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游记散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安游记散文(精选8篇)

北安游记散文 篇1

因为哥们的原因,到北安来开个保险的圣会。我不想说其他,在会场我也非常认真的去听去领会。到了这个年纪,需要懂得的事情太多。保险事情,也是自己应该知道也是必须应当知道事情。

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保障。当下的中国国情就是已经保障不了养老的问题。允许生二胎就是一个非常浅显的论证。国家也在叹息如何保障养老机制。只是现下的机制是养不了老,还要从人们自己的身上来解决这非常现实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于是开始全民买养老金。这是为什么?就是想从根上解决养老的问题。

今天一下午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保险业也顺应潮流,急流勇进,这有了我的今天的北安之行。

开会。讨论。我真的有些不适应,是自己太游戏人生,还是自己真的不能跳出自己那么多年的圈子。我自己真的感受到这份保险的当要。只是自己已经深深的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对保险的期待也是一纸概念而已。

学习,让人进步。通过一整天的学习。对保险业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人最不能等的就是对自己的一份保障。不是没有钱,是自己没有这个意识。我家所有的保险,就是在朋友的帮忙中顺应潮流而买的。朋友也真心感动。今天听完课后,才知道真正的保险是最好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对你的不离不弃,因为什么都可以等唯有保障是不能等的。这让我想起我的亲友出车祸后的结局。如果当年有人让他买了一份保障,家里是不是会有更好的保障?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或许今天的一堂课改变不了我的什么,但这堂课我非常的愿意去听。我就是要改变自己这么多年的一叶障目,就是要改变自己保守的思想。就是要改变自己那么些浮躁的心灵。学习,再学习哪怕是别的领域。

当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还一味的苦守二十一世纪前的规则,那么我们已经被时代淘汰,还有什么机会所求?买不买保险是自己的事情,只是观念需要更新,需要改变。正如当年小平同志讲的那样,不换思想就换人一样。时代不同,需要的也不一样。哥们,如果你有点闲钱,请为你的家人为了你自己,买一份保障,一样的存钱不一样的保障。如此甚好!

车子行进到五大连池的时候,我给老肖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我去北安看老辛。她那边哈哈的一笑,怎么不早说。还要等到了才说,我说一样,你有什么需要捎的话我可以当面跟她讲。同学的友谊难忘记,那份童年的心里话还犹记在心,只是时光的利剑早已把这份童真磨平。

晚上是老辛安排的,她那不老的青春还是那么的光辉灿烂,那样熠熠耀眼。席间的那份关心那份萌动还是让我感动。我知道这就是亲同学,是最小的发小,是童年的最美丽的回忆。

席间,唠到了当年的自行车,唠到了前后桌,唠到了一同上山栽树,唠到了心里那最软最柔的那份心愁。思想的野马也在这北安的阴霾中狂奔。酒店里的音乐轻扬,那醉了的感觉依然故我,我迷离的视野里一袭红妆的那位女孩儿依然长发披肩,依然婀娜多姿,那份灵动的腰身,款款的走来。我的浅意识里,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我还能把握住自己,只是那份心底深处的煎熬,让我深深的陶醉,一笑相倾,我只能用酒来粉饰自己。也成醉翁又何妨?

北安游记散文 篇2

姚鼐 (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传, 一字梦谷, 室号惜抱轩, 世称惜抱先生。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他继承了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 在桐城派的形成过程中, 被公认为是清代影响力最大, 流传最广的散文流派——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和领袖人物。姚鼐的文章极少涉及时政, 但是他对自然山水却情有独钟。姚鼐被后世传诵的名文大多都是山水游记, 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媚笔泉记》、《游双溪记》、《观披雪瀑布记》等。有些文章如《左仲郛浮渡诗序》虽不是记游山水的文章, 但是基本内容也是歌咏山水, 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姚鼐, 把精神寄托到了山水上, 这从他辞官归田便能窥出一二。乾隆二十九年末, 他辞官归里之前曾经专程去游览泰山。他说:“余驾怯无状, 又方以疾退, 浮览山川景物, 以消其沉忧。” (《晴雪楼记》) 在姚鼐心目中, 官位越来越觉得无可留恋, 而家乡江淮的山水却越来越吸引着他这个宦海中的游子。他经常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之美:“夫黄、舒之间, 天下奇山水也”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 “江淮之间山川雄异。” (《吴荀叔杉亭集序》) 。此外, 姚鼐钟情于山水田壑, 也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姚鼐在《庄子章义》序中写道:“若道之本, 则有不离其宗, 谓之天人者, 周盖以天人自处, 故曰‘上与造物者游’”。这便是一种大化之境, 姚鼐认为, 人要“遗世事而乐其生”, 就要亲近山林涧壑。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天人合一”, 人对自然有一种认同感, 亲和感。姚鼐对于庄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是理解和认同的, 这也正是他“好山乐水”的另一大根源背景之一。

学者马晓玲曾在《论姚鼐山水游记》中指出:“姚鼐的山水游记是他的散文中, 也是整个桐城派散文中, 艺术性, 文学性较好的作品, 融考证于写景之中, 贴切自然, 不留痕迹, 寓情于景, 彰显了汉代考据学对姚鼐游记散文的影响”。就笔者的探究来看, 这些还远远不能概况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就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来说, 具有“考证助文”、“阳刚阴柔”、“淡雅简洁”、“色华不靡”等特色。

