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纲(共8篇)
教 学 大 纲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学生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各类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特点有初步了解;并在理解、尊重、热爱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培养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事业的感情和事业心。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系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了解特殊教育领域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从事某一类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特殊儿童的专门教育,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和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2)教学重点
特殊教育的若干基本概念、各类特殊儿童的定义、鉴别标准、心理发展特点及特殊教育对策。
(3)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通论;后修课程为:教学论、教 育心理学、各类儿童心理与教育等。(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见习活动、观看录象等。二、讲授大纲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2、掌握特殊教育的原则及过程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概念
一、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
二、特殊教育的对象
三、特殊教育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分类
一、残疾儿童
二、问题儿童
三、超常儿童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原则
一、早期教育原则
二、补偿教育原则
三、个别教育原则
四、系统教育原则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过程
一、预防
二、诊断
三、教育训练
四、劳动就业的培训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
2、理解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
3、掌握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欧特殊教育的兴起
二、北美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
二、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兴起
三、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港台特殊教育发展的概况
第三节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四、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的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第三章 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本章教学要求:
1、熟知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2、了解台湾及有关国家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3、掌握国际有关特殊教育的立法及文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一、特殊教育立法进程
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一、特殊教育立法进程
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简介
第三节 美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一、特殊教育立法进程
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简介
第四节 特殊教育相关国际文献
一、国际残疾人立法概况
二、特殊教育相关国际文献概述
第四章 特殊教育的体系与模式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特殊教育的体系
2、掌握特殊教育的各种模式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体系
一、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特殊儿童的基础教育
三、残疾青年的高等教育
第二节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教育模式
二、训练中心模式
三、综合训练模式
四、医疗康复模式
第三节 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的模式
一、资源教室模式
二、特殊教育班模式
三、特殊学校模式
四、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五、职业教育模式
第五章 特殊教育评估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评估的类型、内容和方法
2、掌握特殊教育评估的组织过程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特殊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
第二节 特殊教育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一、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二、心理与教育测验
三、其他评估方法
第三节 特殊教育评估的组织与实施
一、准备阶段
二、测评阶段
三、综合评定阶段
四、个别教育计划
第六章 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视觉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分级
2、了解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
3、掌握视觉障碍学生的感性认识活动特点及举止特征,并针对这 些特点进行教育。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觉系统与机能(自学)
一、眼的构造及成像系统
二、视觉刺激
第二节 视觉障碍概述
一、视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二、视觉障碍的流行率
三、视觉障碍的成因
四、视觉障碍儿童的评估与鉴定
第三节 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
一、盲和弱视儿童的生理发育
二、盲和弱视儿童的心理特征
第四节 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一、盲和弱视儿童的教育目标
二、盲与弱视儿童的教育安置
三、盲与弱视儿童的教育措施
四、弱视儿童的教育与教学
第五节 视觉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融合教育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
第七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听觉障碍的定义及类型
2、了解造成听觉障碍的原因
3、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举止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
4、了解听觉障碍学生的特殊交往手段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听觉系统与听觉刺激(自学)
一、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刺激
第二节 儿童听觉障碍概述
一、听觉障碍的定义
二、听觉障碍的流行率
三、听觉障碍的原因
四、听力评估
第三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四、听觉障碍儿童情绪与个性发展
第四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一、聋童语言教育的原则
二、口语与手势语的训练
第五节 聋和重听学生的教育安置与措施
一、聋和重听学生的融合教育
二、聋童的学龄前教育与训练
三、聋童的学校教育与训练
四、聋童青少年期的教育
第八章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弱智的定义、分类
2、了解造成弱智的原因
3、掌握弱智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弱智学生的鉴定、转介与安置审批程序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力落后的概念与分类
一、智力落后的概念
二、智力落后的分类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出现率
第二节 智力落后儿童产生的原因
一、出生前的致病因素
二、出生时的致病因素
三、出生后的致病因素
四、预防与优生
第三节 智力落后的评定
一、智力的评定
二、适应行为的评定
第四节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二、情绪、行为与人格特征
第五节 弱智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一、弱智儿童的早期教育与训练
二、弱智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 语言与言语障碍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言语和语言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矫治技术和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言语语言障碍的概念与分类
一、言语语言障碍的概念
二、言语语言障碍的分类
第二节 言语语言障碍的原因与出现率
一、言语语言障碍的原因
二、言语语言障碍的出现率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诊断与评估
一、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诊断目的与工具
二、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评估过程
三、言语语言障碍诊断评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自学)
一、思维泛化
二、记忆缺陷
三、情感障碍突出
四、学业成就低下
第五节 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与教育
一、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
二、言语语言障碍的教育
第十章 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定义
2、理解在教育肢体残疾和病弱学生中,教师应掌握的行动要求
3、了解脑瘫、癫痫学生教育中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措施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肢体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肢体障碍的概念
二、致残原因
三、医疗与护理
四、教育与训练
第二节 病弱儿童的教育
一、病弱儿童的概念
二、病弱儿童的心理特征
三、病弱儿童的养护与教育
第三节 肢体障碍与病弱儿童的教育评估(自学)
一、成立专业的评估小组
二、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的评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评估的内容
四、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评估的项目
第十一章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自闭症儿童的定义与特征
2、熟知自闭症儿童的鉴定与评估的方法
3、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与矫治的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闭症儿童的概念
一、自闭症儿童的定义
二、自闭症儿童的分类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的成因与出现率
一、自闭症儿童的成因
二、自闭症儿童的出现率
第三节 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与鉴定
一、诊断标准
二、评估工具
第四节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认知特点
二、情绪特点
三、行为特点
第五节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自学)
一、自闭症幼儿的早期融合保教
二、学龄阶段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运动治疗和干预
第十二章 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多重障碍儿童的定义及其评估过程
2、了解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模式以及课程设置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重障碍概述
一、多重障碍概念
二、多重障碍发生率
三、多重障碍的分类
四、多重障碍儿童的特征
五、多重障碍成因
第二节 多重障碍儿童的诊断与评估(自学)
一、诊断评估项目和实施
二、诊断评估原则
三、诊断评估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多重障碍儿童的安置
一、安置的形式
二、安置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四节 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模式和课程设置
一、文化教育和学习技能训练模式及课程设置
二、发展模式及课程设置
三、环境模式及课程设置
第五节 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实践
一、目标制定
二、教育训练规划
三、教育训练实施
第十三章 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学习困难的定义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一般特点
