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7月备考全攻略(推荐13篇)
成人高考于10月25日-26日举行,7月已经有地区开始进入报名阶段,大家现在就要多关注当地教育考试院网站,随时浏览成人高考相关信息。
小编为大家总结相关资讯供大家参考:
>>各省市成人高考官方站点汇总
进入7月,大部分学员已进入备考状态,那么,如何计划时间,怎样安排复习呢?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析下,不同基础的学员如何备考!
第一:辅导教材的选择,既然选择培训,就需要有与授课老师同步的教材。
>>点击查看书籍详情
第二:最起码要了解考试有哪几个类别,每个类别都需要考哪些科目,例如:是文科还是理科;经管类还是法律类等等 考试类别详细介绍请点击进入《20成人高考考试科目
第三: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备考,课程该从哪个班次听起,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
网校开设的班次大体分为六个班次:
保过班、VIP退费班、优惠套餐班(基础、强化),直播押题串讲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应选择班次套餐>>点击了解套餐详情
考试吧网校4大通关模块
全新课程辅导体系
更好的引导学员的学习兴趣,多个基础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传授成考方法,
备考资料
全模块名师护航
考试吧网校老师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名师教学授课程通过率 一直名列行业前茅。
必考点
零基础学员提分最快模块,专门针对考点深入剖析,以点带面,快速提高成绩。
考前考点解密
凡事预则立, 事情要想取得成效, 必须首先做好计划, 再有条不紊地展开,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规律, 学习也不例外。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备战2014年的高考。下面我就过去一年的经历谈谈高三语文该如何备考。
一、熟悉大纲, 有规可循
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这规则便是不可逾越的界线, 只有我们熟悉游戏的规则, 才更有把握在游戏中取胜。高考也一样, 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范畴, 只有我们把握了方向, 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因此, 教师在备考前必须首先熟悉《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以下均简称为《大纲》) , 通过解读《大纲》的相关内容, 熟悉考点, 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如《大纲》中明确了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 我们可根据其难易、重点制定相应的复习时间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写作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 而且这些内容也是难以把握的, 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偏重。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语文高考考查中“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的内容是有所变化的, 名篇名句的默写由过去的文言文22篇, 诗词曲48首变为了文言文11篇, 诗词曲22首, 而且考查的篇目也发生了变化, 文言文中只保留了原来的《劝学》、《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4篇, 诗词曲则只保留了《氓》、《蜀道难》、《登高》等8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相关动态, 就会走冤枉路。必考篇目的减少与变化, 使得我们制订计划时应在时间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把76篇减为33篇必背篇目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其他内容的复习。譬如, 我们可以多花时间在写作上, 或文段阅读上。
《大纲》是高考备考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 为此, 我们在备考时应认真解读、熟悉相关内容, 这样才有规可循, 才能走最短的路到达目的地。
二、有的放矢, 逐项攻破
熟悉《大纲》以后便是根据实际情况 (学校的复习安排及学生的能力水平) 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如我们可以按照考卷中的相应题型复习,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先讲学生感兴趣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在制订计划时务必全面、周到, 落实到位。
在制订计划时, 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高考语文考卷中, 阅读与作文是重中之重, 制订计划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为了突出重点, 有的老师也许会用整整两周、三周, 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复习文段阅读或作文, 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对此, 我们可以穿插讲授这些内容, 如进行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时, 可以在某一节课上抽取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篇阅读, 或用5分钟时间完成名篇名句的抽查, 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用几分钟时间朗读一则新闻以便积累写作素材……当然, 这一切必须有序进行, 讲究科学性。
这样, 专题复习可与其他练习同步进行, 在有计划地攻破对应专题时又不冷落其他章节, 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生疏感。
三、讲究方法, 总结技巧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高考备考中, 我们不应也不能让学生猜题, 何况高考不可能出现已经出现过的题目。为此, 在高考复习中, 我们更应注重方法与技巧的积累。
从考试来说, 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没有多大区别。语文有属于自己的公式, 这就是答题思路和模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 是古诗文阅读还是其他文段阅读, 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能用心发现。如选择题中病句一题, 无论出题者怎样出题, 病句的错因都离不开“四不、一成分、一结构”, 只要认真揣摩, 就总能找出错因, 选出正确选项。再如主观题中, 在回答时要做到有条理, 问什么答什么, 文段阅读题答题时必须回到原文找答题依据等。除此以外, 还必须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用术语, 这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及答题水平。
四、作文提升, 重在积累
