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研究问答(精选7篇)
答: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护理研究对象多是病人,人的个体差异大,他们除在形态、生理等生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外,还有语言、思维、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科研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样本)的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获得的信息更接近真实,减小误差。
2测量指标的不稳定:由于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故测量指标的结果变异性大,离散度大,特别是有些指标(观察项目)不能直接获得资料,需采用间接方法,则更加误差。所以先要通过严谨的设计,并注意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正确处理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到较准确和客观的结果。
3临床研究的特殊性:护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病人,在病人身上进行科研工作,需特别注意到研究过程应对病人健康不会带来不良影响,没有增加病人任何痛苦,也不能延误病人的治疗或促进病情发展,同时也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等,这是临床科研道德和伦理所要求的。故对待研究工作必须持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简述查阅文献的目的。
答:1查看自己选题内容与别人类同的工作是否完全重复,以便能及时修改研究内容,逐步完善选题,避免完全重复和减少盲目性;
2阅读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可以启发和充实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阅读文献中与自己研究有关的理论,可以获得研究问题和撰写论文的某些理论依据。因此,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查阅相关的文献。
47.简述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答: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1能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性能;2要能如实反映研究设计的目的;3能使观察者从中获得准确的结果和科学的判断。
在选择观察项目过程中,应注意指标的:1客观性,客观指标多采用仪器、化验等方法测量数据;2合理性,指所选指标能准确反映的内容,且具有特异性;3灵敏性,所选的指标其灵敏度应能反映出指标真正的效果;4关联性,5稳定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应注意可行性即应考虑所确定的指标能否达到,这与研究的仪器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是否充分和有无保证是非常密切相关的。
48.在绘制统计表时,表号和表题的书写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 宣教资料内容
1.1 分类
将泌尿科病种详细分成7大类, 32种疾病。7大类分别为:前列腺相关疾病及护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泌尿系结石及护理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 、泌尿系狭窄及肾结核的护理 (肾结核及护理、尿道狭窄、肾输尿管狭窄) 、泌尿系统肿瘤及护理 (肾错构瘤、肾癌、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睾丸肿瘤、阴茎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护理 (精索静脉曲张及护理、鞘膜积液、隐睾、包皮环切术及护理、阴茎假体植入术及护理、阴茎异常勃起及护理) 、肾上腺疾病及护理 (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泌尿系其他疾病及护理 (尿道肉阜及护理、压力性尿失禁及护理、膀胱镜挛缩及护理、尿道损伤及护理、膀胱阴道瘘及护理、神经源性膀胱及护理、盆腔脂肪增多症及护理) 。
1.2 形式
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将每种疾病的概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辅助检查、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做成图文并茂的手册, 便于病人理解。例如:关于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 宣传册中有关于它的概述。首先告诉病人什么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 让病人对前列腺增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各项检查的意义, 如何配合方面, 以“病人提问、医护回答”的形式进行讲解。比如:直肠指诊是否会产生疼痛及直肠指诊检查有什么注意事项;B超检查有无痛苦;做前列腺的B超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留取尿标本, 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后有什么治疗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有哪些, 对药物的副反应、服药的最佳时间等在宣传册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果病人选择手术治疗, 又会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告知病人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如手术前需要注意什么;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等。特别是针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易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的预防需进行盆底肌的训练方法也在手册中进行了详细指导:通过收缩和放松直肠和尿道, 就像排尿—憋尿—排尿, 上提肛门—放松—再上提, 这样反复练习, 练习方法分为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 快速运动就是在几秒钟内迅速收缩和放松, 慢速运动是缓慢收缩和尽可能保持, 或可以默数到十, 然后放松休息几分钟后再重复。
2 具体方法
在病区走廊设立透明式健康教育资料柜, 在书柜一角张贴借书须知, 并设立借书登记本, 将借书的日期、病人姓名、书籍名称、押金数额及还书日期进行详细记录, 从而也可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渴求程度, 使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柜内还设有人人健康、戒烟知识、其他基础疾病宣传资料等内容, 方便病人借阅, 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有更深的认识。 护士在查房时根据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情带上宣教手册, 在病房一对一进行讲解、沟通。每月的公休座谈会上进行集中讲解, 采用互动的形式, 这样病人及家属就能客观地知道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及住院期间的配合相关知识。针对宣教内容以及病人的反馈, 与医生共同对宣教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更新。
3 效果
由于此手册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写, 符合病人心理需求特点, 便于病人理解。病人能根据手册中的内容, 在住院期间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可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巩固手术疗效, 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医疗投诉和纠纷明显减少, 医患关系明显改善。出院后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意外发生和疾病的复发,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问答式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统一了健康教育的形式, 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此书柜建立后, 对有知识的病人及家属, 可自行拿取学习。特别是涉及隐私方面的相关知识, 自己又难于启齿的, 通过手册可基本了解。一部分病人及家属知识层次低, 可由护士参照此书进行讲解, 讲解的过程中也可避免由于护士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宣教错误或宣教不准确, 从而保证了宣教水平的一致性。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更让病人充分了解了自身疾病, 优化了护理服务流程, 体现了人文护理观念, 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问答式健康教育更进一步体现了我院开展优质护理过程中以沟通为特点的意义所在。
