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精选9篇)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我着力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整个知识逻辑结构上, 以“发现事件———论证事件———分析事件”为布局, 由表象的“生活变”向本质的“体制变”、“路线变”深入, 做到探“源”、循“流”、追“势”。整节课内容浓缩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 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 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也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整个教学逻辑结构上, 我引导学生把口述史学方法引入课堂, 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达到如下学习效果:

基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再造, 特别是学生对 (绍兴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史料的搜集与梳理, 使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进一步提高, 并产生批判性思维;

基于唯物史观的运用, 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能有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 通过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分析, 引导学生感悟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全面认识。

通过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和规律, 利用已掌握的史实和的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 从而使学生能从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 真正做到了“读史明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不可分关系, 产生发奋图强、投身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机。如围绕“变化”看十一届三中全会, 生活变———指导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社会调查,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变化的调查采访,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制变———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活变化的背后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政策变———通过两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节选, 揭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均源于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汇报、介绍他的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寻找改革开放前后普通百姓生活变化的故事、照片等。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加深学生对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 由学生主动感悟时代的变化, 在课堂活动中生成对于巨变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感受个人的生活状态变迁, 启发学生从深层次 (体制) 角度理解变化。

讲授新课:

(一) 一番巨变

1.生活变 (农村)

(1) 出示同学们课余时间调查访问时拍摄的视频 (对诸暨市阮市镇兰岭村李大爷和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斗门镇南星村钟大爷的采访) 。

设问:李大爷和钟大爷描述中的农村改革前后, 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集体化生产到家庭、个体经营;农民从生产积极性低、磨洋工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从日子过得苦到生活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生活的变化,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表达的学习能力。初步认识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2.体制变 (农村)

(1) 钟大爷刚才视频中讲到的包产到户的做法, 最早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的。出示“生死文书”, 介绍小岗村民为什么要冒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生活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体制变。通过小岗村的事例, 引导学生感受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及小岗村民的首创精神。

(2) 出示粮油生产包干到户合同和《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表》,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包干到户合同的解读, 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表, 使学生全面体会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

(3) 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施的过程。

(4) 出示《1980—1992年绍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总收入统计图》,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设计意图】

引用学生熟悉的绍兴地方史资料, 将身边的历史与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图表,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

3.政策变

农村体制的变化与一次重要的会议有关, 这次会议为体制的变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片和公报节选材料 (农村政策变)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 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设计意图】

通过公报揭示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变化。体会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同时对制定这一重要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形成初步认识。

2.出示反映改革前城市经济状况的两则材料。

1979年, 一个芝加哥大学研究制度经济学的香港青年学者到广州游历……他见到两个女工每天都在几百方尺大小的地上扫树叶, 这似乎就是她们的全职工作;同时, 修补墙上的一个小洞需要三个人—一个人拿着一盘灰泥, 另一个人将灰泥往洞里涂, 第三个人则在旁指着那个洞。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改革开放之前, 国企婆婆多, 管得严。……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企业买套设备, 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设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当时国企存在什么现象? (政企不分, 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

【设计意图】

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 引导学生感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说明党中央已经看到了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严重问题, 并作出了政策调整 (城市政策变) 。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的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公报体会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同时对制定这一重要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形成更深的认识。

4.出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摘选 (城市体制变) 。

设问:1984年国务院多部门颁布多项措施简政放权, 放了哪些权?

三、在产品价格方面……企业有权自定价格, 或由供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协商定价。———产品定价权

五、在资金使用方面, 企业可将留成所得的资金, 分别建立……和奖励基金, 并有权自行支配使用。———资金支配权

六、在资产处置方面, 企业有权把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和有偿转让。———资产处置权

八、在人事劳动管理方面……厂长 (经理) 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 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人事劳动管理权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放了哪些权的概括, 学生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 国企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比较形象具体的认识, 能自然而然体会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起到增强企业活力的作用。

5. 出示材料1980—1992年绍兴市工业生产总值图 (城市经济变) 。

【设计意图】

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活力, 以及绍兴经济变化。

6.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 邓小平访日视频, 结合视频思考:如果你是访日随同人员, 你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还原“历史现场”, 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历史, 通过现象、总结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7.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和图册, 梳理1979-199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通过地图来进一步认识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依据时间线索, 左图右史, 自主阅读教材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 一条新路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 概括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 分析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特殊道路, 如以发展农业作为基础和先导, 利用世界一切先进文明……如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单一经济成分→多种经济成分;封闭半封闭→全面开放) ,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解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分析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为主题升华作铺垫。

主题升华:

出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数轴图, 回顾中国现代化历程。

设问:如果把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段, 应该以哪个事件为界限?说明理由。 (以新中国成立为界, 此前是中国对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此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建设时期,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

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 感悟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全面认识。

尾声:

30多年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那时起,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 历史性地改变了神州大地的面貌, 最后让我们一起通过同学们收集的改革开放前后绍兴发展的图片, 再一次了解新变化, 感受大转折, 畅想新希望。

展示绍兴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的图片, 在走进新时代乐曲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

呼应开头, 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的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对比图片, 升华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可.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 2015 (22) .