作文是高考语文中单项所占比例最重的, 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内容。作文对于高中生来说, 文体意识已经不成大问题, 难就难在无话可说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也一样, 要想有话可说, 就必须有“米”, 而这“米”便是生活的积累。
正因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所以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应放在平时有意进行。多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 多读报, 多关注时事新闻……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便不愁无话可说了。对于任何一个素材, 都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加以理解, 而不是仅仅从最常规的一个方面, 否则很容易因无新意而无法让批改老师眼前一亮。作文素材的积累绝对不只是摘抄就可以的, 而应该加入自己的想法。精华在线名师马昕老师说:“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挖掘材料, 将材料变为证明自己想法的有力证明。”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才是有个性的文章, 自然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只是我在语文备考中的感悟, 高考语文备考工作是繁琐且深奥的, 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语文学习更是充满奥妙的,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为高考而高考的层次上, 更应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添彩。
摘要:备战高考, 让不少教师烦忧。本文以个人备战经验为重点, 从熟悉大纲、逐项攻破、讲究方法、作文提升四个层面分析如何进行语文高考备考, 引导广大学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备战高考。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攻略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1)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等)相同;(2)内容有关联而不重复;(3)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第三或第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一或第二声)。
【经典例题】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解答示例】
考生高分下联举例:(1)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2)北京西安上海,都为中国名城。(3)长城故宫三峡,尽为中华风光。(4)芍药黄菊剑兰,均为苏杭名花。(5)草原戈壁沙漠,全是北国风光。(6)丹霞西樵鼎湖,均为广东名山。(7)鹿茸貂皮人参,都为东北名产。(8)燕山长白昆仑,全为塞北名山。
【备考训练】
1.请补写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注意末字的平仄)
上联:梨花院落溶溶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
2.请补写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注意末字的平仄)
(1)上联:闻鸡起舞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读书千古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3.相传古时候有一人家,目不识丁,请人写婚联,因招待不周,写联人竟为主人写了副丧气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新娘是个才女。她看到此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上下联各撕去一个字,使对联变得喜气洋洋。
请写出新娘巧改后的对联。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佳节。请你以“元宵节”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副对联,下联的句序以及其中两句的结构现已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对联形式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相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根据最新修订的大纲,改错题将作为新六级考试的必考题,这一点在最近几次的老六级考试中也得到了体现。其实,改错就其命题思路来看,着重考查学生的最基本的语法及固定搭配的掌握情况,极个别的题目会涉及到上下文逻辑关系,因此这项本应该是很容易得分的,但从该项得分统计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同学反映改错题来不及做,或是一个句子看了半天就是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错误。让我们来看看2006年12月刚考过的新六级改错部分,到底有什么难的地方:
62、on every region改成in every region(介词搭配)
63、the nea report released改成the nea report was released(语法)
64、bar from demand改成bar from demanding(固定短语用法)
65、are unrelated to改成are unrelated(语法)
66、the belief in改成the belief that(同位语从句基本句法)
67、writing改成write(并列动词应该用相同的形式)
68、desirable改成undesirable(上下文逻辑)
69、begin改成began(语法)
70、its改成their(物主代词的指代)
71、nation改成national(词性)
大家看看以上的题目,除了第68题属于上下文逻辑题外,有哪道题不是在考查基本的语法,句法呢?可能我现在把答案写出来大家会认为很简单了。对,改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要想得很复杂。平时一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语法句法知识,好好分析历年真题,这样做起题目来才会得心应手。
六级翻译题要比四级翻译难一些,主要在于填空的内容更长,句子更复杂。但分析这次新六级,发现翻译题仍然围绕基本语法,句法,搭配做文章,说穿了,还是要考查考生的语言基本功。比如72题的虚拟语气if you had…。you wouldn’t have done…固定搭配为:follow one’s advice, run into trouble;73题see/watch sb。 being done句型;74题的被动语态;75题固定搭配by/via email短语instead of;76题it’s not until+倒装句型,动词词组send out
综上分析,翻译题与改错题类似,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法,基本句型和常见搭配的掌握情况,建议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钻研历年真题的同时,要适当回顾并总结学过的语法,句型和常见的搭配,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考试时才能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主张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它的目的和要点。