4 体会
近年来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短缺, 床护比不达卫生部要求, 因此大批的招聘护士充实到临床一线, 他们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知识差, 加之频繁的转科, 对专科护理的发展及优质护理的开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问答式健康宣教的开展, 为护士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 拓宽了护士知识面, 为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满足了病人疾病健康知识缺乏的需求, 赢得了病人一致好评, 病人满意度逐步上升;同时问答式健康教育更进一步增进了护患感情, 减少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问答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初民的言说行为中,就是以问答开始,问答锻炼了人类的思维和逻辑,为单独的叙述奠定了基础。这种多个人甚至是一人假设多人参与的叙事方式更是一种文学手法,被广泛运用在古典文学当中,如果对其应用进行溯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民歌诗经,并能在之后的楚辞、汉赋、汉乐府、六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散曲等古典文学瑰宝里找到此种叙事方式的运用。因为“问答”的运用,在古典文学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何种文体里,它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价值。然而综观历年来对古典文学中“问答”模式的研究,其在数量上并不可观,范围上并不均衡,深度上也有待推进。
根据现今“问答”在古代方向学术界中数量和深度上的研究热度情况,主要有3个方向。
第一,从文章的文体学入手,这是一种结构文章、谋篇布局、表达立意的方式,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文体,即“对问体”。“中国古代文体生成大都基于特定的场合相关的‘言说这种行为方式。”[1]问答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构成问答,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近些年来古典文学对问答模式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问体”研究上,分为文体溯源和辨析、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跨学科研究3个方面。
第二,从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问答”入手,就有篇制、句法、字数、声律、韵律等限制的古典诗词,或无明显形式要求的乐府、民歌,来研究歌诗中利用此种问答手法的艺术效果。主要涉及3个方面,其一,体现在对《诗经》《天问》问答艺术的探求上;其二,少数研究零散分布在汉魏六朝民歌的相关艺术手法研究中;其三,出现了几篇分析唐诗问答艺术手法的期刊论文。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期对此方面的研究都寥落晨星。
第三,选择问答中“问”的一方,作为一种语言学领域的问句体文学的相关研究。此方向常常属于语言学领域对某些古代语言学文献著作进行问句的形式结构的分析兼及思想内涵的解读。
本篇综述,以近些年来对“问答”的研究方向和热度为分类标准(由于第三种是属于语言学范畴,不属于文学范畴,所以不予论述),来阐述各类“问答”研究的具体情况,以呈现“问答”此种模式在古典文学中的研究概貌,并提出笔者见解,以兹后期更为具体领域的研究。
一、作为一种文体结构形式的相关研究——“对话”“对答”“对问”
(一)从“对话”“对答”到“对问体”文体溯源和辨析
1.认为“对问体”只是来源于比宋玉《对楚王问》更早的一些具体的篇目,如《卜居》《渔父》《天问》等。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里说:“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两都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2]纪昀亦说:“《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之名耳。”[3]刘永济先生在《十四朝文学要略》里也认为《卜居》《渔父》是对问体的开始[4],张立斋的《文心雕龙注订》也有提到:“彦和谓宋玉始造对问……忽于《卜居》《渔父》之在其前也。”[5]有些单篇论文和这些人持相同观点,例如王德华认为:“屈原《卜居》《渔父》在文体上的创制,开了赋体主客问答形式的先河。”[6]但也有不同见解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里则认为《天问》为“问对”体首创之作,一些单篇小论文如左汉林的《屈原〈天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认为如此[7]。基于此观点,大部分研究者不予赞同,原因在于《天问》问多但是对少,而且不是抒发郁愤之作,当然不少研究者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认为《天问》只是“对问体”的滥觞,而宋玉的《对楚王问》才真正开设了“问答体”,如董雪静的《由〈天问〉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有提及。
2.认为“对问体”文体的源头从形式结构到思想内涵上,都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这可以追溯到民歌歌谣《诗经》,政治典籍《尚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及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庄子》和《战国策》;亦可以追溯到南方楚地巫歌楚辞,尤其是屈原的《卜居》和《渔父》。只是到了宋玉《对楚王问》才在形式和思想上形成较为规定的范式,并在两汉汉赋盛行时期形成对问体创作高潮,在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第一次正式出现“对问体”文体的命名:“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8]
而且该文体在后期由于文体嬗变、命名和文人主体的原因在不断的发生新变,这就涉及对问体前期和后期的文体辨析问题。在此范围,各方研究各有侧重。一些学者把“对问体”这种文体追溯到《诗经》里的“对答体”(或者叫“对话体”),如钱钟书在其著作《管锥编》中,曾从对答体入手阐释了《鸡鸣》篇,陈子展在《诗三百解题》中论及《鸡鸣》篇时,意识到很多学者认为诗经是单独的叙述,所以他们在对诗经的解读上有失偏差[9]。这些都是结合《诗经》单篇篇目进行具体研究,而对《诗经》里的“对话”“对答”进行整体研究的有郭杰[10]、吕华亮[11],直到骆凡的《〈诗经〉对答体研究状况小述》才对“对问体”文体名称正式出现之前的“对答”进行了研究现状的综述[12]。
“对问体”的渊源深远,就连“对问体”命名者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名义上说宋玉始造对问,但实际上刘勰也意识到了早在屈原的《卜居》《渔父》篇目里就有对问结构的存在和发愤抒志的情感特征,很多研究者认为,刘勰之所以依然说宋玉始造对问,原因在于南北朝时期“依名立体”的文体命名传统,如李乃龙[13]、孙津华[14]等都有所论及,并在对“对问体”体式进行溯源时兼及文体辨析;此外,以赋为基点追溯对问体的形式或思想内涵的溯源有骆鸿凯的《文选学》论对问体是“赋之变体”[15],刘永济的《十四朝文学要略》里认为对问体是“赋之旁衍”[16]。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总汇前言》中也更进一步把对问体归为赋体[17],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单篇论文,如郗文倩的《问对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汉赋源于隐语”说之问体再考察》[18]等;再者,有以对问体艺术特点为重点进行溯源的研究,例如,余嘉锡说对问体是仿“庄子之寓言”[19],刘师培则说是“纵横家之流亚”[20]。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在方向上各有侧重,但都秉持着一种共识,即“对问体”文体的源头从形式结构到思想内涵,都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受中原、北方、南方文化的影响。屈原的《卜居》《渔父》是“对问体”内在形式和情感特征的萌芽,而的确是到了宋玉《对楚王问》,“对问体”的形式和思想才在名义、内在双重上,形成较为规定的范式,并且此种文体,在两汉汉赋盛行时期已形成创作的高潮,却在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对问体”文体的命名,而且,该文体在后期由于文体嬗变、命名和文人主体的原因在形式和情感内涵上也不断地发生了新变。
(二)就“对问体”具体篇目进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兼及文化内涵研究
