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精选9篇)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1

目录

一、热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完成情况

1、热处理企业规范化发展,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2、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就明显

3、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热处理生产技术进步

4、我国热处理装备制造形成体系

5、初步建成热处理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1、热处理加工产业整体上还是多而弱、小而散、管理粗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

2、热处理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两化融合进程缓慢

3、热处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环保措施薄弱,节能环保型热处理装备普及率偏低

4、热处理共性技术研发不足,技术储备匮乏,影响高端设备和技术创新

5、高校取消热处理专业,职业院校招生困难,造成高级科研、研发人员断档,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工人短缺

二、发展环境和需求形势

(一)发展环境

1、制造强国战略给热处理注入新动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热处理发展的新引擎

3、绿色制造对热处理提出更高要求

4、智能制造对热处理产业结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二)需求形势分析

1、装备制造业各行各业对热处理需求旺盛

2、对先进适用的热处理装备的需求

3、其他方面需求

三、指导思想

四、“十三五”目标和2025 年设想

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重点发展方向

1、热处理智能制造与信息化

2、热处理节能与清洁生产

3、热处理循环经济

4、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5、开拓国际市场(二)重点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推进热处理行业“公告准入”,培育专精特企业群体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树立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热处理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

3、加快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推广节能降耗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4、研究开发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热处理技术装备及工艺

5、完善热处理企业的专业检验手段,实现热处理零件内在金相组织和质量水平的检测和评价

6、加强热处理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打造高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7、建设和完善热处理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8、注重热处理人才培养

六、政策措施建议

热处理是装备制造业中对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基础工艺之一,也是提升机械制造整体水平的核心技术之一,对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热处理行业在国家各项改革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瞄准国际热处理先进水平,不断发展先进工艺技术,淘汰落后装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专、精、特企业,行业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技术改造初见成效,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汽车、石化、航天航空、港机、船舶、电力、电子、纺织机械、轻工机械、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轨道交通、机床、家用电器、工模具、轴承、紧固件、军工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热处理行业企业类型包括: 专门从事热处理加工的热处理专业厂、机械制造企业的热处理分厂、车间或班组,专门从事热处理装备的设备制造厂,专门生产和销售热处理工辅材料的工厂和公司。企业性质可分为: 国有制、民营股份制、个体民营、个体租赁承包制、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方式经营。目前热处理行业中民营企业已成为主体,其中不乏资金雄厚、设备和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上乘者,但大部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计划,仅仅随市场变化趋势自由发展,不可避免造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实现节能减排高指标,难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且市场价格竞争及无序竞争严重,阻碍“十二五”计划目标的超额全面完成。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2

为加快推进我省衡器行业转型升级, 引导衡器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 我省衡器行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产品种类齐全、质量可靠, 重点企业发展及重点产品培育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 并具备了一定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 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按新统计口径,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8家增加到2015年的21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2.24亿元, 年均增长14.01%;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亿元, 年均增长15.79%;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亿元, 年均增长3.98%。2015年底,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一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3.67%、15.50%、16.91%和8.24%。

2.质量品牌稳步提高,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我省衡器行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电子衡器、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控制器、电阻应变计、防爆称重系统等。称重传感器和显示器的产量和质量全国领先, 其他优势产业也居全国同行前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优势产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如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钟”牌、烟台东方电子衡器的“丰收”牌、青岛公平衡器的“公平”牌、青岛精工衡器的“精衡”牌等等。

3.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改造, 我省衡器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通过引进与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 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内在品质, 还将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与传统产品相结合, 更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水平和精确度。许多企业与数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断跟踪世界先进技术, 创新行业产品。

如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了六期技术改造, 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衡器和称重传感器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 拥有各种加工检测设备500余台套, 其中数控加工中心、温度实验装置等高、精、尖装备在亚洲同行业领先, 实现了从产品备料、焊接、加工、表面处理、涂装、装配校验、入库的流水线布局, 彻底改变了我国衡器传统生产方式, 提高了产品制造水平, 其生产的电子计价秤, 通过了国际计量组织的OIML认证。烟台东方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的电子衡器被海关总署、中石化确定为定点采购产品, 电子计重秤、电子吊钩秤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青岛帆船赛中被奥组委确认为赛事检验设备, 其数字防爆称重系统通过国家认证。

4.产业专业化协作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全省衡器生产企业较多, 但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 分工协作明确, 产业链条紧密, 配套半径较小, 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和完善, 我省衡器行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形成了以济南金钟为龙头的电子衡器和称重传感器生产基地, 以烟台东方电子、烟台三元衡器为龙头的生产基地, 以滕州金鸡、平邑衡器为龙头的鲁南生产基地, 以聊城大华、东昌衡器为龙头的鲁北生产基地, 以泰山衡器为龙头的泰山山口生产基地等。

(二) 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粗放, 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稳定。

企业生产管理落后, 多数企业仍维持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上, 专业制造水平低, 专业配套能力差, 缺乏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低档次产品能力过剩, 高档次衡器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结构性供求关系失衡。

2.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制约行业发展。

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供给短缺等问题, 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 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全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足行业人数的10%, 人员结构不适应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管理, 制约了行业发展。

3.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高端品牌少。

我省衡器行业企业中小企业居多, 有一些甚至相当于家庭作坊, 常年以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制造业中的加工环节, 科技投入较少, 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到目前为止行业还没建成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也较少。加上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培育意识不强, 虽然其产品在质量、品种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但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由于缺乏在国际上的强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行业整体水平提高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 与国际水平比差距,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 衡器行业称重传感器和显示器的技术与生产有了较大进步, 电子衡器的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但与国际水平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人、财两弱, 国外在高准确度、高稳定度、动态称重和称重智能化等均有领先的理论研究;二是我国在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的速度与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高档次衡器产品技术水平要落后8-13年, 低档静态称重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定量自动衡器和高档商用秤, 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国内或省内只有几个规模最大的外资企业或新兴企业, 才拥有先进的制造工艺及技术装备, 而发达国家先进衡器产品的开发、制造、调试、补偿、修正都是在先进程序下自动完成。

当前, 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的重要节点, 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 也是衡器业实施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二) “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衡器是融合传感技术、微电子、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多项技术集成产品, 除计量功能外, 还有监测、运算、控制、管理等多项功能, 是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物品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保护正当商贸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计量与控制设备, 也是物联网的检测终端。“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等新生态的出现, 为衡器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 智能衡器产品的研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

