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特点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特点(精选10篇)

作文教学特点 篇1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无论怎样进行,让学生能写出一篇上乘的文章这个根本是不可能改变的。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与现状是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注重提高的“内功”。

关键词:作文 特点 技巧

一、小学作文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其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教学,作文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作文水平才会迅速提高。

1、启蒙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在成长,学生作文的过程也经历着一个内容上由简到繁、水平上由低到高、技法上由拙到巧、篇幅上由短到长、体裁上由易到难的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

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进行的低级重复、一成不变的教学,就是说要把发展性贯彻到小学作文教学的始终,要把启蒙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充分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2、模仿性和创造性的通融。小学生的独立性、客观性、深刻性、准确性等方面的心理品质还是很差的,他们的言语表达、动作行为、情感体验、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小学生作文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模仿性。但是,小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儿童的可塑性,充分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以及联想的能力,启发和诱导他们在作文中的创造性。只有让学生的模仿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作文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文学性与应用性的结合。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上的模糊,一个是训练上的盲目。小学作文教学要把文学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实现文学性与实用性的同步发展。一是从一般文学创作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二是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小学生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布局谋篇能力以及思辨立意的能力。

4、学会作文与学会做人并重。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培养人。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生动鲜明的有说服力的素材,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信度和效度,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给学生以新的启迪,起到育德树人的作用,实现学会作文与学会做人的目的。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技巧

小学作文教学其实没有什么巧可取,说是技巧,不过是一个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立场、观点、原则以及所遵循的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所积累的经验罢了。

1、突出学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写作的基本要素有三:主体(作者)、客体(对象)、载体(作品)。三者缺一不可,但又不能等量奇观,而应把写作主体放在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地位。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感悟、思辨与升华,就没有真正的文章。“感知――内孕――外化”是写作活动的三个层面,这个层面的核心是“人”,舍弃了“人”这个写作中的主体,写作活动便无从谈起。

2、在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文,能使其神奇多变与魅力无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五感”与“七情”。“五感”即形、声、色、味、触,分别指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味道、触感。一切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离不开“五感”这些因素。“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所有叙事、抒情文章,都离不开“情”的发展与转换。文章的起伏迭宕、曲折婉转、扣人心扉不仅仅是语言的瑰丽、结构的完善、技巧的纯熟、想象的神奇,更主要的是情感的转折和更迭。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训练。

3、加强学生作文“内化”能力的培养。所谓“内化”主要是指语文教学中的“听”和“读”,即学生不断积累字、词、句、篇材料,并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确定中心、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最终达到吸收语言文字的有益成分,为“说”和“写”作准备的过程。

“内化”主要是学生通过课文和材料的阅读,以及老师的讲解,积累提高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加强学生内化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4、加强学生作文“外化”能力的培养。所谓“外化”,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的过程。“外化”过程既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也是生活、思想、语言的综合训练。作文过程是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感情、阅读水平、智力技能的综合反映,也是学生认识事物、表达感情的集中体现。“外化”的能力,主要是学生表达的能力。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就要在培养学生“外化”能力上下功夫。

作文教学特点 篇2

一、在激发情感中彰显学生个性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学生在他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 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 激活了脑中丰富的、储存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言之有物, 反观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 教师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 是最合适的, 如何开头, 又如何结尾, 讲得越透彻, 越细致, 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完成一篇习作, 学生必须有其情感的积极参与,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活跃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用我手写我心, 展示出小学生天真的心灵, 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 学生兴趣的培养, 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无法在学生的习作中得以体现, 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 更不用说具有个性, 表达能力的提高, 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 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 逐渐产生厌烦情绪。

情感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 可以是长时积累的, 也可以是即时触发的,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 教学时, 我带了两个鸡蛋, 让学生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 分辨出哪个是生的, 哪个是熟的。学生兴致盎然, 由开始的对于作文课的意外惊喜到认真思考, 再找合作伙伴动手实验起来。有的学生从课外的学习中知道了用旋转鸡蛋的方法, 来辨别鸡蛋的生熟。在肯定学生成果的同时, 我进一步提出:“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今天类似的发现。”学生从刚才的情境中回忆了以前的经历, 重温记忆存储的相关情感, 开始畅所欲言, 在小组中想说就说, 说自己生活中的独特经历是学生乐于表达的, 原先使他们头疼的作文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特点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发现多数学生作文都是随心所欲, 一个段落该写与否, 该详与否, 全然不知。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更谈不上领悟运用。

