备的工具,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满足个人发展、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的需求 (王守仁, 2010) 。

在21世纪留学热潮的时代背景下, 大量学生出国深造,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出国留学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浸入目的语环境, 无论是迫于外界压力还是内在动力, 均促使学生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让学生更频繁地使用目的语, 在使用中认识、纠正错误, 更熟练地运用正确的表达, 从而迅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交流。王初明 (2007) 指出, 直接跟本族语人交流互动是促进外语学习的最佳互动方式, 中国学生之间用英语交流时因缺少真实需要而无法创造真实语境达到这种最佳互动, 但原版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可促进学生与恰当情景语境互动。在当前国内缺少与本族语人交流互动条件的课堂内外环境下, 这种方法非常可行。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点、学生就知识点进行操练为重点, 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没有牢固的词汇、语法、文化原料, 必然难以构建承载交流信息意义的话语, 这是由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也是英语学习不可跳跃的环节。大学生作为心智较为成熟的个体, 在经历了大约十年的基础知识积累后, 本身已经储存一定的语言知识, 只是未能启动好奇心、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很少从记忆中调用、组合这些语言知识, 发挥其应有的交际作用;也没有养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当前, 高校提倡开展研究型教学,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与支持下, 首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 然后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强调社会交流合作作用的问题式学习, 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元元, 2010) 。学生个体应当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课堂教学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刘红梅, 2008) , 这样的互动关系更应当延展到课后的生生互动之中, 用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缺陷。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这一调查方式, 根据王蔷 (2002:40) 改述Nunan的开放型研究过程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此次研究通过展开小组情景剧表演活动, 对学生在体验这种口语活动后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期望发现制约英语口语的问题, 改善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北京科技大学2012级两个随机分配的本科一年级新生普通班级, 一个班级为物流专业和能源专业组成的44人班, 另一个班级为管理、经济、工商专业组成的47人班。北京科技大学2012级本科在校生3000余人, 按照专业小班基本不动归为普通班, 根据入学前分级考试成绩, 将各专业成绩突出者分别编入中快班和高快班, 其中普通班50个, 中快13个, 高快7个, 每班平均45人左右。参与此次活动的两个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体学生的后71.4%, 基础相对较薄弱, 且个体成绩差异跨度较大。

2. 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以听教师讲授为主, 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度偏低, 运用英语回答问题时反应速度慢, 句子内容表达简单, 词汇运用不当, 错误较多, 中式思维现象严重, 很少积极提问或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课堂上会出现冷场, 回答问题的学生尴尬站起来说不出话的现象。教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要么自说自答, 要么不再提问, 减少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益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可能疏远师生关系, 无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违背语言学习的规律, 难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加强听说、培养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的目标。

3. 提出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初步提出了以下假设:

(1) 学生缺乏自信心、担心说错丢面子;

(2) 学生在过去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少练习口语;

(3) 学生练习方法不当。

4. 调查研究

为了验证以上初步假设并查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 我们在学生第一次进入课堂时 (2012年9月) 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试卷各43份、47份, 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 可见半数以上学生对自身口语表现评价不高, 80%的学生怀有强烈的意愿希望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水平, 40%左右的学生以前几乎没有为口语练习分配时间, 且练习方式单一, 80%~90%以朗读为主, 很少以讨论或情景剧表演的形式练习, 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语法、词汇表达是影响他们口语表现的主要原因。

5.重新确认问题

以上调查证实了我们的大部分初步假设, 同时揭示了无想法、爱面子是小部分学生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难以实现语言知识在人际交流中的实际运用。学生在上大学前, 至少学过六年以上的英语知识, 熟知普通交际场景的基本语言与交际规则, 因此在应对这些情境时, 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 所谓的语法、词汇表达问题极有可能是语言知识提取速度慢、语言知识组织不准确、不熟练造成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语言知识讲解, 给学生在课上与课后练习、纠错、展现口语的机会有限, 以致学生缺少尝试、练习、发现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能力的亲身体验过程。此外, 口语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人表达的准确与流利程度上, 还体现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交流中。因此, 我们希望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利用语言知识多加训练, 真正实现语言的运用与交流。

