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营销的特点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网络营销的特点(共8篇)

论网络营销的特点 篇1

论网络营销的发展及特点

作者:卫秀玮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从互联网与网络营销的关系入乎,逐步引入,层层推进,全面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源起、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网络营销的商业模式及其特点、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营销的类型等,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务的操作,是一篇集理论与实践为一身的文章。

[关键词]营销;网络营销;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49

论网络营销的特点 篇2

著名网络传播研究学者闵大洪指出:“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 (Internet) 发布、传播的新闻, 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 (WWW) 网站、新闻组 (Usenet News) 、邮件列表 (Mailing list) 、公告板 (BBS) 、网络寻呼 (ICQ) 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 其发布者 (指首发) 、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网络传播学者钟瑛也提出:“网络新闻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信息。”但这两个定义都有其狭隘的一面。

杜骏飞教授在闵大洪定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国内最新的网络新闻定义, 即“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 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 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它并不排除网络新闻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介, 乃至任何非媒介机构 (媒体) 的个体依托Internet而发布的新闻”。应该说, 这一最新的定义是较为全面的, 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即基于Internet (媒介) 的新闻信息 (传播内容) , 同时它也兼顾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另外两大要素, 即传者和受者。因此, 从传播过程来考察, 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义。

1969年, 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网络 (即ARPA网) 诞生, 这被认为是互联网 (Internet) 的诞生。随后, 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 并承担起了新闻信息发布和传输的手段。1987年, 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创立, 标志着网络媒体的诞生。1994年, 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媒介和新闻信息载体开始崭露头角, 从这时起, 一些通讯社、电视台和报纸, 如美联社、路透社、CNN等都抢先登陆互联网, 在网上提供新闻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新闻初具规模, 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4年4月20日, 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1995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国际节点, 实现与互联网的互联和与国内公用数据网 (China DDN) 的互联。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宣布将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 (China Net) 向国内开放, 提供所有互联网服务, 使得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商业化阶段。与此同时, 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也开始进军网络传播领域, 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发展之势。

“第四媒体新闻”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研究网络新闻十几年的发展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新闻传播的几大特点。

一交互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

一些学者认为,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 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 即他们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 指信息的提供者 (网络媒体) 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指用户的反馈。”以往的传统新闻媒体传播基本上都是单向的, 为提高媒体质量, 增加读者参与性, 许多报纸杂志也开辟读者来信专栏, 广播电台开办听众点播节目, 电视台推出游戏类节目、谈话类节目等。虽然受众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对接受的新闻信息提出不同的观点, 但这种反馈渠道并不很畅通, 发挥的作用都比较有限。

目前, 新闻网站均在每则新闻之后设置“发表评论”的链接, 给读者一个交流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充分认识到交互性的重要性, 不仅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 还做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传者与传者间的全方位的信息交互传播, 创造出全新的新闻传播关系模式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电子邮件等, 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网络媒体借助统计软件可以对读者的各项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一天中各个时段的访问流量、一个时间段的读者访问总量及读者所在国家和地区, 都可以呈现给媒体经营与管理层, 这对及时有效地调整传播方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快捷的信息反馈使得媒介也能迅速了解读者对网络新闻的意见, 迫使媒介的网络新闻服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及时性与海量性

新闻是“极度易碎品”, 时效性对于新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新闻要经过审稿、编辑、排版、印刷等几个环节才可以让读者看到发生的新闻, 而相对来说时效性较强的广播电视媒介也得经过录制、审核、制作、播出才能使新闻事件被受众了解。而网络新闻则克服了以上种种环节,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记者直接在电脑上制作, 运用最新的网络信息传送和接收设备, 突破时空限制, 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对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做出同步的现场报道, 极大地缩短了新闻制作、发布的周期, 大大提高了各类综合新闻的时效性。如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在各种常规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 地震灾区的网络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向外界发送消息, 2点34分, 新华网、新浪网就在头条发出汶川地震的消息, 时效性之强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新闻网站对网络新闻的时效性追求, 也可能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追求速度了, 这时的及时性就意味着可以争取到头条, 同时对新闻网站做出有倾向性、有目的、有冲击力的报道也是功不可没。尤其是对于那些突发事件, 更是新闻网站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或许现在还应该在那句“死得不能再死的是昨天的报纸, 或是一小时前的广播电视新闻”后加上一句“或是几分钟前的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的超强及时性使得网络媒介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 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已有十几年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 (包括条数和篇幅) 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如新浪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800多条, 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 发稿量可见一斑。点击打开任何一条网络新闻网页, 呈现给读者的除该新闻的内容之外, 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和新闻专题等链接, 广为集纳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 全面报道事件始末, 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外延和背景资料, 让读者充分享受新闻盛筵。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简直就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传统媒体版面的信息量是完全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受众的需要的, 而网络新闻一条链接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只要是有帮助的信息, 便可以放在互联网上, 而不会受到别的限制。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 阅读者可以选择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 也可以完全不理睬。整个文字结构仿佛是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 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

