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通用12篇)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1

2.提高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效益的途径

2.1技术交底

隧道施工是城市隧道施工的核心阶段,只有做好隧道施工,施工IQ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然而,隧道施工也是安全事故易发阶段,隧道的长度、深度等都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因素。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在城市隧道施工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各项工作安排,全面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其次,施工企业要将施工要求、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就隧道施工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施工行为,进而保障工程施工进步和安全。

2.2加强施工环境风险的勘察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受地形、环境、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会给工程施工安全及进度造成巨大威胁,为了更好地保障路基及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施工进度,加大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掌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形结构、地貌特征。在铁路地基及隧道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对施工地点的地势、地形以及地基基础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利用地质勘探技术来确定施工方案,通过工程测量确定地基基础的地形环境,从而为施工设计以及作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料。

2.3土方开挖的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隧道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城市隧道工程中,土方开挖是隧道基础工程开工后首道工序,土方开挖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然而在土方开发工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土方塌方问题,进而引发系列安全事故。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施工企业就必须做好土方开发的风险评估工作,要对地基基础工程做好现场勘查工作后,确定土方开挖方案,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根据工程图纸设计要求,有序的进行土方开挖。

2.4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分析方法,这种评估方法改变了传统中最优化技术只能处理定量分析问题的观念,提出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隧道工程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其施工中存在风险因素不断加大,利用多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的针对隧道施工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5风险因素分析法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为了降低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就必须对可能导致隧道施工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施工风险概率的一种方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利用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就是对城市隧道施工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分析,例如隧道的选址,施工方案设计等,在隧道施工中,必须考虑到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做好了风险评估工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地效益。

3.结语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2

一、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

1. 城市规划

简单地说,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1]

2.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 以至于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2]主要的大气污染包括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如飘尘、悬浮颗粒、降尘以及碳、氮、硫的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是人为污染, 包括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燃料燃烧, 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 此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种类最多, 数量大, 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通运输过程中的排放:现代的交通工具, 如飞机、汽车、轮船等排放的尾气, 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生活炉灶包括采暖锅炉是城市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雾尘和风沙是天然的污染源。

3. 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

城市发展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通风能力不断降低。伴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三者之间的矛盾, 未来大部分城市都将形成近郊环形的高层建筑包围旧城区的格局, 类似地形上的盆地, 这将严重影响城区气流运动, 影响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

(2) 热岛强度增加。伴随着城市格局的扩增, 高层建筑的增加, 以及高层建筑高的能耗和对热辐射高的反射能力。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强度剧烈增加。

(3) 能见度降低。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大气污染导致了城市气象环境的恶化, 城市大气水平能见度呈递减趋势。

二、研究历史

1. 传统城市规划关于大气环境问题的认识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 关于气象因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已经有所考虑, 主要以风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为根据进行规划[3]。风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都是某一确定地点大气在气象和污染方面的统计特征, 是多年的平均状态。这种统计方式起到了一定的规划指导作用,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种认识和方法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特殊污染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状况严重的日数仅占全年日数很小的比例, 在这统计分析中无法反应, 而往往这种污染严重状况会产生对人居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的污染事件。这反应了“统计”与“随机”的矛盾, 揭示了传统风玫瑰图的局限性。

2. 科技进步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问题的认识

随着近些年来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基于大气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大气探测学等研究基础上的各种气象学应用的研究快速发展, 在城市规划领域对大气环境综合研究开始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 计算机水平飞速发展为气象环境数值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使其成为当下研究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数值模型技术迅速发展, 城市大气多尺度数值模拟水平不断提高, 为大气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融合提供了可能。新的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历年核心为: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定量分析技术, 定量分析和评估城市规划大气环境效应。[3]

三、城市规划总大气环境评估的方法

1. 对应分析法[4]

该方法将因子分析中的R型 (对变量) 因子分析法和Q型 (对样品) 因子分析法统一起来, 建立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 把变量和样品点同时反映在相同的因子平面内, 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和解释推断。目前, 该方法在医药卫生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但将对应分析法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报道的较少。

对应分析法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把R型因子和Q型因子结合起来研究变量间、样品之间、变量与样品间的关系, 并将这三种信息表示在同一张图上, 从而进行分类, 并结合定性资料进行解释得出必要的结论。

对应分析法基本步骤如下: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度

(2) 求协方差矩阵

(3) 求载荷矩阵并绘制对应分析因子聚点图

2. RS遥感影像小波特征与城市大气污染相关性对比评估[5]

基于Rs影像熊波特在与城市大气污染相关性对比分析即结合地面实测数据, 利用小波分解技术, 对遥感图像的图像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最后对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图像特征的差异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此方法主要是以大气污染的角度, 来衡量城市规划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以及环境指数。

分析过程中主要是利用PM10 (是指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0.1~100微米的颗粒物, 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的颗粒) 的质量浓度和分布状况来界定城市大气环境的健康度。PM10质量浓度是表征城市空气质量最为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快速了解其浓度和大范围的分布状况, 有利于控制PM10质量浓度, 并最终提高空气质量。

通过小波变换算法, 使图像特征向量--图像的灰度方差和边缘能量与PM10浓度的相关关系得到放大, MODIS数据进行了小波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小波系数与同期PM10质量浓度实测数据的回归模型, 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的相应图像特征。

继而从大气污染的角度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

3.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在城市小尺度规划的结合应用 (以小区为例) [6]

城市小区规划方案的大气环境效应评估,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专门建立一套多目标、多层次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 是参考运用了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aty[7]提出的一种新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方法。把城市小区规划气象大气环境看成一个由3个层次构成的层次体系, 即目标层、影响层、指标层。最高综合指标为规划方案大气环境效应评估指数, 用以评估小区设计方案对气象及大气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 即大气环境效应。

该方法应用的基本步骤为:

(1) 分析制定适合当地条件和小区规划对象需要的评估指标和指标体系。

(2) 根据这些指标的特定含义, 研究确定各项指标的5分制评分标准。

(3) 将各指标评分加权求和, 得到各小区两种规划方案的综合评分值。

(4) 根据各小区各个规划方案的综合评分值, 选定该小区的推方案。

4. 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技术评估体系

即根据以上三种方法, 从城市的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三个层次, 分别评价城市规划。

