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2篇)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核心提示:本节课上的是“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题目中的条件,在我黑板演示划线段图之后,让学生在下面画图,有部分同学画的不是很美观,有些同学不会画,在我投影出示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图画的更好些。...

本节课上的是“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题目中的条件,在我黑板演示划线段图之后,让学生在下面画图,有部分同学画的不是很美观,有些同学不会画,在我投影出示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图画的更好些。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热情,复习课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复习课的质量、解决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呢?下面结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中的“复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此谈几点想法:

一、要准确定位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复习课也不例外。“复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的目标是:要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应用;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恰当选择复习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什么是复习?复习即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其巩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游戏活动、丰富学习材料情景等把复习课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如在游戏中检验口诀的熟练程度。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把全班学生分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对口令说7、8、9的乘法口决;2.在本上分别写出得数分别是12、18、24、36的乘法口决;3.写出只能算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的乘法口决。在情境中检验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练习:情景图1:一支钢笔7元钱(钢笔图),小明买了5支这样的钢笔一共多少钱?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并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复习乘法(或加法)意义;情景图2:独立完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16页第1题(共3道)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复习除法意义———平均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这三道题都有一个收集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的过程。独立完成后,说出列式的依据或对列出的算式进行适当的解释,从而体会数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这一练习具有丰富情景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激情高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三、要把握复习课教学的能力提升时机

通过以上练习后,学生“讨论”的恰当时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板书,让学生适当对算式进行解释或说出列式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上面教学环节练习中的情景图1列出算式后,通过比较、解释,学生很容易加深理解“求几个几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算可以,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第2题的第(1)问“平均每盒装几个?”第(2)问是“需要几个盒子?”更能体现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第(3)问“平均每盒装几个?还剩几个?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巩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算理。即由以上几题可知,乘法本质是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本质上是———平均分。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在抽取这些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复习课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复习课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也需要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训练,首先读题目是收集(包括选择)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其次细致观察图形及数量、认真读图和阅读题中文字也是认真审题的过程。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实际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一数量关系分析本质上是应用加、减、乘、除法的含义。为此我选取本册教材第56页第6题和117页第8题让学生来练习,在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基础上来解答。学生也是要在经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的,这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落脚点和关键。

五、要重视复习课中的评价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体育大课间学生转呼啦圈的情况。图中呈现的信息有: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数学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出对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理解并学会“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出示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你问我说”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理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先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寻找与二年级相关的数学信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操作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述题意。教师先大胆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线段的长短比例、上下位置、条件与问题的标注方式等等。“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这句话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应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正确地表达题意:二年级的人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年级的2倍一样多,一部分是再多出的5人,从而切实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是引导学生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可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读图,从条件入手,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一年级的2倍能求出来吗?”“多5人呢?”也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读图,从问题人手,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条信息?”“先求什么?”然后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尝试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18×2=36(人),36+5=41(人)。

第二个红点问题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根据线段图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在明确问题后,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再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个红点的方法自己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应该怎么画?”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18人的3倍,然后按合适的比例从后面取出其中的一小段用虚线表示出少的2人。

接下来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尝试列式解决。在交流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来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3倍是多少,再求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18×3=54(人),54-2=52(人)。

此外,本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可以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第3、4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第3题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白“限乘”的含义,是指最多能乘坐的人数,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我学会了吗?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例5编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的问题。教材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与“分析解决”环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们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和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在前面学习1~9的过程当中,小朋友表现得非常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观科技馆。先让我们一起去租辆车吧!

课件出示:2名教师带队,30名学生在停车场租车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一辆大客车座位示意图。

【探究新知】

学习例5。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三(1)班有30名同学,有2名带队老师。停车场里有大客车停在那里。

生2:我发现大客车上的座位有8排,前面7排的座位数相同,每排都有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名师生?

生2:大客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3:租一辆大客车,老师和学生能坐得下吗?