三易检性

网络新闻海量信息的持久性决定了它的易检性, 它使得网络新闻具备了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 一旦错过时间, 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 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网络新闻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 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体的旧闻, 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如新华网在首页就专门辟出“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和“搜索”两个版块。

四易读性与趣味性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于1944年提出了一个选择或然率公式来解释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概率。这个公式就是“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就是传播媒介给受众的信息与受众获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决定了受众对传媒的选择。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也是如此, 如今, 易读性和趣味性成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大受众选择概率的必然因素。

所谓易读性, 是指受众在阅读和理解一段文字时能顺利理解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网络新闻遵循了三个“宜短”原则, 即“文章宜短”“段落宜短”“句子宜短”, 使网络新闻中人们对语言的支配, 变得自由宽容了许多。

增加网络新闻被受众选择的概率只有易读性还不够, 于是趣味性就被增加进来, 成为网络新闻吸引眼球的另一重要法宝。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 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如果新闻中没有醒目的关键词, 没有清晰的提示与标识, 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 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

网络新闻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 视频等多种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段, 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表现新闻信息, 用户阅读新闻内容时可方便地进行跳转。尤其在静态视觉信息中增加了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字等大量的动态信息, 全面刺激着受众的视觉感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新闻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 趣味性表现无遗。

五全球性

互联网的全球互联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全球性。传统媒介中一些知名的大公司也不敢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接受到公司的新闻信息。因为毕竟这些传统的媒介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家的控制, 但是网络新闻就不一样, 任何国家的传播者只要将电脑接入互联网就能将想发布的信息放在网上, “网络传播无国界”, 网络新闻在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 都可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同样, 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 均可轻松浏览全球的新闻网站。全球性, 使一些网络媒体“走出国门”的同时, 也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网络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有许多问题摆在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研究,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承诺开放ICP领域, 网络新闻将面临史上最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 进一步加强管理, 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强化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 从而能在将来的网络新闻大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摘要:网络新闻, 顾名思义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是指传播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网络新闻也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 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驾齐驱的第四新闻传播媒体。网络新闻的高速发展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未曾经历的, 但是, 网络新闻的传播尚处于发展阶段, 除了具有自身特点外, 还具有其局限性。所以, 我们要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传播的自身优势, 引导网络新闻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王炎龙、杨琴.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1:25

[3]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44

[4]〔美〕Elliot King.是否重新定义?——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J].国际新闻界, 1999 (4)

论网络营销的特点 篇3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结构特点    网络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发展背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多年来,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起到一定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主导传授,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而网络环境教学,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者,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转变成为自身知识,这种理论的形成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起到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点设计。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及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督促和自我监督作用。例如我本学期所带的Flash课程,大部分都是在机房操作教学,本身就利用了局域网的功能。在机房中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以便督促学生学习,而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通过局域网提交作业,这样教师在一台电脑上就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做好记录。

三、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结晶,而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资源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紧要关系的转变,对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2.虚拟性。网上教育的时空无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型教育系统。

3.实时交互性。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得到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4.协同创作性。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从通讯角度讲,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从学习者的组织形式看,可以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从课程材料媒体种类看,有多种媒体参与的混合形式或者仅利用web媒体的单一形式。应用Web进行教学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这里介绍四种。

