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论文(精选8篇)
河洛文化之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区别在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存在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因此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了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对于我们分析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中原地区与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据了解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这属于两种文化在地域范围的区别,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大多数人认可。而且,河洛地区的地理概念从司马迁以后就基本形成定论的。
其次,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因为存在时间的部分相同,也使我们能够总结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如果从先秦时期算起,中间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王朝,到北宋时期,两种文化的发展发展所经过的时间也是一致的。这种时间的一致性,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地域必然会产生彼此联系和相互一致性。再加上上述地域范围的重叠,两种地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因。究其实,两种文化之间因为部分时段和地域的相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其共性多于差异性,从而导致人们的这种认识。
其三,从文化发展的内涵来看,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中的精华和典型代表。学者在论及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内涵时都提到了两种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即因所处的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各种文化交融、汇合的中心。河洛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与周围的诸文化各不相同,而是吸收各文化的长处,萃取百家之长,而最后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中心,表现出自己明显的正统性和稳定性,而且反过来又向四周辐射发展,最后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复合之中。这就是说河洛文化是吸取百家之长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文化。
中原文化圈的圈层体系
中原文化圈是历史的概念。在先秦时期,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文化以其特异光彩向四周辐射。汉唐时期, 中原文化仍带着鲜明的本土文化中心地区的色彩, 东与齐鲁文化、南与荆楚文化、北与燕赵文化、西北与三晋文化相映成辉。南宋之后, 由于战乱频仍, 文化南移, 中原文化才日趋萧条、冷落, 甚至衍化为一种带有边缘意味的文化形态。中原文化原来所具有的先锋文化特征, 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中原文化圈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地域概念。“中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概念, 自古有之。昔禹分九州, “荆河惟豫州”, 豫州因处九州之中, 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地多平旷, 故又称“中原”, 可见“中原”二字最初指称的具体范围是古黄河与今汉水西岸的荆山 (湖北省南漳县) 之间。《吕氏春秋》则进一步明确为:“河汉之间为豫州, 周也。”将豫州与外围诸侯所处八州相区分:河济淮汉流域的众多屏卫周室的姬姓及非姬姓封国 (包括郑、宋、陈、蔡、申、吕等) 即所谓“中华”“中国”, 以别于居处西戎的秦国, 居处北狄的燕国, 居处东夷的齐国和居处南蛮的楚国。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 中原的概念已基本上固定下来。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全部, 陕西关中平原, 晋南汾沁流域、冀南、鲁西南及皖北淮河流域, 湖北北部, 狭义上则仍指今河南省。因此, 狭义言之, 中原文化主要指河南地区的文化。而中原文化圈则更趋向于指代河南省区域内的文化圈层。
局限于河南省区域的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层面比较完整, 文化关系相对复杂, 但纹理脉络仍比较清晰可辨:第一个层面是郑州核心文化层, 又称“郑州中心文化”。它是近代中原地区文化最为集中、最为综合、实力最强、吸引辐射功能最显著的文化集散中心。第二个层面是由郑州周边的历史古都洛阳、开封、安阳等组成的次文化圈层。第三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地市级文化中心。在河南省内除核心文化中心郑州、次文化中心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外, 各地级城市及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城市, 均包括在这一层次内。有的城市表现出比较典型的“次区域文化”特征, 如南阳文化、商丘文化、许昌文化、焦作文化、信阳文化等皆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第四个层面为中原地区的基础文化, 主要是县级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可见, 中原文化圈具有清晰的层级性, 不同的层级不仅具有中原文化圈的核心共同特征, 也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质。
这种层级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构成了中原文化的圈层体系, 铸就了中原文化圈以四大古都和14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和支点的有机整体, 形成了一个内部特征与共性凸显、各有层级定位的文化系统。
其一, 核心层。包括郑汴洛许平漯六座城市, 占中原城市群的三分之二强, 为历史上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而河洛文化正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秦汉以来的三川 (河南) 郡、颍川郡、荥阳郡和陈留郡曾长期为天下人口、经济和文化中心, 名门望族、清流谋士星聚云集, 曹孟德也不禁赞叹道:“汝颍固多奇士”。未来要进一步大力推进郑汴洛一体化及许平漯一体化, 形成以郑汴洛三市为主导的河洛嵩邙文化区及以许平漯为主导的伏牛山东麓汝颍文化区。打造河洛文化、炎黄文化、汝颍文化、汴梁文化、夏商文化、功夫文化、花卉文化、中药文化、钧汝文化、郑韩文化、隋唐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独特文化品牌。
其二, 外围衔接层。第一, 在豫北形成的以安阳、邯郸为中心覆盖12地市的区域文化板块, 促进安邯、焦晋、濮菏同城, 打造豫北文化中心, 建设太行—王屋及古黄河文化区, 形成帝丘文化、邢卫文化、邯郸文化、邺文化、大名文化、河内文化、上党文化、水泊运河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向南联结郑汴洛, 向北沟通燕齐文化圈, 成为两个文化圈的节点。第二, 在豫西以三门峡、运城为中心形成黄河金三角文化区, 打造虞虢文化、弘农河东文化、关公文化、尧舜文化、小浪底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 向东联结洛阳, 向西及北沟通秦晋文化圈。第三, 在豫西南推进南襄同城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隔一二百公里就有一座经济重镇, 而郑州至武汉七百多公里之间却没有一座重镇, 宛———邓———襄足以担此重任) 共同打造宛文化、襄阳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玉雕文化、恐龙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 并可向西辐射陕南商洛、鄂西北十堰, 向东辐射随州, 成为北联许平漯, 南通江汉文化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第四, 在豫东黄淮地区, 推进徐州、宿州、淮北一体化, 形成以大徐州和蚌埠为中心的黄淮文化区, 北起芒砀, 南至大别, 背靠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亳州、阜阳、淮南等人口密集区、农业发达区, 向东连通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 向南通过淮河—京杭大运河贯通长江大动脉, 共同打造东夷文化、白酒文化、茶文化、楚汉文化、医药文化等文化品牌。
总之, 中原文化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时空概念。从时间意义层面言之, 中原文化圈的内涵不断展衍。从空间地域层面言之, 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呈典型的放射状和阶梯状, 各层次既有中原文化的普遍特征, 又有相对独立的特质, 结构层次非常鲜明, 形成相对连续的序列。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