很多同学都有共同的感觉,说就是语文很少出课本上的东西。阅读的文章都是从各个报刊杂志历史著作里面选,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去复习。也正是语文考试的这个特点,让很多同学都放弃了语文有步骤的备考复习,转为听天由命。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试题以什么样的形式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个宗,就是大纲中规定的考点。
就以大家最头疼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无论一张试卷出现什么样的文章。出题点肯定是扣在主旨结构语言手法词句理解等几个方面。如果有心的同学已经看到过高考考点的话就会发现,关于阅读的考点连一页纸都不到,而且无论诗歌、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考点是及其相似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任何一样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去解析和理解的,其实就那几个方面。一旦我们把握住这些考点,就能够根据题干准确猜到出题人意图,再去组织答案,必定不会出现问题。
二、根据考点逐项攻破
当我们对考点了熟于心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考点逐个攻破。
每个考点,会有对应的基础知识。比如说就修辞手法而言,我们高考规定的必考修辞只有八个。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工具书对八种修辞进行熟悉和辨析,并且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再去做一些类型题加强理解。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文章当中遇到什么样的修辞,都不可能再成为难点。
再比如说病句辨析也是大家觉得很难得一个考点,但是病句的类型只有八种,我们平时的试题中,不管出多生僻古怪的句子,出错必定是在这八种情况之中。那我们只需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就可以做到对句子的准确判断了。
三、关注答案
可能很多同学对答案的理解就是做完题对照一下。实际上,从答案当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此种类型题要从那几个方面来答,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答,要思考的角度是哪几种。我们都可以从答案当中获得并且指导我们以后的做题。
从考试来说,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没有什么根本区别。语文也有属于自己的公式,这就是答题的思路和模式。
大家打开浏览器,输入语文高考答题公式会搜出无数的信息。但是公式这种东西,需要的是活学活用,因为大家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答题来灵活运用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个阶段当中,大家就必须重视答案的作用了。
尤其是高考真题,更是我们着重研究的对象。因为只有高考真题才能反映出高考出题人真正的意图点和答题思路。
四、总结答题技巧
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被填鸭,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总结。网上关于答题技巧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做题时候的思考和别人的提示来形成自己的答题技巧。
比如说,语文名师王大绩有一个很出名的技巧就是关注句号。他通过对句号的把握,来提取答案要点。在实际操作当中是非常可行的。
需要提示的一点,技巧类的东西,必须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缺乏实践,再好的技巧,我们也只能纸上谈兵。
五、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文的积累应放在平时着意进行。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素材,都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而不是仅仅从最常规的一个方面论说。这样很容易失去新意而无法让批改老师眼前一亮。因为作文素材积累绝对不是只摘抄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二、高考地理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譬如文科综合测试的第36题就是一道地理学科内综合的图形题,第40题则是政史地综合的图形题。考长江流域城市区位分析,历史上沙尘暴频率分析也是地史综合的图形题。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三、高考地理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四、高考地理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在高考这一人生的重要考场上,如何调动潜能,发挥最佳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高校的挑选,是许多同学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开设“高考直通车”栏目。我们本着“一看、二练、三通过”的宗旨,邀请广大一线教师,针对各个考点进行专项指导,为你带来锦囊妙计,帮助你在高考前快速提高语文能力,建立自信,从而胸有成竹地应对高考,“通过”高考大关,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在此,我们祝愿广大学子志在必得。
快快搭上“直通车”,助你驶入大学的快车道。
(编 者)
■考点扫描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传统试题,依据《考试大纲》,现代文阅读考查范围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能力上要求“能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答案上取消字数限制,给考生在表达空间上以一定的自由。
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是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文章,来谈谈文学作品的阅读。
■能力提升指导
近年来的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作品居多,所以我们重点来谈谈散文阅读的门径。
散文的特点,同学们可谓早已耳熟能详了,大多能随口说出,当然是“形散而神不散”了。可细究起来,什么是散文的“形”呢,什么又是散文的“神”呢?恐怕多数同学不大能说得清楚。因为,如果一篇散文的“形”是“表”,它的“神”就是“里”;如果一篇散文的“形”是“实”,那么它的“神”就是“虚”,这“里”和“虚”确实不好理性、准确地把握。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的一个认识,即散文的写作目的,无不是抒情、言志、明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的这个终极写作目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神语”。这当然也包括直接表现这情理志的议论抒情性语言。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散文阅读的一个门径:如何通过把握“形语”从而把握“神语”,即由表及里,由实及虚。
那么,什么是“形语”呢?
