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9篇)
思想碰撞 ——读写结合实验心得体会
新华南路小学
三年级语文
白芸
通过本学期读写结合实验,我感到师生之间、教学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口语表达,更要让学生默读批注、即兴练笔。以课文为范本,加强“随堂练笔”,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比如《玩出了名堂》一课,通过列文虎克的“玩”悟出道理,给学生思考议论的时间,当场迁移到自己的经历中来,有感而发写写自己曾经玩过什么?玩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或体会出什么?学生们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由发挥,不限制行文格式,只求表达意思、准确扣题。
二、迁移运用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风筝》一课,原文通过“我们去放风筝”作为总起句,加上一系列动作描写,完整再现了我们放风筝的情景。这样的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就需要学生掌握,运用自如。所以为了保证仿写的相似性,本课的练笔要求学生也已“我们去„„”为总起进行训练,目的在于先学会套用,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待到学至《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总分结构,甚至总分总结构都不再陌生了。教师就可以放开范围,让学生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后,我设计练写仿写作诗,考察学生对诗文行文的把握:学生们的水平超乎想象,快速理解了我的要求,严格按照原文的格式一一对应每一句诗。有的学生甚至意犹未尽,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又仿写的其他季节,或者放些四季的颜色,气味等等。就连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在这次习作中得心应手,用上了平时的佳句积累,自由创作,甚至高于原文。
三、佳句仿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层次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看图补充句子;看图按照特定句式造句;自由想象将两种特定句式组合后成为和原文格式一样的长句。最后,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金色稻田成了一大片的海洋,晃啊晃啊,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蝴蝶,飘呀飘呀,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闪呀闪呀,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续写想象
有的课文总可以被挖掘出许多想象空间,这就可以组织学生练笔续写。
如我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就发现了阳光练习册的练笔。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体会盘古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争取做到课堂积累、记忆。抓住本段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要求写出盘古用身体创造万物的其他情景。学生的想象力远比预计的要丰富,而且想象合理,与原文不雷同。通过这种拓展想象的训练,学生不仅对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更深,更加感动了。重点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读写研究活动开展之时, 正值高二文理分班, 054班虽是文科重点班, 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面窄, 读写整体水平不高, 每次写作文多是应付敷衍了事, 在语文科方面几乎没有重点班的优势。我还清楚记得, 讲解苏轼, 问及当时与他齐名的人物, 全班无人知晓, 个别同学知道有“唐宋八大家”, 但具体是谁也答不上来。对作家的了解尚且如此, 作品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 所掌握的诗词不外乎课本里出现的, 课外的延伸少得可怜。作文方面更是错误百出, 乱用成语、错字、病句等现象是随处可见。普遍的心态是害怕写作, 问及理由, 答曰不知道写什么, 也没什么东西可写。追根结底, 这是阅读水平不高的一个体现。由此看来, 读写活动的开展是势在必行。
开展读写活动之初, 我为054班购得文学名著及各类书籍25本, 虽未能达到人手一本, 但也大大改变了学生无书可读的现状。并坚持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补充各类新书, 到毕业前夕, 共购书3次, 存书总数为50多本。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平日里想借书看, 怎奈图书馆是僧多粥少。和同学交换着看, 大家手中流传的也就是几本含金量不高的所谓‘天才作家’的书, 甚至有一些庸俗无聊的口袋书。现在老师为我们买了许多好书, 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 感觉真是大开眼界。”这些朴素的话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书籍犹如一个深山中的宝藏, 读写研究活动犹如一把钥匙, 开启了阿里巴巴之门, 把尚在路途中迷茫摸索的求知少年带到了知识宝库之前, 给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拥有了宝库,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首先, 明确要求做读书摘录。
从学生借阅的记录来看, 最受欢迎的是散文类, 然后是中短篇小说类。这类作品短小精悍, 多优美语言, 富有哲理。根据读写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要求学生是逢读必记, 摘抄精美词句、哲理性句子, 把这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的“料”储备起来, 以备不时之需。在全校性的读书笔记评比活动中, 我班学生吴仙梅的读书笔记容量大, 涉及面广, 还分门别类, 获得第一名, 并被评为最佳样本。
第二, 写读后感。
做读书摘录仅仅是停留在作品表面上, 尚未能深入到作品内部, 写读后感正是填补了这一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调要求, 大部分同学都已接受并习惯了“读有所思, 思有所悟, 悟有所记”的读书模式, 写读后感渐渐形成一种自觉。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我还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校刊《文笔山》, 如蒙木周的《愚公与智叟》、黄政侨的《读余秋雨<山居笔记>有感》等。做到了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第三, 利用假期开展研究性阅读。
由于平时功课忙、时间紧, 对各个作品没能仔细、反复地研读, 故而对作品的把握多停留在理解层面, 未能做到研究性阅读。在放假前夕, 我就布置任务, 每人写一篇文学评论。从收上来的作业看, 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开始了理性的思索, 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如黄政侨的《苦文·苦人·苦旅》、刘英杰的《唐吉诃德之我见》、吴仙梅的《茶花女这么做值得吗?》、王云丽的《我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此外, 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活泼的戏剧表演课, 把名著从书架上请下来并搬上舞台, 由学生自编自演。《雷雨》之《骨肉相见》、《威尼斯商人》之《一磅肉诉讼案》、《项链》等名著被我们的小演员演得淋漓尽致!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还提高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审美能力, 并激发了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欲望, 可谓是一举多得!
