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精选3篇)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孙绍振
关于这首长诗,网上有一个‚优秀‛教案,对于文本是这样分析的: 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把情节划分为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和尾声四个要素,这种观念,同时又是一种方法,在当前具有极端普遍的代表性。在几乎全部教参中,在见诸报刊的情节分析文章中,莫不以此为准则。这是不是暴露了语文学界知识结构严重的落伍?上个世纪末,我批判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套以‚新‛为标榜的课本,曾经指出其理论落当代文学理论三十年。当时,许多人士曾经质疑是否言过其实。今天看来,在情节理论上的落伍,可能不是三十年,而是两千三百年的问题。
这个四要素的弱智理论,是五十年代从苏联一个三流学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中搬来的。这个所谓‚理论‛在五十年代,就是千疮百孔的。首先,这并不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而是任何小道新闻、末流的花边故事所共有的,并没有显示文学情节的特殊性。其次,它给人一种印象,情节就是四个并列的要素,只有表面的时间顺序的联系。再次,它并没有揭示出这四个要素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早在《诗学》中,就根据悲剧的就分析出情节(‚动作‛‚行动‛)就是一个‚结‛,和一个‚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诗学》第九章说:‚如果一桩桩事情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按: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效果。这样的事情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这个说法,到了二十世纪被英国人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通俗化为情节就是因果关系。他举例说,国王死,王后随之也死了。这是故事,故事只是按时间顺序的叙述,还不能算是情节。情节则蕴含着因果关系。如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原因是,因为悲伤过度。这就是情节了。
这么经典、这么权,又这么简明的论述,我们语文学界视而不见,却在那个四要素中执迷不悟,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中国语文界的咄咄怪事。
当然,上述理论,并非十全十美,仍然有质疑的余地。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并非一切有因果关系的故事,都可能是具有文学性的。拘于理性的、实用因果,就很难有多少文学性。祥林嫂死,如果原因如茶房所说‚还不是穷死的‛死的原因,很符合日常理性逻辑,这就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而祥林嫂死了,原因是人家岐视她是再嫁的寡妇,她自己也觉得有罪,给庙里捐了门槛。她以为取得了平等敬神的资格,没有想到人家还不让她端敬神的‚福礼‛。从理性来说,这有多大了不得呢?何况人家说话很有礼貌‚祥林嫂,你放着吧。‛给她留足了面子的。然而,她却因此精神崩溃了。失去了劳动力,沦为乞丐,最后死了。这个死的原因,就不是一般理性逻辑能够解释的。这是特殊的情感原因造成了悲剧的后果。用学术语言来说,这是审美因果。这才叫艺术。这个说法,在我八六年代出版的《文学创作论》和2006年出版的《文学性讲演录》中。许多第一线的老师,很喜欢的我的文本解读,却忽略了我的解读的理论原则。
其实前面所提到的情节理论,还是比较古典的。然而对于经典文本来说却是起码的。这个理论基础和季莫菲耶夫那种弱智的四要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因果关系,情感性 质的,审美价值的因果关系。让我回头来看看,那个优秀教案的问题出在哪里。开端——兰芝被遣,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尾声——告诫后人。这里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因果关系。为什么要死呢?从理性逻辑来说,本来可以不死的嘛的。对于刘兰来说,改嫁并不是一定走上死路。这个教案的作者,还是有一点学问功底的。他启发学生说:
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这就是说,从理性考虑,刘兰芝就是被休,再嫁也不失一种选择。尤其是求婚者还是门第高于原夫家的太守。(县令三郎,太守郎君,比之庐江府小吏要富贵得多了)从世俗角度看,再嫁高官,恰恰可能是一种报复和炫耀。但是,这样的原因没有导致刘兰芝再嫁,却导致了她的死亡。其中的原因,就不是实用理性的,而是情感的,也就是把情感看得不但比高官门第,比荣华富贵更重要,而且比生命更重要。
