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相关书籍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人类学相关书籍(共7篇)

文化人类学相关书籍 篇1

作为一个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的国家, 我国的设计传统、早期民族设计及早期的设计教育萌芽都与书籍装帧设计联系密切。我国很多早期的美术教育家、设计教育家也都做过书籍装帧方面的尝试, 如陈之佛、丰子恺等。因此, 书籍装帧课程也一直被列为我国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建立在三大构成及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课程的基础之上, 立足于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计上逐渐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 在“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中越来越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与岗位能力的契合。但“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岗位能力”培养局限于或只重点强调对软件的熟练操作和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熟知与熟练, 忽视了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提升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的有关研究也并未针对这方面能力培养提出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另外, 一些教学观念较为先进的高职院校, 在书籍装帧的课程中已经开始重视材质和工艺的教学, 但是该方面的教学也完全是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 重视工艺、岗位认知, 只重掌握, 不重体会, 缺乏对纸质书的“五感” (即阅读过程所涉及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由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 的完整认识, 缺乏对学生材质的艺术感悟力和书装材质内涵思考的培养和引导。书籍装帧设计较之其他平面设计门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文化性。这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可以借此在教学中带入对学生设计内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本原文化”及其思想核心对设计教育的指导意义

“艺术不是技术的重复, 而是对生命之道的领会。”——靳之林这样说。他是, 著名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本原哲学和本原文化理论体系的奠基人。靳之林的本原思想既指空间上对“人类各民族文化”传承起决定性因素的“民族文化基因”意识即阴阳观, 又指时间上“从何而来”并何以“是其所是并如其所是”的思想即生生观。或者,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称的“保持着存在之真理的运作”那种诗性之“思”。中国的本原哲学宇宙观所体现出的“混沌划分阴阳, 阴阳相合,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 集中体现了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类对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一种哲学升华。

在设计教学中导入本原文化, 意在强调对民族性的探究和对本原的回归。将其作为设计理念的指导思想可具象化为:其一, 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其二, 尊重生命之道, 使设计与自然友好共生;其三, 设计作品与实用者之间的充分互动。

立足于现实设计的发展趋势, 将本原文化思想导入高职的“书籍装帧”课程教学环节是要以本原文化为契机把优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更新、更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立体化地传播给学生——从专业理念到专业实践:

一是呼吁本土设计, 停止对西方设计的盲目模仿, 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吸收与应用。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赖特也说过:“最好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因此, 设计教育也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汲取其思想内涵。

二是通过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的导入, 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导入到对书装材料的认识、对书装形式创新的尝试中去, 使学生成为“绿色设计”理念的推广者和践行者。

三是呼吁“以人为本”的原创设计, 从设计教育源头抓起, 使学生了解设计中“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道德素质。

针对书的载体多元化的趋势, 可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做有针对性的修改, 增加多媒体书籍的设计部分, 使高职的“书籍装帧”课程内容更完整新颖, 顺应数码时代的要求。

三、本原思想背景下高职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教学设想:

(一) 在本原文化的基础上对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籍装帧教学思路进行再认识

随着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传统美学的思想践行于自己的设计中, 形成了“中国风”设计的潮流。但很多年轻的从业者在这方面的尝试往往力不从心——对于“美”的定义, 对于材质和工艺的准确把握, 对于设计作品整体风格和形式的把握, 对于如何实现与受众的有效互动, 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尤其是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这些问题的源头就在于设计教育。高职的设计教育往往重技能轻思想, 这其实是种权宜之计。如果在学习阶段没有为这些将来的准设计师注入精神能量, 他们今后的设计作品难免趋于“内心空虚”的“形式主义”。

将本原文化导入书籍装帧教学, 就是从设计教育的源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审美过程中对于自然和人的自然状态的再认知。对学生强调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将书的精神内核与形式、材质、工艺融为一体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设计行为, 而是以书的形式与材质物化与还原作者思想的过程, 并且作为“造物”所设计出的“书”应该是种有益于自然的存在。在教学中要强调设计的环保性、书的互动性, 要为阅读体验而进行书的全面设计。

