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课改总结与反思(共10篇)
四龙中学彭玉华
本次课改,改变了已往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每一课都设计了相关的生活情景、典型案例等,所取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特别是“必修课”部分,密切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内容上看,每一课有大量的探究题目,其材料多取自我们身边的事例,同时又设置大量的问题要求学生探讨。每个单元又有综合探究,在对整个单元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又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法,转变教学观念,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过去的教学过分重视书本原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这样的政治课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一、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和能力。因此,课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活动无须固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即可。其次,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角色移位,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开放性与实践性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只能开展在课外,其实学生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开展在课堂。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在学习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后,让学生把竞选班长当作一次政治生活,模拟选举过程,进行竞选演说,体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乐趣。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时,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叠纸鹤,制定各种收购方案,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关注生活,正视生活,回归生活
众所周知, 当前, 思想政治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 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 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本人对50个中职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 结果表明:7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说教课, 枯燥、抽象;64%的学生怀疑思想政治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基于这种状况, 如果不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将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弱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本人认为, 关键之所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这不仅是时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 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将思想政治课堂再引向生活, 引导学生紧紧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围绕生活, 激发兴趣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者要将所学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 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着经验, 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 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 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 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为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 教师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 建构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例如,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框题的教学, 我给学生播放了乐曲《迎宾曲》和“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开幕式录像, 以这些真实的材料导入新课, 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 我创设了几个问题, 如:全国人大的地位如何?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怎样?你怎样理解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金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九次会议”, 金坛市部分人大代表信访接待、调研、评议的录像片段, 学生看到录像中自己所熟悉的情景、事件与人物, 倍感亲切, 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从上述录像中鲜活的事例得出结论, 建构知识。同时, 我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 反映民情、民意的事例说明人民代表代表人民, 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观点。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的感觉, 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学生不仅乐于探究, 学会自主构建知识, 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 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
二、融入生活, 提升认识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 思维敏捷, 敢于怀疑和否定, 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 当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 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 有时比老师还多, 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 明辨是非, 扬善抑恶。在教学中, 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理论说教, 而不是通过真实的具体实例的分析, 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从感情上真正接受, 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政治书上写的是一套, 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 不可信!
为此,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 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而不是人云亦云, 从思辨中感悟真谛, 提升认识。例如:在《法律基础知识》“依法治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我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理解“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乎意料, 第一位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 专门列举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权大于法、一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不严等消极现象。第一位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完毕, 班上已有不少学生开始附和了。面对此景, 我并不急于进行解释、说明, 而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正反两组,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崇尚宪法、法律的尊严”, 反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权大于法”。正反两组学生是自由组合的。我给学生规定了辩论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 强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用事实说话”。辩论进行一会儿, 正方明显占了上风, 反方却“弹尽粮绝”。此时, 我没有马上下结论、作判断, 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并从正反两方面给学生提供详实的材料, 用事实去教育学生,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 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 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提高其可信度。
三、回归生活, 效用知识
一个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不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 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 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 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 一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
为此, 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 教学要回归生活, 在适当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走出学校, 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 在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源泉。同时,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例如, 关于“三农”问题的教学, 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些问题:你对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知多少?当地农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你为当地的农民朋友提几条增收的建议。请你调查当地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哪些举措。请你对当地政府提几条帮助农民增收的建议等等。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定一些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的研究,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 在一个月后以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形式上交。我刚布置完以上作业, 学生马上开始找“伙伴”, 建小组, 选课题, 可谓是:课终而思无尽。
从同学们上交的“关于金坛城区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来源的区别”、“农民朋友, 我想给您当助手”、“今年政府真棒!”等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可以看出, 一方面, 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 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 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 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 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 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总而言之,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 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 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 把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将问题引申到课外, 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 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此, 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多关注生活, 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 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课堂教学服务, 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 让课堂因生活而生动, 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1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64-01
高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政治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在高中政治教学的长期实践中发现,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面临新课改局势,因此也对其提出了全方位的创新要求,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课堂。