四、城市规划中大气环境评估的系统的应用

根据以上的方法以及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和以人为本、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8], 把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归纳成一个层次体系。针对不同尺度的城市规划的大气环境效应, 按照以上方法量化多个评估指标, 在各方面专家进行调查、咨询的基础上, 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加权, 得到不同尺度的城市规划大气环境效应的评估指标。根据评估指标, 能够全面、综合的反应出城市规划的大气环境效应。对城市中大气环境效应与城市规划不和谐的方面做出调整, 优化城市结构。

五、城市规划中大气环境评估的系统的前景展望

本着这一方法, 对不同规划方案的气象要素即污染物变化的模拟分析, 利用评估指标从气象要素及污染物扩散的角度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评估, 为政府及建设部门的科学决策, 改善建设的气象条件提供了可行的科学依据, 使城市规划建设大气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在科学性、定量化方面上新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气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对于气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并在跨学科、多专业研究的基础上, 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气象与城市规划研究领域需要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覆盖面与深度, 不断更新规划理念, 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42-46.

[2]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20.

[3]王晓云.城市规划大气环境效应定量分析技术[M].气象出版社, 2007:6.

[4]朱秀华, 李晓旭.应分析法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M].2010, 大连交通学报.

[5]薛岩松, 俞乐, 徐鹏炜, 黄昭仪.遥感影像小波特征与城市大气污染相关性对比分析[M].2010, 环境科学学报.

[6]汪光焘, 王晓云, 苗世光, 蒋维楣.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在城市小区规划中的应用[M].2006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7]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London:Mc Graw Hill Inc, 1980.

[8]《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课题组.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M].气象出版社, 2004.

城市道路施工探析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施工建设;工程施工

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外来人员而言,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道路和交通是这个城市面貌最直接的感触,所以在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城市的形象搞上去,这对于城市的招商引资和城市的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道路施工

对于城市道路施工而言,我们首先看重的应该是城市道路对于城市交通发展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对于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而言,基本上都是在老城的基础上不断的翻新和建设,而伴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出行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在道路建设方面,不仅需要不断的维修损坏的道路,还需要不断的延伸现有的道路。对于一些交通压力比较大的地方,还需要扩建道路,而扩建是目前对于城市道路施工相对比较麻烦的道路施工内容之一,因为原有的道路和城市设计方面中对道路的预留宽度很小。所以在道路改造过程中,要想拓宽道路就必须对周边环境就行彻底的改善,这在现代城市道路修建方面最难实现的。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另外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就是道路与道路之间的通畅性,我们往往在一些城市道路建设中发现,在一些路段出现路面加宽现象,而整条道路中,并非很规整的宽度,而是一些地段很宽,而另外一些地段又很窄,这种道路看似可以很好的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其实不然,往往因为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大小不一,导致路面交通拥堵更为严重。所以在面对这些道路施工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原有道路宽度的基础上,增加分支道路,这样让主干道道路像各个方向去的道路通道能够增加,这是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城市桥梁施工

相对城市单纯的道路施工而言,城市中与道路施工紧密联系的就是各种天桥施工,尤其是对交通比较拥挤的地段而言,天桥的施工建设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天桥建设方面,笔者认为有几点是需要说明的:首先是天桥的建设数量和建设位置,现在很多城市当中,对于天桥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管是什么路段,不管是不是需要天桥建设,都在增加天桥建设。若该路段没有天桥施工建设的必要,却增加了天桥建设,一方面是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繁重的交通而言无疑也增加了累赘,因为现在的天桥建设大多数都是多方向的、多功能实用的桥梁,桥梁本身占地面积就很大,所以如果密度过大的话,造成的拥挤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考虑占地面积之外,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周边的绿化和建筑物与天桥建设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都是需要施工人员注意的。

三、城市道路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对于城市道路施工而言,笔者认为虽说在施工质量要求上没有过于苛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却发现城市道路的施工质量应该是要求更高的,因为城市道路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道路,如果施工质量不过关或者施工质量过于勉强,那么在道路使用中道路的维修成本就会增加,道路的重复施工频数就会增加,而施工频数增加对于城市道路的通行而言必然容易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城市道路施工中除了考虑道路的通行便利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道路的施工质量。尤其是于我国东西南北跨越较大,城市地区之间的气候条件差异也很大,所以城市道路施工建设更是需要考虑气候差异性对道路的影响。比如说常年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就要考虑在城市道路施工中,如何提高道路的抗炎热和抗干燥问题;对于多雨地区,就要考虑路面的积水处理问题等等,这都是需要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变化特征在施工中考虑的常见问题。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施工方面,我们不单纯考虑的是道路的交通枢纽作用,另外还需要考虑道路施工对于城市形象的陪衬作用,当然这些都是以合格的施工为基础的,所以在施工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在城市道路施工中也是缺一不可的。

参 考 文 献

[1]张新天.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1)

[2]彭波.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及处治措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2)

[3]李洁.石灰改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的试验研究与施工工艺[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

[4]王静.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

[5]申屠建强,胡飞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质量控制[J].企业导报.2010(3)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4

不同城市小区规划方案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同.本文在已建城市小区尺度气象和污染扩散模式的基础上, 针对城市小区规划对气象及大气环境的影响, 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客观、科学、可操作的影响评估指标及方法, 并以北京市某小区两种规划方案为例, 具体评估了它们对气象及大气环境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第二种规划方案在小区中部有一条较宽的东西向道路, 并且道路中绿化较多, 这条道路是气流东西向流动的重要通道, 道路附近风速较大、气温较低、污染较轻, 并且对整个小区的气象和大气环境都有改善.由此可见, 基于城市小区尺度模式, 对城市小区规划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是必要和可行的..本文提出的人体舒适度、行人舒适度、地面污染物浓度、最高建筑高度以下污染物浓度、建筑物表面污染物浓度及扩散能力等六项评估指标, 并分别给予该6种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2, 0.1, 0.1, 0.1, 0.1及0.4, 然后再加权平均的评估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作 者:苗世光 王晓云 蒋维楣 奚文 季崇萍 刘凤辉 陈鲜艳 MIAO Shi-guang WANG Xiao-yun JIANG Wei-mei XI Wen JI Chong-ping LIU Feng-hui CHEN Xian-yan  作者单位:苗世光,陈鲜艳,MIAO Shi-guang,CHEN Xian-yan(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王晓云,WANG Xiao-yun(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蒋维楣,JIANG Wei-mei(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5