科技高速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衡器产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衡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国应用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衡器, 还处在依赖进口解决供应的阶段。在技术含量高的衡器产品领域, 我国的衡器制造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智能衡器产品的研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 衡器行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要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 抓住政策机遇, 通过制造业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融合, 促进山东衡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实质性转变。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总体要求, 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推进衡器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优化产业、区域、企业、市场结构,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突破;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衡器行业的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突出自主创新。瞄准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方向, 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积极采用新材料和先进适应技术改造衡器产业, 逐步减少和淘汰落后产品的生产,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支持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流动, 支持带动作用强、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行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重点培育自主品牌,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改变现有出口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积极创建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体系, 拓展国内外空间, 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三)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 利润年均增长不低于10%, 利税年均增长不低于6%。

2.科技创新。在行业内积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1个。在新材料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形成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3.品牌建设。到2020年, 新增山东名牌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

4.重点企业与产业集群。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 培育发展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

5.标准化工作。完成《重力式自动配料衡器》、《电子称重仪表》、《电子台案秤》、《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4个标准的立项和制修订工作。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一) 重点发展技术

加强技术创新, 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扩大应用计算器辅助制造技术、计算器集成制造系统。把称重计量测控技术纳入信息采集、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范畴。加强传感技术、计算器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提高电子衡器与自动衡器产品比例, 扩大网络化、集成化的电子衡器的生产, 促进衡器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称重系统的研制能力, 积极开发智能化电子衡器。

(二) 重点发展产品和企业

大力发展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控制器、电阻应变计等, 限制抵档静态称重产品, 鼓励定量包装秤、配料秤、自动重量检验秤等自动衡器和高档商业秤的发展。重点支持济南金钟、青岛公平、青岛衡器、烟台东方电子、泰山衡器、滕州金鸡、聊成大华、临淄齐创、淄博同泰、山东鼎力、平邑衡器等企业的发展。

(三) 重点发展模式

应用“互联网+”思维, 实施电子商务改革, 实现衡器企业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完成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的改造。加速提高衡器行业专业化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技术水平, 在行业中形成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合作的能力, 发展产业经济规模, 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四) 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认真总结特色区域经济培育和发展的经验, 根据现有产业布局, 在产业聚集、特色突出的区域与当地政府一起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支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培植产业集群, 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群效应。重点培育命名以济南金钟为龙头的全国电子衡器和传感器制造基地, 以泰山衡器、烟台东方电子衡器、青岛公平、青岛精工为龙头的3个省级衡器制造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

鼓励和发展产、学、研一体的有效联盟机制, 加快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科研体系的建设, 抢占行业领域的制高点, 选择基础好, 实力强的企业, 建立国家级企业科研中心, 并带动省级科研中心的建设, 形成合理的行业科研布局。

(二) 加强品牌建设

全面树立衡器行业“精艺设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的精品意识, 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品牌, 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 引导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漩涡, 变价格战为质量战、技术战, 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保持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把参与国际竞争提到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以扩大产品出口, 带动企业创新提高工艺制造、生产和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应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做到两手抓, 两手硬。

(四)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注重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国外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形式办厂, 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和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积极围绕国际竞争的需要, 按国际标准, 尽快吸引、培养和发展一支以振兴我省衡器行业为己任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

(六) 完善协会职能, 搞好协调服务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3

随着纺织业的新发展,以及日益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中国纺织行业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仅仅关注自身的制造环节,还是在更广阔的领域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让社会对纺织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近日提出,纺织业的新定位要研究好三大关系,一是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二是随着品牌企业直接进入商业消费领域,要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体现出产业文化价值;三是在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要研究生产和生态的关系。

“实际上,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十三五’期间行业的新定位。”孙瑞哲透露,这也是《紡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言中最关键的内容。这在原有定位的基础上又凸显了时尚和消费产业,以及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和先行产业。“下一步,要研究采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加以描述。”他说。

截至目前,《规划》已经完成第三稿,按照格式要求共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前言、现状和形势、原则和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和建议。

对于中国纺织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孙瑞哲用六个“新”进行概括。一是受全球产业要素资源的调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经济体对纺织业增加投入,以及国际区域投资贸易协定等影响,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二是在扩大消费升级中,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以及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孕育新动力。三是纺织工业“互联网+”推动生产方式从规模化制造向柔性化制造转变,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创新方式向协同化转变,催生了行业新变革。四是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区域产业发展迈向新战略。五是纺织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六是构建未来纺织发展的新优势。

行业“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描述在考虑与国家综合规划对接和考虑纺织特色的基础上将被归纳为五个方面:行业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无疑是行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据孙瑞哲介绍,《规划》将围绕转型升级的目标提出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这其中着重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破纤维材料以及加工技术、分步推进智能制造在行业的发展。

二是在提高品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品牌生态环境优化、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品牌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清洁生产体系,开发绿色纺织品,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并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四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陆互动升级发展格局,并促进产业跨国布局。

五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大做强,引导纺织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六是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4

“十三五”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前景利好

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趋势应该与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相匹配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全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会成为政策制定相关部门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相对滞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薄弱,文化旅游发展的理念相对陈旧,趋于保守,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实践经验和经典案例,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文化、旅游、影视、出版、体育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文化旅游的具体业态及其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出台具体鼓励和扶持性的政策将会成为今后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作为相对独立、特征鲜明、潜力巨大的新型旅游形态,文化旅游具有强劲发展势头,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对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振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引导、调节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和文化旅游企业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对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国文化旅游实验区,国际知名旅游演艺品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建设等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举措,要出台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及扶持政策细则,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把制度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切实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推动我国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

3、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势必带来文化的各种形态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尤其是在高科技浪潮之中,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必然催生文化旅游更丰富的业态,这就对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完善和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政策,需要加快文化、旅游系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使两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协调一致,从现实条件来看,地市级及以下的文广新局与旅游局的合并将会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趋势,从长远来看,考虑文化旅游业态的充分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出版、体育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建设也会成为完善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客观要求。

二、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细分

观察各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粗犷式的大杂烩发展路线,转而开始进一步细化,有重点的进一步细化。目前,各省依据本地区的优势推出的旅游文化产业主要有主题公园、红色旅游、影视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