1. 高中政治备课的反思与探索
政治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思想政治、时事政治、经济政治等等,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了巨大的高考压力,很难抽出时间研究特别是具有时效性的时事政治上,对当前社会变动变革缺乏实时的关注。也有一些学生对政治方面没有兴趣,尤其是一些刚踏进高中门槛的学生,刚接触经济方面的知识是乏味而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以前充分准备好教学素材,准备更多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话题,以课堂插入性的方式展开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话题探讨,随后再进入正式的教学中,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政治授课过程。如今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政治课本的更新速度远远没有社会实际的变化速度之快,因此,教师需要时刻留意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够以教材的同一教学话题,引入更多具备时效性的参考事例,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的改革。
1.2高中政治组织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前提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细节,比如表情、表现、动作等等,很多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加速教学进程而完全忽略学生是否已经消化吸收已学知识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中发挥主导和组织作用,通过采用活动开展、分组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有目的地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开展活动,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不超过4人,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体都能参与进讨论环节,实现主体功能的作用。总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反思,探索出更多的课堂组织方法与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吸收更多的政治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1.3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探索
在过去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如今的课堂上教师依旧沿袭过去的传统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反思。要为学生营造主体式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要让政治知识回归生活。作为政治教材的来源,政治的学习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例如,有关当前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举例,尤其是当下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将政治知识与社会热点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性理论的掌握。其次,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密切关注社会事件的同时将课堂当作自身想法与见解的发表平台,在课堂中讨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难等问题,政府通过哪些措施加以解决?这些措施又有什么效果?然后联系政治教材中提示的国家性质和职能的知识点谈谈学生理解中的惠民政策。最后,要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堂教学上教师们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因此,在对每一种教学形式进行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进行反思,通过效果点评等过程,找到最适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1.4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探索
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政治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结合,并保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教师实时了解社会动态,讲练结合,适当地选择更多的社会实例为学生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中融入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过程既是对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也及时跟上了社会发展的快速步伐。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进,淘汰过时的实例引用,用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最新颖的教学题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思考与探索中更高效地学习政治理论。
2.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了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改进过去过时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在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政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了解甚至参与社会时事中,关注社会动态,分析社会事件,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态度学习政治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茂林.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上),2014,9(08).
——课改总结与反思
初一级部武厚英
一、对课改的认识:
1、新课改唤醒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学生是人!是有潜力的人,是成长中的人!
2、新课改更新了我们教学的看法:教学就是教师创新性地导演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二、我的做法
本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首当其冲。为了更好的推行课改及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中。认真看了胶东课改的录像资料、细致学习了肥城市教研室下发的课改资料选编。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改的精神,探索并初步制定了“四段六环”的零距离教学课堂模式。倾听了梁晓盈老师执教的探索课,老师们都感觉到新课堂的魅力:新颖、独特、有活力。3月28日,赴孙伯中学进行高效课堂的交流。回来后,老师们都跃跃欲试,每人都试着把新理念、新模式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新一轮的普听课,老师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变化:学习主动性更加积极了,更有兴趣了;同学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竞争意识更强了。我也不甘落后,讲了一节示范课。同时,我也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的开发推介会,我的校本课程《写规范字,作正直人》有幸成为本校校本课程之一。每周三下午我与同学们相约课堂。
三、我的收获
新的教学模式施行以来,我校老师和学生在课改中收获了成长,品尝了课改带来的快乐。追求民主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相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可能有小组展示的丰富性、多样化,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首先要求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包容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之处,用智慧的语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与。不管说得对与不对,做得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批评,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主要动力。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包容孩子的心。
让学生平等表达。课堂不只是好学生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一席之地。既有让好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多种想法的机会,也有让领悟力慢的学生回想的时间,有说话的机会。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
小组之间有了竞争意识,同学们更加积极上进。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反思。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我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我想问:„„”我们的老师有一颗欣赏孩子的心。
学生的自主参与、生动丰富的表达,不仅显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师生的平等相融,更显示了浓浓的课改文化氛围已形成。
2.追求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绽放。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展示师生课改活力的窗口。半年来我们不断地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一节有效的课应当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感到有用武之地的课,感受到成功的课。教师要通过、小组学习、质疑问答、交流展示、达标测试、评价反馈等,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绽放。
四、我的困惑
1、在课堂上,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
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2、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3、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说不好不能给小组挣分,给自己和同伴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4、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要怎样才能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何了解小组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
五、我的想法:
1、再掀学习课改文件、领会课改精神的热潮。
利用在假期课余时间重新学习肥城教研室编写的白皮书、我校“四段六环”的零距离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师上课规范、学生上课规范等材料,更好地指导课堂实践。
2、各班利用班会、和课活时间领着学生学习《学生上课规范》,学生的学习、小组长的学习、小组的评价再培训,切实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怎样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怎样进行小组评价等,以便学生更好参与学习、主宰课堂。
3、积极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小组评价,做好阶段性总结并评出明星小组、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获奖小组,更好的激励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4、规范学案编写。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撰写学案,并做好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5、做好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工作,解决教师的精讲精练。
江西省万安县委党校 龙世清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强奸未遂杀人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一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等等。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的氛围以及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与活动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些软或硬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
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思政老师,受人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
“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
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的故事,最好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大学的思政课就会有声有色,触及学生内心心灵,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
(五)以趣引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
