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精选12篇)
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会计管理体制, 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 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通过一些专业手段对会计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安排以及相关会计规范。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 即是说, 它可以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和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同样,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有这种特性。
综合国内外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可以给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如下定义:在会计工作中, 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国家或地区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组织领导和管理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稳定的方式方法。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是会计管理体制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突出强调了人的要素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谁进行科学管理, 如何保证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的问题。同时, 如何发挥会计人员在监督企业财务运转中的主体作用, 也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2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事实上, 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管理工作的水平。建立并完善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会计的职能, 对于经济生活的良性运作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
2.1 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秩序较为混乱, 会计工作职能发挥不足。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运用各种专门方法对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 并根据现实情况对经济活动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 会计工作的首要职能就应该是维护单位正常的经济秩序, 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受以下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会计工作职能发挥有效性不足:第一,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中长期因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单位任用管理会计人员, 自己监督自己, 导致会计工作出现问题。第二, 作为会计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在会计活动中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 使会计工作不能客观反映单位的经济情况。具体而言, 有的单位在体制上管钱和管账含混不清, 管理漏洞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有的应当建账管理的项目不按规定要求做账, 甚至做假账, 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 会计资料管理混乱, 相关凭证不合法, 有些数据完全错误, 等等。
2.2 会计人员队伍总体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构建固然重要, 但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第一, 会计人员来源渠道不畅通, 单一性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单位缺乏合格的会计人员, 尤其是乡镇级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许多企业由于考虑财务工作的风险性, 以关系亲疏等作为选择会计人员的主要标准, 不太热衷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贤任能, 限制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进入。第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很多在岗的会计人员都是没有接受正规系统培训就上岗从业, 缺乏系统科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队伍中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 大批有素质有能力的人员发挥他们的作用, 长期游荡于体制之外。第三, 会计考试管理秩序比较混乱。现在会计方面的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 (会计证) 考试制度协同性不足。
2.3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 但是却遇到了瓶颈, 迫切需要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政策, 提出了“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票款分离”等改革举措, 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 要切实挥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就必须在既有成就基础上深化改革。在这样的语境下, 会计委派制作为全新的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会计人员委派制是这样一种制度:政府部门负责向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派遣主管会计或全体会计人员, 为被委派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业务服务, 提高会计管理的健康程度和办事效率, 并且代表国家或政府对单位进行财务监督。以往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单位决定会计部门的人员组成, 任何外来力量都无法干预, 而委派制则把会计人员的任命权限从单位收回到了政府手中。论其优势, 在于削弱了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利益依赖, 减少了会计人员由于顾虑现实利益而不敢坚持原则的可能性, 从制度上疏通了会计人员独立监督的渠道。但是,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 有些人认为会计委派制易诱发短期行为, 缺乏长效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和监督的实效, 但是法律依据缺乏;会计委派制适用于事业单位, 不适用于企业, 等等。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就意味着它的缺点的蔓延, 只有不断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3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3.1 厘清会计人员身份定位。
长期以来,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直遵循单位自我管理为主的原则, 会计机构的设立和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企业自己决定, 由此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 有些单位不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岗位, 会计岗位名存实亡。另外, 会计人员的身份地位也是模糊不清。一方面, 会计部门是单位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代表本单位管理财务账目, 宏观掌握单位的财务动向, 发挥理财作用。另一方面, 会计部门要承担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 完成国家委托的任务, 防止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在某些现实因素的驱动下,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间摇摆不定, 有的依附于本单位领导, 成为“橡皮图章”, 有的甚至在会计活动中和单位领导同流合污, 弄虚作假, 违反财经纪律, 遑论会计监督的主动性。第一, 要切实遵守并严格执行《会计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 遵守国家政策。会计从业人员要坚持原则性, 发现违规情况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认真处理, 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员汇报。第二, 政府要加强对会计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 普及遵纪守法观念, 并加强对各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第三, 在单位机构设置上突出会计部门的独特性, 是否可以考虑引入外在会计机构, 将单位的会计机构同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在体制上适度剥离。
3.2 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的制度体系。
制度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第一, 切实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当前, 很多单位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 与会计人员的选择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建立科学严密的职业准入机制, 保证把符合从业资格的人员放到会计岗位上, 发挥他们的资金管理和监督职能;要完善退出制度, 对于那些经过专业培训仍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要坚决予以清退。第二, 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的科学化水平。考试要突出体现会计学的理论精髓和现实应用, 着眼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不能为考试而考试。同时,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推行从业人员定期考核制度, 巩固和深化他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实行分类管理。第三, 健全会计的职业管理制度, 通过行业内部的自律和他律提高会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会计人员加入行业组织, 通过组织内部的学习培训提高技能;行业组织可以和各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共同对单位的会计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可行性意见, 改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第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水平,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会计人员要克己自律, 立德养德。会计从业人员日常工作主要是和金钱等打交道, 工作性质比较特殊, 必须要强化自我监督和管理, 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要坚守组织原则, 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 维护健康经济秩序。