如上所述, 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 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使中原文化圈具有以下特质。
其一, 主导性。从历史层面而言, 随着中原概念的形成以及中原经济的隆兴, 中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 这种局面持续以迄于北宋末期。北宋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文化的地位渐趋下滑, 但是, 其影响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其作用、意义以及地位仍不可小觑, 从某种层面上讲, 它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因此, 可以这样说,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也正因为如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主导性。
其二, 兼容性。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统治阶级争夺的中心,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 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丝绸之路也不断传来中亚、南亚的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 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更加丰富多彩。故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兼容性。
其三, 辐射性。长期以来, 由于中原地区比较发达, 中原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之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地域人口的大迁移, 大交融, 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及域外辐射。因此,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辐射性特征。
其四, 空间广布性。空间广布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文化均衡覆盖到域内的人群。中原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 文化在全域的辐射能力十分强劲, 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 就几乎没有游离于整体文化进程之外的异端。从上古以来形成的政治文明进程看, 全国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 分别是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分布基本上辐射了整个河南的重要城市。同时, 四大古都的递嬗浓缩了上古、中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变迁的轨迹。四大古都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网络, 由这个网络辐射出了各类文化要素, 使得中原地区空间上基本没有死角。
其五, 创新性与保守性。中原文化历久弥新, 中原历史文化能延绵数千年, 在于它在自我继承的同时, 又不断地创新发展, 这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吸引力之所在。但是, 无可否认, 中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土著性与保守性, 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尤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 我们要善于扬弃和改造。中原文化是创新与保守共行、开放与封闭兼具的文化形态, 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总之,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根深叶茂,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与创新同步,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 使中原文化凸显圈层特质,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当下中原文化圈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已时过境迁, 在经济文化人口诸方面, 中原再不能同中华、中国画上等号, 但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国的中心, 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的中原文化圈仍然举足轻重, 既承东启西, 又连南贯北。
向北和东北:燕齐文化圈——环渤海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为依托的齐鲁文化亚圈与以辽南、京津冀为依托的燕赵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和沈阳。这一地区与中原水陆联系便捷, 向东北又可沟通东北平原文化圈 (以哈——长、绥——牡和长吉图经济带为依托, 向北联结俄罗斯远东地区, 向东濒日本海幅射东北亚三国) 。秦晋文化圈——黄土高原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天水——关中经济带为依托的秦文化亚圈与以太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晋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西安、太原, 自秦汉、隋唐时期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而它的北面与西北面则连通蒙古高原文化圈 (以呼包鄂经济带为依托向北沟通外蒙) 、陇宁文化圈 (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与兰州——西宁经济区为依托) 和地处大西北的西域文化圈 (以天山北坡经济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经济带为依托向西幅射中亚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 。
向南和东南:吴闽文化圈——长三角、海西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依托的吴徽文化亚圈与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的瓯闽文化亚圈, 这一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并与台湾、琉球隔东海相望。中心城市包括合肥、南京、上海、杭州与福州, 历史上就长期为中原文化南渐的重镇, 在它的南缘又联结着岭南文化圈——珠三角、北部湾、琼海经济区, 这里既毗邻港澳, 又眺望南洋, 是中国沟通亚非欧与大洋洲的桥头堡。楚文化圈——长江中游经济区, 其中又包括以武汉都市圈为依托的江汉文化亚圈、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湘文化亚圈和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的赣文化亚圈, 中心城市为武汉、长沙、南昌。向西南沿长江又可沟通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的巴蜀文化圈 (中心城市为成都、重庆) , 以滇中、黔中经济区为依托的滇黔文化圈 (中心城市为昆明、贵阳, 可辐射中南半岛) 以及地处西陲的青藏文化圈 (以藏中南经济区为依托, 中心城市为拉萨, 可辐射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诸邦) 。
杨敏,1982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从深圳技术移民新西兰;2002年从澳大利亚返回北京;2004年,他“移民”河南,返回故土郑州,开始寻找人生的再一个高地。
十年一转折的人生经历令其知识和财富弥足丰富,他成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儒商。他涉猎了很多领域,但始终围绕着商业和文化的结合点。2006年,他开始了艺术品拍卖生涯。他要在艺术家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高高在上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杨敏说:“只有艺术品下移,才会增加经济当量,提升艺术品价值。”杨敏做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铁肩担道义,用资本杠杆挖掘、保护、光大这些人类文化瑰宝,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出一分力。
出身科班为“变脸”人生打下基础
在杨敏的职场生涯中,转型成为经常的事情。
每一次角色转换都给予杨敏不同的人生财富,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地演绎他的“变脸”人生。身为艺术家,他思考着:艺术是什么?视觉艺术的美感从何体现?天才之作是原已有的,还是后人设定的?对于东方世界而言,什么样的美体现出来才是最持久的、具有冲击力的、震撼内心的?东西方人看世界、审视艺术有什么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客观世界表现的不同能否归结为文化的差异?那些设计出来的视觉碎片能串联成一部完整的视觉华丽篇章吗?