“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2]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3] 齐勇.因时而变,思政课教学要切中肯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4).[4]陈历.关注“90后”大学生新特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5]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田建国.积极推动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第49页。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陈树华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不再需要唯唯诺诺只懂得听话、被动地接受和完成任务的机械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能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是维持原有的僵化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还是锐意创新,立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借助改革的力量,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可喜的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大张旗鼓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性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改革要真正大面积地铺开并且心理接受,还有待时日,有待各方面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将取决于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因此,学校要取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首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把它作为突破口,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这里我专门就当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及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阻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当前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1、中考指挥棒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评价制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中考这根指挥棒越来越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自上而下,人们过分重视中考,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都有以上重点高中线、进重点校人数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目前中考政治等级制评价制度的改革,对学生来说虽然要求有所降低,但“B”级仍然是好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迫于这种评价压力,学校不敢轻言教学改革,更不准教师轻易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唯恐影响升学率、上线率;教师因为这种评价制度直接与自己的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也害怕如果改革,会影响成绩,进而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希望稳一点,还是按照老办法,规规矩矩地“填鸭”。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所教的科目影响学生的升学。
2、教师素质的制约 这里有制度性的原因,也有教师本身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
师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进行知识囤积教育活动,形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激增,学生人数大增,教育出现突进性发展,需要大量教师,而高校的师资、办学条件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注入的新血液”不多,老教师又难以更新观念,中年教师转轨也不是那么容易,这样就可能造成教师队伍素质出现下降的迹象,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3、学生的习惯性思维阻力,家长的旧观念难以改变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一方面,学生及其家长对于新教学方法、思路出现排斥心理,下意识拒绝接受教学改革,很多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难以改变,要求学生“填鸭”;另一方面,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主动去探索、追求知识及方法。
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也不止是这些,此外,还有社会阻力等等。
二、因应存在问题,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1、转变观念,抓住中心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念上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真正贯彻创新理念、素质培养思维,以学生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将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2、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它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总是要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为支撑,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应当为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服务。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批量、多层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为了选拔精英、教出几个高考状元。因此,各级政府应转变思维,不能把能否考上几个本科、重点大学生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效益的决定性依据;学校也不能以此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依据。而应为教育教学改革“松绑”、“开绿灯”,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
3、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主要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什么水浇出什么花,有主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
出的学生总是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刻板、没有主见、死抱教条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只能是唯唯诺诺、枯燥无味的应声虫,毫无主见,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应建立配套的师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应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形式学习和借鉴当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动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以培养开拓进取的创造型人才为宗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第三,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权威”,“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科素质,让学生学会走路的方法,而不是抱着学生走。
4、向学生灌输创新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应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变主要学习知识为既学习知识,又掌握各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形成学科基本素质;以自我为中心,自主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索,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参与集体研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兼收并蓄,主动出击,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今后将往哪个方向走?将以什么面目出现在新世纪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改革的步子刚刚迈出,今后的路还很长,要真正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有待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担负起这一历史重担,为教育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自己身上的重任,明了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知难而进,逆流而上,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理论结合实际, 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想讲授好思想政治课, 没有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支持显然是不行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让学生更愿意聆听并接受。与此同时, 对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 考虑这些因素, 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2.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能够影响教学与课程的各种因素, 打开视野, 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 让课程资源库丰富起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资源信息的开发能力。
3. 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教学中的地位, 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 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活动中, 激发兴趣, 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 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 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问题
首先, 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度不够, 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 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仅仅将教材作为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 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去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时,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2.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构性问题
过分重视显性资源, 忽视了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属于看得见的教学资源, 而隐性资源属于要间接获得, 有隐蔽性特点的课程资源。隐性资源从开发上难度要更大, 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 忽视校外资源, 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教室内, 极少给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的机会。
3.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具有内容更新缓慢、时效性差的特点, 如时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 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对滞后, 观点也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 教师必须在最新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的新事件与即时新闻, 总结出新的观点, 开发利用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 并且紧密贴近教材, 改变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 让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全部调动起积极性, 利用多种路径与形式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 深入挖掘并延伸教材资源
( 1) 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从出版到修改然后再次修改, 这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包括国家的政策也会有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 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来教”的新理念, 按照教学的真正需求,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且合理的调整、添加等, 让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符合学生的需要。