此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把对问体作为赋体的附庸,主要从具体篇目入手,研究问答体赋的具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其身后隐藏的深层的时代文化、社会思想内涵。
1.艺术特色方面(两种方向)
一个是结合具体篇目,注重对问体篇目中譬喻、陪衬、对比、铺排、排叠等多种修辞特色的挖掘。骆鸿凯先生[21]和王德华[22]都有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另外一个是结构特色,骆鸿凯先生的《文选学》同样也概括了《解嘲》《答客难》《答宾戏》等排偶、跌岩及结体和命意等结构特色[23]。冯良方[24]则总结了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
2.文化思想内涵方面(三种方向)
第一种是揭示士人矛盾心理下的儒、道文化背景。此方向研究,大多同样是把对问体作为赋体的附庸,研究两汉对问体赋的思想内涵与文化背景。如王燕[25]、王允亮[26]结合各赋篇实际内容,揭示出该时士人内心的挣扎和思想中的矛盾,显示出西、东汉士人的功名、忧患、理性意识。王德华[27]、宋红霞[28]、章雯[29]等论文则考察士人立功、立德不断转变的心理和儒、道思想相互抗衡、融合等深层原因;第二种是揭示大一统政治背景下的讽谏与歌颂。如冯良方的《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二者的联系,建立在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和经学的传统都是有着讽谏和美刺因素的[30];第三种是揭示东、西两汉文化政治的差异。樊露露的《从主客问答看汉赋的滑稽表演性》,意识到西汉的娱乐精神和东汉政教精神的不同,导致两汉赋篇的不同特征[31]。
(三)跨学科对问体研究
此部分研究较少,主要代表论文有周兴泰的《论唐赋设辞问答的叙事因子》《唐赋问答对话的叙事结构》[32],都是结合主客问答形式,来探究其中包含的叙事文化,陈春保的《汉大赋主客问答与政治文化》则是结合主客问答,来探究其和政治文化的关系[33]。
综上,作为文体的“对问体”亦或是从其源头“对话”“对答”结构形式研究上,目前研究的数量、范围、深度的确较多,涉及民歌《诗经》、先秦诸子史传散文、楚辞、汉赋、唐赋等等文学经典,跨越文化、政治等板块。学术大家如李士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34]、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35]有提及,某些学者如马积高先生的《赋史》[36]、刘永济先生的《十四朝文学要略》[37]、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38]也都有相关内容。在整体研究方面,目前可知的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如华东师范大学颜玲瑛的《唐前对问体研究》[39]从溯源和具体篇目的解读上,给我们呈现了较为清晰的脉络,而厦门大学的章雯的《汉魏六朝设论文研究》从内涵、表现、审美意义等方面,给对问体进行了具体的理论和文本解读[40]。可见,对“对问体”的研究,学术界虽然没有学术大家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但已成果颇丰。
二、作为一种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艺术研究
从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问答”入手,就有篇制、句法、字数、声律、韵律等限制的古典诗词,或无明显形式要求的乐府、民歌,来研究歌诗中利用此种问答手法的艺术效果。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对《诗经》《天问》问答艺术的探求上;第二,少数研究零散分布在汉魏六朝民歌的相关艺术手法研究中;第三,出现了几篇分析唐诗问答艺术手法的期刊论文。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期对此方面的研究都寥落晨星。
(一)对《诗经》《天问》问答艺术的探究
此方面的研究,总是和作为一种结构篇章的“对答”“对话”体研究相互穿插,并且更侧重于作为某种文体的源头来进行探求,艺术效果探讨只是作为附属的一面存在。如上文提及的钱钟书的著作《管锥编》中从对答体入手阐释《鸡鸣》篇,陈子展在《诗三百解题》中论及《鸡鸣》篇、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吕华亮《生趣盎然的对话镜头——诗经对话体诗》,等等,这些篇目里面有涉及具体的问答艺术效果,但是不多。
(二)少数汉魏六朝民歌问答艺术的相关研究
此时期的有关汉魏六朝民歌的研究中,大多都是进行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研究,少数篇目在论及民歌尤其是吴歌、西曲的艺术风格的时候,兼及提及民歌里常出现的“问答”表达手法的艺术效果,但大多数是蜻蜓点水似的提及,并未对此点进行深入的艺术研究。如金英在《南北朝民歌对南朝文人诗歌的影响》里面提及,南朝的民歌对南朝的永明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永明体接受了南朝民歌的表现手法,喜用问答式[41]。伍双林在《论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论述南朝民歌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时提及唱和赠答是民歌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没有对唱和赠答进行艺术探讨,可见此方面的相关的问答艺术研究也很薄弱[42]。
(三)有关唐诗中问答艺术的相关研究
此阶段的研究,仅有4篇论文发表,分别是黄艳艳的《唐诗中的问答赏析》[43]、邱文瑛的《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浅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44]等等。前一篇论文纯粹是选取几首有关问答的诗作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艺术探讨,而后两篇所论述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对唐绝句中的问答艺术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可见,此方面的研究虽有专门就问答艺术进行研究,但确实值得深入挖掘。
(四)古典诗歌问答艺术的整体研究
由上文问答艺术在不同时期的研究面貌可知,从先秦到汉魏六朝到唐诗中的问答艺术研究,虽有零星涉及,但的确少之又少,问答艺术算是一块全新的领域值得研究者去挖掘。既然此方面研究在各个经典文学中都还没有开辟发展,更别说是古典诗歌问答艺术的整体关照了。目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只有一篇论文发表,即谭汝为的《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里面对整个古典诗歌中的问答进行了大致的分类,所选代表性诗歌,涉及《诗经》、汉乐府、魏晋六朝民歌和文人诗、唐宋诗词及乐府,但需要指出的是,只是从问答的形式即句法上来对诗歌的问答进行分类,并没有结合过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探讨涉及,所选篇目虽有代表性,但是由于研究的深度不够,略显单薄[45]。
综上,古典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研究的东西森繁叶茂,作为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艺术,也应有其自身可研究的特殊价值。尤其是面对古典诗歌体式的嬗变,和历史时代社会风貌的改变,甚至是古典文学各种文体的相互融合和影响,“问答”这种叙事方式,在各自领域里发挥自身独特价值,呈现不同艺术面貌的同时,也在不同的文体里承担了不同的文学责任。这些都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但综观作为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艺术研究风貌,确实算是一块已被人发现,但是尚未经雕琢的璞玉。
由此观之,“问答”作为一种文学领域的一种文体结构形式,亦或仅仅是一种歌诗句型的表达,都已经被学界发现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各时期各文体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种文体结构形式的“问答”已有相对丰厚的研究成果,但作为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却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瞩目,但是在研究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时,又不得不提及文体结构形式的“问答”。因为二者的渊源有着难以界定的关系。文体结构形式的问答渊源,有很多研究已经追溯到先民的言语交流,或者是最早的民歌《诗经》,只是到了楚辞中的《卜居》《屈原》在内容实质上才形成了雏形,而到了屈原的《对楚王问》才形成了“对问体”这种名义上、实质上都规定的范式。如果说作为诗歌表达方式的问答也应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亦或是诵诗《楚辞》,那么怎么能说二者的渊源没有关系呢。所以,研究古典诗歌的“问答”模式的研究现状,也需要对结构文章的“对问体”文体的研究进行综述,才能把握古典诗歌“问答”模式的全貌。
参考文献:
〔1〕郭英德.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J].学术研究,2005,(1):147.
