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精选10篇)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24学时。四
教材:《皮肤性病学》,科学出版社,樊翌明 张信江,1版,2007年。II 正文 第一篇 总论 第章 皮肤的结构 一一 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的超微结构,学习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皮肤的超微结构。(二)掌握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三)了解真皮、皮下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三
教学内容(一)表皮各层的超微结构:表皮各层、真皮、皮下组织。.........(二)皮肤附属器的结构: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甲。
(三)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第五章 皮肤性病的诊断 一 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性病的症状与体征,特别是皮肤性病的症状与体征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上的重要意义。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皮肤病性病的症状。(二)掌握皮肤病性病的体征(皮损)。(三)了解皮肤性病的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皮肤性病症状:瘙痒、疼痛。
(二)皮肤性病的体征:原发性皮肤损害、继发性皮肤损害。........................(三)皮肤性病的诊断:病史、体格检查。第六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皮肤病性病的外用药物疗法,根据肤病性病的表现正确选用各种外用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了解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在皮肤性病中的应用。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外用药物治疗在皮肤性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掌握各种外用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三)了解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在皮肤病性病中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一)外用药物的种类:(二)外用药物的剂型:(三)介绍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第二篇 皮肤病学各论 第八章 病毒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完皮肤性病学理论的基础上,介绍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分型,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引起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的病原体;原发型单纯疱疹的常见类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诊断。(二)熟悉病毒性皮肤病的定义;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分型;单纯疱疹、寻常疣、跖疣及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三)了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单纯疱疹:病因、原发型单纯疱疹的常见类型、诊断。
(二)各种疣: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三)带状疱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真菌性皮肤病的定义、真菌的基本形态及分类、真菌病实验室检查,头癣,体股癣,手足癣和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头癣、手足癣和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头癣、体股癣和手足癣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二)熟悉真菌的分类,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甲癣、甲真菌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三)了解引起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传染方式、鉴别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真菌:分类、实验室检查。
(二)甲癣、甲真菌病: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十二章 动物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疥疮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疥疮的病因、好发部位、治疗原则。
(二)熟悉:疥疮的皮疹特点。
(三)了解:疥疮的流行病学、预防。三
教学内容(一)疥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疥疮: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三章 皮炎和湿疹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皮肤病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介绍接触性皮炎、湿疹的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湿疹的定义、临床分期、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湿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三)了解: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病机制;了解湿疹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接触性皮炎与湿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接触性皮炎与湿疹: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湿疹分期及治疗。
第十四章 荨麻疹类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荨麻疹的病因
(三)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荨麻疹: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药疹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药疹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各型药疹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二)熟悉:药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了解:药疹的定义。三
教学内容(一)药疹: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
第十七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介绍银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银屑病皮疹的临床特征、分型及寻常型银屑病病程分期及特点。(二)熟悉:寻常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及其它三型银屑病的临床特征;银屑病的用药原则。(三)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三 教学内容(一)银屑病:临床表现、临床分型、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及和治疗。
第二十五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脂溢性皮炎与皮脂分泌及马 拉色菌、饮食的关系;酒渣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二)熟悉:脂溢性皮炎与皮脂分泌及马拉色菌、饮食的关系。(三)了解:酒渣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脂溢性皮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三)酒渣鼻: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第三篇 性传播疾病 第十一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一 教学目的 在认识常见皮肤病的基础上,介绍性传播疾病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治。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经典性病和现代性病的概念,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病。(二)熟悉: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三)了解:国内外各种性传播疾病流行状况和防治。三
教学内容(一)经典性病和现代性病的概念,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病。
(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三)国内外各种性传播疾病流行状况和防治。
第二节 梅 毒 一 教学目的 介绍梅毒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分型与分期、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吉-海反应)。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分型和分期)、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吉-海反应)。(二)熟悉: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潜伏梅毒及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三)了解:梅毒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分型和分期)、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 注意事项(吉-海反应)。
(二)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潜伏梅毒及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三)梅毒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淋 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淋病病因、发病机制、淋球菌耐药性、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熟悉: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淋球菌的耐药性。(三)了解:淋病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淋球菌的耐药性。
(三)淋病的发病机制。
第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一 教学目的 介绍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熟悉: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三)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
(三)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尖锐湿疣 一 教学目的 介绍尖锐湿疣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尖锐湿疣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了解: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表现。三 教学内容(一)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尖锐湿疣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表现。第六节 生殖器疱疹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生殖器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生殖器疱疹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了解: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生殖器疱疹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
(三)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第九节 艾 滋 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艾滋病流行形势、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尤其是HIV感染的皮肤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熟悉: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三)了解: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三)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病机制。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辅导形式:课堂答疑。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1注重协调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知识与皮肤性病学的关系
皮肤是机体保护的第一防线, 体内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可通过皮肤反映出来, 如皮肤苍白常与贫血有关, 皮肤黄染能反映出黄疸, 皮肤瘀斑与血液系统病变常有一定相关性, 皮肤瘙痒常与糖尿病、尿毒症、淋巴瘤、白血病等关联。此外就皮肤性病科来说, 除临床专业外, 还有皮肤病理学、皮肤真菌学、皮肤免疫学、皮肤药理学、皮肤外科学、皮肤病理生理学及美容皮肤病学等分支。其课程的广度说明学习皮肤性病学首先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及其他临床学科知识, 否则不能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皮肤性病学专业教学在临床医学系第4学年进行, 学生除已具有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 如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外, 还具备良好的、比较系统的内、外、妇、儿等学科的临床知识及技能, 这样才能为学好皮肤性病学专业创造条件。实践证明, 知识面越广, 综合能力越强, 科技能力、创新能力也越好[2]。
2多媒体教学
皮肤性病教学中, 皮损形态的学习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单纯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同学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我们将全部理论课程制作成配以图谱的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图文并茂, 使书本上枯燥无味的概念、理论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及录像, 既增强教学信息量, 又拓宽学生知识面。同学们通过学习后能分清楚什么是风团、斑疹、溃疡、糜烂的皮损形态特点, 还让同学们试用不同剂型的药物, 感受不同剂型药物的性能,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良好[3]。
3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博览群书, 不断学习和追踪新的医学技术和治疗方法, 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学生才能学到新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要认真备课、反复推敲、认真梳理、归纳总结, 并由浅入深, 系统全面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 教师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 要有耐心、恒心, 切不可对学生的某些幼稚甚至无知的提问或现象表现出冷漠、随意否定甚至耻笑, 否则, 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 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及每一堂课的起始, 其言行举止、开场白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等能否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都很重要。同时,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设法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生动有趣的案例, 设计并制做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最后课堂小结重点及难点, 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要力争做到耐人寻味, 别具一格[3]。
4重视实习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课中, 教师诊治示范, 学生接触病人, 亲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 锻炼确诊皮肤性病的能力。教师针对典型病人给学生讲述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使同学们在临床实习中对皮肤性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有深刻的了解,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诊治一个病人, 写一份病历, 逐步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 皮肤性病学教学是临床教学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们要充分认识皮肤性病学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 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拓宽知识面,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临床教学水平,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军.提高临床皮肤性病教学效果的体会[J].蛇志, 2008, 20 (4) :321-322.