一、考证助文

姚鼐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考证助文。考证之学的兴起是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代学人积极参与的以正本清源, 回归儒学原典文化为基本指向的文化反思与学术检讨运动。当时清政府对考据、义理两学采取“崇宋学之性道, 而以汉儒经义实之”的兼收并蓄的政策。由于姚鼐所处时期的特殊, 所以在他的游记中多融入了考证的内容。姚鼐曾说:“以考证助文之境, 正在佳处” (见《与陈骥士》) 。姚鼐首先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说。他在《述庵文钞序》中云:“余尝论学问之事, 有三端焉, 曰:义理也, 考证也, 文章也。是三者, 苟善用之, 则皆足以相济, 苟不善用之, 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 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 固文之陋也……”“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各有独立性, 但到了姚鼐手中, 却要溶为一体。将考证助文巧妙地融合到写景之中, 这样即便是一些纯粹考证性的内容, 在姚鼐笔下也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出之。例如《登泰山记》:“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此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描写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山、水、道路的走向, 是有意在创作中溶进考证之学, 但又绝无考据文字的冗琐, 而是写得简要清晰, 严谨有序, 与游记之体和谐统一, 更能增强游记的实感。按姚鼐游济南期间, 写过《泰山道里记》, 可见他对泰山一带的地理, 是专门下过一番考证工夫的。再如《游灵岩记》, 详细记述了泰山余脉灵岩, “泰山北多巨岩, 而灵岩最著”。写山势“状如蛤石为城墉, 高千余稚,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这一段考证性的文字可以看作是《登泰山记》中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描述的补充说明。此外, 在姚鼐的《观披雪瀑布记》中:“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 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直对地位置、距离都做出了精确的考证, 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 深刻体现了姚鼐游记散文中“考证助文”这一大艺术特色。

二、淡雅简洁

姚鼐游记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二是:淡雅简洁。淡雅就是恬淡、雅正。《毛诗序》云:“雅者, 正也。”其意重在内容的正确、健康;刘勰“习有雅郑”, 指高尚的审美情趣, 曹丕“奏议宜雅”, 是指典雅的文体风格。“雅”, 也可指语言的纯正规范。姚鼐一直遵循于桐城派追求的简洁文风, “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 (出自 (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 姚氏之文很注重语言的文雅、精练、准确, 叙述、描写、议论之语, 均做到朴华适当, 表达自然, 文气灌注, 富有神理。例如《登泰山记》, 泰山为五岳之首, 是著名登览胜地, 写一篇观览游记, 作者下笔自然、轻捷, 注意点和面的结合。全文的重点是日观亭看日出, 这是泰山的特点, 也是作者此次登临感受最深之处。但是如果只写看日出, 纵然写的再细致, 也不免单调, 不能使人一窥泰山全貌。作者恰到好处的概括介绍, 简要记叙和生动的描写相结合, 使文章生了辉。开头作者先通过叙述汶水和济水的流向来勾勒出了一个泰山的轮廓, 用笔很简括, 却把泰山的地形和位置清楚的摆在读者面前。接着写登山, 作者用语亲切有味, 似一个导游, 引导读者一路攀登, 到达山顶后, 有两句写景, 凭高俯瞰景物, 寥寥几句, 写得很生动、简洁。随后写山上的建筑和古迹, 写得又十分简括, 提到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以及道中石刻, 只点明它们的位置及存废情况。略作点染, 便使人真切感受到泰山上的自然物候。纵观这篇文章, 作者层层写来, 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既有宏阔的全景, 又有精微的细节。语言明净简约, 无废词冗句, 而又描写生动, 色彩鲜明, 可以看出姚氏锤炼语言的功夫。如最后一段:“山多石, 少土。石苍黑色, 多平方, 少圆。少杂树, 多松, 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这些句子非常简短, 两个或三个音节一停顿, 读起来明快、轻巧。而且文辞淡雅清丽, 极富神采情韵。又如《游媚笔泉记》, 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八个字, 包含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不仅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怪石、大树、泉水、圆池等自然景物, 而且还涉及李龙眠、何如宠、左学冲等人, 安排的有条不紊, 读来身历其境, 似与作者同游。其中刻画景物往往喜用短句, 如“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 时有鸣巂。”“溪有深潭, 大石出潭中, 若马浴起,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俯视溶云, 鸟飞若坠。”表现了姚鼐惜墨如金的作风和字词烹炼上的坚实功底。

三、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是姚鼐游记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以“阳刚阴柔”论文章风格也有其悠久的历史。追溯其源头, 出自于《周易》。“阳刚”与“阴柔”这对范畴是《周易》的核心。《周易》最先用阳刚、阴柔的互动来说明宇宙、天地、万物、生命的变化和发展。然而, 中国文论史上直接用“阳刚”与“阴柔”对文章之美进行质的把握的, 则是清代桐城巨匠姚鼐。姚鼐在文学风格理论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传统的“阳刚阴柔”的观点, 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从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学风格理论。姚鼐在《海愚诗钞序》中说:‘文章之源, 本乎天地, 天地之道, 阴阳刚柔而已, 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 皆可以为文章之美’。” (姚鼐:《海愚诗钞序》, 《惜抱轩诗文集》) 在此, 姚鼐把“气”分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型。同时姚鼐认为, 阳刚、阴柔是由作家的德、性、才、学等方面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作家气质的阳刚阴柔虽有偏颇, 但纯阳、纯阴、纯刚、纯柔是不足为美的。所以, 姚鼐的理论说文章之美虽千姿百态, 但总的来说, 不外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风格类型。在姚鼐散文创作中, 牢牢遵循这条法则。姚鼐为文擅长用比喻, 如在《复鲁洁非书》中以“如霆, 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等比喻“阳与刚之美者”, 以“如升初日, 如清风, 如云, 如霞, 如烟, 如幽林曲涧, 如沦, 如漾, 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来比喻“阴与柔之美”, 使得文章大气磅礴, 生动形象。再如《游媚笔泉记》, “溪有深潭, 大石出潭中, 若马浴起,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俯视溶云, 鸟飞若坠。”姚鼐比喻的巧妙运用, 使得文章中的景物生动形象, 富有波澜。本篇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法, 先写媚笔泉的所处位置, 随后写游览时一路的优美景色, 体现阳刚之美时偏重于动态和力感;写阴柔之美时又侧重于静态和柔感。景物里动中含静, 静中寓动, 阴阳结合, 刚柔相济。

