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助学贷款(精选8篇)
各位学生家长:
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长期以来与经办银行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需提供父母身份证复印件、学生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新生入学后办理)各两份。
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家长须在认真阅读本《须知》的前提下,自愿填写下表,在“家长同意学生贷款承诺意见栏”签字并按手印,承诺负责。
三、学生个人、家长及盖章单位须对《责任书》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如有虚假不实,须承担法律责任。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
西南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西南大学录取学院:录取专业:
特别提示:1.本表须认真如实填写,做到字迹工整,签章清晰,不得涂改(如有涂改,请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网
页“文件下载”中下载)。学生到校后将此表交到所在学院。2.“生源类别”:指城市户口或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填月收入;农村户口填年收入。
3.学生、家长及证明单位须对其填写或证明情况的真实性负责,若虚假不实,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始试点以来, 获贷率和助学率不断提高。然而,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范围的迅速扩大和大量贷款还款期的到来, 贷后管理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尤其是违约问题。据《南方日报》2010年1月12日报道, 广东部分高校的违约率6年升高10多倍, 在个别高校违约率甚至达到了70%-80%[1]。高违约率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探讨大学生贷款违约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还款违约问题的成因分析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高校贷款学生频频违约?笔者归纳了三大原因。
(一)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
从性质上看, 国家助学贷款具有鲜明的政策性[2]。然而, 在助学贷款的实际运行中, 国家却又委托商业银行来运作, 在银行的业务中定位于商业贷款的性质, 这使得银行要承担经营风险。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必然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运作困难。再加上运作助学贷款时高昂的交易成本, 以及还款时合同约束不力等原因, 必然导致银行缺乏积极运作助学贷款的动力。银行完全是被动地完成国家指定的任务, 不愿投入时间和人力对业务流程和规则进行科学设计和管理, 出现违约问题在所难免。
(二)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 借款学生还款能力不高。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益提高。同时,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找到工作的学生在第一年的试用期内工资往往很低, 甚至个别学生为了获得工作的资格, 不得不接受“零起薪”。如果再扣除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开支, 毕业生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是极其有限的。因此, 偿还助学贷款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 是一个很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就业后的工资低, 只能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生活条件, 无力按期还款, 这是造成高违约率的重要现实因素。廖茂忠和沈红 (2010年) 对违约学生的调研表明, 有44.29%的学生违约的原因为还款能力不足[3]。
2. 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恶意拖欠贷款。
在助学贷款方面, 学生缺乏诚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事前骗贷和事后违约。事前骗贷现象的根源在于助学贷款模式。在2000年以后, 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即在校大学生不需要提供担保人, 只需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或由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 就可以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 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连带责任。可见, 作为商业贷款模式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同时, 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只要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和管理国家助学贷款, 确因贷款人逃贷, 并能够提供追索无效的有关资料, 就不再追究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这种以商业贷款模式操作的信用贷款, 容易造成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的骗贷行为, 由此来满足他们的奢侈消费。生源地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但生源地贷款又会带来另一种骗贷行为:获得贷款的学生往往不是家庭困难的学生, 而是其家庭有社会关系的学生。我国目前的助学贷款模式, 很难消灭不诚信学生的骗贷行为。
助学贷款到期后, 即使有还款能力, 部分学生仍可能由于信用缺失而拖欠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披露, 目前全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8.4%。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以及监管制度不健全有很大联系。监管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无法对违约的个体进行有力的惩罚, 即便进行“黑名单”的曝光, 即便有严厉的通报制度,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惩罚制度, 也很难追究当事人的违约责任。由于道德或信用原因而违约, 恰恰是诚信观念淡薄的表现, 说明个人诚信系统急需完善[4]。
(三) 银行方面的原因
1. 现有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政策存在缺陷。
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政策存在诸多缺陷, 如还款方式过于单一, 基本上都采用分期等额还款的方式;还款期限过短, 时间设计缺乏弹性。这些都导致毕业生的还款负担率偏重。世界著名教育经济学家伍德霍尔 (Maureen Woodhall) 研究发现, 多数国家提出将大约10%的收入用于偿还贷款, 并以此作为还款负担率的标准。根据沈华等人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生的贷款还款率负担范围在13%-26%之间, 远远超过了国际上通用的10%的标准[5]。所以, 我国助学贷款还款政策导致贷款大学生还款压力偏重, 也是导致违约的重要原因。