1.信息传递式。信息传递式是指利用Web发布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讲座笔记及作业细节和百科全书,加上在线信息资源的超链接,学生可以在没有和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是目前网络课程比较普遍的方式。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它体现的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它通过创造支持式环境,使得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可进行提问、解答和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

3.辅助学习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辅助学习者的学习,采用Email、电子论坛或计算机视频会议提供指导等服务。辅助学习模式还可以确定参数建立多用户对话环境。

4.内容生成式。内容生成式指的是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具体的活动是学生设计开发网页,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信息内容呈现。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因其自身灵活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优势。虽然有人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更多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1.资源渐趋丰富,课程种类更齐全。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等;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2.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转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是结合Web的具体特点,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3.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Web的低级应用转向Web的高级应用。目前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使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Web必然将应用于课程教学。

会议营销的特点 篇4

毋庸置疑,与传统营销相比,会议营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对性更强

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广告轰炸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小,已经很难令市场有新的起色。究其因就是由于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是针对广泛的大众,不能区分真正的目标消费者,不能满足不同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目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服务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

而会议营销非常有针对性的面对目标消费者进行推广和促销,这样一来,不但很好的控制了费用的支出,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售后服务的问题。

第二:有效性更强

会议营销是运用收集到的目标消费者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推广,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广告宣传所存在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会议营销更节约营销成本,能让产品的推广更有效率。因此对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在广告愈来愈难以奏效而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议营销不失为一种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的有效解决之道。

第三:隐蔽性更强

在传统营销模式中,运用电视、报纸、电台等大众传媒来进行广告促销是经常的事情,这样做的副反应是:企业无形中将自己暴露在竞争对手的面前,使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市场宣传了如指掌。如此也就非常容易引发竞争对手对自己发动宣传攻击,从而削弱广告的效果,使企业蒙受损失。

而会议营销则不同,它只是在企业和目标消费者之间进行,从而避免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正面交锋,同时也降低了竞争对手跟进的风险。运用会议营销,不需要借助电视、报纸、电台等大众传媒,这样相比之下就要比传统营销模隐蔽得多,竞争对手也难于发现,容易达到企业自己预期的目标。同时由于是企业和目标消费者之间面对面的有效沟通,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转自营销传播网)

从上面的定义来看,本人认为在三级市场使用“会议营销”的方式,存在风险较大,理由有三:

一、三级市场地广人稀,不利于目标消费者的集中。

二、三级市场消费群体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思维落后、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不利于会议营销的开展。

三、三级市场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开发难度较大。

会议营销是最近几年才大规模流行的一种销售方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会议、讲座、集中联谊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并时宜而达成销售产品的目的。

在现实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基金者越来越理智、广告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的营销大环境下,传统的销售方式越来越难以打开局面,会议营销以其快速、直接成本低、可复制的特点得到各行业厂商的认同和追捧,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品行业里.据统计,现在全国光保健品行业有超过50家大中型厂商在运用这一营销模式进行产品成本推广和销售。

微信营销的特点 篇5

1.点对点精准营销: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借助移动终端、天然的社交和位置定位等优势,每个信息都是可以推送的,能够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接收到这个信息,继而帮助商家实现点对点精准化营销。

2.形式灵活多样漂流瓶:用户可以发布语音或者文字然后投入大海中,如果有其他用户“捞”到则可以展开对话,如: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用户互动活动就是个典型案例。位置签名:商家可以利用“用户签名档”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自己做宣传,附近的微信用户就能看到商家的信息,如:饿的神、K5便利店等就采用了微信签名档的营销方式。二维码:用户可以通过扫描识别二维码身份来添加朋友、关注企业账号;企业则可以设定自己品牌的二维码,用折扣和优惠来吸引用户关注,开拓O2O的营销模式。

开放平台:通过微信开放平台,应用开发者可以接入第三方应用,还可以将应用的LOGO放入微信附件栏,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在会话中调用第三方应用进行内容选择与分享。如,美丽说的用户可以将自己在美丽说中的内容分享到微信中,可以使一件美丽说的商品得到不断的传播,进而实现口碑营销。

公众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QQ号码,打造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论环境侵害诉讼的特点 篇6