四、色华不靡

言之有序, 色华不靡, 为桐城文章之“家法”, 也是姚鼐游记散文的一大特色。姚鼐在《陈仰韩时文序》中提出:“文体和而正, 色华而不靡”。这里的“色”, 可以理解为辞藻色彩。就是说为文时要和顺雅正, 辞藻要鲜明而不绮靡。在桐城派的古文体法中, 方苞的“义法说”曾予以探讨过古文的音节辞藻, 刘大櫆的“神气说”对此有所发明, 而姚鼐对此论述为:体制、法度、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 都随意与气而转移, 声音辞藻之美在于作品的意与气主辞, 意与气所主之“辞”, 不仅包括声与色, 还包括格与律。姚鼐的作品, 多以叙述为主, 其间又有描写穿插, 安排恰当, 言之有序。如姚鼐文集中的一些“记”, 或是记游, 或是记人记事, 叙述和描写并重, 自然生动, 文学色彩浓重, 被人广为传诵。如《游双溪记》, 先说双溪的得名, “盖龙溪水西北来, 将入两崖之口, 又受椒园之水, 故其会曰双溪。”姚鼐笔下的双溪迷人而又萧瑟, 远望, “松堤内绕, 碧岩外交, 势若重环。处于环中, 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 树石之所拥露, 其状万变。夜共一镫, 凭几默听, 众响皆入, 人意萧然。”这段文字色彩娟丽, 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忽明忽暗。作者写双溪岩石青碧, 仿佛染了颜色, 松树茂密如长堤, 婉曲如双环。置身环中, 四望烟云, 或分或合, 树石又忽隐忽显, 一时间, 色调变幻万千。最后, 夜深人寂时刻, 点灯静坐, 松声、风声、水声、蛙声不绝于耳, 凄清的夜里更令人增添了几许惆怅、几许失落。以色调鲜明、通感隽永的辞藻, 把作者当时的心情与环境巧妙的结合, 使文章显得自然有序, 格峻气清。其他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媚笔泉记》、《吴塘别墅记》《观披雪瀑布记》等, 都显示出了姚鼐游记散文中“色华不靡”的艺术特色。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篇3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小试牛刀】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回答问题。

石渠记

口[唐]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e):指袁家渴。②庥(xiu):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i):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长可十许步/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怡然不动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闻水声,如鸣飒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旅行游记散文随笔:白鹿原游记 篇4

树木沐浴在明媚的晨光中,远处峰峦层层叠翠,山色微黛,又杂红枫黄叶,近处路边农家门前庭院,偶尔一棵柿子树,褐色的枝干上挂满了火红的柿子,一路上秋景连绵,就如色彩斑斓的油画,美不胜收。

行了半小时,便觉毫无目的散漫游走总得有个落处,朋友商议着,我提说,不如去白鹿原么。友人一致赞同。白鹿原,心驰已久,但从未谋面。初次遇见,会是怎样的?

道路逐步狭窄,过了将军岭隧道,友人说,白鹿原到了。只见右手边一排簇新的农家小二层,家家户户红门青砖。门口划满了车位,一家竟有十数二十个之多,我们选择了一家标识比较清楚明显的,停好车。便向西出发了。沿着道路,边上有卖山货核桃松子的,有卖洋芋糍粑的,糍粑是放在石板箍成的石槽里,用木槌砸成粘泥状的食物。石槽崭新而整齐,却没有野意。穿过小吃摊,便到了原下,买好消费卡,我们便开始沿着阶梯上原了。

没上多高,就看到陈忠实故居的牌子,故居里游人甚多,迈入居内,土墙青瓦,干净利落。院内一丛绿色灌木,颇有生气。两边厢房来不及细看,就被游人拥至上房,上房左手边有主卧,我趴在门缝看,青砖铺地,盘有小炕,有两三样散发年代气息的木头家具,实属殷实家庭。

我们出了故居,便沿阶而上,一路皆有流水,有干枯的荷梗立在池中,间或还有残荷,可惜那天无雨,便是体会不到残荷听雨的意趣了。水里除了残荷,还有新鲜茂盛的植物,头顶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叶子与茎深绿粗壮,看起来很结实,还有一丛丛飘摇潇洒的芦苇,顺着水望向远处,此时最能体会,打翻了颜料是什么,浓烈却又内敛,那就是秋天。

塬不高,第一眼就看到了田小娥窑洞,还有田小娥蒸馍、田小娥磨坊,生意很好。“田小娥”要真是老板娘,她就没那么恓惶喽。

过了小娥窑洞,继续朝右坡上。走上一会,就进了滋水县城了,县城并无古迹,对城门洞和戏台印象较深,还是有些年代,其余的都是仿古建筑,卖各种小吃,蓝天饸饹、油泼裤带面等等关中常见的吃食。我对一种小吃比较感兴趣,豆皮,小吃点前,豆浆热气腾腾的装在容器里的,不一会儿,面上便固成油状凝结物,再凝结,便成一张皮,然后用极细的铁丝从豆皮底下游至中间,轻轻一挑,挂至晾干,就是一张美味的豆皮了,老板将豆皮切成宽条,舀上高汤,浇上辣椒油,撒点葱花、香菜,插上两根竹签,看起来热气腾腾,煞是好吃。其实不然,吃到嘴里,豆皮倒是好豆皮,只是调味并不鲜美,略微有些失望。

