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国家政策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课国家政策(精选8篇)

科学课国家政策 篇1

2010年1月27日-2月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结题验收暨中期检查学术交流会在天津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天津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天津市科委陈养发副主任,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领导及各科学处工作人员,信息领域知名专家及信息学部05年和07年杰出青年获得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研究员主持。基金委孙家广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卓越品牌需要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共同维护和珍惜,需要广大项目承担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信息科学领域前沿,努力工作,勇于担当。他对信息领域的杰出青年获得者寄予厚望,希望杰出青年能够安心、专心、静心刻苦钻研,勇闯难关,为提升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特别为推动信息产业基础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信息科学部李德毅主任指出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2010年资助经费将有较大程度的增加。科学部在做好基金资助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结题验收和中期检查工作,这次会议也是学部同志的一次学习机会;希望与会专家认真听取项目承担者汇报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辩论,厘清杰出青年汇报成果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及主要载体,并以此做出科学评价。

天津市科委副主任陈养发代表天津市科委对与会专家和代表进行欢迎,指出天津市良好的发展形势,特别是滨海新区建设都需要原始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来支撑;欢迎与会专家、杰出青年到天津市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天津大学舒歌群副校长致欢迎辞并对会议在天津的举办表示衷心的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秦玉文常务副主任就此次信息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会议的各项议程和评审注意事项作了介绍,对检查验收交流的方式与规则也进行了讲解。

科学课国家政策 篇2

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或世界科技中心, 就必须使本国科学家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并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科研梯队与合理的科研队伍,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对高校青年人才的资助。例如为了资助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日本特别设立了“奖励研究”的项目 (1) ;美国于1975年设立了“沃特曼奖”;为了更新学校或研究单位落后的仪器设备, 英国政府在2000年曾拿出17亿美元, 并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印度先后分别设立了“青年科学家研究项目”、“印度青年科学家国家科学院奖”等, 为年轻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物质支持 (2) (3) 。

我国也相应地设立了资助高校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各类资助计划, 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各个地方科技部门设立的青年基金 (4) 。就影响力和资助力度而言, 青年科学基金无疑是最重要的资助计划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虽然目前青年科学基金已建立了较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资助管理政策, 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在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资助方面, 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相关基金资助政策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目前我国青年科学基金对高校青年教师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从项目的申请与受理, 项目的评审, 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以期进一步完善青年科学基金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资助政策, 更好地为高校青年科研人才服务。

一、国内外相关基金资助政策的现状

1. 申请与受理政策的现状。

在申请条件限定方面, 许多国家资助机构对人才科学基金的规定都是根据申请人的研究经历进行的, 如根据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年限、博士后培训的情况等等, 弱化对以往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的考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等都是如此。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的“新人研究”项目B类项目规定:申请者可以空出以往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及准备情况的说明;申请者可以填报5年以上的论文、专著等, 对申报者研究业绩没有时间限制。项目的审批主要考核的是研究者研究的独创性, 研究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贡献程度 (5) (6) 。

我国青年科学基金规定: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且年龄符合规定, 并有相关基础研究的经历的, 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其受聘依托单位申请。这使得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觉到基金评审对其前期阶段的工作积累要求很严格, 而大多数申请者往往都是没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高校青年学者。

2. 评审与资助布局政策的现状。

在项目评审方面, 许多国家的科学基金组织都制定了相关措施以促进基金评审的公正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德国研究联合会 (DFG) 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 (ARC) 是海外科学基金的三个典型代表。

NSF的公正性制度全面且强调实效, 而且NSF对同行评议的评价和监督制度也相对成熟和完备。DFG的公正性制度与德国科学界“科学家自治”的理念相结合。ARC近年来则启动了一系列调查同行评议系统的研究项目, 实现对同行评议运行状态的把握 (7) 。

在专家库的人数上, 根据美国基金委统计数据显示, 其2007年专家库中专家数量已达到30万, 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的专家参与评审, 每年新增专家人数都在1万人左右, 而其2007年基金申请数量为44477份。而我国截至2009年4月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库中仅约有9万名专家, 还包括许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评审的专家。而2009年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为102028份, 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是28527份。另外, 我国专家库中年轻专家人数过少。根据2008年对物理科学一处专家情况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年轻专家所占比例不大, 仅为19%, 这与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者年龄梯队存在一定差距 (8) (9) 。