(二) 围绕本原文化在书装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

本原文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 其思想根源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它包含了对自然的尊重, 对人的尊重, 与自然的友好互动和制造者与使用者的友好互动。这些思想的导入不仅对书籍装帧此一专项设计是有益的, 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乃至整个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书籍装帧作为一种同时兼具设计活动和文化活动特点的过程, 需要在审美、实用和使用体验三者中求得最佳效果。审美, 指其外观和材质给人直接的视触觉的满足;实用, 指其在满足最基本的阅读功能的基础上其材质、工艺所要消耗的资源和成本;使用体验, 是对设计进行综合考量和完成对“书”的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是将书视为桥梁, 实现作者、设计者、阅读者之间的友好互动, 是整个书籍装帧设计价值实现和升华的过程。将此思想带入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书籍装帧的过程中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把握书装设计的“审美”性。基于传统价值观, 这种美应该是恰到好处的, 不可为降低成本而使书装效果有简陋感, 也不应过度“包装”而使书装有浮夸感。书装中的“装饰”是基于书的内涵和风格的恰到好处的视觉化再现。

二是在对“实用”性的准确定位中掌握书装材质和工艺, 了解书的精神需要依附于恰当的材质与工艺而成其“形”。因此, 对材质与工艺的选择是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第一步构思阶段就要进行综合考量的。

三是书籍装帧设计不只是设计文字的承载物——书, 还包含对整个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的设计, 是作者、设计者和阅读者从感官到心灵的互动过程。因此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 以材质创新的探索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将本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形态——生态理念和人性化设计——作为要求加入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以创新材质为载体, 以书装形式为表现, 落实到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中去。以材质创新的手制书制作项目为依托, 使学生在项目的完成中自主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不是唯技术、唯工艺地去认识和使用材质, 而是站在“天人共生”的立场去认识、选择和利用材质和工艺, 形成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在创新中获得设计者的存在感。在此过程中要融入对工艺和材料的实训教学, 使其专业素质更加立体和更有深度。

四、结语

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传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在设计发展历程中, 书籍自设计萌芽阶段起就一直扮演着设计对象与设计 (设计成果、设计理念) 载体的双重角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之书籍装帧艺术性与文化性并存的双重属性, 在西方的设计教育体系中, 书籍装帧设计一直被高度重视, 也被作为检验一个设计师设计水平的试金石。自现代设计起源——工艺美术运动时期, 就有很多设计大师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以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予以呈现 (如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之一威廉·莫里斯) 。基于其特殊的属性, 书籍装饰设计教堂正是在课程中提高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水平的良好契机。目前根据知网中的文献搜索情况来看, 将本原文化导入书籍装帧设计教学还是一个空白。通过此教学创新得出的实践经验将十分具有创新价值, 笔者也将认真进行此方面的探索与总结。

摘要:将本原文化导入书籍装帧教学, 就是从源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吸收与应用, 停止对西方设计的盲目模仿;强调设计的环保性;强调“以人为本”, 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将本原文化导入书籍装帧课程, 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社会网络相关书籍推荐 篇2

综述

凯文·凯利的《失控》。 KK说:“大家似乎都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却对我们即将进入什么季节不感兴趣。”如果你只是想赚钱,你可以不读此书;如果你想建立不朽的事业,一定要认真读《失控》。虽然此书因为涉猎太多领域,对大多数人而言有点难懂,但想把握未来者必读。

《科学》杂志编辑菲利普·鲍尔著《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英文原名是Critical Mass,直译为临界质量,在复杂性科学中指临界数量。当个体数量达到临界点后,群体行为不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加总,而具有更高级的秩序和行为规律,被称为涌现。此书是对群体行为科学的系统而完整的介绍。