可以说, 读写活动的开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他们不再把学语文、写作文当作头等难事, 甚至还主动写作, 踊跃向校刊投稿。由苦差事变为乐事, 这其中的转化莫不令人振奋!
黄欧阳, 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中学生视写作为大难题, 如何让学生变不写为想写, 关键还是在于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积累知识, 产生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和特征,并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差异,采取引导式教学,合理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
一、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读写结合素材,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片断。在小学生写作学习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思想性、逻辑性不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思想脉络,对典型篇章进行重点解析和深入研究,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写活、如何将事物写生动的,然后组织他们适当练习,以文促写,读写同步。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开展写作训练。例如在进行《燕子》《翠鸟》课文教学后,笔者发现两篇文章的主题尽管都是鸟,但描述方法却不尽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写作模式的对比,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习作课,要求学生模仿其中任一写作模式描述一种小动物。最终,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结构、写作特征基础上,将其中特色手法灵活运用到了写作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全面阅读,注重素材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课内阅读是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必须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素材累积,进而为提高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实际上,个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并非完全依靠语文课堂教学,许多人的真知灼见都是源于课外阅读,大多数写作能力高的人都有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有着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写作思路。当然,这里的阅读并非“死读”,而是“活读”,是在阅读的同时掌握作者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进行半个小时的晨读,或鼓励学生订阅课外刊物如《作文报》《小学生作文》等,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图书馆借阅图书,增加素材积累量等。
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防止他们好高骛远,要指导他们阅读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书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到优秀章节和语句时,要让学生动笔记下,然后理解消化,并做到时常翻阅,以便在日后写作中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写作储备,提高读写能力。
三、勤于动手,以写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笔者就要求学生四五人小组合作每周写一次微日记,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考查内容,督促他们记录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采用哪些词语合适,如何谋篇布局,这本身就是读的运用和延伸。只有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素材,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日记进行检查和讲评,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写作欲望,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内部刊物,让学生自由选题和独立成文后,由专门的审阅小组进行质量把关,然后由教师定夺,最后安排出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征文活动,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真正达到以写促读,全面提升。
四、把握形式与方法,促进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让读与写完美结合,切莫流于表面和形式,不仅要将写作贯穿阅读教学始末,而且要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爱读爱写、会读会写、读好写好”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正确方法,促进学生读写的完美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到模仿段落,最后到模仿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全面把握模仿对象的特色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审阅和修改的能力,要灵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审、自我修改,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及时改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灵活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展开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寻求符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读写灵活转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廷.切实抓好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J].学周刊,2013(7).
[2]金梅芳.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探析[J].才智,2014(1).