从焦仲卿方面来说,也是一样。休了刘兰芝,他母亲也是作出允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如果要说纯粹为妻室的话,焦仲卿可能活得更好。但是,焦仲卿却自己和刘兰芝的感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首长诗可以说是坚贞不屈的爱情的颂歌。
但是,这还只是因果逻辑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焦仲卿的母亲。正是她导致了焦刘二人的死亡。那么她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她的粗暴,是她的无理,她的淫威,她只以自己的感情的发泄为务,‚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不但不顾儿子的感情(何乃太区区),而且以践踏其感情为快。她的粗暴,所为何来?来自家长制的权力:(《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管妻子有多少委屈,只要父母不满意,就可以驱逐,就可以施以最大的侮辱。这就使得焦母,完全拒绝自己儿子的申辩,不能理解儿子的感情,‚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即使儿子已经说出了不想活的话,她也不是没有听懂,没有认真对待,而是一般的宽解:‚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焦刘二人悲剧的死亡,当然是对她的批判,但是,不仅仅是针对她个人的,同时又是对野蛮体制的、专制权力的控诉。
作为个人,她的的无情正是情感特点之一。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家长虽然专制,但是,并不是一架粗暴的机器。她对自己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她自以为,自己还是考虑到儿子的幸福的。‚东家有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他的理由,显然不是理性的,而是情感性质的,在她看来,只要自己觉得‚可怜体无比‛,儿子就肯定中就会觉得可爱无比。她所遵循的是自己的情感逻辑。儿子不想活了,她也哭了(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最后儿子自杀了,对于她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从‚两家求合葬‛可以看出,她是后悔不及的。她的悲剧在于,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体制赋于她的权力之间的不平衡。滥用权力,使得自己的爱和儿子的生命一起受到扼杀。
在导致悲剧的原因中,唯一支持兰芝的家长,是她的母亲。她以女儿的情感为准则,拒绝了两次求婚。她如果不是这样尊重女儿的感情,而是说服、诱导女儿改嫁,那只能是另一种悲剧,虽然,也许不是死亡的悲剧。从刘兰芝的兄长方面来看,其因果是世俗的的:‚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个逻辑的因果,是彻头彻尾的实用的,完全不讲情感的。作者把这个兄长的的世俗实用观念设臵为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无疑是为了反衬主人公的情感因果。
从情节来看,它的特点,是非常丰富的的、多元的情感因果;然而它又是非常单纯的,多元情感因果,集中在一元的结局上。
五个人物,从五个方面,出于五种不同的动机,把压力集中到刘兰芝的焦仲卿身上:要么牺牲情感,屈从世俗的价值准则,各自嫁娶成婚,忍受长期的、隐性的情感煎熬,要么,把情感当成最高准则,以死亡来抗议。从这五个方面的因果统一为完整的结构,可以看出,长诗的情节是非常成熟的。要知道,当时甚至稍后的叙事作品,具备小说的雏形的《世说新语》,魏晋志怪,一般还只是片断的故事,因果关系并不完整,就是完整(如周处除害,宋定伯捉鬼),也只限于理性的,或者超自然的因果。其规模,也只是一个因果。而这里,却多个人物,几条线索的情感逻辑集中到死亡的别无选择上。
长诗的统一和完整,不仅仅表现在叙事情节的统一,而且表现在抒情结构的有机上。这是一个悲剧,一个抒情性质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开头就确定缠绵缱绻的基调。而在结尾处,又是大幅度的抒情: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开头的孔雀变成了鸳鸯,在缠绵缱绻的调上高度一致,而且有所发展,枝枝相覆,叶叶交通。仰头相鸣,夜夜五更。在浪漫的欢乐上又有所提升。