[2]惠艳, 张凤娥.浅谈皮肤性病学专业教学的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3 (4) :380-381.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体会
由于皮肤性病学具有整体性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皮肤性病学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保障。本文根据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分析研究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体会。
一、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实验中辅助教学。由于皮肤性病学教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见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实验环节,实验的直观性、科学性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实验,依据多媒体的直观性与生动形象的特征使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的实验教学更加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具体把握。(2)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的难度。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技术将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感受较容易地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相比以往的单纯教学,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3)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将皮肤性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及细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观察病例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不断思考,进而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体会
1.选取生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将多媒体应用于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的时候,教师应选取生活材料进行课件设计,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到的皮肤性病学知识最终应用到生活中去,进而提高学生在见习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针对“湿疹”疾病见习的过程中,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婴幼儿湿疹图片案例及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住在地下室的民工身上的湿疹案例进行展示,学生通过观看材料对患者产生同情心,并且产生主动探究治疗湿疹的意识。在多媒体教学中采取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2.增强课件趣味,使学生快乐学习
由于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繁琐复杂,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对皮肤性病学兴趣缺失,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增加趣味性,使学生体会到皮肤性病学见习的快乐。
例如,以“淋病”为例,在见习的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频故事,讲述一个有过冶游史病人的主诉“开始只觉得尿道口瘙痒,2天后就有黄白的液体流出”。通过主诉就可以分析出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潜伏期及症状期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见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见习效率。
3.情景模拟材料,使学生生成严谨态度
将多媒体应用于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的时候,教师应结合情景模拟材料,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见习,以确保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医院病房情境材料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
例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播放一些医院内的真实情境,将医生关于皮肤性病学的治疗步骤及手术操作规范直观地体现到见习教学中,学生怀着紧张而又刺激的心情进行学习,意识到规范的操作技术对患者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医学态度。
综上所述,在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见习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多媒体通过声情并茂的图文展示手段将教学内容展示给正在见习的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拉近了皮肤性病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见习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元朝,何威,王儒鹏,等.多媒体应用对皮肤性病教学新的要求与改进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13(19).
[2]陈晓红,曹碧兰,瓦庆彪,等.皮肤性病学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探索与实践[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2).
[3]王飞,张敬东,潘永正,等.基于多媒体与网站的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
[4]陆茂,叶俊儒,彭科,等.Seminar多媒体案例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4).
1.简述湿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10分)
答:湿疹的病因相当复杂,常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线、日常生活用品、某些食物等均可诱发湿疹。(2)内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情绪变化、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病情。
湿疹的发病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由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素质,受遗传因素支配。
湿疹的临床表现:
(1).急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乳房、四肢远端及阴部等处,常对称分布。损害呈多形性。皮肤上首选出现多数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丘疹的基底潮红,有轻度浮肿)。并且很快变成小水疱,疱破后形成点状糜烂而及结痂等。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有灼痛,常因搔抓或热水洗烫,造成糜面进一步向周围扩散,使皮损境界不清。若处理得当,炎症减轻,出现脱屑,皮疹可在2-3周内消退,如处理不当,病程延长,易发展成为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 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的过渡状态,当急性湿疹的红肿、渗出等急性炎症减轻后,病变有小丘疹,兼有少数丘疱疹、小水疱、轻度糜烂、结痂及鳞屑等。痒感仍甚剧烈。处理得当,数周内可痊愈,否则易发展 成慢性湿疹或再次急性发作。
(3).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疹转化而来。损害呈慢性炎症。患部皮肤肥厚,皮疹表现为暗红色,表面粗糙有脱屑、结痂,出现苔藓化和皲裂,有色素沉着、抓痕、点状渗出、血痂及鳞屑等。皮损多比较局限,瘙痒较剧或是阵发性,遇热或入睡时瘙痒尤为严重。病程迁延不愈,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2.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10分)
答:寻常型银屑病临床上最为常见,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全身.初起损害往往是红色或棕红色的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展,成为棕红色的斑块.皮损上覆盖干燥的鳞屑.边界清楚,相邻的损害可以互相融合.本病的鳞屑呈银白色,逐渐增厚,刮去鳞屑可出现半透明的薄膜,有人称为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出现点状出血,称为Auspitz氏征.薄膜现象与Auspitz征对银屑病的诊断有特异性.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呈蛎壳状,可以影响皮肤的伸缩.在关节面上的厚硬的鳞屑很容易破裂,使皮肤发生皲裂而感到疼痛.寻常型银屑病的损害变化较多,有的皮疹呈为鳞屑性水滴状称为点滴状银屑病;细小鳞屑性损害位于毛囊皮脂腺开口,称为毛囊性银屑病;如果鳞屑呈蛎壳状称为蛎壳状银屑病;有的损害不规则呈地图状,称为图状银屑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损害是盘状或钱币状,称为盘状或钱币状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和骶尾部.头皮损害也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全身损害并存.头部损害界限清楚,头发呈束状,但不脱发.指(趾)甲也可以受累,甲表面呈“顶针状”或凹陷不平.甲表面失去光泽,也可以变厚,呈灰黄色,甲板与甲床分离,其游离缘可破碎或翘起,少数病人损害可发生在口唇、阴茎、龟头等处.寻常型银屑病按皮损表现分为三期:
(1)进行期:旧的皮损不见消退而新的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明显,炎症明显,损害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这一期如针刺,刺伤,烧伤,外科手术等机械性刺激皮肤,一般在7~14天以后,刺激周围皮肤出现典型银屑病损害,称为人工银屑病(Psoriasis factitia)亦称为同型反应(isomorphism),或称Köebne现象.(2)静止期:皮损长期没有多大变化,基本无新皮疹出现,炎症减轻,病情稳定.(3)退行期:损害的炎症基本消退,皮疹缩小或变平.遗留下色素减少白斑或色素沉着斑.本病易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开始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皮损加重,夏季缓解或消退.以后可长期不愈.少数病人临床痊愈后可长久不复发.3.简述梅毒的临床表现和分期(10分)
答:梅毒的临床分期为三期。第一期为硬性下疳,为感染局部的丘疹硬结破溃形成下疳,约1个月左右,此期极易传播感染。第二期为梅毒疹期,全身皮肤粘膜出现
皮疹,伴淋巴结肿大,并可累及内脏及神经系统。第三期为晚期梅毒,皮肤粘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灶或内脏发生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严重者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受累。
4.痤疮的临床特征(10分)
答:痤疮的临床特征: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男多于女。好发于颜面和上胸、背等部位。初起为位于毛囊口的黑头粉刺或白头粉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多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病程慢性,时轻时重,且常持续至中年时期才缓解。
5.糖皮质激素的主要适应症和副作用(15分)
答:糖皮质激素的主要适应症:(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3).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9).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6.简述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15分)
答:淋病的鉴别诊断 :(1)非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较长,为7-21天,尿道分泌物较少或没有,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稀薄,症状轻微,无全身症状,其病原体主要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2)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白带增多,白带呈白色水样或凝胶样。阴道粘膜充血、水肿、白膜粘附,白膜脱落处有轻度糜烂。白膜镜检可见到孢子和菌丝。(3)滴虫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瘙痒,分泌物多呈泡沫状。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明显,有出血点呈特征性草莓状外观。阴道粘膜常出血,分泌物带血性。分泌物中可查出滴虫。(4)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呈灰色,均匀一致,pH值增高,有鱼腥味。涂片可见乳酸杆菌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增多。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应与淋菌性尿道炎相鉴别,后者潜伏期较短,平均3天~5天,尿痛比较严重,分泌物多为脓性,量多,淋球菌检查阳性,而NGU的分泌物多为浆液性或粘液脓性,较稀薄,量少。查不出淋球菌。
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不同:(1)病原体不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阴道毛滴虫等,而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
(2)临床症状不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症状是分泌物呈乳白色,以慢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淋病的开始症状是自尿道口流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以急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
7.简述痤疮的临床特征(15分)
答:痤疮的临床特征: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男多于女。好发于颜面和上胸、背等部位。初起为位于毛囊口的黑头粉刺或白头粉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二种较为显著。多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病程慢性,时轻时重,且常持续至中年时期才缓解。
8.简述头癣的分类和临床表现(15分)
答:头癣分类及临床表现:
(1).黄癣。黄癣型头癣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皮发炎潮红,并有薄片状鳞屑,此后,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称黄癣痂。痂的基底紧粘在毛囊口周围,中间有毛发贯穿。剥去痂皮,其下为红色稍凹陷的糜烂面。黄癣痂逐渐扩大融合,形成大片污秽色痂皮,常伴鼠臭味。患区病发色暗无光泽,但少折断。病久者,毛囊萎缩,毛发脱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头皮中央可残留散在正常毛发,头皮四周发际区通常不累及。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痒感。有继发感染时可伴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脂溢性皮炎而无典型黄癣痂,容易误诊。黄癣菌也偶可侵犯头皮外的平滑皮肤和甲板。
(2).白癣。白癣型头癣的临床表现为头部皮损早期呈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尔后在附近可出现一至数片较小的相同损害。脱屑斑一般无炎性反应,但动物性菌种常引起明显的炎性反应,甚至变为脓癣。患区头发一般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这是因为真菌孢子寄生于发外形成。断发极易拔除。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白癣到青春期后由于头发皮脂分泌增多,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了致病真菌,亦可不医自愈,愈后不留瘢痕。
(3).黑点癣。黑点癣型头癣的临床表现可见头皮损害类似白癣,但损害小而数目多,常伴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由于毛根内充满成串孢子,病发往往露出头皮即行折断,其残留端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或留有1~2mm长断发。本病至青春期有的可以不治自愈。病久者经治愈后常留有瘢痕,引起局灶性脱发。除此之外,在头癣分类中还有一种不常见的脓癣,下面是脓癣的临床表现:
最常考:药疹,天疱疮
1、患者男性,45岁,农民,突然高热,全身皮肤起大疱,口腔溃烂不能进食,少尿两天。既往体健,近日因“感冒”自服“磺胺”两天,高热不退,且逐起皮疹。体检:体温39、3度,血压125/80mmHg,心率110次/分。心肺
(一)。腹平坦,移浊
(一),肝脏肋下一指。专科体检:头面、四肢浮肿明显,双眼分泌物多和睁眼困难,口、鼻腔糜烂出血、血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水疱、脓血痂和大片糜烂面。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固定型药疹(2)简述该病的治疗:
①停服“磺胺”药,②给予抗组胺剂、维C等,给予中等剂量的泼尼松,皮损停止发展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③局部用0.1%依沙吖啶尔或3%硼酸溶液等间歇湿敷,湿敷间歇期间可选用氧化锌油外用。
2、患者男性,50岁,因右胸背部皮肤疼痛伴丘疹、水疱5天入院,患者5天前受凉后感冒,同时感右胸背部皮肤疼痛,针刺样,间断性,在内科就诊拍胸片无异常发现。2天前疼痛处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查体,体温36、8°C,一般情况好,右胸背部皮肤群集性水疱,部分溃疡,糜烂,少许结痂,皮疹沿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不超越中线。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000,中性56%,淋巴44%,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带状疱疹(2)简述该病的治疗
3、患者男性,37岁。因口腔溃烂4个月、全身皮肤起水疱半个月就诊。患者4个月前口腔内开始出现糜烂、疼痛,在当地以“口腔炎”治疗,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头面部、躯干、四肢突然发生许多大疱,皮肤糜烂。起病来,精神差,进食困难。体查:T38ºC,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多个松弛性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糜烂,渗出明显,有腥臭味,部分糜烂面有结痂。口腔内舌、颊、上颚可见糜烂面和小水疱。问题:
(1)诊断是什么?寻常型天疱疮(2)如何治疗?