论环境侵害诉讼的特点

宋波

在现代生活中,全球范围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核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危害呈现扩大趋势,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为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纷纷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可知,我国解决环境侵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程序由二:一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二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这是两种并列的程序,而且,后一种还是最终解决纠纷的程序。本文仅从该类案件的特殊性出发,着重对环境侵害民事诉讼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环境侵害诉讼主体的确定

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当事人因污染危害而发生的纠纷属于民事性质,受害者一方因人身、财产受损害而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致害者一方则因实施了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而依法负有赔偿他人损失的义务。实践中,受污染侵害的受害方往往人数众多且相对不确定,而现代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往往是有多个固定或不固定的污染源共同造成的复合性污染,使得致害责任主体及其责任比例的确定极为困难,从而形成了环境侵害诉讼中主体确定方面的难题。笔者认为,除了已为法院广泛采用的处理该类案件的基本形式――代表人诉讼制度之外,还需要对环境侵害诉讼主体的确定方式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一)起诉资格的放宽

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中,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都要求诉讼主体是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任何人不得对于自己无关的财产主张权利,以限制公民的诉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了起诉的条件,旨意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诉权理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提出“多元诉权主体论”,其基本观点为:实体当事人并非民事诉权的唯一主体。在特殊情况下,民事诉权可以由实体

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主体享有。[1]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2]、《关于范应莲诉敬永祥等侵害海灯法师名誉权一案有关诉讼程序问题的复函》[3]以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2条:关于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在特定案件中享有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实际上也认可了在特殊案件中诉权可由其他主体所享有的事实。就环境侵害诉讼而言,一些国家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扩大了公民诉权的范围,如公民可以为了保护环境而向排污者提起诉讼而不要求该公民是环境的所有权人。中国的环境法,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都规定,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这里所谓的控告,应当包括向环境行政机关控告和向人民法院起诉两个内容。

(二)团体诉讼的推广

鉴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所特有的“间接性、社会性、复杂性、潜伏性”[4]等特点,及其因果关系证明等法律问题非常复杂,受害者个人在资力上难以对抗强大的加害企业或政府公共事业部门;且受害人往往人数众多,使得传统程序难以适应环境侵权诉讼,特别是涉及多数加害人、多数受害人的重大污染损害案件。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程序法上将团体诉讼制度纳入环境侵权救济法。一方面,个人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因污染受到伤害或损害时,固然得依据具体情形,由受害人向民事法院或行政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团体整体或团体中部分成员整体的利益,由团体代替受害的个别人或者多数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任何环保团体在其团体所保护的相关财产或精神受到侵害时,均可向民事法院提起损害赔偿之诉;至于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则仅限于依据立法上的许可制度得到认可的团体方得提起,且受到刑事法院法官的严格解释与控制。目前,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没有规定团体诉讼的情况,可否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或者环保团体作为代表人提起诉讼,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考虑引入环境团体起诉体制的同时,应该改变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检察机关事后监督的体制,加强其在群体诉讼中的检察监督,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公众提起环境公害之群体诉讼的职权,参与群体诉讼,这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共同被告的确定

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就被告而言,与单一加害(如单独的某一工厂排放有害烟尘,致使附近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河流上游仅有的一家工厂排放污水造成水污染,导致养渔场的鱼死亡)不同,现代污染往往是多个致害行为共同造成的复合性污染。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区,因共同污染行为导致在诉讼中充当共同被告的例子并不鲜见,问题在于原告在起诉时如何确定共同被告。多数情况下,原告对共同被告的确定往往是以一定的地域范围为标准的。如欲针对机场对附近地区的噪声公害主张连带赔偿责任,就需要将所有航空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至于说该所有航空公司是否都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是否应当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原告在起诉时并不能确定,也的确存在举证上的困难。所以,针对该类案件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放宽认定被告的条件,即只要原告能提供初步的证据证明该污染行为可能为这些被告共同为之,则可以将他们认定为共同被告,至于各被告是否是真正的.侵权者,是否与本案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则是在庭审中所要证明的问题。