这要从散文的表达方式说起。有一类散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比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合欢树》,它的“形语”是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心理等特征;有一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多是一些写景抒情、状物言志类散文,如2006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题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它的“形语”,便是描写的景、物以及它们的特点;还有一类散文表达方式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它的“形语”,便是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以及事例中的事理倾向。
这里我们先以《合欢树》为例,探究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的的阅读门径。
许多同学见到这篇文字时的感受是,普遍不知从何处入手。大多同学只是能理解到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这个层次。对主旨不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把握。更谈不上细节上的理解、把握了。
我们以考题的第18题为例,其中的选项C是理解不正确的项: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于是许多同学会产生疑问:母亲从情感上、从年龄的特点上,“有点迷信”为何就是错误的?这还要从“形语”说起。文本的“形语”(以写人为中心的,不妨也可叫做“人语”), 即人的“特点”(动作、心理、行为、语言特点),树的经历。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1)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2)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3)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4)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5)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6)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7)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8)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9)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我们先重点看第(2)段,这一段文字极为精要地塑造出了母亲的“形”象。不难筛选出这样的词语:描述了母亲肖像的“白发”;描述了母亲动作行为的特点有两个层次:a.“不死心……到处找……打听……买……让我……让我……仍不放弃”;b.“到处去……顶着雨……冒了雪……锲而不舍”。前者是希望,后者是绝望后的希望;描述母亲心理的“绝望——希望”与描写动作行为的语言互为映照。我们再从第(1)段中的“形语”“年轻……急……解释……气得够呛……聪明……好看”中对比出母亲“形”的特点。母亲在世时,为我寻找一个精神的皈依,是她的希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望——绝望——希望”的心理历程。
我们来看情感的另一条线索“合欢树”。
我们要学会从这个有“形”的树上,把握揣摩出它承载的情感。文章中讲合欢树的被发现,是以插叙的手法完成的。我们以时间顺序来把握合欢树的“形语”,同时理清情感脉络关系。
合欢树的“形语”(特点、经历)是明晰的。它有着这样一条线索:长在路边——意外被发现——没有发芽——茂盛——年年开花(高、树影晃动)。我们从中不难找到形与神的暗合。你再看,它的成长,一路上伴(暗示)着我成长,“失落——写小说——发表——获奖”。它的成长一路上又何尝不是承载着母亲的希望,母亲的情感。“绝望(心思在别处)——叹息——希望——高兴(好兆头)——移出盆”我们知道本文是表现母爱,更要知道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母爱,如何表现的。我们不难领悟到,此时的“树影晃动”正是向母亲诉说着儿子的成功,似乎又是告慰着母亲未竟的心愿。读到此,我们知道,一篇优秀的散文,所选材料与表达中心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形”“神”的合而为一。
18题中C项“是个好兆头”其实是一个母亲绝望后的希望的承载,而非“有点迷信”。
这样看来,阅读一篇叙事散文作品,承着“形”的路径循去,就不难发现“神”之所在了。
上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中的散文《合欢树》为例,着重探讨了以写人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的阅读的一般规律。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以2006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题中的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为例,着重探究,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是如何由“形”入“神”把握主旨的。想起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语”,即是“形语”。
这篇阅读中,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请具体说说在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许多同学答题时,大多还能泛泛地答出树的特点。在“寄托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上,多是据(9)~(11)段文字表述,认为本文的情感是在强调环境的保护,当然文章本身有这样一个内容层次,但仅理解到这个层次,却显得浅薄、流于粗浅,失之准确、深刻。
我们来看这篇文章。
伊犁秋天的札记
周 涛
(1)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2)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3)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4)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5)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乞者。
(6)但是树有过忧伤吗?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吗?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7)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
(8)对森林的奢望,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9)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0)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11)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2)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3)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取材于周涛《稀世之鸟》)
这篇文章的“形语”,即秋天的形象,包括,秋天的整体形象,和树的群体形象、个体形象。把握它的特点,是解读本文“神”(主旨、情感)的门径。
先看首段,秋天的“形语”。秋天,面对一个时节的结束,文中用了“告别”一词,可以让人们感到它如人一般的庄肃、郑重。接着展现了“凝神”“专注”“宁静”“不骄不躁”“平稳”“热烈”“不想不怨”“包容一切”“凄凉”的“表情”,又宣示“挥洒”“叮当作响”“掷地有声”的宣言。这分明是表现了人一般的精神特质与复杂情感。我们从中看到它(他或她)们在离别前的一种正视,一种识见,一种胸怀和一派哀而不伤的情绪。我们还能仅将它当作一个“保护环境”的符号吗?透过此,我们想想它背后想要表达的东西(“神语”)是什么呢?
再看第(4)段展现的一片叶子的“形语”。一枚落叶“金红斑斓”“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作者的情感既是通过对其“形”的描述显现的,又隐藏在一个喻体中,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这,分明是对一个生命的热切赞美。至此,我们已经从只言片语中揣摩出作者的“神语”(“情语”)。