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以湛江市为例

摘要:介绍了环境承载力的.涵义以及城市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以PSR模型研究环境压力所对应的环境状态,以此评估城市环境承载状态,并以湛江市为对象,展开城市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承载力做情景分析,从减压-改善-优化层次上提出湛江市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作 者:唐崇杰 关卉 鲁磊 Tang Chongjie Guan Hui Lu Lei 作者单位: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22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年,卷(期):2010,20(1)分类号:X26关键词:环境承载力 PSR模型 承载指数 承载状态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篇6

环境一词涵义较广,通常居住区环境指的是住宅区中主体建筑以外的开敞空间及一切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土壤、地形、植物和道路、室外平台、广场、小品等设施。环境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范畴,人们普遍所说的环境是指室外环境,其构成要素有建筑布局、建筑色彩、环境绿地、环境设施和环境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通过以上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来达到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方便、舒适、安全的优美环境。

2 住区环境建设现状中的不足

纵观近年来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建设,新建筑区绿化面积已基本达到30%或30%以上,但就整体状况而言仍存在着下列倾向。

2.1 对环境“喜新厌旧”

在所有旧的或新的建筑用地上,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一概抹去,代之以全新的布置。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被驱散,恶化了小气候。殊不知,住宅区原址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如水体、生物种类、地貌、文物、古老建筑和景观等,在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方面比崭新的人造景观更具有美学价值。

2.2 重异域或轻本土

从住宅建筑的外观样式带环境设计,欧陆风情,甚至在住宅区的名字上也显露无疑,诸如东方巴黎、东方剑桥、东方曼哈顿、北美风情、悉尼阳光等,环境设计追求的是华贵的洛可可庭园、维多利亚宫廷园林、英式皇家庭园、意大利式玫瑰中心广场等。这种趋向表达了一种对于发达文明历史的崇尚,偶尔为之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大江南北席卷全国的一种时尚,就有问题了。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和一的人居思想在环境危机的当代更值得推崇。规划师、建筑师和广告策划师应起到本土文化的倡导者角色,而不是推波助澜起负面作用。

2.3 重人工环境轻自然环境

住宅区中动辄长达100 m以上的轴线,没有下沉广场、喷泉水池、雕塑,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其实,相对于人工环境本身固有的功能性、时效性的特点而言,自然环境具有田园式的魅力,具有天然的近人优势。住宅区环境建设应引导人们从逐步追求精心修饰、超前铺张的人工化环境,转向对丰富多彩的自然化环境内在精美结构的关照、欣赏与追求。

3 实例分析——合肥金色池塘社区环境设计

金色池塘大型社区位于合肥市西郊(见图1),毗邻植物园、水库及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35万m2,是合肥市西区最具自然气息的大型人文生态社区,在人文风情上把现代和传统成功地融合、衍生,逐渐形成现代自然主义的设计风格。近万平方米的入口湖面保留了基地建设前的原始风貌,湖中至今还留有大片的野生蒲草和相当的原生树。二期开发的水巷生活和三期深林地带使现代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断升级,在环境营造上已实际成为合肥市现代社区的标杆,是合肥首个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国际花园社区奖的项目。

3.1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金色池塘社区所在的地块,原是一个树木葱茏、芦苇丛生、水鸟出入的原生缓坡湿地。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原生态开发理念”,最大程度地尊重地块的原有特色和风貌,尽可能地保留了池塘、大树和坡地的特色,形成其社区特有的大型池塘水系景观。整个景观设计围绕这个池塘展开,利用地形的变化,创造一个人移景异的丰富的造景空间。社区中心景观以池塘为中心加入叠级草坡,红杉岛,亲水步道,观水平台。组团中用曲桥、台阶等元素以自然渗透方式,将中心花园扩展至每一户门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根据地块的起伏变化,有舒缓的草地、参差错落的景观带、木制花池、石椅小品、健身路径点缀其间。

3.2 丰富、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

现代城市居住区面临的问题是地方特色的消失、可居性的降低,导致人们归属感的模糊、安全感的降低以及对自身所在周围环境的陌生冷漠和消极反应。要营造丰富个性的居住环境,可以借鉴传统空间技巧,协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环境设计,使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

金色池塘社区二期梵尼西亚位于小区中心位置,总建筑面积近15万m2,在一期景观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二期强调人文、艺术的水景,景观设计以“水城威尼斯”为蓝本,数十条水巷环绕房前屋后,建筑宛如水中长出,被清澈透明的河水映照,花园和小道临水而立,路与路之间以小桥相连。

三期位于地块的西北角,坡地高差达16 m。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除了保留原生地貌外,还通过道路与景观的整合,创造出核心与景观带,通过点与线的连接,使住区的空间丰富而连续;在空间规划上创造了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的过渡,将水景与硬质景观引入其中,将空间的延续性与景观的流动性结合在一起(见图2)。

3.3 活力、外向的居住空间营造

理想的居所要有围合与屏蔽,还需要界缘与依靠。这是因为人需要交流,抗拒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需要进行各种身体和生理需求的活动,因此满足需要设计的场所才能让人性充分发挥。营造丰富而有活力的居住空间,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内向型的生活习惯,也使居民的睦邻关系要求得到回归,令社区居住环境变得温馨、有归属感。

在金色池塘社区规划设计中,打破了以往居住区的封闭生活模式,鼓励居住者的交往与交流。二期中设置了商业街,商业街店铺主要设计在小区入口处的步行街,各式商业店铺与美景融为一体,增强了对消费者的“诱惑”,设计精神是纯欧式Window Shopping的设计理念。会所坐落其中,设置有露天游泳池、咖啡厅、运动健身等生活设施,为居民创造优雅的居住环境(见图3)。三期沿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创造出丰富的商业与休闲空间,以街道为纽带,成为社区对内对外的公共交往区域,强化服务的多样化和情趣化,增加了次组团的邻里交往活动空间,为居住者的小规模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室外活动场所,以各自不同的丰富院落形成环境主空间的若干个次空间,创造全新理念的居住生活形态;利用建筑与景观的围合,将功能的使用有机的结合又有效的分离;利用外廊或院落形成流动性的居家空间,实现空间的流动性,提高居住的品质和生活品位。

4 结语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要多元化的发展。在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营造有活力的居住空间,实现人与景观的有机融合。一个优秀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可以给居住者营造温馨宜人的居住氛围,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

摘要:通过对居住区环境设计概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住区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合肥金色池塘住宅社区为例,论述了居住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营造丰富活力的居住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环境,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庶,刘德良.公园与游憩空间之设计[M].北京: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社,2005.