其次,五个人物,也从这个完整统一的情节中以各不相同的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同样的刘兰芝的家人,其母亲与其兄长就炯然不同。也许其兄的粗暴个性显得比较单薄。但是,在情节上,却特别的有机。其兄对刘兰芝具有超过其母的压力,也是刘兰芝最后选择死亡的近因。作者很有匠心地在这个人还未出场就作了伏笔,在和焦仲卿相约重圆的时候,就有提示了危机: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这一点不可小觑。这种为最后的结果,埋伏结果原因的手法,出现在早期叙事诗歌中,可以说是超前早熟的。要知道,在叙事文学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差不多要等到《三国演义》才比较自觉。在短篇小说中,就是在宋元话本,还不普及,通常是采用‚补叙‛的手法。《京本通俗小说》中有经典性的《碾玉观音》,写郡王家管绣花的秀秀和给郡王家碾玉、刻制玉器的男工崔宁的爱情故事。郡王家失火,秀秀拿着包袱拉着崔宁要私奔。这是一种非同小可的结果,作者事先并没有显示充足的原因。相当于把枪弹打出去,事先却没有把枪挂在墙上让观众看到。作者感觉到了这一点,就在这时候‚补叙‛了几句:原来郡王曾对崔宁许道:‚待秀秀满日来嫁与你。‛崔宁谢了一番。崔宁是个单身,却死心,秀秀认得这个后生,却指望,但后来郡王忘了,于是秀秀采取了这样一个果断的行动,你忘了,我可没忘,我就抽冷子跟他跑了。这样一个果断的行动就用这寥寥几笔补叙,不能算是成熟的办法。后来的小说就不是采取这种补叙性的作法,而是事先埋下伏笔。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把这种方法叫‚隔时下种,先时伏着‛:‚《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而已。……每见近世稗官家一到扭提不来之时,便凭空生出一人,无端造出一事,觉后文与前文隔断,更不相涉,试令读《三国》之文,能不汗颜?‛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样的手法使得本来关系亲密的人物,在情感上拉开了距离,发生了错位。导致了亲人的死亡。从主观来说,就是兄长也是为了妹妹着想。‚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希望妹妹化悲为喜,一心为妹妹打算,却把妹妹送上了死路。发生在刘兰芝兄妹之间的因果同样发生在焦仲卿母子之间。关系越是亲密,心理情感的距离越是扩大,后果越是严重,就越具悲剧性。越是具有悲剧性,人物也就真有个性。
当然人物之间,拉开距离,错位最曲折的,也是最动人的,要算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焦仲卿表面上看起来,对母亲是比较软弱的。但是,第一,这有一定的时代因素,魏晋之际,统治者,‚以孝治天下‛,不孝父母不仅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法律问题,是可以治罪的。第二,从根本上来说,焦仲卿对感情是很坚定的。从一开始就声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最后,他虽然屈从母亲,但是这是表面上的,暗地里和刘兰芝密约。这明显是阳奉阴违。相比起来,刘兰芝则不服,而对焦仲卿都有点赌气的:‚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而且对焦仲卿的密约,也有点矛盾:一方面,和焦仲卿一样是山盟海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则又担忧哥哥作梗。这个刘兰芝的形象,不像后代类似题材中的女性形象那样比之男性更坚定,而是相反,更实际,更具外柔内刚的性质。她受到哥哥的威逼,居然不屑抗争:‚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不但爽爽快快同意改嫁太守之子,而且决计马上结婚。这里显然是,反抗无望,废话少说。而正是这一着,拉开了她与焦仲卿的距离。焦仲卿一下子变得相当激烈:‚贺卿得高迁!‛,祝贺,已经是讽刺了。接下去更厉害:把当时的盟誓中的‚磐石‛和‚蒲苇‛的比喻提出来,几乎是责问:‚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最后则是生离死别,分道扬镳,‚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个在母亲面前多少有些软弱的男士,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话说得一点余地也不留,可见其神态是有一点决绝的。这就逼出了刘兰芝的话‚‚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可见刘兰芝当时同意再嫁是‚被逼迫‛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妇女在比之男性更多的是无奈。
虽然从态度的坚决来看,焦仲卿比之刘兰芝更为果断,但是,长诗的作者似乎对刘兰芝似乎更为钟情。这种偏爱十分明显。每逢比较重要的场景,给于焦仲的卿的,就是比较直率的语言,而给予刘兰芝的则是非常夸张的排比和形容,有时达到不厌其烦的程度。例如,一开头是: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被遣回家时,母亲这样说,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从修辞来说,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是,重复不要说在诗歌中,就是在散文中,也是大忌。但是这里却是有意为之。虽然,刘兰芝在面对婆母之时自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种重复,实质是反复提醒读者,事实并不是如此。第二,所重复的句式,从散文观念来说,又属于一种流水帐似的的罗列。这里显示的是,一种特殊的、铺张的趣味,这种趣味不是文人诗歌的,而是属于民歌的,和《木兰词》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对仗工稳的唐诗句式,所代表的文人诗歌的精英的意趣不同,这是一种天真的趣味。但是,从内容来看,却不完全是民间的,而且也是精英的。织素、裁衣属于女工,可以说是平民的,也是正统意识形态规定的。至于‚弹箜篌‛,‚诵诗书‛,则无疑有文人的精英意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刘兰芝,从民间和文人两个方面进行美化,诗化,从人格修养(如对待小姑,留饰物以待后来者)多方面进行理想化。