2. 银行服务存在欠缺。
高违约率现象与商业银行不能提供便利快捷的还款方式存在很大关系。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 实际操作时的服务网点不充裕, 对助学贷款办理安排的人力和时间较少, 不能为贷款学生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一些学生在当初贷款时, 并不清楚几年后的具体还款方式。如果商业银行能在贷款学生毕业前, 以函件或培训的方式, 详细告知还款方式, 不但做到了人性化服务, 更可以大大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银行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畅, 提供的服务不便捷, 是造成部分学生还贷违约的因素之一。另外, 商业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还款工作中, 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于业务不熟悉, 使得在还款制度的执行方面不够严格和规范, 造成了部分想还贷的学生无法及时、方便的还贷;银行的催债工作不到位, 制度执行不严格, 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也使得一部分欠贷学生有机可乘。如果银行对助学贷款能提供类似信用卡一样的服务, 让学生随时查询还款时间和还款数额, 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拖欠贷款的比例。商业银行有待进一步在工作中完善对助学贷款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防范贷款风险和减少贷款损失的途径和措施, 从多个方面完善贷后管理办法,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服务水平,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违约率。
3. 对恶意欠贷的大学生缺乏有效的惩处措施。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 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工资待遇也非常高, 他们工作后具备偿还能力, 但恶意不还贷款。有能力还贷却恶意不还的学生, 不但透支了个人的信用, 还透支了整个需要助学贷款群体的信用。商业银行除了对这部分恶意欠贷的人要进行惩罚外, 应该加强贷款审核各个环节, 用多种方式制约那些想钻制度空子的人。近年来, 商业银行对于逾期不还款的部分学生, 以不同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曝光,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部分违约者的信用产生了影响, 对他们进行了惩罚, 但是影响面和惩罚力度还不够, 还需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惩罚方式。
二、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的政策建议
1.制度完善是前提。
推行助学贷款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 因为即使没有商业银行的参与, 政府也有责任动用财政资源确保贫困学生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因此, 必须完善政府主导的助学贷款调控机制。首先, 政府要建立国家担保制度, 这一方面可以解决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生还款的责任感。其次, 政府要承担较大比例的贷款成本, 如补贴学生贷款利率和助学贷款的管理成本等。最后, 政府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
2.就业是根本。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 就谈不上还款。所以, 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助学贷款的偿还, 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要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 鼓励创业。高校也要对在校大学生严格要求, 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需要, 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还能提高他们就业后的收入水平。
3.诚信是保障。
发达国家有完善的信用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一旦违约, 这个记录将终身相伴, 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所以, 需要完善信用体系, 加强诚信建设。诚信建设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从社会环境看, 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从学校教育看, 要通过生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诚信情感, 培养诚信意识。从家庭教育来看, 家长也应以身作则, 一言一行都要诚实守信[6]。
4.建立切实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
第一, 提供多样化的贷款回收方式。除国家现在实行的还本付息方式外,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采用“分期定额”、“定期定额”、“分期不定额”或“定期不定额”等多种还款方式, 减轻学生毕业后最初几年的经济压力, 增强还贷积极性[7]。
第二, 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期还款额度。目前政策规定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为“毕业后视就业情况, 在1到2年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 也即最长期限为6年。在6年中, 由于毕业后1到2年刚刚就业尚处于不稳定时期, 工资待遇也往往偏低, 甚至有些贷款学生还必须偿还大学之前所欠下的债务, 所以, 其真正能够赚取收入和还款的期间往往只有4-5年。这一期限过于短暂, 借款学生按时还款存在难度。从国际上的经验看, 大部分国家的还款期都在10年或10年以上。例如, 美国规定, 正常情况下学生从毕业后开始偿还, 还期10年;英国则根据学生毕业后的收入还贷, 还期5到7年;在德国, 学生毕业后分期还贷, 如借贷者收入未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 则在10年内不承担还款义务[8]。在贷款学生经济收入偏低, 家庭压力过重的情况下, 适当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期还款额有助于提高还款率。
第三, 采取有力的优惠政策, 促进助学贷款偿还。国家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贷款偿还减免政策。学生贷款的偿还减免政策是学生贷款的必要组成部分, 合理、完善的助学贷款偿还减免政策, 可以增强学生申请贷款的信心, 也是促进借款学生按时偿还贷款的另外一种有效途径。在美国, 各种助学贷款的减免措施显得很人性化[9], 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政策导向, 对享受助学贷款减免的条件做出明确规定, 如对毕业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的学生, 毕业后自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学生, 毕业后去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 去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石油等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 以及毕业后去农村工作的学生, 实行还款减免。国家还要为遭受突发事故的贷款学生提供有力的减免措施, 对非人为因素未能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延期还款计划。