〔2〕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912.
〔3〕〔8〕刘勰.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57,254-255.
〔4〕〔16〕〔37〕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13.
〔6〕〔22〕王德华.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文选》“对问”“设论”文解读(下)[J].古典文学知识,2012,(2):112-118.
〔7〕左汉林.屈原《天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3).
〔9〕陈子展.诗三百题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J].文学遗产,1999,(2).
〔11〕吕华亮.生趣盎然的对话镜头——诗经对话体诗[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12〕骆凡.《诗经》对答体研究状况小述[J].语文学刊,2009,(5).
〔13〕李乃龙.论《文选》“对问”体——兼论先秦问对体式的发展历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李乃龙.论《文选》“设论”类的文体特征[J].长江学术,2008,(4).
〔14〕孙津华.文体学视野中的“对问”设论体.聊城大学学报,2014,(3).
〔15〕〔21〕〔23〕骆鸿凯.文选学[M].中华书局,1989.534.
〔17〕马积高.历代辞赋总汇前言[M].中国文学研究,2002,(1).
〔18〕郗文倩.问对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再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4).
〔19〕余嘉锡.古书通例《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M].中华书局,2007.237.
〔20〕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3.
〔24〕〔30〕冯良方.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8.
〔25〕王燕.两汉对问体赋的士人心态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04,(2).
〔26〕王允亮.招隐与遁世——“七体”与“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J].河南社会科学,2010,(4).
〔27〕王德华.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文选》“对问”“设论”文解读(上、下)[J].古典文学知识,2012,(1),(2).
〔28〕宋红霞.班固《答宾戏》对设论体主题批判价值的解构[J].齐鲁学刊,2008,(5).
〔29〕〔40〕章雯.汉魏六朝设论文研究[D].厦门大学,2006.
〔31〕樊露露.从主客问答看汉赋的滑稽表演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2〕周兴泰.论唐赋设辞问答的叙事因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唐赋问答对话的叙事结构[J].文艺批评,2011,(10).
〔33〕陈春保.汉大赋主客问答与政治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34〕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4.
〔3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6〕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8〕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9〕颜玲瑛.唐前对问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
〔41〕金英.南北朝民歌对南朝文人诗歌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0,(4).
〔42〕伍双林.论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
〔43〕黄艳艳.唐诗中的问答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3,(8).
〔44〕邱文瑛.浅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2);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4).
第一部分 心理学简答题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2、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5、【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有意注意)的发展】
6、【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7、【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8、【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9、【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0、简述知觉的特性。
11、【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为什么?】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12、【简述记忆的类型】
13、【表象的作用?】
14、【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15、【教会儿童提高识记效果的方法?】
16、【怎样合理地组织复习?(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
17、【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18、【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的特点】
19、【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20、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
21、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能力?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22、【简述思维的种类及其含义】
2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24、【简述小学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25、【简述并举例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三级水平?】
26、【简述小学儿童对数的概括水平可划分为五个等级?】
27、【简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28、【简述解题的过程】
29、【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30、【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1、【简述小学儿童情感的特点】
3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33、【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34、【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35、【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
3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37、【在养成教育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38、教师如何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39、如何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第六章品德
41、【简述运用强化手段培养预期的行为结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什么是说理法?运用说理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3、【 简述为什么应少用、慎用惩罚?】
44、【简述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45、【为什么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马鞍型”现象?】
46、【什么是榜样示范法?为儿童提供榜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7、小学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
48、【简述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4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50、【简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51、【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5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53、【简述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54、【简述如何对班级中的小团体进行引导?】
55、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56、【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57、【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58、【 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第八章个性
59、【简述个性的特性】
60、【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
6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2、【简述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63、【简述小学儿童在入学头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如下:】
64、【*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65、【简述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兴趣?】 66、【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第九章自我意识
67、【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68、【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69、【简述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70、【简述如何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71、【你认为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怎样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性格
72、【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7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能力?】
74、【如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相应的教育?】
75、【简述性格的特征】
76、【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77、【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特征】
78、【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性格?】
79、【简述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特点)】
第十一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80、【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81、【怎样理解年龄特征这个特点?】
8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二部分 心理学论述题
1、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你若是低年级的老师,将怎样考虑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
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3、记忆品质有哪些?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记忆能力?
4、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能力?