铺张的手法在《木兰词》中的叹息,买马、归来,换装有着系统的展示。《孔雀东南飞》把这种手法全都用在刘兰芝身上。每逢有什么重要环节,作者都要不懂笔墨来铺张一番。如离别时: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以装饰的丰富和华贵来表现人品的高尚,以铺排的句式来表现精神的夸耀。这种手法 的运用,似乎并不以情绪的昂扬为限,哪怕就是被迫答应贵家公子的婚事,情感陷入灾难性困境的时候,也不例外。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赍钱三百万‛‚从人四五百‛仍然是一种夸耀,但是,这不是夸富,夸贵,从正面来说,这样的排场只有这样的人品才能匹配,这样的排比只有这样的精神才值渲染。这种渲染,甚至在悲戚的情绪中,也不可缺少。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臵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花在这方面的篇幅,甚至比之她自尽的场面还要多。就总体来说,长诗属于叙事诗,奇特的是,全诗叙述成份很少。但是,除了一些交代性过渡性的叙述语句以外,长诗的叙述,不但精炼,而且情感深厚。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为这个绝命的情节的高潮,诗人营造的环境,是十分和谐,一方面是,奄奄黄昏,视觉暗淡,寂寂人定,听觉宁静。从这里,读者可以感到,在句法上,难得一见的比较整齐的对仗。但,并不如木兰词那样,在平仄上工整。如果仅仅如此,不过就是宁静而已,诗人刻意加上‚牛马嘶‛,在为兰芝的自杀平添了苍凉意味之时,诗人的叙述突出了惊人的细节‚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面临死亡还不忘揽裙脱履,显示了兰芝惊人的从容,可谓神来之笔。
诗人叙述是有工力的,但是惜墨如金。作者显然有意在开头按捺一则‚小序‛,把情感骨架基本上全都交代了。故一开头,就是兰芝的独白。不但交代了身世,而且把情节推移到危机尖端。几乎所有人物,包括两个主人公,主要是通过对白的呈现,而不是通过动作的描述。
作为叙事诗,通篇却很少叙事,这和与之齐名的《木兰词》恰恰相反。《木兰词》通篇都是叙述,连比喻都绝无仅有。这在讲究比兴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很是罕见。而同为叙事诗的《孔雀东南飞》却极少叙事。全诗364句,连叙述带铺张排比的抒情才128句,其余都是人物的对白。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首叙事诗,其实是以戏剧性对白为主体,叙事语句,大都是过渡性的交代,‚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阿母谓府吏‛‚府吏长跪告‛:‚府吏谓新妇‛‚新妇谓府吏:‛作用就是对白之间的串连。偶尔有所描写,如‚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像这样有细节的描写,可谓凤毛麟角。
从总体来看,《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词》相比,语言显然要朴素得多。文字上也不免有些粗糙,文人加工的痕迹比较不显著。有些地方,还留下了一些情节上的漏洞。如‚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其中的叙述有些混乱。语文出版社对‚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的注解说:‚这里指向县令复命后,从县令处离去。‛对‚寻遣丞请还‛注解说:‚不久差遣县丞向太守请求工作回县。‛显然是,脱离了文本把把太守硬推出来,这就有点曲为其解。但是,即使这样,不还是没有理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这显然不应该是县丞向兰芝的母亲说的话。所以注解又说,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两句,应该是兰芝母亲推托的话。这说明,加工者驾驭语言的水平,更多的是民间人士。正是因为这样,民间文学民歌的色彩,要深厚得多。
一、注重情节主题的迪斯尼二维动画电影