[3]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学习心得
凌源市三家子中心小学 杨华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说话”的起步阶段,写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写作往往又是初中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会设计文章结构,运用文章技法。在这里笔者想针对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笔者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好句,仿照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具体的“读写结合”方式有三种。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1.积累
(1)写日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占有素材是做到读写结合的基础,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同时做好监督和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
(2)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摘记词语,先查工具书解释词语意思,再发挥联想和想象缀词成段。在写片段作文中将积累词语加以运用,长期以往,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积累句子,要写上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可以更深入体会句子的妙处。
(3)积累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运用了并列结构,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中心;薤白草原的景物,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胆识的结构;写景物则注意了从静到动,从静到动,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顺序。伤仲永疑问则运用了见闻录的形式,先问再见,先叙再议,点明中心等等。
2.迁移
有了素材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就可以迁移运用了。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笔者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仿句子。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选出“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一段,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句话中动词运用准确而丰富的特点,然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写一段动作较多的生活片段。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选出文章结尾处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三句话使用的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然后给出写作内容。仿这三句来写“秋”,运用比喻和排比写出秋天的“美丽、丰收、憧憬”的特点。
(2)仿段落。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学习这段后,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学校的景色,让学生用这一段落的方法写自己的校园,可以使学生掌握局部突出整体的方法。
学习莫伯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对左拉的描写,“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的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这段人物描写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左拉的“温和、寡言、坚毅、聪慧”的特点。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后,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要求是:不出现人名,运用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并在结尾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在班上朗读(所归纳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先不读),让其它同学猜猜他是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果人物猜对,人物的性格也对得上,那么写作就是成功的,反之,则失败。
3.运用
人教版许多课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以读促写。例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学习并列结构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学生的日记,写作《从到》的文章,让学生做到有迹可循,有内容可写。学习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让学生探讨分析怎样写人,结合《最后一刻》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文章,既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写,又让学生学到了文章结构设置的妙处和塑造人物的方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皆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读写同步,以读促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确,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重大意义,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
1、从读学写,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阶段是模仿的最佳时期,会模仿才有积累才有创造。低年级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的需要,分类提取出一些词或词组让学生仿写,比如从课文中提取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让学生仿写类似带着数量词来写事物的词组,学生可仿写“一片片什么?一朵朵什么?一行行什么?„„”又比如从文中提取 “金灿灿的阳光”,让学生仿写类似带有颜色词来写事物的词组,“绿油油的什么?蓝莹莹的什么?红彤彤的什么?”或者仿写几个类似“雪白”“碧绿”这样的颜色词。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里的好句子找出来让学生仿写,除了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等修辞句子可以随时随地从课文中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外,总起句,过渡句等也是可以提取出来让学生仿写的,训练写总起句,往往可以同时训练写段。还有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教学时抽出十分钟给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2、从读学写,学会表达技能
除了积累语言,我们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观察是作文的关 键步骤,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离不开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必然教学生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学生去观察描写身边的大自然,学生固然观察了,但是就不知道怎么写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必须依托文本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表达方法。看看自己观察的哪些事物和课文里的相似,可以借来用。写清澈的河水时,可以借鉴《珍珠泉》的句子,写乡野的春天,可以借鉴《燕子》的句子和《咏柳》的描写。那些具有明显体裁特点的课文,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顺序,状物的一般从物的不同方面来写,叙事的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掌握了方法,摸清了路子,学生才敢下水作文。只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样板可学,写起来不难,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从读学写,提炼并积累情感。
文为心声,这是简单的道理,也是作文的原则和目的。学生的作文常常有“缺乏情感”、“感情空洞”、“感情粗糙”等方面的缺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程度肤浅,没有把自己融入到事物内部去,在作文的时候就出现“隔靴搔痒”抑或“无病呻吟”的情形。学生不是没有情感,他们的情感甚至比大人还丰富,只是教师没有调动和发掘出来,没有整理好。那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细致的体会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学生会沉浸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会闻到自然的气息,会听见自然界美妙的声响,那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积极情感;在第二组课文里,一个个正反方面的例子,让学生的思想回到理性的高度上来,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课文中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指引,用课文的情感来反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再进一步问:我的作文又为什么去写?学生读懂课文的情感后,在自己的作文里就自然注入个人的情感。最终,学生必然懂得:作文,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担负一种情感的责任。情感是作文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它,作文才有深度。
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此项目标,关键是让学生的一些疑惑和困难在主动的阅读中得到解答,树立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作的信心。
在习作中,当学生碰到词不达意,言辞单调乏味等困惑时,正是学生阅读的需求期。此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能迅速促进读写的转化。如有学生在写“秋”的相关文章,碰到词语贫乏的情况时,教师及时提供描写落叶、果园、田野等的阅读材料,在“饥肠辘辘”中递来的美食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完全主动的吸取与储存,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表达形式无力的困惑。此时让学生借助读例文来进行迁移仿写,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成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的过程是学生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的过程,是伴随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如在写对父母的心里话时,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感情的触发点,难以下笔,此时阅读关于母爱的习作,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体验成功,自主读写。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读写互促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 一位学生连续不断地体验读写的成功感,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写作成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自觉自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真正达到自主作文。
1、制作“好书推介卡”。书读得多了,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富有创意、挑战性强的读书作业,学生会很感兴趣。
我让学生每月制作一次 “好书推介卡”,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的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写上推荐人的姓名,在板报一角,供同学参阅,交流。每月评出“最佳推介奖”。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为作文积累素材。
2、开展“佳作评选”活动。每个单元习作后,我都要在班上开展作文评点活动,同学们互相交换读作文。每单元评出八篇优秀习作,推荐给全班同学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习作意识。
在与执教者交流中, 我知道她在有意识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但是, 怎样的读写结合才对学生的习作有帮助?一定是每节课都写点什么这么简单吗?