社会心理

托马斯·布拉斯著《电醒人心—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米氏设计了权威服从实验,证明那些无法言传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对我们行为产生的影响远远超预期。那些对自我角色毫无异议的普通人,会成为可怕的破坏性行为的媒介。他也是六度理论、城市心理学和西哈诺现象的提出者。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的《社交商》。此书是对大量的认知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得出的系统性结论,揭示了人这种社会动物的“运行规律”。社交商的高低比情商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部落文化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教授的《你需要多少朋友》。大名鼎鼎的邓巴数——能保证内部充分有效沟通的人类群体最大不超过150人——即是此人的研究成果。本书是对这方面研究的全面描述,包括:社交需求塑造了我们超大的脑,因此可以说,社交创造了人本身;女性是社会关系的主要维系者,天生对社会关系敏感……

史蒂文·约翰逊的《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看电视和玩游戏一直被诟病为浪费时间。而约翰逊告诉我们,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垃圾”文化其实正使人类变得更聪明。

理解用户

马丁·林斯特龙的《买》。以最新脑科学研究手段,研究用户消费行为背后无法表达的心理活动,推翻了大量我们在产品和市场上的偏见,是对传统营销理念的颠覆。“我们的非理性思维、传统之中的文化偏见、教育经历,以及其他许多潜意识的因素,形成了一种强大却隐蔽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决定”。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盖瑞·马库斯的《乱乱脑》。大脑并不是一个被优雅地设计出来的完美器官,而是各种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叠加,以求能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产品—Kluge。进化的目的不是使我们达到完美,而是在有限资源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理解我们的缺点,理解进化的法则,都是理解我们自己!

商业策略

杰弗里·摩尔著《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Chasm)。此书是高科技营销领域的圣经,科技创业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作者提出了“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阐释了创新性产品的最大挑战—必须跨越向大众市场过渡时的鸿沟,揭示了创新者的两难处境:让用户以最小的行为改变接受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

执行力建设相关书籍 篇3

1.作者:西迪 等 刘祥亚 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1《执行》中文版的推出标志着本书自发行以来第12种外文版本的问世。仅在美国,本书的销量就高达300000本之多,它受到了广泛地赞誉,并被列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实现目标……对于任何一位企业领导者来说,他的真正任务应该是领导人员、战略、运营这三大流程,而非单单制定所谓的“远景目标”,然后把实现目标的任务放手交给他人。在书中,博西迪和查兰告诉了我们企业的领导者深入参与企业运营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企业内部关于人员、战略和运营的对话是如此重要。

“一位伟大的实践者和一名出色的理论家共同讲述的,关于如何将战略转化为企业运营实践的商业故事”——杰克韦尔奇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如果你已经是一名CEO,并希望保住这份工作,我都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迈克·戴尔

2.赢在执行——时代光华培训大师系列

作者:余世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4本书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对执行的全新演绎。作者积30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与多年国内咨询、培训经验,一针见血地指明中国企业执行力不佳的症结所在,并系统而鲜明地提出了提升个人执行力与组织执行力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各级管理者如何规避“执行的七大陷阱”与执行力扭曲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提示。

透过本书,余世维博士向我们传递他的理念与热情:决战商场,赢在执行!高效执行,中国人也能做到!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完全以通俗的言词和案例写成,为各类企业和其他组织提升执行力提供了一本人人皆可学、人人有收获的实用培训教程。

3.一切皆可能——提升执行力5大利器

作者:谭晓珊

中国民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1“一切皆可能!”是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的致胜信条和领导格言,也是GE公司持续胜利的行动纲领及“执行文化”的核心体现;是所有成功者颠覆“不可能”论调的有利武器,亦是每个人完成任务、实现梦想、登上事业高峰的信心保证!只要坚守“一切皆可能’的信念,任何困难都会给人让路,所有阻力均会变为

成功的助力,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向你靠近,成功更会张开臂膀拥胞你!本书精髓思想:

成功的关键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看见可能;在别人怠惰放弃时,仍坚持不懈;在别人知难而退时,勇往直前,在眼前没有光明和希望时,仍奋力拼搏。

虽然许多事情不可能尽在我们的掌握和控制中,但我们能够控制自己怎样去应付这些事情和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要困扰于问题中,而要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以全新的眼光和态度去审视问题、去寻找答案,你就能更加有效地处理任何让你烦恼和头疼的事。

4.真正的执行—一箭洞穿执行力 作者:姜汝祥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1继畅销书《差距》之后,姜汝祥博士的新书《真正的执行》终于在距离2005年还有不到2个月的日子里出版了!