[2]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学习与探索, 2016 (1) :146-153.

初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团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11课,分为两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前者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分布格局与新中国成立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后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节课讲述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政策和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状况的关键一课。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事史实,并学会分析其重要意义。

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处理和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利用影像资料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重点设置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其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八年级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一知识设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进行分层教学,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这一节课,知识点多,相关的资料也很多,学生大多从影视、网络、现实生活等渠道有所了解,但是对本课中涉及民族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分析不够全面。因此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问题具体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兴趣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问题导入,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对于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设置砸金蛋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三个金蛋,里面包含三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抢答,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你知道少数民族哪些有特色的服饰?2、你知道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或活动?你知道哪几个少数曾经统一中国?设置这几个问题既符合八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的进入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问题导入,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对于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设计一则新闻报道,由老师担任新闻记者,给大家报道关于民族团结的新闻。

请同学们听一则新闻,

7月18日电(记者 秦磊)彩袖飞舞,锣鼓喧天。18日,青海省首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15.8万名各族人民载歌载舞,迎来了建县50周年的喜庆日子;遍地飘香的油菜花,还为他们带来了一个盛载着丰收的欢乐节日:“2019祁连山之夏——油菜花节”。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隶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县6902.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回、汉、藏、蒙古、土等22个民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72%,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41.09%。

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青海省委、省政府、海北州分别派出代表团并致贺电祝贺门源县建县50周年。开幕式结束后,门源县各族人民还举行了盛大的歌舞活动。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鉴于这节课内容前者理论性比较强,后半部分比较庞杂。因此,我主要以西藏地区为例讲授本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中,我先出示“五十六民族分布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第一段内容找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能轻松的掌握基本知识点。

然后进入“西藏历史之旅”

提出问题“西藏地区什么时候开始中原王朝进行密切交往,随后都有哪些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举措?”

【设置依据】这个问题的设置侧重帮助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知识,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汉两族人民团结互爱,同时也体线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

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来到西解放初期,让学生观看观看“西解放初期”的相关视频。

随后回答问题

1、西藏何时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全称是什么?

2、这个名称体现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有何意义?

【设置依据】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这两个问题是有梯度的设置,层层深入,让学生具体的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让学生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实行后还在哪些地区实行,结合课本让学生说出五个省级自治区,并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讲解我国自治区的级别划分,在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实施有所了解后,让学生结合课本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此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学习层层递进,掌握知识,这正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人民能带来哪些政治权利,播放关于西藏人民代表大会的视频,观看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分组讨论。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达到了生生互动,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政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认识,我设置了“火眼金睛”环节,出示一段理解关于民族自治制度的一段话或几个事件,让学生找出其中几处描述错误的地方,以此巩固这一子目学习的内容。

接着给学生出示课本57页右上角的黑体字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面的规定。

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突破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到底有哪些巨大发展变化,由此进入第二个子目各民族共同发展进行学习。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这一子目内容具体体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少数民族地区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状态能迅速融入到此部分当中,我会给以图文配合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解放以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生活状态。

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我会播放有关“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的视频,让学生讨论,从视频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西藏地区变化了解多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进行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带了了契机,给学生介绍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后,少数民族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最后由我提示学生,归纳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所实行的措施。

在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谁知道有关少数民族的一些品牌商品或旅游名胜”让学生积极抢答。

【设置依据】这个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的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的工作者,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

最后播放藏干部孔繁森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

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支援少数民族的志愿者,你想为这些地区做些什么事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树立帮助他人的高尚情操。

四、【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后,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几道选择题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在此基础上,展示西部大开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体现各族人民万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联系建国以来我们在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近年来涌现的感人事迹,领悟新时代所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作为一名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去体现这种精神,由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感情的升华。

四、【课外拓展】我会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结合课本活动与探究并完成相关内容。

①学习少数民族歌曲。

②理解歌词意义。

③在班级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歌咏比赛。

④收集某一少数民族歌曲,并能从歌曲中体会其民风、

民俗和特点,找适当机会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在本主题中是学习的重点,同时在知识的关联中上承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下启本主题的学习内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会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在兴趣上对历史与社会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在思维方面,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我探究意识强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记忆方面,对刺激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历史新课标中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历史教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在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与“阅读法”、“讲授法”、“列表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利用。学法主要以“探究合作”为主,通过自学辩论、会场模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时政导入法(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唱读讲传”活动吗?

生:参加过。

师:会唱红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唱首红歌,考考大家,好吗? 生:好!