4、患者××,男,40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大量脱屑伴瘙痒20天,发黄5天入院。患者起病前3周服过感冒药(具体不详),入院前20天开始全身皮肤渐起红疹、红斑,痒,并融合成弥漫性肿胀,伴有发烧,在当地医院用过地塞米松20mg/d等治疗,皮肤红肿渐消退,大量脱屑后鳞屑亦逐渐减少,且体温恢复正常,根据病情激素逐渐减量,但患者一般情况渐差,并于入院前5天起全身皮肤开始发黄,且逐渐加重而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查:T36.8℃,重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头面、躯干、四肢少量脱屑,黏膜无糜烂,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1.该患者应考虑为何种疾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2.试述其诊断依据:患者起病前3周服过感冒药(具体不详),入院前20天开始全身皮肤渐起红疹、红斑,痒,并融合成弥漫性肿胀,伴有发烧,后用地塞米松等治疗后,皮肤红肿渐消退,大量脱屑后鳞屑亦逐渐减少,且体温恢复正常。3.试述该患者的治疗原则。
①停用致敏药物; ②加速药物排出;
③对症反应及支持治疗; ④防止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5.患者男性,12岁,诉1天前因眼部瘙痒自行到药店买滴眼液,今日晨起时发现鼻两侧皮肤带状红斑,有瘙痒症状,无其它不适。查体:沿双眼内侧向下到下颌处可见境界清楚的红斑,未见水疱。1.你的诊断是什么? 接触性皮炎
2.该疾病的治疗原则?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此病为眼药水引起,避免接触)全身治疗:视病情轻重,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可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无渗液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如新霉素,莫匹罗星。慢性期:选用软膏。
6.患者女,40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伴大量脱屑2周”入院。患者2周出现躯干、头面部、四肢散在性红斑,红斑渐扩大、融合并扩展至全身,自觉轻度瘙痒,后很快于红斑部位出现弥漫性肿胀,继之全身弥漫性脱屑,量多呈糠秕样,伴唇部、眼睑粘膜糜烂。病程中患者出现发热,体温维持在38~39℃。患者癫痫多年,约1个月前开始口服卡马西平,癫痫控制尚好,一直未予停药。入院体检:体温38.7℃,专科检查可见头面部、躯干、四肢弥漫性红肿,上附大量糠秕样鳞屑,手足部脱屑明显,呈手套、袜套样,眼睑、唇粘膜轻度糜烂,有脓痂附着。
1.患者诊断应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2.诊断依据:1用药史;2有一定的潜伏期(2周),3皮损弥漫对称,在弥漫潮红的基础上出现大量脱屑,符合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特点。3.处理原则:
1立刻停用卡马西平,若癫痫发作不频繁可考虑暂时不用抗癫痫药 2给糖皮质激素治疗,3输液或大量饮水,加速药物排泄,4加强口腔、眼部等护理,预防感染,注意隔离消毒,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有感染证据时,可选用致敏性弱的抗生素 5对症支持治疗。7.某男,27岁。因“反复足部红斑、脱屑、痒5年,再发并累及腹股沟一月”来诊。5年前于双足部出现红斑、脱屑、痒,自行购“癣药”外用,3天症状缓解,即停药。5年来,反复发作,均自行购“癣药”外擦治疗,时间3天—5天。自觉穿闷脚的鞋或天热时,症状易反复。近一月来,左侧腹股沟亦出现类似症状,自外擦“癣药”2天,不能缓解,又外擦“皮炎平”。开始时皮损和痒有缓解,但随后皮损范围扩大,累及右侧腹股沟,痒加重,来诊。查:双足跖、足趾间、足侧沿见红斑、角化过度、脱屑,双侧腹股沟见弧型分布的红斑、丘疹,有苔藓化改变。
请分析病情并给予诊断。答:诊断:足癣、股癣。依据:
1、初发于足部,表现为:红斑、脱屑、痒,在穿闷脚的鞋或天热时,症状易反复和加重;自购“癣药”外擦治疗,能缓解。每次外擦药在3天—5天;符合足癣的发病规律,外擦“癣药”有效,但疗程不够,故而在穿闷脚的鞋或天热时等适合皮肤癣菌生长条件时,症状反复和加重;
2、近一月来,左侧腹股沟亦出现类似症状,自外擦“癣药”2天,不能缓解,又外擦“皮炎平”,此药为糖皮质激素,有非特异抗炎作用,使:开始时皮损和痒有缓解,但它可抑制人体的正常免疫,使得真菌生长活跃,导致随后皮损范围扩大,累及右侧腹股沟,痒加重。
9患者男性,18岁,学生。放暑假回老家农村回学校后发现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自觉瘙痒,夜间加重。体检发现躯干、四肢见散在或密集小丘疹,抓痕,尤其腋窝、腹股沟区皮疹较多;另外阴囊、包皮有散在红色黄豆大结节。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如何治疗。答:1.疥疮
2.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1)10%~2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洗澡后除头面部外涂布全身,每天1~2次,连用3~4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不洗澡、不更衣,治疗后1~2周内如有新疹发生需重复治疗。
(2)1%γ~666霜:杀虫作用强但有毒性,一般只外用一次,成人用量不能超过30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3)疥疮结节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焦油凝胶,也可皮损内注射泼尼松混悬液,如继发化脓性感染应同时抗感染治疗。
(4)瘙痒严重者可于睡前口服镇静止痒药。
10一般情况:患者女,27岁。主诉:阴道口出现菜花状赘生物3月。现病史:患者3月前偶尔发现阴道口出现数颗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不伴任何症状,未行特殊处理。随后皮损迅速增多,融合形成菜花状的赘生物。既往史及家族史 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 阴道口见淡红色、菜花样赘生物。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正常。