中国最昂贵的“执行教材”说这本书很“贵”,是因为投入很高。

首先是姜汝祥多年深厚的积累。姜汝祥是国内知名的企业战略专家,在管理界又被誉为“中国执行第一人”。他是北京大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在摩托罗拉做过高级战略经理,曾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经理培训中心副主任。2001年创办锡恩公司后,仅一年,就凭借管理咨询实践荣获中华海外归国十大创业人物,他现在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在央视《对话》节目中他与张瑞敏、柳传志切磋管理,他的《差距》受到王石、李东生、梁庆德的高度赞誉。这本《真正的执行》正是凝聚了姜汝祥多年的心血及丰富的实践经历而成。

5.精细化管理II:执行力升级计划 作者:温德诚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5本书有七个主要的观点,是值得读者看的。1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精细化管理的方法论体系。从各工作单元之间链接协会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整体的结构效率及计算公式。指出各环节衔接不佳,所造成的结构效率下降具有放大效应。从中国农耕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执行打折扣,个人与组织不合作的历史根源。指出西欧人在中世纪一直是过着集体生活,基督教、庄园制度、基尔特、村庄政权组织,训练了西欧人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缺乏集体生活的训练,因而缺乏合作的基因。4 分析并提出了执行力的半衰规律。一针见血地指出:执行不力,责任在上司;执行不到位,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执行打折扣,说到底是控制无力。提出了可操作的促进执行的思路和三大环节。将管理者、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使执行的机理清晰明白。

精细化管理III:操作、..精细化管理:精细化..丰田商学院:精细管..精细化管理

6.卓越执行: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

中国企业的执行问题

作者:彭志强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在实践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卓越执行》带来了中国企业有效提升组织执行力的实用、系统的方法;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做,充分保障执行到位。

本书深刻剖析了中国企业、中国经理和员工缺乏执行力的根源,全面论述了组织的执行体系。书中着重系统地分析组织执行力,而不是个人执行力。从执行是什么、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到构建一个执行体系、再次强化执行力的方法、为中国本土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执行的执行体系。

7.战略执行: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和实践 作者:宝利嘉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毋庸赘言,战略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一项符合逻辑且具适应性的战略本身通常无所谓对错和优劣,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具备执行战略的能力。《财富》杂志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情况下,估计为百分之七十,问题并不是因为战略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战略执行得不好。”所以,相对于战略的品质而言,战略执行才是企业决胜的关键。没有有力的执行,再好的战略构想也可能是纸上谈兵!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它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大层面的绩效测评,将抽象的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从而大大提升战略的执行能力和绩效表现

本书堪称哈佛畅销书《平衡计分卡》的“中国本土版”,它详细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和实践过程,旨在提供一套完整且有效的管理架构,以促进企业战略的执行。书中还阐述了多种具体执行工具,如“战略地图”、“战略反馈”等,使管理者能明确而清晰地沟通各项战略,并将之展开、执行、衡量与修正,最终创造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8.执行在中层

作者:汉尼伯格(Haneberg L.)石晓军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1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和变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因素不在于高级管理者,而在于一批具有变革才能的中层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中层管理者不同于一般员工,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有

员工,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成败。

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中层管理者如何才能变得卓越,并且一直保持卓越: 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目标,拥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 如何与上下级和其他经理进行必要的沟通、协调工作? 如何保证目前的运营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面对诸如“减少管理成本”与“减少业绩突出员工的跳槽率”之类的矛盾目标时应怎么办?