第四, 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运用信贷手段支持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按就近原则由户口所在地农村信用社及商业银行负责办理的一种贷款方式。生源地助学贷款与高校集中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人容易界定, 农村信用社或当地商业银行可以深入学生家庭调查, 可以防止出现“假贫困”现象, 能够有针对性地将助学贷款贷给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二是生源地学生相对分散, 避免就学地学生集中办理贷款、商业银行人手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对贷款的管理;三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在学生家乡办理的, 到期后追讨容易, 还款率高, 相当一部分助学贷款可用学生父母工资账户、家庭其他有效资产作担保或抵押, 便于控制贷款风险。调查发现, 采取生源地助学贷款可以对提高毕业生还款率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银行和高校三方共同管理。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把这项工作顺利推行下去。目前, 我国在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方面。之所以会出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这一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看, 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贷款制度不合理, 这主要是政府的原因, 其次是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是银行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的政策建议。在这些建议中, 制度完善是前提, 推动学生就业工作是根本, 诚信建设是保障, 同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出现一些影响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的不和谐因素, 突出表现在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方面。之所以会出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这一现象, 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贷款制度不合理, 这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原因;其次是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是银行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的政策建议。在这些建议中, 制度完善是前提, 推动学生就业工作是根本, 诚信建设是保障, 同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
关键词:助学贷款,还款问题,违约成因,偿还机制
参考文献
[1]谢苗枫.助学贷款违约率6年飙升13倍大学生怎么了?[N].南方日报, 2010-01-12.
[2]唐俐俐.国家助学贷款困境的制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4) .
[3]廖茂忠,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科学, 2010 (05) .
[4]杜安国, 高海燕, 徐征.当前助学贷款违约率偏高现象分析[J].南方金融, 2007 (06) .
[5]沈华, 沈红, 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0) .
[6]陈媛, 龚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S2) .
[7]王卫霞, 沈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政策设计缺陷与对策——基于就业的视角[J].江苏高教, 2011 (02) .
[8]刘建民, 江子福.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设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金融, 2007 (11) .
关键词:助学贷款;偿还;违约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一、现状分析
2010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人数突破100万人,金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11.6%和32%,创历史新高。1截止至2009年,全国高校贷款学生达451.8万人,贷款金额424.1亿元2。而部分贷款违约率却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按照规定,当违约率超过20%,银行有权终止贷款。
助学贷款无担保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大顾虑。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风险性主要在于:一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贷必将会受到影响;二是毕业生流动性大,增加了还贷难度;三是不可抗力导致的房贷风险增加。
多年以来,各地媒体不断有报道反映大学生失信违约行为。由于没有抵押和担保的顾忌,学生毕业后就存在一走了之的侥幸心理,银行即使想追究其违约责任,很可能传票都不知道往哪里发。尤其是现代化社会,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大,联络方式变更频繁,学校贷款管理部门对此也束手无策。恶意欠贷如果不解决,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拖欠原因分析
(一)制度不完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信用体系不完善是由工业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世界上,贷款拖欠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一般是地域小,人口少,公民有较强纳税和还贷意识,有发达的银行系统,并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体系以及相应的追缴措施或方法。
在日本, 20年助学贷款的拖欠率由46.7%降至2.3%。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加强了追缴的力度,“学生逾越偿还期限不自动来偿还者,首先由育英会寄发通知催促偿还,若仍不主动偿还则由育英会派员前往收缴倘若再不偿还,则诉诸法律。由日本简易裁判所判决并执行之。”3同时,为了鼓励尽早还款,日本育英会规定,若在偿还期限内提前4年还清贷款,则退还所贷总额的10%作为奖励。
