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精选4篇)

初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篇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

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讲解]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小结]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解说]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承转]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

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板书]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

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填图]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提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绘图]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反馈练习:课课练8—10页

课后作业:

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论文。

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多媒体]景观图P13图6.17学生观察5秒钟后遮蔽并多次重复提问:看到了什么? [小结]人、帐篷、骆驼;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

[提问]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

[归纳]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讲述]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讨论13页图6。17的2——6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活动]完成14页活动1 [承转]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收集的亚洲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今年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中式服装热,你怎么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

[回答]中国去年有四大盛事,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表示庆贺。[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体现一种思想,具有象征性。而各国的建筑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展示]民居图片

[讨论]

1、这是哪些地区的民居?

2、各有什么特点?

3、请解释原因。[回答]东南亚的高脚屋,结构分为上下二层,便于通风散热防潮,因为这里炎热多雨;西亚的传统民居墙厚,窗户小,可以阻挡阳光照射和风沙,因为西亚炎热干燥;印度尼西亚巴东镇建筑屋顶呈牛角状,便于雨水排泄,因为这里多雨。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

[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洲建筑风格。

[归纳]可见从这里体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讲述]这是犹太教的哭墙,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到这里祈祷。画面上的人物是沙龙,你想对他和巴以局势说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应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讲述]好,这些名胜古迹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艺术和体育。请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

[回答]比如中国的书法、京剧、武术;日本的相扑等。艺术和体育

[提问]哪位同学练过书法:中国书法讲究什么?谁会唱京剧?给大家唱一段。[展示]图片,以讲解员的身份给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或者是个人才艺亮相。[总结]刚才老师和大家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活动,体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 风情,我们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为了各国的文化更好地交融与传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使文化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使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提问]亚洲有多少种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这些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种,这些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提问]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回答]存在。

[提问]这种现象的结果怎样?

[回答]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发生恐怖事件或战争。[提问]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问题?

[回答]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价值。[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在了解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尊重其他文化差异。

[提问]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承转]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回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问]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回答]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讲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学生]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反馈练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和方法:

1、课件《樱花》

2、课件<日本>

3、活动设计

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课件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板书]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版面1)

[导入新课]: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题活动1]:(版面2)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板书]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自然地理特征思考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版面3),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版面4)、(版面5)、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版面6),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第二课时:

国家 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阅读材料](版面12)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板书]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版面13)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版面13)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版面14),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最后布置第1课时作业,显示“日本空白图”,让学生说出日本四大岛、邻国、富士山、主要港口的英文代号。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就出现相应位置的文字并伴之以动听的声音,以示表扬。[板书]

三、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探究题活动:4]:(版面15)

1、看看日本工业 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版面16)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然后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版面18)(版面19)[板书]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版面20)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文(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置本节课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概况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

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板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板书]: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板书]:东南亚的国家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 ”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课后练习]:

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第二课时

[导入]: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

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二、气候

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

共同特征:湿热

三、农业

水稻 气候

人口集中,耕地少

热带经济作物

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

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五、河流

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 ――― 丰富水能资源

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有利农业生产

六、城市分布 ―― 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

华侨:中国国籍

华人:外国国籍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印度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2.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明古国(概况)[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 1991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讨论: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二课时: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教师:播放课件 印度的洪灾 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 月 月。盛行从 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 月至次年 月。盛行来自 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 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印 度

一、概况

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

二、印度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

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

夏:降水多(西南风)----水灾

冬:降水少(东北风)----旱灾

2、地形----平坦

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

水稻 沿海地区,东北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

棉花 西南

黄麻 东北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 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教学准备:

3、东南亚地图;

4、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 讨论﹑活动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放教学准备1的资料)[板书]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读图训练]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2﹑找出北冰洋﹑ 黑海﹑里海﹑贝加尔湖 ﹑太平洋﹑ 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 ﹑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 蒙古 ﹑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 乌拉尔山﹑伏尔加河﹑ 叶尼塞河﹑勒拿河。[活动二:读图理解] 1﹑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 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 ﹑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3 ﹑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 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 第四位 发电量 第四位 煤炭 第四位 化肥 第五位 原油 第三位 天然气 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 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 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小结] 1﹑ 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 ﹑航空﹑内河﹑ 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活动二:阅读]五海通航。第三课时:

[活动三: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 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四: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反馈练习]讨论: 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圣彼得堡

3、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中东地区的资料,准备课上发言。

2、有关2003年美伊战争的录象。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谈谈同学们印象中的“中东”。

[讲述、提问]:中东,我们对它的熟悉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频繁报道,这里已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地区。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中东是什么样?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发言,说一说中东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局势、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

[教师]:播放一段录象,内容有关美伊战争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从同学们对中东的介绍和我们看的录象,我们想到一个词,与中东地区最相关,那就是“战争”。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乱如此频繁?我们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及文化来分析其根源。[一湾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能不能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今日我们用地理的角度来探究“中东”。首先从“中东”名称由来说起。[学生]:展示课件,学生回答 [教师]:显示中东地图

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对比“亚洲地理分区图“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与什么分区有类似之处。[教师]:中东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展示课件 [学生]:读图

[学生]:配合学生回答,进行“三洲两洋空间位置分布”课件演示

[教师]:请同学们读中东地区图,找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展示课件:

[学生]:土耳其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中东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教师]:设问:如何评价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使中东备受关注,成为热点地区。

[转折]看来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可是,“独木难成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中东成为热点地区?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刚才我们谈到“美伊战争”,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展示课件

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学生]:读53页图8。5,通过图表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教师]: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学生: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置。

[教师]: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教师]:中东的这些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石油出口成为它们的经济支柱。请同学思考:这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国力综合发展来讨论单纯依靠石油出口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小结] 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中东地区的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堂小结图表:

[教师]:我们的解读“中东”活动没有结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活动

1、学生看录像,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2、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出发,引起学生兴趣 二洋三洲五海是本节重点

采用填图、添色等形式识记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了解中东战略地理位置

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 学生思考(知识的迁移)学生活动 问题升级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长期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3、石油输出路线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4、教学课件

5、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总结: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四、贫乏的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解决办法:

(1)淡化海水(沙特阿拉伯)

(2)节水农业(以色列)

(3)从外引水(阿富汗)

五、文化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课堂练习:

位置、地形和气候 姓名__________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 is 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 洋,北临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 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 _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A北回归线、B北极圈)。·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 is 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 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 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 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 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 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两侧多湖泊(3)无长河 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___________业发达。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

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4)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课时安排:2课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一个半岛是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是马拉加斯加岛、一个海湾是几内亚湾。[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教师提示]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初一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篇2

授课人:林金逢 班级:初一(6)班 时间:四周星期三

第二节 非洲(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2)、通过资料和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的分区情况以及非洲的主要人种的分布。

(3)、通过非洲的地形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特有的地形区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主要地形区。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非洲一些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刚才所展示的图片是哪个大洲的景观?它有哪些世界之最? 【讲授新课】

(提问)出示《非洲的国家和地区》图,提问:非洲为什么被称为“阳光灼热”的大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基础上,来认识非洲所在的地理位置的特点。(组织比赛)引导学生做16页活动第2题,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观察非洲境内有哪几条重要的纬线穿过?看一看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陆主要属于哪一个带?

(总结板书)

一、国家最多的大洲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红海。北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隔红海与亚洲相邻。

(趣味回答)假如我们要乘船到文明古国埃及和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旅行,要穿越哪些海洋和海峡?哪条线路最短?

(提示学生)找出与非洲相邻的大洲、海洋及与亚洲的界线(苏伊士运河)。(板书)(3)海上要冲: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

(老师补充)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捷径。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价值是巨大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板书)

2、国家最多的大洲(55)

(引导)引导学生看图1-16,观察各国领土的大小,国界线的特点,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学生朗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提问)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有哪几个?(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国家),引导学生在图1-16中找出这三个国家的位置。通过比较各大洲所拥有的数量,总结出非洲是世界上各大洲中国家最多的大洲。

(过渡)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原因,影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那么非洲的自然条件对它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呢?引导学生看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以 2 哪一种地形为主。

