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1

作者:张占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将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2

在新闻业发展运作的过程中, 所有的参与人员无论职务大小, 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但是数字时代的背景下, 社会大众以及各行各业都对新闻编辑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编辑也要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承担更多的责任, 进行更多的创新。

当下, 社会大众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不再是了解新闻事实, 而是希望新闻编辑能够给社会大众更多丰富的新闻感受, 围绕着新闻的事实在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新闻事实的内容, 并根据社会事实对之后的新闻态势进行简单的预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新闻编辑最主要的工作特点就是在传统新闻版面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开展立体式的新闻报道, 使得现阶段的所有新闻报道能够突破单向的新闻报道, 并做到融合数字时代的环境, 运用当下所有的新闻报道形式有效的把握社会的舆论导向, 引导所有的社会大众参与到新闻事业的传播之中。

2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是新闻的制定者

在进行任何类型的新闻编辑工作的时候, 所有的新闻编辑都应当共同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行业规范, 并且对所有的新闻内容、板块和排版进行全新的规划。

因此,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应当顺应潮流, 制定恰当的编辑规范, 向社会大众传递一系列新闻信息产品, 充分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以及导向的作用, 否则只会导致新闻编辑的工作不能精准的把握媒体的定位, 只有掌握了数字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工作的要点, 才能在恰当的时点制定出相应的宣传计划, 这样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传播效果, 还能够创造出新闻业真正的经济效益, 促进新闻业的长久发展与日渐创新。

3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报道的质量把关人

新闻编辑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将所有的新闻报道的内容集合在一起, 尤其是在数字化的时代下, 新闻编辑应当充分的利用网络的资源, 采编大量的信息交换的稿件, 对所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并且认真的核查, 尤其是要对所有的编辑信息进行检查核实、分类处理、加工甄选等等。所有新闻的工作程序都是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质量筛选, 一旦新闻编辑出现任何的思想偏差, 例如新闻的虚假性、新闻收集的技术差错等等都会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业的看法, 为此新闻编辑需要结合数字时代的需求对所有的资源海纳百川, 集结所有的资源精华, 做好新闻报道的质量把关, 确保新闻传播过程中所有的编辑工作都是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4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

新闻编辑在收到所有的新闻稿件时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 因为原始的新闻资料不能完全的满足新闻报道的相关要求, 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记者和新闻编辑在不同的新闻环境下会有许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 因此在处理新闻资源的时候需要新闻编辑站在同记者不同的角度对新闻资源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对新闻稿件进行对比、联想、拓展, 撰写出更具深刻内涵的报道主题或者是系列报道。

可见, 新闻编辑是能够有效提高新闻稿件质量的重要人物, 要将所有的新闻稿件进行整合与深化, 展现出原有新闻稿件不能表达出的深刻内涵, 由于记者传回编辑部的所有新闻稿件都是在仓促采访过程中生成的, 新闻稿件在表达上可能存在许多的不足, 这时需要新闻编辑将其中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 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 避免新闻中出现繁杂或者是架空的语言, 在慎重的考量新闻稿件的新闻标题、新闻摘要、新闻正文, 做到新闻报道的所有内容以及细节都言简意赅、鲜明精炼、有所侧重, 并坚持简单性的美学原则, 在文字排版和图表表达方面都做到精炼, 给读者最高的阅读享受。

5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是社会话题的引导者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社会大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广大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社会大众现在已经通过手机或者是电脑等终端查阅新闻, 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些都是新闻编辑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相关的新闻编辑工作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 重新成为社会公共话题的引导者, 为此, 新闻编辑应当重新自我审视, 重新自我定位, 将不同类型的新闻话题以及新闻观点进行组织, 掌握社会大众对于社会的舆论导向, 并实现新闻台前与幕后的角色转化, 接受广大民众的意见, 尽可能的转变自身编辑的形式, 抢占新闻市场的份额, 提升新闻业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 尤其是当下的新闻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了互动专栏, 使得新闻编辑能够迅速、准确的抓住广大读者的需求, 使得新闻编辑成为广大群众的话题引导者, 主导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舆论效果, 引导社会大众的观点, 为社会和谐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6 总结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新闻编辑工作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出一系列的转变,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的材料选取、新闻报道的策划还是新闻价值的提升以及公共话题引导, 都需要新闻编辑进行适当的改良, 拓展新闻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以及影响力, 促进新闻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并使得所有的新闻编辑能够为新闻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蔡雯.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J].中国编辑, 2010 (1) :29-32.

[2]黄海坚.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9) :82-82.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3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特点

新闻编辑作为媒体行业的一种职业,对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媒体中,比如电视、广播、报纸都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也组成了自身的编辑人员,传统的媒介时刻跟进时代的潮流,引领时尚,对新闻编辑工作者进行能力提升和素养培养,使其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但是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大同小异,在数字时代新闻编辑都应该看到其特点。

一、新闻素材价值的提炼者和提升着的工作特点

新闻编辑工作每天要接到很多的新闻素材,新闻编辑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杂乱无章的素材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提炼,继而选择、加工成品,在媒介中进行传播。[1]但是在选择和提炼的过程中,由于编辑和记者之间的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看到新闻价值的角度不一样。记者往往是素材的搜集者,深入一线在事件当中对事物的感受更为真切,但是也可能是因为真切的感受导致记者的情绪较为激动,很难对事件保持客观冷静的看法,容易导致所报道的事实扭曲。相对记者来说,编辑所处的位置就相对客观,在拿到记者提交的素材时,更容易从事件的全局和稿件的发表需求来提炼有用的信息,更为准确地把握媒体的立场和价值观,从而提炼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二、把关人的工作特点