2、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及特征
3、了解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
4、掌握教育训练学习困难学生的技能与方法,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 这出来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障碍儿童的概念
第二节 学习障碍儿童的鉴别与分类
一、造成学习障碍的相关因素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分类
第三节 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自学)
一、多动
二、感知-运动不协调
三、注意力分散
四、记忆力与思维紊乱
五、听与说的不协调
六、情绪不稳定
七、易冲动和鲁莽
八、缺乏一般的动作协调能力
九、脑电波异常
十、有特定的学习障碍
第四节 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
二、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
第十四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定义
2、了解造成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原因、掌握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4、了解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鉴别与评估
5、掌握有关行为矫正的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第二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程度上分
二、从情绪与行为的控制程度上分
三、按行为的后果和错误的性质分
第三节 问题儿童的成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节 问题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二、挫折感强
三、心理冲突过强
第五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鉴别
一、评估与鉴别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第六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的实例分析(自学)
一、一般情况
二、分析与鉴定
三、个别教育方案IEP
第十五章 超常儿童的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超常儿童的定义及超常儿童教育的意义
2、了解超常儿童的鉴别程序、掌握超常儿童的发展特点、超常儿童教育的原则及超常儿童的 培养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超常儿童的概念与类型
一、超常儿童的概念
二、超常儿童的类型
三、超常儿童的评估与鉴别
第二节 超常儿童的产生与心理特征
一、超常儿童的产生
二、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
第三节 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
二、超常儿童教育的原理
三、超常教育的师资
第十八章 特殊儿童的家长教育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特征
2、理解特殊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掌握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特殊儿童家长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特征
一、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
二、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
第二节 特殊儿童与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
一、特殊儿童对家庭的影响
二、家庭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第三节 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参加评估与鉴定
二、参加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修改
三、进行家庭辅导与训练
第四节 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内容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度过心理上的危机时期
二、帮助家长了解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文件
三、帮助家长掌握护理、训练、辅导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第五节 特殊儿童家长教育的类型与模式
一、家长夜校
二、家长函授学校
三、电视教育
四、短期培训中心
五、家长互助教育中心
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的不同,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大纲将培训对象分为六大类,包含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知识产权师资、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等。在充分考虑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培训对象特点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素质和能力,尽可能整体考虑培训对象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清晰明确的培训目标,制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建立既能满足学员普遍性需求,又能尊重学员个性化需要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
一、针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培训对象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职业特点,按照初、中、高三级划分内容层级,形成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掌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熟悉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具备独立从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能够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具备研判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能力,具备知识产权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创新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1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实务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3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10课时。
(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了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具备从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政策,熟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具备独立从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具备熟练掌握和判断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执法实践发展形势与趋势的能力,具备处理重大疑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2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执法实务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执法经验的行政执法人员,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2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10课时。
二、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培训对象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法务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职业特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法务人员划分为初、中、高三级内容层级,技术研发人员不划分层级,形成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一)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掌握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申请实务,具备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了解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及实务技能,能够独立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高级培训目标:具备知识产权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具备控制和防范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能够熟练制定和实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具备利用知识产权推动业务经营与发展的能力素质。
2.培训内容
见表3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管理实务模块建议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申请确权业务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申请与确权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审查人员和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论文撰写、实际操作、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6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15课时。
(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法务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基本规范和要求,具备从事事务性知识产权法务工作的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悉知识产权制度,熟练掌握知识产权法律实务技能,全面了解企事业单位法务工作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法务工作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具备处理知识产权疑难或重大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带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队的能力素质。
2.培训内容
见表4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诉讼业务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高校师资,具有丰富知识产权诉讼经验的法官、律师、代理人,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非诉业务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深厚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知识和管理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非诉业务经验的律师、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2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40课时。
(三)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人员
1.培训目标
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申请确权流程,初步具备知识产权检索、撰写等实务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5
3.培训方式
以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面授培训、会议研讨、模拟教学等其他方式。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申请确权业务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申请与确权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审查人员和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在线考核、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5课时。