迪斯尼在二十世纪以前对动画电影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商业动画影片的模式, 从前期创意到后期的衍生品开发的整个产业链模式建立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的迪斯尼动画以对世界名著以及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的改编为主, 用以其独特的视觉造型以及动作运动来阐释, 十分具有个性风格, 一般的故事主题多以自我成长、救赎、爱的呼唤为主, 而这些主题也多包含在故事的情节动作内, 创作者们也是绞尽脑汁设想出一个个以递增方式出现的困难模式中, 如《小美鱼》、《泰山》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迪斯尼90 年代开始陷入二维动画创作的低谷, 在制作完《星银岛》后便偃旗息鼓。很多人认为迪斯尼后期之所以在二维动画上低迷主要是受到了三维技术的冲击, 市场被绚烂夺目的三维动画抢去了份额。但放眼日本动画的发展史, 至今日本仍坚持以二维手绘的形式进行创造, 他们认为二维动画是动画最贴切、最生动的表现方式, 对于这一坚持成就了日本动画的风格化,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受众。其实二维与三维动画仅仅只是创作形式上不同而已, 日本动画的恒久发展除了在二维动画视觉效果的探索外, 真正令其不老的源泉是情感主题的升华。
二、守护经典情节模式的早期三维电影
早期的三维动画在故事剧本上秉持的依旧是长年累月以来迪斯尼总结的经典情节模式, 黑白分明的正反双方, 严格的情节点设置, 最大的不同是用以计算机生成的方式阐释绮丽的视觉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说, 这样的形式确实存在极大的视觉吸引力, 利用软件设计的角色动作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表演的真实性, 也俭省了创作工程, 对于以情节取胜的电影, 三维动画确实是不二的选择。比如第一部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 讲的就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小孩拥有一屋的玩具, 其中牛仔玩偶胡迪是众玩具的老大。有一天小主人带回了一个新的玩具:太空战警巴斯光年, 这威胁到了胡迪的地位, 于是胡迪千方百计要赶走巴斯, 但经历重重灾难后二者最终化敌为友的故事。从整片可以看, 虽然故事在形式上新颖奇特, 但其影片模式还是迪斯尼的经典情节模式。
三、情感主题开始渗入的经典动画电影
情感主题的模式首先在梦工厂的《怪物史瑞克》得到应用, 而三维动画巨头皮克斯也从《赛车总动员》开始, 加入了故事的情感主题。这种新剧本模式使用的是两条主题线, 一条是情节主题, 一条是情感主题。一般是以情节主题开画, 情感主题内隐其下, 当主人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后, 情感主题以承前启后的状态迸发出现, 将故事升华至人文高度。以《怪物史瑞克》为例, 全片分为七大版块, 两大推动力。情节版块依次是——A史瑞克的普通世界、B史瑞克的家园遭到威胁, 他决定帮助王子去救公主以换回自己原本的家园、C史瑞克打败恶龙救下公主、D史瑞克送公主回王国、E公主回到王国并准备与王子结婚, 而史瑞克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公主、F史瑞克最终鼓起勇气闯进婚礼, 告白公主、G史瑞克与公主终于在一起。其中在这7 大版块中明显可以看到, 当故事进行到D版块时, 史瑞克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 也就是故事开始时给他的欲望目标, 它开始的行动目标就仅仅只是夺回自己沼泽地的拥有权, 也就是情节推动力一:夺回家园, 回到平常。但是在这里的却出现了E版块, 这里出现了史瑞克内心的反思世界, 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公主, 离开公主后他变得焦躁不安, 这个版块也是本影片的情节推动力二。这里开始情节主题已经终止, 内隐的情感主题上场, 史瑞克的欲望目标变成夺回公主, 找到真爱。于是影片的思想主题并不是前面开场铺设的勇敢, 而是渲染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找到真爱的情感高度。
情感主题的出现是观众开始对动画电影除形式外的更多要求的体现, 情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特性, 它包括了角色个性的态度、立场、情绪与观点, 是角色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特征的表现。因此, 动画电影不再局限于表现角色不畏艰险的困难挑战与接受, 开始描写角色的观点与情感, 这是开始注重情感诉求的表现, 也是动画电影人文升华的必经之路。
摘要:电影主题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 是故事发展中内隐的线索, 它确定了剧本创作中事件的选择, 并戒律了故事将如何收尾。一般, 影片主题分为情节主题、情感主题、思想主题、形式主题, 随着动画影片内涵深度的日益扩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动画电影中情节主题与情感主题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感主题,情节主题,关系,创作