(二)缺少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一个社会稳定和文化沉淀的重要媒介。助学贷款作为无担保的政府贴息贷款,又缺少必要的责任连带关系,诚信问题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诚信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认可,但对于刚步入到大学殿堂后得学生,会受到很多来自社会上一些非主流思想的冲击,这些思想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大学教育是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知识的存量已经不能简单涵盖人才了,品德已经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助学贷款实施过程缺少有效的机制约束,银行方面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管理学生贷款资料的可行性,其主要依靠学校提供的学生资料。学校承担着学生助学贷款申请的保证人、管理人和监督人,而当涉及到还款问题时贷款档案管理工作又转移到银行和贷款人的工作单位,学校只有辅助性的责任。这种落差和转变导致了责任归属不明,最终危及的是经济行业和学生个人的利益。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但经济上无担保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采取人保的方式。与此同时,当国家代为偿还银行利息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考虑到为信用不足的学生贷款提供商业保险。
三、解决措施
(一)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制度
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问题离不开对制度问题的思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须明确各方面的责任,行政部门、银行、学校、个人,四方各有责任,责任分工不同,但必须各司其职。传统上,国家助学贷款依赖于学校地银行放款,为督促还款,可更多采取生源地贷款的方式,增加贷款学生家庭的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加强法律保障力度。相关法律有《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笔者认为,法律虽然可以保证贷款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工具,一方面能给那些骗贷人以教训,另一方面也能督促震慑那些持观望态度的还款人。
(二)建立信用体系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信用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国的信用体系很发达,从一个人刚出生就有一个类似信用账号的号码伴随其一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实现这样的管理体制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相信完善的银行联网体系一定会很快就建立起来。同时与高考一样,可以考虑将助学贷款信用问题加入到诚信档案。另外,第三代身份证如果能够既使用指纹识别,又能够注入诚信档案,相信虽然在短期内的社会阻力较大,但不需要多久社会就会广泛认可或者接受这种本应有的诚信道德。
(三)构建问题处理机制
机制的功能在于弥补制度的不足,从某种程度来说,制度是僵化的,机制则是灵活的。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难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办法,积极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首先,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即使在发达的美国,还款的期限也是10年。目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是十分乐观,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处理,不可以偏概全;其次,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加大助学金、 各种奖学金的力度和广度,增加教育投入,助学贷款不是解决教育普及化的根本措施,各种经济手段要搭配使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可以一方面增加财政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鼓励小企业积极吸纳应届生。减、免、补等措施不是长久之计,可持续发展来自于学生的内在动力,只有调动了其自身的积极性,才能够促使整体经济的活跃和社会的稳定。最后,开展助学贷款的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既能够分担银行的风险,也能够促进贷款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增加社会责任感。(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2010级研究生;江苏;徐州;221000)
参考文献:
[1] 凌靖波、吴爱邦.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杨亚伟.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探析[J].科学咨询,2010,(11)。
[3] 耿新、陈莉.信息不对称下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博弈分析[J].财政监督,2010,(6)。
注解
① 中国青年报,2011年07月15日。
② 银监会网站,2010年11月16日。
一、申请条件:
1.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须有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4.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5.学习刻苦,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6.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无法支付学费与住宿费;
7.符合国家助学贷款规定的其它条件。
二、申请贷款所须材料:
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详细说明家庭经济困难状况);
2.填写完整并经学院加盖公章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
3.本人学生证(新生为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迁移证明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证件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4.父母双方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复印件(身份证过期无效);
5.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兰州大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
证明公章:农村: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或以上)民政局、县级(或以上)教育局;
城市: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县级(或以上)民政局、县级(或以上)教育局。
6.国家助学贷款保证书。
三、贷款金额、期限及贴息:
1.借款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金额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
2.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最长不超过借款人毕业后六年,借款人可在毕业后1至2年开始还款、6年内还清;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100%由财政补贴,贷款学生毕业后的贷款利息及罚息由其本人全额支付。