三、针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培训对象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从业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从业人员、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从业人员和知识产权培训服务从业人员。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职业特点,按照初、中、高三级划分内容层级,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一)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的职责要求,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熟悉知识产权代理业务的操作流程与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知识产权代理业务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悉我国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产权代理的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业务分析能力和涉外代理服务能力,能够独立提供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高级培训目标:能够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代理业务相关政策进行深度解读,熟练运用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的策略和技巧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代理及相关服务,具备带领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团队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6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代理业务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审查和代理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审查人员、信息分析人员和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45课时。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40课时,知识产权代理业务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60课时,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45课时。
(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职责要求,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诉讼、非诉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相关知识及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具备处理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够独立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业务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深度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精通诉讼、侵权、保护等知识产权法律业务,能够对疑难或重大法律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指导,具备独立完成知识产权法律业务谈判的能力,具备带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队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7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诉讼业务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高校师资,具有丰富知识产权诉讼经验的法官、律师、代理人,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非诉业务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深厚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知识和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非诉业务经验的律师、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2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40课时。
(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职责要求,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加工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务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检索策略与技巧,熟练掌握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业务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深度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精通知识产权检索与信息利用技巧,能够熟练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够独立带领团队为客户完成复杂度高的知识产权分析工作。
2.培训内容
见表8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加工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加工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审查人员、信息分析人员和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信息分析与运用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与运用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信息分析人员,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75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25课时。
(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职责要求,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提供申请、诉讼和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方面咨询服务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备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政策等方面咨询服务的能力,熟练开展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高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态势,能够提供企业管理、服务贸易、技术转让等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咨询意见,具备推动重大项目决策、行业发展规划等咨询服务能力,能够独立带领团队开展定制化咨询服务。
2.培训内容
见表9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模块建议选择具有深厚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业务经验的法官、律师、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模块建议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8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20课时。
(五)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的职责要求,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熟悉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等相关知识,掌握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的基本技能。
中级培训目标:全面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商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的业务技能和策略技巧,具备协助开展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的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工作的能力素质。
高级培训目标:能够全面把握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态势,具备有效控制知识产权商业利用风险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策略支持和指导业务经营与战略发展,能够独立进行商务谈判,具备带领知识产权商业利用服务团队的能力素质。
2.培训内容
见表10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商业利用模块建议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商业利用经验的专家学者,知识产权评估和金融服务专家,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要求
笔试、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6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30课时。
(六)知识产权培训服务从业人员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本需求,掌握知识产权相关基本知识,了解知识产权培训管理流程,掌握基本教学技巧。
中级培训目标: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制度,掌握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产权培训技能和教学手段,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具备深度解读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能力,能够对知识产权教学提供权威指导,具备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培训的能力,具备组织高水平知识产权专题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11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实习、模拟教学、教学试讲、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教学理论与方法模块建议选择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
5.考核方式
论文撰写、试讲演练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45课时。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25课时,知识产权教学理论与方法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20课时。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刻、定位不够准确;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对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工作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覆盖各教育阶段,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要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
——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法治教育要从小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阶段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高中教育阶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3.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
nlc202309091043
(一)总体内容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
(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义务教育阶段
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主要分阶段实施以下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高年级(3-6年级)
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
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初中阶段(7-9年级)
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
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
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
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2.高中教育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重要的法律知识;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主要实施以下内容: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理解法的特征与作用,法治的内涵与精神,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加深对宪法的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明晰宪法原则,深入理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认知,加深对重要法治原则的理解,了解选举制度和重要法律规定,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了解宪法实施及其监督的程序与机制。