县城并不吸引人,走到街头便到村里了。村里要比县城有意思,土墙木门,有些门楼很精致,建筑布局也很讲究。虽然不乏游人,但是整体感觉幽静古朴,我们绕到人迹寥落的巷口,有一家人的门口开着,走进院内,挺好的房子,却并没有收拾的干净利落。柴火玉米杆满院堆积,窗台下还放着一篮子鸡蛋。退出院落,便往回返了。路上碰见情景剧,将田小娥和二狗押着在宗祠前审判的那幕,看了一眼,演员穿着漂亮的裙褂,满脸的无奈。我不忍看下去。

转了几圈,决定下原了。

返渭途中,我们折到水陆庵,一进门,佛家庭院森森,润物无声。穿过几处庙,行至最深处,刚进门,满墙的壁画让人震撼不已,僧人或默或笑,或怒或嗔,精巧而有张力,站于其下,强大的气场,让人连赞叹声都发不出来,伟大的艺术直通人性,直至人心,观看如此壁画,便觉生而何幸。

水陆庵对面的庙宇后院有一溪水,溪形玲珑,泉水雪白。甚妙。路上还遇见了野生小猕猴桃,芝麻米团,米团很好吃,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甜蜜。猕猴桃也不错,酸甜适口,是我喜欢的味道。

如何写游记散文 篇5

游记散文

(一)来东京之前,和虎子哥相约,要找一个晚上,去日本的居酒屋喝点小酒,体验一下日本男人的夜生活,看过了葛优、舒淇主演的电影《非诚勿扰》,对里面的“四姐妹酒吧”总是念念不忘。

只是,跟团的缺点就在这里,一天的行程早被安排的满满的,早上八点出门,晚上七点才能回到宾馆,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泡上一壶茶,滋润一下冒烟的嗓子,至于喝酒的事,还是先往后放放吧,以至于头天晚上,当虎子哥真的约我去酒吧的时候,我期期艾艾半天,还是推辞了。虎子哥失望之余,索性带着虎子嫂子去体验了一把,随后发给我的照片里,有大杯的扎啤,诱人的刺身,埋头喝酒的日本浪人,更有衣着单薄,意态撩人的制服妹,看得我心潮起伏,意绪难平,脑海里莺莺燕燕,活色生香,心里懊悔不已,怅然若失。

后来,当虎子哥说他第二天早上要起来跑步时,为弥补昨晚的缺憾,我忙不迭的答应了,我不跑步,但要和他结伴而行,已经错过了东京的夜晚,不能再错过东京的清晨。

把闹钟定在五点半,简单的洗漱后出门,一下子走入东京的夜色里,此时,虎子哥已经奔跑在东京的街头了。

天光微明,天空晦暗,冥灭之间,外面的建筑、街道都朦朦胧胧,经过了夜里的喧嚣,东京的清晨格外寂静,空气湿润清新,风有点硬,有点冷,春寒料峭,东京的天气并不比济南温暖,或许还要冷一些。

宾馆对面是一轻轨站,尽管有点早,已经有上班族出出进进,男士大多衬衣领带,西装革履,女士妆容精致,身材苗条,身着颜色素雅的职业装,外面罩一轻薄大衣,肉丝袜非常魅人,虽然穿得有些少,并不见他们有多萧瑟,反而是我,穿着厚厚的冲锋衣,依然要不时的缩缩脖子。

昨晚入住宾馆后,拉开窗帘,我就发现了楼下的这个轻轨站点,我曾经长时间的站立窗前,注视着它,沉思默想。夜色下的东京,褪去了白天的冰冷和生硬,灯光氤氲,灯火璀璨,有了丝丝暖意,以及一些说不清的暧昧。

候车大厅门口灯光尤其明亮,进出的大都是年轻人,少了白天的匆忙,多了些从容和舒展,但他们大多是游离的,孤独的,很少结伴而行,即使结伴,也少有我们这边的勾肩搭背,笑语喧哗,他们是安静的,彬彬有礼的,仿佛漫画中的人物,举止匆匆而又轻盈。

轻轨铺设在离地面几米高的桥墩上,以三分钟一趟的频率呼啸而过,站台上人影绰绰,往来不绝,她们或者他们如潮水一般,走了又来了,来了又走了,站台上始终川流不息,这些人住在哪里?他们或者她们有些什么联系?是否有电视剧《昼颜》中的女主角一样的人物?是否有苍井空、饭岛爱一样的AV女,是否有日本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所写的那些故事?我深思遐想,久久不愿离去。

宾馆位于一条小巷深处,巷子大约五六米宽,两边都是些低矮的建筑,高的不过七八层,矮的也只有三五层,有些一楼做了门面,门面紧邻马路,门口摆着一些盆栽的小花,五颜六色,叫不上名字,纤细,柔弱,在寒风中努力绽放着。在小巷的某个地方,会突然凹进去一块,这一块便做了停车场,大概能停放六七辆车,路面是异常的整洁,干净,虽然是慵懒的清晨,依然看不到丁点的碎纸屑、烟头以及枯枝败叶。

沿小巷往前走二百多米,便来到东京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说是主干道,也不过只有双向四车道,日本的道路大多不宽,胜在小街小巷众多,沿着任意一条小巷进去,七拐八绕,都可以进入主路,有洞天福地,曲径通幽之感。路口南侧一栋高楼上垂着一块牌匾,上书“东京医学药业专门学校”,字是标准的繁体字,意思也和中国的一样,只是读音不同,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前行不远,便到了两国桥,再往前走,是日本桥、浅草桥,这里便是东京的老城区了。

两国桥历史悠久,其名字有出处,在古代,这条河的东西两侧分属古武藏国和下总国,这是一条边界河,江户时代,这里是下层民众嬉戏娱乐的地方,因为日本人没有男女之大忌,我们完全可以意淫一下,想象在某个夏天的傍晚,日落黄昏,暑气渐退,河里边众声喧哗,男男女女,裸泳在一起,白花花一片,那场景,令人神往啊。