1、目前国内建成和在建的主题公园约有33座;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线城市,如上海、南京、青岛等;这实际反映了产业细化的一个趋势,即在沿海一线城市大力发展主题公园项目。

网址:

2、全国目前建成的影视基地以达上百家,从数量上说已经是很庞大了。目前排名比较靠前的影视基地有横店、无锡、长影等影视基地。从影视基地的分布来看,前十大影视基地中只有上海影视乐园位于一线城市,其余大多分布于横店、中山、涿州等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这说明,相比主题公园二三线城市更愿意发展影视基地来带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

3、在文化旅游资源中,红色旅游资源也占到相当大的一块比重,红色旅游文化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是这些地区的普遍做法。

4、休闲度假旅游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城乡规划中将会不断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设施建设将会加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布局将会合理优化,将会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体育旅游、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将会融合发展。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将会得到推进。依托我国中医药优势,将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未来我国将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森林旅游、海洋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将不断得到发展。

5、乡村旅游将继续得到发展。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将会不断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将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将会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6、老年旅游将得到重视和发展。结合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特点,将会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三、文化旅游产业将会得到创新性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今后工作的重点将在扩大旅游供给、优化产品结构、完善发展环境、加强改革创新等方面下工夫,不断通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从而实现“富民强国”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一是促进旅游投资,扩大旅游供给。二是加大产品开发,满足消费需求。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精品景区数量少、休闲度假类产品短缺。今后将会把传统产品提档升级和丰富新产品新业态摆在突出位置。三是加强改革创新,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四是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要重点抓好“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等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规划。五是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消费,必须在完善公共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下工夫。

网址: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5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研究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行业背景

二、市场背景

三、政策背景

第二节研究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结论

第二章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内外部环境发展状况研究

第一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研究

一、经济环境

(一)2015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5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三)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四)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五)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二、人口环境

三、城镇化率

四、教育环境

五、文化环境

第二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现状特征研究

一、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发展分析

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数统计

三、艺术院校专业构成分析

四、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竞争分析

第三节现阶段艺术培训行业发展动态

一、艺术培训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少儿艺术培训市场日渐红火

三、民族艺术培训课程受追捧

四、---艺术培训市场分析

五、成人艺术培训市场分析

六、湖北成立“艺考联盟”规范艺术培训市场

第四节中国艺术培训市场问题剖析

第三章2013-2015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发展研究

第一节2013-2015年中国艺术培训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艺术培训市场特点分析

第三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竞争格局现状分析

第四节2013-2015年中国不同艺术培训项目市场规模分析

一、舞蹈

二、音乐

三、美术

四、其它

第四章中国艺术培训行业重点城市研究 第一节北京

第二节上海

第三节广州

第四节成都

第五节武汉

第六节深圳

第七节南京

第五章中国艺术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特征与需求趋势研究

第一节中国艺术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特征研究

一、艺术培训项目偏好

二、艺术培训机构偏好

三、艺术培训机构选择渠道

四、艺术培训收费调查

第二节中国艺术培训市场消费者需求趋势研究

第六章中国艺术培训行业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

第一节北京艺海星图艺术培训

一、企业概况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培训课程分析

第二节中艺清美艺术培训

一、企业概况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培训课程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三节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一、企业概况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培训课程分析

四、发展优势分析

第四节湖南省文艺干校群星艺术培训中心

一、企业概况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培训课程分析

四、竞争优势分析

第五节北京星城艺术培训中心

一、企业概况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发展优势分析

第六节天创艺术培训中心

第七节北广之星

第八节艺通艺术培训中心

第九节湖南毕加索艺术培训中心

第十节北京天昂文化艺术中心

第七章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优劣势研究 第一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投资优势分析

第二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投资劣势分析

第三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第四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投资风险分析

第八章2016-2022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前景预测

第一节2016-2022年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2016-2022年艺术培训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第三节2016-2022年艺术培训市场盈利水平预测

第九章中国艺术培训行业该培训机构研究成果及战略建议

第一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该培训机构研究成果

第二节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培训机构战略规划建议

一、搭建产品研发体系,铸造根基性的产品力

二、创新营销体系,形成整合营销传播

三、完善服务,提升学员和家长满意度

第三节艺术培训市场营销模式探究

一、产品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营销策略

图表目录

图表1:2013-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3: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表4:2013-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5:2015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6: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8: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速

图表9: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10:2013-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1: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表12:2013-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13:2013-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14: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图表15: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16:201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图表17: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18:2006-2015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人数统计

图表19: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统计

图表20: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数量情况

图表21:2015年全国各地区普通高中基本情况

图表22:2015年全国各地区初中基本情况

图表23:2015年全国各地区普通小学基本情况

图表24:201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 图表25:2015年艺术表演场馆发展情况

图表26:2015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基本情况

图表27: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科生学生招生数

图表28: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科生在校学生数

图表29:2015年中国文化部门教育机构各专业的在校学生占比情况

图表30:2015年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的在校学生占比情况

图表31:2013-2015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规模情况

图表32:2013-2015年中国舞蹈培训行业培训规模情况

图表33:2013-2015年中国音乐培训行业培训规模情况

图表34:2013-2015年中国美术培训行业培训规模情况

图表35:2013-2015年中国戏剧类培训行业培训规模情况

图表36:2013-2015年北京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37:2013-2015年上海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38:2013-2015年广州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39:2013-2015年成都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40:2013-2015年武汉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41:2013-2015年深圳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42:2013-2015年南京地区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

图表43:北京艺海星图艺术培训学校的专业设置

图表44:中艺清美学校专业设置情况

图表45: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课程设置 图表46:群星艺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情况

图表47:北京星城艺术培训中心师资情况

图表48:2016-2022年艺术培训市场培训规模预测趋势图

图表49:2016-2022年艺术培训市场盈利水平预测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6

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养老方式的转变与养老机构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老龄化的特征

一、快速老龄化

二、未富先老

三、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

四、老龄化拉动需求

第二节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收支情况

一、老年人的收入情况

二、老年人的支出情况

三、老年人的居住情况

四、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第三节 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

一、家庭养老的历史

二、家庭养老的基础

第四节 养老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一、养老方式转变的背景

二、多样化的养老方式

三、养老方式的转变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推动

第五节 养老机构的分类

一、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二、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三、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