为了使基础研究项目的评审逐渐与国际接轨, 各国都注重加大专家库中海外专家的数量。ARC在1995时, 其专家库中海外专家就占了40%多;NSF在2005年时, 海外专家占了10%;而截至2009年我国专家库中海外专家所占比例不足3% (9) 。

青年科学基金自设立至今已有26年, 并没有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评审体系。其价值评估指标基本与面上项目的自由申请项目雷同, 没有很好地体现高校青年科研人才“研究基础偏弱、研究的创新性与风险性并存”的研究特点。这导致“非共识”的概率较高, 很容易扼杀一部分创新性强的项目。随着国家科技资金投入的大幅增长和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的急剧增长以及高校青年教师的日益增多, 迫切要求我国基金项目评审无论在专家库、公正性还是制度体系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资助布局方面, 我国对西部地区资助率过低。从历年的资助情况来看, 西部地区除四川、重庆、陕西和甘肃等, 别的地区资助力度还很小。虽然国家设立了地区基金, 但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积累、学识水平和学术名声等方面与竞争者存在一定的差距, 导致高校青年人才很难获得地区基金的资助。近年来, 西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流失,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得到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长此下去, 将不利于高校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研究梯队的形成。

3. 项目经费分配和管理政策的现状。

在项目经费分配方面, 国外人员费用占经费支出比例普遍都比较高。2005年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对日本公共研究机构科研经费的内部支出进行了统计, 其中人员费所占比例高达33.22%。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2004-2006财年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 (含科研人员工资、福利、补贴、差旅费、培训计划参与人员奖学金) 占总经费的33% (10)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制的《Frac-cati手册》中曾指出:劳务成本要占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的50%以上。而我国所占比例不足20% (11) 。

我国青年科学基金规定:项目经费中劳务费的支出比例不得大于15%。西方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科研费支出中劳务费所占比重较低, 这说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事实 (11) 。高校青年教师是国家青年科技人员的主力军,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就需要有人尽其才的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而劳务费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 青年科学基金委和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经费管理还不够重视。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费超支使用、经费挪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以及人员费用的不合理支出等问题。青年科学基金应在经费管理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措施以保证项目按时按质的完成。

4. 项目后期管理政策的现状。

对结题项目开展绩效评估是切实加强科学基金项目后期管理的有效方法。绩效评估不仅是自然科学基金会行使自身管理职能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向公众展示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成果, 提高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的需要。

对于绩效评估,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法律。日本的《会计检察院法》、韩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框架法案》、法国的《研究政策与技术开发的评估》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绩效评估加以法律规定 (12) 。美国制定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绩效评估已成为NSF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指标和方法也更为灵活多变 (13) 。

我国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针对绩效评估的相应法律。基金管理办法中对项目后期管理的条款也比较笼统, 缺乏具体明确的办法细则, 造成后期管理过程中许多环节的“无据可依”。另外, 青年科学基金在绩效评估的时间上较为紧迫。例如目前管理科学部的绩效评估是在项目结题1年以后对已结题项目实施评估, 而研究成果的取得与目标的突破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就要求延长对绩效评估的时间。

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科学基金自身的特点, 使得其最终的实施结果与其它类型的项目相比, 低于预期结果或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这就要求基金委在绩效评估时给予适当的考虑和正确的评价。

二、对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高校青年教师政策的建议

1. 进一步放宽对高校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人的限制与要求。

基金委在受理项目时应弱化对前期工作的要求, 重点关注申请者研究的独创性和研究的能力, 关注其所作的研究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贡献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科其前期要求应有所差别。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创新的难易程度不同, 申请者的创新能力、前期工作积累也不同, 应区别对待。同时, 建议将年龄限制扩大至40岁。赵红州教授在其研究中曾发现, 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岁至45岁, 其峰值年龄是37岁。同时他认为:当代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赶超世界水平, 进而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或世界科技中心, 就必须使本国科学家的人数大幅度增长, 优秀科学家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尽可能地接近于“最佳年龄区” (14) 。将年龄限制扩大到40岁, 能支持更多的高校青年科研人才和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能, 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使我国的科研水平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2. 增加对西部的资助, 提高西部地区的资助率。

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 更应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西部资助率较低的地区。青年科学基金委应在保证别的地区资助力度不变的情况下, 加大对西部的资助力度, 也可以考虑设立地区青年科学基金。西部各个地区或项目承担单位也应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 拿出更多的经费, 提高资助率, 并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增加或减少经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控制经费的开支, 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 为以后项目的绩效评估打下基础。