9.中层执行力训练——时代光华培训

作者:张锡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2张锡民,著名实战派管理专家、培训讲师,2004年被评为“中国金牌管理咨询师”。

“我的员工太缺乏战斗力”——太多的企业老总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何塑造员工执行力,让您的部属成为一群狮子和豹子?本书作为员工能力训练手册,从职业理念、目标计划、沟通协作、时间效率、创造性思维等五个方面帮助员工提升执行能力,并结合全球成功企业的经典案例,为企业培训员工执行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与系统的培训教材。

10.采纳:全球执行力实战领域的最新成果 作者:伊恩·格慈 理查德·帕克 杜豪 鲍准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结果=措施X采纳率的平方

文化人类学相关书籍 篇4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万能钥匙》的书籍,这本书是讲创业立志的,由于内容比较丰富且值得推敲,所以我并没有急于将它看完,而是每天看一点,每天学习一点创业所要掌握的技巧,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成功之前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无疑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这些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人以后少走一些弯路。之前也读过不少关于创新创业的书籍,但有好多都如出一辙,并没有给我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我也很庆幸自己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希望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让我能少走一些弯路,也就足够了。

既然已经读完了,那肯定是有好多感想的,下面就简单谈谈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写得很有条理,会让人有把它读完的冲动,事实也证明读起来也确实不是很费力,而且有越看越有劲的感觉。读完之后发现《万能钥匙》这本书主要在强调自我精神力量的强大,第一章就讲了要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书里讲到“一切力量皆来自于内在世界,而且绝对在你的掌控之下。它来自于准确的认知,来自于准确的原则的主动践履。发现自己,运用自己,改选自己,乃是实现任何目标的不二法门。”每个人都有足够强大的精神能量去获得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成功了,特别成功的人士寥寥无几,人与人之间何以会有如此差距呢?为什么有的人能毫不费力地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有人却要付出百倍的艰辛,还有一些人则一败涂地?原因必定不在于人的体魄,否则,那些伟人们一定就是体格最健壮的人了。差异必定是精神上的。创造力全在于人的内心,人的心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惟一差异。在人生旅途中,正是心智,使我们能超越环境、战胜困难。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思想的创造力,就可以看出它的惊人功效。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勤奋和专注,这样的效果也不会有。没错,精神能量的强大远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它能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具有想象力,创新力自然而然装备在我们身上了。你无需去获取这种力量,你已经拥有它。但是,你应该去了解它,去运用它,去掌握它,去把它注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样,你就能够勇往直前,征服面前的整个世界。日复一日,当你慨然前行,当你动力倍增,当激情的火焰热烈燃烧,梦想的蓝图渐次清晰,内心的感悟与日俱增,那时,你将会认识到,世界绝非一堆没有生气的木石,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世界是人类跳动的心房,是生命,是美。显而易见,感悟是必须的,它与上述一切共同发生作用,而那些深入领悟的人,将被新的光芒所照亮,充满崭新的力量,从而每一天都将获得更大的力量与自信。你将认识到,你的希望,你的梦想,都会变成现实。生命的意义,也比以往更深刻、更丰富、更清晰。而这种精神能量并不是说像一些宗教信仰一样成为替代品或曲解的产物;与催眠术、魔术或任何让人迷醉一时的骗术毫不相干,更不会像它们那样误导人们,以为“无须耕耘,就可收获。” 显然我们应该足够清醒地去认识这种精神能量,它确实是极具创造力的,它使你有能力为自己而创造,而不是从别人的身上巧取豪夺,大自然向来不屑此举,大自然让原先只有一片草叶的地方生长出一对叶片,精神力量之于人类,也是如此。

这本书分成了二十四个章节来讲述,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讲出来,会略带一点贬义的色彩,人家可能会感觉你很孤傲,会认为你眼高手低,不脚踏实地。确实这句话不适合在公共场合讲出来,因为这句话是讲给我们自己听的话,或者说是我们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罢了。如果你能经常不断地使用它,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你想起它,就重复一遍,持续这样做下去,直到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每一次你重复这句话,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句话中的“我”是谁,是什么,试着去理解“自我”属性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大胆想象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说从一开始就妄自菲薄,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的话,那就真的没救了,但是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到达哪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就像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我知道自己能达到的高度,我会拼尽全力,到达那里。”事实证明,他确实到达了他想要到达的地方,他也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我们大多数人想必都可以自信地说出第一句话,但第二句话显然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首先我们要下定决心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要合适,不能超出人类的极限,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办法突破人类的极限,就像你不可能让乔丹从三分线扣篮,不能让博尔特超越声速一样,但是也不可给自己定位太低,毕竟人生还是需要挑战的。定位好我们的目标以后,后面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付出,在坚定信仰的带领下,再加上不懈的努力,通往成功道路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我们才能更加顺利地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且创新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想象,然后不断尝试的过程。我们只有想象出想要达到的效果,然后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最终收获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而不是摆着随它去的心态。不管创新,还是创业,原理都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多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想必定会让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更加成功。