3.3 完善会计人员的考核监督体系, 创新会计职业教育的培训形式。
正如上文所言, 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十分重要。但是,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 社会和单位也要加强对在岗人员的考核监督。要定期检查会计人员的履职情况, 检查他们的账目是否清晰、相关票据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规情况;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考核监督体系, 并以此作为他们职业晋升、待遇提高的主要依据。尤其,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要予以高度关注。过去一段时期,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错误倾向。因此, 要强化会计人员继续学习的动力机制, 将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要认真选择培训教材, 针对高级、中级、初级人员的不同情况区别甄选;要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培训机构与师资选择的要求和标准必须细化;把好培训的考核关, 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 培训什么考核什么的原则, 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只有真正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会计管理工作才能继续向前改革。
3.4 要重点加强会计委派制的试点推广工作, 巩固既有成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由于会计委派制的根本效果很难用定量分析法进行衡量, 实践中也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撑, 因此当前学界对会计委派制的适用范围和功能作用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但是, 会计委派制在实践中得到的应用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制度的潜力和生命力。第一, 从制度上厘清委派单位和被委派单位的权责关系。建立完善委任会计的任职和职务升迁、定期轮岗制度等, 消除委派会计工作的后顾之忧。第二, 从法律层面规范会计委派制。要抓紧制订出台会计委派方面的法律, 为会计委派制提供法律支撑。同时, 对《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规定进行科学论证, 将制度细化为具体的规则, 指导现实生活。另外, 对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会计制度规定的条文与会计委派制的实践结合起来, 根据现实需要修订相关法律。第三, 完善对会计委派制的监督管理机制, 提高会计委派制的公信度和透明度。要面向全社会选拔、招聘合格的会计人员,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 并将全过程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被委派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无愧于派出机构的教育和培养;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奖惩机制, 表现优秀的要予以精神和必要的物质奖励, 表现太差无法胜任工作的要予以调整。第四, 要科学界定委派人员职责和权限, 划定权力行使空间和工作范围。只有坚持责权利的统一, 才能最大限度挖掘会计委派制的制度潜力。第五, 建议设立独立的理财部门, 把理财活动和单位本身的会计工作分开。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理财部门, 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如此一来, 会计部门就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进行会计工作, 对经营管理者形成有效制约。同时, 顺应当前管理需要, 增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的发展后劲。
摘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也经受着严峻考验, 其中尤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最为引人注目。本文拟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动因、思路三个纬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管理体制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主要由国家掌控的计划经济,再到国家逐渐下放权力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现在国家只对经济起指导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在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也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经济活动由国内扩大到国外,企业会计人员由原来的向国内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变成了还需向国外的投资者和使用者提供信息。而传统的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面对这一改变时,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渐渐显示出了其弊端。近年来,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失真现象,给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体制改革。
一、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现状
经过50多年的摸索与探究,我国建立了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包括会计人员身份的界定、资格确认、工作职权规定等内容,归根结底,包括对会计师注册的管理和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两个大的部分。一个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要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向决策者提供科学真实的会计信息。纵观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企业和主管部门对会计机构负责任和主管人员进行任免和考核,而会计实务和具体操作的准则制定和考核权却在财政部门,实行人权和事权的分开,该体制更多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要求,并未真正意义上对信息活动起到监督作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显示出了极大的弊端。以监督体系为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会计监督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部分构成。当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时,监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形同虚设。
(一)会计人员无法真正对单位负责人实施监督
在单位内部监督中,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监督、审计人员对会计的监督、审计和会计对单位内部部门和经济活动的监督、审计和会计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而在单位内部,会计、审计人员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是上下级的关系,由于这一层关系的存在,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根本无从实施。这样就导致会计人员提供了真实的会计信息给负责人,但负责人却臆造虚假却合法的信息。
(二)社会监督,实施可行性低
《会计法》明文规定注册会计师有权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监督审查、国家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部门有监督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有关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监督,并且受国家法律保护。这些所谓的社会监督对企业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实施中却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支付审计费,所以不具有可行性,且效果不值得肯定。
(三)忽略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
在《会计法》中规定了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个部分,却忽视了与本企业利益最相关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未进行该部分的规定。所有者和债权人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有权利和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法规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发展
从当今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存在这严重的弊端,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发展改革的指导原则
改革是希望通过有效有力的监督,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要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体制改革必须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具体具备何种职能权利,只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够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更好的发挥其职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2.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当代经济的需要。因此,新的体制必须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新的管理体制,能够很好的调动会计为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的积极性。