编辑的工作对象往往是一个整体,比如报纸、某个栏目、频道等,这些工作对象都是一个集合体。在这些栏目上出现新闻时,首先是经过编辑的精加工和认真的选材才能合成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时新闻编辑者就起着把关人的作用。同时,在工作中,工作室的每一个工作对象包括记者、资料员、排版人员、评论员甚至是高层领导都要和编辑进行接触,通过编辑的工做将这些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汇聚成一体,进行筛选。[2]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每一个网络系统成为一个信息枢纽,各类各样的消息、稿件都集中在这里。编辑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工、审核和分类,对不合格的素材要进行清理,将合格的素材选为备用,进而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剔除不良信息、不当言论的目的,确保媒体的价值观达到正面宣扬。

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地工作特点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也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受到数字数代的影响,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然后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而进行信息的传播。在数字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这时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新闻本身的竞争,而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而新闻媒体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往往又体现在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上。也就是新闻媒体通过高质量的新闻传播和服务,让大众在接受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的信息之后能参与到媒体传播活动中。[3]但是这样的效果又不仅仅是依靠新闻传播就能够取得的效果,而必须要依靠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某个新闻产品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和创造,立足于受众的需求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和策划新闻。让新闻媒体的新闻产品能够受到受众的喜爱,也让数字时代的新闻媒体在买方的立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公众新闻话题的引导者的工作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展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渠道,以智能手机终端为载体的各种软件,比如播客、新浪、腾讯等APP发布自己的看法,表达对某一个新闻话题的观点。这样的环境下,不管是基于网络环境净化还是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角度出发,新闻编辑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公众新闻花话题引导者的角色。新闻编辑也必须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公众的言论进行引导,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并对公众所传播的言论和信息纳入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范围之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从而增加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比如在2006年的新华网策划的专题报道《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这就是新闻编辑者作为公众话题引导者和主持人的具体体现。[4]在网民和总理进行对话答疑之后,新华网又立马发表了“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帖子,有进一步推动了网名的互动,这就凸显出了新闻编辑者作为公众话题引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担当。

五、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立场进行审视,并针对数字时代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转变。并且充分认识到在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的设计设和指挥者、新闻活动的把关人、新闻素材的提炼者和提升者以及公众话题的引导者”等工作特点。从而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优化和改良,促进新闻媒体的持续发展,促使新闻编辑工作者为新闻媒体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祁红.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研究[J].新闻传播,2013,12:170.

[2]罗小萍.传媒文化变迁与新闻编辑知识和能力的优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04:95-101.

[3]乔瑞雪.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报业,2012,02:66-67.

[4]吕佩玲.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的营造[J].传播与版权,2015,07:18-19.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4

2006-11-24 | 作者: | 来源: 现代职业安全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国外主要煤矿(矿山)法规

南非《矿山健康与安全法》:1996 年 5 月30 日通过,1997 年1月15日生效。该法共8章:立法目的、矿山健康与安全、健康与安全代表和委员会、三方机构、矿山健康和安全监察局、部长的权力、法律诉讼和违法行为、总则。

前苏联《煤矿和油页岩矿安全规程》:于1986 年9 月由前苏联煤炭工业部和矿山监察 委员会批准发布。主要包括采掘工作、井下巷道通风和煤尘瓦斯管理制度、矿井运输和提升、电气设备、防火与灭火。

美国《联邦法典》(矿产资源卷节选):1998 年颁布, 其中第75 部分是地下煤矿的强制性安全标准, 第77部分是露天煤矿及地下煤矿露天部分强制性安全标准。

美国《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本法由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审议通过, 又称为“1977 年联邦矿山安全卫生法”,内容以“井工煤矿法定安全暂行标准使用范围”为主。

波兰《地质与采矿法》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法律, 对矿山安全生产做出了基本规定, 规定任何公司在井下从事活动必须获得许可证。

德国《煤矿安全管理条例》:分四个部分:关于井下作业和井上作业的规定;地下开采的附加规定;地面作业的附加规定;结论。1970年颁布,1984年修正。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煤矿管理法》:该法是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法律。

印度《矿山法》:又叫《1952年矿山法》,主要包括:关于安全和保健的规定、工作时间和限制、带薪休假、法规条例及细则、处罚与处罚的程序。共十章。

日本《矿山保安法》:1973年7月修正。本法中的“保安”指防止对矿山人员造成危害、保护矿物资源、保全矿山设施和防止矿害。总计四章。

安全法规的主要特点

立法层次高, 权威性强

美国、前苏联、南非、韩国等国家对煤矿(矿山)的立法非常重视, 煤矿(矿山)的安全立法都由国会审议通过, 并由总统颁布。

美国各种立法机构和政府各部门都有权参与立法活动, 但各种法律必须经过议会批 准, 并由总统颁布后生效。各州政府可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州的矿山安全卫生法规, 但不能与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有冲突, 标准比联邦法更加严格。美国政府在40年代初就颁布了第一部联邦煤矿安全法规, 规定由内务部矿业局对煤矿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建议。

1969 年, 联邦政府颁布新的《煤 矿健康与安全法》,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格最全面的煤矿安全法规;1977 年对此法进行了重大修订, 增加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法规内容, 修订后的法规名为《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 依据此法建立了独立的、有权威的安全监察部门??矿山安全与健康局, 原由内务部领导,1989 年划归劳工部, 负责执行联邦矿山安全法。另外, 规定对矿山安全法规的任何修订, 也必须经国会讨论通过。

前苏联制定的《前苏联国家工业安全生产及矿山监察委员会工作条例》, 由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后颁布。

南非1996 年《矿山健康与安全法》(南非共和国成文法一一 采矿和矿产类),由总统颁布。依据此法, 建立了矿山健康与安全监察局。

印度《矿山法》由议会通过, 适用于全印度。依据此法组成了执行委员会, 委员会接受中央政府的委托, 对事故或其他事项进行调查并提供有关报告;委托或按规定对于依据本法发出的通知或命令, 或依据本法制定的法规、条例或细则的任何上诉或异议可以依据本法进行听证和裁决。