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6、论述创造性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
7、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8、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
9、分析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教育的措施
10、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11、如何提高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12、试分析儿童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培养方法。
1、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分类和代表药物
答:【作用方式】
1、直接与受体结合(激动,阻断)
2、影响递质的合成3、影响递质的储存
4、影响递质的释放
5、影响递质的失活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激动剂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1、M、N受体激动剂(卡巴胆碱)
2、M受体激动剂(毛果云香碱)
3、N受体激动药(烟碱)
二、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
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α受体激动药
α
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
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
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
2、β受体激动剂
β
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
3、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
一、胆碱受体拮抗剂
1、M受体拮抗药(阿托品)
M1(哌仑西平)、M2(戈拉碘铵)和M3受体阻断药
2、N受体阻断药
N1受体阻断药(曲美芬)
N2受体阻断药(筒箭毒碱)
二、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α受体阻断药
α
1、α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
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2、β受体阻断药
无内在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有内在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吲哚洛尔)
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
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醋丁洛尔)
兼有α受体、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拮抗剂
2、AD、NA、异丙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答:AD
【药理作用】
可激动α、β,作用广泛,取决于器官受体的类型分布优势和药物剂量
(1)心脏 激动β1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增加心输出量及耗氧,大剂量致心律失常(2)血管 取决于血管分布的受体类型和密度,激动α受体收缩血管,激动β2受体则舒张血管,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冠脉则舒张。(3)血压 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有关,先升后降
(4)支气管 激动β2,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激动α,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5)胃肠道 激动β抑制蠕动,激动α2抑制胃肠平滑肌。(6)增强代谢
【临床应用】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局部止血,与局麻药配伍应用 【不良反应】心悸,波动性头痛,紧张不安,眩晕,乏力等
NA:
【药理作用】主激动α,弱激动β1(1)激动α1收缩血管,舒张冠脉
(2)激动β1兴奋心脏,心率减慢从而心律失常(3)脉压略增大(4)大剂量升血糖
【临床应用】抗休克,上消化道止血
【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急性肾衰,停药后血压下降 ISO:
【药理作用】(1)激动β1变时变力变传导,增加心输出量及耗氧量
(2)激动β2舒张血管
(3)治疗量脉压升高,大剂量血压降低(4)激动β2松弛支气管平滑肌(5)增强代谢
【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感染性休克 【不良反应】心悸、头痛、皮肤潮红
3,M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1)抑制腺体分泌,大剂量可减少胃酸分泌(2)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3)松弛内脏平滑肌
(4)治疗量心率降低,大剂量心率升高
(5)大剂量兴奋中枢
【临床应用】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纤体分泌,睫状体炎,验光查眼底,抗休克,抗缓慢型心率失常,解救有机磷中毒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悸,皮肤潮红,晕眩等
4,中枢,外周镇痛药的异同点
中枢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作用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部分由中枢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或离子靶点
外周COX
通道
激动阿片受体或作用于离子通机理
抑制外周病变部位COX使PGs合成减少
道影响中枢特定功能区
作用强度
强/中
中/弱
主要作用于慢性钝主要作用于急性锐痛如手术、外
痛
(炎症性疼使用类型
伤,也可用于慢性钝痛如炎症、痛)
对
肿瘤等疼痛
一过性锐痛无效
解热镇痛抗风湿作
无
有 用
成瘾性
有
无
常见不良反应(同)
恶心呕吐
常见不良反应(异)眩晕、便秘、呼吸抑制、尿少、胃溃疡、胃出血、凝血障碍、过敏、阿司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依赖
性
5,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匹林哮喘
【药理作用】&【临床应用】(1)中枢神经系统
① 抗精神病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2样受体有关
② 镇痛作用 小剂量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对顽固性呃逆有效
③ 提问调节作用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用于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2)自主神经系统
① 阻断α受体作用 体位性低血压
② 阻断M受体作用 呈现阿托品样作用,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3)内分泌系统
抑制结节—漏斗的D2受体,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 【不良反应】
1、锥体外系反应 1)帕金森综合症 2)急性肌张力障碍
3)静坐不能
4)迟发性运动障碍 2.、内分泌紊乱
3、过敏反应
4、急性中毒
6、Na,Ca通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运用。
Na,Ca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一般包括降低自律性、终止折返运动、抑制后除极和自发活动这几个方面。
Na通道阻滞剂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Ia、Ib和Ic三类。
【Ia类】
1、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抑制钠内流,降低除极速率而传导减弱,从而停止折返激动。
2、适度阻滞心肌细胞的钠通道,抑制钠离子内流而消除迟后除极。
3、降低心肌细胞膜对钾钙离子的通透性,延长APD和ERP,使心肌细胞对提前到达的兴奋不反应而消除折返激动。【临床运用】为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
【代表药物】奎尼丁(可用于治疗多种快速型心率失常,是转复心率的重要药物之一)、普鲁卡因胺(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Ib类】本类药与钠离子通道的亲和力最小,易解离,轻度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促进钾离子外流。
1、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远离阈电位,降低自律性。
2、降低(负值增加)最大舒张电压,增强膜反应性而改善传导。
3、缩短APD,相对延长ERP,对提前到达的兴奋不反应而消除折返激动。
4、缩短APD,消除早后除极。
【临床运用】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代表药物】利多卡因(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苯妥英钠(用于治疗强心苷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美西律(用于治疗各种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Ic类】本类药明显阻断钠通道,对复极过程影响较小。
1、明显阻断钠通道,抑制钠内流,降低除极速率和幅度而传导减弱,不能逆向通过障碍区,从而停止折返激动。
2、抑制钠离子内流,使除极速率减慢,降低自律性。
3、抑制钠离子内流,消除迟后除极。【临床运用】属于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代表药物有】普罗帕酮和氟卡尼。
【Ca通道阻滞剂】为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作用于慢反应细胞,如窦房结细胞。①抑制慢反应细胞钙离子内流,使除极速度减慢,降低自律性。
②抑制钙离子通道,延长ERP,对提前到达的兴奋不反应而消除折返激动。③抑制钙离子通道,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消除迟后除极。【临床运用】主要用于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代表药物】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7、口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答:
1、酰尿类:与胰岛素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肯定,但不刺激β细胞合成胰岛素。此外,尚可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主要作用于胰岛外组织,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抑制糖异生,增加外周组织无氧酵解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与糖类竞争水解糖类的α—葡萄糖苷酶,从而减缓碳水化合物水解生成葡萄糖的速度并延缓其吸收,可降低病人的餐后高血糖。
4、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8、异烟肼抗菌作用特点,抗菌机制,临床用途
答:【特点及机制】
1、通过抑制结核杆菌DNA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2、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使结核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而导致细菌死亡
3、异烟肼的这种抑制合成作用仅对分枝酸菌有效,因此异烟肼具有高度特异性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4、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 【临床用途】
治疗各种类型结核病的首选药物,单用可预防结核病 【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毒性、肝损伤、皮疹、发热等
9、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扩展)
答:【抗菌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干扰核算代谢
【耐药机制】
1、产生灭火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药物
4、改善通透性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6、其他
10、强心苷和ACEI作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机制,强心苷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一、强心苷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提高心肌收缩时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剂量依赖),增加心输出量,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2、负性频率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
3、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自律性:窦房结降低,蒲氏纤维升高;传导性:心房升高,房室结降低,蒲氏纤维降低;有效不应期:心房降低,蒲氏纤维降低。
4、对血管作用:外周阻力降低。【作用机制】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抑制Na-K-ATP酶→细胞内Na增加→Na-Ca交换机制→胞内Ca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
负性频率机制:正性心肌作用→迷走→心率下降;窦房结对Ach敏感性上升。自律性影响机制:促K外流,窦房结自律性下降 传导速度影响机制:减Ca内流,房室传导速度变慢。促K外流,心房肌细胞静息电位增大,传导加快。【中毒及治疗】
1、轻度快速心率失常(服KCl,必要时注射KCN)
2、重症快速型心律失常(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3、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预防】
1、避免因素: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缺氧。
2、及早识别症状:室性早搏,心动过缓,色视觉障碍
二、ACEI 【药理作用】
1、降低心脏负荷
1)抑制ACE
2)减少醛固酮分泌
2、抑制心肌肥厚和重构
3、交感神经对血管的张力
4、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 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作用机制】
1、抑制ACE活性从而抑制循环或局部组织中AI向AII转化,降低AII的量。
2、减少缓激肽降解,通过其受体产生NO拮抗AII。
3、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左室充盈压,壁室肌张力,久用而有效,抑制心肌肥厚及血管重构。
1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 升高血糖,减少蛋白质、脂肪合成,促进多种组织蛋白、脂肪分解,还有较弱的保钠排钾的作用(生理效应);
2. 对病原体、化学、物理和免疫反应等引起的炎症都有快速而强大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3. 对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或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 4. 可为一些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允许作用); 5. 快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还有刺激骨髓造血、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促进消化等作用; 6. 抑制成骨细胞活力,减少骨胶原合成,并促进胶原和骨基质分解。【临床用途】 1. 可用于治疗慢性和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激素替代治疗或抑制替代治疗;
2. 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和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3. 用于缓解和治疗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4. 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休克; 5. 可用于急淋、再障等血液病; 6. 降低神经缺损,抑制骨髓损伤;
7. 还可用于湿疹、牛皮癣等局部治疗和结膜炎、虹膜炎等眼科疾病。【不良反应】
1.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 诱发或加重感染和消化系统溃疡; 3. 诱发癫痫和精神失常;
4. 长期使用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5.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6. 抑制儿童生长发育;
机制:抑制环加氧酶,使PG生成减少。
(2′)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凝血障碍(出血);
(1′)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1′)
水杨酸反应。
(1′)
2、阿托品有哪些作用?