3.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4.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点,首先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成本,再者,保证该管理体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发展改革的设想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利益的相关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其真实性至关重要。从当今管理体制和现状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独立开来,所以改革必须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体制改革的设想。
1.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化。在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中,会计人员附属于企业,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行使职能非常被动。要想真正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化,可以将原来企业内部执行核算、记录、财务报告的会计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营业性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这样,会计人员不再受原来企业负责人的管制,成为了独立活动的主体,是独立于利益相关单位的第三者。专门为利益双方收集资料,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另外,为了避免利益某单方面和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串通谋取非法利益,由国家专门的机构和运行机制对其实施监督,并颁布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由专门的运行机制对其进行约束,作为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自负盈亏,并进行依法纳税,是具有法律人格的法人实体。在整个流程中,企业委托会计服务公司进行会计服务,会计服务公司首先对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真伪性的审核,然后进行核算整理,最后将信息提供给利益相关的各方,这样就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实现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在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中,改变如今会计人员受企业和政府双重管理的现状,相应的可以在企业内部只设置管理会计。具体来说,新体制下,管理会计只是企业内部一个机构,该机构不直接受企业的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预测、监控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然后为受托代理人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提供可能。而会计工作的动力是其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挂钩。
3.被服务企业支付会计服务费。会计人员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作为利益相关方的第三者,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料真实性的审查后向被服务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被服务的企业承担会计服务费。同样,在众多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其服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资料更具代表性、提供资料的时效性等是其进行竞争的主要对象,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所以,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4.委托人的规定。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要真正实现独立,必须置身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外。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成为委托人,这就会造成一个委托权混乱的局面,这是肯定不允许发生的,所以,必须明确委托人。笔者认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不可以成为委托人,只有国家以及内部利益相关者可以,比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和内部职能部门及职工。而国家、股东大会、经营者三者进行任意组合成为委托人都会造成种种弊端,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化。其中,监事会是由股东、董事、职工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综合分析,由监事会作为委托人是最佳选择。
5.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监督机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会计服务公司和利益单方串通弄虚作假,必须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监督机构或部门对其实施监督。这个监督可以是国家监督,也可以受制于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下属职能部门的监督,还可以是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在发生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严重威胁其他利益方的正当利益时,受害方有权对其进行起诉。
6.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和被服务方法律责任归属问题。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和被服务方之间是以真实可靠地财务会计信息为主要内容,会计公司负责向被服务方真实提供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的财务信息。因此,资料必须保证其真实合法性,否则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权利就该问题对服务公司提起诉讼。
7.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派驻人员与被服务对象内部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派驻人员主要起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是代表会计服务公司进驻企业收集真实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财务核算。在此期间,职能部门负责提供有效资料,派驻人员有权利对资料等进行监督审核。同时,作为服务性的工作,派驻人员有义务就其资料信息、核算方法等对被服务对象进行说明。
三、结语
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活动由国内逐渐转为国外,而目前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日渐显示出弊端,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安全的保障,给企业、地区和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进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要想真正改变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现状,就必须使会计人员真正从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利益相关方之外,成为独立的第三者,受专门委托人的委托进行财务会计活动,并接受多方面的监督,以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学会编.会计管理新模式,会计委派操作指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
[2]马晓芳.会计市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 1 版.
[3]王殿龙著.会计委派理论与实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2 月第 1 版.
新华网北京2011年12月29日电(记者赵超、徐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9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我国将制定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启动工程技术人员、会计、技校和中专教师等职称制度改革。
尹蔚民说,明年我国将修订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继续做好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工作,完成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加强各项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安全。
评论:
职称体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在实行,为与国际接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今年开始将更大步伐对职称进行改革,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检疫0912班 2009253046 王亚芸
摘要: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也许并不深刻,然而在祖辈父辈的谈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房子,家人的观念(思想),家乡的交通工具(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都在变化。
关键字:家乡变化 生活变化 衣食住行
家乡变化
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变化,人们见证变迁。
我家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对很多人来说,“上海人都应该是很富裕的”,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偏信,因为不管哪里总是有穷人,也有富人的,否则也不会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说。我家曾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小农村中,家家以务农为生,家后有一大片的菜地,是家人的生活的来源。或许,很多人以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只有那些老一辈的人才看得真切,其实不然,我亦也可以见证这一系列的变化。从我在这个家庭中出生,居住在一个小小的院落中,从自家的窗口大吼一声就可以叫出很多一起玩乐的小伙伴,爬树,掏鸟蛋,抓鱼抓虾,在菜园中嬉戏,跳橡皮筋„„童年的回忆是何其的珍贵。渐渐的,那属于我们的院子不见了,代替它的是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每天回家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不知道可以找谁玩;不知道自己除了电脑可以玩什么,感觉那是一种痛苦,一种渐渐盛入骨髓的痛苦,有了手机又怎么样,有了电脑又怎样,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已经失去了,那种属于真正朋友之间的淡淡的温馨。在这一幢幢的高楼中,你知道自家的左右住的是谁吗?你知道自家的楼上楼下住的是谁吗?你会与他们交流吗?