韩国 1989 年 3 月 22 日颁布的“矿业法施行令”,由韩国总统颁布。

法律体系严密, 完整性强

美国、前苏联、印度、韩国除了制定煤矿(矿山)安全法律外, 还制定了一系列相配套的安全规程或实施细则,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局制定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标准, 包括了煤矿和非煤矿的详细标准: 从设计到施工、从开工到报废、从地面到地下、地质测量、采煤、掘进、通风、瓦斯、煤尘、防火、治水、环保、复田、提升、运输、机电设备、仪表器具、检验程序、取样方法、授权单位、收费标准、人员资格、培训考试、事故登记、调查处理、起诉、奖惩赔偿等无所不包。此外, 各州政府还根据情况, 制定本州的法规, 作为补充。由于有了全面严格的法规, 煤矿安全工作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煤矿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进入90年代, 煤矿事故继续减少, 保持世界最好水平。

前苏联制定的《煤矿和油页岩矿安全规程》内容十分具体。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该规程, 还制定了实施细则, 如:井下巷道掘进和支护、采区说明书编制细则, 处理事故计划编制细则, 检测矿井大气成分、确定矿井瓦斯涌出量和矿井沼气等级细则, 安全使用矿井空气调节装置细则, 风流反向和通风机反风装置运转检验细则, 巷道充满瓦斯, 调查、统计和防止充满瓦斯细则, 通风计划编制, 矿井瓦斯浓度检测以及自动化沼气浓度检测仪使用细则, 突出危险的矿井开采急倾斜煤层电气设备使用和供电细则, 瓦斯矿独头巷道中局部通风机供电和电气设备的使用细则, 瓦斯和煤尘危险矿井的矿用一般型和通用型电气设备的使用细则, 电压在1140V以下的电网中短路电流的确定及最大电流保护的选择和整定检测细则, 井下接地电阻安装、检查和测定细则, 矿用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修细则, 井下电气设备安全操作细则, 矿井设备最大电流保护检验细则, 煤矿和油页岩矿防火细则, 矿井地面建筑物和井 下巷道用火灾实施细则。

印度颁布的《矿山法附属法规》(1952 年)和《煤矿规程》(1957年),规定也很详尽。该规程包括各类人员的资格、考核及发证监察员和矿山管理人员;监察员的资格;作业人员、有法定资格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职责;人员与材料运输;采矿作业面;预防火灾、粉尘、瓦斯、水灾危害的措施;通风、爆破和爆破器材;机械、装置和设备等等。

韩国除颁布了《矿业法》, 还制定了相配套的《矿业法施行规则》。该规则以规定《矿业法》和《矿业法施行令》所委任的事项及关于其施行的必要事项为宗旨。

法律条款明确, 操作性强

美国《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明确规定, 颁布与有毒和对身体有害药剂有关的法定标准时, 劳工部部长必须在最可靠的基础上制订安全标准, 以确保矿工在该安全标准规定下的有害环境中长期工作而健康或工作能力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从该法颁布之日起, 卫生、教育福利部部长必须迟于该法颁布之日18个月, 尽快地对矿山中使用或发现的每种有毒物质或有损健康的药剂做出判断, 以确定其是否在浓度上有潜在的毒性, 然后将确认结果提交劳工部部长。如某一种有毒物质或对身体有害的药剂, 在颁布的法定健康标准中没有一条能恰当地规定出来, 在收到指标后的 60 天内, 劳工部部长必须公布这条法定健康或安全标准, 或必须刊登出不这么做的决定。

该法还规定, 任何法定健康或安全标准必须规定使用标记或其他合适的警告形式, 以确保矿工知道他们所在工作环境中的所有危害、正确的急救方法、合适的条件和安全使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采取的措施。在适当处, 该法还应规定应付这些危害的合适的保护装备和控制办法, 或应采取的技术步骤, 还必须规定在这些地点检测或测定矿工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和检测时间,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矿工的安全。此外, 应对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矿工进行医疗检查, 费用由经营者支付。一个矿工由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造成健康或工作能力上受到损害, 则该矿工必须从这种环境中调走, 并重新分配工作。任何由于上述情况被调走的矿工必须领取原工作工资, 其工资数不得低于在调走时其他同种矿工的正常工资。对于按上述条文调走的矿工, 必须基于新工种进行加薪。

南非《矿山健康与安全法》规定, 雇主必须进行职业卫生测定, 必须建立医疗监测系统, 必须要有危险工作的记录、医疗监测的记录和年度医疗报告。雇主必须聘用一名获得职业卫生技术资格的兼职或专职人员在矿山从事卫生测定工作。职业卫生测定的每一系统必须做到:确认雇员是否处在或可能暴露在危险中;提供信息, 以便能够让雇主利用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进而消除、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雇员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雇主必须保存完整的职业卫生测定记录, 以便同每个雇员的医疗监测记录相对照。雇主必须建立和维护一种对暴露于危险中的雇员进行医疗监测的系统, 预防、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进行最初医疗检查和在适当间隔时间内定期进行其他医疗检查。建立和维持医疗监测系统的雇主必须聘用兼职或专职的职业医师, 给从医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的条件, 职业医师必须采取每一 项合理可行的措施, 促进矿山雇员的健康和安全, 帮助雇员解决职业医疗方面的问题。如果雇员因患有职业病, 声明不能胜任工作时, 雇主必须依据矿山健康与安全法有关条款的规定进行调查。如果雇员因患有职业病暂时不能胜任工作, 但有希望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时, 职业医师必须将事实记录下来, 并将情况通知雇主和雇员。矿山关闭时, 将这些记录移交给医疗监察员。矿山职业医师必须负责起草年度医疗报告, 根据雇员的医疗监测记录分析雇员的健康状况。年度医疗报告必须呈送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或医疗监察员。