(板书)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1-17,完成课本上欧洲、非洲海岸线的对比表,完成活动1、3、4、5题,引导学生得出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的特征,这样的海陆轮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岛、岛屿、海湾。

引导学生结合非洲地形图,查阅第一节有关资料,说出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的第几位。(第三位)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页柱状图提问:在学习了亚欧两洲后我们已了解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总结)

1、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被称为“高原大陆”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活动探究)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展开比赛。比一比: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非洲有哪些非洲之最、世界之最:最大的沙漠、最长的大裂谷带、最大的盆地、最长的河流。非洲最大的半岛、岛屿、海湾、最高的山峰。

(板书)

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课堂小结】师生回顾、归纳 【知识巩固】

一、课堂小测试

1、根据非洲的地形,非洲被称为()

A、盆地大陆

B、高原大陆

C、平原大陆

D、山地大陆

2、非洲大部分地处()

A、温带

B、寒带

C、热带

D、亚热带

3、下列国家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不是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

B、埃塞俄比亚

C、利比亚

D、利比里亚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

B、非洲位于东半球西部

C、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

D、东非高原号称“非洲屋脊”

二、完成填充册第8页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非洲

一、国家最多的大洲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在地中海、红海。(3)海上要冲: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土运河

2、国家最多的大洲(55)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被称为“高原大陆”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刚果盆地,东非裂谷带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全册 篇3

1.掌握提土旁、王字旁及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土旁、王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中部例字“地”左边的文字,思考:“提土旁、王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土、王的书写有什么变化?(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地”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坤、琳、埴”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提土旁、王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2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土、玉”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陆游,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陆游的书法代表作《自书诗卷》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林、是”补上提土旁或王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2课 口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口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 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口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4页中部例字“鸣”左边的文字,思考:口字旁的

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口”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口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鸣”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知、吴、名”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口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4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口、鸣”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朱熹,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 多媒体介绍朱熹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帝、丁、共”补上口字旁,进 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3课 日子旁、目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日字旁、目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日字旁、目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7页中部例字“鸣”左边的文字,思考:日字旁、目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日、目”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日字旁、止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时”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昧、明、瞻”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日字旁、目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7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日、目”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赵孟頫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乍、属、爰”补上日字旁或目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4课 山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山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山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0页中部例字“峻”左边的文字,思考:山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山”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山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峻”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岐、岁、巘”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山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10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山”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鲜于枢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民”补上山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5课 斤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斤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斤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3页中部例字“新”右边的文字,思考:斤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亲”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斤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新”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淅、所、斯”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斤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13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斤”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康里巎巎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斤、欠”补上山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6课 综合练习——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掌握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6页的“天下为公”的出处和意义及单字的书写提示,思考(1)“天下为公”所表达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天下为公”中各字在不同位置,怎样书写,(3)理解同一个内容,使用不同的规格(横幅、竖幅或斗方)表现的方法。

2、欣赏孙中山书法“天下为公”并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相关资料。

3、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介绍。

四、自主创作

(1)要求:内容“天下为公” 规格:横幅、竖幅或斗方 1*4的宣纸(2)作品展示。(3)老师点评。第二单元 左右结构之三

第7课 绞丝旁 教学目标:

1.掌握绞丝旁及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绞丝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中部例字“经”右边的文字,思考:绞丝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经”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纪、给、纽”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绞丝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20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丝”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倪瓒,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倪瓒的书法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工、申、内、方”补上绞丝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第8课 示字旁 衣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示字旁、衣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示字旁、衣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22页中部例字“视”右边的文字,思考:示字旁、衣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示、衣”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示字旁、衣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视”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礼、裾、祸、福”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示字旁、衣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22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示、衣”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祝允明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末、由”等字补上示字旁或衣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9课 言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言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言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25页中部例字“诗”右边的文字,思考:言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言”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言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诗”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志、诚、译、论”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言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25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言”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文徵明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己、成、寺”补上言字旁,进一步巩固言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0课 页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页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页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28页中部例字“额”右边的文字,思考:页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页”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页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额”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顾、颓、显、颜”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页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28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页”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唐寅,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唐寅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川、工”等字补上页字旁,进一步巩固页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1课 反文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反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教学重点:反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31页中部例字“改”右边的文字,思考:反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反”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反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改”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敦、效、敷”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反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31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反”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陈道复,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陈道复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方”等字补上反字旁,进一步巩固反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2课 反文旁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米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34页中部例字“粗”右边的文字,思考:米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米”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米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粗”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精、粒、粉”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米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34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米”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王宠,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媒体介绍王宠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良、白”补上米字旁,进一步巩固米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3课 金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金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教学重点:金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37页中部例字“铜”右边的文字,思考:金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金”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金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铜”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铭、录、镇”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金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37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3.学生自主研究“金”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徐渭,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媒体介绍徐渭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艮”等字或偏旁补上金字旁,进一步巩固金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4课 女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女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女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40页中部例字“妙”右边的文字,思考:女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女”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女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妙”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姑、始、妙、如”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女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40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女”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媒体介绍董其昌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又、也、户、吴”补上女字旁,进一步巩固女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左右结构之四 第15课 右耳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右耳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右耳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43页中部例字“部”右边的文字,思考:右耳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部”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部、乡、鄙、郡”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右耳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44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右耳旁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黄道周的书法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良、有”补上右耳旁进一步巩固右耳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6课 立刀旁 教学目标:

1.掌握立刀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 教学重点:立刀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46页中部例字“则”右边的文字,思考:立刀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 不同部位的立刀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则”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刺、测、则、刊”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立刀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46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立刀旁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倪元璐,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媒体介绍倪元璐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肖”等字补上立刀旁,进一步巩固立刀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7课 弓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弓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教学重点:弓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49页中部例字“强”右边的文字,思考:弓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弓”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弓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2)多媒体展示“强”字的书写,(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4)拓展例字书写。“引、弘”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弓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49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弓字旁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陈洪绶,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媒体介绍陈洪绶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玄、也”等字补上弓字旁,进一步巩固弓字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第18课 综合练习——万众一心 教学目标:

1.掌握书法创作“万众一心”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受到书法作品内容的感染与熏陶。教学重点:“万众一心”四个字的写法及搭配要领。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52页的“万众一心”的出处和意义及单字的书写提示,思考(1)“万众一心”所表达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作为一件书法作品,“万众一心”中各字在不同位置,怎样书写,(3)理解同一个内容,使用不同的规格(横幅、竖幅或斗方)表现的方法。

2、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介绍。

四、自主创作

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青春放歌

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1、《拉起手》。

(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

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

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三)、认识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拉起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四)、通过学唱一首歌曲,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难点:变化音记号。

五、教具:录音带、四、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

要求:(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青春的歌曲《拉起手 》。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

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1)弱起小节。

(2)三连音。

3、导入新课:(1)、节奏听辩:①、X X | X.X X X | X X X X| X.X‖

②、0 X | X.X X X | X X 0 X | X.X X ‖

(2)、读、拍、唱、上述节奏。

(3)、复习三连音:X X X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

(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

(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介绍李存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a)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听辩变化音。(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常用变化音记号。

1、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练一练①②)

1、学唱《拉起手》

2、复习《国歌》

3、欣赏新歌《飞来地花瓣》(设问:情绪、感受)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

(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第二单元 亚洲弦歌

第二课 亚洲弦歌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3、聆听印度歌曲《摇篮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4、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

2、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课前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一封信等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一封信导入:

请学生帮老师来寄信,由此引出课题《邮递马车》,多媒体课件展示很久以前的邮递马车图片,了解邮递马车。

二.模唱练习:(传“信”游戏,为学唱歌曲作铺垫)

2/0 05 |3 5 3 6 |5 6 5 ⅰ|5 ⅰ 5 4|2 4 2 || ①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② 女 男

女 男

第一次跟师模唱要求唱出改变正常节拍的重音,唱准旋律的自由模进。即指导学生掌握和表现好歌曲所采用的音乐要素。

第二次跟琴模唱要求分男女声接唱,表现马车奔驰向前的情景。

三.歌曲教学:

(一)听听说说: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邮递马车》,说说感受,试着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然后师简介歌曲:这首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古关裕而写的歌谣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象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这首歌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从七十年代起就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二)听听动动:

再次播放歌曲《邮递马车》,让生跟着老师随音乐拍节奏律动

节奏型设计如下:

1.X X |(1-16小节)

2.XX XX | XX XX | X . X | X-︰||(17-24小节)

3.X XX |(25-31小节)

4.XX XX|(32-36小节)

5.XX X |(37-48小节)

(三)听听唱唱:

1.复听歌曲范唱,再次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重点引导学生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2.指导学生用„LU‟来跟琴哼唱旋律,然后指导学生模唱歌曲,师及时纠正咬字与音准。(加强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3.让学生找难点句,师及时帮助解决难点。(即歌曲中的变化音级的教唱)

4.指导学生完整地跟琴声演唱歌曲。

(四)、唱唱演演: 1.让学生说说怎么来演唱好歌曲,哪些地方需怎样地处理演唱?

2.让学生结合歌曲的情绪,理解年轻人远离家乡盼望看到亲人来信的心情,从情感启发学生唱好歌曲。

3、如:指导学生简单分乐段,然后区分用怎么样的声音及速度演唱比较合适?请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答案。

4、指导学生能音准、清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5、引导学生跟着录音伴奏唱一唱。

6、指导学生分两组,一组选用适合的打击小乐器表现马蹄声响,并随音乐按节奏敲击伴奏,一组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邮递马车》

二、欣赏印度歌曲《摇篮曲》

1、初听,感受印度歌曲特有的风格。

2、简介印度歌曲的特点: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基础上。

3、复听,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4、再次聆听,对比每部分有什么区别。

5、完整聆听,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做几个带有印度风格的动作。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欣赏科威特音乐《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讨论并回答问题。

5、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二、小结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

1、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著名民间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及勇敢顽强的精神。

2、播放乐曲。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第三单元 Do Re Mi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do re mi》。

(二)欣赏《do re mi》。

(三)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三、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节奏卡。

五、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do re mi》。

(二)、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一、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 | X X X X X 0 |

2、XX | X X XXXX X.X X |

3、X | X.X X X X X X X |

(三)、学习《do re mi》。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

1、分析歌曲节奏的点。

2、读拍难点节奏。

3、再听录音范唱一次。

(1)、说出歌曲的情绪(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1)、跟琴学唱谱。(2)、按节奏读歌词。(3)、学唱歌词。(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

旋律特点:上下起伏 同音反复 上下起伏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5、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

6、五线谱:口诀学习加上儿歌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do re mi》。(复习)

(二)、比较五线谱和简谱特点。

二、教学重点:五线谱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 Re 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第四单元 黄河之滨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各地民歌。

(二)、欣赏一组民歌。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四)、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三、教学重点:欣赏各类型的民歌。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六、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民歌。

(二)、欣赏民歌《看秧歌》、《小放驴》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教学重点:感受民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VCD民歌片段欣赏并导入“民歌”。

(二)、民歌:自学课本关于民歌的介绍。

(三)、民歌欣赏:

1、民歌介绍。(略)

2、欣赏:《看秧歌》。(1)、结构:序奏、四个小段、尾声。(2)、启发学生自创图谱表示民歌结构。(3)、欣赏要求:按课本要求进行。

3、欣赏《小放驴》。(1)、欣赏全曲:①结合放映有关介绍河北景色的VCD,视觉和听觉结合,加强感受。②图谱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介绍地秧歌“跑驴”,帮助了解作品敞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4、欣赏《大起板》: ①、简介。(见课本内容)

②、欣赏全曲,感受每段旋律的情绪特点。

③视听结合,着重感受弦乐器音色的柔美与细致。

5、欣赏《沂蒙山小调》

①、介绍小调的特点。②山东民歌。

③、欣赏,了解这种民歌的节奏特点及乐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仔细欣赏一组民歌。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聆听《看秧歌》

1.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歌词或歌谱,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方言性内容,进而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要把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内容(节奏、旋律、情绪、结构、风格等)放在重要位置上。

3.在理解音乐风格的问题上,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但必须抓住几项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如: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4.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三)聆听《小放驴》及《大起板》