[2]苏雪痕.园林植物造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白德.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黄怡.住区环境的设计及建设[J].住宅科技,2000(2):32-35.

[6]谢远骥.回应改革旋律营造温馨家园[J].建筑学报,2000(5):11-13.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7

关键词:城市;建筑施工;环境问题;控制对策

城市建筑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施工,积极贯彻环境控制的技术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减小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城市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显著特征

(一)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

建筑本身除占用土地外,施工过程中又会带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地基,取土建楼等,对地表破坏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发生局部水土流失。此外,建筑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处置不当,会影响周围自然环境。

(二)空气污染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为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公路凹凸不平或装运过饱满等原因造成的抛洒及车辆身后真空吸力所造成的道路扬尘,其二为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面干燥松散由风吹所引起的扬尘,扬尘不仅会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及环境卫生,还能大大增加大气浮尘含量,甚至给沿线路旁农作物带来不良影响。

(三)噪音污染

很多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大型机械设备,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污染一直是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比如,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很高,而且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和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各种声源辐射后相互叠加,噪声级将会更高,辐射范围亦会更大。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选择夜间加班施工,这样产生的噪音污染的危害更大。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筑施工垃圾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期间可能涉及河沟填埋、土地开挖、道路修筑、管道铺设、材料运输、房屋建筑等工程,在此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如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另外,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施工人员工作和生活产生固体垃圾数量不少。

二、城市建筑施工中控制环境的措施

(一)防治建筑施工噪音

城市市人口相对密集的环境,防治噪音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现场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为了能有效地降低施工噪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应提高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和执行环保法规自觉性。施工主管部门应在考核施工质量、速度的同时,把执行环保法规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使施工噪声符合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要求。土石方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为:昼间75dB,夜间55dB。第二,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科学安排施工的工期,除工程抢修与一次性浇筑混泥土量超过100M的三次方外,禁止夜间连续施工作业。第三,在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中尽可能选用噪音小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将噪音较大的机械设备布置在远离施工红线的位置,减少噪音对施工红线外的影响。第四,采取必要的隔音措施。施工的工地噪音扰民问题必定会存在,为避免工地附近的居民受到困扰,应当在工地周围加固隔音罩或隔音网等设施。

(二)防治建筑施工的扬尘污染

建筑施工的工地不可避免会造成扬尘的污染,施工期间,土石方施工和施工车辆行驶会引起尘土飞扬,使附近的总悬浮颗粒物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了注重环保工作,尤其是拆卸过程中,应当严禁敞开式作业,而必须采取防尘、降尘措施,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来安装好网幕,有效控制扬尘的产生。其次,应采取定向爆破、整体位移等高科技术手段进行拆迁,缩短半机械化或手工拆卸的工期,减少扬尘产生的时间。另外,对于建设过程中的土壤裸露处,应当合理规划施工的工序,减少临时性的占地面积,缩短用地的时间,及时恢复土地原有的功能,并做好植树种草等绿化美化工作。

(三)防治建筑施工的光污染

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光污染,例如采用镀膜玻璃,或加色加图案的低反射率玻璃。同时,应限制在繁华地段、交通路口和住宅小区使用玻璃幕墙,特别是道路两侧对映建筑应避免使用玻璃幕墙,以防止多次反射导致路面上产生斑驳陆离的光影,避免影响交通安全和城市景观。

(四)振动污染的防治措施

施工期间,应尽量选用振动小的施工艺及施工机械,将振动较大的机械设备布置在运离施工红线的位置,减少对施工红线外振动的影响。对振动较大的施工机械,在中午(12时~14时)及夜间(20时~次日7时)休息时间内停机,以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

(五)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防止机械使用的油类渗漏进入地下水中或市政下水道。施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特别是粪便)要集中处理防治污染水源,厕所需设化粪池。冲洗集料或含有沉淀物的操作用水,应采取过滤沉淀池处理或其他措施,使沉淀物不超过施工前河流、湖泊随水排入的沉淀物量。

三、结语

城市建筑施工现场,要严格控制环境,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秩序的施工,并保持完好的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工程完工后,应按要求将工地周围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料清、场地净,协调好建筑施工与环境关系,减少和减轻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使其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季学庆.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及保护和管理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9)

[2]吴明明.浅谈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J].科技资讯.2008(16)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8

摘要:

环境污染问题现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特别是旧市街区在开发改造中的拆建、新建大量进行,道路拓宽工程、水电通讯等管网铺设工程的日益增多,给城市环境和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城市建设施工;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城市建设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空气污染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中大量建筑物的开始新建,空气中明显增多了很多有害烟尘,这主要是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和扬尘导致的。城市建设施工中的扬尘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空气的质量状况,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困扰,成为目前施工环境污染中的最大问题。其中,空气颗粒物(TSP)污染是造成我国多数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TSP的成分复杂,来源众多,且同时受到煤烟尘、建筑物尘和风沙尘土的影响。

(二)噪音污染

城市建设施工的噪音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困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噪音污染源主要包括:建筑物室内外进行装修时升降机、切割机、电锯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搅拌、浇注和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建筑工地挖掘、装卸和运输产生的噪声,如打桩、搅拌、浇灌、吊运、平整等都会产生噪音。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指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办公废料、土方活动、包装废料和装修废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体表现为,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为防止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外部常常会一些固体包装材料,但材料使用时,外包装便失去了功能而遭到废弃,这些外包装多为高分子材料,极难分解,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四)水体污染

在建设施工中,施工人员要铺设好下水道,就得在施工地的土壤打下很深的地基,这就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建设施工所带来的水污染,主要在于地基钻探、基桩、灌浆等工序的抽排地下水带来大量悬浮物而导致城市下水道淤塞并污染江河水。此外,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有清洗废水和施工材料废水。在建设施工后期会对工程环境进行清理工作,如墙体、玻璃等部位会残留很多粉尘或施工粉尘等物质,由于没有做好废水回收工作,清洗结束后废水就会流向地面,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还会导致排水管道的堵塞。