机构、人员、职责定化, 有利于依法行政

美国、波兰、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把设立煤矿(矿山)安全监察机构、人员、职权、责任都写入法律, 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安全监察人员的行为, 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以保证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

美国《联邦矿山与健康法》明确规定, 依据此法在劳工部内设立矿山安全与健康局, 任命一位劳工部副部长担任矿山安全与健康局局长, 并明确规定了矿山监察与健康监察局的职责。在美国, 国家只有劳工部下属的矿山安全与健康局负责全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工作, 对其下属的覆盖全国的地区矿山安全监察处实施垂直领导, 具体职能包括对井工煤矿进行一年四次的安全大检查和对露天煤矿进行一年两次的安全大检查, 调查死亡事故和严重非死亡事故, 对任何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做出处理决定, 组织违法矿主召开安全与健康会议, 对违法矿主处以罚款, 审批煤矿顶板控制和通风设计及培训计划, 管理煤矿安全与健康科研计划, 培训安全教员和颁发合格证。美国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局有权对违法事件做出处罚。

波兰把最高矿山监察局的机构设立、对局长和副局长的任免、职权、职能写入法律, 波兰最高矿山监察局直属部长会议领导, 最高矿山监察局局长由部长会议主席任免。在《地质与采矿法》中, 对矿山监察机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 最高矿山监察局的职能是矿山安全大检查、事故调查、矿山救护监察、强制煤矿及其矿工执行安全法规、监察救灾活动、考核工程技术人员和颁发证书、审批回采保安煤柱等特殊工程项目、颁发采矿许可证以及采矿设备和爆破器材使用许可证。

南非《矿山健康与安全法》明确规定, 依法设立矿山健康与安全监察局。矿山健康与安全监察局是代表政府行使采矿安全或健康的监督和控制职能的管理机构, 其职能是负责监察采矿企业勘测标准和实行情况, 进行开采经济评估和矿产资源情况的评价, 以使矿产资源得到最佳利用;负责对各地区采矿设备进行监察, 以消除影响安全的因素;负责监察职业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负责培训采矿业监察员。该法还对局长的职责、监察员的权力、监察员建议罚款的权利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澳大利亚 1984 年颁布了《新南威尔士州煤矿管理(监督监察员、地区监督监察员和电气监督监察员的选举)条例》, 规定矿山监督监察员、地区监督监察员和电气监督监察员经过矿山的雇员选举产生。1986年颁布了《新南威尔士州煤矿管理(监察员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监察员资格的任职资格, 煤矿监察长、副监察长和高级监察员必须持有矿山经理的资格证书, 有不少于3年担任监察员的经历或有不少于3年担任地下矿山经理的经历;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持有矿山经理的资格证书, 有不少于3年担任地下矿山经理的经历;高级电气工程监察员或电气工程监察员, 必须持有矿山电气工程师的资格证书, 有不少于2 年担任地下矿山电气工程师的经历, 或者有作为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成员所必须的电气工程学位或文凭, 并有得到监察长认可的担任矿山电气工程师的经历(不少于1年);高级机械工程监察员或机械工程监察员, 必须持有矿山机械工程师的资格证书, 有不少于 2 年担任地下矿山机械工程师的经历, 或者有作为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成员所必须的电气工程学位或文凭, 并有得到监察长认可的担任地下矿山机械工程师的经历(不少于1年)。

前苏联制定的《工业安全和矿山监察条例》明确规定了矿山监察局的职能, 其职能如 下:该机构对下列部门和项目的生产安全状况实行国家监督:煤炭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 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加工及国防工业(设备);提升设备、锅炉装置及压力容器的制造和安全运行石油和天然气管线的设计、铺设和运行情况;用铁路运输危险 货物的安全情况爆破器材的使用等。此外, 还负责各种许可证的颁发, 确保矿产资料的合 理、综合利用等。

印度劳工部矿山安全管理总局也是印度矿山安全监察的最高权力机关, 总部设在丹巴 德。《矿山法》规定, 劳工部矿山安全管理总局赋予以下职能:①对全国矿山强制性实施《矿山法》和安全法规;②对安全管理不善的矿山控制招工指标;③对安全状况不好的矿井, 如为防止火灾、水灾的发生, 有权停止矿井生产片;④矿山必须向矿山安全管理总局报告事故死亡和重伤情况;⑤矿山发生重大死亡事故时, 总局局长或其委托代表必须前往事故现场, 调查事故原因。必要时, 有权采取适当的法律措施。

技术规程、标准上升到法律层次

美国、前苏联、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煤国家都把技术规程、标准写入法律之中, 以 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

美国《联邦法典》“矿产资源卷”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 是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配套的全套法规标准, 并每年进行修订出版。该法规包括:官方标志;采矿用品的测试、评价与审批;档案与其他管理要求;教育与培训;矿山事故、工伤、职业病、雇工和生产;金属矿与非金属矿的安全与健康煤矿的安全与健康;对违反1977年联邦矿山与健康法的民事惩罚;违法分类, 以及地下煤矿和露天煤矿的强制性卫生标准;煤矿粉尘采样器地下煤矿和露天煤矿强制性安全标准等内容。

前苏联《煤矿和油页岩矿安全规程》(1986年)主要内容包括:采掘工作;巷道出口设置;井巷掘进和支护, 回采工作;水采矿井和水采区的补充要求;开采有煤、岩石和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及有冲击地压倾向的煤层时的补充要求;井巷的维护和修理;井巷报废,防止人员和物料坠入井巷井下巷道通风和煤尘瓦斯管理制度对有瓦斯危险矿井的补充要求;防尘;井下空气状况的检测;通风管理;矿井运输和提升;电气设备;防火与灭火;生产巷道被淹的预防;工业卫生对违反安全规程人员的处罚等。