追本溯源, 我找到了叶圣陶先生对读和写的一些论述。
叶老说:“阅读教学之目的, 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 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 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 不必有意摹仿, 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726页。) 读这段话, 我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善读”, 善读者不仅通篇明晓, 还能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 不仅会意, 还能得言、得法。正如叶老所说的那样“阅读得其方, 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735页。)
学生能够“善读”, 与教师的“善教”密不可分, 所以, 教师得有发现文章表达秘密的能力, 这样, 学生在文中不仅吸取精神养料, 还能对文章思路的展开, 语言的表达有独到的领悟。就像叶老说的:“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 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 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 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 下笔不至有误失。”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59页。)
所以, 读写结合不仅仅是在阅读中动动笔那么简单, 读写结合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要做到读写互相促进, 教师不仅要“善读”, 还得“善教”, 这样才能找到写的“点”, 实现读写的真正交融。
上面的课例, 在读写结合点的选择上是值得斟酌。因为, 上面课例中的“写”, 仅仅是“写”而已。与课文内容、写法特点似乎不太沾边。读写结合, 不应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缀。
以三年级上册的《风筝》一课为例。
《风筝》是贾平凹的作品, 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整篇文章充满童真童趣, 情感的起伏变化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做风筝时的“憧憬”“希望”“快活”, 放风筝时的“快活”“拼命地奔跑”“歇不下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 情感变化这条线贯穿全文。正是这情感的起伏变化, 唤醒了我们的童年记忆, 于是, 我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正是有了这种共鸣, 我们才会对语言文字细细品味。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对放风筝这个细节的描写很精彩, 用词非常准确。还有, 本文在结构上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 条理清晰, 很适合学生读。
那么, 在两个课时的教学中, 我们如何确定读写结合点呢?我将两课时的目标分解如下:
第一课时目标:
(1) 认识“依”“歇”“丧”“磨”“坊”5个生字。
(2) 熟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
(3) 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发现文章先总写后分写的特点。
(4) 学习第二自然段, 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并紧扣“憧憬”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 安排片段练笔, 把“憧憬”具象化。
第二课时目标:
(1) 重点学习2、3自然段, 以读为主要策略, 体会作者对放风筝这个细节的准确描写。体会作者和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理解并积累“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描写心情的词语。能透过“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现象彼时画面, 尝试写片段。
(2) 学习第4-7自然段, 以读为策略, 理解并积累“垂头丧气”等描写心情的词语, 尝试给课文的结尾续写。
在两个课时里, 安排了两个读写结合点。一是以“憧憬”为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写下来, 一是续写结尾。这两次练笔, 不是为写而写, 而是用写强化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用写体验做风筝时的期待与向往与对风筝丢失的失落与沮丧。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明白了一个词、一个标点背后蕴藏的丰富内容。写的过程是语言表达的过程, 也是体悟文本言语表达的过程。这样的结合才会显得自然。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写“结合”。
所以, 要避免随意“结合”, 教师一要认真研读教材, 二要明确课时目标, 三要让读写互为促进。不能以为“写过”就行了。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读写互相促进的“点”。
一是在好词佳句处找。比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段, “抽出”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表现了柳枝长得快、生命力强。学到这里,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大自然春天的图片, 让学生写几句话, 要求用准确的词语表达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再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些句子充满想象, 很有特点, 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写写句子。
二是在写法的特色处找。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一课整个篇章写法特色是“总分总”, 文章的段落中也有用此法构段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是值得他们模仿和练习的。除了在课后, 模仿篇章特色写短文, 课上可以以段为点进行读写结合。“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一段按总分的方式写得具体生动, 在学到“海滩上有拣不完的贝壳”一段时, 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着把沙滩上的贝壳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写具体。
又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 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 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 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 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 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再如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课。父亲的内心变化要靠读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去体悟。“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父亲领车时的表现书中有描写, 但是擦掉彩票存根上的“K”字的情境是没有展现的。如果让学生在此处想象父亲的神态、语言写话, 不仅能练习“通过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这一写法特点, 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体会父亲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内心。这样的写就做到了以写促读。