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杨敏对视觉艺术的体悟跨越了三个国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他幸运地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然而他果断地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浙江美术学院)。在天堂般的艺术殿堂里他学到了技能、悟到了艺术真谛,感悟到了艺术、人生、社会、宇宙的发展规律。一个北方人生活在秀美的西子湖畔,南北之气造就了他忠厚、精明的复合性情。
他常说:“绘画的最高境界不是技巧,而是艺术家修养的自然流露。” 寒窗4年,他与很多著名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著名博物馆大师名画到高科技手段制作的虚拟图像,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变化,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新鲜活泼的大众视觉图像文化甚至将中国传统的国粹文化挤压到边缘。杨敏用他的视觉艺术在为我们构建其中的一种妙境……
耳濡目染的杨敏把对艺术的理解提升到了独有的境界。对艺术而言,有人说“是带给人们美感的艺术品”,也有人说:“只要好看,就是美术!就是好的艺术品!不论他的创作过程如何!”绘画艺术的创作灵感来自杨敏对美的一路升华追求和执著追问:一切美的载体一定是人类对自身的体验、对世界看法的尽善总结,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的意味深长,于是,人们需要从这个审美过程中,用现实与历史对话,精神与物质碰撞,审美高度会顺其自然得以提升。
从在美术学院受教到西方艺术院校任教,从达·芬奇、塞尚、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画作到电脑CG美术,再到装置、行为艺术,由温克尔到帕诺夫斯基,再到罗兰·巴特,杨敏一路追随思考而来。这一个过程让杨敏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探索方法。
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好评
我们现在对视觉艺术的解读是否误读了对美的感受?每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艺术仅是以“好看”作为依据和特征吗?正是在对这些艺术追问的基础上,为了实际验证,杨敏用他扎实的美术技艺在设计影片《鸳鸯楼》背景时向人们注解了他理解的艺术之美与别样的美术魅力。初次崭露头角,杨敏就获得了著名电影导演郑洞天等人的好评。郑洞天先生1987年拍摄的《鸳鸯楼》具有浓厚的探微意识,每一个细微的布局都显示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内心的绝妙关系。是他继《邻居》之后对纪实风格更为彻底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其开放结构和分行抒写的表现形式成为第四代导演家国情怀的典范之作。作为美术设计,杨敏运用自己的设计能力与表述思想使该片锦上添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陈逸飞将视觉产业最早引入了中国,那么,1986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杨敏是视觉设计领域最早的实践者之一。这个任何涂鸦都可能成为艺术的时代,杨敏用他的一件件视觉设计作品解构着时代的新思想、新风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打拼,杨敏在浙江电视台广告部工作期间,为当时浙江西湖啤酒、金鱼洗衣机等浙江名牌产品拍摄、制作了几十部广告片。
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1988年之后,杨敏为了向商业品牌设计师的角色过渡,他南下深圳,就职于中国广告业的黄埔军校——深圳万科下辖的万科国际企业服务中心。在这个方寸皆英雄的地方,杨敏与申奥标志“五环人形”的设计师陈绍华共事,对艺术的领悟有了新的提升,大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心胸与眼界。
做事就要做“大树”招“大风”。杨敏出色的广告创意使他赢得了许多商机。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管理业务和流程运作。全国一些知名大品牌如西安杨森、深圳海王也慕名寻上门来。
在国内日趋成熟稳健的杨敏认为,要取得不断进步,就不能局限于一个圈子内,要走出国门,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于是,在商场身经百战之后,时年30岁的杨敏技术移民来到了新西兰。不久,他在当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奥克兰的怀特·克莱菲勒艺术学院做助教。杨敏的视觉艺术在这里与世界水平“接轨”。
杨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深知世事变迁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在奥克兰工作期间,他积极融入一些文化团体、商会,尤其是华人文化社团。新西兰当时最大的华人社团——屋伦华人商会推举他为“推广部部长”。杨敏利用社团平台积极开展诸如商务交流、政府沟通、以及维护华人华侨权益等项工作。先后参与组织、策划了“抗议印尼政府排压华人”等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在当地华人华侨中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华人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与高度评价。他策划的“华人风情大游行”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则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成为新西兰当时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1996年,杨敏移居澳大利亚,并在墨尔本的艺术学院做兼职教授。他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其间,他策划组织了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多位著名画家、设计师的作品联展。一场场文化盛宴让杨敏接受着精神的洗礼,这不能不说是上帝的恩赐。
跨越国度他最终选择了郑州
2003年杨敏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发展家乡的强烈愿望返回郑州。他开始组建了河南德宝房地产开发公司,致力于房地产和其他商业项目的投资、开发、策划。其中开发6万平方米的德宝国际花园将于2008年年初交付使用。因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得中原文化收藏大全将问鼎世界收藏之巅,艺术与生活联姻才能增加艺术的厚度,生活渗透艺术才能体现生活的品质。解不开的文化情结促使他又组建了河南大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由此,中华文化的瑰宝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一个以“网络拍卖”,“搭建艺术桥梁,构建中原文化”的艺术品拍卖模式应运而生了。杨敏常说:“生活要精彩、雅致,事业要敬业、诚信,做人要有骨气,但不要有傲气,人生追求真善美。艺术品的价值要用市场的价格来驱动。”这也是他做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
“要做有钱有闲的人,用金钱实现愿望,用闲情享受人生。赚钱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事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做有价值的工作就会造福社会。”这是杨敏的语言,也是很多人的愿望。要达到这一境界,经营文化是一条通道。文化产业可以使一个现代人一边领略历史长河中艺术经典精髓,一边做君子之事。
杨敏说:“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应势而为,要有文化内涵和知识力量作基础,加上聪慧的头脑、丰富的实战经验、高品质的人格素养、雄厚的经济实力,涉足不同的领域就会事半功倍。”能有这种艺术理想结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方式,夫复何求!