印度《煤矿规程》(1957年), 由中央政府制定, 主要内容有:报表、通告和记录;各类人员的资格、考核及发证;监察员和矿山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有法定资格的人员及管理人员职责;平面图和剖面图;矿井出入口;人员与材料运输一一竖井提到7人员与材料运输一一运输巷道;采矿作业面;预防火灾、粉尘、瓦斯、水灾危害的措施;通风;照明和火焰安全灯;爆破器材和爆破机械、装备和设备等。

当众讲话的主要特点 篇5

作者:樊荣强

2、当众讲话的主要特点

害怕当众讲话,有心理有因素,也是客观的因素。客观的因素是什么?就是与日常的交流比较起来,当众讲话确实难度系数高了许多。

有些人说,我写文章挺好的,可是当众讲话就不行了。有些人说,平时与人说话,自我感觉也良好,但一上台讲话,就感到很难驾驭了。

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当众讲话的三个特点:

(1)当众讲话是单向的

与三两个人在一起站立或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式的互动交流谈话比起来,当众讲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单向的。在这种单向的交流中,你有三大难题要解决:

一是你自己必须给自己提问。在互动式的聊天交流时,我们总是在你问我答,或者我问你答,以及各自自问自答交替进行。然而,你在台上当众讲话时,没有人给你提问互动,你要想有话讲,保持思路连续,你就必须自己给自己提问。

二是你不知道听众在想什么。你无法像平时交谈那样,及时地获取听众的反馈。你甚至不确定人们是不是确实听到了你发言,并了解你的思想。如果此时,有人起身离开,有人在听电话,有人在打瞌睡,有人拿冷眼瞧你,你心里面一定有受挫的感觉,甚至会发慌,弄得你思绪混乱。

二是你必须自己把条理弄清楚。互动交流时,你可以没有条理,只要对方清楚就行,他可能帮你理清思路;你想表达的意思没说清楚,你可以颠来倒去讲,讲到明白为止;也不必有明确的时间限制,5分钟讲不清楚,你可以讲10分钟,除非人家马上还有急事而中止。

(2)当众讲话是即时的 与写作比较起来,当众讲话是一种即时的表达方式。写文章你可以深思熟虑再下笔;下笔之后不满意,还可以修改、重写;你记忆模糊的材料,可以到书本或者网上去查找确定;你不懂得的许多概念也可以现学现用,纳入你的写作之中。

但是,讲话则不同。首先你不可能有多的时间去准备,包括构思、搜集素材、理清观点,等等,你完全依靠过去的知识积累,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话题组织一篇腹稿,还要马上讲出来;甚至很多时候,你还得边讲边想,边想边讲。

其次,即时性的当众讲话,还要求你不能中断思路、中断讲话。如果你忘了词,想不起一些重要的话语、数据、人名,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你完全无话可说,而你又没有经验圆场、过渡,就会出现非常难堪的场面。

(3)当众讲话是一对多的

人与人相对时,都会感受到对方的力量,不管对方的力量大与小。因此,一旦上到台上,站着讲话时,由“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很多人就会出现不知所云、大脑空白、思路枯竭的现象。因为站在台上时,你有一种被无数双眼睛

聚焦的感觉,产生一种聚焦恐惧。这时我们的整个身体暴露在众人面前,有一种力量的强烈对比,甚至较量。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气场不足,而且台下坐着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人物,你一定会感到自己一个人很渺小,你不能征服他们,甚至不能对抗他们,那么就很容易产生恐惧。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6

按照“二十四字”办案基本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严把事实、证据、定性、处分、手续、程序关口,依纪依法审理案件。

在审理案件中,坚持实体与程序审查并重的原则,加强与案件检查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发挥审核把关和执纪监督职能;

坚持两人审案制度、主审负责制度和集体审议制度等各项审理工作基本制度,做到依法审理和规范审理;

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审理工作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在案件处理的把握上,既要做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又要结合个案实际,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综合运用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批评教育等手段处理案件,注重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继续做好处分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维护党纪政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认真剖析典型案件,针对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提出源头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基本经验

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增加,审理工作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通过优质案件评选和案件质量评查,改变了以往“重

实体轻程序,重检查轻审理”的错误观念,市纪委主要领导和常委班子对审理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把审理室作为市纪委常委会审议案件的参谋助手,注重发挥审理室在审核把关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审理人员讲真话,报实情,确保所办结的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市纪委常委会或局长办公会在审议案件时,注意倾听案审人员意见,重视多方对案件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审理室对案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般都能够得到采纳。同时,对其它工作中涉及案件质量的问题都交由审理室把关。如信访、纠风、执法监察等部门上报结果的案件,市纪委规定必须经审理室审核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常委会或局长办公会审议。几年来,无论是分管案件工作的领导还是分管纠风执法工作的领导,经常向审理室征求对一些案件的意见和处理建议,处理这些征求意见案件已成为审理室的“日常工作”。对办案室经调查后主要事实不存在或者情节明显较轻的案件,必须经审理室审核后,才能销案。凡向市纪委征求意见的案件,统一归口由审理室办理。

当前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审理工作在从上到下分外重视的大环境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审理工作人员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锻

炼和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业务的专业性不够。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中业务性最强的一个科室,但目前审理干部业务不够专业,法律政策掌握的不够多,知识面较窄,对案件的综合审理能力不够强。