6. 制订行动计划

情景剧表演能够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 促进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进行互动, 促进语言实践活动的进行, 使学生在有效的交际实践中建立起自信和责任感, 模拟接近真实交际场景, 熟悉真实的交际模式, 从而学会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顾晓乐, 黄芙蓉, 王松, 2004)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实物模拟或创造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某一特定语境去体会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领悟语言在语境中的功能意义。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今后的语言交际中见到某一情景或进入某一语境, 就可以引发他们头脑中相应的语言图式, 两者同步进行, 表达自如 (赵景绥, 2000) 。

(1) 在第一周给学生布置口语任务:两人一组背诵课本中的对话例文。

(2) 在第二周给学生布置口语任务:从课文所学的十几个语言点中挑选至少五项, 设计相关情景与角色身份, 自编两人对话。

(3) 在第三周给学生布置口语任务:小组情景剧表演。首先, 让学生自愿组成3~6人的小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排练表演事宜。其次, 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改编的剧本和视频资料, 资料来自辛普森一家中的片段, 要求学生根据小组成员多寡, 共同商讨, 发挥想象力, 合理平均分配任务量, 改编、增删台词, 组织排练。最后, 按照小组表演时间, 安排每周由拥有同一剧本参考的两组在课堂上现场进行表演, 现场录像, 表演结束后对表演内容、表演学生进行询问、纠错与评论。

(4) 在第十六周发放问卷调查, 收集反馈意见。

7. 实施与调整计划

第一周的背诵任务很简单, 只需熟读后与同伴进行配合即可, 两人对话时间总长仅为1分钟到1分30秒, 因此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踊跃。第二周的自编两人对话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根据语言点联想在什么情景下运用所学语言点, 相对而言, 比上一任务略难, 但因为只需运用五项语言点, 所以学生也能够安排不同的场景、人物关系, 顺利完成任务。以上这两项较为简单的表演任务的完成, 旨在鼓励学生参与, 打消他们的顾虑, 让他们看到口语练习不难, 可以通过参与得到锻炼。

在小组情景剧表演中, 第一次两组同学进行表演后, 教师就表演提出了几个简单的与表演内容相关的问题, 以考察观看学生的理解程度, 但效果不太理想, 观众有些茫然, 无法理解表演的内容, 但当将剧本视频展示给大家时, 却发现很容易理解。由此, 我们推断可能因为剧本来自国外, 其中场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我们放开了对表演内容的限制, 鼓励其他尚在准备中的小组自主选择喜欢展示的故事内容, 完成剧本改编, 组织协调排练, 在课堂展示成果, 就表演的内容进行讨论。

此后的五、六周, 根据小组的准备情况, 每次课给一组或两组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 另5分钟进行观众与演员的问答活动。在此后的情景剧表演活动中, 学生们有的选择《喜羊羊与灰太狼》、《家有儿女》片段情节进行表演, 有的以《爱丽斯漫游仙境》为蓝本进行改编, 或根据曾经读过的故事进行改写, 大多数同学对从网络上下载改编的搞笑剧本进行加工、排演。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表演展示都清楚明了, 但至少他们为了展示成果而尽力准备了。表演后的5分钟问答是进行得比较艰难的环节, 观看表演的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笔者作为观众的一员也有不明之处, 于是就某些疑点向表演者进行询问, 以澄清内容, 促进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8.第二次问卷调查与反馈结果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情景剧表演活动, 学期末 (2013年1月) 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调查, 整理结果如下:

根据反馈结果可以得出:

(1) 根据第二次问卷调查可见, 虽然明确表示喜欢参与表演这一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多, 但只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这一活动, 喜欢参与活动的学生通常心态更加积极, 或认为有机会展现个人水平, 或愿意与他人互动, 或认为从该活动中受益。无所谓的学生则认为活动是教师规定的任务, 什么任务都行, 能完成就可以, 或者认为这样的活动没有明显效果。不喜欢的学生要么在活动中受挫, 要么发现自己水平太差在同学面前展现丢脸。问卷中, 我们还发现, 反馈积极的小组排练次数较多 (三五次) , 反馈消极的小组排练次数较少, 有的只匆忙练习1次, 课堂表演时明显慌乱, 配合默契度较差。无论学生有何情感反馈, 我们都应让学生意识到口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效果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显现出来的, 只有知道如何练习, 增加练习次数才会有效果。语言的运用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到修正、巩固与熟练, 直至成为无意识的自然反应。