( 2) 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扩展, 这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 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在课中要求学生挑选并且运用资料, 课后完成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整体下来, 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的界限, 对各学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验作为载体, 让思想政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研究各科之间资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 大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网络不单单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共享手段, 而且本身它的存储功能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课程资源库, 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分享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 这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而且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
( 1)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 这属于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教学软件中除了必要的课件之外, 电子作品、积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软件资源的利用方面,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从静到动来转变, 让软件资源不再呈现静态的模式, 而是成为动态的分享过程, 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 2) 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有关思想政治的网站上下载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主动收集资料, 充分交流,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 3) 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 互联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 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课程资源网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 坚持规模与实效统一、教育与服务统一、学校与社会彼此投资的统一、技术与德育队伍的统一等等。
3. 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 1)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首先,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因此, 必须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献典籍, 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其次, 还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 例如地方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再次, 要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与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
( 2)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大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诸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以外, 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去, 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同时, 提高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 1) 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层重视并支持教师的程度属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 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能够让教师抛弃原有教学中的惰性,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习惯, 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属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 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 应该大胆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 让教师群体具有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
( 2) 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体系。例如, 出台合理的奖惩制度, 在评选先进、评奖等活动中或者在教师晋升职称时, 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做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思想政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程资源, 如果没有课程资源, 那么教学就是死板、枯燥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为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
摘要:在当下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 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改中的核心概念,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刻不容缓。要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深入研究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 还要深入了解教学的对象, 更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程, 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勇.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索, 2007, (1) .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 (品德) 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月球.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9) .
[关键词]政治教学问题教学方式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80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层面上的教育。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没能精准地把握新课改的要求与精神,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没能好好把握教材,教学过于形式化,过于注重现象而忽略了本质,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没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使学生有进步和发展。
2.教师没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很多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处于被告知的状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以及怎样去考试等,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3.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仍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仍然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许多教师只能采取老一套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成绩稳中有进,以致于他们不自觉地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这些教学弊端的存在,反映出学校不注重新课程改革,不敢去尝试、挑战以及执行。而教师受到学校的压力,不敢大胆改革创新,因此无法达到理想的课改效果。而学生也没能真正地得到思想上的教育,部分学生不堪诱惑,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提示我们教学必须要进行深刻改革,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真正地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真正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对以往教学方式做出科学的改变与调整
1.必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让学生积极地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主宰的角色,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考虑,做好学生课堂上的组织者与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毕竟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是比较稚嫩的,即使他们对学习再主动,也需要教师来指导。
2.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改精神,并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中来,积极组织和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学会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一直以来对思想政治课的不好印象,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3.学校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支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收获不仅仅是卷面上那个分数,还有许多我们没有直接看到的学生的成长。学校要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拒绝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4.教学方式要具体而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比以往的教材多了关于社会、生活、情感、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教育角度和维度有了更大的拓展。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教材,对不同的科目章节做出具体的规划,对不同的课时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合学生的需要。
5.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求,促进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主动创设较为开放的、充满生气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仅仅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教学,却很少会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考虑他们的学习感受。中学生最反感的就是命令,最怕强制性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走上歧途。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不扼杀他们的个性,也不放任其顽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防止教学的一刀切。
在人生路上我们奋斗的时候要走走停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以便更好地迈出下一步。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样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掉,让教学真正地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意义。也许我们的改革计划会做得很完美,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会放弃,不会背离我们的教育初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以质取胜。
高一政治备课组 张丽娟
新课改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走来了,新旧教学模式在相撞,所有的困惑已经毫无意义,冲破困惑,更新教学理念,放开手脚往前走,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工作,一