二、环境侵害诉讼中诉讼请求

我国《民法通则》打破了传统立法模式,把侵权行为作为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并把因侵权行为而承担的民事责任称为“侵权的民事责任”[5]。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十种责任形式,其使用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上的主要有排除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主要是用于环境破坏)、赔偿损失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适用。显然,我国在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上方法多样,运用灵活,堪称独具一格。因此,环境侵害诉讼中的受害者的诉讼请求应当比一般侵权诉讼案件的请求范围要广。

(一)基于损害赔偿的请求

在环境侵害诉讼中,损害赔偿因实用性强而最为常用,由于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弥补受害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因此赔偿必须以实际损失作为确定赔偿金数额的标准。对于财产损害,应当实行全部赔偿原则,即必须赔偿直接和间接损失,也就是既要对现有财产的直接减少进行赔偿,也要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上可以得到的利益进行赔偿。对于人身损害则应当赔偿由此引起的全部财产损失,包括必要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和死者生前所抚养的人的生活补助费以及其它必要的费用。至于精神损害赔偿,目前仍存在着争议。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只有在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受害人才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而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所侵犯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权。依上述法律规定受害人则无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确有因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被法院依法驳回的案例。笔者认为,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应当允许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因为环境侵权对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均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危及后代的身体健康。而这种已经形成的损害和潜在的危害,采用排除侵害等方法难以消除,而基于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的实际赔偿费用也远不能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唯有借助精神损害赔偿给予经济上的赔偿和精神上的抚慰才比较适宜。基于我国民法对此类精神损害赔偿尚无规定,笔者认为,既然用物质形式作为对死者家属的抚慰金是可以的,那么以物质形式补偿受害者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当然也是合理的。在立法上对此已有所突破。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32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死亡,所应当支付的抚恤费即带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所以,在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中,不应当仅局限于财产利益的损失,还应包括非财产利益的损失。

(二)主张环境权的诉讼请求

由于民法的保护对象主要是传统的、依附于“人”而存在的物权和人身权,所以就环境保护而言,民法对环境的保护是间接的,“民法方法的保护法益并不是环境本身这一点则是民法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重大缺陷”[6]。因此,现在许多学者呼吁应当加强环境法益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环境作为“公共财”的主体资格的研究,主张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从定量上确定环境自身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既然如此,当环境权受到侵害时(也许受害人并无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受害人能否以此为诉讼标的向法院主张权利,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新问题。在美国提起环境诉讼,法院并不坚持原告要具备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基本条件,只要原告能够提出某一行为将使其在美学性质上受到损害的事实,法院就可以受理案件。[7]笔者认为,环境权应当成为现代环境污染诉讼中的诉讼标的。这是因为,环境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以个人环境权为例,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这些权利内容是传统的财产权、生命健康权及其他经济性、社会性权利所包含不了的。所以,环境权作为一种独立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主张排除妨碍的请求

人类的生命、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因污染或破坏而受到损害后,往往无法恢复,以金钱进行损害赔偿仅为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性措施,环境侵害的排除(包括对即将发生的环境侵权的防止和正在发生的继续性、反复性环境侵权的除去)才是积极、主动的根本因应之道。因此,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应当树立充分预防的思想,保证受害者提出排除妨碍的请求,既可以基于该行为已经产生了实际的危害后果,也可以基于该污染行为虽然尚未产生实际危害结果,但已对环境、人体健康及财产损失构成了威胁的事实,而请求法院判决加害人排除这一威胁。因而,在请求排除妨碍的环境侵权诉讼中,妨碍事实是否已经导致了危害结果并不是构成该类诉讼的必备条件,只要妨碍事实已对受害人构成了实际威胁,受害人即有权提起排除妨碍的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并作出判决。

三、环境侵害诉讼中的证明规则

在传统的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是自罗马法以来的普遍归责原则,而其面对环境侵权则束手无策了。因为,环境侵权的复杂性、潜伏性决定了其在主观状态上的认定是困难的。同时,就单个排污行为来说,在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情况下,要求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预见的义务显然行不通。然而,环境侵权危害面大,涉及人员众多,对社会的安定有着较大影响,要一味查明侵权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似乎是舍本逐末;保护环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尽快消除危害、恢复环境功能才是环境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无过失责任原则应运而生。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对他人造成损害,无论行为人有无过失都应当对已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无过失责任原则,消除了因无法判明主观状态导致的混乱,及时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各国环境法律广泛采用。为保障无过失责任的适用,环境侵害诉讼中的证明规则也呈现出相应特征。