(2) 观看表演没有压力, 内容悬念会引发好奇心, 所以喜欢观看的学生偏多。但学生水平高低不一, 好的表现自然易受关注, 活跃课堂气氛, 反之则令人生厌, 让人觉得浪费时间, 因此有学生反应不喜欢看别人表演。在表演过程中, 我们发现表演小组的兴致很高, 观看的学生都认真观赏、聆听, 但在表演后的交流互动中则无法回答问题、不愿提问, 事后不少学生反映听不懂别的同学在说什么。从理解程度与比例表格中可见, 此现象对内容理解的影响较大。造成这一结果不能仅归咎于学生观众在听力方面的欠缺, 笔者在观看表演的同时, 深感学生语音表达不准确严重影响意义的传达。因此, 纠正语音的工作在提高口语能力方面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听与理解是实际交流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对方可能有口音, 发音不够标准, 学生应当在提高个人语音标准的同时, 对不标准的语音有一定的容忍度与猜测力, 同时在承担表演任务时认真做好准备, 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或非小组成员的反馈审视检查、调整, 提高自己的语言内容与表达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3) 部分学生承认这一活动的效果, 且多半以上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对口语活动更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认为表现有所提高, 由此可见, 该项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口语训练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必须承认这样的练习活动需要长期的坚持、记录、对比, 才可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4) 此次情景剧表演活动在准备、组织、排练过程中, 学生均以背诵准备的文稿形式呈现, 在正常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人们通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在进行此项活动中所做的是有准备之战, 虽然这项活动不能锻炼检验学生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方面的能力, 却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未来的研究设计可以以此为起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即兴发挥、真实交流的能力。

9. 结语

本研究通过帮助、指导学生组织英语口语小组情景剧表演, 促进开展研究型教学, 促使学生主动选择、改编、排练表演剧本, 通过小组互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并展示成果;促进课堂问答、讨论、评论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通过两次调查, 证实了缺乏自信、练习频次较低、方法不当与认识不足是影响英语口语表现的原因, 并发现辨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确保一定强度与频率的练习、控制语音的正确熟练展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顾晓乐, 黄芙蓉, 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讨论[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2) .

[2]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

[3]赵景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及实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05) .

[4]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10 (2) .

[5]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5) .

关于化学教学的情景导入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 情景导入 新课程 有效教学 愉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90-02

1.前言

情景导入,是指讲新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合适的方法,对新课进行情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授课氛围,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情景导入是为情景教学服务的,情景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新课改对情景教学的方法及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虑新课内容的同时,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情况、心理特征等因素,简明扼要、层次分明、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能提高学生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2.教学情景导入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情景导入贴切、简洁、精炼,能引起学生注意,会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做铺垫。在进行《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成看似随机的问题:今天的 “氧气的性质实验”做不成了,因为 “氧气是气体药品,实验室没有,怎么办?”学生们都很泄气,但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可以自己制取呀。”老师马上反问:“用什么物质制取?怎样制取?”学生们回答说:“不知道。”老师立即抓住机会说:“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吧?”学生们一下子欢呼起来:好啊!这样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制氧气的学习中[1]。

通过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如果了解学生,熟知教学内容,就能设计成功的教学情景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运用化学实验导入新课,也是情景导入的重要方法。新课《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导课情景时利用教师播放音乐,把电池取出来,用西红柿、铁丝、铅笔和导线制成的水果电池,代替播放器的电池,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手舞足蹈、异常兴奋,急切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都充满激情[2]。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案例三,根据化学原理设计的化学魔术进行情景导入。在进行《氨气的性质》的教学时,用吸水纸做了两个小球, 一个用酚酞溶液浸泡, 一个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同时展示在课堂上。用试剂瓶装浓氨水,将两个小纸球放在浓氨水瓶口处熏数分钟,让学生目睹白球变红球, 紫球变蓝球的过程。再把变色的小球置于火焰上烘烤一下, 红球又变成了白球, 蓝球又变成了紫球。此魔术般的实验使学生们立刻雀跃起来,并引发热烈的讨论[3]。

利用化学原理,创设化学魔术进行情景导入, 更能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能教会学生辨别与化学有关的骗术,提高科学素养。

案例四,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程学习[4]。在学习《电解》内容时,先“复习化学可以转变为电能,实现这种转变的装置叫原电池”,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反过来,电能是否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如果可行,用什么装置去实现呢?