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课的过程, 审题指导→选材指导→构思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说, 从审题到选材, 甚至如何表达, 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定死, 学生接触到题目后, 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 教者就“及时”指导, 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 表达出教者的理解, 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 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 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 我尝试出一种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方法, 学生回顾文本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学生互评→学生自改学生互改→誊写→教师再改……, 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 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能立足于文本, 又能在课外, 甚至在校外, 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教师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及时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 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 这样指导下, 学生的习作, 绝不会千篇一律。

三、在习作评价中突出学生个性特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生活经历、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 采取的学习策略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此时要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保留学生的个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习作四时, 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要抓住动物的特点, 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文本内容, 回顾本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向学生提出:“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不仅要说出外形特点, 还要进行由表及里的联想。在思考中不断搜寻习得的语言, 选择使用,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一方面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小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鱼等) 的基础上回答上面的问题, 进行课堂交流, 让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课堂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修改。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培养, 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最后请同学们评析前面同学的说话练习, 注重分辨同学的不同特点, 教师在评价过程及时反馈、矫正、表扬、肯定, 找出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点, 培养学生的评价、交流、选择、判断能力, 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亮点, 及时加以指出肯定, 保留学生自己的特色。

作文教学特点 篇3

【关键词】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并有着相似的教育制度和相同的现行学制。近几十年来,日本的基础课程改革取得成果有目共睹,尤其是针对写作教学的一系列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我国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性质是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纲领性文件,是基础教育中唯一的课程标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必须照此执行,各出版社必须照此编写教科书,教师授课也要以它为参照。《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政府颁布的小学阶段国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本文以最新2008版《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为对象进行分析、论述。

一、《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作文教学

《要领》将小学分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分为写作目标、内容和内容处理三个部分。其整体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升。如下图

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

写作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把经历或想象的事,有次序的写成文章,关注词句的连接方式,培养学生想要进一步写作的态度。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阅读对象和目的,向对方传达自己调查过的事,考虑段落间的关系进行写作,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态度。培养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培养学生恰当表达的态度。

写作内容1.从经历或想象的事件中选取要写的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为明确自己的想法,写简单的提纲;

3.写作时注意事物的次序、注意词汇与句子的连接,写有逻辑的文章;

4.培养再读写好的文章的习惯、注意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

5.集体品读写好的文章,鉴赏优美的语段并发表感想。1.从关心的事件中选择想要写的事,依据对象、目的查找写作所需的事件;

2.依据文章整体理解段落的作用,明确自己的想法,文章构思时注意段落间的相互联系;

3.明确写作中心,列举写作目的、必要的理由和事例;

4.注意敬体与常体的区别;

5.集体发表写好的文章,共同讨论并发表关于作者思路清晰度的意见。1.从想到的事情中选取要写的事情,依据目的和意图,收集写作材料,纵观全局,整理写作需要的内容;

2.明确自己的想法,考虑文章整体结构的效果;

3.写作时注意事实与感想、意见的区别,依据目的与意图,考虑详写或简写的方法;

4.运用引用、使用图表、坐标图等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5.注意把握和提高表达的效果;

6.发表写好的文章,大家一起针对表现手法提出建议。

写作内容处理写想象作文、经验报告或观察记录,写简单描写周围事物的说明文、传达简单的事情的信,对想介绍的事物总结要点、写成文章。以身边和想象的事物为基础,写诗和物语。思考调查有疑问的事情,写成报告发表在年级新闻上。收集资料,写成说明文。写符合目的的委托书、通知书、感谢信等信件。以经验和想象为基础,创作诗、短歌和俳句,进行物语和随笔的写作。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调查,写意见陈述类文章和活动报告并进行编集。写推广某事物的文章。

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要领》中听、说、读等部分也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如有逻辑顺序地进行事件讲述、边阅读边想象、进行句子结构教学等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一)重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写作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日本在作文教学时要求学生以经历过的事情或周围的事情为写作材料。这将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了现实生活。这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的材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这在《要领》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三个学段的学段目标中均有对身边事物观察、写作和培养写作兴趣的要求。