河宽约一百多米,流淌缓慢,河水异常清澈,记得刚见到它时,是在行驶中的汽车里,正是上午九点多钟,天空湛蓝,天气清冽,阳光照在水面上,呈现出大海一般的蓝,一刹那,我误以为这是大海伸进城市的一角,以至于当坐在身后的虎子哥问我这是什么河时,我脱口而出,“是海水倒灌吧”,事后,虎子哥为此没少打趣我。

河两岸的建筑并不高大,大多十几层,颜色有橘红、鹅黄,淡青、白色等,因为天长日久,久遭台风袭击,海水侵蚀,墙面有些斑驳,一条白色的客船停在岸边,来往于东京内河,每十分钟一趟。河面上视线所及,并不远的距离内伫立着三座大桥,一座是铁路桥,轻轨往来频繁,两座公路桥,车辆反而稀少,日本的交通主要以地铁,轻轨为主达,几千万人的大都市,平时街面上并看不到多少行人,公交车几近于无,人多在地下穿行,想象中,地下几十米的地方,一条条钢铁巨兽咆哮着,刺破沉寂的大地,游龙一般,轰鸣着前行。

河面上一群海鸥正在薄雾中飞翔,它们伸展着优美的腰肢,或者俯冲下来,或者蜻蜓点水,往来穿梭,嘤嘤有声,有的就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见我到来,并不躲闪,这里本来就是它们的家园,反倒是我,一个异国他乡的外人,惊扰了它。

河两岸是一条甬道,不时有晨跑的日本人经过,年龄大都在三四十左右,身形瘦削弱,精壮干练,印象中日本是个小人国,抗战时的侵华日本军身高大都在一米五左右,因此才有东洋倭寇的蔑称,但几十年过去,日本人的身高已飞速增长,平均身高甚至超过了我们,只有从为数不多的老人身上,还能依稀看到以前的踪影。日本人是一个爱锻炼的民族,跑步大概是他们非常喜爱的项目,在大阪城公园,在东京皇宫外苑,在富士山下,我都能见到他们或者她们的身姿,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默默的,静静的,在蓝天白云下,在清冷的晨风里,兀自挥洒着汗水,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

正要回返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人远远的同我打招呼,紧身的黑衣黑裤,咖啡色的鸭舌帽,鲜亮的跑步鞋,外衣系在腰间,风尘仆仆,非常职业的样子,我有些诧异,自咐在东京没有相识的朋友啊,莫非对方认错人了?及至走到跟前方才发现,原来是虎子哥,从来没见虎子哥有这装扮,平日肚子腆得比我都大、身高一米八五的的壮汉穿上这一身行头,居然也苗条得像一个日本人,看来回去以后,我也有必要搞这么一身了。

虎子哥何许人也?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一个貌比潘安,形同武松,情商堪比西门庆,赢得红粉无数的男人。

往回走的时候,天已大亮,月亮隐身为一个小白点,远远的挂在西边,迟迟不愿退场,但太阳已经出来了,周围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边,阳光映在水面,波光潋滟,浮光掠影,东京繁忙的一天又拉开了序幕。

游记散文

(二)日本南部多山,也多温泉,寺山公园附近的“故乡饭店”是典型的日式温泉旅馆,穿和服、泡温泉、吃生鱼片、睡塌塌米、观赏乡村美景,在这个地方都能一一得到满足。

所谓日式旅馆,就是传统的塌塌米,一进大门就得脱鞋,客人赤脚或只穿袜子入内。我和瑾姐、小晴三人被分到的房间叫“折鹤”,拿到钥匙我们就迫不及待拖着行李箱找上门去。赤足穿行在宽敞的走廊,脚下踩着平整结实的草席地坪,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大玻璃窗外葱笼幽雅的庭院景致,松树、藤蔓、泉石、小径,简洁含蓄,移步换景。在走廊的一个拐角处,小小布帘后面,就有一个温泉屋的入口。

“折鹤”里面共有三进。第一进是门厅,中为过道,两侧分别是盥洗间和厕所间,浴缸笼头放出来的是温泉水,不出房间也能泡汤;第二进是很大的塌塌米卧室,没有床铺时显得空空荡荡,墙上有置物橱柜与储衣间,橱柜里有全套的被褥,等我们晚饭后回到房间,服务员已经帮我们铺好三张床,各为一褥一被一枕;第三进是个起居室,一道木格纸门与卧室分隔开,这里有席地而坐的软垫和矮桌,茶具、点心盒、电视机等一应俱全,装饰是和式的素朴简淡。最精彩的,是后侧的一道木格纸门外,落地玻璃掩映着一个青翠葱郁的庭院,门外的走廊,放着一套原木打制的桌椅,厚重的桌面挖去了三分之一,里面铺着洁白的细沙,看起来自然质朴温暖可人,在这桌边静坐、喝茶、看书、闲谈、对弈、赏景,岂不妙哉!