通过旧知道的铺垫,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而且巩固了旧知识。

案例五,生活情境导入。在进行《碘》的教学时,可以利用专利“碘熏法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进行情景导入[5],即用手指在纸上按过后,将按过的地方对着装碘的试管口,用酒精灯加热有碘的试管底部,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指纹就会渐渐显示出来,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棕色指纹。

其原理是手指在纸上按过后,手指上的油脂会留在纸上,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学生观察了这个实验,立刻会被这个有趣的实验吸引,对新课题的学习充满了热情。

案例六,利用化学史料导入新课。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时,播放电影《三国演义》中“哑泉水致哑”和“安乐泉解毒”的视频,讲述蜀军因为喝了哑泉水,士兵们都不能说话,生命垂危。这时恰好有一位老人家路过,给他们喝了万安溪安乐泉水,解除了危机。

原理是士兵们喝了含铜盐较多的哑泉水中毒,刚好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碱较多,所以在士兵们的肠胃中便发生了这样的反应:Cu2++2OH- = Cu(OH)2↓,这时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就变成了不溶性的Cu(OH)2沉淀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由此引出新课题的内容,学生们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为接下来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3.情景导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情景导入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用语言、方法、案例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为新课学习服务。另外,创设情景导入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精心设计导入,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同时还要兼顾趣味、冲突、整体、适度性等原则,紧扣教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论家庭、社会处处有化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勤于动脑, 肯于钻研,才能创设出新颖别致的导入方,达到情景教学的最优化。总之,情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结合新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导入设计,都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玲.谈新课改中高中化学新课的导入[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14-114.

[2]高云燕.化学新课程学习导入七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0:50-51.

[3]薛仕刚.捕捉情景信息,即兴引入课题[J].山东教育,2008,5.

[4]周瑞卿.谈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J].数理化学习,2008,06:24-25.

[5]黄敏文、刘婵、潘岸英、郑锦泓,碘熏法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专利 ZL 2003 2 0740732.5

[6]谭玉萍.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设计与研究新课的导入[J].新课程(上),2011,03:90.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篇4

B: Fine.thanks.I just came back from Hongkong.These are my friends C and D.We went together

.C、D:Nice to meet you.A: Nice to meet you, too.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C:Of course, it’s really a wonderful trip.right?

B:Yeah,I think it’s the most interesting place I have ever been to.D:What an unforgettable trip,I really want to visit it once more.A:In fact,I’m planning a trip for my summer vacation.What you just said has attracted me so much,and now I decide to visit hongkong.Will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B:Sure,the weather there is a little hot,so you can just take some T-shirts and pants.Besides,you’d better take the Sun Protection Cream,or your skin will turn black.C:If you want to go shopping,it’s better to pay by credit card instead of paying in cash,because using credit card will help you save a lot of money.D:There are two interesting places that you cannot miss,the Disneyland and the ocean park.I guarantee that they will bring you endless happiness.A:It’s really great.By the way,is it better to follow the tour group?

关于托小班情景式体育活动 篇5

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着不同的年龄特征,相同年龄阶段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区域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运动和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需要,在每个活动区域里体现不同层次的难度,以进一步地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循序渐进、小步递进的活动过程,提高运动能力。

本次的托小班情景体育活动中,我们对各个区域中材料的层次性都做了适当的调整,托班和小班的幼儿无论在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为了吸引不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并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按照幼儿动作发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供了不同的材料,例如,针对托小班幼儿规则意识比较弱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原来从后操场进入活动场地的小路改为了由操场周边的小菜地里的泥地进入活动场地,并且在泥地里为托班和小班两个年龄层次的幼儿创设了两条难易程度不同的小路,由五颜六色小高跷组成的“树桩”小路,是专门针对托班幼儿设计的,而由色彩鲜艳,高低不同的塑料积木搭成的小路,是针对小班幼儿或能力强的幼儿设计的,这两条小路组成后马上体现了区域中的层次性,而从小菜地进入活动场地,不仅利用了园内的现有场地,更加贴近“小红帽”的主题情景,也使环境创设上更加富有野趣,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而在“小树林”的活动区域,幼儿对于颜色鲜艳的小推车一直都是爱不释手,而以往的几次活动中,用油桶排成的“小树林”道路设置有些凌乱,往往使托小班幼儿在推车的过程中经常没有方向感,为此我们特意用颜色醒目的即时贴在地上重新添加了两条不同程度弯曲的小路,让幼儿在“送花”的过程中,根据地上即时贴的暗示,自主的选择小路进行活动。而在“过小桥”区域,我们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挑战更大的难度,在原来只有一条平衡木“小桥”的旁边,创设了一条由小板凳连成的“大桥”,小板凳的高度对于托小班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样的环境创设既可以锻炼托小班幼儿的胆量,又充分体现了环境创设的层次性。