第六节 养老机构产业概述

一、老年社会福利院

二、养老院

三、老年公寓

四、托老所

第二章 中国养老机构供给状况研究

第一节 政府对养老事业的相关投入

一、中国养老相关的财政支出

二、中国的养老保险加入情况

第二节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第三节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

第四节 我国养老机构的供给现状

一、我国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供给的总体状况

二、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利用率

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

四、国内重点地区养老服务机构分析

五、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市场供给分析

第五节 我国养老机构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床位数少

二、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渠道狭窄

三、养老机构地区差异明显

四、城乡差异明显

第三章 中国养老机构需求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养老机构的需求现状

一、我国养老机构需求的影响因素

二、老年人对养老机构需求意愿分析

三、我国养老机构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养老机构需求状况

一、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模型的选择

二、老年人口分性别、年龄数量的预测

三、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预测

第三节 制约我国养老机构需求的原因

一、老年人收入偏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二、传统思想的束缚

三、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

第四节 我国养老机构供需对比分析

一、短期内供求矛盾突出

二、长期内供求基本平衡

第四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研究

第一节 中国老龄化总体趋势与城乡差异

一、中国老龄化趋势

二、老龄人口城乡差异

第二节 中国社会支持体系与人口老龄化

一、养老保险

二、医疗保险

第五章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

第二节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的观念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政府的政策不统一

三、民办养老机构定位混乱

四、缺乏专业化管理

五、社会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第六章 中国老年公寓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养老公寓市场发展分析

一、养老公寓发展基本现状

二、养老公寓市场需求分析

三、养老公寓市场供给情况

四、养老公寓建设运营模式

第二节 一线城市养老公寓开发运营分析一、一线城市养老公寓需求分析二、一线城市养老公寓开发现状三、一线城市养老公寓市场情况

第三节 中小城市养老公寓开发运营分析

一、中小城市养老公寓经营现状

二、中小城市养老公寓融资现状

三、中小城市养老公寓成本控制

四、中小城市养老公寓经营效益

五、中小城市养老公寓投资风险

第七章 北京经济环璋分析

第一节 北京产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北京GDP增长情况

二、北京固定资产投资

三、北京居民收支情况

四、北京产业结构分析

第二节 北京社会环境分析

一、北京人口环境分析

二、北京消费市场情况

第八章 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标准

一、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

二、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

第二节 北京市人口结构

一、年龄结构

二、性别结构

三、户籍结构

四、受教育结构

第三节 北京老年人口数量统计

一、北京老年人口数量

二、北京老年人口数量

三、北京老年人口数量

第九章 北京市机构养老需求分析

第一节 机构养老设施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北京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

一、北京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的要求

二、北京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的建设标准

第三节 北京市机构养老设施需求预测

一、老龄化趋势分析

二、养老需求分析

三、养老需求规模预测

第四节 养老产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分析

第十章 北京养老服务供应分析

第一节 养老机构数量

第二节 相关社会组织数量

第三节 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供应情况

第四节 养老服务

一、养老精神关怀服务

二、对老年人优待的机构

(一)公共图书馆

(二)公园、风景区

(三)博物馆

第五节 北京市养老政策支持

一、医疗保健

二、养老保障

三、敬老优待

四、养老服务

第十一章 北京养老机构细分产业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养老地产分析

一、发展优势

二、项目分析

三、投资风险

第二节 社区养老院

一、发展优势

二、投资风险

第十二章 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机构服务范围

三、机构设施情况

四、机构运营情况

第二节 大兴区红星社会福利院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机构服务范围

三、机构设施情况

四、机构运营情况

第三节 四季青镇敬老院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机构服务范围

三、机构设施情况

四、机构运营情况

第四节 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机构服务范围

三、机构设施情况

四、机构运营情况

第五节 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机构服务范围

三、机构设施情况

四、机构运营情况

第十三章 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分析

第一节 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节 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需求

一、医疗保健服务

二、生活照料服务服务

三、文化与教育服务

四、老年公寓

第十四章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中国养老产业行业投资概况

一、养老产业行业投资特性

二、养老产业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一)进入品牌效应

(二)售租获取利润

(三)运营管理获益

(四)地区辐射效应

(五)社会口碑效应

三、养老产业投资环境利好

第二节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医疗康复机构市场机会

二、保险企业投资养老产业

三、养老产业资金募集来源分析

四、养老产业基金投资方向分析

第三节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风险及防范

一、宏观政策风险

二、市场供给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四、市场运营风险

五、投资收益风险

图表目录

图表

分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图表

分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图表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情况

图表

我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图表

我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

图表

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统计

图表

社会服务机构收养人数统计

图表

我国重点地区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情况

图表

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图表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情况

图表

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分地区情况

图表

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文化构成状况

图表

-2050年中国人口分年龄和性别预测值(中观水平)(万人)

图表

-2050年老年人床位数需求量预测值

图表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

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情况

图表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

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趋势图

图表

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增长趋势图

图表

北京市产业结构

图表

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及其构成

图表

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化幅度情况

图表

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图表

北京市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及性别比

图表

北京市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及性别比

图表

北京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图表

北京市常住人口老年人数量

图表

北京市常住人口老年人数量

图表

北京市常住人口老年人数量

图表

机构养老设施按功能分类

图表

不同模式养老设施的优缺点对比

图表

2022年北京市规划机构养老床位情况

图表

北京市高龄老人发展趋势分析

图表

北京市老年抚养比变化趋势

图表

北京市养老机构数量统计

图表

北京市主要养老机构名单

图表

北京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情况

图表

北京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支持单位、定点单位名单

图表

北京对老年人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名单

图表

北京对老年人优待的公园、风景区名单

图表

北京对老年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名单

图表

北京市场养老地产项目分类

图表

北京市持有经营的养老地产项目经营特点

图表

北京市出租出售结合的养老地产项目经营特点

图表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7

1“十二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1.1“十二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

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时期重点进行了产业转型,行业中的精细化工产品在“十二五”被列为重点,实现了快速发展,精细化工获得了很多发展机会,化工行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牌式调整转型,精细化工产品的品种、技术、质量等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1)精细化率提高。“十二五”规划前我国的精细化率基本上在30%~35%之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各地化工行业精细化率达45%~60%以上,2010至2015年,精细化工的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