于是,在这个暑假中,我来了我们镇上的一个旧区改造办公室中了解这几年来高境镇的变迁和改造,在这里我知道了高境变迁的原因和人们在搬迁过程存在的许多问题。有时候在傍晚吃完晚饭的时候,我会跟着我爷爷奶奶来到小区花园中,听着老一辈的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话语中总是充斥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听着听着就了解了许多老人当年生活的艰辛与痛哭。例如:当时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肉票,鱼票,蛋票等等充斥着他们整个的生活,每天总是为了生活而忧愁,忙碌;而如今悠闲的生活有时总让他们感到无事可做,对以往虽然愁苦,但是又充实的生活感到了怀念。当时,“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以前,与亲人的交流方式是写家信,奢侈一点,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电脑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 生活变化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小感慨:三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经过了多少风险,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使我们的祖国强盛兴旺,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用心去体会现在的惬意生活,将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来强大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再说一句,活在这个社会真好!!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聚焦 : 大学生关注德思想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财务会计的工作交接,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的工作的连续性及交接人责任是否明确的问题,务必按制度执行;
第一条 基本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变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所经管的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变动工作或者离职,不得结算工资等。
第二条 交接准备:移交人在办理移交手续前应及时办理完毕未了事项,包括对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凭证的,应填制完毕;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加盖经办人员印章;整理应该移交的各种资料,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说明等,同时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各种账簿、报表、现金、有价证券、印章、相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业务用品,需要移交的遗留问题,应写出书面材料。
第四条 交接:交接双方要按照移交清册列明的内容,进行逐项交接:
1、现金要根据会计账簿余额进行点交,不得短缺;有价证券的数量要与会计帐簿记录一致。
2、所有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明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负责;
3、银行存款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各种财务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帐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帐户余额核对,核对清楚后,才能交接;
4、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和其他业务用品等,也必须移交清楚,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密码和有关数据应当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移交,以检查电子数据的运行和有关数字的情况;
5、交接工作结束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以明确责任,同时,移交清册由一式三份,交接双方以及公司各执一份,以供备查。
第五条 监交:会计人员交接必须由专人负责监交;
1、主管级(含)以上人员办理工作移交时,由总经理或公司指定专人监交;
2、一般会计人员移交,由财务主管监交;
第六条 临时工作交接:财务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因病暂时不能工作需要有人接替或者代替工作的,也应该按照以上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 移交后的责任:移交人对自己办理且已移交的财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要承担法律责任,不能因为财务会计资料已移交而推脱责任。
第八条 其他有关管理规定
1、所有的财务审批程序必须自下而上,经会计主管审核后报有关领导审批,否则,财务部应拒绝付款或报销。
2、公司的收支情况、有关财务数据、财务文件资料,是公司高度商业秘密,未经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批准,不得向无权获悉的人员提供资料或透漏。
3、财务的印章、支票管理:会计、出纳印鉴必须各自保管,任何时候不能同时一人掌握全部印章。印鉴应各自亲自保管和使用,不能让他人使用。
4、收款收据、银行支票由出纳购买并保管;
5、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出口专用发票由会计主管指定专人购买、保管及开具,严格领用和核销手续;
关键词:税收征管,涉税会计,培训考核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中小企业分布广、群体数量大,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及涉税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自身及外在的多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培训机制,会计人员所备知识滞后于税制革新
根据法律,我国目前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是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年检、继续教育,采用统领的管理方式。根据规定,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人员即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会计行业的从业门槛较低,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侧重于理论和政策方面知识,没有考虑涉税会计人员的个体差异及所从属企业的特征,对提高涉税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帮助甚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税制改革相应日益频繁,要求涉税会计人员及时适应变化的纳税环境,掌握新政策,执行新规定,储备积累业务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显然税务部门的要求与财政部门的管理不同步,税务机关又缺少相应的机构对涉税会计人员进行纳税技能知识培训,导致从源头上影响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税务机关重征轻管,会计信息失真较为普遍
我国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从而增加了税务管理的难度,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任务后往往将企业放任自流,再有企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性强、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特点,决定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偏低的现状,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计基础规范化薄弱。部分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再者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一方面应付税务检查,另一方面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第二、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缺失。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但是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部分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忽视会计行业的基本原则,限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第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小企业会计稽核制度、现金及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名存实亡。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三、税务机关对涉税人员缺少监管考核机制
由于会计行业从业门槛较低,人才市场中明显反映供大于求,致使企业更有选择为命是从的会计人员的空间,企业涉税会计人员服务于企业业主,受利益驱使,必然想方设法维护企业利益减少税收,方法是五花八门:多开农副产品或废旧物资进项发票;收入不记账减少销项税额;虚提工人工资、折旧及管理费用增加成本,从而使企业利润“长亏不倒”等等。为税务机关查账征收设置障碍,在税务稽查征管过程中,税务人员也十分清楚以上做法,但由于企业会计人员流动频繁,许多管理惩教措施无法实施,造成会计人员造假账避税、逃税的违法成本较低的局面,久而久之,对涉税会计人员遵守诚信职业道德疏于监督与管理。
随着我国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纳税环境愈来愈重要,既要完成国家的征收任务,又要管理企业规范发展,两者应相符相承:管理是基础,征收是目标;只有将企业的纳税管理基础夯实,才能保证完成国家的税收,国家的富足才能扶持企业更好的发展。针对税收征管环节中涉税会计人员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资源,扩展涉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税务机关协调同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建立针对企业涉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以税务实践专家为核心、以面对面的教育为手段,以解决广大企业涉税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目的教学模式。根据税管辖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将涉税会计人员进行分类,如生产制造、委托加工、食品加工、出口退税等会计行业人员,根据其实际需要,和面临的实践问题进行分类教育指导。当然,治标不能忘治本,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提升涉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诚信务实的素养。以座谈会的形式定期召集企业会计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宣传新政策,贯彻新法规。并列举现实涉税案件的例子,剖析会计在违法违纪环节的危害,用会计虽然受人指使,但受到法律严惩的事实告诫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二、实施等级考核监督,细化管理体制