师:你们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上面提出的数学问题吗?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30+2=32(名)

小组合作交流,探求解决第2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生1:我先算出前7排的座位数,再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前7排每排都有4个座位,也就是有7个4,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4×7=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就是:28+5=33(个)

生2:我会列综合算式:4×7+5=33(个)。

师:这名同学列出的是乘加算式,在这样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4:我是把座位竖着数的,有4列,每列有8个,中间还有单独的1个,我列的算式是8×4+1=33(个)。

生5:我先分别算出过道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过道左边有2×7=14(个),过道右边也有2×7=14(个),这样一共有14+14+5=33(个)。

师:一共有32名师生,大客车上一共有33个座位,租一辆大客车,坐得下吗?

生:32<33,所以能坐得下。

【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题意和情境图,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35个小朋友和一盘鸡蛋。

生2:横着看,有6行鸡蛋,前面4行每行有6个,后面2行每行只有5个。

生3:竖着看,有6列鸡蛋,前5列,每列都有6个,最后一列只有4个。

师:“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蛋够吗?”这个问题怎样理解?如何把“鸡蛋”跟“小朋友”联系起来?

生: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需要35个鸡蛋,问这些鸡蛋够不够,需要先求出盘中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再跟35比一比就知道了。

学生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课堂小结】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篇5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计算应用题是一个质的飞跃,解答两步应用题需要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中间的问题,正确地选择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分析和解答策略,可以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会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运用谈话与讲练、导与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视、听、思、议、说、做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参与中不断感知发现寻找策略,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我采用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动手实践、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理清思路,同时学生也会在活动中品尝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情境引入;(二)解决问题;(三)拓展辨别;(四)练习提高;(五)全课小结五个教学环节,整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就从这五个教学环书 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l、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发现小朋友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注重说衣服的数量是按照什么做单位来计算的?(请一个小朋友站起来),问:“你的上衣和裤子是一起买的?还是分开来买的?”“你的呢”

(这样的谈话提问,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教学资源解决“件"和“套”的区别,同时为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2、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播放课件,情境是妈妈带着小玲去买衣服,售货员告诉她们:“裤子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放完后提问:

①你从片子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他们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生:算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生活情境,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并激发去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

l、教学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2、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图的图意。

3、提问:这个问题需要几步来解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者相互评价。

4、总结两种解法,并引导学生比较。

(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体会成功的过程,同时通过自主探索,自由发言,相互评价,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辩别

1、如果把原来的问题改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小朋友会解决吗?

2、这跟原来的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问题的变换,在设计上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四)、练习提高

l、P43.1、出示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P44.2、指名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说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3、P44.3、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

4、P44.4、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每步计划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反馈纠错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一、认真读题

“认真读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学生只有在读懂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 才有可能正确解题。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解决实际问题”通常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 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背景, 信息表达形式非常生动活泼。我就常要求学生看图叙述题意, 特别是要把条件和问题表达清楚。

例1 一年级 (下) 中的一条题目:图上显示小猴已经采了23个桃, 树上还剩5个桃, 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先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 引导他们这样想:“还剩的”是部分, “采了的”是部分, “树上原来的”就是两部分合起来的“全部”, 因此用加法计算。

二、圈圈信息

学生经常在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 列错算式, 我就要求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 再从题目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关键词, 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列式解题。

例2 三年级 (上) 有一题:图中呈现一个盒子, 盒中有6个杯子, 还写着:每个茶杯4元, 问买3盒茶杯一共要多少元?这个题目有两个条件, 4元和3盒, 可能一不小心列成4×3=12 (元) , 但通过仔细读题, 会发现求3盒茶杯多少钱, 而不是3个茶杯多少钱。从图中看出每盒有6个杯子, 3盒就有3×6=18 (个) , 18×4=72 (元) 。如果在读题的时候将关键词3 (盒) 、每 (个) 用笔圈出来, 就很容易做对题目,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思考习惯。

对较难理解的句子, 可以拆分句子, 通过仔细琢磨, 逐个理解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和关键词从而把握整个句意, 或者换一种说法,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语句, 也便于把握理解。