(5分)
抑制腺体分泌
1′
松弛内脏平滑肌
1′
扩张血管(抗休克)
1′
解除心迷走N(抗过缓型心律失常)
1′
抗有机磷农药中毒
1′
对眼的作用(扩瞳,↑眼内压,调节麻醉)
3、普萘洛尔的临床用途有哪些?
(5分)
用于抗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
1′
治疗高血压
1′
治疗心绞痛
1′
治疗甲亢
1′
治疗心肌梗塞
1′
4、磺胺类药物按应用范围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5分)
①治疗全身感染的SN类(1′),如SIZ、SD、SMZ(1′)。
②治疗肠道感染的SIV类(1′),如SST、PST、SASP(0.5′)。
③外用的SIV类(1′),如SA—Na(服用),SD—Ag、SML(0.5′)。
1.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1分)
抗精神病作用:安定,镇静;(1分)
镇吐作用,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1分)
降温作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1分);对正常体温也有降温作用。(1分)加强中枢抑制药物的作用。(1分)2.氨基苷类主要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或第Ⅷ对脑神经的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1分 耳蜗神经损害∶1分
② 肾脏损害
可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等。1分
③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与药物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有关。1分
④ 过敏反应 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1分
五、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比较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和用途。毛果云香碱(1)(2)
缩瞳作用: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1分)
降低眼内压: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虹膜根部变薄,利于房水回流,调节痉挛(视远物不清):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厚,使成像使眼内压降低。(1分)(3)
于视网膜前。(1分)
用于青光眼(1分)和虹膜睫状体炎。(1分)阿托品(1)(2)
散瞳作用: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1分)
升高眼内压: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虹膜根部变厚,不利于房水回流,调节麻痹(视近物不清):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变紧,晶状体变薄,使成像使眼内压升高。(1分)(3)
于视网膜后。(1分)
用于扩瞳,验光配镜(1分),虹膜睫状体炎(1分)。
2.ACEI抗高血压的作用及用途
ACEI为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1分),抑制ATⅠ转化为ATⅡ,减弱缩血管活性(2分);减少缓激肽的水解,增强舒血管活性,导致血管舒张,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2分)。
其降压特点是降压同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也不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管的血流量,反而可稍增肾血流量(1分)。
用于肾性(1分)和原发性高血压(1分),特别适用于高肾素型高血压(1分)。肾素活性越高,降压效果越好。也可用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分)。
3.试述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
① 解热作用(1分):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化酶,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的合成与释放减少,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过程(表现为血管扩张,出汗增加),使升高的体温降至正常(2分)。其降温作用不同于氯丙嗪,仅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 对正常人体温无明显影响。(1分)
② 镇痛作用(1分):PGs本身是一致痛物质,另外PGI2和PGE2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疼痛部位的COX,使PGs的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2分)。对慢性钝痛有效, 无成瘾性。
③ 抗炎作用(1分):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能扩张血管和增加白细胞趋化性,还对其他炎症介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炎症部位的COX-2,使PGs的合成减少,炎症减轻(2分)。
1.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理:
(1)抑制炎症细胞的募集(1分):通过抑制表达细胞黏附分子和有关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出血管向炎症部位募集。
(2)抑制磷脂酶A2和环氧合酶2(COX-2);(1分)
(3)抑制基因转录,降低细胞因子(ILs、TNF)生成;(1分)(4)抑制诱导型NO合酶,减少NO生成;(1分)(5)抑制成纤维细胞生成和毛细血管增生。(1分)
2.吗啡的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1分):有强大的镇痛作用, 对各种疼痛有效.吗啡还有镇静作用, 能消除由疼痛所致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 有些患者可出现欣快症, 是造成吗啡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CO2的敏感性, 使呼吸深而慢, 严重者可因呼吸停止而死亡。(1分)(3)镇咳:因易成瘾, 常被可待因代替。(1分)
(4)催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阿片受体, 引起恶心、呕吐。(1分)(5)缩瞳: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特征。(1分)
五、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比较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和用途。毛果云香碱
(1)缩瞳作用: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1分)
(2)降低眼内压: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虹膜根部变薄,利于房水回流,使眼内压降低。(1分)
(3)调节痉挛(视远物不清):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厚,使成像于视网膜前。(1分)
用于青光眼(1分)和虹膜睫状体炎。(1分)
阿托品
(1)(2)
散瞳作用: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1分)
升高眼内压: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虹膜根部变
调节麻痹(视近物不清):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变紧,厚,不利于房水回流,使眼内压升高。(1分)(3)
晶状体变薄,使成像于视网膜后。(1分)
用于扩瞳,验光配镜(1分),虹膜睫状体炎(1分)。
2.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机理: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供氧量小于心脏需氧量,使心脏供
需氧失衡所致(1分)。
①
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1分)
舒张阻力血管降低后负荷(1分)
②
增加心脏缺血区的供氧量,使心室壁肌张力和心室内压下降,心内膜层血管阻力降低,利于血液由外膜流向内膜。(1分)
机制:产生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含量,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被激活,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平滑肌松弛。(2分)
两药合用好处: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合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两药能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1分)。普萘洛尔可拮抗硝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心收缩力加强作用(1分),而硝酸甘油可抵消普萘洛尔的心室壁肌张力增高,心室容积增加及射血时间延长。因此两药联合应用可互相克服其缺点,增强疗效(2分)。
3.青霉素主要的严重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1分)
机制:属于Ⅰ型变态反应(1分),青霉素G及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等皆可为半抗原,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膜上;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活性物质:ACh、组胺、5-HT、缓激肽、慢反应物质等,作用于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引起休克的发生。(2分)
预防:① 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凡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禁用。(1分)
② 应用前应作皮试,应特别警惕个别人皮试中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阳性者禁用。(1分)③ 注射青霉素及皮试时,均应事先做好急救准备,以防不测。(1分)抢救措施:
过敏反应重在预防,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要积极抢救;肌肉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分),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1分)。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如吸氧、输液、人工呼吸、气管切开等。(1分)
四、问答题(3题, 每题5分, 共15分)比较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和用途。答:毛果云香碱(3分)
(1)缩瞳作用: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兴奋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虹膜根部变薄,利于房水回流,使眼内压降低。
(3)调节痉挛(视远物不清):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厚,使成像于视网膜前。
阿托品(2分)
(1)散瞳作用: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
(2)升高眼内压:阻断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开大,虹膜根部变厚,不利于房水回流,使眼内压升高
(3)调节麻痹(视近物不清):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悬韧带变紧,晶状体变薄,使成像于视网膜后。
2.简述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答: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供氧量小于心脏需氧量,使心脏供
需氧失衡所致。(1分)
①
降低心肌耗氧量(1分):舒张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
舒张阻力血管降低后负荷
②
增加心脏缺血区的供氧量,使心室壁肌张力和心室内压下降,心内膜层血管阻力降低,利于血液由外膜流向内膜。(1分)机制:产生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含量,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被激活,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平滑肌松弛。(2分)3.简述肝素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答: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1分)
能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使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Ⅸ、Ⅹ、Ⅺ、Ⅻ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产生抗凝作用。(1分)肝素含有大量的负电荷,与ATⅢ结合并使其分子变构,易与凝血因子结合,起加速抗凝作用(1分)。另外肝素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释放、降低血粘度及促纤溶作用.(1分)
肝素
能防止血栓的形成,用量过大可引起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粘膜出血、伤口出血等,可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1分)
五、问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
答:① 解热作用(1分):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化酶,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的合成与释放减少,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过程(表现为血管扩张,出汗增加),使升高的体温降至正常(2分)。其降温作用不同于氯丙嗪,仅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 对正常人体温无明显影响。(1分)② 镇痛作用(1分):PGs本身是一致痛物质,另外PGI2和PGE2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疼痛部位的COX,使PGs的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2分)。对慢性钝痛有效, 无成瘾性。
③ 抗炎作用(1分):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能扩张血管和增加白细胞趋化性,还对其他炎症介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炎症部位的COX-2,使PGs的合成减少,炎症减轻(2分)。
2.试述青霉素主要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发生机理, 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答 青霉素主要的严重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1分)
机制:属于Ⅰ型变态反应(1分),青霉素G及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等皆可为半抗原,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膜上;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活性物质:ACh、组胺、5-HT、缓激肽、慢反应物质等,作用于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引起休克的发生。(2分)
预防:① 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凡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禁用。(1分)
② 应用前应作皮试,应特别警惕个别人皮试中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阳性者禁用。(1分)③ 注射青霉素及皮试时,均应事先做好急救准备,以防不测。(1分)抢救措施:
过敏反应重在预防,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要积极抢救;肌肉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分),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1分)。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如吸氧、输液、人工呼吸、气管切开等。(1分)
四、问答题(3题, 每题5分, 共15分)
1.简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
1)抗焦虑:(1分)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 可显著改善紧张、焦虑、激动不安,以及因焦虑而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和失眠等症状。
2)镇静催眠作用(1分):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催眠.3)抗惊厥作用(1分)和抗癫痫作用.(1分)4)中枢性肌松作用(1分)2.简述ACEI的药理作用及用途。
答:ACEI为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1分),抑制ATⅠ转化为ATⅡ,减弱缩血管活性(1分);减少缓激肽的水解,增强舒血管活性,导致血管舒张,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1分)。
用于肾性和原发性高血压,特别适用于高肾素型高血压(1分)。肾素活性越高,降压效果越好。也可用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分)
3.简述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或第Ⅷ对脑神经的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1分)耳蜗神经损害∶(1分)② 肾脏损害
可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等。(1分)③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与药物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有关。(1分)④ 过敏反应 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1分)
五、问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理及与b受体阻断剂合用的好处。答: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理: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供氧量小于心脏需氧量,使心脏供需氧失衡所致。
①
低心肌耗氧量:舒张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1分)
舒张阻力血管降低后负荷(1分)
②
增加心脏缺血区的供氧量,使心室壁肌张力和心室内压下降,心内膜层血管阻力降低,利于血液由外膜流向内膜。(1分)
机制:产生NO,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环磷酸鸟苷)含量,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被激活,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平滑肌松弛。(2分)
与b受体阻断剂合用的好处:
二者合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两药能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1分)。普萘洛尔可拮抗硝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心收缩力加强作用(1分),而硝酸甘油可抵消普萘洛尔的心室壁肌张力增高,心室容积增加及射血时间延长(2分)。因此两药联合应用可互相克服其缺点,增强疗效。2.试述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