最典型的当属第(5)(6)段的树的“形语”。每一棵树“端庄肃立”“姿势高雅优美”“高贵站姿”,从这个特点(形、景)描写中,我们见得树由内而外的高贵、优雅的气质;每一棵树“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灿烂得恰到好处”“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辉煌”,见得在树心中近乎完美的一种生命状态与自我认识;每一棵树(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见得这是树的心中清楚地知晓“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乞者”时的群体行为,它们是主动地去迎接;树“没有过忧伤”“没有拒绝落叶的离开”“自然的无言的儿子”“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见得它们对待生命的即将消亡时,敢于面对,勇敢承受的态度,以及对待季节使命的责无旁贷。
读到此,我们感悟到,这篇文字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此时,仿佛心中出现了另一个形象——《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的形象,想到被遣之前的梳妆打扮,想到她被遣也要有尊严地离去,当然其中的情感不尽相同。这是一曲生命的尊严的赞歌。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苍凉冷寂中不屈的高贵人格)的赞美。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是从奔放热烈又坚韧沉默的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结尾:“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其中的敬意,便理所当然是对生命的敬意。
散文阅读,由形入神,由景入情,水到渠成。我们面对这样一“类”文章,就可游刃有余,任命题者的问题千变万化。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闲读梧桐(节选)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入夜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通读全文,从“外形”“精神”两个层面,分别概括一下梧桐的特征:
①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
②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说说二者之间有何联系。(提示:从同、异的角度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借对梧桐从形到神的两个层面的读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从全文来看,表现了母爱的挂念,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暗示了外祖父的从容豁达、淡泊功利。
E.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参考答案
1.外形特征: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精神特征: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应该正确地看待历史,对前途充满信心。
1、做好重点整理。要以典型的解题错误为重点,并分条整理出认为需要在考前看一看的内容。仍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和同学、老师交流。
2、阅读课本,把课本再“过一遍”。阅读课本时,要联系做过的模拟题等典型题目,进一步体会考试的构题材料可能是新的,但考查的实质内容源于课本基础知识。一边复习,一边印证“所考必我所学,所学我必能做”,在阅读中提高必胜的信心。
既要阅读重点、热点、常考点,也要注意发现存在的“盲点”。对课本上的图、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元素族的知识,既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也要发现特殊性。
阅读中应进一步联想和思考。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H2O可能得到1mol电子,也可能得到2mol电子。前者的典型反应有金属钠和水反应,后者典型反应是水和铁的反应等。如果只看课本目录能够说出重点内容,就可以认为比较熟悉课本。
3、阅读典型试卷。着重回顾典型的解题思路,清查个人常犯的典型错误。
4、阅读笔记本。笔记所记内容多是经过老师加工得来的,阅读笔记本可直接抓住问题要害,还可回顾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再现当时情景,强化记忆痕迹。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高考资源网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现状与困境
自从进入新课改以后,新课标试验区高举学科素养大旗。各种‘素养’应运而生,一些学校和老师炒的更是激烈,但是长时间的‘教考分离’导致中学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弊端仍然无法剔除。学生备考仍然是旧一套的复习方法,仍然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似乎在新兴的高考模式下显得力不从心。学的不考,考的不学。这样一种循环式的矛盾似乎没有较好的方法来解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曾经在高考研讨会上声称命制高考题从不会去看课本,而是深化对基础能力的深度考查。这些能力不会出现在课本上,而是由高考历史科目考试大纲所规定。所以,应对当前高考的良策乃精心研读考试大纲,剖析其蕴含的本质意义,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地备考,显得从容,高考任由你摆布!
||历史与考纲
高中历史重点立足于基本素养的考查,而素养这个东西让人感觉太抽象,没有实际可以扎根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只要多读些课外书就可以了等等很多经不起考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殊不知已经脱离了素养的真正核心所在。真正的素养必然是通过一些具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估,而这些标准就蕴含在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当然还有练习时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而考纲则会对这些能力进行有限制地规范化。高考题目的命制必须落实到考纲所要求的每一个重要的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研究院曾提出高考历史命题必须体现出家国情怀,并且历史命题必须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出题[1]。高考聚焦能力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发展综合素质,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指出,提升认知能力,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注重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现创新意识,鼓励主动思考,学会创造,突出这三方面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点[2]。高考的目标考核与考纲是直接挂钩的,所以考生研究考纲是一件可以说得上是明智之举。
||考纲与四项基本能力
一.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
此项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一以下三个内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即考生需要基本的语文功底,包括简单的语文识字、阅读能力。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对地提取有效信息。主要是考察学生在整理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些在高考中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说,全国一卷的41题材料一第一小题只需根据“法国大革命”五个字,就知道要套用法国大革命意义的答题模板了。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此点主要包括一下三个点:(1)抓紧分析对象,即20全国一卷41题第二小题,“民族主义”则为主要分析对象,考生需要紧紧抓住这个探究点,进行有效探究。(2)考生需要做到拓展与延伸,比如说还是以上那一道题,材料一中提及“君主”与“人民”,材料二中提及“列强”与“中国”,其背后的含义分别为“封建主义”与“人民主权”,“帝国主义”与“民族独立”。那么答案就跃然纸上了。(3)需要考生语文功底扎实,精通唯物辩证法。比如说政治主次矛盾学得好的同学,看到题目就能轻而易举地从“主要”原因着手分析,而且答案也的确是这样的。所以说,考生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容易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
题目示例:
(新课标全国1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答案】(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2)相同之处: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不同之处: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还指向西方帝国主义及国内外之反动资本家。原因: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国民党“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二.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
此项能力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关于第一个点,考生需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历史事实是事实,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不用质疑的事情;历史叙述是叙述人对于一件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主体根据历史事实的观点以及个人之见,具体较强的主观性,不太具有客观性。对于辛亥革命的阐释,二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述。比如说,历史事实是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911到19之间为推翻清帝国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而历史叙述则是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昌起义,结束于孙大炮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真有假,主要是记录在各种回忆录中)。关于第二个点,考生需要明白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区别。历史叙述在上文已经提及,不在赘余。对于结论一词的解释,意思是从逻辑学来看,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详细解释: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3]。比如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通过历史叙述和历史现象得出的总结)。对于第三点,主要是对考生对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认知。历史现象是一件是事情的表象,具有浅显性;历史观点是主体对于历史的一种看法,多为个人陈述性,具有主观性,代表主体的看法与主体的行为特征。比如说,历史现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由历史叙述和历史现象得出的总结);历史观点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活动(有阶级之分)。所以,考生需要在备考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这些认知能力。考纲作为一只指引帮,指明备考迷途。
三.描述与阐释实物能力
此项能力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客观叙述历史事实;2.正确解释历史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关于第一个点,考生需要较完整地掌握课本上的历史事实,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理解事实,对历史的影响、意义、关系之类的描述不能驴头对马嘴,要做到有理有据。当然,这一点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考生需要严格按照平时训练的答题套路来,不能带有是非的主观意识,做到叙述客观。关于第二点,其实很简单了。考生只要做到政治正确,熟悉并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可做到。关于第三点,考生需要正确理解历史上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阐释一件事时需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比如说均田制的产生过程消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意义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体现分别是什么?本质则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冯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值得一说的是,本项能力对于考生的哲学功底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有着较强的是辩证法功底,考生需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比如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借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经验。当然,历史毕竟是历史,只要套上应试教育,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可以考虑。比如说,有一些问题可以分析按照以下思路。阶级斗争、侵略与反侵略、原材料市场争夺、维护统治的目的等。综合来看,考生对于此项能力的强化难度一般,可操作性较强。
四.论证与探究实物能力
此项能力分为三种步骤,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其实不难发现,这三项步骤难度较大,操作性也不易。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位考生还要尽最大努力去正确变得更优秀。接下来介绍这三项能力:1.发现历史问题。牛顿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难看出,能够提出是多么得重要。考生需要严格来强化自己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对问题进行反思。这个发现历史问题往往从表面现象入手,比如说人民和君主吵架闹矛盾了,这个很简单的事情不能复杂化,简化自己的思维敏捷度。2.论证历史问题。这个需要从一个问题的历史背景、原因入手,比如说2017年全国一卷历史材料一中历史背景即法国大革命、原因即封建专制与主权在民思潮的矛盾。3.独立提出观点。在历史的论述题中,提出一个好的论点往往是论述成功的一半,所以考生需要强化自己在提出论点的能力。需要做到深刻,反应论述实质,直指内容要害,这样才会有助于论述的严谨性。同时需要记住的是,不要失去政治正确的这个关键因素。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是应该坚持以史实为基础,注意考察方式为纵向(时间)和横向(中外、政经文)双结合。同时在解析方面,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大于课本范围。所欲碍于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生浅薄的历史认知基础,而课本是选择了经典史实以便同学们高效培养历史素养。那么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最好学会多利用好工具,善于搜索各种资料,全面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提高整体的认知思维,扩大认识问题的角度。在高考题中也曾出现过,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41题的材料来源于课外,42题也有很多史实课本里并没有提到哦。
应对策略:
首先无论考试考什么内容,他都不会离开一些史学史实主线,考生需要完整地掌握课本史实,紧跟老师复习步伐。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简直是每一个考生的备考明智之举。当然考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进行认知扩展。比如说,“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史”这样书本上不会出现的专有名词或者整体学识,另类的复习或者学习方式等。当然也是可以看像《全球通史》之类的课外书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既高效又不失偏颇。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考生需要注意拓展课外知识需要带有一些“功利性”的思想,因为摆在每一个即将面对高考的考生而言时间并不多,所以一定不要沉迷有趣但是与高考无关的历史课外书,这样既耽误学习的效率又会使整个备考失去意义。
关于高考历史试题的分值分布:
||写在后面的话:
高考历史终究需要正本清源,立足于高考考试大纲,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有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明白其中意义,希望看到本篇文章的你可以提取本篇文章的意义,做一个懂高考的考生。严格依据考纲进行有效复习,切忌盲目跟风照搬照套,形成自己的备考方法,积极面对高考。
高考历史主观题怎样才能拿高分?