(五)光污染

城市建设施工中的光污染主要源于建筑物表面釉面砖、涂料、磨光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形成的反光。由于玻璃重量轻、抗震性能好、通风采光性能好,且在艺术风格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但长期生活在建筑物表面光亮强的环境下,会对人体眼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甚至出现失眠心悸、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等严重后果。

二、建设施工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空气污染措施

为了降低粉尘、扬尘的污染程度,提高空气质量,施工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倡文明施工,在拆卸过程中严禁敞开式作业,而且还要采取防尘、降尘的有效措施;二是采取整体位移、定向爆破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拆迁或建设施工,减少扬尘的产生;三是必须对那些运输易扬、撒落的建筑和垃圾的车辆加盖蓬布,对装卸和运输过程中撒落的建筑材料和垃圾应及时清扫;四是对建设过程中的土壤裸露处应合理规划施工工序,缩短用地时间,及时恢复土地原有功能,并做好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工作;五是采用高科技手段敷设各种地下管网工程,避免开挖路面影响市容市貌和产生扬尘。

(二)防治噪音措施

防治建设施工噪音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自觉性,执行环保法规作为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第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工期,禁止夜间连续施工作业;三是采取必要的隔音措施,如安装隔音罩、隔音网等;四是提高建设施工技术水平,改进施工设备,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如液压打桩机或采用噪声比较小的震动打桩法和钻孔灌注法等。

(三)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措施

首先,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措施:对施工当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并将其堆放到指定区域;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可再生、可重复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可再生的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吊落方式清运高处施工的垃圾。

其次,对固体废物中渣土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获取土方过程的速度和力度;对箱式运土车进行覆盖;将渣土堆放在指定范围;尽量避免渣土远距离运输;及时运走渣土垃圾。

(四)防治水污染措施

在城市建设施工中,施工人员首先要处理好在地基钻探、基桩、灌浆等工序中抽排地下水带来的大量悬浮物质,防治其直接通往地下水道,造成淤塞、污染。同时,还要合理处理那些清理玻璃、墙体的废水,沉淀过滤其中的杂质,然后再排放。

(五)防治光污染措施

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光污染,如采用镀膜玻璃或加色加图案的低反射率玻璃;二是限制在交通路口、繁华地段、住宅小区使用玻璃幕墙;三是在我国没有出台取消玻璃幕墙的相应政策、法规前,建筑设计部门应将光污染考虑到设计中,尽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扬尘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光污染等。为此,建设单位必须提高认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同时,把建设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最终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双.探究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J].电子制作,2013(12):232

[2]杨蕾.生态城市建设作用机理与模拟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张利,田宝华,肖正直.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3):127-130

[4]黎少权.城市建设中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02):29-30+100

[5]赵金旗.探究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华章,2013(21):335

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设置探析 篇9

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正在稳步有序的推进, 使得监测网络的覆盖人口和范围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监测点位的功能仍比较单一。根据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空气质量形势, 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以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主, 兼顾城市对照点和污染监控点。由于各种客观原因, 在我国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 完善我国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体系。要继续普及和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同时提升监测数据质量。监测系统的建设上要符合计划, 监测数据的采集要符合规范。

(2) 提高并增加城市监测点位的代表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大, 使得现有的监测点位的分布不能满足城市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开展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的城市数量, 还不足以满足对国内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的需求。

(3) 补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与国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对PM2.5、一氧化碳以及其他项目的监测还未普及。

(4) 完善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的人员、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 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以确保空气质量监测的服务和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优化设置

2.1 监测点位必须满足空气自动监测要求

在设置空气监测方案的过程中不能够简单地按照网格布点以及另外随机分配的方式来进行点位的铺设, 必须认真考虑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及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来分别做出设置方案, 再通过综合考量、比较, 及科学的论证, 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 并能够根据现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如此, 在现场的监测点位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工作要求。如果单纯根据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规范来进行监测点位的设置, 会在工作中因为客观环境不同而造成监测点位浪费。在工作实践中, 有很多按照监测方法实施, 并满足相关要求, 但由于后期的一些实际问题未了解深入, 导致最终的监测点位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监测点位的设置必须要满足自动监测的要求。

2.2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

一个空气监测点位的设置通常要运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准确性, 就必须要排除周围小环境的影响。通常在进行监测点位的设置时, 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调查, 并确保监测点位周围100米内的小环境处于稳定的状态, 没有其它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外在因素干扰, 包括周边能够产生尘土、烟气的厂房、修理厂等。除此之外, 为了保证监测点位长期有效的运行, 还应当设置专人负责监测点位周边环境的检查工作, 对突然出现的数据异常尽快查找原因, 若出现不利于监测的情况应及时对点位进行有效的调整。

2.3 不能仅限于监测点位规范要求

在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虽然规定了自动监测点位的设置要求, 但在环境监测工作实践中并不能完全拘泥于规范的要求。比如, 在规范中规定监测点位的周围不能存在影响空气流通的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 且监测点位的高度应设置在距离地面3~15m的高空。实际上满足监测点位规范要求的区域肯定存在, 但也并不容易实现, 由于城区内高层建筑林立, 偶有满足不被建筑物所影响的区域, 但在高度上却又受到了规范的限制, 难以利用。在实际的执行中, 还要充分考虑下垫面类型、平均高度、全区地貌等因素, 所以在新区高楼林立, 整体下垫面平均高度被抬高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监测高度。但同时考虑到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和人群活动范围, 也建议采样高度不要超出25米。

2.4 优化点位的确定要着眼于城市长期发展, 统筹兼顾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的布局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原有的监测点位已经不能满足整个城市环境监测的需求, 需要对新区进行点位新增, 或者调整原有的点位以满足对整个城市环境的监测要求。在这个过程中, 就必须慎重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动向, 不仅要对新区的建设项目、规模进行初步掌握, 也要同时兼顾新区的建设时间、周期, 及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一方面要求监测点位尽量位于新区的核心区域, 另一方面也必须保持监测点位周围环境的稳定, 或者是能够准确反映新区当前环境的标志区域。

2.5 结合其它常规空气监测工作

通常情况下, 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 监测范围包括了城市的整体区域, 以及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这些监测点位所提供的监测数据基本能够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作出客观的反映, 若将其它常规空气监测工作也结合到一起, 就能够大大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 并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大气环境管理、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结束语

城市环境空气监测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在监测设置点位时技术规范和管理上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但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中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仍表现的较为明显, 在很多地区都受限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 在空气环境的监测点位都是按照空气质量评价点进行设置, 监测目的也多是用于对当前空气环境进行整体的评测并对环境变化发展的趋势评价。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功能设置上比我国要丰富的多, 因此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点的建设, 对区域内的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跟踪并提高监测网络的预测能力, 以便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监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帅, 王瑞斌, 刘冰, 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与评价方法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1, 36 (5) :24-27.