本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针对环境和材料的层次性进行调整,希望让每个不同能力的幼儿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够获得成功感,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保持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篇6

一、问题与现状

“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为此教师们也乐此不疲,然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创设的情境大致出现了如下几种问题。

(1)牵强附会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牵强附会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儿童经验中的信息技术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其二,情境中的信息技术与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信息技术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

(2)缺乏问题性

教学中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

(3)偏离阶段性

“创设情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狭义的理解可认为是一种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方式应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别应有不同的创设的策略。不能将其公理化、公式化,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二、意义和效应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技术,让不同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上有不同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意义,明确其产生的效应。

“创设情境”的意义,表现为几个转变。①将教师的一桶水的理念转变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要想创设好情境,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素质,诸如,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②将教师与学生以书为本,转变为教师是教材的创造性的执行者,在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拥有极大的创造时空。③将学生单一“视、听、练”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种器官参与的复合式的学习方式的整合。④将学习内容生硬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富有生命力的呈现方式等。

“创设情境”的效应主要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中产生的效应,具体表现为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呈现,贴近了儿童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走进信息技术,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理的情境,应蕴含着较深层的信息技术问题,该问题发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信息技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信息技术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信息技术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也经历了信息技术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信息技术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三、原则和策略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合理而科学地创设情境是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效应有效发挥的根本保障。要创设合理而科学的情境,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便容易走进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走进和接纳身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信息技术情境所打动,因而创设情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2)个性化的原则

我经常碰到,去年创设的情境今年创设同样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冲突不能激发等问题。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来的个性,例如:城市特色(地域个性),年龄特色,时间特色等个性特征。总之,合理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征。

(3)问题性的原则

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是将信息技术问题与儿童的生活有机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事实与儿童的经验发挥整体效应,因而,合理科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4)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的前提。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操作、猜测、推断、推理、合作、研讨、探究发现”等方式参与学习。从本质上改变“讲”“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学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情境创设,将无法推进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而信息技术情境如果缺乏个性,问题性,活动性,阶段性等那么信息技术情境将成为一堆索然无味的学习材料,无法引导学生走进有意义的信息技术活动。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应该关注如下几种策略。

(1)情境与儿童经验的整合

儿童的经验在儿童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智慧的前提,背弃儿童经验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甚至压抑,而厌烦。例如:我在教学“新朋友的家庭环境”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桌面背景的变化。这是学生经验世界是较为熟悉的信息技术现象,教师只需创设情境,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搜索,去提炼、分析,即可让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优点。而不应是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引导学生概括,抽象信息技术,让学生不生禁锢感、压迫感,从而对自主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创设情境之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查此时此刻学生的经验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2)情境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合

儿童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这时期他们更容易走进现实,富有挑战性的信息技术情境中,更愿意参与探索,发现信息技术活动中去。因而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的研究儿童的阶段性需求心理,并结合某阶段的需求心理创设适当的信息技术情境,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发挥情境,信息技术与儿童需求心理的整体效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情景创设看做“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出于对情景创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会在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最终的意义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法律问题的情景剧 篇7

一、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 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为基础, 并根据学生们的年龄以及心理的特征, 设定出恰当的教学情景, 用这些生动而且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最重要的是营造出开放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并且更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们积极参加活动实践。

二、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 创造同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数学教学情景

通过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我们可以看出, 每一个班级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所有他们学习的学科中, 最难的一门便是数学。原因不仅仅在于数学知识本身就特别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也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生搬硬套。在这样的形势下, 教师如果能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授课, 必然能活跃学生们的思维,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想顺利地进行情景教学, 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 包括生活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 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合理的情景设置。