一、.河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对河南文化了解多少?
1、河南古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
2、中国书法名城2个:开封、安阳。
3、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3个:中国杜康文化之乡——河南汝阳,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中国木兰之乡——河南虞城,中国抬阁之乡——河南安阳等。
4、河南特产:原阳大米,新郑大枣,中牟西瓜,信阳毛尖等。
5、河南风光:中国最美的地方——洛阳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万山之祖——嵩山,国色天香——洛阳牡丹,清明上河园、少林寺、鸡公山。
6、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安阳殷墟、二七纪念塔、大河村遗址、观星台、白马寺、少林寺、岳飞庙、相国寺等。
7、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唐三彩、豫剧、陈氏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坠子等。
8、优秀作品: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等。
9、历史名人:张衡(地动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杜甫(诗人)、韩愈、白居易等。
现代:王码五笔发明者王永民;
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常香玉;
体坛健将邓亚萍陈冲;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帝王系列图书作家二月河;当代女包公任长霞。
10、感动中国人物:任长霞、李学生、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谢延信、武文斌、李隆、李灵等。体现的教材的知识点:a、中原大地,英雄辈出;b、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c、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d、河南存在着孕育英雄群体的土壤和氛围;e、他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f、他们是河南人的骄傲,塑造了河南人的形象;g、作为河南人,我们一定要维护河南形象;h、向英雄致敬,向英雄看齐。
11、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民间文学: 盘古神话、愚公移山、大禹神话、王莽撵刘秀、牛郎织女传说
民间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沈丘花馍;豫西有灵宝刺绣、布老虎、葫芦面具;豫南地区有罗山皮影、桐柏皮影、社旗木版年画、方城石猴、鲁山泥塑;豫北有浚县泥咕咕、获嘉布玩具、木版年画;郑州地区有剪纸、黄河澄泥砚、黄河泥人等民间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 板头曲、唢呐、黄河号子、中州大鼓
民间舞蹈: 高跷舞、秧歌、狮舞、旱船、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 民间戏剧: 豫剧、曲剧、越调、宛梆、皮影戏、花鼓戏
曲艺: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少林功夫、太极拳
民间手工技艺: 杜康酿酒工艺、钧瓷烧制技艺、镇平玉雕工艺、汴绣工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民间信仰 :正月古庙会、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庙会、医圣张仲景祭祀(南阳市)
12、河南古建筑
少林寺古建筑群、内乡县衙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古建筑群、淅川荆关清代一条街、桐柏县淮渎庙古建筑群、白马寺古建筑群、龙门石窟、嵩阳书院
13、河南民俗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卫辉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神话色彩浓郁的盘古庙会、七朝古都开封的夜市和小吃、冬暖夏凉的豫西天井窑院、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二)、消灾防疫的端午节(五月五)、群英荟萃的马街书会、开封盘鼓
14、能代表华夏历史文明的河南传统文化(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
根亲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汉字文化、青铜文化、功夫文化、河洛文化
15、能代言河南的“河南名片”
(1)经济:中原经济区、粮食和农业大省。(2)品格、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3)品牌:郑州思念、宇通;南阳天冠酒精漯河双汇;洛阳轴承新飞冰箱信阳毛尖茶叶;巩义竹林众生制药许昌继电器、建业、宋河、白象等(4)地标:中原福塔、郑州二七纪念塔、开封铁塔、少林寺、小浪底大坝、安阳红旗渠、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国际机场。(5)名企:河南煤化集团、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安阳钢铁、宛西制药、金星啤酒。(6)名人:见9、10。(7)山水:云台山、白云山、鸡公山、神农山、洛阳牡丹、太行大峡谷、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
(8)文化:少林功夫、河南豫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仰韶文化、安阳曹高陵、太极拳、郑州烩面。
16、我省知名的文化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梨园春、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展
17、为了叫响中原文化品牌,河南省采取里一系列举措
(1)举办国际太极拳交流年会)(2)少林武术节(3)建立文字博物馆(4)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5)开展中原文化天津行、港澳行、澳洲行(6)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先后申遗成功。
二、.河南存在哪些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因素?
(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2)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出游。(3)我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4)中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等。
3.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有何意义?
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推动我省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1)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力作、名作。(2)推出一些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河南品牌。(3)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吸引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5.为保护我省民间文化遗产,你打算怎么做?
(1)了解我省民间文化遗产。(2)积极宣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积极投身
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4)以实际行动为我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作贡献。
6.在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你打算怎样展示河南人的风采?
(1)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2)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华文明。(3)遵守公共秩序,服从管理,爱护环境。(4)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文化差异,以一种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5)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乡的振兴作贡献。
7.我省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型河南?