有效控制答题时间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材料新颖,思维空间大,阐释能力要求高,意图就是多给学生阅读、搜集、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答案简略,答要点即可,从而大量减少了书写时间。如果抢时间答题,拿过来就答,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题意而失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想要修改,都没有了书写的版面。
根据聂国民老师多年指导高考的经验,每道试题用于审题、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点、阅读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设计答案(打腹稿或草稿)、撰写答案等,所用的时间一般为37分,其中必做题应为25分钟左右,选做题应为10分钟左右。在具体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审题、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点、阅读整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设计答案(打腹稿或草稿),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书写。应注意的是:每道试题解答完毕后,要看一下时间,如果解答某道试题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应在以下试题的时间分配上及时调整,适当加快,防止顾此失彼。
注意时间表述词语
主观性试题总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为前提而进行设计,突出问题的时间性也是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因此,确定试题所反映的历史时间是正确分析、解答该试题的关键。有些试题涉及的历史时间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因此审题时一定用具体的公元年代或朝代标出此题的上限和下限,再根据教材知识,标识上与之相关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信息或参照物,版面式回忆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根据审题情况,确定知识的取与舍。
巧用格尺防止漏读
考试中,因审题粗心大意,漏读、错读一些关键词而导致漏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时有发生。解决的方法是,审题时用一把格尺遮住下一行文字,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点读,这样既可以防止跳行阅读,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防止漏读、错读试题。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并圈出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题目中心词、回答方式词和回答内容词,对一些有明显思维导向作用的字、词、句,如果没看仔细,答题时很有可能与试题的要求产生重大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主观历史试题通常以几段式的材料或图片、图表、地图等形式出现。每一道材料式问答题的前面大多会有一个主题,高度概括其创设的新情景,此段文字虽少,却不容忽视,它是一道题的核心,是灵魂之所在,读懂它一般会对最后一问有帮助。还要关注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号、句号和材料的出处以及是根据材料回答还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对于所给材料要采取“边看”“边画”“边写”的方法。审题时先审“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还应注意各个问题之间内容的衔接与制约。
答案还应做到“五化”
段落化:一问一段,问什么,答什么。先写上这一问问题的“关键词”,再将答案的“关键词”即“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展开和解释,一目了然,既便于自己集中思维答题,也便于老师阅卷和赋分。上下两问的答案之间要留出至少一行的间距,如果无法留出来,上一问的最后一行应靠上线书写,下一问的第一行应靠下线书写,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图像切割。将答案书写在每道试题规定的位置内,书写位置不要错位,应各就各位,也不能出格。
序号化:把每一个答案要点用数字符号排列起来,上下排列,左侧对齐。字体工整,至少要做到一笔一画地写。用0.5或0.7的黑笔芯答题,字体大小适中,大体仿照印刷体四号字即可。文字不要过大,影响文字数量;也不要过小,影响评卷老师阅读。
要点化:要求答案尽量简明扼要,原则是“多点开花”“点到为止”。根据高考阅卷时“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给分”的原则,注意我们思维的发散性,多在广度上,而不是深度上下功夫。
条理化:按照试题设问的先后顺序答题。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严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为使语句完整,答案叙述时可采用递进式、转折式、因果式、并列式等语句。
这种题型的价值在于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能从思想层面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观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规范道德行为,提升人格修养。因此,这种考查题型在近两年高考中也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一、高考回眸
【经典试题】
1.2004年高考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使用的全国卷: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字之间)
2.2005年高考山东卷23题: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洁。(在10~20字之间)
【参考答案】
1.①点点滴滴热血浓,人道博爱处处情。
②一份血,万份情,无偿献血最光荣。
③我健康,我献血,我自豪!
④人间自有真情在,献出热血播种爱。
⑤救护他人,幸福自己。
2.①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③彩色的生活源自绿色的食品。
④健康身体人人求之,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二、体验生活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留心处皆语文,只要稍微留意,这方面的公益广告词随处可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语言的美,在语言美中体悟生活的智慧。
下面是一组关于校园的公益广告词:
阅览室:求知而来,载知而去
餐厅:天地“粮”心,惜食莫蚀
课桌:“武术家”松动了我的骨头,“艺术家”拧紧了我的眉头
果皮箱: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
语言美:吐气如兰,源于心香如蕙
环保:痰纸(弹指)一挥间,风度尽逝矣
三、拟写指导
(一)了解公益广告词的特点
1.以情感打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人性感情的广告词就如没有血肉的骷髅,拒人千里之外。将亲情、友情、爱情等感情融入广告词,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更人性化的信息,沟通感情,激起共鸣。
2.以道理倡导人
公益广告是向公众宣传某种观念为准则,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交流。前面提到的爱护公物和规范言行的广告词,用语恳切,宣传了文明公德的重要性,发人深省。
3.以创意吸引人
公益广告是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如能巧妙地构思,让公民在艺术的感染中体会,公益广告便有了极高的品位。
(二)拟写公益广告词写作的技巧
1.请看下面两组公益广告词,对比之下第二组更符合公益广告词的写作要求
禁止践踏草坪——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请呵护我吧,我会更加美丽
请将垃圾入桶——垃圾桶: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请节约用水——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义务献血光荣——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一针见血”,生命会因你而再次跳动
禁止滥砍乱伐——本是同根生,相伐何太急?
禁止公共场合吸烟——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到处吞云吐雾!