[2]邱文, 吕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5) :57-59.

[3]王定华.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布置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2) :4-5.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10

1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损失致地面沉降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地铁隧道的施工中, 主要施行的建筑方法就是盾构法施工, 盾构法施工时首先会利用机器将地下地层挖开, 将大量土体挖出, 在此过程中实际挖出去的土体面积与隧道的实际使用面积是不相符的, 因为在施工中由于对地层的破坏会造成其大面积推移并引起沉降的情况。一般盾构施工初期, 被挖的地层因孔隙水压的强度不大, 所以应力较小, 在刚施工时只会随着盾构施工的变化及施工地点的变化出现小幅度沉降。而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推移, 隧道被挖开的面积不断增大, 推动力及应力会逐渐增大, 从而使地层出现大面积移动或出现地面凸起的现象。而在盾构施工中为了减小对土体的影响及便于运输车将隧道内挖出的土体运输出去, 会采用千斤顶将土体地层支撑。但当千斤顶撤回时, 由于压力作用会导致地层坍塌的情况出现, 形成地面沉降现象。同时若施工中遇到粘土, 对其施工不仅有困难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地层影响, 而地面会随之推移, 从而造成沉降问题。在地铁隧道进行盾构施工时, 施工的依据是轴线的引导, 但在施工中一定会遇到椭圆形的施工地点, 随着地层不断的被挖开, 土体不断的运输, 施工的轴线因椭圆的出现一定会出现偏差, 但很小的偏差不会影响地面太大的波动, 一旦椭圆的角度离轴线越远, 角会随之越大, 从而地面承受力会越小, 形成的地面沉降现象会越严重。而在隧道施工中, 不仅会遇到椭圆形施工地点, 也会出现障碍物的阻挡, 施工时由于机械的挖土一定会破坏障碍物地层的稳定性, 不仅会造成障碍物的偏移, 也会影响地面的沉降。同时在盾构施工中, 机械不断的施工、挖土, 本身地层就受到机械的破坏, 加之车体的压力及摩擦都会造成对地层的影响, 长久处于施工中的地层在严重的破坏与负载下, 会出现地面沉降的问题。

2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面土体固结压密致地面沉降的问题

土体固结压密是指土体在被挠动以后, 由于机械作用会导致挠动以后的土体形成松散的孔隙水压, 待挠动工作停止以后孔隙水压会慢慢蒸发消失, 从而使蓬松的土体因孔隙水压的蒸发而变结实, 造成土体出现结固压密的现象, 致使沉降的出现。地铁隧道的施工是在地下, 而目前施工方式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首先需要大量的进行机械挖土, 在土体被挠动以后, 会由于机械的作用与周围空气等因素的干扰造成土体土层结构中形成孔隙水压, 土层会变得松散。当大量施工结束后, 由于时间的推移, 孔隙水压中水汽的蒸发, 土层的应力会随之逐渐减弱, 导致土体会逐渐出现固结压密和变形的现象, 土体变得结实、坚硬, 从而使地面出现沉降情况。而在挠动施工过程中, 由于土层被挠动, 在造成最终土体固结压密的情况时, 还会由于土体的被破坏, 造成土体原有强度减弱, 形成土层由点到面的推移和变形, 无形的移动与变形不仅会对盾构施工的牢固性造成影响, 也会使地面出现沉降的问题。地面沉降会造成周围建筑物、人类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安全的潜在危险, 或因崩塌已造成严重事故的发生。

3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槽系数变化致地面沉降的问题

地表沉降槽系数的变化与地面沉降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而地表沉降槽系数的变化和盾构埋深与盾构半径有直接关系。盾构埋深指的是隧道施工的实际深度, 根据地质与设计要求, 每部分的盾构深度也不尽相同, 但不同盾构深度造成地面沉降的情况也不相同, 它与地表沉降槽系数有一定的关系。正常的预计, 盾构施工的隧道深度越深, 地表沉降系数会随之慢慢增大, 而地表沉降槽的变化范围则会随之慢慢增大, 造成地面沉降的程度会相对减小。因而说地表沉降槽系数与地面沉降的程度有此长彼消的关系。也就是说盾构施工深度越浅, 则地表系数变化会随之降低, 地表沉降槽会随之减小, 而地面沉降程度会相对增大。但是, 盾构半径与地表沉降槽系数的关系则反之, 盾构施工半径越长, 地表沉降槽系数则会随之宽度越大, 盾构隧道施工半径扩宽, 地表沉降槽系数则会随之增强, 从而形成的沉降长度和宽度均会增大, 从而造成对人类及生活的潜在影响。

4 结束语

国家在发展, 城市在发展, 交通事业必然需要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交通被广泛开发、建设与使用, 地下交通有效缓解了路面交通拥堵的状况, 但也对人们的生活安全、周围群楼建设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一定的潜在危险。地铁隧道的建设大多在城市繁华区的地下, 地上有密集的建筑群与人, 地下有错综复杂的管道、线缆, 如果地铁隧道发生崩塌或下沉, 则会严重影响周边的人们、建筑、管道及线缆等, 不仅造成严重的事故, 而且对施工进度也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问题, 文章对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在地铁隧道施工中主要采用盾构法来进行建设, 而施工是在黑暗的地下进行, 因而需要大量的机械挖掘与运输才能将地下通道打开。所以在施工中由于对地层的破坏、土体因破坏形成固结压密、地表沉降槽系数随盾构施工深度及半径的变化, 均会造成地面沉降的现象, 也是导致地面沉降的问题所在。因而,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问题进行探究, 创建有利于交通事业稳固发展的方法, 来推动交通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林昌, 王非, 吕伟华.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

[2]任建喜, 李庆园, 郑赞赞, 等.盾构诱发的地表及邻近建筑物变形规律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4 (1) .