(二)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

要将一件事表述清楚、一个物体描述具体都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在写作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要领》中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从简单地说清楚、写清楚一件事逐步过渡到复杂场景、事物的描写等。这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三)重视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语言文化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注重传承传统语言文化有助于养成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日本小学生教育时有传统文学作品的朗读与表演,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被鼓励进行传统文学形式的文学创作,如:作诗、短歌、俳句以及写物语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兴趣,还可以传承传统民族语言文化。

(四)重视作品的集体讨论与交流

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总是有限的。集体的讨论与交流更有利于个人思想的拓展与深入,也有助于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经过集体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自身作品的认识,以后更好地扬长避短。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是很难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学生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和团体意识。因此,日本写作教育非常重视集体品评交流学生的作品。

三、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日本教师与家长的共识。他们主张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以此作为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他们认为作文应该通过生活和体验来积累写作素材,关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反应和表达社会生活,而不是无病呻吟。我国的作文教学重视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等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学生作文不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做的文字堆砌游戏。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惧怕作文、讨厌作文,更谈不上培养写作兴趣了。因此,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重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培养中国心

日本是一个拥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国家。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比其他民族都要重视。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被当成教学重点继承发扬开来。我国的作文教育重视的仅仅是作文写作本身以及当前的政治教育,以至于很多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并不了解甚至是厌烦。进一步的传统文学知识教育也是从初中才开始接受。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当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对学生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

(三)丰富写作形式,注重品评讨论

作文形式不仅仅有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日本作文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几种传统文体,日本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与实践,鼓励他们写观察记录和实践报告。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诗歌、俳句、物语等形式的文学创作。同时无论是诗歌作文、调查作文还是生活记录等各种形式的作文,常常采取小组作文或集体作文的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编辑并合集供大家品评、欣赏,也可以发表到年级学报上供人欣赏。而我国的作文教育一直以高考作文的形式为标准。由于高考禁止诗歌形式的作文,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也反对诗歌形式的作文。我国的作文教育走的是一条“形式作文”的道路,将学生的思维拘泥于高考的条条框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我国作文教育应注意避免的。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成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可以以小学的作文教学为起点,以其他国家作文教学的成功之处为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学生状况的作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周葵葵.中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吴林.日本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作文教学特点 篇4

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写作。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样说来,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而主要是学生作文的态度。很赞同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实,这种愚蠢的结果已引起人们担忧:“大量的小学生由于不会写作文而失去对写作的兴趣,他们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有的甚至从小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他们真正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诸如:“想像不合理”、“表述不准确”,导致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使学生觉得作文太难了,就是此矛盾的产物。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1、兴趣选择心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上课中,一只马蜂飞进教室,老师并没有阻止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使学生写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

2、求新求变心理:

小学生喜欢新鲜和富于变化的事物,因而在作文练习中,他们喜欢有趣的题目,他们乐意尝试感兴趣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假如我是___》这样的题目,尤为让学生喜欢。我请五年级的学生依这个题目写作,从补充完整的题目看,他们所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假如我是一条毛毛虫》、《假如我是黄山上的一条山溪》、《假如我是比较瘦的人》、《假如我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假如我是风》等,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反映了儿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写《假如我是一位称职的母亲》的,是一个弃儿;写《假如我是比较瘦的人》的,是一位胖胖的男生。而写《假如我是一条毛毛虫》的小女孩,竟然写道:“我是一条毛毛虫,毛茸茸的身体,好长好长的毛,皮肤是淡绿色的,多帅……母亲把我寄养在这片绿叶上,真不知她去哪里了。没关系,反正还有我的伙伴,和他们一起玩吧!”显然,毛毛虫的生活给了她多么美妙的体验。

3、体验情感化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老师不理解儿童这种心理,会认为写得不真实,就会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就是他们眼里的真实。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写逛公园的事,她把手中的豆粒喂给梅花鹿吃,就感到:“梅花鹿很爱吃,它的眼睛追着我的手,啊,可能它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又香又咸的豆子,它一定喜欢我了。走的时候,它还恋恋不舍地送我走出好远。”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成人眼里,这只梅花鹿只不过是爱吃豆子罢了,至于追随小作者,恐怕也是因为豆粒,可在儿童眼里,她一厢情愿的想法却变成了两厢情愿。因而,就写真来说,应该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4、尊感的需要:

《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 篇5

还是由于缺乏视觉形象,盲童在形成概念时,难以通过比较各种具体形象找出其共同特征。例如“角”的概念,要通过对锐角、直角、钝角等大小形状不同的各种角抽象出“角”的本质特征,对盲童来说就比较困难。盲童对一些概念的含义也理解得不准确,有时会把不同类事物概括在一起或把同类事物排斥在外。例如,有的盲童把蜜蜂和苍蝇当成与鸟是一类的东西,以为会飞的都是鸟类。有的盲童吃过苹果,知道是圆形,于是把其他圆的能吃得也说成是苹果。要他们列举蔬菜的种类,仅能说出有限的几种,知道白菜、萝卜是,可能不知道黄瓜、西红柿也是蔬菜。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盲童的基本常识太少,不能像健全儿童那样很方便、无意的获得一些常识——比如通过电视、电影、图片等。因此,在对盲童进行常识的教学时,就不能仅限于书本而忽略那些最基本的、对正常儿童来说很熟悉的知识。由于缺乏基本的尝试和经验,盲童在推理时,也可能没有根据,凭想当然,得出常人看来克的结论。例如有的盲童听说云是会动的,就推力得出结论“云是有脚的”,因为他凭自己的经验,以为会动的东西就长着脚。针对这种情况,除了丰富盲童的知识,还要培养其合理的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如认识正确的因果关系、类属关系等。

教学反思的特点 篇6

可行性 只要教师想通过反思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就可以进行教学反思, 无需投入大量的财力就能进行。

实践性 反思性教学既是“反思性实践”,也是“实践中反思”的过程,实践者获得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反思性教学是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的结合,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反思的形式看,既有个人独立进行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也可以是同事之间合作进行的协作性反思(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有效性 由于反思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尽可能协调好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因素,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反思,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针对儿童特点优化拼音教学 篇7

一、听讲故事学拼音

刚入学的儿童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我常常根据拼音的特点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拼音的学习融入有趣的故事中。如,在学习前鼻韵母“an”“en”“in”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小猴子,名叫安安。小朋友们先一起跟他打声招呼——‘安安,安安’……”在亲切的招呼中渗透an的读音。练读“an”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把故事编下去。“有一天,安安的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一个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小猴子出发了。一个晴朗的晚上,安安来到了一片大森林里,看到了一座小房子,想进门看看房子里有些什么。那他要先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摁门铃”,教师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了“en”的读音。“安安走进小房子后,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天安门的图片”——教师再次强化“an”的读音。同时“安安还听到了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教师引出了学生对“in”的学习。这样,在这个编故事的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前鼻韵母“an”“en”“in”的读法。教师以这种巧妙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

二、创设情境学拼音

联系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拼音的学习融入交际情境中,能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学拼音,能提高拼音教学的实效。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然后依次出示“zh”“ch”“sh”“r”,“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教师读“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口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学生戴头饰扮演客人,让学生请客人进门。“如果读错了,客人就不好意思进门了。可要读准了!”在请客人进门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zh”“ch”“sh”“r”的认读。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搬椅子来请客人坐,引导学生观察,进行“zh”ch”“sh”“r”的教学。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

三、儿歌串联学拼音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深受一年级学生的喜爱。在拼音教学中,不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我还鼓励学生创编儿歌,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学生认真动脑筋,联系课文插图自己配上一首有趣的儿歌:“闹钟笔筒d、d、d,一把伞把t、t、t,一个门洞n、n、n,一根小棒l、l、l。”通过儿歌,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音、形。

四、游戏活动学拼音

刚入学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活动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学习汉语拼音中,教师可根据刚入学儿童的特点,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用他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多种形式的游戏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关注教学过程。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赢者可以刮对方鼻子)、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站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的名字,读对了就能送,给对的送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这样学生对拼音学得更轻松,练得更扎实。

五、动手动脑学拼音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学习拼音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拼音教学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来演演字母,用小手来比划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图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是那么的可亲可近,就在身边。手脑并用学拼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六、联系生活学拼音

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拼音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把汉语拼音生活化,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学习拼音的环境。如: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做拼音卡片,然后贴在这些物品上面,还可以贴在其他地方,让学生经常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拼音的读法。在学完全部韵母之后,教师让学生试着用拼音记下自己听到的有趣的话、看到的有趣的事,把写得好的贴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在课外阅读……这样,把拼音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拼音学习的效果。