2.公益广告词写作的技巧
(1)主题鲜明,内容具体
让公众一目了然要宣传的主题,内容表达具体明确。
(2)语言简练,朴素平易
公益广告面对的是老百姓,用语平白通俗,大众化,易于被公众接受。如:“乘坐公交车”的公益广告词:坐一车,行一路,缘分啊;让一下,帮一把,谢谢啦;横批:文明乘车。化用小品中的人物语言,通俗而好记。
(3)用语亲切,充满爱心
现代社会拒绝野蛮粗俗,公益广告更要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切、尊重和敬意,尽可能用爱、善、美来唤起人们的感情,激起人的崇高感,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意识。如:电视广告中年轻妈妈为年迈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蹒跚地端着水盆对劳累了一天的妈妈说:“妈妈,洗脚。”这样的广告词语短而情长,在一种暖暖的温情中我们体会到了美德的传承。
(4)妙用修辞,富有创意
广告词设计要有创意,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把话说到人们的心坎上,一语惊醒梦中人。可采用拟人、对比、比喻、对偶等修辞,还可用谐音双关,使广告词生动形象,活泼多姿,增强宣传效果。
①比喻
如:“血,生命的源泉,友谊的桥梁”,“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
②对偶
如:“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这类广告词有节奏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音节和谐悦耳,给人以美感。
③对比
如:“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通过鲜明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④双关
如:“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知音”二字,一语双关。利用双关语能增添公益广告词表现的层次,使语意更丰富,读起来余韵无穷。
⑤排比
如:“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宁静致远;君当如竹,高风亮节,坚韧不拔;君当如菊,洁身自好,寒芳自赏;君当如梅,笑迎霜雪,傲骨不折”等,语言表达很有气势,有感染力。
⑥设问
如:“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运用设问,以激起人们的思考,增强感染力。
四、牛刀小试
请为下列内容各拟一条公益广告词。(不超过25个字)
1.保护动物
2.注意人身安全
3.关爱艾滋病患者
4.拒绝网瘾,呵护心灵
5.尊师重教
6.下岗再就业
【答案示例】
1.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②没有动物的地球,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③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2.①不怕人多车多,就怕安全思想滑坡。
②平安始于自律,灾祸始于大意。
③安全是创出来的,事故是闯出来的。
④人为本,德为首,招招手,您先走。
⑤有序才能安全,畅通就是效率。
⑥一分侥幸,十分危险。
3.“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
4.①莫上网,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②当你一“网”情深时,不要忘了牵挂你的母亲。
5.①师训如酒,久酿陈香。
②薪火相传,尊师重教。
6.①换个位置,也许对你更合适。
一、摸清自己的功底,明确复习目标
通过前面一轮的复习,想必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哪一块存在着不足,现阶段的备考,大家就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复习水平,摸清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复习目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正确评估自己,确立复习目标,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专攻弱项,重点复习
现阶段的复习,考生要对知识点全面“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在复习时有漏洞,就要及时补救。针对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把弱势作为现阶段复习的重点,逐一攻克。
三、紧跟老师的复习节奏,抓住考点
随着艺术类第一批次录取的结束,我省普通文理科的录取将于今日启动,这意味着20高招录取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整个本科阶段的录取将持续到8月6日左右。
从今天开始,我省普通文理科录取启动。首先进行的是提前批次的录取,时间为7月10日~13日,其中7月12日征集志愿。从7月14日开始,最受关注的第一批次本科录取启动,录取工作一直持续到20日。第二批次本科的录取则于7月27日结束,第三批次本科8月6日结束。在这三个批次录取期间,每个批次都会组织征集志愿,让考生在网上填报。
在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会在第一时间,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公布该批次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向社会通报该批次录取的整体情况,考生可以通过网站或声讯台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如果达线没有被录取,一定要牢记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依然有部分考生记错志愿填报的日期,甚至不乏艺术类高分考生混淆了志愿填报时间而最终只能复读。
文言文的翻译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分值已经由2002年的5分增加到了现在的10分,同时对文言知识点的考查也由过去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扩展到了现在的包括句式、实词、虚词、文言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等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这些变化,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学们的应考提供一些帮助。
【备考攻略】
关注点一、特殊句式
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的一个热点。我们在翻译特殊句式时一定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例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2006年高考江西卷)
分析:此句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种情形”,在翻译时一定应补出来才能够得满分。此句应译为: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例3.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分析: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往往是高考命题人很关注的。我们在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翻译。
例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例2.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高考江苏卷)
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下大雨”“穿衣戴帽”。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例3.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007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的“异”为形容词,在句中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感到奇怪”。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容词活用的几种类型,不然很容易出错。因此,此句应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试题的采分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高考全国卷Ⅰ)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的翻译为:在几个郡呆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例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2007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句中的“走”为古今异义的词语,这是本题的一个赋分点。该句应翻译为: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关注点四、固定结构
例1.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例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2007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的翻译为: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关注点五、有文言修辞知识的句子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很难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因而我们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关注点六、古文化常识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2006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拜”为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太傅”为官职名,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此句应翻译为: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