3.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100%由财政补贴,贷款学生毕业后的贷款利息及罚息由其本人全额支付。
表格下载: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
2.兰州大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
3.国家助学贷款保证书
2012-2013学年上海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流程
*第一步:网上申请
开学后,登陆“上海大学成才服务中心”()进入“上海大学成才服务中心管理平台”填写个人信息和有关家庭信息;(注:用户名为学号,密码为校园一卡通密码)
进入系统后,首先在 “帮困资助”栏目中按照《上海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登记表(2012学年)》的内容如实登记,然后在“助学贷款”栏目中填写相关信息。*第二步:材料初审
地点:宝山校区:A楼400北区,延长校区:第一教学楼110室
时间:开学后第二周至9月30日,每周一至周五 8:30—16:30
要求:材料初审时请携带下列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身份证需要正反两面复印,复印在一张纸上)
(二)学生证复印件
(三)申请人父母的身份证复印件(身份证需正反两面复印);或户口本复印件,其中包含户口本家庭地址栏(户主页)以及父母信息页
(四)上海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登记表(2012学年)(注:复印一份自留)
(五)中国建设银行的银行卡复印件(要求:上海地区办理)
*友情提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北校门对面有中国建设银行
*第三步:填写合同
1.请学生关注成才服务中心网站()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至成才服务中心(宝山校区A400北区;延长校区第一教学楼110室)领取银行合同等申请材料。
2.成才服务中心组织申请国家贷款的学生集体填写银行合同,学生参加时需携带下列材料:
(1)学生递交的纸质证明材料;
(2)成才服务中心下发的银行合同等申请材料;
3.学生填写好合同等申请材料后直接交成才服务中心,并当场审核
4.成才服务中心统一将合同信息输入网络管理平台
困境:国家助学贷款遭遇尴尬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指定的商业银行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由政府给予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目的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按理说,这是一项银行、学校、学生三方都获益的举措。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学生贷款需求大、期望高,而学校,特别是银行积极性不高,贷款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的状况。从学生方面看,“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这句国家助学贷款出台时教育部提出的口号圆了不少贫困生的大学梦。而到2003年首批贷款学生进入还贷高峰时,银行的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近20%。[1]如此高的违约率使经办银行一再地缩减助学贷款业务甚至于停办,无数的贫困学生又重新陷入了上不起大学,完不成学业的困境。面对已有政策执行的不通畅,学生及其家长怨声载道。从银行方面看,商业银行是在国家政策命令下开展助学贷款这项业务的,并非其本身业务系统中力图去挖掘的信贷市场。而且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银行贷款跟踪管理手段和防范无担保贷款风险的手段还不完善,加上学生毕业以后流动性比较大,银行承担着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另外,国家助学贷款牵涉人数多,单笔额度小、还贷年限长。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催收等各项手续一道都不能少,银行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比较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致使银行往往通过苛刻的借款条件,严格的贷款范围和烦琐的手续变相地抵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希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贷款以完成学业。但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于2004年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在校生全额免息,还贷期限延至六年,由财政和学校共担风险。这实际上就是学校和财政共同为学生提供担保。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学校并不具有权力来制约他们的违约行为。学校为学生担保,是在以无权力主体为法定的义务对象担保。[2]一旦学生不按期还贷,学校将要以有限的教育资源为违约学生买单,这对于学校和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学校处于鼓励贫困学生贷款与担心学生违约的矛盾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学生申贷的积极性。
寻因:学生诚信缺失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瓶颈”
学生是否诚信还贷,是否有能力还贷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助学贷款工作遭遇的困境已反映出学生逃、废、赖银行的债务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瓶颈”。从表面上看,学生违约率高,还贷还息率低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收入不稳定有关。但追根究底,主要还是与诚信教育缺位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学生诚信意志力不强,诚信素养不高有关。
首先,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缺位影响了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诚信品德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诚信是需要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和阅历来体验诚信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诚信缺失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理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诚信教育。然而,许多学校缺乏教育意识,视野瞄准的仅仅是学生的就业市场,将学生的诚信教育排除在正常的教学以外,除金融专业外,开设过正式的信用教育课程的非常少。有的学校在学生诚信教育中不重视教育规律的研究,搞形式,走过场,热一阵,冷一阵,随意性强,没有把诚信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注重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另外,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也缺乏诚信教育策略,在日常行为中没有起到好的榜样作用。有的家长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而夫妻之间却经常打骂吵闹;有的家长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自己却常常当着学生的面或领着学生去做一些有违道德、法规的事。在如此的耳濡目染中,学生良好的诚信品德又如何养成?