例如:一捆电线长1000米, 第一次用去350米, 第二次用去450米。现在比原来短多少米?现在为什么会比原来短呢?原来是用去了。换句话说, “用去的米数”就是“现在比原来短的米数”。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筛选、整理。教学时, 可以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 寻求答案。

三、画图解题

有些题目, 思维性比较强, 如果在解题时盲目试算或猜测解题方法是很容易做错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画草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例3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男孩割草28千克, 女孩割草比他少8千克, 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像这样的题目, 如果用线段图一画, 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例4 一年级 (上) 的两条思维训练题: (1)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的前面有4人, 小红的后面有8人,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从前往后数是第4个, 从后往前数她是第8个,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这是两条不同的题目, 学生往往把第2题也做成第1题, 但如果用一些简单的符号 (比如圆圈) 代表这些小朋友, 在纸上一画, 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四、检验反思

很多学生检查、验算的意识不强。计算出结果后, 就认为已经完成解答了。所以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将计算结果放到题目中去检验, 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情境。

例5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红花有20朵, 是黄花的5倍, 问黄花有多少朵?这样的题目, 计算出结果后, 通过验算是很容易看出结果的对与错的, 如果经常要求学生学会检验,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52页《连乘解决问题》。指导思想:

《标准(2011)》中第一学段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基于课标的这一思想,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宗旨。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为学生有效学习导航。在落实“四基”、“四能”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不仅会思考,而且思考有深度、有宽度、有效度。设计理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确立学习的信心。教材分析: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初步理解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今后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两位数乘法方法也已经掌握了,学生有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这些已有经验为本课所研究解决的连乘数学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共分五个环节:(1)激活经验、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提醒大家笔算乘法时要注意的问题入手,作为复习前一节知识和为本节学习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2)自主探究,培养“四能”。放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3)尝试应用,夯实“四基”。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4)灵活运用,强化“四能”。通过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购物游戏形式组织练习,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5)回顾总结,反思提高。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笔算乘法,你觉得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的学习经验走进生活中,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培养“四能” 1.创设情境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自主探究

(一)(1)从这道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汇报)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①小组为单位汇报

②师总结出示: 每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 5箱能装多少个保温壶?

一共卖了多少钱? 2.独立解决并汇报前两个问题。

自主探究

(二)一共能卖多少钱?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思路。

解法一:45×12=540(元)解法二:12×5=60(个)540×5=2700(元)60×45=2700(元)

(1)汇报解答思路和计算过程。

(2)尝试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小结:知道了数量和每个保温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总价钱。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相互检验。

三、尝试应用,夯实“四基”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个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1)用你喜欢的连乘方法解答。

(2)汇报解答思路和过程。

四、灵活运用,强化“四能” “超市购物”游戏:多媒体呈现超市里的购物片段与画面:一些物品的单价及数量

牛奶:一箱18袋,每袋2元; 饮料:每箱24听,每听3元; 方便面:每箱30包,每包2元; „„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轮流推选售货员和顾客,其余同学按照顾客的购物需求进行计算,再由售货员来判别对错。

五、回顾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板书:

连乘解决问题

解法一:45×12=540(元)解法二:12×5=60(个)540×5=2700(元)60×45=2700(元)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分步列式解决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谈话: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花果山动物开运动会,请问什么动物没有来?(大象,大象呗。大象被装冰箱里头了。)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单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联系已有的经验,学会发现问题,设计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情境收集,提出问题

谈话:你们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两只猴采桃的情境。大猴子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子说:“我采了6个。”

提问:从对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说明:以对话形式呈现生活原型,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充分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并在四人小组中,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想法:

(1)从条件想起的: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可以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联系小猴采了6个,就能算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追问:怎样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用下加线画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

(2)从问题想起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知道大猴和小猴分别采了多少个;由于小猴采了6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

引导: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猴采的个数已经知道。因此,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才能算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反馈后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36+6=42(个)

提问:“12×3”求出来的是什么?“36+6”求出来的是什么?