[3]黎永索, 阳军生, 邓宗伟, 等.盾构隧道下穿地下建筑物时的地表沉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3 (6) .

[4]崔铁军, 马云东.基于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双层地铁隧道引起地面沉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12) .

[5]杨再兴.红土地区地铁暗挖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 .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防范

在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探索步伐得到扩大,比如施工企业中“三标一体”每年都会认证与审核,相关的管理文件还在持续改进,这些内容均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范畴之中,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从整体角度出发,在施工企业的创新发展中,我国财务管理者需要积极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保证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个体系之中,实现施工企业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一、风险评估

我国施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存在的财务管理风险包括三点。第一是资金风险:①资金链断裂风险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假如资金链发生断裂,那么施工企业将面临停工,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②资金安全风险:在施工企业中因财务工作环境影响资金会发生盗抢、非法侵占或者挪用,对企业的正常施工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③资金回收风险:施工企业在垫支工程款时,会因气候、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资金无法如期收回。第二是会计工作风险,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之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①会计信息失真,受工地环境影响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会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背离事实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会对施工企业核算生产成本造成影响;②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备受关注,但因部分财务人员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导致施工资金分配不合理,影响工程进度。第三是其它财务管理风险,如预算管理风险、合同审批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成本控制风险等,这一系列的风险对施工企业的有序发展均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控制活动

在施工企业中财务风险类型比较多,需依据施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开展控制活动。首先要积极应对资金风险,施工企业需要构建可行的资金预算审批制度,保证企业运营期间资金的正常运营,对于数额较大的资金则需要积极列入预算范围之内,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效率。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日常支付控制制度,以施工企业项目大额资金支付为主,一般是先有项目财务审核调查是否真实,并经过项目经理等领导开会表决确定后支付,并按照三重一大的要求对大额的资金支付进行监督与管理。然后要积极应用会计工作风险,以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中的建造合同执行为例,非常多的工程并不是一步设计到位的,期间会存在非常大的变更,会导致预计总收入与预计总成本之间形成较大的变数,另外我国诸多施工企业对成本市价掌握不够准确,导致测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收入比例较大,无法保证其准确性,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项目结算核算造成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成立相关的成本管理机构,并建立公允的价格平台,积极提高成本测算与控制水平。当然,还需要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缓解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施工企业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并且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积极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与基本能力,必要时候施工企业还需要制定财务人员准入机制以及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尽可能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保证施工企业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内部监督控制

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防范中内部监督控制占据了重要的组成内容,内部监督控制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之中需要积极借助财务检查以及内部审计等部门对财务控制活动中的各个流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等。另外,在具体工作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保证内部监督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以项目财务为例,主要是受到上级财务部门的监督与控制,如果期间存在违规现象,那么则需要扩大监督范围,在整个施工企业公司内形成联防联控的局面,从而保证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四、信息与沟通

在我国施工企业的经营过程之中往往会需要按照某种形式取得相关的信息,并且需要按照相关的流程以及渠道进行沟通,保证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各个员工都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其中在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之中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并开展风险控制活动,将信息准确的反馈到决策层、执行层以及参与层之中。另外,在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中还需要构建信息传递的渠道,比如以资金风险防范为例,如果构建预算审批制度,那么财务部门则需要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且要对资金的动态进行分析与了解,假如发现越权现象,则需要启动责任追究制度,或者如果资金动态表显示出资金余额有异常,那么则需要向相关领导进行汇报。总而言之,在所构建的各种风险防范之中需要构建信息传递与反馈内容,保证执行层能够对执行要求有所掌握,并且能够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演变为主要的控制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防范问题成为了关键所在,在受到新时代各项财务制度影响下,科学的内控制度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已经融入到施工企业的发展体系之中,为从根本上适应这一发展情况,需要加强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保证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制衡,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规避风险,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兴飞.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立与财务风险防范[J].西部财会,2011,05:22-25.

[2]汤键.基于风险导向的建筑施工企业内控指标体系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53-54.

[3]张雁.基于健全内控制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241.

[4]林玉华.财务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5,16:5-6.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 篇12

一、中日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现状

1. 日本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现状

(1) 风险资本来源。目前日本风投公司总数已达216家, 年风险投资额突破200亿日元 (约合12.56亿元) 。2012年12月31日, 日本风险资本来源构成如下:

(2) 风险投资公司组织构成。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大企业的附属风险投资机构。这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公司占日本所有风险投资公司总数的70%以上, 日本还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是政府出资建立的, 组织形式为公司制, 主要采取担保、购买风险企业债券的方式介入风险投资。

(3) 风险投资行业分布。从日本风险投资的行业分布看, 日本的风险投资偏离了高技术产业方向, 即使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 其投资行业也比较狭窄。

(4) 投资项目阶段分布。据日本研究开发型企业培育中心调查统计, 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创业未满5年企业的比例仅占16%;投资设立5年以上, 10年以下企业的比例占21%;投资设立10-20年企业的比例占27%;投资设立20年以上企业的比例则高达36%。可见, 日本的风险资本大都投资于企业发展的后期阶段。

2.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现状

(1) 风险资本来源构成。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公司总数突破500家, 年风险投资额接近1000亿元。

(2) 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构成。

(3) 风险投资行业分布。目前我国风投集中在五个行业。

(4) 投资项目的阶段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结构。

二、中日风险投资公司支撑环境比较探析

1. 政策环境比较

⑴日本相关政策措施。日本风投起源于1972年。因受历史原因、经济体制、企业经营形态文化及民族特性影响, 在对风投扶持中, 日本政府更多采用直接参与模式。政府在风投公司的融资、投资等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扶持政策包括权益投资、提供贷款、政府信用担保等。