其次,诚信认知偏差加剧了学生的价值分裂状态。所谓价值分裂,是指在人们的价值系统中,存在着两个或多个价值体系。在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不同的价值体系要求人们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从而使人们无所适从。这种状态也可称为人的价值无根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无所定在,无固定的行为选择模式。我国当前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德性系统和功利系统之间的徘徊和彷徨。[3]处在大学时期的学生,虽然思维敏捷,善于接纳新知识、新事物,但由于社会阅历不深,自身的道德评判力、道德意志力不强,思想极易发生偏差。经济生活中的以假乱真、以劣充好等商业欺诈行为,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都极大地迷惑、麻痹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失衡,错误地认为在现实中诚信者吃亏,利益受损,不诚信者却可逃避惩罚获得利益。因而在行为选择中偏向的是功利价值,把“利字摆中间,诚信放两边”当作人生哲学,一有机会,便会使用欺骗和虚假手段。当欺骗和虚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而且比诚实守信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不诚信。这正如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当市场出现劣币并制止无效时,人们便开始贮存良币,用劣币交易,最终结果是良币从市场上消失。
第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社会信用环境与信用制度体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导致诚信者不一定有收益,失信者不一定受损失,学生在利益的驱动下,容易选择不诚信行为。这是违约现象屡禁不止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全国性的大学生信用征询系统几乎是一个空白。学生毕业离校后,流动性非常大、“跳槽”频繁,银行很难准确地掌握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在银行追贷“无力”,失信不受处罚的体制下,逃避债务就成为无人指责、无法约束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条款零散分布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刑法》等法规中,且表述的内容具有超乎法律条文规范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常是一个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公理原则。对民事主体并没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在司法实践中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具体原则和实体原则,对于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法律法规中并无惩罚依据。比如在相关法规中几乎没有对大学生违约行为的硬性惩罚规定,学生贷款失信所受的法律约束力是非常微弱的。缺乏对“失信”的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仅靠社会舆论和道德去约束,难免会助长学生的投机心理,为失信违约留下空间,提供条件。
解困:诚信教育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识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需要加强诚信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诚信品德,促进学生诚信自律,又需要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合理的他律机制。自律与他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要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诚信的校园文化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有利于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打造诚信的校园文化主要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包括传统信用道德教育,也要包括现代信用经济、信用法治的教育。诚信在我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都是有关诚信的著名论断。通过传统诚信道德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从中吸收有关如何立身、修身、为人的思想精华。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通过学生对信用经济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信用经济的基本道德观念,个人的诚信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利益等是密不可分的,从而重视个人的诚信养成。第二,在教育方法上,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榜样示范。结合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开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品质,形成诚信习惯,可大大减少因空洞说教而引起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要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肯定,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批判。另外,教师常是青年学生进行关注、评价和仿效的对象。教师如果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诚实守信,其人格魅力将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三,在教育评价上,既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又要健全监督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用于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行情况,并将信用记录与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甚至发放毕业证,向用人单位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以形成促进学生自觉实践诚信行为的激励机制。同时,高校的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状况,收集师生反映的情况汇报。如果查证有关人员擅自更改学生的诚信档案,要及时曝光,给责任人以及时的处理,从而维护高校诚信记录的公正与公平。
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信用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诚信行为,不仅依赖个体的道德自觉,而且也有赖于社会制度的保障。在一个制度相对完善和公正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加乐意自觉地选择诚信行为。为人们实践诚信提供制度保障,主要应当力求实现社会公正,即制度的安排与设计应满足这样一种要求:对于不诚信的人,不仅要使其付出道德上的代价,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要使其付出大于由不诚信手段所获取的利益的代价,使之得不偿失。而对于那些能够自觉遵守信用的人,则应保证其得到道德和经济上的双重利益。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十分完备。方便、快捷的诚信信息查询系统,置人们的诚信行为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大学生,从他向银行借了第一笔钱或者使用第一张信用卡开始,就会被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就业以后,不论在什么单位工作,其工薪收入都通过转账记入其个人信用卡账户,而银行个人信用卡账户必须以其个人终生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为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不管其工作流动性有多大,银行均可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行踪和收入,如果大学生故意拖欠贷款,甚至逃避偿还贷款的责任,失信者将会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4]。相对而言,我国整个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才刚刚起步。要降低银行的商业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运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培育多元的社会诚信中介机构,尽快建立一套大学生信用征询系统,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资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公正合理的制度是学生诚信行为的外部条件,但制度效应的发挥最终还是有赖于个体内在的道德自律。因而,通过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诚信品德更为根本。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钢锋, 张震.论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 2005 (11) :4.