(二) 利用实物创造数学教学的情境

这种方法轻松易行, 教师只需将现实生活里真实存在着的实物当做教学工具即可, 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代社会,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需要再仅仅依赖于黑板和教材了, 而是多了一种选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进行教学, 让学生们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对知识的学习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举个例子来说,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三维图的分解演示, 这样的讲解更加直观, 便于学生的接受的掌握。如果没有多媒体, 这样的知识将会让学生们觉得抽象困惑, 以致提不起学习下去的兴趣。

(三) 利用相关竞赛来创造数学教学的情境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到的, 学生们一直认为, 数学是一个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科目, 因此难以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情境, 比如开展数学竞赛。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好胜心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 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布置作业或是课堂提问回答率的比赛。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也使得同学们都全身心地进行数学的学习。

三、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高中是每一个莘莘学子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阶段里, 学生们必须要努力锻炼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一个优秀的高中学生, 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这也是在向每一位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情景教学会产生以下两点积极的影响。

(一)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句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她必然有能力让学生们提起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们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二) 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

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也是一个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既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互动让学生觉得师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作用的一个共同体。一方面活跃了教学课堂的氛围, 让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并牢牢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也会提高学生的成绩, 并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

根据多年以来我们所总结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经验来看, 教育的目的并非机械的学习, 就像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并非简简单单地为了计算一样。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对高中数学的教学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大力推崇之。

摘要:数学, 一直以来都是伤透学生们脑筋的一门学科, 而高中的数学, 更是让学生们觉得神秘抽象、深奥难懂, 而数学课更是枯燥乏味, 没有任何新意, 也难以创造任何新意。现如今, 大部分的高中数学教师所亟待解决的难题便是采取何种措施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并提高学生们数学一科的成绩。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探索, 并详细分析了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1 (72) :97-98.

[2]朱雪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张彩霞.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5 (1) .

初中数学课的问题情景 篇8

变革的关键是在教师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创设问题情景.怎样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同学的求知兴趣呢?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方式技巧,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让学生处于“问题”状态.

1. 教材能够实验的可以创设实验情景;能够通过观察、类比、尝试等猜测的可以创设猜测情景,让学生发现新问题,达到“问题”的状态.此类方法,有关教育杂志论述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2. 有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创设魔术情景.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之引题,教师可以先请一位学生上来任意说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比如:x2-6x+5=0),判断它是否有实数根?若有的话,教师就问:谁能口算出两根的和呢?学生为难之时,教师直接告知答案(6),让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之处.这时,只要简单地复习求根公式,学生自主地发现规律就易如反掌.

3. 创设想象情景.以上这些都是针对特殊的教学内容,但是,数学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特别是某些定义就像规定似的,又要如何创设情景呢?例如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书上是通过两幅长城图片引入相似形,同时又给出两个相似三角形,引问:如图,△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照本宣科,假如你是学生,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会欣然接受吗?更谈不上兴趣了.有的教师先复习全等三角形,再导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请你以学生的身份自问自己:为什么相似三角形要给出这么多的条件呢?学生的疑团未解开,对今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断也是一个障碍.更有甚者,认为自学就是自主学习,于是引题: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第几面,说说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这种引题不但无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其实,可以从学生非常熟识的相片入手,通过引问:同学们,照相洗出的自己相片有一寸、两寸的,都像自己吗?哪些大小相等?哪些大小不等呢?这样,不但可以引出相似形的概念,而且能够回顾特殊情况下的全等形的概念.接着,出示两个相似三角形厚纸片,交待说:这些是由同一个三角形模板通过电脑摄像,一个是放大、打印、剪裁而成的模型.不用教师说,学生就已知道它们是相似三角形了.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对应角相等吗?(重叠比较一下即可)对应边有什么关系?不一定相等,能成比例吗?(得测量.因时间关系,只要交待说:教师已测量过了,对应边成比例.有兴趣的同学课外试试这两个模型)这样引出三角形的定义不但显而易见,而且对今后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提供很好的想象材料.

创设问题情景,不要故弄玄虚,能简则避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当学生完全处于“问题”状态中时,教师就要担当起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以课文为本教学”回归到“以人为本教学”,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上一篇:大走访汇报下一篇:美图秀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