参考文献
[1]斯奈德.救猫咪[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其实这节语文课我讲的是积累运用中的小阅读———《老师的手》一文。这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在感恩节到来时,一位老师让学生们画出自己最想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一桌丰富的感恩节佳肴,外加一只香喷喷的火鸡。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
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开始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他用这手养出大鸡。”另一个小孩也发表了意见。在一阵猜测后,小朋友们又跑回座位继续画画。这时教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你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孩童的手,但对道格拉斯而言,意义重大。也许过感恩节的真义并不在于收受他人给予我们的有形物质,而是借此机会回馈他人,无论是如何微小的付出。
这篇小短文主要表达了师生之间这种深厚的情谊。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文内容上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老师拉拉道格拉斯的手会让这么小的孩子感受这么深?”我觉得这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时机。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中的许多人都像道格拉斯一样,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脸茫然。“因为你们知道老师上班要坐公共汽车,所以早自习的时候自觉学习,不说话,这就让老师特别感动。”
说实话,自从我开始坐公共汽车上班,我的心里一直不踏实,因为家离学校较远了,来不了那么早,所以要孩子们自己上早自习,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学生,我生怕早自习出什么意外,但是我和学生们说老师因为家远来不了那么早,我班学生好像突然突然间长大了,早自习非常安静,尤其是语文早自习。我早就想表扬他们了,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我看到孩子们学习了短文后的表现,我想我不抓住现在的机会,不是错过了一次好时机吗?
“同学们,其实咱们班大多数同学的做法让老师很受感动,只是有的同学习惯于让老师看着写作业,老师不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自己,让老师不是很放心。每天老师要比其他老师早起近一个小时,然后骑10分钟的自行车,再去赶公共汽车;有时候因为晚上要给同学们批改作业,早晨经常在汽车上打起瞌睡,但是我必须打起精神给同学们上课。只可惜有些同学体会不到老师的辛苦,早自习故意捣乱、说话,害得全班同学都受影响,你们说这些同学的做法对吗?他们能让老师放心吗?”话还没说完,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一个平时故意捣乱的同学身上,那些锐利的目光使他没敢抬起头来。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没有当面批评他,但这却比当面批评更有效。
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们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说:“我多希望下一届学生能像你们一样,也这样懂事,不让老师操心啊,不过那是下学期的事,到时候什么样还是个未知数。”这时就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情景,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站起来承认自己曾经在早自习上说过话,当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儿,就是没有落下来,学生们也一样……
期末复习这段时间,学生的表现更加出色,主动学习,自觉上好早自习,看来能及时抓住教育时机,真的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推荐阅读: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概括12-27
大学生村官情节的中国梦07-09
情节波澜06-29
边城情节分析09-12
抓住细节而成功的事例12-29
抓住人心的10个窍门02-04
风情节方案09-09
曹操故事情节12-30
西游记重要情节10-10
西游记精彩情节摘抄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