(2)产品结构调整。我国化工产品在“十二五”期间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非金属功能材料如氟硅材料、功能型膜材料等产品得到了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环保型塑料的添加剂、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性价比高而且不产生环境污染的新型专用类化学品也得到了终点关注,逐步实现由低端的基础型产品向功能性强的中高端精细化工产品过度,高端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在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领域,已形成了以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技术含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品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品质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3)产业集中度提高。全国已经成立了175家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4家重点对外开放的产业聚集区、33家循环经济示范产业聚集区,并建立了配套的产业群公共服务平台。产值逐步提高,2013年精细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已达2.95万亿元,2014年达4.17万亿元,预计2017~2018年可达7万亿元。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技术合作也在有序进行,目前完成了和西班牙、美国、俄罗斯等国外精细化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填补了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部分空白,提高了已有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4)两化融合程度不断深入。“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推进两化的融合,取得了巨大进步,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实现了协同化、经营管控实现了一体化、生产设备基本用数字化进行操控、生产过程也更加的智能化,这一时期的诸多进步快速推动了精细化工行业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

整体来说,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发展时也涌现出了较多的问题。

1.2 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品质低、附加值低。在发达国家,精细化工所占比例非常大,已达60%以上,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由于起步较缓慢,发展时间有限,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地成就,但其整体的发展水平依然比较低,部分精细化工产品与国际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总的来说,我国精细化工产品主要为低档次产品,且产品产量较大,积压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整体附加值也不高。

(2)未实现规模化生产、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我国精细化工的生产的技术含量整体较低,仍有待提升完善。目前尚有一部分企业仍以手工操作为主,难以规模化生产,不利于实现资源集约化,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实现了DCS生产控制。我国精细化工整体创新程度不够,在超高温和超临界领域涉猎较少,没有企业真正做到带领行业创新,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管制,目前一些高技术产品较多依赖国家科研机构或国外技术同行的合作或授权,挤压了原本附加值较低的低档产品的利润,使得企业无力承担独立研发的成本,即使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在实际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过程中自我开发能力相对非常弱,很少有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的恶性循环。

(3)生产过程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也是制约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的因素。在过去以及现在多数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中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的现象都非常严重,这严重制约着整个精细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实行绿色精细化工生产才能为今后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十三五”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和策略

2.1 提升优势产品的品质

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目前仍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阶段,唯有重点改进优势产品,提高其技术含量和整体的产品品质才能扭转这种弱势局面。在世界染料和涂料行业,我国精细化工占据领先地位,因此要重点对染料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档染料产品在整个染料产品中的比重,其中对媒介染料和络合染料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发展,把握市场的导向,开发天然染料,用高新技术武装染料行业,提高产品档次,用染料产品发展带动其他产品的进步。

2.2 向规模化、高科技创新方向发展

精细化工要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必须重点提升和发展现有化工技术。在发达国家,精细化工已经成为化工行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和经济增长点,比重已超过传统化工,在瑞士这一比例已达95%。为了将来在精细化工领域不再依赖国外技术,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必须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如此才能在资金、技术、资源等领域实现共享,从而提高精细化工行业的整体产品品质,赢得精细化工市场份额。

精细化工与很多行业紧密联系,随着科技进步,不久的将来,精细化工将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海洋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紧密合作,例如功能高分子材料就是精细化工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而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是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的新原料来源。由此可见,我国精细化工行业要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以现有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持续在技术和管理领域进行创新升级,在纳米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资源等领域取得关键的技术积累,这样才可以在新时期为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技术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才可在下一轮的工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2.3 向绿色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过去的化工产品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艺低下,污染较严重,不够生态环保且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采用绿色化工技术,以促进行业持续稳定长久发展。采用绿色精细化工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采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化学工艺有机合成原料,特别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第二就是采用绿色化技术包括采用无污染催化剂的绿色催化技术、环保的电化学合成技术、生产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计算机分子技术。

3 结语

在目前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需求都不够大,但由于精细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发展程度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快慢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都直接相关。在精细化工方面,国家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巨大的资金投入,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因此精细化工产品必将向着无污染、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进步,未来必将取得飞速的发展,快速推动我国的现代化步伐。

摘要:精细化工与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国民生活以及科技发展联系较为紧密,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国内外制定化工发展战略的关键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精细化工,十二五,十三五,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汤鹏.我国精细化工发站趋势研究[J].湖南农机,2014,41(11):42-43.

[2]贾军军,杨翠娟,李兰.全国精细化工发展的背景和目前状况与体会[J].化工管理,2014,12:62.

“十三五”规划如何出炉? 篇8

建议稿在五中全会上通过后,发改委等部门将在此基础上制定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并在明年3月全国“两会”上提请审议,之后正式对外公布。

一部“十三五”规划要出炉必经十个步骤,十个步骤一环扣一环,异常繁复缜密。

一个五年规划的出炉过程,可以窥见中国深层的治理逻辑。

十大目标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诞生于1953年。从那以后,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成为一种惯例。由于每个五年规划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这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比如,“十一五”的规划背景是加入WTO、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突出,而“十二五”规划则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时代背景。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表示,做任何一个规划,首先要对规划期内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这是提出规划原则目标和任务措施很重要的前提。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阶段、体制背景、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其他根据规划对象所确定的特殊环境分析。

在徐林看来,“十三五”规划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传统比较优势在弱化。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这是新常态条件下,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变化。”徐林说,“这样一种环境的分析和把握,对规划的编制至关重要。”

事实上,早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除了新常态之外,“十三五”规划的另一个大背景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其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十三五”也被认为是中国从大国转为强国的关键,其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首次阐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推进扶贫开发等十大目标。

与“十二五”规划的16大目标相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更为精简。新增了保增长、促扶贫等目标,更强调调结构、促创新和改革等目标的重要性,可谓“破中有立”。

四个阶段、十个步骤

其实,“十三五”规划编制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中期就开始了,历时3年,共分为四个阶段、十个步骤。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期评估(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2014年),第三阶段为党中央《建议》编制(2015年初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第四阶段为正式编制《纲要》(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

十个步骤:中期评估、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党中央《建议》起草、通过中央《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审批与发布《纲要》。

第一步,中期评估(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

我国从“十五”计划开始引入中期评估,“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期正式确立中期评估制度,并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由发改委牵头,组织政府各部门和各地方开展内部评估,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估,通过调查研究、发放问卷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会同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对单项指标监测评价报告及初步评价结果进行审核。