为规范涉税会计行为,促进企业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依法办税能力,对辖区内涉税会计人员实行A、B、C、D四类信用等级管理,制定《国税局涉税会计信用等级实施方案》,首先对税收辖区内涉税会计人员及业务核算水平调查摸底,根据涉税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相关信息、审查涉税会计人员日常核算行为、接受评估检查的情况以及遵守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等方面考察评定涉税会计人员信用等级。建立涉税会计人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取得A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因具有较高的会计核算水平和较强的依法办税能力,因此对其服务的企业实行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管理上主要以纳税辅导为主。对取得B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除在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方面进行常规管理外,重点是加强日常涉税政策辅导和宣传等纳税服务工作,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对取得C类、D类信用等级的涉税会计,因会计核算水平和依法办税能力较低,因此对其服务的企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适当加大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的力度,并着重从日常涉税政策、帐务处理等方面加强辅导,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高依法办税能力。同时定期在税务网站上公布等级管理信息,利于监督,促进税收征管。
三、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
随着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建筑企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伴随着与日俱增的施工单位,我国建筑市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的竞争。施工企业中因信息不对称及管理半径导致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信息处理、传递的职能,使财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就必须要及时的给会计工作赋予新的职能,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使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指导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状况,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施工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调整充实会计工作的职能,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职能工作进行区分。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
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外部监管机构及资金合作方提供服务,如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税务机构、金融团体、债权人和投资人等等。而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管理会计则主要是服务于企业自身,并将相对准确的参考信息提供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工作内容
二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在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其程序的执行,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在执行管理会计时,需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资源处于增值循环中,让企业的各种内外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匹配在生产经营中,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会计的报告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必须做到根据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处理相关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体存在差异
通常情况下,整个企业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主体,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研究和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旨在合法合规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企业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的单个投资项目,部分或个别业务板块,甚至可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的环节或工作流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及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二、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
施工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然有所区别,但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一致的信息来源
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且处理大量的信息。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一致的信息来源和出处,这些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相关性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为信息经济。追求可持续增值,实现可持续增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从这点来讲,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值。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之间存在联系
尽管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表面上看,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一个是对内的服务,另一个是对外的服务。而事实上,这两种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又具有交叉的对象,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
三、施工企业会计人员分层次向管理会计转型策略
1、打造“橄榄型”结构的财务团队,为管理会计的培育和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团队基础
在充实施工企业财务团队方面,我們既要大力引进专长于管理决策又精于财务管控的财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橄榄型”结构的财务团队,实现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基础财务三类财务人员的分层次培训、培养和转型,以更好地服务于施工企业的转型发展。同时,为管理会计的培育和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团队基础。
2、通过管控手段的转型,为各层次的财务人员转型提供帮助
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财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减少内部基础工作重复的劳动量,提升财务工作的管控能力,实现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工作的事前介入、动态监测、有效分析,为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提供数据基础和信息化手段的帮助。
3、在财务系统内建立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途径,让更多的财务人员在本职岗位中参与到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来
为了真正实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信息与企业经营运转同步的信息流转平台,通过财务系统内建立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途径,使企业的财务部门内各层级的财务人员能够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财务数据的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控,以提供更加有效和真实的参考资料,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参考。
4、建立定期或不定学习培训机制,不断地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各级次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应用水平的提升
作为施工企业经济决策和管理活动的核心团队,会计队伍的优秀与否,对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会计相关的财经政策、法规、准则等日益与国际接轨或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会计人员的持续成长,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会计人员个人的转型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促使会计人员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实务水平不断提升。
结论: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拓宽企业会计工作的范畴,通过企业财务会计分层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和提升,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新趋势[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01)
[2]吴保忠.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环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1(10)
[3]时侠术.浅论非营利组织中管理会计的应用[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11)
[4]黄迈.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难度及出路[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试行)
(SDLQ)QB-CWB-17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二○○六年七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正确性和合法性,使会计核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财政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会计人员工作岗位调动和离职(一个月以上),必须在本部门负责人规定的期限内,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清楚,未办完交接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
第二章 移交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条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应填制完毕;尚未回复的事项,应予以答复处理。
第四条尚未登记的账目,应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上加盖本人名章。