[2]胡家俊, 吴爱兰.由《新规》颁布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J].黄山学院学报, 2005 (5) :117.
[3]鲁芳.道德的心灵之根:儒家“诚”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69.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大学生;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大范围的实施,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毕业,但居高不下的还款违约率,也使银行、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疑问。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出讲诚信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关于“诚信”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把它作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两千多年前,孟子讲过这样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
诚信本身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西方传统中对此也有相应的表达。《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它们强调的都是基于诚信的价值观。西方的“诚信”是建立在商品交易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经济因素的个人品质,往往与“经济成本”、“收益”联系在一起,它是西方社会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现代社会经济秩序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诚信的重要性较之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在不同的领域,讲诚信有不同的内涵表现,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在政治生活中,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生活中,就是要公平交易,恪守合同,反对假冒欺诈;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反对欺上瞒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是要坦诚相见,以诚相待,言必信、行必果,反对坑蒙拐骗。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人与人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共同推动着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确立的诚实守信原则,既是对个体从事经济活动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起码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遵从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近些年来,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负面影响,诚信危机的出现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然而,在当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诚信危机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尤不容忽视。考试作弊;不按时缴纳学费,甚至恶意拖欠;通过假证明获取助学贷款,既而又逃避债务;编造虚假荣誉获取就业机会;恋爱动机不诚等诸多现象,都让大学生的诚实信用在种种考验中表现得岌岌可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声誉,也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质疑。时代呼唤诚信,个人修养需要诚信,在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如何培养出既具有诚信美德又能为建设诚信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大学生已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和严峻的课题。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1,精心建设诚信校园环境。校园诚信环境的建设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是指学生生活、学习的地理环境,包括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硬环境的诚信建设主要通过诚信的图片展、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软环境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文环境,主要指校风、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氛围。要营造诚信的软环境,需要师生共同去努力。教职工要以身作则,做诚信的表率。学生遵守诚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建立学生诚信管理的规章制度。依法制校是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的基本手段,诚信教育也不例外,要使诚信教育落在实处和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使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学生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校园良好诚信观念和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
3,建立在校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新生一入学就建立信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诚信承诺书、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和诚信记录。其中,诚信记录是通过学习、生活、经济、素质拓展等多方面情况的记录来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度”。如学习成绩、在校的奖惩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学费的交纳情况、在校期间的申请助学贷款金额和还款时间、在校期间的不诚信情况等记录存档,并建立面向社会的学生个人诚信查询系统,对需要了解学生诚信状况的单位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个人查询密码进入学校网站查询,这样既有利于用人单位准确了解学生的情况,保障用人单位的利益,又可以提高学生诚信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受益终身,不诚信将难以立足社会,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信誉。
4,建立学生诚信的奖惩制度。学校每年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估,在学生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学生评选、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发放助学贷款等方面,对诚实守信的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失信的学生予以惩处。通过奖惩措施,使诚信的学生获得收益,鼓励大家诚实守信,让失信者加大失信的代价,当违规成本升至难以接受的时候,才可能有效抑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5,打造诚信网络平台。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建立以诚信教育为目的的专题网站和网页,有针对性地直接发布有关信息和资料,通过各类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使诚信教育有效的延伸到网络,成为教育广大学生的生动教材;同时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对网络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进行查处,并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6,培养诚信的价值观。每一个社会、企業、个人都应当具备诚信的价值观。有些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往往这些所谓“小事”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长远来看,由“小恶”发展到“大恶”就像走下坡路一样,如果不养成诚信的习惯,很容易堕落下去。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要谨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养成“自律”同时也不要辜负别人的期待和信任,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
记者:作为民法方面的专家,您认为银行这种做法合适吗?即国家助学贷款该不该叫停?有没有违背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的初衷和法律的精神?为什么? 杨立新:这实际上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不应当停,原因在于这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面临助学贷款的失信率高达20%的状况,任何银行都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这就是因为,助学贷款不是一个福利性质的措施,而是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银行贷款,既然是银行贷款,即使是低息或者无息,或者是国家贴息,但其成本都应当有保障。现在这样的状况,银行无力承受,因此有些银行暂停助学贷款,是有理由的。这也说明我国社会的信用状况堪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了。
记者:一些高校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违约率竟高达20%,对此您怎么看?很多人都只把原因归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您认为呢?这种情况是不是也跟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关?