听翻译小陈介绍,日本人通常有“酒喝三家,澡洗三次”的习惯:洗温泉一般是晚饭前一次,可洗掉一天的疲劳;吃过晚饭后一次,可保证睡个好觉;翌日早上泡一次,可增加元气体力。在房间稍事休息后,乘着欢迎晚宴之前的空档,我们抓紧时间体会温泉。三个人赶快换上房间准备的棉质和服,扎上又长又宽的腰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为各咱的“变身”而惊喜。穿这样的和式浴衣也有讲究,一定要左襟在上,如果穿反了则会被误解为家中有丧事,后果很严重。据说这种穿法是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披发左衽”为蛮夷之邦,日本人承袭这种思想,穿浴衣或者和服一定要将衣领的方向在自己的右手边,一点马虎不得。

浴场分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中间由全景式的落地窗户相隔,等于把室外庭院的景色一并邀进了室内。进入浴池时,干净和安静是两个基本要求,我们按照事先被告知的做法,洗净头发洗净身体,再小心翼翼地浸入到幽暗神秘的“汤船”之中。水温比体温高,初入水觉得太烫,适应后是刚好能忍受的热度,整个身体被暗热清滑的水包围住,心跳似乎也骤然加快了。在汩汩的泉声里,身体逐渐松驰下来,内心也慢慢平和起来,甚至所谓的自我也悄悄地销熔开了。奇怪的是,用手随意抚摸一下自己任何一处的肌肤,都会感到别样的轻清滑腻,有种不真实感,想来白居易《长恨歌》中“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描写并非臆造啊!

汗不停地从身体里钻出来,脸上挂满了水气和汗滴,依在石壁上歇息,只觉得从内而外地涣散,时间和空间感都变得迟钝,水成为此时此地唯一的存在。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当年被伊豆的山水和温泉深深打动,在温泉旅馆写下了名著《伊豆的舞女》,此后川端康成又以汤泽温泉为舞台,创作了不朽的名著《雪国》,在散文《我的伊豆》中,还有“堪称伊豆的乳汁和肌体的温泉”这样绝妙的比喻。温泉之于大师,是人生不多的留恋之一吧。

泡了十多分钟觉得有点气闷了,转而到室外泡露天温泉。此时正好一阵微风吹过,温润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夏天傍晚的气息,让我找回了熟悉的日常感觉。室外是一个大的浴槽,石头制的浴槽里无色的泉水冒着泡泡,周围树木假山灯座都被严密地围在高高的白墙里,天空是湛蓝湛蓝的。如果是冬天,最好是某一个雪夜,泡在热气缭绕的温泉水里看雪花飞舞,不时有雪花无声地落进水里,人同时享受着极致的寒冷与温暖,周围是难以言传的静寂,该有多么浪漫,多么超脱!

龙湖公园游记散文 篇6

心下想着,便厌恶起自己来了。于是,趁着脚力还健,天气尚暖,就携家拖口一直逶逶迤迤而来。直奔龙湖公园,一口气,车儿兀自叫唤一声就抛下了我们。

偌大的公园里青砖铺地,光洁如洗。绿色草坪如夹道欢迎的礼队格格盈笑,喜得幼女上前亲昵的抚摸她们,毛茸茸、嫩生生、光洁洁、腻柔柔,煞是可爱。呼啦啦,堤边匝地的垂柳有些嫉妒了,在风中荡起了秋千,互相纠缠撕扯着,鹅黄的外衣立即引起了小女的兴趣,似蝴蝶般翩翩穿梭在柳间,不料弯月桥畔柳下仄卧着几方怪形巨石,那白白的身躯兀突突愣从树后蹿出,吓得女儿哇的一声掉头就跑,妻却在一旁吃吃直笑,我言说是石头,你怕啥?小女回头仍自踟蹰不前,粉嘟嘟的小脸上仍是惊恐的神色。此时,一搂粗的银杏树像个哲人似的,头重脚轻在不远处正簌簌抖掉自己身上的黄金,宛若又被某个新问题折磨的大脑发胀,不得不减负。可怜的矮脚松悠悠的在河堤边展示他优美的身姿,如那T台美男俊女。白堤旁的石拱桥上的石狮子也耐不住寂寞了,眼望着桥下潺潺溪水叫嚣着从身下淌过,他兀自自竖起耳朵,愁眉立目恐吓着路人,立逼得桥头的小青龙吱吱的缠上桥墩,差点腾空而去。我可怜起了他们,忍不住伸手抚摸了一下,小女却生生的被吓得缩回了柔荑似的小手。

桥下水无声的哽咽着,清石见底,芦苇丛生,一不知名的黑头白身的鸟儿从身边掠过,小女一声尖利的锐叫,吓得鸟儿惶惶窜入芦苇丛中,立即招来妻的大声埋怨声。女儿却全不理这些,只顾玩自个儿的,一直跳跃着、欢奔着,妻没办法,只能紧紧的跟在她身后,生怕有一点闪失。我独独的紧跟在她们的后面,漫无目的搜寻着。女儿的红衣服在这寒冬里,格外醒目,仿佛一只花蝴蝶,戏弄着飞禽游鱼。下得桥来,缘堤边西行五米,就是如巨型馒头般一座土山,山无气势,不能称作山,只能算个土丘吧。沿人工砌成的十字形水磨洗的石板路,拾阶而上,四周那矮矮的松、杨、柳如卫兵似的迎接我们的到来,微风一吹齐刷刷的欢呼,个个虔诚的如同仆人,惊得山顶八角亭里一对情侣顿作鸟兽散,乐得小女得意了好半天。

站在土丘上极目远眺,只见斜漠漠的天空中几只红鱼似的风筝滋滋润润上下游窜,又引得小女站立不安,立马向山下广场跑去,无奈,只得跟随其后,被行人常年踩踏的青砖光滑如镜,稍不留神就会摔倒。惊奇的是一簇簇月季花还在吐艳,在寒风中争奇斗妍。青砖的尽头是一个长方形广场,一个老者正在一角转动轮子,那根线紧紧的牵扯着想要飞翔的纸鸢。我转过绿色长廊,却发现玉兰树后藏着一只巨大的海子。或许是海子的强大,抑或是夕阳余晖洒落在湖面而抖起的金色丝绸而震惊了我,我大呼一声,妻和小女也跑过来了,她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所倾倒,一齐欢呼着,拥向了湖边。霞光点点,碧波万顷。此时,我方才明白,长年久居北方的人,常对平原上忽然能有这么多而宏阔的水分外惊奇,因为是没有见过海的缘故。故把水稍微多的地方统称为海子。