3. 构建评审专家的剔除与遴选机制以健全专家库。

对一些由于出国进修或生病等原因以致近几年或以后都不能参与评审的专家, 应及时修改他们的信息或从专家库中剔除;对于那些在一定时间内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差的老年学者可以考虑剔除, 以及时掌握专家的人数。

同时, 应增加专家库中专家的数量特别是年轻专家的数量。可以采取自荐或推荐的方式增加专家, 选取专家时应弱化对其学历或职称的要求, 对一些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为优的负责人可以优先考虑。年轻专家具有活跃的思想, 大胆的精神, 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者又都是年轻人, 他们可能更容易沟通。年轻专家对学术前沿的了解较多,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对一些创新性或学术前沿性强的项目, 年轻专家更容易了解和支持。如果专家人数不能很快地得到扩充, 应根据情况适当延长评审时间, 以确保专家有足够的时间评审项目, 从而保证评审工作更加公正和公平。

基金委还应广泛邀请海外专家参与项目评审的工作, 增加海外专家特别是海外年轻专家在专家库中的比例。基金委应建立海外专家信息库, 加强与海外专家特别是海外年轻专家的联系与交流。专家可以来自许多国家, 不应只限制在某几个国家。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本国专家不足的情况, 而且海外专家评议起点高, 能把海外评审中一些好的做法带到国内, 能让我国的研究工作更接近和融入国际学术圈。通过海外年轻专家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学习, 能在更多学术观点的冲撞中迸发出原创性的学术思想, 从而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4. 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评审体系和外部监督机构。

青年科学基金价值评估指标应与面上项目的自由申请项目有所区别。高校青年教师贵在有大胆创新的精神, 评审体系应能更好地体现为高校青年科研人才服务的宗旨, 进一步加大对“非共识”的支持。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评审, 应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一个外部监督机构。目前基金委制定的项目评审程序中, 管理人员贯穿于运作管理的全过程, 基本处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状态, 缺少制约, 容易让公众对评审的公正和公平性产生质疑。因而, 建议我国建立一个在组织上和自然基金地位相同的监督机构, 使其有法律的保护, 有权力与责任对各类项目的申请与资助、各部门的职能与作用、各系统, 其中包括同行评议系统状况与运行等各方面进行监督与监察。监督机构应该积极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防微杜渐, 而不是发挥事后惩治的作用。

5. 提高人员费用在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并加强对经费的管理。

通过提高报酬能使年轻科研人员在经济上宽裕, 减少后顾之忧, 更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另一方面, 基金委、项目依托单位、项目管理人应加强对经费的管理, 保证项目经费不折不扣到位使用。首先在项目申请时, 申请人员应制订完善和完整的预算, 基金委评审时也应注重对预算的审查, 对其预算不当的地方应提出并给予建议。其次项目管理人在执行项目时应尊重项目负责人的经费支配权, 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 并对原批准经费需要调整的项目, 按照基金委科学部在中期检查报告中提出的经费调整方案予以调整。以免出现经费运用、管理不当, 缺少项目需要的实验设备或人员费用分配不当的情况。基金的项目经费是有限的, 如果项目在执行时确实缺少费用, 项目依托单位等应针对具体的情况, 给与适当的资助, 以确保项目的按时按质的完成, 创造出更大的成果。

6. 首先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以对NSFC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加以规范, 将评估制度化, 法制化。

其次应完善后期管理的规章制度, 确保后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 建议延长青年科学基金结题项目绩效评估的时间。评估有愈渐频繁的趋势, 已经导致了一些科研人员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的问题, 甚至助长了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而研究成果的取得与目标的突破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研究成果得到同行承认也有一定的滞后期。对于高水平的论文, 其评审时间往往就需要1~2年, 对于高校青年学者时间或许更长。对于专利、成果的应用推广及其创造的经济价值等, 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

绩效评估时还应考虑青年科学基金自身的特点。高校青年教师经验少, 项目创新性强, 最终的实施结果与其它类型的项目相比, 低于预期目标或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大。首先评估时对一些一时难以被社会认可的理论成果, 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如果某项研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但作出了新的原来没想到的重要结果, 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根据评估的目的与对象, 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避免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的项目。其次基金委应加强对项目的进展评估, 在中期进展评估时对某些项目不恰当的预期目标应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调整, 以减少结果低于预期的概率。