三是从课文叙事空白点和简略处找。比如上面提到的续写《风筝》的结尾。再如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一课, 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 这两次“笑”别有意味, 可以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板当时的心情, 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 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 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是在情感激动处找。有的课文以情动人, 文章的情感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这时的表达是最情真意切的, 就可以在读文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比如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就可以做这样的练笔。这时的写就是学生情感的真实记录。
然而,许多教师只是跟风随潮,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认识读写结合之原理,以致教学中出现了不少读写结合之谬。
[读写结合之误一]有形无神,空泛结合
教师已读的课文中的某段、某法是很好的写作范例,但教师看不到这范例的核心所在,仅凭感觉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的读写结合法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心中没有“迁移目标”。如不少教师教学《少年闰土》都出现相同的环节:请读下面两段内容,画出描写人物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学生画好后,教师让学生读,自己归纳:“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是写人物的年龄。“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这是写穿戴。“紫色的圆脸”,这是写外貌,写出了脸形脸色。“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这是写动作。“他见人很怕羞”,这是写性格。同学们,你们看,多简练的描写啊,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健康、灵活的少年的形象。请大家再读课文的这两段,留心作者描写人物的这些语言。
下面就请大家模仿这样的写法,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不写名字,读后让大家猜一猜,如果能猜出来,那说明你“画”得很像。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为难学生啊!平心而论,就是让老师自己写,也未必能写好,更何况学生才读六年级呢?这让学生仿写什么?哪篇课文描写人物不是从“外貌、穿戴、年龄、动作”等方面去写的,老师的归纳算什么指导呢?所以课堂上学生写出的外貌基本上都是:“他有着乌黑的头发,圆圆的脸蛋白白净净的,大大的眼睛,和一张爱说话的小嘴……”“他长着方方的头,大大的嘴巴,笑起来眯成一条线的眼睛……”这些算什么个性化的特征呢,而且与从读学写又有何联系呢?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其实是与人物的身份、环境、生活习惯紧密相联的。因为身份和生活环境,所以他头戴一顶小毡帽;因为是忙月的儿子,又生活在海边,所以是紫色的脸;因为地方习俗,所以项套银圈。因为是海边少年,又是忙月的孩子,具有这样的特征,才会有这样的描写。所以,写外貌也要结合人物的生活特征、生活环境来写。就算将这些外貌描写的依据都告诉了学生,也未必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因为写眼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同学难度过大,这里不适合这样的读写结合。如果教师一定要进行读写结合的话,那也应该是给课文中的“我”画像,而不是给同学画像。因为文中的“我”,正好可以从身份、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上进行对比描写,可以把闰土的外貌描写作为参照,这样就有的放矢了,而且是写想象的,自由空间大,给学生极大的对比想象空间,学生能放开写,压力就小多了,兴趣便也来了。而写身边的同学,则是现实的活生生就在眼前的人,而且同学了六年,第一印象与新鲜感早就没了,让学生怎么写得好!鲁迅写的也是第一印象,看人外貌第一印象最有感觉,一旦熟悉了反而变麻木了。所以,这种读写续结合,是给孩子写作的打击。
[读写结合之误二]有形无情,生搬硬套
有些课文描写的内容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原型,似乎是曾经有过的相似的生活,因此作者生动的描写刻画很能打动教师的心。于是,教师便急于让学生仿着写,以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猫》一文的教学,课文把老猫和小猫的特征写得活灵活现,值得好好学习。因而教师就抱了一只小动物——宠物狗,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自己选择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读写结合看似有趣热闹,但也是无法达到写的目的的。因为虽然有了“形”——宠物狗,但这形与学生是有距离的。《猫》之所以写得生动,那是因为作者与猫长期生活在一起,那种感情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大猫的古怪与小猫的淘气,都是一起生活后的发现,一时的感官观察是观察不到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只能模仿形、作者的表达句式,却无法真正地从内心里悟到作者表达手法的精妙,从读中学写的应用只能生搬硬套。这样的读写结合也是不妥的。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选写家里的小动物,也未必能结合好,有些孩子就不具备感情基础。
再如教了《梅花魂》中赞美梅花的内容,让学生学着赞美秋菊、青松、绿竹等,学习了《鸟的天堂》大榕树的静态描写,让学生写身边的大树,那些抒情、赞美的语言,学生是无法模仿的,作者那种久于内心的情感和由衷的感叹是长期积习而成的,你让学生突然间就要这样表达,他哪来的根基,当然只能生搬硬套了。
[读写结合之误三]貌合神离,机械模仿
很多的“从读学写”,是需要教师事先做些研究的,在抓住核心的“神”后再让学生去仿写,才会有效。然而,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没有对读写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为看着别人的样子模仿着用就是读写结合,教学中许多的读写结合往往是貌合神离的。如在网上有位教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把鲜活的诗句或文章里割下来成为僵硬的仿句材料,让学生做机械死板的仿写,这种刻意做作的模仿秀是多么的无趣。我们教学生仿写,首先要学会分析句子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
如: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造句:在______,是( )!是______ ( )。