问题: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可做何种实验室诊断?可选用哪些治疗方案? 答案:诊断为尖锐湿疣。可做醋酸白试验或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案可选用:1.外用药物治疗
(1)0.5%足叶草毒素酊(鬼臼毒素酊):为抗病毒有丝分裂药物。用法为每天2次外用,连用3天停药4天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变程度连续用1~3个疗程,治愈率较高。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皮损,但应注意其致畸作用,孕妇禁用。(2)10%~25%足叶草酯酊:每周1~2次局部外用,涂药1~4小时后洗去。因刺激性较大,故应注意保护皮损周围正常组织;本药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3)50%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液:可通过对病毒蛋白的凝固作用破坏疣体,使疣组织坏死脱落。每周或隔周使用1次,连续用药不宜超过6周。有腐蚀性,应注意保护正常组织。(4)其他:5% 5-氟尿嘧啶每周外用1次;或5%咪喹莫特每周外用2~3次,睡前外用,6~10小时后洗掉,可用药16周,局部可出现轻中度刺激症状。2.物理治疗 如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可酌情选用,巨大疣体可手术切除。3.内用药物治疗 可配合使用干扰素。
11患者女性,32岁。因出现面部红斑,伴脱发、发热、关节痛、四肢肌肉疼痛无力2周就诊。入院体检:T39.8℃,颈部与腋下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面部可见蝶形红斑和上胸部、手臂暗红色水肿红斑,手指尖可见暗红色丘疹与结痂,化验:WBC:2ⅹ10-9,N 0.78,L 0.21, Hb76g/l, PLT40ⅹ109/L,网织红细胞0.10(10%),ESR98mm/h,尿蛋白(+++),ANA:1:160,抗dsDNA阳性。
问题:
(1)该病人可能诊断为何种疾病,试述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2)试述该病人的治疗首选方案 1.该病人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诊断依据:该患者为育龄期妇女,因出现面部红斑,伴脱发、发热、关节痛、四肢肌肉疼痛无力2周就诊。体检可见面部蝶形红斑和上胸部、手臂暗红色水肿红斑,手指尖可见暗红色丘疹与结痂。化验结果示有溶血性贫血和肾脏受累表现,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阳性。鉴别诊断:
⑴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明显,可出现风湿结节,抗风湿因子大多阳性,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特有的皮肤改变,狼疮细胞及抗核抗体检查阴性,对光线不敏感。⑵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类风湿因子大多阳性,无红斑狼疮特有的皮肤改变,查不到红斑狼疮细胞。⑶皮肌炎:多于面部开始,皮损位双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斑,肌炎症状明显,肌酶增高。
12患者男性,37岁。因口腔溃烂4个月、全身皮肤起水疱半个月就诊。患者4个月前口腔内开始出现糜烂、疼痛,在当地以“口腔炎”治疗,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头面部、躯干、四肢突然发生许多大疱,皮肤糜烂。起病来,精神差,进食困难。体查:T38oC,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多个松弛性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糜烂,渗出明显,有腥臭味,部分糜烂面有结痂。口腔内舌、颊、上颚可见糜烂面和小水疱。
请问:
(1)诊断是什么?
(2)证实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有哪些?(3)如何治疗? 病案分析
1.答:(1)诊断是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中年男性,病史是首先口腔发生水疱和糜烂,然后全身泛发大疱。体查是大面积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全身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这些都是大疱性皮肤病中寻常型天疱疮的特点。患者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或败血症的发生。(2)实验室检查有细胞学检查,可以用钝刀轻刮水疱糜烂面或直接用玻片在糜烂面印片,固定、染色后可看到天疱疮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嗜碱性,在细胞周缘较密形成深蓝色晕。最主要是病理学检查,可见基底层上方裂隙或水疱形成,疱腔内有棘刺松解细胞,疱底有一层“墓碑”状基底细胞,真皮乳头向疱内突出如绒毛形成。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是十分可靠的诊断工具,可表现为IgG、C3在表皮棘细胞间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可发现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天疱疮抗体。(3)治疗措施(略)。
13患者××,男,40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肿大量脱屑伴瘙痒20天,发黄5天入院。患者起病前3周服过感冒药(具体不详),入院前20天开始全身皮肤渐起红疹、红斑,痒,并融合成弥漫性肿胀,伴有发烧,在当地医院用过地塞米松20mg/d等治疗,皮肤红肿渐消退,大量脱屑后鳞屑亦逐渐减少,且体温恢复正常,根据病情激素逐渐减量,但患者一般情况渐差,并于入院前5天起全身皮肤开始发黄,且逐渐加重而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查:T36.8℃,重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头面、躯干、四肢少量脱屑,黏膜无糜烂,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问:
1、该患者应考虑为何种疾病?试述其诊断依据。
2、如何进一步检查?