全面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等等。
8.我省较有名气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养殖业产品和旅游名胜。
(1)河南知名品牌:郑州思念、宇通;南阳天冠酒精漯河双汇;洛阳轴承新飞冰箱信阳毛尖茶叶;巩义竹林众生制药许昌继电器等。(2)河南优势:交通便利;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农产品丰富;气候适宜;文化历史悠久等。
(2)、许昌烟叶开封西瓜原阳大米新郑大枣信阳毛尖灵宝苹果
(3)、南阳黄牛泌阳驴黄河鲤鱼
(4)、焦作云台山登封少林寺南阳诸葛庐开封相国寺信阳鸡公山洛阳龙门石窟
(5)、红色旅游景点:彭雪枫纪念馆血战独树遗址“小延安”竹沟宛东会战烈士陵园
河南劣势:人口多;科技水平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大省,不利于快速发展经济;资源浪费严重;
9河南省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特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3)坚持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努力。
10.河南省实行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等。
11.如何实现中原崛起?
(1)宏观角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关注民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等。(2)微观角度:发挥中原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重视粮食生产,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等。
12.为把河南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本领,建设家乡;关注家乡,热爱河南,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宣传河南,号召周围的人关注河南发展,自觉为河南经济发展作贡献;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科教兴豫做出贡献;节约资源,保护我省的环境和资源;知法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河南人的良好形象。
南阳
1古城南阳五圣出生于此:谋圣:姜子牙; 智圣:诸葛亮; 科圣:张衡; 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
2全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陈列馆:汉画馆
南阳保存完整的府衙:南阳府衙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内乡县衙
3人文、自然风光:南阳白河游览区
千年古刹---菩提寺(镇平)
镇平三潭自然风光 五剁山自然风光(镇平)
生态森林公园------宝天曼(内乡)
天下第一漂(内乡)
丹江(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淅川陶岔---南水北调首闸
丹江小三峡西游记外景地------桐柏水帘洞
淮源风光八百里伏牛山
南阳的几个闻名于世:闻名全国的玉文化-------石佛寺的玉雕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剧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丹江举世闻名的恐龙蛋化石(西峡)
闻名全国的地方特产-----中华猕猴桃
南阳三宝------烙花 玉器 出师表
南阳名人诸葛亮,不用多说了。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张仲景,医圣,主要著作,《伤寒论》奠定了古医学从理论到有依据的基础。张衡,数星星的孩子,发明有浑天仪,地动仪。范蠡,商圣,百里奚,秦朝宰相,他就是秦国用5张羊皮换过来的那个人。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建立东汉。黄忠,魏延,文聘,邓之,邓艾,韩暨,李严,宗欲,来敏,吕义,陈震等三国名将名臣。毛文锡,词人,其著作收录于《花间词》中。岑参,诗人,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个。庞震坤,怪才。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那个。二月河,写康熙大帝的那个。姜子牙 韩愈 彭雪枫郭庠生别挺方 画家-宗柄(镇平人)曲剧皇后-张新芳(邓州人)
南阳的民间工艺历来发达,其中最具魅力、最具有个性的当属玉雕、烙画、丝毯、牛角雕、黄石砚。其中玉雕、烙画、丝毯被称为“南阳三绝”。南阳独山玉因产于南阳市北郊的独山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享誉国内外的“一捧雪”玉杯,就是上等独山玉雕成的。
南阳市的镇平县素有“中国玉雕之乡”之称,镇平县不仅有展示玉雕风采的“玉雕大世界”,还有一个“玉雕超市”石佛寺玉雕湾。南阳烙画是利用炭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色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把中西绘画艺术和烙花艺术融为一体,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通过继承和完善前辈艺人的工艺技巧,相继开发出了18个系列、上千个花色的烙画工艺品,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南阳丝毯举世闻名,为国际市场的紧俏货,产品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南阳丝毯总结了800多年传统的编织经验,吸收了外国丝毯图案的优点,织工精细、构图新颖、底平花凸、形如浮雕,有很强的立体感,内容丰富,不仅可用作装饰地面,而且可作为墙上壁画,生辉居室。牛角雕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工艺品。这种以牛角为原料的艺术品质地细腻,色泽自然,雕琢精致,给人以独特的感觉。除了具有艺术鉴赏性外,还具有保健功能。角枕、角梳、刮痧板、烟嘴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降压、静心安神等功能,对治疗高血压、头昏失眠、脱发等杂病具有神奇的疗效。黄石砚产于南阳方城县,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称赞黄石砚“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纯泥而不滑”,将其列为最佳砚品之一。目前,黄石砚有100多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远销海外。南阳的土特产品丰富而独具魅力,除以上便于携带的工艺品外,很有名气的特产,如独具特色的中华猕猴桃、香辣可口的香花小辣椒、酸里透香的界中米醋等。节日文化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十五日为(节)
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三月初三,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7,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8,节: 后十五日 一般在阳历,在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又称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20,传统祭祖之日
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
十、大年三十
节日 名日期 称
主题党课教案
授课人姓名:范军民
工作单位:马庄桥镇党委 单位职务:马庄桥镇党委书记
授课对象:马庄桥镇机关党员、村两委成员、镇直单位负责人
授课地点:马庄桥镇党校 授课时间:2012年7月25日
做强文化产业 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原为天地之中,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鹿中原者,方可鼎立天下。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涵养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提供着强大支撑。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离不开千百年来积淀的中原文化。
一、中原文化底蕴深厚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包含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等十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推动力。
(一)黄帝文化。黄帝文化是根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不管中国人走在哪里,都是炎黄子孙,都要承认炎黄文化的根在河南。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1992 年,新郑市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寻根拜祖节,2 后演变为炎黄文化节。2008 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由区域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盛大节日,成为推动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盛世大典。河南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内涵,强化时代主题,在打好“黄帝牌”中激活文化资源宝藏,以黄帝故里独特的寻根魅力,奠定黄帝故里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二)老子文化。河南作为老子的故乡,非常重视老子文化的研究学习和传播,在老子道学文化遗产保护、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研究弘扬老子文化,积极开发老子文化产业,是增强老子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周口鹿邑打造“中国鹿邑•道德之乡”,叫响“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栾川将老子文化苑建成弘扬老子思想、传承道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老子文化为底蕴的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魅力独具,老子文化开发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三)国学文化。河南嵩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河南思想文化的一张名片。历史上,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为使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辉煌的嵩阳书院再续国学渊源,弘扬其国学价值和国学地位,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于2009 年挂牌开学,使嵩阳书院有望从单一的文化旅游景点重回当初读书治学的传统,成为中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四)清明文化及宋文化。千年清明文化及宋文化的文脉,铸就了开封清明上河园——中国清明文化名园的金字招牌。开封清明上河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方式,强化景区的宋文化特色。除观光旅游之外,清明上河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教育基地和宋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展示基地。从《清明上河图》到清明上河园,从清明上河园到中国清明文化名园,既是清明上河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清明上河园承载历史使命,用文化诠释经典,用文化创造经典,缔造河南文化旅游奇迹的成功典范,清明上河园也因此成为民营控股旅游企业成功运营的典范。