七、同伴结对学拼音

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个性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学生接受得非常快,而有一部分学生接受得特别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让学生互帮互学,同桌互读,四人小组互读,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学优生教学困生,学困生向学优生学习。课后还让学优生带学困生看拼音读物。同伴结对学拼音,既提高了学优生的拼读能力,拓宽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学困生的学习,实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把握问题特点 遵循教学归路 篇8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给树苗浇水的事情,介绍了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由此说明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特点鲜明:通过描写大自然中桃花心木这种植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远的生活志向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

“文以载道。”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常常通过对某一事、某一物的叙述与描写,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这类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1)小学生擅长的是形象思维,对抽象、深奥的道理较难领会;(2)由于人生阅历有限,文中所表之情、之理。有待年幼的孩子用一生的经历去解读。“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过程。”教学此类文章,可采取如下操作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领悟哲理:(1)从物入手,把握特点(出发点);(2)还原形象,心理体验(着力点);(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落脚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物,感知特别的“桃花心木”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长成的桃花心木有多高,书上写到了吗?(与屋顶一般高)

[设计意图: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地域限制,学生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桃花心木,大都知之甚少。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学生对桃花心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感悟特别的“种树”

1.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其中需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种树)

2.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

“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11段。要求:想象当时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此时,教师通过导读,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有时”,让学生体会到种树的无规律,将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合二为一,进而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

(三)精读细品,感动于树木生长的“不确定”

1.种树人这样做有道理吗?齐读第十二段,思考:种树人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相比?种树与种菜、种稻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再次轻声读第十二段,从文字中寻找答案。(板书:百年)

2.用想象再现形象。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然后把想到的说给同桌或同组同学听一听。(学生说)而这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小树苗事先可以预知的吗?(板书:不确定)

3.口头说话练习。

大家现在一定明白了,种树人用这样特别的方式种树。是因为他太懒吗?是因为太忙?种树人的良苦用心大家真的理解了吗?谁能把这段话换种说法?(课件出示)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不来浇水,每天浇水不定时也不定量,树苗就……”(板书:找水源扎根长成大树)

4.抓关联词语,悟表达方法。

课件出示(隐去括号里的关联词):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不看书,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树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吗?(说不太清楚)

(出示关联词语)作者就是用这样几个关联词,将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述得清清楚楚。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吧!(教师引读提示语,学生背诵相关段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部分教学紧紧扣住树木生长的“不确定”。通过抓“百年”一词,在“种树”和“育人”之间建立联系,在“形”与“理”之间搭建“情”的桥梁。]

(四)悟情明理,顿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

课件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联系前文。

文章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作者仅仅是在讲怎样种树吗?(板书:育人)读一读第十四段,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2.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实际经历的事情,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提示: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点评时强调原文中的“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面对这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板书:经受磨炼独立自主努力成长)

3.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看待问题(全面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刻性);联系地看待问题(联系性);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当学生联系生活畅谈体会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回扣到课文的相关内容,一方面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字的深层意蕴。]

(五)因文悟法,“借物喻人”延伸拓面

1.回顾课题。小结写作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2.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推荐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篇9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京山县仁和小学刘远康

主要内容:

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简介

 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探讨

 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成果分享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

(1)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3)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的“误读”

(3)品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尽可能地去感受美、体验美。

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词意”

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词情”

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词韵”

(4)吟咏:此情绵绵无绝期

——怎样读出诗味和意境

 读的时间得以保证:

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了朗读教学浮光掠影的误区  读的情感基调定准:

定准调子讲究方法,走出了千篇一律技法训练的误区  读的指导落实到位:

紧扣重点层次分明,走出了隔靴搔痒虚幻指导的误区

三、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案例

1、六上综合性学习

2.“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3.《诗情画意》课型研究——

多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益最有效的途径

 学生“多读”——诵读诗词,积累感悟;