3、试述该患者的治疗原则。
1、该患者应考虑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药物性肝炎。其诊断依据:(1)患者因感冒服过抗感冒药治疗,服药20天后出现皮疹,临床表现及皮疹特点支持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断。
(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皮肤症状明显好转,而一般情况变差,且出现黄疸 既往无肝炎病史,故要考虑药物性肝炎的可能。
2、因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可伴有肝、肾损害,白细胞异常,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故应进一步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肝炎全套,胸片,必要作肝、肾B超,细菌培养。
3、治疗原则为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及并发症,加强对症、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14患者,男,45岁,因躯干、大腿起红疹子伴瘙痒2月就诊。
患者2月前腹部、双大腿内侧起红疹子伴瘙痒,自购“皮炎平霜”外搽,瘙痒稍减轻,但皮损范围扩大。
体格检查:腹部及双大腿内侧可见大片皮损,中央为暗红色斑及色素沉着,边缘有多个丘疹及丘疱疹,上附少许鳞屑,边界尚清。问题:
(1)该病人应诊断为何种疾病?试述其诊断依据。(2)该病人最可能的致病原因是什么?(3)试述证实诊断的主要特殊检查方法。(4)试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
(1)该病人应诊断为体癣和股癣。其诊断依据为: ① 腹部、大腿内侧起红疹子伴瘙痒2月,外搽皮炎平霜后皮损范围扩大; ② 体格检查见腹部及双大腿内侧大片边界尚清之皮损,中央为暗红色斑及色素沉着,边缘有多个丘疹及丘疱疹,上附少许鳞屑。
(2)该病人最可能的致病原因是真菌感染。
(3)证实诊断的主要特殊检查方法为: ① 真菌镜检; ② 真菌培养。(4)治疗原则:抗真菌治疗,外用药为主。
1、表皮由 分化而来,主要由、、和 细胞构成。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和。
2、梅毒确诊试验为,梅毒筛选试验为。
3、银屑病临床上可分为、、及。
4、临床上常见的疣有:、、及。
6、疥疮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及 等。
7、过敏性紫癜临床上可分为 型,型,型,型等。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全身皮肤最薄的部位是()
A 胸部 B 眼睑 C 四肢 D 臀部
2、指甲的生长速度为()
A 每个月1cm B 每2个月1cm C 每3个月1cm D 每年1cm
3、以下关于苔藓样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B 常与搔抓、摩擦及慢性炎症有关 C 皮嵴变平、皮沟变浅 D 主要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4、以下关于糜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局限性表皮缺损 B 不累及基底膜带 C 真皮层无改变 D 愈后常有瘢痕
5、以下皮肤病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是()
A 慢性单纯性苔藓 B 带状疱疹 C 湿疹 D 荨麻疹
6、哪种剂型更易透皮吸收()
A 软膏 B 霜剂 C 粉剂 D 油剂粉
7、糊剂不适用于以下哪种情况()
A 躯干皮损 B 头部皮损 C 亚急性湿疹,少量渗出 D 急性湿疹,少量渗出
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潜伏于()
A 真皮层皮肤附属器 B 基底膜带 C 脊髓后根神经节 D 感觉神经轴索
9、引起带状疱疹的病原微生物是()
A 人类乳头瘤病毒 B 麻疹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0、浅部真菌病发生的部位不包括()
A表皮 B 真皮 C 毛发 D 指甲
1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典型皮损为()
A 毛囊性圆形小丘疹 B 毛囊性半球形小丘疹 C 毛囊性角化性丘疹 D 粉刺
12、疥疮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直接传播 B 血液传播 C 母婴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13、疥疮的自觉症状为()
A 剧痒,夜间尤甚 B 瘙痒,搔抓后加重 C 瘙痒,日晒后加重 D 偶痒,皮损处轻度压痛
14、特应性皮炎的渗出性损害常见于()
A 新生儿 B 婴儿 C 儿童 D 青年
15、手部湿疹和手癣的鉴别要点主要为()
A 好发部位 B 皮损性质 C 皮损颜色 D 真菌检查
16、慢性湿疹的典型表现是()
A 明显渗出 B 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 C 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 D 糜烂继发细菌感染
17、急性接触性皮炎的典型皮损为()
A 境界清楚的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 B 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和脓疱 C 簇状分布的针尖大小水疱 D 皮肤柔嫩部位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
18、以下关于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 红肿减轻 B 鳞屑结痂为主 C 可阵发性加重 D 渗出增多
19、血管性水肿应和以下哪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A 荨麻疹 B 寻常性天疱疮 C 脓疱疮 D 水痘 20、急性荨麻疹的典型皮损为()
A 丘疱疹 B 风团 C 结节 D 水疱
21、皮肤划痕征又称为()
A 人工荨麻疹 B 急性荨麻疹 C 压力性荨麻疹 D 尼氏征
22、以下关于药疹的处理错误的是()
A 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B 加速药物排泄 C 常规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唯一手段 D 加强支持疗法
23、皮损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丘疹,虹膜现象阳性,临床考虑为()A 麻疹样药疹 B 猩红热性药疹 C 多形红斑性药疹 D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4、寻常型银屑病的典型损害为()
A 环状红斑 B 鳞屑性红斑块 C 水肿性红斑 D 玫瑰红斑覆糠状鳞屑
25、以下不属于银屑病临床类型的有()
A 寻常型 B 点滴型 C 红皮病型 D 关节病型
26、DLE的基本皮损为()
A 境界清楚的红斑,有粘着性鳞屑和角栓 B 境界不清的水肿性红斑 C 靶形红斑 D 境界清楚的色素减退斑
27、SLE的首选药物是()
A 皮质类固醇 B 羟氯喹 C 非甾体类抗炎药 D 免疫抑制剂
28、二期梅毒发生于()
A 感染后2~4周 B 硬下疳消退后1~2周 C硬下疳消退后3~4周 D 硬下疳出现后1~2周
29、淋病的表现有以下哪种()
A 淋菌性咽炎 B 淋菌性肝炎 C 淋菌性胸膜炎 D 淋菌性心内膜炎
30、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A 1周 B 1~2周 C 1~3周 D 3~4周
三、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皮肤的吸收作用()
A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B 皮肤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C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D 外界环境因素
2、糜烂和溃疡的不同点有()
A 皮肤缺损的面积 B 皮肤缺损的深度 C 愈后是否形成瘢痕 D 表面是否继发感
染
3、带状疱疹的皮损特点有()
A 潮红基底上的簇状水疱 B 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 C 皮损多对称性分布 D 水疱间皮肤外观可正常
4、常见引起脓疱疮的细菌种类有()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结核杆菌 C 麻风杆菌 D 溶血性链球菌
5、体癣指累及以下哪些部位的浅部真菌感染()
A 头皮 B 足背 C 掌心 D 背部
6、下列关于疥疮的防治描述正确的有()
A 患者可不必隔离,有接触的家庭成员一般不需治疗 B 污染物品应该暴晒或煮沸以杀灭疥螨
C 1%γ-666是高效杀虫药物,适用于所有患者 D 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7、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期为()
A 婴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年成人期 D 老年期
8、以下对接触性皮炎的描述正确的有()
A 急性接触性皮炎反复发作可转化为慢性 B 亚急性可转化为慢性 C 慢性均由急性转化而来 D 所有急性均转化为慢性
9、以下关于银屑病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有()
A 应努力消除患者心理负担,避免各种可能诱因 B 不可盲目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C 局限性银屑病以外用治疗为主,皮损广泛时采用综合治疗 D 急性期患者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制剂
10、皮肌炎的特征性损害有()
A 双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 B 血管炎 C 甲小皮角化 D Gottron丘疹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寻常性银屑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分期。
2、简述湿疹的临床表现。
3、简述梅毒的临床分期。
苏州大学医学部
皮肤性病学 课程试卷
()卷参考答案
共
页
年级
专业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表皮由 外胚层 分化而来,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