“如果一件事值得你去做的话,那这件事就值得去做好。”书里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也非常喜欢。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这是没错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时我们就需要选择,我们可以找出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哪件事是最值得去做的,然后根据其重要性依次去完成,我们可以不把它们全部完成,但是我们必须专注地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尽量去把这件事做好,做到完美,这是态度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培养的习惯。不说社会上的人是怎么工作的,至少在大学中我就看到许多人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不管是上课,学习,还是作业,甚至是考试,他们认为一些事做了就可以了,多做就不划算了,好像吃亏了一样,以为糊弄的是别人,其实最后糊弄了自己,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不如一开始就把这些事都做好。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专注的人,只要我做一件事,我就要做得比别人好,因为我觉得自己与别人并没有什么差距,为什么人家可以我不行呢,通过努力我甚至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的原则。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创业过程是很长的一条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意味着我们要专注地解决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件值得去做的事。集中意念经常受到误解,似乎有一种看法,认为集中意念需要的是努力去做什么,但事实正好相反。一个好的演员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他能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忘却自己的身份,而让自己与所扮演的角色完全等同起来,并用真实的表演来打动观众的心。这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意念的集中,你应该完全沉浸在你的思想中,沉迷于你所关注的主题,以至于忘却其他一切不相关的事情。如此集中意念会引发直觉的感知,以及直接的洞察力,让你能看透你所关注的事情的本质。

产品经理该阅读书籍的相关读后感 篇5

《用户体验要素》第二版

读后感:

1、用户体验并不是指产品本身是如何工作的。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

2、正确的产品形态不是由功能决定的,而是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用户体验设计解决的是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

3、转化率(conversionvate):通过转化率来衡量产品用户体验的效果,计算方式: 如:36个人浏览了网页,其中3个人注册并进行了付费。转化率=3/36=8.33%

4、用户体验开发流程中的五个层面

(1)表现层(surface):文字、图片、按钮等

(2)框架层(skeleton):按钮、控件、文本等之间的位置。

(3)结构层(structure):如何指导用户去某个页面。完事之后能去什么地方。结构层定义了导航栏上各信息的排列方式,允许用户浏览不同的分类,结构层定义了哪些类别应该出现在哪里。(4)范围层: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过程,同时能产生有价值的产品。

过程(process):当整个事情还处在假设阶段的时候,它能迫使你去考虑潜在的冲突和产品中一些粗略的点。能确定现在解决哪些事,而哪些必须要再迟一点才能解决。

产品(product):被定义的这个产品给了整个团队一个参考点,明确了这个项目中要完成的全部工作,它也提供了一门用于讨论这件事的共同的语言。定义好你的要求能保证在设计过程中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5)战略层:定义产品的目标

5、消费心态档案(psychographic profile):是用来描述用户对于这个世界,尤其是与你的产品有关的某个事物的观点和看法的心理分析方法。

6、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仔细的分析用户完成任务的精确步骤的方法。

7、用户测试(user testing):请用户来帮忙测试你的产品。

8、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

9、功能规格:

(1)乐观(be positive):用怎么做才能“防止”不好的情况发生,而不是说“不应该”做什么不好的事情。如:这个系统不允许用户购买没有风筝线的风筝。

如果用户想要买一个没有线的风筝的话,这个系统应该引导用户到风筝线页面。(2)具体(be specific):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清楚状况。

(3)避免主观的语气(avoid subjective language):使需求“保持明确”、“避免歧义”。

10、内容需求: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内容清单(content inventory)。