① 解热作用(1分):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化酶,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的合成与释放减少,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过程(表现为血管扩张,出汗增加),使升高的体温降至正常(2分)。其降温作用不同于氯丙嗪,仅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 对正常人体温无明显影响(1分)。
② 镇痛作用(1分):PGs本身是一致痛物质,另外PGI2和PGE2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疼痛部位的COX,使PGs的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2分)。③ 抗炎作用(1分):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能扩张血管和增加白细胞趋化性,还对其他炎症介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炎症部位的COX-2,使PGs的合成减少,炎症减轻(2分)。名词解释 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经门静脉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4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抗生素后效应:即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残留物杀菌活性依然持续。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称交叉耐药性。
2.首关效应:药物经消化道吸收过程中,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在消化道或者在肝脏有部分被代谢,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
自动问答系统是基于信息检索系统的高级形式, 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句子作为检索式, 返回结果为用户所需问题的直接答案。问答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问题理解, 文档检索和答案抽取。问题理解模块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同时提取出关键信息;信息检索模块根据问题理解部分提供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找到相关的文本内容;答案抽取模块的主要工作是对检索的结果进行过滤, 抽取问题的精确答案, 而后对候选答案按相应的算法进行排序[1]。
其中, 问题理解对自动问答系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首先, 对用户所提问题分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 定制对应的信息检索和答案抽取规则;其次, 分析问题, 提取出问题的关键词。问题分类通常采用基于规则的问题分类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2]。基于规则的方法在问题的类别定义好后, 相应的规则比较容易定制, 因此分类的效果较好。还因为不需要训练就能够直接分类, 属于模式匹配的范畴, 所以分类的效率相对较高;基于统计的问题分类方法主要有De11 Zhang等人提出的利用tree kernel提取特征的支持向量机 (SVM) 算法[3], 将问题划分为6大类, 分类精度达到了90.0%。还有将词和词性作为特征的贝叶斯分类模型问题分类方法[4]。I B M TREC-9 system利用结合词法和句法特征的最大熵模型[5], 对3300个标注好的问题进行了训练, 测试结果达到了90.95%的准确率。
本文应用了基于规则的问题分类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维基百科关键词扩展和基于同义词的关键词扩展相结合, 以及对问题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要性标识的问题理解方法。
2、问题分类
问题类别的数量太多会造成类别间的差别过小, 使得处理过程混淆而将把问题的类别分错。如果问题类别的数量太少又覆盖不了所有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比较将问题的类别分为9个大类 (表1) 。为0.2。
然后对问题分词并进行词性标注且去除问题中的停用词。根据关键词匹配的方法, 将其权重值累加, 计算出问题分属各类别的权重的和值。
最后取权重的和值最高的问题类别, 若和值大于事前设定好的阈值, 则判定问题属于该类别, 否则把该问题归为事件类。问题分类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3、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
关键信息提取是问题理解模块的重心, 本文对问题中关键信息提取采用了基于维基百科关键词扩展和基于同义词的关键词扩展相结合, 以及对问题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要性标识相结合的算法:
(1) 对分过词且标注好词性的问题进行停用词过滤。
(2) 过滤掉问题中出现的比如“请问”, “请比较”等一些常见的客套词。
(3) 问题的关键信息一般为实词, 因此需要根据词语的词性过滤虚词, 仅仅留下名词, 形容词, 动词, 数量词, 副词, 时间词。
(4) 将过滤后的剩余词进行重要性标注, 按照重要性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必须包含词:是在信息检索和答案抽取环节中必须要出现的关键词, 如果缺少这类词就会失去问题的本意。例如, 问题“瓦良格号什么时候服役?”中, “瓦良格号”就非常重要, 若缺失了它, 其它的服役时间根本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第一类词主要有名词 (一般是地名, 人名, 专有名词和机构名) 构成, 我们将其用“M”标记。第二类是去除第一类词后词, 这些词没有第一类词关键, 检索出的结果中也可不包含这类词。我们将其用“S”来标记。第二类词主要起修饰的作用, 通常为形容词, 副词, 数量词, 表示时间的词等。
(5) 对经过重要性标注的关键词进行同义词扩展。因为往往问题和答案中会出现意义相同的不同词, 比如“电脑”和“计算机”就是一对同义词, 有可能分别出现在问题和答案中接下来再对扩展的词进行标注, 被标记为“M”的词的扩展词标记为“Me”, 被标记为“S”的词的扩展词标记为“Se”[6]。
(6) 最后再将被标记为“M”的词进行基于维基百科[7]的关键词扩展, 维基百科中的中文词条数量巨大, 且意思相同和相近词条之间有关联性, 通过维基百科的词条找出对应标记为“M”的词的扩展词条标记为“M e”。
(7) 返回输入的问题对应的带有标记的关键词即关键信息。
4、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实验所用的实验语料是从NTCIR7评测题目中随机抽取出了300个问题。问题是非限定领域的, 所以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实验分别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测试:
(1) 问题分类的准确性。由于评测题目的结构比较规范, 因此规则制定也就比较全面, 进而问题分类的准确率也很高, 实验的准确率如表2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有关个人信息、定义、关系、为什么、地点和时间这些类型的问题特征明显, 结构固定, 因此匹配的结果百分之百正确。对于人物、事件和组织机构这些类型的问题, 由于特征不明显, 问题的结构相对复杂, 因此问题分类的正确性也相对会低一些。可以看出, 采用基于规则匹配的问题分类方法对于比较规范的问题题目分类的效率非常高。
(2) 问题关键词扩展对比实验。我们依然使用了上一个实验中的300个问题, 通过Google在线检索的方式, 对检索出来的前50条内容, 由人工和本文方法返回的关键信息进行比对。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条数。实验的结果依次为:未进行扩展的平均相同条数为11.2;进行同义词扩展的平均相同条数为19.8;进行基于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扩展后的平均相同条数为22.9。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问题的关键词扩展的逐步深入, 检索到的相关文本数目也是越来越多, 证明本文采用的关键词扩展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5、结语
本文主要进行了中文问答系统中问题理解模块的算法研究, 问题理解模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答系统的问题回答准确率。本文通过基于规则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类, 通过对问题关键信息的提取得到问题的关键词和扩展词, 通过实验证明,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对非限定领域中结构比较规范的问题有非常高的分类准确度,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Voorhees EM.Overview of the TREC 2003 Question AnsweringTrack.The Twelfth 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Gaithersburg, Maryland, 2003, 54-69.
[2]董振东, 董强.知网.[2010-03-12].http://www.keenage.com/czhiwang.html.
[3]安玉璞.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3.
[4]刘迁, 贾惠波, 中文信息处理中自动分词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2006, 42 (3) :175-177.
[5]王开扬.汉语的自动理解与汉语文本的改进.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6 (4) :36-40.
[6]金砚硕.中文问答系统中答案提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鞍山:辽宁科技大学, 2008.
【护理学研究问答】推荐阅读:
护理学研究练习题09-28
护理研究复习06-08
吉林大学 护理研究09-14
《护理研究》杂志投稿须知范文07-18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论文12-13
护理专业大专《社区护理学》作业10-01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07-01
植物生理学问答题01-22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