第五条整理应该移交的各种有关资料,对未了事项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第六条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清册上应有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签字、盖章,还应列明监交人的姓名、监交日期,移交清册应列明双方交接的内容,包括:凭证、账表、公章、现金、支票、文件资料及需说明的问题等。
第三章监交
第七条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会计主管人员监交或委托会计师监交;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部门领导人监交。
第四章业务交接的具体要求
第八条会计人员业务交接,由移交人按照移交清册,逐项向接替人移交,接替人要逐项核对签收。具体规定如下:
现金、有价证券要根据账面余额清点移交。如发生账实不一致时,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解决。
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相符。银行对账单的余额调整表必须经银行签证;未达账项,必须单证齐全或已在截止期后作会计处理。
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不得遗漏,如有短缺,要查明原因,交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负责。
各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及有关账户必须核对相符;各种财产物资账面数与实物相符,如发生账实不符应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
对于移交的未了会计事宜,由接替人继续办理。但在移交后又发现原移交人经办处理的会计业务有违犯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其责任仍由原移交人负责。
接替的会计人员应继续使用移交的账簿,不得另立新账,应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清册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会计人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到职工作的,部门领导认定后,由会计主管代为交接。交接过程中,在严格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的同时,要明确记载移交人不能直接移交的原因等。
第九条由于临时需要,会计人员在短期内(一个月之内)离开本工作岗位,由指定的人员代理工作,亦可不办理正式的交接手续,但必须做好工作的衔接,并将代理期工作人员的业务交接,列入本部门业务工作记录。
为规范会计人员范围及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研究起草了《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对《管理办法》作出如下说明:
一、制定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后的《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第三十八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本法所称会计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因此,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的范围及其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等内容。
二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财政部在2017年12月11日印发《财政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财政部令第92号),废止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这一新情况,对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会计监管工作转型升级,从原有的以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管理为主,向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为主进行转变。因此,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和谋划。
三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会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会计信息是实现财政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基础性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工作有效作用,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会计人员范围及其从事的会计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是指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1)出纳;(2)稽核;(3)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核算;(4)收入、费用(支出)的核算;(5)财务成果(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核算;(6)财务会计报告(决算报告)编制;(7)会计信息分析应用;(8)会计监督;(9)会计档案保管;(10)其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二)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
《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3)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相关专业资格资质证书,或持有会计类专业学历(学位)或相关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且持续参加继续教育的,表明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三)明确单位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自主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并对任用(聘用)的会计人员及其从业行业负责。同时,《管理办法》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明确了禁止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情形。
(四)明确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求。
一、报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报社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各项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纯事业单位的各级报社已由全额拨款、差额补贴,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的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要求办报和经营“两腿”必须一起走,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还要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目的,用经济效益来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
如何加强报社财务管理的创新已成为各级报社特别重视的环节。从过去传统的管理和财务工作来看,报社的运转主要靠各级财政的拨款,报社的财务管理也只能是收支两条线,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投资,另一方面简单地管好账、记好账、报好账,尽可能节约,年终做到收支平衡。
二、 会计人员如何加强报社的财务日常管理工作
(一)加强财务管理先要从基础工作做起
按照国家的各项财务制度和有关规定,规范各项财务手续,认真编报预决算,制定各种开支项目的成本费用,及时准确地向社领导提供、报送完整有效的财务数据和报表,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工作中,对各项收支业务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对每笔收支业务,按照财务有关手续,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开支,一律拒绝报销,对各项收入及时催缴入账,及时清理各种应收款项,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的浪费和流失,促进报社的廉政建设。
(二)加强广告经营的应收账款管理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主要收入之源,是赖以生存的支柱。一笔广告业务,单就收款环节论,就可能出现好几种情况:一次性现金或支票刊前回款;一次性现金或支票刊后回款;部分刊前回款,部分刊后回款;部分用现金或支票回款,部分用资产或商品抵付广告款;用资产或商品抵付广告款;仅能收回部分广告款;完全无法收回广告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有很大的风险,由此产生的坏账是一种成本,更是一种损失。
(三)积极节流,发挥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财务职能作用
首先,要明确“节流”的指导思想。控制不是限制,节约不是小气。“节流”是控制不合理的开支,节约不必要的耗费。其次,要掌握科学的“节流”方法。成本、费用开支贯穿了报社采编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事前目标控制、事中现场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的完美结合;制定科学的费用控制制度和标准,例如,对印刷用纸、差旅费、业务活动费、办公费等都可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控制制度和标准;实行定期分析、考核、奖惩办法。成本费用执行情况要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对完成或超额完成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要给予奖励;对因非客观因素造成超支和严重浪费的,要坚决予以处罚。
三、会计人员在报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职能
由于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社也成了市场主体,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因此,报社的财务管理也必须转为资金运作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率,除做好日常账务处理外,还要承担以下新的职能:
(一)合理调度,高效运作为报社事业发展筹集资金
资金是报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资金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使用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募集的资金要分配股利,借入的资金要支付利息,就是使用自有资金,也有一个放弃其他经营或投资的机会成本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报社的资金需要量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同时,自有资金与筹资结构的安排要合理,衡其利弊,就要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当财务杠杆趋向正向运动时,可充分利用借入资金,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获得最大的效益;当财务杠杆趋向反向运动时,应尽量减少债务,以降低风险。另外,报社长、短筹资结构的选择实际上是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配比问题。长期负债的使用成本高,但可在规定的期限内长期使用,债务压力较小。短期负债正好与之相反,使用成本较低,但使用期限短,报社可能随时面临着还债的压力。因此,报社在对长、短期负债的配比上,应充分考虑资金的用途,并根据投资投入周期和投资回报周期确定负债的期限;短期负债用于弥补短期资金的临时性短缺,应避免用短期负债支持投资回报期长的项目,同时,还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速动资产以偿还到期债务。
(二)正确使用加强资金周转