理解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核心概念,了解物权的法律概念与基本规则,树立尊重所有权的观念,进一步了解合同订立与履行的法律规则,深化对诚信原则的认识。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法律规则。简要了解侵权责任的原则、概念。全面认知家庭、婚姻、教育、劳动、继承等与学生个人成长相关的法律关系。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中的重要规则,认知和理解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原则,建立权力受法律制约,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理解刑法的运行规则,了解犯罪构成以及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了解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及其含义,理解法治与权利保障的关系。
认知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深化守法意识。了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认识,树立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了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与职能,理解法官、检察官对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了解律师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和权利义务,理解律师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签署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主要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
3.高等教育阶段
nlc202309091043
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根据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目的,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掌握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知晓法治的中西源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道路选择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机制;了解法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情基础,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掌握宪法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等重要、常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增加法治实践,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学校教育
1.专门课程
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高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学校根据本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知识课(必修或选修),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育内容。
2.教学方式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多学科协同
要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向学生进行公平正义、违法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历史教学要关注法治发展史的教育,要重点讲述依法治国的历史范例;生物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的教育;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
4.主题教育
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消费者权益日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5.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章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以及权利救济制度,实现环境育人。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法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中小学图书馆要选配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本、影视、动漫作品等,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讨论。在校园建设中要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传栏、招贴画、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法治精神,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
6.学生自我教育
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
(二)社会教育
1.社会实践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要根据实际,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教育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法治服务活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法、用法。
2.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
要广泛组织和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行政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要切实加强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法治教育工作。鼓励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网信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积极鼓励弘扬法治精神的图书、期刊、网络游戏、动漫作品、少儿节目等文化产品以及创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鼓励设立提供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教育机构,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
nlc202309091043
3.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
(三)家庭教育
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要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大力宣传推广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制定家长法治教育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同时,要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了解家长需求,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六、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保障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司法部门、共青团和有关部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联合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规划,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推广法治教育的先进经验。要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内容,纳入综合(平安建设)工作考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体,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在师资配备、课程实施、经费支持、制度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做好法治教育的落实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制度。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提升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健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鼓励高校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完善法治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的力量,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三)健全评价机制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法治知识、发展法治能力、提高法治素养、参与法治实践的自觉性;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开展法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评价要基于本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将反映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的行为、态度和实践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素养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司法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区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可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专业网站建设,提供形式生动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网络优秀法治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校外教育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作,鼓励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相关社会组织,设立各类法治教育基地,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司法活动、体验法治实践提供便利。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发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及相关产品,编写出版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法治教育期刊、课件、音像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各地将法治教育教材、读本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免费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为法治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要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课题,特别要设立面向一线教师的法治教育研究课题,鼓励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要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
(五)经费保障
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治培训、法治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学校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设立公益性基金或者专门基金会,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 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 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 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二、学校物质文化
三、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第三章 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师范生可以了解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儿童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初步吧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本章的“儿童”主要指的是“学生”)。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合论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教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探讨教师的地位、作用、素质、师生关系、教师资格与进修等问题。使师范生懂得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素质