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已经一改以前重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的弊端,而更加注重从具体事例入手,十分关注“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现由浅入深,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深入认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中找出它们共同性的东西,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些具体活动中所反映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再加以高度提炼,所以教材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面积的铺开知识发散性很强,也导致了一些知识的零乱。我们在教学中: 对于一些主干知识进行综合提炼和重新组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我们删去了相对滞后的、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实例,增补了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师生共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既开放了课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探究环境,又凸现了每节课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例如:课文第4页一般等价物的产生例子,第16页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离学生太远了。我们就增加了当前金融危机一些常见的商品在市场上的跳楼大削价给厂家的打击对生产的影响。又如我们增补了商品的质量、新的功能在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憨实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格的相互关系。
2按照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新教材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我们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开发、完善。例如:第18页消费的类型中的信贷消费,它作为目前的时尚消费方式,我们进行了挖掘,总结它的特点和在此类消费中特别应该注意的事项,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构建合乎新课程理念的、注重实效性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态。1我们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由教师给学生确定预习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走“以学定教”的路子,遵循“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形成结论——整合运用”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要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体验,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例如:课本第13页价值决定价格这框题必须要学生课前预习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我们开展了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开放了课堂,开展了丰富多采、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主动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对“物价越低越好吗?”组织正反方进行大辩论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通货紧缩的危害。在学习第9页现代信用工具时,我们开展了小品表演活动,让学生知道在使用信用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教学中,用富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的语言,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沐春风般的快感。这样,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某种启迪。挖掘课堂空间设立学生自由论坛,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例如课本第17页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学生自由讨论不仅看到外表的现象,也看到它本质的东西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就这样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学生政治课参与意识,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三.我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中根据每课的课型特点,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对知识进行综合重组,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也克服了一些不必要的松散气氛,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把所学习的知识紧凑有序地衔接起来,尽可能多地完成本学期高容量的教学目标。(当然就目前这是在1、3班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大量图片,生动形象地反映在不同经济背景下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去总结出它深层次的原因。例如金融危机下的通货紧缩引发了人们生活消费的变化。
新课改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好思想政治课
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校 游华容 张继波
【摘 要】运用现代教育技备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备课是上好课、落实好新课改的关键一步。依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理念,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形式几个阶段做好准备,贯彻新课改理念,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操作性比较强。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电化教学新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有机统一过程,强调学生互助合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创造,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充分挖掘教材的新课程理念,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是每个高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备好教材就要充分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从教材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来考虑教材。把握好每课教材里包含的原理、观点内涵的知识和与之相关的课外新鲜知识;立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教材的特点、知识架构体系,统筹全局,抓住主线。
例如学习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师备课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商品价值量的计算等,还应有效地结合市场本身,联系现实生活,做到知识和能力以及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接触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二、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政治课教学效果
在优化政治课总体设计中,把电教手段的运用作为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的学生处于思想和行为的转折关键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成功意识,叛逆性较强。同时现在的学生因家庭和成长环境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和气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需要。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等情况,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学习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的相关章节,教师就要考虑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差异,数学计算能力的差异、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不同,在备课中要考虑上课的分组学习如何做到差异化合作和差异化教学。对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应发挥他们的合作组织能力,对内向型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三、依据教学目的和目标,备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政治理论课具有“三强”的特点,即政治思想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新课改下教师备课,应注意备好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常规的政治教学方法很多,例如讲授、演示、辩论、合作讨论、参观欣赏等等,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首先通晓多种教学方法,然后结合教材,灵活选择,教师在备课中预测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难点,如何艺术性的引导。
例如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备好教学方法,文化多样性如何呈现,各民族、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有何不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等等,就要考虑用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文化的多样性用多媒体展示更丰富全面,同时更直观。比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和其他国家的奥运会开幕式,既直观,又能充分地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与丰富。
四、结合课程内容,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高中政治课程既有突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理论,还应在实践中让学生感知知识理论,并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备课时就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所学内容、学习的软硬件设施,合理的分配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有效的组织形式,把握好教师讲授的度和时间点,学生的合作讨论形式和讲学练的分配等等。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并能同他人交流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之一,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组织模式,同桌和前后桌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既是合作者又是评价者。设计教案时,教师应把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形式考虑进去,同时还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组织。
例如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合作去感悟体会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等问题。在备课时就要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如何进行;准备设置哪些问题,如何点拨;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有机统一起来。这些问题的考虑能够使教学形式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立足学生实情,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课程教学评价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有效促进教学的客观需要。教学评价应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和推动教师教学信息教学技术课程发展的原则,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力争教学的评价内容、学生主体和教学方法多元化。备课时,把教学评价结果和整个政治教学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学生的政治知识、政治意识与情感,突出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了解教与学的双向信息。
例如,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最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一个检查,可以通过布置研究课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看看对几个重要概念的的内涵理解是否到位。教师既要进行知识的矫正,又要考虑知识和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文化发展观,真正的把知识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的备课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准备课程教学,力争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课课改总结与反思】推荐阅读:
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07-12
思想政治课情况总结06-18
政治思想总结06-05
浅议企业活力与思想政治工作07-12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09-23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选择题10-11
个人总结—思想政治07-13
医生政治思想总结范文11-21
个人总结思想政治表现06-13
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总结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