(一)因果关系推定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是构成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基本要件之一。在环境侵害诉讼中,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损害的发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作用、多因素复合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其浓度、含量、致被害人发病的分布和概率,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致病的机理等,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种科学领域,需要做的工作量大、繁杂,而且费用高;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污染案件,限于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及污染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尚无法科学的确定其因果关系。为此,国外学者先后创立了优势证据说、实施推定说、疫学因果关系说、间接仅证说。如优势证据说主张在环境诉讼中,只要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比另一方提出的证据更为优越,即达到了法律所要求的证明程度,因果关系便成立或不成立。事实推定说主张在环境诉讼中,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的举证,无须以严格的科学方法,只要达到一定可能性程度即可。[8]我国法律中对因果关系推定尚无明确规定,但在环境纠纷诉讼案件的审理中已有所应用。

(二)举证责任的转移

传统的证据规则要求受害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和支持自己的主张,否则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显然如果在环境侵害诉讼中也实行这一举证原则,无疑会使受害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受害人(一般是原告)常常因其财力不济或学识不足等原因,收集涉及污染者(一般是被告)商业秘密或高度专业化技术等方面的证据十分困难,而认定环境污染所须具备的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受害人自身缺乏的。为了保证污染受害者能够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大多采用了举证责任转移原则,来改变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在举证上的不利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也规定对该类案件实行举证责任的转移,即受害人只需提出加害人污染行为已经发生并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定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具体事实则由被告负责举证。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的转移,反映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和立法上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

四、环境侵害诉讼中的诉讼时效

规定诉讼时效的意义在于稳定财产关系,以免其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加速资金流转,提高社会经济活力;有利于法院及时解决纠纷,如果没有时效的限制,年代久远的纠纷难以解决。但如果时效规定的过短,则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在环境侵害诉讼中,由于环境侵害的潜伏期长、短时间内难以发现;要查明致害人,提起诉讼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环境侵害引起的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应当与其他民事纠纷(包括环境资源破坏的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有所不同。根据《民法通则》第141条的规定:“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2条将“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规定为三年,而不是二年或者一年。

试论我国当代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 篇7

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新闻语言尤其是文字语言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分析梳理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网络新闻语言的亲民化

网络新闻语言是当代社会和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利用互联网平台,有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一些特征,如交互性,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流通是单向度的,即使有反馈,它的时效性也难以保证。但在网络新闻中,任何一个信息的终点又是新信息的起点,环环相扣而无终始之分。传者和受者可以在同一个时空内进行对话交流,这也决定了网络新闻语言有更强的亲民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通俗易懂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0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众接触网络新闻的机会和频次明显高于其他传统媒体,网络新闻渐渐进入快餐时代。相对应的,网络新闻的受众是教育程度良莠不齐,“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是庞勒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受众还没有发展为媒介公民,基于受众的特性及传播效果,网络新闻的传播者需要通俗易懂的写作技巧。一些专业性较强或过程、内容较为复杂的新闻,语言上不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就很难吸引网民的选择性注意,更别提选择性接受和记忆了,因此在新闻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的网络时代中,网络新闻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时代特征。

1.2 平等互动

新闻借助网络传播时会呈现以下特点:双向与多向的互动,不同传播方式之间的整合、包容、渗透与转化。普通民众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中获得了话语自由。人人都可发声,并且有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其交流互动过程也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加平等与频繁。各大新闻网站都设有论坛专区供网友留帖,网站运营人员也会及时回复,为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网络新闻语言脱离了传统新闻语言高高在上式的宣传口吻,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向受众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网络新闻语言平等互动的特征,能够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民可以即时发表自己对新闻信息的看法,媒体也会根据网民的看法作出回应。