(二)审理专业人员较少,基层审理工作难度大。县级纪委虽然设立了专门审理机构,但人员编制少,任务重,也时常造成审理人员是专而未专。乡镇纪委目前实际只有一人,信访、检查、宣教、审理也只能是一肩挑,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知识类的书籍不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制度不健全,工作中程序不规范,办案证据不足、不能成链、定性量纪不准确等现象时常存在,这给县纪委的乡案县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四)工作中探索创新不够。目前由于各级审理人员联系的缺乏,协作探讨不够,创新也就缺乏应有的动力,这就势必造成各级审理部门和审理人员产生依赖思想,上边怎么说,下边怎么做,争取完成任务就行,对工作的总结没有形成习惯,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力度不够,没有更多的获取第一手材料,对结合实际的创新缺乏主动性。

进一步做好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特别是委局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审理工作。审理部门肩负着审核把关、内部执纪监督的重要任务,主要领导应积极支持审理部门的审核把关工作,为审理部门履行内部监督职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定期分阶段的组织审理干部培训。一方面编印适用性强的教材书籍,从审理工作的一般程序、党政纪条规,典型案例分析、公文制作、与被处分人谈话、案件归档、特殊情况程序无法到位如何处理等方面予以规范;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业务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下一级纪委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尝试“以案代训”的培训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抽调下级纪委审理人员到上级纪委进行短期的跟班培训,在培训期内全程参与案件审理工作,从而给基层审理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促进其提高案件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对下级纪委审理工作的指导。上级纪委加强与下级纪委审理人员的联系、沟通。对下级纪委在审理案件中遇到的各种条规理解运用问题的咨询时,上级纪委要认真及时查找条规依据,给予明确答复,为他们准确理解政策和在案件处理中正确运用发挥指导作用。

四是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检查办法》等审理工作制度。通过制度完善,进一步规范审理工作程序,强化审理工作责任,迅速推进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案件质量评查是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也是

确保所办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件质量评查,从办案调查取证这个根本环节上重视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案件整体质量的提升。

五是多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多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切实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审理职能作用。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特点 篇7

1数字时代和新闻编辑工作

数字时代,即信息时代。数码产品以及电子产品的应用,致使当前的电子信息以机器语言形式被传播。正是因为这样,信息数字化才得以实现,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为开放、兼容、共享[1]。同时, 信息传输也变得高速、便捷。

新闻编辑工作,以新闻传播活动开展的总体设计策划和指挥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作。总体而言,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新闻信息进行整合。 多渠道收集信息,实施分类整理。这部分工作目的是体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对新闻信息进行控制。第三部分,发言,即合理评价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这部分是在完成新闻材料认识、采编、策划和传播后执行的。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影响如下:新闻素材不可预知;新闻传播时间、地域不受限制;互动性较强[2]。

2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2.1设计与组织新闻传播

目前,新闻编辑是否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业的发展势头。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保证新闻编辑的效果, 这从新闻传播上就能看出。新闻编辑有为新闻媒体提供形象设计的职责。因此, 制定编辑方针是新闻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闻媒体的受众对象、新闻报道内容及编辑新闻的语言特色都与编辑方针相关。正确的编辑方针是众多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指南,对于引领新闻活动“走出来”或者引领新闻媒体走向新台阶有积极推动作用。

2.2策划指导新闻活动各个环节

新闻编辑的工作人员是新闻活动的策划者与指导者,对于新闻活动各个环节都有指导作用。在记者进行采访写作时,新闻编辑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或者辅助,对其有方向及侧重点的指导。记者在进行采访任务之前,新闻编辑与其沟通采访的主要任务,并协调各部分任务。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也要根据记者实际情况,予以合理化建议。

2.3引导公共话题

对于新闻编辑而言,在数字时代环境中,传播媒体的发展并不仅限于新闻信息传播并趋向于多样化。目前,传播媒体也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 普通公民借助微博、论坛、博客等一系列公共平台,表达自身观点,实现了新闻的自行传播,这种形势大受追捧。新闻编辑对工作的要求要更新,转变工作特点,重新定位自身在公共话题引导上的角色,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定位既是组织起与不同类别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是观点碰撞的基础阶段,也是实现从幕后到前台的角色转变一个必然过程。只有接纳广大普通民众的意见, 才能让所从事的新闻媒体持续拥有大量的受众,进而提升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一些新闻媒体另辟蹊径,开设了一系列的互动专栏,新闻编辑以专栏的主持人与广大群众对话,以此方式讨论不同类别的新闻议题,实现了对广大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

2.4提升和拓展新闻传播材料

在新闻编辑工作中,为了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新闻信息是一项基础工作内容。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分类整理,采纳有效的新闻材料,剔除无效的新闻材料。这部分工作,可以称为新闻材料加工过程,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将新闻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成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借助编辑者自身编辑水平与能力。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整合新闻材料时,需把握四点:一是着眼于全局;二是注重新闻实事的整体性;三是客观的认识新闻材料;四是深层挖掘新闻材料。加工修改新闻材料, 制作能引人深思的新闻报道,这样更利于新闻报道的传播。因此,除了真实再现新闻材料,还要注重创造性。但是, 切记创造并不是随意更改新闻材料。这样,才能避免新闻传播的质量下降。总之, 提升新闻材料的价值,把握两方面,一是合理选择、整合、提炼及创新新闻材料; 二是革新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3结语

在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减少数字环境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冲击。同时,这样的环境使新闻事件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促进了新闻编辑工作的改革。深入分析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指引,有利于促进新闻编辑领域发展。

摘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只有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创新拓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目标。笔者以数字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为基点,对具有很高难度的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郝国皓.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探析[J].科技传播,2015(6).