(五)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寺最宝贵的资源是1500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少林寺立足中华文化圣山——嵩山的深厚文化根基,从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文化和禅文化中提炼出超越国界的核心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其精华,突出其特色与个性,凝聚中原文化影响力,使河南省登封市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伴随着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播,带动了少林寺经济的发展。打好“少林牌”,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点睛之笔。
(六)豫剧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兴盛的豫剧流派,出现了常香玉、马金风、陈素真、崔兰田等豫剧大师,创造了《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经典剧目。经过创新与发展,豫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创造出了《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等一批精品剧目,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村官李天成》、《常香玉》等豫剧精品,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扬起了中原文化的风帆。河南电视台推出的独具河南文化特色品牌栏目《梨园春》,以演唱比赛和打擂的形式弘扬民族戏曲,打造出了河南品牌,叫响全国,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豫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保护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世界文化遗产。河南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有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及“天地之中”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三处。这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被充分认识,不仅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守住中原文化的文化根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 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促进文化、经济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中原文化繁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河南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品牌知名度低。尽管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走向全 国,叫响全球,但这些知名品牌还太少。从总体上看,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缺少高水平的策划和创意。文化产品品种少、开放度低,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如濮阳东北庄和石家庄吴桥都是国家命名的杂技之乡。吴桥自1987 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世界杂技艺术节,成为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濮阳东北庄的名气远在之下,发展相对较慢。温县的太极拳、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的汴绣、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洛阳的唐三彩等,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能力尚不够强劲,软小散滥,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利用。不善创新,缺乏活力,以致出现开封汴绣不如苏绣的名气大,钧瓷、汝瓷产业落后于景德镇等。河南地方戏二夹弦、祥符调等受到国内戏剧界的关注,但观众所剩无几,观众也多为农民群众,往往出现有观众,无票房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位60多岁的戏迷直言不讳地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多少年来,唱来唱去还是那几个戏,没有新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影响力、吸引力不够,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在如何发掘利用文化资源,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方面还存在突出问 题。如何把开发、创新作为繁荣中原文化,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知名度,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如何依托中原韵味、河南元素等国内乃至国际独特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如何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散小弱问题;如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如何建立完善的文化投融资体系,保障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1、对红色文化挖掘不够。河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红色革命遗址数量多。从全国著名的鄂豫皖苏区首府和将军县的新县,到有着“小延安”美誉的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的确山竹沟;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大别山,到曾弥漫着抗日烽火的太行山,无不展示着河南红色文化的恢宏气魄。从焦裕禄精神到红旗渠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是弘扬民族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而且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促进河南经济发展。近年,红色旅游开始升温,成为旅游业新的热点和亮点,但就河南红色文化建设的成效而言,与拥有的红色资源和地位不匹配。电影《小花》取材于河南省的桐柏县,但桐柏的 知名度在全国却不高。河南红色旅游景区点多、线长、面广,但总体上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存在景点分散,不成规模,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意识不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的往往只是简陋的纪念馆,以及馆中陈列的实物和图片,这样单一的内容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仅靠遗址、雕塑、纪念碑和为数有限的实物而形成的红色旅游景点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在某种程度上,河南红色旅游还没有真正“红”起来。这与河南省红色文化相关产业投入不足,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高,红色旅游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份额中所占比重不大,对红色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不无关系。
2、对名人文化重视不够。河南人杰地灵,老子、庄子、墨子、杜甫、张衡、张仲景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生长在河南; 杨靖宇、许世友等革命前辈是我们的骄傲;焦裕禄、任长霞、李文祥等当代名人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这些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座丰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将河南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真金白银”的一个软肋就是:对名人文化重视不够,宣传文化名人的文章没有做够。在名人文化研究、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形成与河南名人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河南地域性文化软实力。全省各地利用历史名人而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的影响,远没有少林武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在海内外的影响大。邓州的范仲淹文 化节、商丘的木兰节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发展,以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应进一步挖掘传播名人文化,一方面再现名人精神与风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文化资源大省迈向文化资源强省。
3、对遗址遗产保护不够。河南文化资源底蕴丰厚,地下地上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近年,有许多文物古迹别说开发,就连最基本的有效保护都难以落实。2011年8月19日的《东方今报》报道: 明清时期修建的太康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破败不堪,而在此摆起算卦摊的“神汉”成了该文物的管理者。因保护不力,文化遗产任由风吹雨打,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将荡然无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中新网 2011年7月11日以《河南叶县楚长城遭劫难》为题目报道:叶县境内的楚长城因风力发电项目施工数处遭到破坏,遭受了一场劫难。且楚长城如何保护和修复目前专家正在论证,何时开始修复和发掘没有确定的时间。观念上的轻视、经费上的不足与制度上的不完善,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遗产是文化的物质承载物,遗产之所以珍贵,是它们的不可再生性。另外,由于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缺乏专职人员及必要 的文物保护经费,导致部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流失,甚至遭到破坏,一些靠口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有些地方受利益驱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意滥用,急功近利,过度开发,存在重开发、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保护意识的现象。如唐三彩、钧瓷等开发过滥,创新创意不足,造成艺术价值降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使之无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多措并举推进中原文化大繁荣