1.3 诙谐前卫

和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同,由于网络强大的互联性,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仅是接收新闻的群体,也是传播新闻的主体。网络新闻语言内容构成更加开放,诙谐性使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如新华网这则新闻:“红包钓鱼”董事长回应质疑:以此测试下属没错(标题),董事长发红包测试下属员工上班抢红包被罚董事长昨回应质疑——(副标题)。这则新闻讲的是董事长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来测试自己的员工是否在专心工作,抢了红包的员工都被罚款了500元。新闻标题用“红包钓鱼”来吸引人们眼球,旨在暗示某公司董事长钓鱼执法,既隐晦又不失幽默。网络新闻语言由于受到网络信息传播时效性、浅表性的影响,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更具活泼、口语化、幽默前卫的语言特色。

2 网络新闻语言的形象化

2.1 图文并茂

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真实性、可说服性,有时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进入读图时代,然而传统媒体由于版面限制,图片的选择上也有所限制,一篇新闻用3幅照片已经算作极限。但网络新闻没有版面限制,一般新闻主页的左边/右边是新闻标题排列,右边/左边是新闻图片的滚动,视觉冲击力很强。点进去的新闻内页也有很多与新闻相关图片。还有一些新闻则直接以新闻图片作为新闻版块,图片下方是一行新闻标题,感兴趣的网民可直接点击进入新闻,这一切满足了受众“有图有真相”的信息需求。

2.2 流行语频次高

网络流行语风靡于网络中、社会上,成为人们交际时的时尚语言。惯于迅速及时报道社会新近事实的新闻媒体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流行语言,并在其新闻语言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网络流行语。由于传统新闻媒体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其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远不如网络新闻语言高,这和严格的新闻把关人的筛选标准有一定关系,一些报刊甚至明确规定禁用网络流行语。但网络新闻则不同,网络新闻语言是几大传统新闻符号语言的综合,因此它比传统新闻文本语言更加丰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也被各大门户新闻网站频频使用,具有明显的“网络特色”。休闲娱乐消遣和表达个人意见成为了大多数受众喜欢流行语的原因,也是流行语在网络新闻语言中频繁出现的背后动力。

2.3 超链接性

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在报道新闻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会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与此时相关的报道的网址罗列在一起,尤其近两年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多线索新闻往往被做成大数据新闻,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网民可通过大数据新闻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另外,各新闻网站还使用超链接方式,采用“文字+图片”(主要采用的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视频专题、音频专题、“文字+图片+视频”、专题网站(拥有独立的域名,是专题报道的最高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论坛”(多媒体报道专题)等形式,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专题报道,以充分发挥自身容量无限性的特性,使报道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变以往线性新闻为网状式新闻,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权,最大程度满足了网民的信息需求。

3 结语

伴随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新闻传播媒介快速更新,网络新闻从传统新闻中脱胎而出。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无疑综合了多种媒体的优势。其新闻语言也具有全新和鲜明特色,有些是传统新闻语言完全不具备的,如技术上赋予它的超链接、超文本性、实时互动性、新闻搜索的便捷性等,有些则是在传统新闻语言上向前更近一步的,如它的亲民化、简明化等。这些虽是新闻语言的共性,但这些特性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中表现内涵和程度则不相同,成为专属于网络新闻语言自身的特点。最后,也不能忽视当代网络新闻语言运用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如网络新闻语言的真实性问题、煽情化问题、语言暴力问题等,它们对传统新闻语言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网络新闻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势必会引起人们对当代新闻语言以及第四媒体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摘要:网络新闻媒体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特点。网络新闻语言作为网络信息语言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背景对网络新闻语言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总结出它所具有的亲民化、简明化、形象化的几个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闻语言,亲民化,简明化,形象化

参考文献

[1]林雪漫.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广州:广州大学,2011.

[2]崔梅,周芸.新闻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川,房新宁.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3).

[4]秦赵萍.网络新闻语言的创新与异化[J].安徽文学月刊,2011(9).