师:选唱《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新课教学:

(一)阅读感知——构建网络(3分钟)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本课知识要点。在初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图说历史——“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7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邓小平的头像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邓小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复出的?

邓小平的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小试牛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分钟)

形式:辩论赛

正方:“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用在自己的辩论中,懂得举证。在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前提下,懂得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四)情景再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分钟)

形式:模拟会场

设计目的:创设会场情景,将“死”的历史“活”起来,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用会议报告的形式呈现,二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借会后的讨论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进而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列表对比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3分钟)

结束新课:信息反馈——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3分钟)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4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改进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案 篇5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形成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语言叙述或讲故事、看视频材料等形式展现历史;以角色扮演、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冷静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到伟大历史人物的理性心态。

●教学重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教学难点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升华。

教学方式:“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1)查找“转折”和“拨乱反正”词语意思,扎实而准确地掌握知识。

(2)搜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出台背景和过程。

(3)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辩论。

(4)组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小组。

●教学渗透点

(1)真理标准这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4)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领袖品质和风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资料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2)书籍《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3)从相关网站下载的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教学引导

展现问题:请用简练的语言谈谈你对“转折”的理解是什么?

大家对转折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出示本课标题)

示例:

1.承上启下

2.与以往相比差异很大

3.前后不同

4.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或形势等。

展现问题:

从学生的畅所欲言开始,激活与引领思维。

(问题切入巧妙与恰当)

伟大的历史转折体现在哪里呢?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领略其变化。

(1) 语言叙述“__”带来的危害;

(2) 歌曲赞颂万象更新。

“____”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十年,政治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思想上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播放mtv《春天的故事》

这样前后巨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呢?转折之前是徘徊。

体会转折:

倾听与欣赏中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体会转折

以转折前后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史实增加感性认识。体会转折的具体内容。

以歌曲渲染转折后的巨大变化

探索新知

徘徊

粉碎“__”后,人们强烈要求对“____”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____”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看幻灯片“两个凡是”),实质上还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这实质上是“左”倾错误继续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如何给予有利的回击呢,可谓是“绝处逢生”,大家听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极强的理论文章,实际上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华国锋等的压制,但由于邓小平等多数中央领导人的积极领导和支持,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首先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让人们“耳目一新”。

(1)讲述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从此开始了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以讲故事的形式切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一内容也非常重要,给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所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正确呢?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认识的呢?请同学们看粉碎“__”后的一场大讨论。并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 这场辩论的目的及性质是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其历史意义何在?

(2) 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 邓小平如何评价这场辩论?

这场讨论的目的是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们来看为什么是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体现“举重若轻”的施政风格的。

这场讨论实际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彻底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思想辩论课本剧。

(人物:甲方 乙方 旁白 伟人)

甲方1:“两个凡是”是维护毛主席论断的权威性,维护毛泽东思想,有什么错处呢?纵然有错,也只是说得太绝对了些,过头了些,有必要从根本上全盘否定么?

乙方1:既然“两个凡是”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就应该是“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做指导”,这个“完整准确”是指用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实质来统摄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而不是指毛主席的“每句话都对”,“绝对正确”,更不是说毛主席的每个具体论断或决策都是绝对不能动。“两个凡是”恰恰在这一点上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甲方2:毛泽东思想不是用毛泽东的话组成的吗?你们所说的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

乙方2: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是用实践检验真理。抓住了“实践”这个“最高权威”、“唯一标准”,就没有必要在当时人们的思想理论极其僵化的情况下,去逐一就“__”中毛主席的诸多论断或决策进行无休止的争辩,只需要用“实践”一把尺子来衡量。“两个凡是”错误的要害在于利用人们热爱领袖的淳朴感情,借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来树立自己(指华国锋)作为毛主席“忠实可靠”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搞新的个人崇拜,并借此维持“____”后期的“既定方针”。

甲方3:开玩笑,你们所说的实践是什么?

乙方3:“实践”就是经过十年“____”已证明“左”的错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即使毛泽东在特定情况下有关的论断或决策,只要被证明是错的,也应该纠正,这才符合“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精神。

旁白:邓小平在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起到决定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内在的精神实质。

邓小平: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是用实践检验真理,抓住了“实践”这个“最高权威”、“惟一标准”,就没有必要在当时人们的思想理论极其僵化的情况下,去就“__”中毛主席的诸多论断或决策去进行无休止的争辩,只需被实践证明是错的,就应该纠正,这才符合“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精神。

看大屏幕:“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 伟大的转折心得体会500字

★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

★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优秀反思

★ 初一二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6

开发区第九中学

张世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部分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 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

教学反思部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经济特区的建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史实。

知识与能力:,掌握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的情况,归纳经济特区建立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明确开放的地域,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重点:

知道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知道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难点:

如何理解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教师准备:

1.《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视频歌曲;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 3.幻灯片《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相关地名不填)。课前学生准备:

1.收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经历,整理成口述史料;

2.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和图片,收集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有关情况材料;

3.收集周围亲友参加或创办乡镇企业的情况。

一、导入新课:

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

教师活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活动:改革开放的春雷(板书)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及邓小平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表格,提问: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并理解为什么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伟大的转折(板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59页教材、讨论并完成表格内容。小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强调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不符合实事求是的事件?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理解实事求是的必要性,说明这是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请举例说明党和国家讲实事求是的事件。(党和国家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平反刘少奇等冤假错案。)

(2)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要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哪里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文革”所犯的错误及危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前抓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点明这是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生活动:讨论这几个问题,进一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设计意图:围绕几个问题讨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师明确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结束了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细化,使学生思维集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板书)教师活动:

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农民看到了希望。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板书)出示对内改革、农村白猫黑猫理论图。

教师讲解:“农业集体化”这只猫因为逮着老鼠要上交,要平均分配,而没有积极性。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怎么才能调动猫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改革。

教师出示问题:说一说:在农村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 学生活动:回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活动:出示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的图片。突出大旱,粮食少,人们挨饿。教师接着出示小岗村按着手印的生死状及文字并播放《小岗村生死状》视频资料。

提问:他们把地分了,包产到户就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活动:出示赞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和问题。学生活动:

学生齐读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学生讨论:农民的责任、权利、利益是怎么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生回答:责任是保证国家的、集体的;权利是土地的使用权;利益是剩下都是自己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表格:改革前后小岗村粮食产量的数据的变化。

教师提问:农村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了没有?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看比较的年份,看比较的方面,看数据的变化等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农民喜获大丰收的图片。教师提问:农民获得大丰收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逮着了老鼠”。教师归纳:国家政策正确,人民辛勤劳动。

设计意图:用白猫黑猫理论,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视频与图片,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

教师过渡语: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改革也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板书)教师活动:播放《春天的故事》视频歌曲。

提问:歌中“老人”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邓小平、建立经济特区。学生齐读邓小平的一段话,体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

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先进的科学技术。

——邓小平

教师出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找一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想一想:我国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想一想:我国的对外开放过程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教师提示用谐音联想记住:猪头下深海)。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记住时间:1980年、1984年、1985年、1990年等。用数字记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4个经济开放区等。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数字记忆、谐音记忆的方法。

出示深圳风貌开放前后对比图片,使学生认识建立经济特区是正确的。提出讨论题: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作用?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探究

一、探究二的问题。

探究一: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示意图,解释怎么读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50年代-60年代出现一次小高峰,回忆我们所学知识,跟哪次历史事件有关?说出这次事件的法律文献。学生回答:历史事件:1952年的土地改革。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产量徘徊低迷,思考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挫伤农民积极性。1966-1976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4(3)70年代末期中国的粮食产量迅速上升,原因又何在呢?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探究二:认真阅读 P63材料阅读题,依据上述材料回答:建设经济特区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可以增强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体现教学的新理念。

三、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小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馈

引发以下练习,当堂课完成,小组内交流。

填空题:

1.实现了建国以来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2.我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基础上,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1980年,我国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_______,打开了________________。1984年又开放

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相继在、、_________和 _______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 ______ 的决定。

选择题:

1.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B)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让中国人富起来!”(A)

A.邓小平B.胡锦涛 C.赵紫阳

D.江泽民

3.小岗是原安徽省以讨饭闻名的凤阳县最穷困的一个生产队,但是从有一年开始,小岗人开始告别饥荒,过上了日渐富足的日子。你知道这是因为:(D)

A.风调雨顺 B.应用良种 C.对外开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深圳建市时,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不到2亿元。如今深圳已建成举世称奇的现代化都市!2003年,生产总值2860.51亿元!这说明:(A)

A.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是正确的 B.深圳原来的基础好

C.深圳的地理位置好

D.深圳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 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实施过的农业发展措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1)、土地改革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计意图:力求当堂达标。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资料思考: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2.课下进行社会调查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

历史说课稿 篇8

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

②人们最大的愿望

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

描述回答

思考认识

读图回答

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

畅所欲言,完成任务

学生来叙述战争经过

出示诗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

出示任务

演示官渡之战概况

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

读诗并回答

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

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

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播放电视剧片段

出示分组讨论题

加强与语文的联系

加强与地理的联系

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

总结并设置悬念。

看图

学生动手绘制

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探讨原因说说启示

三国鼎立形成图

展示成果

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启发思维,古为今用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

谈听一听

辩一辩

想一想

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走出历史,人格培养

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

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9

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程海娣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课堂小结:

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六、说板书

上一篇:传统品牌网络招商方案下一篇:中学班主任工作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