格汉斯细胞 和 梅克尔细胞 细胞构成。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 和 角质层。
2、梅毒确诊试验为 TPPA,梅毒筛选试验为 RPR。
3、银屑病临床上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
4、临床上常见的疣有: 寻常疣、扁平疣、跖疣 及 尖锐湿疣。
6、疥疮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 指缝、手腕、前臂、腋窝、下腹 及外生殖器 等。
7、过敏性紫癜临床上可分为 单纯型,关节 型,腹型,肾 型。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B2、C
3、C
4、D5、B6、A
7、B8、C9、D10、B11、B
12、A13、A14、B15、D
16、C17、A18、D19、A 20、B
21、A22、C23、C24、B25、B26、A27、A28、C29、A30、C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ABCD
2、BC
3、ABD
4、AD
5、BD
6、BD
7、ABC
8、AB
9、ABCD
10、AD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寻常性银屑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分期。
答:(1)皮损特点: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大成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2分),刮去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2分),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后者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导致(2分)。蜡滴现象、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对银屑病有诊断价值(1分)。
(2)临床分期:①进行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鳞屑较厚,有同形反应(1分);②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1分);③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1分)。
2、简述湿疹的临床表现。
(1)急性湿疹: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
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4分]。
(2)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适当处理后时间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自觉仍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3分]。
(3)慢性湿疹: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燥,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3分]。
3、简述梅毒的临床分期。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评估模型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基于形态学的学科,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中需要一种有效的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方法[1,2,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立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进行了评估。
一、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结构
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结构包括浏览层、功能层和物理层(见图1)。其中在浏览层设定了一些浏览器,在功能层建立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功能,如课件管理,教材管理,资源搜索,角色授权,教学资源的评估和课程管理。在物理层,则将角色授权的数据、课件资料、教材和课程数据等包括在内。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功能包括资源搜索、课件管理、教材管理、角色授权、教学资源的评价和课程管理等(见图2)。
二、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
1. 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
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运作两方面。其中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一直受到课程管理、课件管理、教材管理等三项指标的影响。而影响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运作的评价的三项指标则分别为资源搜索、资源浏览及资源的下载和上传(见图3)。在评价每个指标中有9个水平的评价尺度,即1~9级,其中1表示同样的首选,2为中间层次的平等和适度的首选,3表示中等偏好,4表示适度的中间水平和强烈的首选,5表示强烈的首选,6表示中间水平强和极其首选,7表示非常的首选,8表示中间极其和绝对首选水平,9表示绝对首选[4,5]。
2. 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模型。
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的运作对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据对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进行配对比较,得到了判别矩阵B1,评价指标的配对比较,其规模在表1中给出。通过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的操作的评价指标的配对比较,建立判别矩阵B2,其评价指标的配对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然后,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三、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的管理和评价的应用分析
定义1、3、5、7、9作为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指标的5个评价等级。数字越大,则评价等级就越高。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估等级包括非常好、好、一般、坏、极坏。通过用所提出的方法作为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结果为“一般”,这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四、结论
我们建立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系统,并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介绍。且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模型是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是一个很好的的方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2009tjk048);南方医科大学社科苗圃资金(2009020)、南方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7053)及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的基金资助;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教育研究项目(2010-14-40)
参考文献
[1]Jennifer A.Sbicca, Emily S.Gorell, Matthew H.Kanzler, Alfred T.Lane, “The integrity of the dermatology 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Results of a 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0, 63 (4) :594-601.
[2]Vitaly Terushkin, Susan A.Oliveria, Ashfaq A.Marghoob, Allan C.Halpern, “Use of and beliefs about total body photography and dermatoscopy a-mong US dermatology training programs:An upda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0, 62 (5) :794-803.
[3]Jack S.Resneck Jr., Marta VanBeek, “Individual drug sampling does not supplant the need for head-to-head trials in dermat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0.62 (6) :1062-1063.
[4]Alexander Moffett, James S.Dyer, Sahotra Sarkar,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representation with multiple criteria in North-Central Namibia using non-dominated alterna-tives an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129 (2) :181-191.