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 篇8

关键词:物流 营销 策略 特点

早在1916年,市场营销专家阿佳肖在《经营问题的探讨》一书中,就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同年,威尔德指出市场营销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还提出了流通渠道概念,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较全面的认识。后来,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于1929年所著《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进一步将物流纳入到市场营销行为研究范畴之内,可以说物流理论本来就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在研究物流营销策略组合时,应重视追求整体活动的协调和整体结构优化,突出物流自身的特点。

一、物流产品的无形性

物流产品是物流服务,不同于一般实体产品的有形性,对物流产品认识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服务性的无形性决定了物流产品的复杂性,其产品的特性与品质来源于企业的服务水准以及客户对这种的服务的感受。

从市场营销角度看物流的产品策略,集中体现在物流企业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达客户手中,帮助市场营销完成最后的环节。这有赖于物流配送功能的发挥。物流长距离干线运输完成少品种大批量的运输任务,需经由物流的配送活动,完成支线的配送运输任务,体现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门到门服务,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正确的产品送到指定的用户手中。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企业实现产品价值,最终由高水平的配送保证高效快速的进入市场,以最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精密物流安排,达到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位移要求。

东莞市商品流动量大,如同国内其他城市的配送系统的发展,东莞加大城市配送体系的建设力度,中心城区、镇区的需求旺盛,除连锁巨头如沃尔玛、麦德隆等自建物流外,部分连锁企业都将物流物流配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服务将快速及时化,以促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二、物流价格的宏观性

物流服务价格不同于其他服务产品的价格,其本身除了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外,对全社会市场物价稳定以及抑制通货膨涨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教育和物流问题进行部署。在发展物流业的八项措施中,第一条就是税收问题,“完善城市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利于降低物流费用水平,减少企业物流成本,加快物品流转,使最终用户及消费者受益。

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降低物流费用,是抑制物价飞涨的有利措施之一。但对物流业自身来说,也存在加强竞争有序性的管理,防止不合理的价格竞争。东莞物流业一段时间内,个别中小物流企业恶性竞争,由于不正当竞争手段(如逃避税收监管等)获得相对优势,扰乱市场秩序,出现价格竞争乱象。表面上价格被压低了,但是由于以对某种市场垄断性追求为目标,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因此必须重视物流行业自律,注意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公平竞争。

三、物流渠道建设的公共性

一般产品的营销渠道建设可以由企业独自完成,但物流渠道的建设却离不开区域建设规划以国家对全社会经营发展建设的宏观规划。所以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物流业越发达,一方面有充足的产品流动,更主要的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陆、海、空等各种运输方式都较完善。在此基础上物流企业才可能发展自身的物流网点,确保物畅其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某种瓶颈,其中之一就是物流渠道建设滞后,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近年来,东莞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东莞市把建设新型物流城市作为重点,以物流业的发展继续牵运经济的高速运行。市政府确定了“一港三带六园区”的发展规划, “一港”即虎门港,为东莞建设新型的物流城市的龙头;“三带”为:西部港口物流服务带;中部城市物流配送服务带;东部铁路物流服务带;“六园区”为:东莞保税物流园区;立沙岛石化物流园区;中部城市配送物流园区;石龙红海物流园区;茶山铁路物流园区;常平大京九物流园区。过去东莞处在广州与深圳之间,物流运输都是以两地为重心,东莞的物流业远远落后于两地,现在正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加强区域内的公路建设,改变过去南北线路强(以广深高速为中心),东西线路弱的问题,几条高等级的公路加快建设;空中运输东莞是弱项,无机场,但其优势是空中运输可以向周边机场辐射,如广州机场、深圳机场还有香港启德机场,利用邻近这些机场的地理优势,建设东莞的“无跑道机场”。这一系列的措施规划都为物流渠道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物流服务的社会性

社会化服务是现代物流的一大特点。企业运作物流有自营、外购与外包第三方物流等。从成本的控制出发,企业在选择物流的运作方式时,会衡量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的风险,因而利用社会化物流服务往往成为企业的首选。这也是作為独立于买方与卖方之外的,专门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企业物流外包有以下优点:节省了资金投入、减少了设施设备等资源浪费;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高了物流运作服务水平。由于市场需求降低造成的库房及运输车辆闲置的风险可直接转嫁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面向社会服务,有较大运营空间,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些风险,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又增强了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东莞作为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的流量巨大,在外包物流大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须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因此,东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型物流城市规划,其思路是西部重点发展以虎门港为中心水运物流,东部重点发展以大京九铁路为依托的铁路物流,中部重点建立和完善城区的物流配送体系,加之物流园区所形成的各个结点,以此东莞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改观,为城市提供更大的经济发展活力。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公司搬迁仪式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