一、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
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节 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一、教师资格
二、教师进修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师范生了解教育目的概念与意义、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不同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等。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德、智、体、美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各育的任务、内容,了解诸育的关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节 德 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二、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及其功能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体育的任务与实施
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第四节 美 育
一、美育的含义
二、美育的功能
三、美育的任务
四、美育的类型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设计和编制的主要目标、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中的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二、课程的实施
第八章 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及特点,了解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看法,了解教学模式的不同种类;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了解教学原则的依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小组教学、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了解讲授法的概念及其根本特征,了解其他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活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说明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四、复式教学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节 教学手段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二、小学教学实施的不同过程
第九章 课外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教育作用,进而理解课外活动对于完善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必要性,学会针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去设计和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课外活动的设计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理解班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及责任,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荣誉感,初步具备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素质,为将来做好班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班主任和班集体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二、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的历史、性质、任务与组织机构
二、少先队活动及辅导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与基本条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知识,包括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专业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人员的主要工作、一般教师如何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发挥作用,以及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主要原则与方法;初步掌握对小学生进行咨询帮助及课程辅导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第一节 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咨询
一、咨询的目标和原则
二、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三、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第三节 心理健康辅导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二、开展心理健康铺导的过程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验与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小学教育测验与评价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程序。了解目前教育测验与评价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克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第一节 教育测验
一、小学教育测验概述
二、测验的类型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四、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第二节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概述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四、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五、目前教育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第十三章 教育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法的基本规定,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法律规范,在教育工作中遵守法律,并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节 教育与法律
一、法律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的产生
三、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第二节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四、学生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二、法律救济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其整体职业水平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性质
二、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如何从小学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验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与报告
一、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二、定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四、课时分配及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1、本课程开课1学年,总学时为140学时(周课时4节、每学年教学35周)),其中课堂讲授120学时,实践教学(含见习与实习)为20学时,2、课堂理论讲授课时的具体分配为:
绪论(4学时)
第一章 教育(8学时)
第二章 学校(8学时)
第三章 学生(8学时)
第四章 教师(8学时)
第五章教育目的(6学时)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8学时)
第七章 课程(8学时)
第八章 教学(14学时)
第九章 课外活动(6学时)
第十章 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8学时)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8学时)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8学时)
第十三章 教育法(8学时)
第十四章教育科研方法(10学时)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2、教学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3、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建议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影视教学,写调研报告、小论文,模拟教学比赛,读书指导,见习实习等方式。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是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教育教学实践考核成绩等。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式,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着重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根本特征:规范性、系统性。还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学制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到1904年初,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
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其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
学为基。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癸卯学制: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遗
迹。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如果6岁人学,中学
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张百熙主持:三段七级的主要内容?主系列外还有实科学校和师范学校。我国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戌学制: 1922年,仿美国;又称“六三三”学制;
“六三三”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构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
6、7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修业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为4—5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条件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2—3年,招收获学士学位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获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相应学位。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课件:
1.基本构成:形态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阶段构成:学前、学龄、继续教育。
教育形式构成:全日、半日、业余学校。
教育方式构成:面授、函授、远距离。
2.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构成基础教育体系、职教体系、高教体系、成教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党政干部体系。
教育法规的含义
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这种规则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的警察、军队、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作后盾的。