国家发改委集中各方的意见,负责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国家“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后,连同论证意见,上报国务院审核。审核通过后,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财经委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初步审查报告的形式,开展“十二五”中期评估预审查。

这事已经做过了。2013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代表国务院报告。

第二步、前期调研(2D13年底至2D14年底)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直接委托有关机构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及基本思路研究。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着手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4月17日,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4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5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研究,其中有27个单位的选题入选。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开展了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重点课题调研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

第三步,形成“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2014年底到2D15年3月)

中标的各部门及地方会同步开展各自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上报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起草基本思路意见稿,形成初稿后再征求各方面意见。

见诸新闻报道的就有,2014年9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杭州召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座谈会,征求九省区的意见;2014年底,“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初步形成,提交党中央和国务院。

第四步,党中央《建议》起草(2D15年初至2015年10月)

党的《建议》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牵头成立起草小组,工作直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开展。从“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成员来源来看,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和学者都参与其中。

接下来,起草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机构都会开展密集调研。特别是领导人会亲赴基层调研。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开展了26次调研,足迹遍布19个省份。

此外,《建议》的形成还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总共进行了两轮,第一轮是8月份初稿形成之后,向12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党的代表征求意见;第二轮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期间,向党的代表、党外人士、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十三五”同样不例外。

第五步,通过中央《建议》

2015年7月2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10月在北京召开五中全会,会议将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

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编制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总共召开了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1次中央全会讨论和审议《建议》的编制。据悉,“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共有两轮集体决策,第一轮是2015年6~7月间,《建议》形成送审稿以后,进行审议指导,为随后的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做准备;第二轮是2015年9~10月间,围绕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而进行的集体审议。

第六步,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在党中央编制《建议》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同步编制《纲要》框架。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持召开全委“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和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时开展专题调研,例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率队赴新疆、中国工程院开展专题调研。

在党中央《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纲要》草案编制的初稿。《纲要》草案编制要一直持续到2016年“两会”之前,这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第七步,公众建言献策

目前,“十三五”规划编制还没有走到第七步。但依据此前已经建立的固定程序,可以预期最后四个步骤将如何展开。比如,“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依托国家信息中心设置了“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来电、来函、来访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同时,国家发改委还请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贸促会、残联、工商联、企业家协会,共同协助开展“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并召开专场讨论会听取建议。当时有100名左右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代表参加座谈会,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十二五”规划起草组成员听取了他们的建议。

第八步,衔接论证

规划编制期间还需要和各部门、各地方进行规划指标、规划布局涉及的项目、规划实施手段的衔接,以便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规划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避免相互抵消。

在规划草案的基础上,组织规划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并提出咨询报告。该报告将随《纲要》一同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在“十五”计划编制期间就有专家审议会制度。“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期正式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构成特别强调不同专业背景,以及学术型专家和实务型专家的结合。“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也延续了这一特征。

第九步,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

2015年底将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开始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根据“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经验,将比较集中地开展两轮征求意见:

第一轮是在2015年12月上旬小范围征求意见,主要征求地方、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以更好地编制《纲要》草案。第二轮是2016年1月中旬开始大范围地征求地方、部门、专家、人大、政协、党外人士以及企业和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为2016年3月“两会”审议工作做准备。

第十步,审批与发布《纲要》

(2D16年3月)

《纲要》集体议决的过程为: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汇报;然后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预审查;接着由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后经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批准;最后在2016年3月由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6年“两会”之后,新华社将受权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随后,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将广泛开展学习“十三五”规划的活动。

中国式决策

用长达三年的时间,先后经历以上十个步骤,才制定了一个全国五年规划《纲要》,如果说其中没有民主,就如同说一部70多万字的《红楼梦》中没有描写爱情一样。中国五年规划决策不但是民主的,而且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调查研究。重视调研是中国政府决策的最大特点,也是五年规划编制的突出特点,中国的历次五年计划编制都开展系统的、专门的调查研究。

第二,广泛协商。规划编制通过反复的交流、比较和协商来逐步实现其科学性,这是一个寓科学于民主的过程,包括前期的头脑风暴与初稿形成,编写过程中的内部反复商讨,以及基本思路、《建议》、《纲要》草案、《纲要》征求意见稿形成后的多方、反复征求意见。

这种几上几下的协商与集中,恰恰是中国式的协商民主。

第三,大众参与。五年规划编制是一个汇聚民意的过程,与政治参与不同,群众路线要求决策者主动地逆向参与,深入广大人民群众,鼓励普通公众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

我国决策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决策者逆向参与。除了专门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建言献策活动外,决策者还通过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公众意见来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

“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就提供了公众参与的渠道,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各地方政府专门开通了“建言‘十三五’”微信公众平台,听取并采纳公众建言。

第四,民主集中。只有通过高度的民主,具备有限理性的决策者才能处理海量分散的、不充分的信息,才能面对参与者的多元利益。

“集思广益”,决策通过“屈群策”机制收集分散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通过“合议决”机制达成政治共识;通过“广纳言”机制克服个人在决策上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9