略论乾隆时期满汉矛盾的特点 篇8

关键词:乾隆时期 满汉矛盾 复杂性 隐蔽性 长期性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61-03

满汉矛盾“是清代政治与社会中的一股暗流”,也是影响清朝政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源于清朝是由满族这一少数民族经过军事征服建立起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随着满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原,满、汉两个不同民族、两种异质文明之间开始了全方位的直面交锋与冲突,其间汉文化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而满文化则挟有政治优势在盛清时代发挥着主导作用。清朝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满汉矛盾贯穿清代历史,这种矛盾,又有一个产生、尖锐、缓和、减弱的发展过程。

乾隆统治时期,随着清朝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清朝统治者对满汉关系的不断调整,满汉矛盾进一步缓和,但引发满汉矛盾的各种因素并未彻底消除,而且与乾隆时期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人口迅速膨胀、物价上涨等新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乾隆朝政治的重要因素。与清初的满汉矛盾相比,乾隆时期的满汉矛盾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长期性。

满汉矛盾的复杂性

乾隆统治时期尽管处于“康乾盛世”的顶峰,但传统封建社会的诸多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乾隆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以及许多亘古未见的新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满汉矛盾虽然不及清初尖锐,但亦较为复杂。乾隆时期满汉矛盾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满汉矛盾的内容繁杂,不仅包括对抗性矛盾,也包括非对抗性矛盾。所谓对抗性矛盾,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内部满汉臣工之间由于利益不均衡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一级满族统治者与普通汉族民众之间存在的矛盾,如满汉臣工中存在的“满汉成见”、清朝统治者倚任满官引发的汉官不满;汉族士人潜藏的民族意识和不满情绪、下层汉族民众的反清斗争等。所谓非对抗性矛盾主要是指满汉人民因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民族差别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乾隆时期,随着八旗人口的大量增长,八旗生计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八旗生计艰难问题,乾隆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在政治上主要是扩大八旗仕进之途,如扩大满员题补京官的范围,扩大地方、基层补放满员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官的利益。而乾隆时期,随着汉人入仕的不断增加和统治者对部分汉官的信任、重用,汉官的地位及政治待遇有所改善,汉族官僚进一步改善政治待遇的要求日益凸显。但在用人上,乾隆仍然“重满轻汉”,满官占优势的状况仍然存在,这种状况与汉官进一步改善政治待遇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自然会引发汉官的不满进而产生矛盾。如乾隆八年的杭世骏事件,便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乾隆八年二月,翰林杭世骏于考选御史所对《时务策》中对乾隆在用人方面的“内满外汉”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提出:“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杭世骏的策论虽有不实之处,但“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一言可谓一针见血,将矛头直指乾隆帝在用人上的“内满外汉”,道出了多数汉官内心深处的不满。不独杭世骏有“内满外汉”的指责,就连朝鲜使者也认为乾隆帝重满轻汉。乾隆十四年朝鲜冬至副使郑亨复、书状官李彝章回国后,朝鲜国王问清朝民心如何?郑亨复等对曰:“康熙之时,兵权委之清人,吏治委之汉人,宥密之任,清、汉参半矣。今则兵权宥密专委清人,治民之职,汉人仅参其半,而如客如奴,以此之故,愁怨太甚矣。”朝鲜国王听后评论说:“乾隆独何心,而分别清汉。”

杭世骏对乾隆帝“内满外汉”用人政策的抨击,是统治阶级内部满汉臣工在政治利益上的不均衡而造成的矛盾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统治者“首崇满洲”、信任重用满官、防范汉人、在用人上的“内满外汉”等问题自清初就已存在,可以说是“老问题”了。至乾隆时期,因乾隆为缓解八旗升级问题而扩大八旗仕进之途,使得满汉臣工之间由于政治利益上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再次凸显,这是杭世骏事件发生的特殊政治环境。

相比之下,下层汉族民众与满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既包涵了封建社会农民对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反抗,也反映出部分汉族民众的反满情绪。如乾隆时期部分下层汉族民众在策划、组织起事的过程中,或提出“反清复明”,或借用“朱洪竹、朱红宗”等明朝后裔名目号召民众起事,反映出部分汉族民众对满族统治的不满情绪。乾隆时期秘密教门、会党的活动也常以“反清复明”相号召。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亦较为复杂,既与传统封建社会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有关,也与清初尖锐的满汉矛盾有关,同时还与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人口迅速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土地兼并加剧等问题的影响尤为突出。

乾隆时期,因人口迅速膨胀而造成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耕地紧张和民生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此外物价的持续上涨造成的米价腾贵、田价上涨成为另一个影响民生的严重社会问题。人口膨胀与物价上涨使得原本已经存在的土地兼并趋势日益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地主、官僚、商人通过各种手段,纷纷购置土地。乾隆初期,即有人指出:“近日田归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户。”方苞亦曾指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乾隆时期土地兼并的情况正如洪亮吉所说“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导致人多地少、农民丧失土地等问题更加突出,无地户和半自耕农的数量与日俱增,小农日益佃农化、贫困化。农村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农村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农民反抗斗争十分频繁和普遍。农民在反抗清朝统治者的过程中,大多借助秘密社会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煽动他们的民族意识。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和反清民族压迫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满汉矛盾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态势。

其二、引发满汉矛盾的原因较为复杂。乾隆时期引发满汉矛盾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致使满汉矛盾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如前述满汉臣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满族统治者的“首崇满洲”、“内满外汉”、猜忌、防范汉人引发的,属于政治权力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而汉族士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多与个人仕途不顺有关,同时与其深受“华夷之防”观念的影响有关,也与汉族士人长期形成的喜欢议论时事的风气有关。下层汉族民众的反清活动主要与经济利益、维护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受清初汉人“反清复明”斗争影响。因此,乾隆时期的满汉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引发满汉矛盾的原因十分复杂。