日光更艳了,仿佛一只巨大的红灯笼圆圆的挂在了天际,天也更加辽阔了。踏上了横在湖水上的铁板桥,晃晃悠悠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一瞬间回到了古赵国,也是在这么美的日子里,赵王带领他的所有宠姬曾泛舟在这湖水上,要不怎么叫龙湖呢,可此时,却少了充盈在天地间的丝竹管弦之声。哦,是,是了,莫非我是那幼小的嬴政,寄人篱下,也曾多次偷偷的跑在了这龙湖之外,遂心生嫉妒意,后来造成他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龙湖啊龙湖,莫非你那神秘的过去都隐藏在这碧波荡漾光怪陆离的波光中,可从来没有人读懂过你。

就在我正在恍恍惚惚的沉思间,一阵现代歌曲从桥那边陆地上顺着潮水返过来了,把我从古代拉回到了现实。妻女已在那边招手,我急忙顺着步过桥,赶到了湖边的她们身边。越过窄窄的石拱桥,又进入了一片巨杉木树下,树下都是锻炼的老年人,抖空竹的、打太极的、拉二胡的、钓鱼的,无心观赏。转过一片竹林,就发现旁边的芦苇花深处,几对青年男女正在拍婚纱照,妻倒在旁直羡慕起他们来。呵!看青春美丽,忆流光年华。我嘲嘲的无言暗笑了一声。

北安市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施肥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价格刺激等因素影响, 生产者对农作物产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肥料的投入量不断加大, 投肥成本居高不下。现有的施肥方法和观念已背离了农作物的施肥原理, 甚至出现了“报酬递减”的现象。归纳起来在农业生产施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重视化肥而轻视农家肥, 易发生土壤次生富养化

从近几年的施肥调查情况可看出, 有机肥的施用量越来越少, 只种地不养地, 致使地力减退, 耕地变得贫瘠板结, 有机质含量下降。据测算, 北安市有机质近20年下降1.5~2.0个百分点。物理性状恶化, 甚至出现了不施有机肥的“卫生田”。大量施用化学肥料, 导致肥料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使土壤养分库的养分增加, 加重土壤负担。

1.2 施肥品种单一

当前农民在肥料使用上严重存在着“重视化肥, 不施农肥, 忽视微肥, 轻视菌肥, 不种绿肥”现象, 主要表现在肥料品种单一。这样使得肥料利用率降低, 耕地质量退化。而区域化肥、农肥、绿肥、菌肥应全面发展, 不能失衡;化肥养分不能单一, 氮肥、磷肥、钾肥、微肥配合施用, 作物缺什么补什么, 力求做到养分按比例平衡供应。

1.3 盲目加大施肥量, 施肥方法不科学

目前北安市农业生产中主要存在化肥施用量过大, 且养分不均衡。特别是磷肥用量过大而钾肥的施用量普遍不被重视、微肥的施用量更小, 农家肥、生物肥料施用比率较低;尿素、磷酸二铵的施用率较高。大量、单一地施用某种化肥, 养分单一消耗, 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 造成经济损失。此外, 由于没有良好的施肥方法, 导致养分大量流失, 如氮肥施用过浅, 易蒸发, 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浪费了大量肥料。

2 施肥对策

2.1 多施有机肥

有有机机肥肥属属完完全全性性肥肥料料, 不不仅仅矿矿物物质质养养分分含含量量高高, 而而且且含含有较多的有机质, 还含有钙、镁、硫、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以及刺激植物生长的特殊物质, 如胡敏酸、生长素等。有机肥最好作基肥, 要施足。有机肥不仅肥效期长, 而且对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非常有益[1,2,3], 还能使土壤的保水、保肥、保温性能增强, 可以缓慢释放养分, 保证作物长期的养分需求, 因此农作物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辅助以化肥。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可以协调养分的释放速度, 提供作物长期有效的营养。

2.2 根据不同作物特性, 选择性施肥

施用化肥能提高前期产量, 因化肥养分含量高, 能迅速提高供肥水平的优势, 但要因不同作物施肥。如:因大豆有根瘤菌, 应多施磷肥, 有利于自身固氮;玉米、水稻等禾谷类应多施氮肥;叶菜类也应多施氮肥;块根、块茎应多施钾肥;对忌氯的甜菜、西瓜、草莓、马铃薯等钾肥应施用硫酸钾肥。

2.3 掌握正确的施肥量

农作物形成100 kg籽实所吸收氮、磷、钾数量是相对固定的, 如大豆形成100 kg籽实需氮、磷、钾分别为7.2、1.8、4.0 kg;玉米形成100 kg籽实需氮磷钾分别为2.5、1.0、2.2 kg;小麦形成100 kg籽实需氮、磷、钾分别为3.0、1.3、2.3 kg;水稻形成100 kg籽实需氮、磷、钾分别为2.4、1.1、2.0 kg。因为各种作物形成100 kg籽实需氮、磷、钾不同, 所以合理施肥应遵循养分归还 (补偿) 学说、最小养分律学说、报酬递减律学说、因子综合作用率学说。

2.4 把握好施肥的2个关键时期

一是作物营养临界期。该时期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出现对某种营养要求在数量上虽不多, 但是极为迫切而不可缺少的时期, 如在该期供应不足, 则将给作物产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多数作物磷、钾肥的营养临界期出现在幼苗期或生育前期。如:玉米的紫苗病就是磷肥临界期的表现;氮的营养临界期玉米在幼苗分化期, 小麦在分蘖期, 水稻在三叶期、分蘖期和幼苗分化期。施肥必须抓住该关键时期, 否则产量下降。二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该时期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一个需要养分最多、吸收速率最快的时期, 在该时期施用肥料效果最明显、增产效率高。该期一般在作物周期中的中间, 正处于作物旺盛生长或营养生长交错期内。从作物长势看, 生长迅速因而消耗养分最大。各种作物又有所不同, 如禾谷类作物中玉米在大喇叭口至抽雄期, 为氮的最大效率期;小麦是在拔节至抽雄期;马铃薯氮营养期在花期前, 而块茎膨大期则为磷、钾最大效率期。这一时期施肥效率最高, 增加的生物量最大。

2.5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 提出氮、磷、钾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 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4,5,6]。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 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永林, 张淑香, 李小平, 等.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钾状况及速效供应能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 (S2) :286-291.