要求:每一句话的( )内必须是同一个名词。
生:在学校围墙外,是马路!是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
教师对这样的模仿已经很满意了,殊不知,学生写出的句子与要仿的句子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学生写出的是:“在学校围墙外,是路!是用知识铺成的通往理想的路。”那才算是有了神似。
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貌合神离的机械模仿式读写结合也不少,如一位教师上《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大屏幕上打出段落: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教师让学生画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让学生读后表演,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学着写:在学校操场上,小林同学______,小华在一边投掷,他______,______小东和小楠两人______。
像这样的读写结合,都是很糟糕的练习,在写法上进行机械的套用,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脑筋去模仿,教师又满足于貌似的表达。而到真正的写作中,没有一个经过这样读写结合训练的学生会真的那么去写,也不可能这么去写。这就白结合了,最终还是不会应用。
[读写结合之误四]既非从读学写,也非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目的,常常是从读的材料中获得新的写作之法,或是通过写作促进读的深入,或写作得到启发,或阅读理解得到深入,更好地领会课文。但在实际的读写结合教学中,常常出现既没有从读中学到写法的结合练习,也没有从写中促进读的深化理解的结合练习。写仅仅是课堂里的动笔而已,既然专家说课堂上一定要动笔,于是就动笔,如此而已。如《少年闰土》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续写(想象写):三十年后,“我”与闰土再次见面,“我”与闰土会说些什么话?会怎么说?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以写促读的练习,但是,教师知道要这样教,却不懂为什么要这么教,把这个任务打在屏幕上,就让学生自由写了。结果学生写出来的就是自己当下想当然的。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没有促进学生去思考课文,从课文的内容去想象将来的情景,也没有让学生从读中学习怎么写的方法,让学生写作有新的知识点的摄入。这样的读写结合,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动动笔而已。如果教师能提示学生从课文中读出闰土父亲到我家的情形,思考人物的身份与生活之后再写,那么,学生的写就能促进阅读的深入了。
消除读写结合之误,需要教师多去思考结合的意义,寻找到正确的读书结合点,在某个点上贯通起来,读写结合才有效。在我看来,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会比从读学写的结合容易,也更有效。课文里的续写、补写、扩写、改写,都是促读的写,相对而言,促读写会比模仿写来得好教些。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延奎小学 361026)
——读写结合课题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让学生积累了书中的优美词句,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学生的习作总是不尽人意。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习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
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在课文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如教学《荷花》一课,就可以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和抓住事物特点认真观察的方法。作者写荷花,先总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再分别具体地写了白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层次清楚,详细具体,这是作者能抓住荷花特点认真观察的结果。学习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花,然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花圃里,玫瑰已经开了不少了。红玫瑰在枝头间昂首怒放,傲立而出,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儿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蕊的身边、层层包裹着。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多么可爱的玫瑰花啊!”写得逼真传神。
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像《翠鸟》《珍珠泉》等都能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很好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和时间赛跑》中的一二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太阳》前三个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引导学生写得自然有序、层次清楚,文章的质量肯定会大有提高。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按照点―面―点的思路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十分形象逼真地 描绘出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习重点放在领悟表达方法上,然后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学生在写时犹如心中有纲,写得得心应手,文章也比往常美多了。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二是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丰富词汇;写心得体会,或进行仿写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举行“读书汇报会”,开办“读书专栏”,进行“优美文段朗诵”等,增强学生读书与写作的兴趣。
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我感到学生对作文越来越喜爱了,写起文章来也越来越有“道”了。我想这不失为优化作文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读写结合促进读写能力10-24
探索读写结合新思路11-27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07-11
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12-09
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究09-08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10-08
英语课上的听说读写心得体会10-12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07-18
小学读写教案09-11
大量读写计划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