两个月前,我与娱乐场所按摩小姐发生了不正当关系。这两天,我发现大腿内侧皮肤有点变黑,还有皱纹,还比较痒。为此我很紧张:这是皮肤病还是性病呢?应该怎样自己治疗?因为我不想去医院,不想被家人知道这个事。
根据这位读者的叙述,有两点可以肯定。
事实1:他大腿内侧有皮损,即色素沉着(变黑)、脱屑等。根据这类皮损的特点及发生部位,首先可以考虑是不是患了股癣。该病为真菌感染,具有传染性。治疗可选用外用药物。当然,这不能成为排除感染性病的理由。
事实2:他有过不洁性接触史,也就是说存在高危性行为,有感染性病的风险。如果性行为过程中未使用安全套,则患性病的概率会更高。虽然说目前性病症状并不明显,但要知道:性病种类繁多,病原体复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多种微生物都可致感染。而且,性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也就是说,感染后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因此,目前并不能排除感染性病的可能。
这位读者害怕患性病而不敢上医院,这种想法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再进行治疗。疾病往往较复杂,有时一次性接触,可同时患几种性病,这在临床上亦不少见。总之,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或靠医生的咨询解答,有时会遗漏问题或误诊。建议早日到医院诊断为好。
关于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会展工作的总结 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对我公司产品的宣传,于2012年6月14日赴京参加了“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本次会议有国内外专家和皮肤科医生3500余人出席,因会议地点原因参会专家及医生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地域较多。会展约有70多家企业参加,展品范围较广大致可分为3类,西安杨森、欧莱雅、雅漾等以皮肤保养类为主;也有深圳天林等以治疗仪器为主;以及贵州宏奇、天津田边等以皮肤治疗药物为主,其中以酊剂作为皮肤用药的企业仅有我公司。此次的展会中,来访医生有129位,其中15位医生了解或使用过我公司产品,赞誉有加,并有较大的合作意向。另内蒙、山西等空白市场的医生也对我公司产品表示兴趣。有个别医生因酊剂的刺激性而对我公司产品用于皮肤治疗提出质疑。在展会的准备方面我们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近期断货,对公司产品的推广不得不局限于文字宣传,缺少产品实际效用的宣传;另一方面,由于展画较为粗糙、无法粘贴平整,细节上不利于公司形象宣传。此次展会中,我们努力完成了公司的产品的宣传,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将来的会展及宣传工作提供良好的助力。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1 传统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特点
1.1 主要优点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富于人性化。皮肤性病学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以“粉笔+黑板+挂图”为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学生的表情及神态中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也会根据教师这些方面的变化积极地去响应,从而产生“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效果,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适应性较强。学生从上小学到上大学主要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问世之前,医学教育采用的均是传统教学,所以教师对传统教学具有丰富经验,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中,从心理上双方都已形成习惯,不存在不适应及不习惯的问题。③教学进度适宜。皮肤性病学的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富于更多的课前准备,对课程内容记忆深刻,具有完整的教案设计与讲稿,有利于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④便于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皮肤性病学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医学思想教育,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2 主要缺点
①教学手段单一、刻板。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边讲一边写板书,缺少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过多的语言陈述有时会让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难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讲解淋病发病机制时,淋球菌浸入前尿道或宫颈,通过菌毛及分解酶迅速与上皮细胞结合进行繁殖,并沿泌尿生殖道上行,到达后尿道引起炎症,这一动态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表达起来很困难。②内容表达受限。传统教学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图像、形态的内容。皮肤病及性病中的皮损表现复杂,一种皮肤病可有多种皮肤损害,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尤为重要。而教师对皮损的表现则较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清楚;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皮损及多种多样的皮肤病往往较难理解。③传达的信息量有限。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传统教学过程中一次要想传达较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无法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只有通过增加学时或增加讲解速度,但皮肤性病学的课时较少,而各种皮肤病及性病的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因此传统教学不能很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2 多媒体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特点
2.1 主要优点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形象、生动、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色并茂的多功能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思维[1]。由于皮肤性病学独特的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教师可通过结合典型病例图片、立体图案、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皮肤的结构、各种皮损的形态、皮肤性病的发病机制等。例如在讲述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时,采用立体的图像、借助动画,教师就能更容易地为同学展示皮损的形态、深度、结构及相互转化过程。学生在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学习气氛中,增加了感性认识,记忆更加牢靠,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②扩大了教学信息量。由于皮肤性病学教学学时的减少,而皮肤性病的发病率及病种的不断增加,二者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大大节约板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传授知识的容量。如“药疹”一章内容较多,在目前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较难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应用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在讲授药疹的临床表现时,必须要讲明各种类型药疹的皮肤损害,涉及的内容多且抽象难懂。通过多媒体演示药疹的各种皮损形态,让学生一目了然。③便于资料收集、修改、交流。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将皮肤性病学的新知识、新进展补充到原来的课件中,并可根据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行之间可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2 主要缺点
①使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及沟通[2]。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多媒体教学难以实现人性化。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没有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沟通及交流,易出现教师对着电脑屏幕讲课,学生对着屏幕听课的现象。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缺乏了,人性化的东西就减少了。②授课内容过于丰富。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不需要板书,使教学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学生在听课时有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的感觉,学生只顾记笔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③多媒体课件制作不足。部分教师在课件设计及制作时,往往会过分注重细节设计,过于追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效果。这样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停留在这些精彩的多媒体素材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的教师制作好了课件就一劳永逸,不注意实时更新。
应综合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使之更好的相互融合。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足,单纯采用某一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皮肤性病学教学的需要。只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需要,将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的融合,才能达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
注意两种方法应用的范围。虽然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授课,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常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如讲授水痘与带状疱疹发病机制及相互关系的内容时,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讲带状疱疹临床表现时就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各种表现特点制成图片,进行讲解分析。
注意控制讲课的进度及速度。多媒体教学,由于教师不用板书,而学生仍然需要适当记笔记,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容易使讲课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来不及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放慢语速,告诉学生哪些是需要做笔记的部分,哪些是不需要记录的部分。充分运用形体语言,以手势、姿态、表情等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讲述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诱导、启发、提问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皮肤性病学的各论一般都分为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等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能避免由于计算机画面的不断更替带来的内容调理不清等弊端,对多媒体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另外,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运用黑板绘图等方法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如在讲述皮肤的结构及组织学时,首先画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大层,然后画出表皮的五层,最后在相关层中画出细胞、皮肤附属器等内容。
对讲授梅毒、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内容时,改变以往的讲课顺序。在授课过程中,先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放出所要学的图片,教师充当患者,学生对教师进行病史的询问,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主要的体格检查及化验结果。学生通过病史,图片和辅助检查,初步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教师再对上述病例进行总结,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地导入所讲授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总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特点。合理运用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使两种方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更好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振文,朱凤英,彭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神经病学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100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