近年来, 日本政府又采用了新的方式支持风投行业的发展。例如, 2000年4月开始的天使投资税制优惠条款。对投资于创立时间不超过10年、研究开发资金比例高的风险企业的个人投资者, 股票转让收益实施1/4利税扣除, 如果出现损失3年内给予结转, 以此鼓励个人投资者对风险企业投资。2006年实施的新《公司法》中, 日本政府彻底废除了最低资本金规制, 增加了重视人力资源以“人合公司”为特点的公司组织形态——合同公司, 进而为风投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为了支持风险企业发展, 日本政府还积极扩大对风投企业的政府采购, 实施了政府“试购买”制度。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3个都道府县实施了此制度。2010年10月12日, NEO、Hercules与JASDAQ市场合并成立新JASDAQ市场, 这样日本拥有了7个面向新兴企业的股票市场。新型市场为中小风险企业提供了从股票市场获取资金的同时, 也为风投资金提供了获得高利润的退出渠道。

日本政府的做法对日本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起到助推器作用。但从长远看, 政府的大力介入及其导向对日本风投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一般来说, 除了国家命脉产业, 政府是不适宜参加产业经营的, 更何况是风险较大的投资业。在日本政府导向作用下, 银行等金融集团在风险投资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银行运作的谨慎原则与风投的高风险性相对立, 导致日本风投业运作保守, 发展受限。

⑵我国相关政策措施。从1984年原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首次提出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建议开始, 我国风投政策法律研究与实践已有20年发展历史。我国现有风投中多家公司资本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但是, 除了直接投资外,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间接扶持政策还很不完善。例如:目前还未制定出专门针对风投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且存在对风投机构双重纳税问题。

⑶中日相关政策环境比较。比较中日政策环境措施可以得出, 在风投发展初期, 政府以各种方式直接提供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是必要的。但政府应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退出, 通过间接方式指导、调控风投发展是比较合理的政府行为;政府长期直接参与风投的发展, 往往会事与愿违, 且会对其发展形成一定阻力, 达不到预期效果。日本相关政策在短期内对风投行业有很大推动作用, 长期会使行业运行保守。我国政策环境还远远达不到日本水平, 类似在1998年前的日本, 创业板上市门槛过高, 使得作为风险资本首要的退出渠道并不顺畅。日本风投行业政策环境也在启示我国政府, 应该加强对该行业的政策倾斜, 发挥政府的最大效用。

2. 法律环境比较

⑴日本相关法律环境。在对风投发展的政策扶持中, 日本政府更多以直接参与为主, 政府在风投公司的融资、投资等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保证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明确相关主体的运作规则, 日本以法律形式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了确认。2000年以后, 通过修订《中小企业等投资事业有限责任组合契约法》, 扩大投资对象和业务范围, 促进风险资本向企业初创期等高风险阶段投资;以《金融商品交易法》替代《证券交易法》, 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创设天使优惠税制, 鼓励个人风险投资。2009年, 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置法》, 由政府提供8000亿日元的担保额度, 吸引民间资金为风险基金出资和投资风险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日本风险投资业得到较大发展,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促进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⑵我国相关法律环境。我国风投立法还相当滞后。一方面, 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风投法律体系, 还存在法律空白;另一方面, 现有《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存在很多与风投公司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阻碍和制约着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与发展。比如, 《公司法》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收制, 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承诺制, 在客观上抑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另外, 我国相关法律还限制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风险投资。投资过程中, 我国主要存在投资手段、再融资能力、对外投资比例限制和对无形资产比例限制等法律障碍。风投机构为保证利益不受风险企业创业者或管理者侵犯, 通常要求采用诸如分阶段投资及持有优先股形式进行投资, 但我国目前可采用的金融工具却仅有普通股。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也很受限。

⑶中日相关法律环境比较。日本为了推动风投快速发展, 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并于2006年公布了新《公司法》, 增加了风投公司采取合同公司的形式。日本风投相关法律的制定及法律环境的完善, 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史短暂, 与日本相比, 有关立法存在很大差距。不仅与风险投资相关的很多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现有《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也存在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3. 文化环境比较

⑴日本文化环境。日本文化环境与我国相似。日本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排斥个人主义、创造力和个人创业行为。在这种创业环境影响下, 日本独立创业活动并不很普遍。日本属于“征信国家”, 拥有较完善的信用体系, 这对风投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最有帮助的。

⑵中国文化环境。中国人普遍安于现状, 缺乏冒险精神。反映在风险投资中, 投资者和创业者均厌恶风险, 满足获取稳定收益, 不愿尝试创业。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普遍缺乏, 失信者比比皆是, 这也是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⑶中日文化环境比较。日本与我国创业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人们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冒险意识不够, 与风险投资的发展不相适应。从信用体系比较可看出, 我国信息公开方式、信用服务企业市场发育程度、对失信者惩戒制度等, 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市场参与主体信用意识的缺乏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和风投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改善我国风险投资公司支撑环境的路径选择

1. 强化政策环境

对风投公司的政策扶持, 应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出资比例, 转而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采取间接扶持政策, 努力营造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环境。应深化税制改革, 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还应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政策倾斜, 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应当新增部分拨款, 专项用于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孵化期的投入, 为风险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 完善法律环境

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法律法规, 比如《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等, 明确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定位, 使风险投资的运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 对现有《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中与风险投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便风险投资以股权方式进入和退出风险企业。

3. 营造勇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目前, 我国文化环境与风险投资的发展不相适应。应加强引导, 鼓励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培育和倡导独立意识和个人冒险精神, 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 为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出适宜的文化和思想氛围。还应尽快建立我国的现代信用体系, 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讲究诚信的文化环境。

政策方面, 日本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日本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投资模式给我们的启发是, 我国政府在风投初期应充分帮助风险投资企业成长,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应适时退出;法律方面,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法律环境建设, 并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 这启示我国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为风险投资公司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文化方面, 日本与我国的创业意识有相似之处, 这是中日共同具备的缺点。但日本信用体系的成熟度是我国不能比拟的。我国在改善创业文化环境的同时, 应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

摘要:日本是风险投资较为发达国家。我国风险投资虽走过十几年历程, 但发展速度缓慢。除了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不畅外, 宏观支撑环境不完善、不能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中日风险投资公司支撑环境。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帮助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健康运行。

关键词:日本,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支撑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大楷, 邵同尧.风险投资中的创新度量:指标、缺陷及最新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7) .

[2]乔银.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3]朱鹭宁.长三角和珠三角风险投资的比较研究及趋势预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4]韩明莉.基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风险投资初探[J].新财经 (理论页) , 2012 (9) .

[5]汪洋.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 (4) .

上一篇:防恐防暴演习活动方案下一篇: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