中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但要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性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着力解决中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河南数不清的名胜古迹,世代传颂的历史典故,斑斓多姿的民俗节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可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如龙文化,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濮阳作为中华第一龙的故乡,要借助这一优势,大力发掘弘扬龙文化,使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的国度这些称谓,名扬天下。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原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围绕“根文化”、“武术文化”、“名人名家”等中原文化,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策划开发一批具有中原特色、河南韵味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系列文化品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提升河南的品牌形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提升中原文化综合竞争力,提高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扩大中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民族文化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尽管中原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仍有不少地方守着“聚宝盆”却端不上“金饭碗”,其关键在于盲目开发,科技含量不足等造成文化资源浪费、毁弃现象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复制能力大、原创能力低等现象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要改变河南文化产业规模小、数量少、品牌少、精品少的现状,不能只复制历史和传统,必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聚各方智慧力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中 求发展、求突破。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的优势,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整合文化资源,将各地市蕴藏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发挥中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综合运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以高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注重对中原文化进行开发包装,使中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对遗址遗产的保护,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根基,在对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拥有知名品牌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解决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这样才能使中原文化在创新中取得大的进展,使河南拥有更多的品牌、精品,提升中原文化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提高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创造出中原文化新辉煌。
1.中原物态文化:
中原物态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 实体的文化事物。
2.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3.饮食文化:
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四、简答题(20分)
1.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2.中原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164)
3.中原书院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
教育特点:(1)“兼容并蓄”“门户开放”(2)注重自学(3)质疑问难(4)因材施教(5)纪念先贤,传承学派(6)刻印书籍,鼓励学术(7)尊师爱生
五、论述题(24分)
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P135)
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
关键词:设计,地域文化
前言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具有独特性。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诸要素和子系统形成、发展、整合、成熟的过程。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升华, 发现其共同特点, 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因素, 展示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 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成为具体文化形态发展的依据。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设计文化是指各个门类的设计在一个地域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由大量的设计时间到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播全面发展的建设过程。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 建设中原地域设计文化, 需要分析构成中原地域文化的诸多要素。
1、历史——中原文化的根
中原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 很多辉煌的时刻,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最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逐鹿中原, 方可鼎立天下。
2、地理与自然——精神气质的源泉
中原地域辽阔, 具有无比肺腑的地质现象和自然景观。中原有平原的千里沃野、黄土高原的敦厚朴实, 还有大江源头, 滔滔黄河、高山平湖和雪原冰川, 各种自然风光有成气势磅礴、或雄奇秀丽、有的绚丽无比。其丰富的美学形象将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 形成中原地域文化中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与文化——性格特征的基础
中原大地处于北方, 辽阔广袤, 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 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 通过各种渠道, 在这里汇聚, 因此, 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融合。因此, 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 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 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 互吸优长, 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 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4、现代城市文化与产业基础——发展的舞台和条件
中原地域辽阔, 能够对现代文化产生主要作用的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消费型文化形态和以能源、交通、矿产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科技型文化形态。两种形态的影响随着中原的全面发展而从线向面扩展。
社会经济发展为现代地域文化提供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的更新会使文化呈现出由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变。现代城市文化是现代地域文化的必要条件, 各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是新型的地域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产业基础。
5、信息社会的思想价值——核心价值
现代信息社会的思想意识, 包括对和谐、和平的要求, 对绿色发展的提倡, 对文明和人性的认识, 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 应该是现代地域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需要采用现代信息社会最能体现其价值的信息处理方式、文化传播手段、科学的工作态度来建立和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原地域文化。
6、中原现代设计文化的形成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是西北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原地域文化中的一个崭新因素, 是中原社会和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其形成的必然性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与条件,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崛起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中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城镇基础项目的建设, 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 各地区建设日新月异, 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项目和成果, 可以说建筑已经优先确立了设计文化的产业基础。从宏观方面看, 伴随中原崛起的进展, 中原的建设现状将由点到面即由基础设施方面向其他行业发展, 产业水平将由低向高发展。中原地域设计文化将因此由建筑与室内设计等领域向广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其他方面发展。现阶段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将成为中原设计文化建设的先导。
2、态度与方法