(三)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精神

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发现、探索、研究音乐的学习氛围。

(四)自制乐器的注意事项

第五单元 火车印象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西洋乐器。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三)、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一)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三)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和《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四、教具:录音机、录音欣赏带、VCD。

五、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西洋乐器中的圆号、双簧管等。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凯皮拉的小火车》原为美国佐治亚洲塞芬拿市的音乐家埃伦·邓莱普开发并编写的,由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的高级项目官员杰弗里·帕琴博士编辑,并经东南音乐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哈里斯博士再次编校。为提供训练8年级学生理解与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使用。该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诸学科融入到教学之中。

我们虽然也选《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教材,但它只是整个单元中的一部作品。受学科基础、教学目标及教学时间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只能在参考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建议。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每一次欣赏安排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1)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乐曲是否把你带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车旅行?你是否注意了音乐的节奏和音响?

(2)你知道什么是“凯皮拉”?这首乐曲的风格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你知道它是表现哪国文化的作品?

(3)你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巴西吗?你知道它的地理、历史、民族吗?

(4)巴西的音乐中融合了哪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5)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创作的这部作品?当时巴西的情况如何?作曲家使用了哪些方法表现巴西农场的小火车?

(6)巴西的乐器音响效果如何,它们是怎样制做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乐器?你可否制做一两件能有巴西乐器音色的乐器?

(7)你可以边听边唱音乐中的旋律吗?你能不能为旋律填上歌词演唱?这首歌的情绪是因乘火车而快乐的还是因沉重劳动而忧伤的?为什么?农场的人喜欢火车吗?(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

(三)欣赏《太平洋231》

(四)比较讨论

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可进行比较与讨论。引导学生找出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思考创作中模仿与描述的概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重点: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学唱《火车来了》

1.借助于挂图、录相、电影、电视片断及电脑课件等等手段介绍新疆的地理、民族、特产等,然后在朗诵歌词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握歌曲的情绪。

2.这部歌曲的拍子是二拍子、三拍子反复变换的变拍子,另外还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记号、下滑音记号、速度与力度记号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学生关注自己所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的记号。请学生模仿或说出这些表情记号是怎样演唱的?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么感情?

3.全歌可以先识谱再唱词,也可以直接唱词。从一开始就要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把握住演唱的速度、力度。衬词及下滑音要自然而有民族持色。

4.可以使用自制的鼓(如纸盒)及自制的拨弦乐器(如橡皮筋)参与前奏、间奏的演奏。也可以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的烘托演唱的效果。

5.由于歌曲要变拍子,变速度、力度,由教师或学生指挥学生演唱,以便能统一演唱步调。

6、小结。

第六单元 芬芳茉莉

芬芳茉莉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乐于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3、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及合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差异。

4、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欣赏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享受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

1、播放《东边升起月亮》,让学生听辨和我国哪首民歌相似?(茉莉花)

2、简介它是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欣赏到。

3、让学生说说他们对我国民歌代表《茉莉花》的认识、了解。

4、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聆听,请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茉莉花》的曲调可以用什么戏曲的动作来表示并说说为什么?

2、老师简介小调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发现歌曲中哪些地方的演唱和我们平常的演唱不一样。

4、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歌谱

5、学生自己演唱歌谱。

6跟着奔走把歌词朗读一遍,并想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的香、小读出来。

7、把歌词带到旋律当中试着演唱。

8、老师指导、纠错,尤其是演唱这种江南小调的咬字方面要强调。

9、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如何在歌曲中把茉莉花的清新、秀丽、小巧的风格演唱出来。

10、分小组讨论并示范,随机进行评价。

11、完整的演唱。

三、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茉莉花》。

二、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1、初步介绍歌剧《图兰朵特》的创作故事背景、作曲家等等有关资料。

2、初听,让学生寻找歌曲中哪些地方和《茉莉花》一样,听到了请举手示意。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试着哼唱歌谱。

4、学唱歌曲。

三、老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1、阅读音乐练习。

2、聆听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3、自由讨论不同的感受。

4、完成音乐练习。

二、聆听儿童合唱版的《茉莉花》,与民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上一篇:简单的晚安朋友圈问候语下一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