 教师“多读”——

●热爱诗词

●博闻强识

●学会鉴赏

●厚积薄发

职专畜牧兽医教学特点 篇10

职专畜牧兽医教学特点

专业特色 1.按照就业岗位设计课程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大多数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在校所学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新问题,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德”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实肯干,吃苦耐劳,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精神;“才”就是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懂饲养,即学会牛羊猪鸡等畜禽的饲养管理;会治疗,即学会动物常见疫病的防治方法。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面对的是某种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而不是某类疾病的研究。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把过去按照病因(病原)设计的以研究为主的“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家畜内科”及“外产科”病的学科,变为“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和“经济动物病防治”等按照动物种类设计的学科。为了避免内容的遗漏,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和实用技能,重新组合了“动物群发病概论”和“兽医实验诊断”、“临床诊疗技术”等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上按照临床症状类型和器官系统疾病种类进行分类讲授。便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2.针对职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在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既要练技能又要炼思想,使职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有: 2.1.在课程设置中,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状况,积极探索以现场教学和实际训练为主的重组课程。主要有“临床诊疗技术”、“兽医实验诊断”课。有些课程根据实际病例和生产环节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诊疗动物疾病的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2.2.在教学方式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技能训练。一是学科单项技能训练,通过各门课的课堂实训和现场教学进行。二是学科综合技能训练,各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有1 周左右的教学实习,对本学科实用的技术进行综合训练和考核。另外在第四、五学期各留1 周时间,用于临床遇到实际典型病例或特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三是专业综合性技能训练:包括兽医院顶岗实习、专业综合技能培训考核和毕业生产实践。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各班分组轮流到教学兽医院进行为期1 周的顶岗实习,熟悉临床常用药物,训练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随指导教师接诊和出诊参加实际病例诊疗,学会病志的填写、处方、病例分析、学会兽医院管理等。在第五学期要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培训考核。在第六学期进行为期20 周的毕业生产实习。根据学生就业志愿,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学生到养殖场、兽医院(站)、动物诊所、兽药厂等进行实习。2.3.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主要进行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工作。在第三、四学期利用寒暑假做本地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情况调查。3.产学结合建设与管理校内实训基地 3.1.局校共建“产学结合动物疫病检验室” 我系兽医专业教师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工作中,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本专业技术优势,为本地区畜牧业发展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经常参与本地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制订,重大疫病诊断与防制工作。已成为本地区畜牧业专家和专业技术支撑,得到业务局领导的信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养殖方式与规模的提高,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对疫病诊断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只凭临床经验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不断更新仪器设备,提高它们的科技含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做出诊断。然而由于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面临扩建和迁建,任务十分紧迫。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仪器设备。我们了解到双桥区农业畜牧局向农业部申请了一批动物防疫检疫仪器设备,由于他们缺乏房舍和技术人员,经我院领导积极运作,多方联系,双方几次磋商,最后双桥区农业畜牧局决定将所有的58 万仪器设备放在我系原兽医流行病实验室,并于2005 年10 月同我院签定了“产学共建动物疫病检验室”协议。目的是一方面发挥我院技术人员的优势,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承德市双桥区农业畜牧局提供的动物被检病料做出诊断和免疫效果监测,负责该局基层兽医进行校内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弥补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用于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就形成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近两年来为双桥区农业畜牧局提供的180 多份禽流感病料做了免疫水平监测,还进行疫病诊断10 余次,进行食品卫生检验1 次。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班级04、05、06 级共15 个班。主要课程有《兽医实验室诊断》、《动物微生物》、《动物群发病概论》、《动物生理》等学 科。3.2.以教学为主,责权利明确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和管理教学兽医院兽医专业办学最重要的综合实训基地是教学兽医院,它是代表本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窗口。利用这个窗口和平台为教学提供实际病例,随时了解动物疾病发展情况及养殖户的技术要求。原来由学校派专门人员从事门诊工作,由教务处负责人员管理,投入和产出均归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与生产脱节。因为专职兽医不归系领导,很难做到积极配合教学提供病例和场地;二是不能充分调动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果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兽医院,紧密结合教学开展对外服务,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具体做法是: 3.2.1.