满汉矛盾的隐蔽性

nlc202309020546

乾隆时期,随着清朝政权的进一步巩固,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基本解决。尤其是康雍乾三帝不断克服儒家传统的“华夷之分”观念,至乾隆时期,清廷平定准部,统一回疆,构建了在疆域统一局面下的大一统国家,为逐渐完善的清朝统治的合法性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在清朝统治处于最为稳定、最为鼎盛的乾隆时期,出于维护和稳定国内统治的需要,满汉矛盾成为一个敏感的政治禁区,任何人都不敢随意论及。即使乾隆帝也不例外,他深知满汉矛盾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诸如满族统治的异族身份等问题对于清朝政权的生存与巩固而言异常重要,所以在处理涉及满汉矛盾问题时异常谨慎,尤其在处理汉人针对满族统治者的反抗斗争时,乾隆帝总是尽量避开满族统治者的身份问题,转而强调汉人的谋反只是针对一个统一的王朝,而并非在反对一个异族政权。而且他深恐汉人的反满言论如“星星之火”般形成燎原之势,动摇更多汉人对大清统治的认同,所以他对此非常忌讳。乾隆十八年,在办理马朝柱反清案时,乾隆命军机大臣传谕各督抚:嗣后查获“逆词”,“止可抄录进呈,其原稿或应封固留对笔迹,非承审官员不当令见。结案时,即行销毁,并不当存留案牍。”

对于汉族士人而言,则震慑于专制帝王钳制人口的淫威,朝野充斥的是“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他们对满汉畛域、满汉矛盾以及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只能压抑在成见的程度之内而不敢表露,稍有涉及,往往会招致不测。尤其是乾隆强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实施文化高压政策,大规模的文字狱、禁书使得朝野上下噤若寒蝉,全国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怖状态之中。汉族臣民对清廷哪怕是些微的不满都会召来灭门之灾,满汉矛盾自然成为禁区。正如欧立德所言,“出于需要安定以及自尊心上的理由,满汉双方都有需要把偏见和恐惧心理隐藏起来,这是在标榜‘满汉一家’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使得乾隆时期满汉矛盾具有隐蔽性,后人论及乾隆时期满汉关系时,大多只注意满汉关系缓和、满汉交往加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缓和之中隐伏的各种满汉矛盾。

满汉矛盾的长期性

乾隆时期,尽管满汉矛盾日渐缓和,满汉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民族矛盾自身的特殊性及清朝政权的特殊性决定了满汉矛盾不可能在乾隆时期彻底消除,它将长期存在。首先民族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满汉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民族矛盾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一个民族(通常指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实行压迫和奴役引起的矛盾,这属于对抗性矛盾;二是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的差异引起的民族偏见、隔阂或歧视,这属于非对抗性矛盾。民族矛盾的特点决定了不同民族只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地接近和融合,只有在阶级和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差别才能逐步消失,民族矛盾才能彻底消除。因此,民族矛盾是比阶级矛盾产生更早且存在时间更长的社会矛盾。满汉矛盾同样如此。作为清朝统治民族的满族与占人口绝大多数、同时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汉族是两个各有不同历史谱系、文化传统的民族。自满族入关以来,满汉两个不同民族之间既存在对抗性矛盾,也存在非对抗性矛盾。清初,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民众实施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满汉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这种冲突与矛盾是广泛而深刻的,对满汉双方而言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尽管清朝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满汉差异,化解满汉畛域,缓和满汉矛盾。但这种矛盾与冲突始终无法完全消除。就满族统治者而言,清初汉人长期的反抗斗争以及不断流露出的民族意识,使得他们对汉人心存猜忌与防范意识;而对于汉族民众而言,由于明清鼎革而激发的民族意识以及由于满族统治者的高压、屠杀政策而造成的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并未完全消除。有清一代,满汉之间对抗性的矛盾始终存在。随着清朝政权的日益巩固,乾隆时期,满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不断深化,但满汉两个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的差异并未消除,由此而产生的非对抗性矛盾也不会在短期内消泯。

清朝政权以皇权为核心,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统治的政权性质也是满汉矛盾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这一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始终坚持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朝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政策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实际。清帝将八旗视为国家根本,将维护“清语骑射”等满洲旧俗看作朝廷根本要务,以确保满洲贵族始终成为清朝政权的主要支柱。因此,只要清朝统治存在,满族贵族作为统治核心的地位不变,满汉畛域就不会消失,满汉矛盾自然也将会伴随清朝统治直至其灭亡。清朝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直至清末,时论仍言:“政府由于种族之界太深,虽日言和融满汉,而满汉实未能和融,无论满不能融汉,汉或不能融满。”

汉人“华夷之防”观念根深蒂固也是造成满汉矛盾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华夷之防”、“华夷之别”作为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汉人中,尤其在汉族士人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明清鼎革,被汉人视为“夷狄”的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王朝的更替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异族身份引发广大汉人、特别是汉族士人强烈的反抗,在他们看来,明亡清兴是“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是“夷狄窃夺天位”,汉族士人基于“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反抗清朝统治,拒绝与异族王朝的统治者合作。即使在清朝统治日益稳固的情况下,仍有少数汉族士人,依然恪守着传统的华夏和夷狄的严格区别,固守“夷夏大防”的传统观念,宣扬“华夷之防大于君臣之义”,视清朝政权为“异族”统治,并以此为理据,图谋推翻清朝统治,汉人“华夷之防”的观念不彻底改变,满汉矛盾必然难以彻底消除而会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孙卫国.《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J].《中国社会史评论》,2006年第7辑.

[2]《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乾隆八年二月癸巳.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一册,下编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53页。

[4]《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一,乾隆十三年三月癸丑.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外文)卷一,《请定经制札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洪亮吉.《卷施阁集》(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7]《清高宗实录》卷四二三,乾隆十八年九月甲申.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贺长龄辑.《清朝经世文编》卷九,治体三,孙嘉淦:《三习一弊疏》.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9](美)欧立德.《清代满洲人的民族主体意识与满洲人的中国统治》.[J].《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0]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中央集权发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第844页.

上一篇:元宵节有哪些传说下一篇:数控机床的分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