杨立新:依我所见,高校毕业生助学贷款的高失信率,与就业形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大学生贷款之后,毕业没有就业,无力清偿债务,是可以申请延展清偿期的,但是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清偿债务,并没有多少是自己申请延展清偿期的,而是毕业之后没有下落,银行找都找不到人,因此银行无法收贷。这说明,高校毕业生不清偿贷款,主要是贷款人的失信行为,还是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记者:您觉得作为银行方面,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包括哪些方面?这些风险的存在暴露了我国现行信用制度的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杨立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大学生违约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信用观念和信用道德的低下。其实,我国历来是一个讲究诚信的国见,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就有“信”德。信者,诚也,因此,我国历代都是以“信”为本,讲究诚信,反对失信。但是,近代以来,诚信观念乃至于儒家道德受到三次大的摧残,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在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下,诚信作为革命的副产品,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第二次是文革,孔孟之道再次受到清洗,诚信也在其中。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人们的眼光“向钱看”,出现信仰危机,诚信观念和诚心道德同样出现危机,以至于造成现今的状况。
记者:对此,您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来降低银行的风险?即请给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并且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信用体制。
杨立新:现在,在银行系统正在进行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工作,是防范银行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社会征信体系,就是国家或者社会建立起来的,以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的体系,既包括正面的信用信息,也包括负面的信用信
息。社会征信体系运作起来之后,银行在贷款之前,首先要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如果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不好,存在信用风险,则银行就不会贷款给他。这个征信体系进一步推广,记录完整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不仅是还贷的信用记录,而且包括全部的信用记录,那么,在他从事民事行为的时候,相对人都会查阅他的信用记录,然后决定是否与其订约。例如,一个人有数次失信行为,当他找工作或者从事任何民事行为的时候,他就会受到影响。建立社会征信体系之后,对任何人的信用都是一个极好的监督,你可以逃一次债,但是这个记录就要在你的信用记录中保持若干年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你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样,人们为了惧怕失信的后果而不敢轻易失信,对于推动建设诚信社会就会发生很大的作用。我想,大概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之时,就是我国社会诚信观念和诚心道德的重建之时。在这样的征信体系面前,高校毕业生还敢违约吗?
记者: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信用体制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信用体制都有哪些经验教训?
杨立新:在上面已经讲过的征信体系建立的经验,就是国外信用体制中防范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制度。在美国,有三大征信机构,还有很多的专业的,小型的征信机构,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欧洲,公共的征信机构在起着主要的作用,当然也有私人的征信机构,也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因此,一个人的信用越好,他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就有广泛的发展前途,一个人的信用不好,就很可能丧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出路。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记者:对于一些大学生身上的确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您怎么看?
杨立新:其实,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很有点像“文革”期间的现象。“文革”大串联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是向串连的地方政府借钱借物,回到家之后,再也没有还过。那是一个非常时期,现在不一样了,是市场经济,违约逃债是要受到追究的。如果认为我就是大学生,能怎么样,那当然就要使更多的守信的大学生受到损害。我想,现在很多学生违约,大概就是想不还债你能把我怎么样?
【西南政法大学助学贷款】推荐阅读:
西南政法大学学校代码10-11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07-28
西南政法大学精品课程10-29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管理规定11-21
西南大学助学贷款申请表06-14
中国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2012年元旦晚会策划书11-26
9096西南大学07-05
西南大学大学生10-02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本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