回顾:这道题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指出: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问题了。(板书答语)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注意写出完整的答语。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那么,怎样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师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36-6=30(个)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想法和计算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的是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3.比较。

谈话:比较例题和“试一试”,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在解答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明确:相同的是都要用两步计算,都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第一步都用乘法算。不同的是例题求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算;“试一试”中的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

说明:沈重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单要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应是教师展示预设的思路和算法,不应是学生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反思体验的过程。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这样,就在学生内部萌发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解决了猴子采桃的问题,我们该买票进花果山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买票情境。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解答?着重引导学生交流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浇树情境。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想的。

提问:解答乘加、乘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在思考时你有什么好经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兔子拔萝卜情境(小白兔每篮16个萝卜不出现)。小白兔说:“我已经拔了2篮。”小灰兔说:“我拔了19个。”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提问: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发现,缺少小白兔每篮里拔了多少个萝卜)你认为每筐萝卜有多少个呢?学生补充条件并解答,教师提醒学生把答语写完整。

4.谈话:猴大王看到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水果套餐。

课件同步出示:苹果2盘,每盘6个;桔子1提篮24个;一把香蕉12个;3盘桃子,每盘16个。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性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说明:再次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拓宽生活原型呈现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从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积淀经验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2.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3.情感目标: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1.区别时间与时刻。教具、学具: 投影仪、钟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

1)同学们外出旅游时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2)投影出示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下午14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

4)根据你所了解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做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板书)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时间计算

(板书:时间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2:20和2时20分

A:2:20是指晚上2:20或下午2:20那一刻。即这2:20表示时刻

B:2时20分是指某一活动经过的时长有2小时20分。即这2时20分表示时间。

这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慢慢自己总结。2.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1)出示例题。

一列火车本应 11 : 40 到达,现在要晚点 25 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2)读题,理解题意

(3)重点词语:“晚点”是什么意思?(4)思考如何列式,注意什么?

11:40+25分=12:05 答:

(5)检验后作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1:小明从家到学校至少要25分钟,学校8:10上早自习,小明要在什么时候前出发才不会迟到?

8:10-25 答:

2:一场电影从14:30开始放映,放到16:10结束,这场电影放了多长时间?

分=7:45

16:10-14:30=1时40分

答:

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发现?在今后作业中我们该注意哪些地方和细节?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心

爱心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难点: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只含有加、减或乘、除法一步计算的方程。那学习方程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在你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中学、大学阶段,会经常用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初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即使隐蔽一些,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算术方法解决也不太困难。相反地,学生会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写的字太多,太麻烦,会以为这是多此一举,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一般都会存在的心理障碍。鉴于此,教师进行这样的学习动员,从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两个方面阐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对于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会起到作用】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7。

师:请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题)

生1: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也就是36千克。生2:今年的体重减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师: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x+2.5=36 x=36-2.5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可以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36-x=2.5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师:这个答案对吗?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学们说一说。生1: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生2: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师:回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教学例8。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8题)

生1: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生2: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师:尝试自己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订正,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由以前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知和技能的一次跨越。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启发,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归纳明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三、课末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2.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课堂作业设计

A类

小明将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李明和王强结伴旅游,李明带了3000元。两人用去同样多的钱后,李明剩下的钱比王强剩下的多500元。王强带了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解:设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4x=72 x=18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8厘米。B类:

解:设王强带了x元。3000-x=500 x=2500 答:王强带了2500元。教材习题

教材第9页“练一练” 一头非洲象 一头蓝鲸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x吨。33x=165 x=5 教材第10页“练一练” 香港青马 杭州湾跨海

解:设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x千米。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1

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注重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掌握方法。

三、重视识图能力、解题思路训练。想想做做的第1、2题是看图列式计算,练习时首先安排看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及思路的针对性练习,再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道习题中说问题的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习惯算了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就认为是两条线段的总和了。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

1. 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一次,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篇1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成人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成人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成人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成人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上一篇:师生情作文350字下一篇:党建工作推进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