资金的运用过程表现为“货币—报纸—更多的货币”,其间,资金分别经过购买、采编和发行三个阶段,采取了货币资金、存贷资金、采编资金和商品资金四种形态。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循环的次数越多,即周转的速度越快,同量的资金就能带来更多的效益。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定的前提下,报社财务管理用财功能发挥的重点是管好用活流动资金和长期投资。报社的流动资金按其流动性一般可分为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和存贷资金三大类。报社流动资金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内容又要求不同的管理目标和方法,在用财功能的发挥上,应把重点放在制约报社经营活动的库存新闻纸张、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项目的控制上。报社财务管理的生财功能主要体现为对报社经营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对经营的预测、决策作用,对“开源”的分析、参谋作用和对“节流”的控制作用,对利润分配的决策作用。要继续在传统的广告、发行、印刷三大主体收入的增收基础上,大力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开辟新的财源。报社财务管理要加强这方面的分析,及时对报社的经济效益、经营效率、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作出考核和评价,发挥参谋作用。
(三)构建报社业绩评价指标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报社财务业绩的分析、评价旨在通过可以用财务计量的指标,着重分析评价报社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给报社的领导提供依据,据此作出正确决策,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可以从风险和报酬两方面来设定财务指标,风险类指标可以衡量报社财务安全程度,而报酬类指标则衡量报社在财务上的成功度。风险类指标包括反映报社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报酬类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风险与报酬是密切相关的,财务风险的降低有助于财务报酬上的成功,相应的,财务报酬上的成功也可降低报社的财务风险,因此,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业绩分析的中心问题。 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一种基于对过去经营数据的评价,只能获取滞后指标,不能及时捕捉到最近乃至更远的一个会计期间,报社经营管理层的经营行为给报社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且一味地采取财务业绩指标方法,会造成报社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成果,使报社管理层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的必要投资过少。这时,对报社经营业绩的评价必须突破单一的财务业绩指标,采用包括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多元指标体系。
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参与其他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和管理,这些指标包括报社业绩评价系统、读者业绩评价指标、内部流程业绩评价指标、学习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等。不断总结报社财务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思路,为报社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企业的会计活动主要由会计人员进行实施,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 主要从会计基本职能反映:一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会计核算技能服务于企业, 二是会计人员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具有监督企业的责任。但现今许多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 会计人员管理松散, 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利益的驱使, 难以严于律己,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使企业或国家蒙受损失。为了适应现代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有必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小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特别是会计人员主观故意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非常大, 而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也不利于会计人员统一的标准和价值实施会计监督。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当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 会计人员容易选择个人利益。会计信息不真实, 将影响企业领导层的正确决策, 影响投资者的权益, 影响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因此, 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快完善小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二、小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许多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要求不高, 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更乐于聘用工资待遇低的大中专生担任相关会计岗位或出纳岗位。而部分大中专生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低, 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容易听从领导的指示或是乱用会计科目, 在“饭碗”和“公正”面前, 更容易选择前者, 会计确认与计量工作混乱。
(二) 会计机构不健全, 会计监督权力薄弱
部分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 对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又过于松散。为了节省人工开支, 会计和出纳同为一个人担任, 或是担任出纳的同时又担任其他销售岗位工作等, 这些岗位设置都有悖《会计法》的规定, 从而削减了会计监督力度。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管理层, 很难自下而上的行使监督权力, 部分会计人员在自身利益驱使下, 按照领导的意愿变造、伪造凭证、做假账、对外提供虚假报表, 这些行为都触犯了法律, 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三) 政府部门对会计上岗和继续教育管理不到位
部分大中专学生通过考试在校便获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但在实践工作中并不能胜任会计岗位, 对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不熟悉, 在业务处理上容易犯错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政府部门只对发证进行管理, 很少对就业情况进行了解和管理。
(四) 小企业会计人员工资待遇低
由于小企业老板不重视会计岗位的重要性, 对会计人员管理松散, 会计人员的薪酬除了每月1200-1500元的工资外, 不再有其他的津贴或奖金, 使得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进一步改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 完善小企业会计机构, 加强监督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小企业会计机构及职能检查及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 禁止会计和出纳同为一个人担任, 或是担任出纳的同时又担任其他销售岗位工作等有悖《会计法》规定的行为, 要求各小企业在一定时段内必须委托会计师实务所办理会计事务作用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 加大对各会计师事务所得监督检查, 并督促社会中介机构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二) 加强小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督和从业证管理力度,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严格按照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对在岗会计人员每年定期定点进行会计知识更新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上课、听课、考试等培训环节进行抽查和监督。防止冒名上课, 作弊考试的不良行为发生, 保证培训的有效性。针对部分小企业惯用一些没有资格证的会计人员, 财政部门应加强会计人员上岗资格的审定, 对聘用无证人员上岗的单位进行处罚。同时针对聘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差的会计人员造成账务混乱的问题, 财政部门应加强从业证人员上岗后回访管理, 督促会计人员学习、进修培训, 提高自身学历水平。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防治不法行为的滋生。
(三) 建立健全小企业会计人员激励制度
建立考核机制, 考核内容包括: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通过考核评定, 既能激励会计人员,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自主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管, 及时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分清权责问题, 并能将违法违规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违反会计人员管理有关规定的人员企业内部要及时惩处, 对于财务监督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人员要给予奖励。
(四) 完善会计人员法律保护机制
《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除对单位负责人依法进行处罚外, 还应当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主要是恢复会计人员名誉、原有职位和级别。但现今法律保障机构不完善, 当会计人员受到打击报复时, 财政部门一无法律依据二无执法权限, 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被降级、撤职或者受到其他处分, 并非因其自身的过错, 而是由于依法办事、遵纪守法, 被单位负责人蓄意迫害造成的。所以国家应赋予财政部门相关权利对打击报复行为进行查处并惩罚, 才能有效地保护会计人员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法行为, 调动他们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 体现扬善抑恶的社会主义道德风范。
摘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小企业日益增长的今天, 传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纪律, 按照本法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但目前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力未能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本文针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安哲.有关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研究[J].2013 (8) :124-125.