三、结论

高校青年教师是国家科研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科学基金在稳定高校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促进学科与经济发展等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科学基金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项目资助管理体系,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须解决与改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备军, 是“明天”国家科技工作的脊柱。对青年科学基金对高校青年教师具体的资助政策进行研究, 对进一步明确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和加大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对促进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政策科学”概念溯源 篇3

摘要:政策科学是当今社会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政策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对“政策科学”的概念进行溯源,以此回溯政策科学的发展史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政策科学,术语,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01;C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12

Abstract:Policy science is a rapid discipline in social sciences, and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lso, there already hav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with policy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based on policy science.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retro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olicy science.

Keywords:policy science, term, policy analysis

引言

政策在现代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制约和引导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治国理政的工具。尽管人类的政策实践早已开始,但是政策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一般来说,“政策科学”一词被公认为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于1943年首先提出的,并在1950年他与卡普兰(A. Kaplan)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中进行了阐述[1]。1951年,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出版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成为西方政策科学发展的里程碑。此后,政策科学的研究者将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进行了有效整合。

伴随着多学科的碰撞交融,现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不断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是不同学者的“百家争鸣”,甚至连术语都没有明确统一。比如:1958年,林德布洛姆(C. E. Lindblom)在《美国经济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政策分析》的论文,首次使用“政策分析”一词,掀起了当时对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的质疑[2]。劳伦斯·特瑞布还发表了《政策科学:分析还是意识形态》一文,提出政策科学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应该由“政策分析”来概括这门学科[3]。

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歧义的信息会误导出错误的结论,甚至引发重大损失,这就要求使用的科技术语要有社会公认的、统一的名称和意义[4]。“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是政策领域常用的术语。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两个术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返回的结果分别是608篇和6380篇。从数量上来看,“政策分析”似乎是学科研究的主流,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本文通过对“政策科学”概念演变历史的梳理,尝试从其学科内涵上显示其中文定名的合理性。

一“政策”一词溯源

拉斯韦尔认为: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学者威尔逊(Wilson)认为: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安德森(Anderson)认为:政策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个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美籍加拿大学者伊斯顿(Easton)认为: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分配[5]。总体而言,西方国家将政策看作政府或具有政府性质的团体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目标所采取的统筹行动,形式上包括条例、办法、措施、法律等[6]。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涌现了《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大量与政策研究密切相关的论著。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以政治为中心,“策”只是实施“政”的工具性手段。古汉语中“政”“策”是分开使用的两个字。“政”是管理国家事务、控制社会、治理民众的意思。《周礼·天官》说:“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左传·桓公二年》说:“政以正民。”“策”有两个含义和政策相关,《礼记·仲尼燕居》曰“策,谋也”,是方策、对策的意思。《释名》载“测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策书”有规定、政令的意思[5]。

尽管古汉语中未出现“政策”一词,但有与之意义相近的词,比如“战略”“策略”等。也有类似于现代政策文献的“诏令文书”等文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黄萃副教授指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首次使用了“政策”一词,之后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政策”一词。自此,“政策”得以在中文语境中传播开来[7]。虽然有待考证,但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末中国已经使用“政策”一词。

《辞海》对“政策”一词的定义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政策”的定义为:“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对policy的定义为:“a plan of action agreed or chosen by a political party, a business, etc.”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管理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对policy的审定结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为达成一定目标、结合特定情况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方案。”

二“政策科学”概念溯源

政策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开始兴起的。如前所述,20世纪40年代,拉斯韦尔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即: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则的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的学科。他具体提出了一个包括7种环节的政策过程,即:情报、推动、制订、执行、适应、终结和评价。1950年,拉斯韦尔与卡普兰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首次正式使用“政策科学”。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等,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8]。这门全新的社会科学不再仅仅关注局部问题,而是整个政策过程。《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标志着现代政策科学的诞生,确立了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和研究纲领,指明了社会科学中政策科学的研究方向,掀起了美国政策科学学科建设浪潮[9]。

在拉斯韦尔提出政策科学概念以后,真正推动政策科学快速发展的,是当时在美国工作的以色列学者叶海卡·德洛尔(Yehezkel Dror),他出版的《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幻想》(1971)、《政策科学进展》(1971)三本著作被学界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德洛尔在拉斯韦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政策科学研究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完善了政策科学的学科范式[10]。

后期伴随着政策科学学科不断发展,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政策科学的概念进行了描述:

(1)德洛尔:以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革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以及具体的政策问题和领域[11]。(该定义描述的是研究对象。)

(2)那格尔(Stuart Nagel):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的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进行研究[12]。(该定义重在描述研究目标。)

(3)克朗(R. M. Krone):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探求对人类系统的了解和改进,其研究焦点之一是政策制定系统[12]。(该定义同时描述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4)奎德(E. S. Quade):是应用研究的一种形式,用来获得对社会技术问题的理解,并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13]。(该定义重在描述学科功能。)

(5)邓恩(W. N. Dunn):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使用各种研究和论证方法,产生并转换政策相关信息,以便政治组织解决政策问题[7]。(该定义指出政策科学的应用属性。)

三中国对“政策科学”概念的探究

近年来,中国对“政策科学”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刘小年、陆树萍从政策因素研究的视角提出:政策科学演进的内在路径必然是人类对政策过程中因素的不断发掘,政策科学的演进经历了由单因素理论建构向多因素理论发展的转变,当代中国政策科学的发展需要把握这种研究前沿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学者后续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关于政策科学的研究,包括概念、目标、研究路径等。对概念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四种[11]:

(1)政策科学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如何制定正确政策,避免错误政策的学科。(该定义重在描述研究目标。)

(2)政策科学是关于制定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实施,评价政策结果,预测政策效果的学科。(该定义重在描述学科功能。)

(3)政策科学是研究政策属性与特点,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规律的科学。(该定义重在描述研究目标。)

(4)广义上的政策科学是对不同的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结果进行的研究,狭义上的政策科学是对政策目标、政策方案和社会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该定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学者对政策科学的研究是依托于产业发展的,也就是从产业政策的研究开始的。基于广义和狭义的政策科学概念,中国学者习惯上将围绕政策展开的所有环节都视作政策科学研究,包括:政策计划、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政策执行以后产生的结果,其中还伴随着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的效果评价和执行结束以后对效果的评价。政策科学的发展,其内在的路径必然是一种对政策过程相关因素的发掘,由此使政策科学的演进表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也形成了特定的前沿研究问题[14]。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如果是“科学”地研究,首先还是要依托一个产业,其次才谈得上研究或者分析。此外,除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以外,还需要对政策和政策活动进行科学评价,这对决定政策去向、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都有着重大意义。再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两个角度,中国目前对政策科学学科的成果,从中国知网上的文献量来看,前者远远高于后者。质化研究有益于理清学科基础问题,包括本文所探讨的概念问题,但是正如拉斯韦尔所言,政策科学必须为之奋斗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是脉络、问题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7],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发现政策主体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政策合力或政策效果,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对政策科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管理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对science of policy的审定结果为:“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定义是:“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结语

通过梳理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政治学、政策学或经济学不同的是,政策科学将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专门的、独立的、唯一的研究领域,主张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前面提到的政策分析,可以说是包含在政策科学概念内涵中的,是为科学制定合理政策服务的。近年来中国围绕政策研究的细分学科不断增多,说明对政策的定性、定量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比如:政策文献学、政策计量学等内容量化研究方法成果颇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更是收集了1949年以来中国出台的所有政策文本,建成了中国首个公共政策研究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政策科学”概念演变历史的梳理,进一步确定了其学科内涵。陈振明在《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中将政策科学定义为:“政策科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以公共问题为中心,以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政策内容和过程分析为重点,探求政策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尤其是提供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政策的相关信息,改善政策的决策系统,提高政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5]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对政策科学的描述较为科学、准确。

各个学科术语的规范统一工作是学术交流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作为代表国家进行术语审定的权威部门,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有31年的历史,审定公布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军事、工程技术等领域在内的95个学科、125种科技名词,累计45万余条,每一条术语的审定与规范过程都凝聚了专家的智慧与汗水。“政策科学”是在《管理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中审定公布的,应该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Brunner R D. The Policy Movement as a Policy Problem[M].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91:189.

[2] 王骚,王达梅.政策分析中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关系探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2):31-35.

[3] 李玫.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

[4] 刘青.科技术语规范化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术语研究,2002(1):3.

[5] 黄萃,任弢,张剑.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5(2):129-138.

[6] 苏峻.公共科技政策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 黄萃.政策文献量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8] 陈振明.政策科学: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6(2):19-22.