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一、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立法的发展状况回顾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奠基阶段;1957—1966年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阶段;1966—197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阶段;1976—1992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恢复和加强阶段;1992年至今是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加快教育法制建设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法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从目前看,我国已颁布了7部主要教育法律,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依法治教的意识已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逐步形成。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制定颁布了一些条例和规定,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了规范,但在社会发展不断要求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不断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显得比较滞后。从体系化的角度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仍处于不够完备、结构不健全状态。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之一,但从立法要求和实际内容看,没有专门对高等教育所涉及的复杂关系和特殊问题进行专门规范。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完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为我国建立系统的、完善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还有一些法规尚在调研或起草之中。应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二、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基本上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由于没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做保障,高等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关系很难理顺,高等教育也很难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中获得健康发展。在我国即将走入大众化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
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新生入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校从入学伊始,就从思想、政治、能力、行为等各方面加强对新生的培养,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了解专业及其发展走向,探索自我成长的途径,为未来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议新入学教育从以下几个面准备:
教学管理:
院系专业介绍及发展前景
专业特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学业管理相关规定
学习方法的介绍
培养统筹规划时间的能力
学生管理:
主要包括学生手册“学生管理篇”的主要规定和文件的解读,结合本系院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告知学生管理方面的有关约束性的规定。要求学生熟悉学生手册中的内容,并注意回收学生手册后的“学生声明”
素质发展:
本系院学生的取得的成绩、荣誉
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素质拓展途径 二课堂及校园文化生活的介绍
党团发展
职业规划:
学校的就业概况
本系院学生就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方向
安全与服务:
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解读、基本保障政策包括公费医疗政策的介绍
安全防范及安全自救知识介绍
学生常遇困难以及求助途径
许多学生进入学校后容易出现前进、、自我价值丧失、情感障碍等多重问题。
1、适应障碍:陌生环境:不安全感
2、目标迷失,自我约束差:网瘾
3、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失效
4、人际交往不适:宿舍
5、生活落差:重要感落差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观,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俄罗斯中学教学大纲从存在主义教育、客观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和评价性教育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英语课程标准。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教育界教学的趋势, 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一、存在主义教育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源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将存在主义运用于教育理论中, 于是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和教育思想流派。
俄罗斯在制定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引用了存在主义教育观并从知识、技能两个方面阐述学习英语课程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熟知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 明确个人需求并树立正确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价值观, 掌握表达个人的情感、意志的方式, 在教育中提高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教育目标, 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社会观, 并形成主人翁感和爱国主义意识。
二、俄罗斯中学英语课程目标
俄罗斯中学英语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每个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 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其认知需求;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例如, 世界观、宗教信仰、道德观、审美观、他人和自我的心理感受;认知自我人格、自我表达、自信、自我教育的能力和需求;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继续创造可持续的学习动机, 避免青少年厌烦、不适应学校的教学活动, 而在同学中能受到尊重, 获得积极的评价, 具有威望的情感需求等都是学习的重要动机;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 中级教育阶段
中级教育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教育时需要学生掌握情感、意志、智育和行为的交际方式。在此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但是为了满足其兴趣, 而且应在教学中体现学科间的联系。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熟知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 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异同;两国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在科学和世界文化领域中做出的贡献、文学、艺术以及文化遗产等。
中级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时注重自我完善和与之相关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 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外语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从业方向;从对世界观、宗教信仰、道德观和审美观方面着手改变个人兴趣, 培养自己对他人的心理感受的兴趣;使学生熟知社会法律和道德标准并做好步入成年阶段应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准备;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俄罗斯中学英语课程实施
(一) 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实施
在英语实践活动中, 制订学习计划、准备英语考试、上网查找所需资料、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文章、听音乐、观看英语电影、与操英语者交谈、在所学语言国家实习等对接受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因此,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习期间保证学生精神状态饱满。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直观教学, 并根据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灵活地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应满足此年龄段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学生自由选择的需求。
2、培养学生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来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创新能力、记忆力等可以使学生对认知活动逐渐产生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英语课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地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情绪, 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越感, 通过教学内容、过程动机来促进学习活动进行, 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评价。
4、形成学生自我调节长效机制。基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在学习英语课程时应确定学习本门课程的人生价值以及成绩达标的标准, 建立个人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并能坚持运用此学习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终极评价适当地调节自我行为。
(二) 中学英语课程质量监控
中学英语课程质量监控是通过英语教师与学校的心理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价, 分析评价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正确的工作计划。在俄罗斯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阶段主要评价学生的交际能力, 评价此种能力主要通过学生掌握词汇、情感表达、意志的意图和行动的能力来进行评估。
四、存在主义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评价:通过学生的能力和意愿来评价其活动、人格和与他人交际的能力, 以及接受他人、老师的批评与建议的能力, 并将此作为自我发展的一种机制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一种与他人需求和行为活动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自己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熟知并了解在当今社会学习语言的必要性、学习语言对自我发展的意义、精通外语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英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价值观;了解对英国和英国人的看法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文化交际、在比较学习本国和英国的文化同时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和个性发展的观念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对所学课程、教学活动, 以及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词汇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康宏.存在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 (2) :102.
[2]王爱玲, 论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6) :5.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考试中心表示,本次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记者注意到,此次修订具体到9个科目的考试大纲均有调整。其中语文将增加阅读量,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数学强调考查数学文化的要求;思想政治则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生物引导学生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这一次修订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还要优化考试内容,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据了解,北京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预计将在明年1月公布。
【教育学大纲】推荐阅读: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06-16
完整版教育学考试大纲11-05
树人教育教学大纲07-2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05-25
教育培训机构教学大纲11-28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大纲12-31
中公教育教育学09-13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