[2]曾繁荣.在新形势下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浅析[J].当代经济, 2012:34.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全省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及《湖北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鄂财会发[2005]18号)等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省财政厅负责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制定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省财政厅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总体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会计操作技能,能够准确、客观地记帐、算帐、报帐的初级会计人才;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中级会计人才;培养一批专业精深、熟悉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强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第四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第五条 继续教育有利于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更新、补充和扩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教育的原则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会计理论与实务;
(二)财务、会计、审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
(三)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内部会计控制;
(五)会计电算化知识;
(六)其他有关法规制度和相关知识。
第六条 继续教育形式分培训和自学两类,其中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24学时,学时折算以《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参考内容及学时折算表》(附表1)为依据。培训形式有:
(一)经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团体(简称:培训单位)组织的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在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网络远程会计相关知识培训。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学时。
(一)内完成一项市级以上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或会计学术组织认可的会计专业课题研究或在省部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会计类学术论文。
(二)正在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校接受国家承认的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统计等专业学历教育。
(三)通过本审计、统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或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任何一个科目。
(四)参加市、州、直管市、林区以上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知识竞赛获奖者。获奖前三名的,可视同完成一个周期的继续教育学时。
第八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将其结果以Excel电子表格(附表2)形式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导入“湖北省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载入持证人员个人的电子档案。持证人员档案在本辖区内的不再核发证书或证明。持证人员档案不在本辖区内的,由培训单位所在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按规定的格式核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证明》(附件2),会计人员凭此证明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签发机关办理登记。
第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会计人员,内未完成规定学时的,其继续教育时间可以顺延,在下一一并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一)内在境外工作超过六个月的;
(二)内病假超过六个月的;
(三)生育;
(四)其他特殊情况。
有上述情况的会计人员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有关单位出具有效证明,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确认。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划指导,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会计学术组织等社会教育资源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建立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第十一条 为规范全省培训单位管理,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培训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时,必须到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
(一)开展经常性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均须向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培训单位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决定是否接受其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并自觉接受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开展短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单位,应当在事前将培训地址、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授课教师书面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培训结果按第八条规定办理。
对符合条件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单位,由各市、州、直管市、林区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汇总本辖区登记备案的培训单位(附表3),统一在每年12月31日前报省财政厅登记备案并公告。
第十二条 社会培训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办理工商、税务、物价登记手续;
(二)具备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三)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
(四)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工作质量。
第十三条 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检查与考核制度。
(一)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社会会计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对不遵守有关制度规定,教学质量低下,乱收费、只收费不办班和教学管理混乱的培训机构,要提出整改或停止受理会计培训任务,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向社会公布。同时,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在培训场所设立“服务质量监督举报箱”并公布举报电话。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完成情况的检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登记一并进行,检查结果纳入“湖北省会计人员信息系统”管理,并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登记的依据。
第十四条 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除第九条列示的情况外,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及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
(一)连续二年未接受继续教育或连续二年未按有关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会计人员,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登记,不得参加本会计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并责令其六个月内改正,同时通报用人单位,逾期不改的,用人单位不得聘其从事会计工作。
(二)连续两个周期未接受继续教育的,视为自动离岗,并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重视和鼓励会计人员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保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有条件的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认真组织会计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省财政厅2003年12月30日印发的《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鄂财会发[2003]16号)和2002年6月20日印发的《省财政厅关于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考试管理办法》(鄂财发[2002]4号)文件同时废止。
【我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推荐阅读:
会计人员自我鉴定06-13
会计人员应聘面试试题06-21
浅谈会计人员素质要求07-25
财务会计人员求职简历09-06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10-11
会计专业人员个人简历06-24
会计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07-09
财务会计人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09-16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调查报告09-10
2024年财务会计人员年终工作总结报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