[9]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M]. 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 Kuhn T S.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 那格尔 S S.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 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2] 陈振明.政策科学的起源与政策研究的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83-86.

[13] 刘剑.总体规划制定中城市政府行为的政策分析[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论文,2010.

[14] 刘小年,陆树萍.政策科学的演进:政策因素研究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9(10):122-125.

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 篇4

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

科学课国家政策 篇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科学学科近况介绍

介绍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学科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包括详细数据与总体分析、近年学科项目增长数据.从某方面补充了我国内地高分子科学在国际上影响力变化的情况,给出了高分子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和申请书撰写注意事项,还概述了20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作 者:董建华 DONG Jian-hua 作者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100083刊 名:高分子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POLYMER BULLETIN年,卷(期):“”(1)分类号:O6关键词:高分子科学 基金资助 申请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草案) 篇6

作者: 发表时间:2006-9-25 摘自:法制日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

第三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资。

中央财政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列入预算。

第四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

第五条 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基金资助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六条 国务院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

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依法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预算、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国务院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监督。

第二章 组织与规划

第七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基金发展规划应当明确优先资助的领域,基金项目指南应

当规定优先支持的项目范围。

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广泛听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国家机关、企业的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基金项目指南应当在申请受理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八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基础研究的公益性机构,可以在基金管理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

本条例施行前的依托单位要求注册为依托单位的,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予以注册。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注册的依托单位名称。

第九条 依托单位在基金资助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二)审核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三)提供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时间;

(四)跟踪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监督基金资助经费的使用;

(五)配合基金管理机构对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基金管理机构对依托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 依托单位工作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承担过基础研究的课题或者具有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负责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指南确定研究项目,在规定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应当提交证明申请人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材料;基金项目指南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符合该要求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申请基金资助的项目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资助情况。

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

(二)申请材料不符合基金项目指南要求,或者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的;

(三)超过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数量的。

第十三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聘请专家对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机构对已受理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应当先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但是,对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可以只进行通讯评审或者会议评审。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对申请材料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一)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

(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能力;

(三)经费使用安排的合理性;(四)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五)申请人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

会议评审提出的评审意见应当通过投票表决。

第十六条 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和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决定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基金管理机构不得以与评审专家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为由否定专家的评审意见。

基金管理机构决定予以资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及其依托单位,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申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决定不予资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说明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整理并向申请人提供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七条 申请人对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复审请求。对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有不同观点,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

基金管理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复审请求,应当自收到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认为原决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维持,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认为原决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撤销原决定,重新对申请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进行评审、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

第十八条 在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工作中,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申请人、参与者可以申请其回避:

(一)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是申请人、参与者近亲属,或者与其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

(二)评审专家自己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申请人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相同或者相近的;

(三)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参与者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

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不得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的基本情况、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等评审信息。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干预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

第四章 资助与实施

第二十条 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自收到基金管理机构基金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按照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填写项目计划书,报基金管理机构核准。

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计划书,除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基金资助额度对已提交的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对申请书内容的变更超出上述范围的,基金管理机构不予核准。

第二十一条 基金管理机构对本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国务院财政部门申请基金资助项目的预算拨款。但是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除外。

依托单位自收到资助经费之日起7日内,通知基金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使用资助经费,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

第二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作好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项目进展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审核项目进展报告,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并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项目进展报告和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进行审查。

第二十三条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变更项目负责人或者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工作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四条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基金管理机构批准。

第二十五条 自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项目负责人应当通过依托单位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结题报告;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建立基金资助项目档案。依托单位审核结题报告,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审查结题报告。对不符合结题要求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予以公布,并收集公众评论意见。

第二十七条 发表基金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申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对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依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时应当查看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抽查结果应当予以记录并公布,公众可以查阅。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的信誉档案。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对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评审专家,不再聘请。

第三十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公布本基金资助的项目、资助经费的拨付情况以及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处罚情况等。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基金资助工作进行评估,公布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作为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项目指南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托单位、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评审专家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检举或者控告。

第三十二条 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外公开有关信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申请人、参与者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该申请人、参与者3至5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依托单位不得晋升该申请人、参与者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暂缓拨付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项目负责人、参与者5至7年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一)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不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的;

(二)项目负责人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结题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报告,或者提交的报告或者相关材料弄虚作假的;

(三)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侵占、挪用资助经费的。

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报告或者相关材料弄虚作假,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侵占、挪用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其依托单位5至7年不得晋升其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暂缓拨付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 依托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通报批评,3至5年不得作为依托单位:

(一)不履行保障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条件的职责的;

(二)不对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材料或者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

(三)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的;

(四)纵容、包庇申请人、项目负责人弄虚作假的;

(五)不配合基金管理机构监督、检查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

(六)截留、挪用资助经费的。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中依托单位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六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基金管理机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再聘请其为评审专家:

(一)不履行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评审职责的;(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三)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信息的;(四)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七条 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回避的;(二)披露未公开的评审信息的;(三)干预评审专家评审工作的;(四)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吞、挪用资助经费的;

(二)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者伪造、变造印章的;

(四)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以财物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的。

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者因前款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有关财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予以处罚、处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决定资助的研究项目,按照作出决定时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资助工作中,涉及项目组织实施费和与基础研究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基础研究环境建设活动的资助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科学课国家政策 篇7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部分, 并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 国家审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 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 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 地方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树立科学审计观。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经济体制、市场秩序、社会信用体系亟需加强, “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更好地维护。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 认真总结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它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是建立科学审计观的基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党和政府把审计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 赋予审计更大的责任,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审计特别是地方审计, 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三、地方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 双重领导体制下, 地方审计独立性受到较大影响

独立审计是政府审计法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宪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这种双重领导体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我国的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体制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使地方审计实质上成为政府内部审计。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地方领导者的意志, 许多审计报告反映不出问题。在一些重大的审计决策上更难以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如对争取到的上级专项金、国债资金的审计, 总是带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上下级审计业务管理体制名不符实。上级审计机关对下一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 仅限于项目计划安排、统计、档案管理等, 并未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

(二) 审计机关人员管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率性

一方面领导职数设置及负责人的任免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确定, 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缺乏控制权, 造成领导职数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效率的发挥;另一方面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配置不够科学合理。许多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人员仅占其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审计力量相当薄弱。

(三) 审计事业发展尚不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这表现为审计人员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普遍缺乏, 运用先进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力和主动性不强, 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陈旧落后, 审计质量和水平与审计署及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审计成效不显著。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审计观

(一) 树立科学审计观必须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署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 是深入分析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现状后提出的科学战略纲领, 其中明确了审计工作要坚持为民主与法制服务, 以法制为基础, 以科学为手段, 以财政审计为主线, 以维护经济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的发展观。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执法活动, 不论是程序上的还是实体上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科学审计观就要从长远和前瞻的角度去认识审计工作的民主与法制实质, 从审计战略、思想观念、审计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依法审计能力, 确保审计独立性, 在促进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 科学审计观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在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的今天, 审计人才和审计资源配置显得更为重要。虽然目前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应加肯定, 但尚不能完全适合现代审计的需要。笔者认为, 科学审计观应注重以人为本, 建设同社会发展相联系、同审计事业相适应的审计队伍。一要重视和培育审计精神和文化, 把尊重审计人员的理想价值追求同审计目标职责有机的结合;二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 更新知识, 确保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形势发展和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三要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四要注重统筹审计资源, 善于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三) 科学审计观应强调更新审计理念

科学发展观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要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既要促进当前的发展, 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计机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紧扣“改革”、“发展”和“民生”等关键环节,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推进国家治理。就需要在审计理念上不断转变和更新。

科学的审计理念表现在:一是审计思路应增强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 主动适应深化改革内在要求, 关注宏观政策措施执行和经济建设情况,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审计目标应从单纯的以查错纠弊为主向揭示问题促进规范管理转变, 及时揭示反映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审计着眼点应由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向审查制度体制机制转变, 注重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四是审计方式应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 把规范支出与促进投入有机结合, 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 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四) 科学审计观应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管理

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科学审计观, 就是要强化审计质量管理, 扎扎实实地规范审计业务工作, 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应包括规范的审计程序和完备的过程管理控制, 两者缺一不可。

(五) 科学审计观应突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提高的形势, 要更好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需要不断运用和创新同现代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实践表明, 每一项较大审计成果的背后都伴有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身影。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成效、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障。

科学外语规划,增强国家外语能力 篇8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文秋芳,2011)。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可供国家所用,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语言技能娴熟,专业水准高,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外语资源种类有限,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外语精通的人,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1)。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技能过重,人文缺失,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1)。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仅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任务, 咨政育人,责无旁贷。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提高我省经济软实力》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303128。

上一篇:市场文明公约下一篇:感谢祖国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