展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基本概述

1.1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相关概念

1.1.1 互联网金融

1.1.2 汽车金融

1.1.3 互联网汽车金融

1.2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发展优势

1.2.1 缩短办理流程

1.2.2 改善征信制度

1.2.3 拓宽市场推广

1.2.4 迎合消费习惯

1.2.5 产业链全覆盖

1.2.6 大数据技术支撑

1.3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构成及应用

1.3.1 基本形态

1.3.2 应用场景

1.4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主要内容

1.4.1 供应链金融

1.4.2 经销商金融

1.4.3 消费金融

1.4.4 二手车金融

1.4.5 汽车保险

第二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发展背景

2.1 宏观背景

2.1.1 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2.1.2 人口数量规模增加

2.1.3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2.1.4 城镇化水平上升

2.1.5 经济结构转型调整

2.1.6 经济增长前景预判

2.2 政策背景

2.2.1 行业相关扶持政策汇总

2.2.2 汽车金融业获政策支持

2.2.3 “互联网+”规划出台

2.2.4 P2P网贷平台监管加强

2.3 汽车市场运行综况

2.3.1 汽车保有量规模增长

2.3.2 汽车产销量持续上升

2.3.3 二手车市场交易规模

2.3.4 汽车出口特点分析

2.3.5 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2.4 汽车金融市场运行状况

2.4.1 市场发展状况

2.4.2 市场发展规模

2.4.3 产品渗透率分析

2.4.4 市场竞争情况

2.4.5 市场需求分析

2.4.6 市场发展格局

第三章 2012-2017年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综况

3.1 国内外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布局

3.1.1 国际企业加快市场布局

3.1.2 国内企业合作进程推进

3.1.3 美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

3.2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运行状况

3.2.1 市场发展阶段

3.2.2 发展进程加快

3.2.3 商业发展模式

3.2.4 市场总体规模

3.2.5 细分市场规模

3.2.6 业务拓展方向

3.3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运行特征

3.3.1 地域特征

3.3.2 品牌特征

3.3.3 车型特征

3.4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发展模式

3.4.1 C2C综合服务平台模式

3.4.2 汽车电商模式

3.4.3 汽车厂商模式

3.4.4 汽车金融P2P模式

3.4.5 经销商模式

3.5 互联网加快渗透汽车融资租赁市场

3.5.1 汽车融资租赁市场现状

3.5.2 互联网助力汽车融资租赁

3.5.3 互联网企业布局加快

3.5.4 未来市场前景展望

3.6 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3.6.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2 个人用户应用障碍

3.6.3 基础平台建设不足

3.6.4 征信体系有待完善

3.6.5 盈利模式尚不明晰

3.6.6 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7 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3.7.1 未来发展重点分析

3.7.2 具体发展路径分析

3.7.3 企业发展转型建议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建设主体分析

4.1 汽车制造商

4.1.1 发展背景

4.1.2 发展状况

4.1.3 发展展望

4.1.4 案例分析——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4.2 汽车经销商

4.2.1 发展状况

4.2.2 发展展望

4.2.3 案例分析——广汇汽车公司

4.3 商业银行

4.3.1 市场地位

4.3.2 发展状况

4.3.3 案例分析——平安银行

4.4 互联网企业

4.4.1 发展状况

4.4.2 布局特点

4.4.3 企业动态

4.4.4 发展展望

4.4.5 案例分析——BAT企业

4.5 互联网金融公司

4.5.1 发展状况

4.5.2 发展路径

4.5.3 发展重点

4.5.4 风险及防范

4.5.5 典型平台——车融资平台

4.6 互联网创业公司

4.6.1 发展优势

4.6.2 运作模式

4.6.3 发展困境

4.6.4 发展建议

第五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

5.1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分析

5.1.1 基本概念

5.1.2 发展定位

5.1.3 发展阶段

5.1.4 发展模式

5.1.5 发展趋势

5.1.6 规模预测

5.2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综况

5.2.1 金融生态剖析

5.2.2 服务模式分析

5.2.3 市场发展现状

5.2.4 企业布局加快

5.2.5 市场发展展望

5.3 互联网汽车供应链金融细分市场构成5.3.1 整车制造供应链金融市场

5.3.2 汽车流通供应链金融市场

5.3.3 后市场配件供应链金融市场

5.4 互联网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运作模式

5.4.1 供应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5.4.2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5.4.3 经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第六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分析