兽医院由全系教师个人集资(实行股份制)作为兽医院周转金,学院提供房舍和主要设备。3.2.2.兽医院由系直接领导,建立兽医院管理委员会,系主任任管委会主任,任命兽医院院长。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兽医院院长负责兽医院日常管理;会计 1 人(教师兼)负责资金帐目的管理;药房调剂1 人(学生兼)负责药品的管理;专职兽医1 人负责顶岗实习学生指导、管理、成绩评定工作;兼职兽医若干人。这些人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的情况下,开展对外动物疫病的诊疗工作。3.2.3.兽医院的任务:主要是接待学生顶岗实习接受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为兽医临床课现场教学和教学实习提供场地核实际病例。开展对外动物诊疗服务和预防技术服务。3.2.4.经营的利润分配:按年度结算兽医院经营情况,除去正常开支。利润部分10%上缴学院财务,5%上缴系里作管理费,10%留做兽医院发展基金,15% 作为兽医院院长奖金,60%用于投资者的利润分成(其中30%作为风险金)。这样既调动了兽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吸引了大量病例,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实例教学提供了条件。而学院不用投入周转金,只有挣钱。三年来,教学兽医院共接待顶岗实习学生3 届8 班300 多人,毕业生产实习3 人,下院实践锻炼教师2 人。双休日和节假很多学生自觉去兽医实习没有统计。3.3.以实训和示范为目的建设和管理实习牧场牧医专业教学离不开本专业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各种畜禽。在教学工作中,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要把学生所学到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动物身上。因此对于动物各种诊疗技术,要想真正学会,必须在动物身上得到实际训练。饲养一定种类的教学动物,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用于各学科单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另外,在动物饲养管理水平上,作为本专业当地最高技术水平的教学单位,又要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们从实习牧场设计到牧场管理实行如下作法: 3.3.1、牧场建设上力求功能齐全、品种多样。建有鸡的孵化室、育雏室、蛋鸡舍、小动物饲养室、猪圈、牛舍、羊舍、饲料加工储藏室等,用于各种动物的饲养管理。另外建有动物繁殖室,用于繁殖实习实训和动物临床诊疗技术实训。3.3.2 在管理上,实训动物和示范群体实行两种管理形式,单独核算。保证实训动物的供应和规模群体的示范作用。一是除鸡以外的以实训为目的饲养的牛、羊、驴、狗、猪、兔等,用于学科单项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制定各种动物的饲养日粮供应标准和日常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定量供应精料。由学生分组轮流顶岗实习管理。所有饲料、药品、的消耗均由学院实报实销,以保证教学需要。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鸡车间结合实习饲养。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及周转金,承包管理。由承包者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产品收入除去人工、饲料、药品等消耗开支,利润分配为40%上缴学院财务,20%留作场内小型维修,40%用于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奖金。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示范效应,让学生看到从事养殖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4.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动手制作动物标本 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许多课程均采取了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病例教学等实用教学手段。特别是实物教学为了能够满足学生观察正常动物的肌肉、血液、神经的分布走向,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老师们自己动手积极制作动物标本。几年来,除了制作器官液浸标本外,还制作了动物的全身骨骼标本、动物的整体和局部的干制标本、外型剥制标本和铸型标本等。涉及动物种类有牛、羊、猪、鸡、狗、猫头鹰、兔等动物。在标本制作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校内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师生在制作标本过程中,使老师的业务更加精湛,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实用。二是在多年的标本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有了一定种类的新型产品,干制标本防虫防鼠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几年来有许多大中专院校来校订购动物标本。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牧医系标本制作管理办法》。几年来也取 得了一定经济效益。4.以应用为目的编写实用教材 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把临床应用学科由原来的“ 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兽医内科”、“兽医产科”改成《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和《经济动物病防治》,并重新组建了《动物群发 病概论》和《兽医实验诊断》课。要想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保质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按照改革后确定的学科体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跟踪动物疾病发展动态,综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编写出相应学科的实用教材。为了增加新编写教材的专业应用性,我们的总体思路的:把编者(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相综合,用于学科教学中。由于兽医诊疗水平还没有达到人类医学的水平,也不可能象人类医学那样设独立医疗科室。作为临床兽医对于某种动物无论发生什么性质的疾病都要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当见到动物发病后,首先要诊断出是什么疾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实验室检验手段没有普及,设备条件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兽医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这就需要临床兽医见到动物发病后,首先要想到的是哪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再考虑可能是什么性质的疾病。为此,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改变过去以病因(病原)为主的分类体系,变为按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为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在每类具体疾病讲授之前,对这一类疾病进行概述,目的是首先让学生知道具有这种临床表现都有哪些疾病,然后再讲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探讨这些疾病。

上一篇: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英语培优扶差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子版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