[2]李继明, 叶学春, 张全智, 等.农产品的肥料污染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9) :29-30.

[3]赵广才, 刘利华, 张艳, 等.肥料运筹对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华北农学报, 2002 (4) :82-87.

[4]郭小军, 王晓燕, 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9-10.

[5]王丽, 贾明英, 任玉彪.四子王旗测土配方施肥现状与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96-97.

北安游记散文 篇8

关键词:分类教学;游记散文;教学过程

一、分类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分类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盲目无序的弊端采取的一种教学。它是以教材、教法和课型为研究对象,以加涅目标分类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帮助广大教师能自主进行目标分类教学为研究目标和方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教学能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编者的编书行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材中不同课文的文体特征确定其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根据分类教学的理念,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其不同的文体特点。游记,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对一次旅游过程的记录。是一种以轻松、生动的笔触将旅途中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叙写出来,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的文学体裁。它一般分为“赋”“书”“序”“记”四种类型。

游记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记游为基础。不管这记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2.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但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3.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由此可见,“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散文的三个要素。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也有其独特之处。

除了朗读、识字解词外,每种类型的文章根据其文体特点,都应该具有体现其自身特色的目标。比如说明文,其目标的独特之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特点说明白;议论文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阐明清楚,让别人心服口服。小学游记散文教学和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还应有以下两方面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游览时的心情。(2)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其中后者是游记散文最本质,也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的目标。

三、游记散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游记散文是由“游踪”“景观”“情感”三个要素组成的,这是探讨游记散文教学的基本依据。鉴于散文游记的文体特点及其独特目标,我们认为游记散文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循踪—览景—悟情—仿作。

1.循踪

循踪,即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游记线索。游记类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即人们常说的“一线串珠”。教学中应首先找到这条联结珍珠的“线”。只有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教学才会学而有序,才会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所帮助。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按空间转换,即移步换景

按这一顺序写的文章最多。如,《九寨沟》先写“一进入景区”看到的景色,再写“继续向纵深行进”看到的各种异兽珍禽。《颐和园》也是很典型的移步换景,先写了进入大门后就能看到的“长廊”,再写走完长廊后看到的“万寿山”周围的美景,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后看到的“昆明湖”的美景。这类文章一般在每小节的开头,就会直接交代参观的地点或景观,所以每小节的开头很值得我们关注。

(2)按时间推移

如,《登泰山观日出》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配以地点的变换来描绘景观。时间推移的角度:“凌晨2时半”—“4点半”—“天已微明”—“7点10分”;地点变化的角度:“山脚下”—“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两种游记顺序交织在一起。

(3)按想象变化

有的游记作者并无“游”,或者说并无“身游”,但却有“神游”。整个游记是通过想象而成就的。由于不是依据实景实物写就的,因而文章更具浪漫色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此类文章的典型。

2.览景

览景,即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文中景物,体会游记内容。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精髓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学应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这里的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即“抓特点”;二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即“学方法”。

(1)抓特点

我们去一个景点游览,这里可欣赏到的景物一定有许多,大到雪山瀑布,小到花花草草,我们到底该写什么呢?当然是写这些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最与众不同的一些景物。如,《九寨沟》一文,作者就是在九寨沟众多景物中抓住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方面来写的,因为这四个景观被称为九寨沟的“四绝”。其中又以“平湖飞瀑”着墨最多,因为水是九寨沟之灵。民间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说法。既然被称为“四绝”,那这些景物一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为此我们通过文字来欣赏这些美景时,也一定能体会到它们的奇特之处。如,九寨沟雪峰的高、亮,湖水的清澈,小動物的活泼、灵动……只有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真正体会到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2)学方法

游记散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将这些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即“学方法”。这里的“方法”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如,《九寨沟》一文中用宝石比喻湖泊,用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比喻瀑布飞流而下的盛况,生动地描写出了九寨沟湖泊的清澈和瀑布的壮观。有时一些游记散文会比较偏向于说明文,这时的“方法”可能就是一些说明方法。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就是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宽。

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游记时,要随时关注作者写景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3.悟情

游记散文与说明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要记述、反映一个“形象”,都要使用必要的方法以突出该形象。但说明文有两条线,即“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方法”。游记则除同时具有上述两条线外,还要加上表明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条情感线。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因此,我们在教学游记散文时,要时时注意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情感。

情从何来?情当然是从文字悟出来的。如,《九寨沟》中写“异兽珍禽”部分,一个“窥视”,一个“若无其事”,一个“美滋滋”,将小动物的快乐自由和自己对小动物、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游记散文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情感。

4.仿作

如果说游记散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的话,那么“仿作”就是检验这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游记的写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是说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就能自己写出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游记来。因此,我们的“仿作”应该选择一个小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切入口。如,《九寨沟》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某个景物或小动物的特点”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九寨沟其他的一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经过几节课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后,就可以仿照某一篇游记,自己试着来写一篇完整的游记了。

综上所述,依据分类教学理念,游记散文有其特有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按照“循踪—览景—悟情—仿作”这样的教学思路,一定能充分发掘出游记散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二手房屋买卖合同范文下一篇:东南大学建筑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