6.1 汽车消费金融互联网化趋势加强

6.1.1 汽车消费信贷O2O化

6.1.2 汽车消费理财产品推出

6.1.3 经销商青睐平台融资

6.1.4 汽车金融布局电商市场

6.2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消费金融市场综况

6.2.1 市场主体分析

6.2.2 市场发展现状

6.2.3 市场规模测算

6.2.4 利好政策出台

6.3 互联网汽车消费金融市场业务分析

6.3.1 汽车金融公司线上分期业务

6.3.2 互联网金融公司消费分期业务

6.3.3 二手车电商金融业务

6.3.4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

6.3.5 汽车后市场消费金融业务

6.4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二手车消费金融市场分析

6.4.1 发展模式分析

6.4.2 市场主体分析

6.4.3 企业布局加快

6.4.4 发展障碍分析

6.4.5 发展机遇分析

6.4.6 企业案例——瓜子二手车直卖网

6.5 2012-2017年中国专车消费金融市场分析

6.5.1 专车金融革新金融模式

6.5.2 专车金融处于初级阶段

6.5.3 专车金融将逐步市场化

6.5.4 专车金融发展前景展望

第七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P2P市场分析

7.1 2012-2017年中国P2P网贷市场运行现状

7.1.1 市场综况

7.1.2平台数量

7.1.3 交易规模

7.1.4平均利率

7.1.5 借款期限

7.1.6 参与人数

7.2 2012-2017年中国P2P车贷市场发展综况

7.2.1 市场特点分析

7.2.2 市场发展模式

7.2.3 业务发展规模

7.2.4平台运行状况

7.2.5 市场联盟成立

7.2.6 发展前景展望

7.3 P2P车贷平台运行数据分析

7.3.1 借款总额

7.3.2 笔均借款额

7.3.3平均利率

7.3.4平均期限

7.4 P2P车贷网络平台发展状况

7.4.1 车贷网络平台发展迅速

7.4.2 重点车贷网络平台汇总

7.4.3 车贷网络平台融资动态

7.4.4 典型车贷平台案例分析——微贷网

7.5 P2P车贷市场运行模式

7.5.1 汽车抵押/质押贷款

7.5.2 汽车按揭贷款

7.5.3 汽车垫资贷款

7.5.4 车商贷款

7.5.5 融资租赁

7.6 P2P车贷市场运行风险

7.6.1 监管风险

7.6.2 政策风险

7.6.3 市场风险

7.6.4 欺诈风险

7.6.5 竞争风险

7.6.6 利率风险

7.6.7 其他风险

7.7 P2P车贷市场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7.7.1 推广“抵押+信用”模式

7.7.2 规范车贷业务运作内容

7.7.3 规范车贷业务审核流程

7.7.4 加快出台监管规范细则

7.7.5 发挥组织的风险管理职能

第八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众筹市场分析

8.1 互联网汽车众筹产生的背景

8.1.1 传统车商运营成本高

8.1.2 传统车商融资困难

8.1.3 众筹领域监管宽松

8.1.4 政策发展环境利好

8.2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众筹市场发展综述

8.2.1 市场基本内涵

8.2.2 发展模式分析

8.2.3 市场运行特点

8.2.4 市场参与主体

8.2.5 合法性分析

8.3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众筹市场运行分析

8.3.1 全国平台数量

8.3.2 地区平台数量

8.3.3平台筹资规模

8.3.4平台融资动态

8.3.5 项目价格区间

8.4 互联网汽车众筹业务车型及品牌分布

8.4.1 项目车型种类

8.4.2 各类车型筹资额

8.4.3 各类车型投资额

8.4.4 汽车品牌分布

8.5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二手车众筹市场发展状况

8.5.1 市场规模

8.5.2 运营模式

8.5.3 运营流程

8.5.4 市场风险

8.6 互联网汽车众筹行业发展展望

8.6.1 市场风险分析

8.6.2 市场发展建议

8.6.3 发展前景展望

第九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保险市场分析

9.1 互联网切入汽车保险市场

9.1.1 传统汽车保险的痛点

9.1.2 互联网助力车险市场

9.1.3 互联网与汽车保险结合9.1.4 互联网改善信息不对称

9.1.5 汽车保险推进“平台+服务”

9.2 互联网车险市场特点分析

9.2.1 费率趋向个性化

9.2.2 销售渠道互联网化

9.2.3 理赔方式垂直化

9.2.4 购买场景碎片化

9.3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状况分析

9.3.1 互联网保险收入规模

9.3.2 互联网车险收入规模

9.3.3 互联网车险市场渗透率

9.3.4 互联网车险市场发展提速

9.3.5 互联网保险行业监管加强

9.4 互联网车险业务类型分析

9.4.1 业务平台介绍

9.4.2 主要业务类型

9.4.3 UBI车险服务

9.5 互联网车险企业合作案例分析——众安公司与平安公司

9.5.1 打造互联网保险品牌

9.5.2 创新O2O合作模式

9.5.3 定义互联网车险市场

9.5.4 首创互联网车险“样本”

第十章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用户群体分析

10.1 投资人群体分析

10.1.1 性别分布

10.1.2 年龄分布

10.1.3 金额层次

10.1.4 产品偏好

10.2 借款人群体分析

10.2.1 性别分布

10.2.2 年龄分布

10.2.3 婚姻状况

10.2.4 品牌偏好

10.2.5 车型分布

第十一章 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投资分析

11.1 投资机遇

11.1.1 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11.1.2 汽车金融发展迅速

11.1.3 汽车金融网络化加快

11.1.4 政策利好互联网金融

11.1.5 汽车金融投资热度上升

11.2 投融资动态

11.2.1 易鑫资本完成A轮融资

11.2.2 丁丁贷获得新一轮融资

11.2.3 车车车险最新融资动态

11.3 投资风险

11.3.1 政策风险

11.3.2 利率风险

11.3.3 流动性风险

11.3.4 审贷风险

11.3.5 信用风险

11.3.6 技术安全风险

11.4 投资策略

11.4.1 应用车辆质押

11.4.2 加强行业监管

11.4.3 重视行业教育

11.4.4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2.1 市场前景展望

12.1.1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潜力大

12.1.2 互联网汽车金融成投资热点

12.1.3 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12.1.4 互联网汽车金融整体发展态势

12.1.5 未来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方向

12.2 发展趋势分析

12.2.1 跨界合作成常态

12.2.2 产业融合加快

12.2.3 移动化趋势加强

12.2.4 个性化营销推进

12.2.5 农村市场成发展高地

12.3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预测分析

12.3.1 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12.3.2 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12.3.3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 汽车金融的四种形式

图表 传统汽车金融VS互联网汽车金融

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初步形态

图表 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 2017年按收入来源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占比

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相关政策

(一)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相关政策

(二)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相关政策

(三)图表 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的城市

图表 2011-2017年私家车保有量

图表 2017年汽车单月产销量

图表 2012-2017年汽车产销量

图表 2017年分车型汽车前十家生产企业产销量排名

图表 2017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变化

图表 2012-2017年二手车交易市场环比增速趋势

图表 2011-2017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

图表 2017年六大区域交易量占比图

图表 2017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统计表

图表 2011-2020年中国汽车零售金融产品渗透率

图表 2011-2017年中国汽车信贷规模

图表 我国汽车金融主要参与者和竞争现状

图表 汽车消费金融主要竞争者优劣势比较

图表 美国各类型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余额

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阶段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互联网汽车金融场景图

全国各地区车贷平台数量及私人汽车保有量

全国各地区车贷业务成交量及占行业总成交量比例 全国各地区汽车众筹平台分布情况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在线申请页面平安银行橙e网汽车金融产品简介 58车险网站截图 车秒贷办理流程 百度汽车网站截图

汽车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汽车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汽车供应链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2012-2017年互联网汽车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测算 汽车金融公司分期贷款购车流程 二手车电商贷款购车流程 直接融资租赁流程图 售后回租流程图 委托租赁流程图

二手车交易过程的金融需求 二手车电商消费贷款对比 2017年平台数量月度走势

2017年P2P借贷行业交易规模走势 P2P车贷产品业务模式

P2P汽车抵/质押贷款SWOT分析 2012-2017年P2P车贷业务成交量 车贷成交量走势 车贷综合收益率走势

各综合收益率区间平台数量占比 车贷平均借款期限走势

各借款期限区间平台数量占比

部分重要车贷平台近一年累计成交量及其占比 P2P车贷产品平台发展状况

P2P车贷行业2017交易额TOP20 2017P2P车贷成交20强成交情况 2017P2P车贷成交20强笔均借款金额 2017P2P车贷成交20强平均利率 2017P2P车贷成交20强平均期限 10大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基本情况梳理 微贷网相关产品模式 “分期宝”业务链条 车商贷款业务流程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2012-2017年汽车众筹新增平台数 2012-2017年汽车众筹成功筹资额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全国汽车众筹成功筹资情况

全国各省市汽车众筹成功筹资情况 成功筹资额排名前20的平台融资情况 二手车众筹主要模式 二手车众筹运营流程

含互联网汽车保险业务平台介绍 UBI承载模式及产品模式 投资人性别分布 投资人年龄人数占比 投资人金额人数分布 投资人投资期限人数分布 借款人性别分布 借款人年龄分布 借款人婚姻状况分布 借款人性别&品牌分布 借款人车辆车型分布

2017年汽车金融行业千万级融资情况 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上一篇:人教版初二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下一篇:05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