首先是强化对地域文化各要素的挖掘、吸收、消化能力。需要由具体的人群, 包括设计师和文化工作者具有将各要素内化于心的能力, 防止表面化的文化符号, 而要真正领会其精髓, 使之成为地域设计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者精神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要具备现代信息社会对设计信息的采集、集成、吸收和消化的手段。要能够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各要素。同时要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符号与实践结合, 总合形成成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自然地表达出来。
3、特点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将是长期的过程, 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实现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开放的特点, 这种开放不仅是民族内部的互相开放, 也是对全国其他区域和世界的开放, 将保持多元化, 如区域文化圈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相互融合的同时, 生命力会更加旺盛, 特色将更加鲜明;同时, 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该有大幅度, 大范围的交流, 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营养将来自于任何地方。
结语
中原崛起是指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赶上或者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与过去中部的塌陷、中原衰落等相对应,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后河南人民最为期盼的大事, 事关河南省一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结果将是中原的崛起, 或者成为中原现代文明的形成。包括中原文化的重建和崛起, 其中的具体内容之一是中原地域设计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双传学, 区域文化刍论[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06期。
[2]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J], 建筑师, 2005年03期。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美轮美奂的实景山水演出迷倒大批海内外游客;《苏武牧羊》等精品剧目唱响神州大地;少林功夫、精彩杂技等中原文化符号走出国门,享誉海外;禹州钧瓷、汝州汝瓷、开封汴绣、民权画虎村、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文化艺术争奇斗艳;小樱桃、少林海宝等一大批本土动漫形象扮靓银屏……
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舞台上,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河南正穿越历史的尘埃,焕发无穷活力,多姿多彩的文化创新、交流活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大批带有浓郁中原古风、展现中原文化魅力、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幕上演绎着新的经典与辉煌。
文化旅游一枝独秀
北宋末年,一位靠卖画为生的画师,在北宋都城开封,用1年时间绘就了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千年一觉汴梁梦,让这位潦倒的画师没有想到的是,1998年年底,这幅名画在它的创作地“复活”,这就是清明上河园,一座用《清明上河图》作蓝本,以1∶1的比例复原再现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游人步入园区,仿佛“穿越”进了千年以前的东京城,使人顿时产生“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慨,每天天南海北的如织游人感受着中原文化穿越千年的魅力。
在外界看来,清明上河园无疑是一个文化品牌的亮点,但在河南,这样的“文化明珠”比比皆是。
如果说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得益于大宋文化的延续,那么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品牌更是受惠于中原文明的传承。
截至2011年11月,河南省共有9家5A级景区,分别是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神农山和2011年5月新加入的平顶山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与焦作青天河景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黄金周”成为文化旅游业的“晴雨表”。2011年的“十一”黄金周,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7.7亿元,而九大5A级景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
除却天赋异禀的文化旅游品牌之外,文化演艺也是风生水起。
文化演艺风生水起
大幕拉开,华丽的汉宫、大漠的风光、单于的大帐、荒凉的北海……恢弘的场景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河南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苍凉激越的唱腔震撼人心,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打造的大型豫剧《苏武牧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这部被称为“东方咏叹调”的剧目,给首都观众奉上了一场戏曲饕餮盛宴。
近年来,河南省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培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影响力。 《苏武牧羊》《清风亭上》《老子》《常香玉》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相继推出;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令游客如痴如醉,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情景音乐剧《花木兰》、歌舞剧《清明上河》《河洛风》等作品,标志着河南演艺业发展迅速,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无数让世人惊叹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艺术瑰宝。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开封汴绣、洛阳青铜器复仿、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民俗文化村镇,形成了河南艺术品和工艺品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动漫产业异军突起也成为中原文化萌发的“杨柳新枝”。河南本土动漫品牌《小樱桃》《少林海宝》《少年司马光》得到培养和扶持,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了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影视业发展蒸蒸日上,由河南企业制作的《快乐星球》,填补了我国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的空白;儿童电影《幸福的白天鹅》,2011年获得了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大奖。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原文化也不断走出国门,文化交流薪火鼎盛,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1987年开始少林寺就不断派出武僧团到国外演出,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目前有不少演出团体常年在国外展演。和少林功夫一样,闻名中外的濮阳杂技一直在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的桂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都有濮阳杂技的演出队伍,杂技团先后80余次出访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河南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悠久,天赋禀异,文化源远流长。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世界劲吹“中原风”
2007年3月26日,俄罗斯“中国年”盛大开幕式在克里姆林宫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少林武僧团献上了精彩的功夫表演,在当地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总统的普京还特地接见了代表团的演员们。在接见中,普京盛赞少林文化:“你们不仅保留着中国古老的传统,还给数千万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练功的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河南省文化厅文化交流联络处处长张占标说,河南有着丰富的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民间工艺文化、民俗文化、功夫文化,以豫剧、杂技、文物、少林功夫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越来越深受世界各个民族的喜爱。河南精品艺术不断出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掀起“河南文化热”。
近年来河南省多次组派艺术团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发挥了政治、经济交流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12月3日,文化部命名河南为“文化部对台文化交流基地”,河南省成为全国第四个设立对台文化交流基地的省份。
多年来,我们利用豫剧在台湾的广泛影响,以豫剧为抓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两岸豫剧交流与合作,并逐步扩大交流范围,使中原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其间多次组派河南省艺术家赴台参与台湾豫剧团的剧目创作,排演了《武后与婉儿》《春秋出个姜小白》《刘姥姥》《快打三国》《慈禧与珍妃》《拜月亭》等十多台剧目,扶持了豫剧在台湾的生存和发展,巩固了中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的交流平台,受到台湾观众的高度称赞。
2011年6月16日至23日,在“中原经济区合作之旅——走进台湾”活动中,河南省文化厅在台北、苗栗、南投、高雄和屏东等地成功举办了6场文艺演出和5场汉字图片展活动,在台湾全岛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充分展示了河南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原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弘扬中原文化09-24
中原地产员工手册09-24
中原大佛导游词07-27
文明中原大讲堂10-29
游中原福塔作文800字06-16
德耀中原第八届道德模范颁奖礼心得20207-2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28
日本文化论文07-24
森林文化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