11、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和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都强调一个重点: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patterns)”和“顺序(sequences)”。交互设计关注于将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元素。信息架构则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的元素。

12、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用户将“交互组件如何工作”的观点称为概念模型。产品是否把某个特性处理成用户所熟悉或所拥有的某个概念。

一个令人不太熟悉的概念模型只有在用户能正确理解并诠释它的时候才能起到效果。

13、受控词典(controlled vocabulary):产品的语言应该保持一致,这种强调一致的工具就是受控词典。列出产品中所使用的词汇。

14、类词词典(thesaurus):另一种更为精细的控制词汇的方法。常用的,但未被列入该产品使用内的词汇。

15、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通过它,用户能真正接触到那些“在结构层的交互设计中”确定的“具体功能”。

16、导航设计(navigation design):提供给用户区某个地方的能力。信息架构把一个结构应用到我们设定好的“内容需求列表”之中;而导航设计则是一个用户能看到那个结构的镜头,这就表示,通过它,用户可以“在结构中自由穿行”。

17、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传达想法给用户。

佐藤可士和的《整理术》

读后感:

1、扭转负面印象,换一个角度,提取积极观点。

2、艺术指导的工作是解决对方的问题。艺术指导的原动力不是自我表现,而是根据客户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答案不在指导者的脑海中,而在客户的心里。

3、关键在于整理客户的思绪,如何将商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

4、不掌握本质,就无法创造好的结果。

5、整理信息的步骤:

(1)掌握状况:替对象进行问诊,取得关于现状的信息。(2)导入问题:以各种角度检视问题,取得问题的本质。(3)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设定必须处理的课题。

6、整理的步骤图:、整理术的三大阶段:

(1)空间整理术:从实际所处的环境开始,不通过大脑,而经由身体实际感受来进行学习。

目的:在于创造舒适的环境

有利点:彻底整理,规避风险

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整理成效

具体应用:1)公文包的整理:“是否真的需要该物品”。思考自己公文包内带的东西的必要性,如果不带,急需时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舍弃”,帮助自己更好的整理顺序。

“舍弃”的办法:将物品一字排开(根据需要排列优先级)、设定优先排序(诀窍:彻底比较功能类似的物品)、舍弃无用之物

2)创造最佳的办公环境:一旦决定物品的摆放位置,就变得容易掌握;举棋不定时,请比较功能类似的物品。

重点:不能让物品侵入其他空间,必须将总量限制在固定位置的范围内,一旦超量,就重新检视、整理,随时保持能够收纳于固定位置的分量。(2)信息整理术:掌握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索本质的方法是退一步观察;抛开自以为是,视野更加开阔;改变想法,缺点也能变成优点;混乱不清的状况下,难以找出强有力的观点(3)思考整理术:整理人类思绪

将思绪信息化;用自己的话整理出对方的思路,然后反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意识化”(自由联想)向自己提问,进行假设和回答。

《决策与判断》——换位思考

读后感:

1、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人们会选择性地去感知那些他们所期望和愿意看到的事物。

2、人们的知觉会受到已有的信念和预期的强烈影响。

3、人们常说,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而且具有误导性。因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每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同的。

4、敌意媒体效应:选择性知觉可能会导致每一党派的人都认为,大众媒体就某一事件的报道是偏向于其对立党派的。

5、知觉的本质就是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很值得停下来想一想并问自己一些关键的问题: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 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是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我是否与那些和我有着不同预期、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6、改变事物最初发展的动机,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货。(犹太人用金钱奖励那些年轻人,年轻人最开始的动机是将犹太人从这条街道上赶走。然而犹太人巧妙的应用了金钱鼓励的方式,将年轻人的动机转变为奉承,当不给钱时,年轻人的心理上开始出现不协调,所以后来就不再去犹太人门口叫嚷了,但是这恰巧满足了犹太人的动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1、中国的立国规矩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的一种不得已或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2、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现在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一个家。

《怪诞行为学》——产品市场与用户行为必读

读后感:

1、“诱饵”效应——相对论

人们在做选择时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比较完之后会选择那个有参照物中还不错的。如:某书电子版

59元

印刷版

125元

印刷版+电子版

125元 人们普遍会选择印刷版+电子版。

2、瞄(参照物)瞄具有持续效应

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决定起很重要的影响。如:你第一次看到电视是2000元

只要以后你购买电视,就会潜移默化的以2000元作为“瞄”,来衡量你预想或将购买电视的价格。

3、羊群效应

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

4、任意的一致

一旦做出首次的决定,以后的决定就会以一种似乎合乎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紧随而来。

5、免费的巨大吸引力

6、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各自主导作用

7、预期对人行为的影响

《引爆点》——产品市场与运营推广 《长尾理论》——产品市场 《魔鬼经济学》——产品市场 《影响力》——产品市场

《用户体验的要素》——你们都懂的 《就这么简单》——用户体验科普 《Don’t make me think》

《锦绣蓝图》——怎样规划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站 《Web信息架构》——Web信息架构必读 《创造突破性产品》——PM启蒙读物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师》——UI设计必读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培养同理心 《简单法则》——设计思想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情商 《演说之禅》——气场与感染力 《启示录》——团队

《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移动交互入门 《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移动产品入门 《Tapworthy(触动人心)》——IOS设计 《App Savvy》

《Mobile Design Pattern Gallery》 《简约至上》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苏杰 《结网》——王坚

《产品经理手册》——哥乔斯 《失控》 《学会提问》

《精益求精–卓越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管理》 《项目管理之美》:偏重于项目管理 《掌握需求过程》:偏重于需求挖掘

《流程管理》 :偏重于项目型团队产品经理 《网站设计解构》:偏重于 web 产品经理 《瞬间之美》 :同上

《GUI 设计禁忌》 :偏重于客户端产品经理

《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偏重于客户端产品经理 《用户体验度量》:有一定用户群产品的产品经理可以看

《胜于言传:网站内容制胜宝典》:资讯类网站产品经理最好看一看 《Web导航设计》:偏重Web 《赢在用户》 《重来》 《湿营销》 《世界是平的》 《三双鞋》

《故事的领导力》 《人月神话》 《情感化设计》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社会心理学》 《用户体验面面观》 《浪潮之巅》 《定位》

《交互设计之路》 《统计数字会撒谎》 《餐巾纸的背面》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轻公司》

《别做正常的傻瓜》 《大脑使用说明书》 《美第奇效应》 《罗伯特议事规则》 《博弈论的诡计》 《麦肯锡方法》 《情感化设计》 《水平营销》 《设计心理学》 《万历十五年》 《公司进化论》 《黑天鹅》 《沸腾十五年》 《金字塔原理》 《思考的技术》 《黑客与画家》 《交互设计四策略》 《怎样卖龙虾》 《啤酒与尿布》 《口碑》

《点击的奥秘——运用说服心理术提升在线影响力》 《微管理——给你一个技术团队,你该怎么管》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 《小强升职记》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品质 篇6

一、我国书籍装帧设计领域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脑设计软件的广泛运用和传播, 人们逐渐地改变了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 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展现形式和宽裕的自由空间。但是,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设计中繁缛的、一味追求特效的泛滥:孱弱、庸俗的金属字、合层图片、大量拼音式的英文、甚至有的书籍为了追求表面的讲究而采用的一些“奢侈”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等, 致使书籍装帧设计的欣赏性、整体性、个性化严重不足, 甚至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大大浪费。运用一些特技辅以新式的印刷效果, 虽然是技术的一种提高, 但无节制地使用, 书籍内容与表面装饰的严重脱节, 务必会造成书装设计的有形无神和文化内涵的缺乏。尤其在对国外装帧艺术设计形式的学习和借鉴上, 一味的借鉴使用而忽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必会造成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品位的降低和人文关怀的缺乏。如何研究和挖掘我国的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 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 形成自己独具的文化品质, 应是当前我们考虑的关键问题。

二、当前书籍装帧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互生共长的时代, 东西方都努力在对方的文化中寻找互补有益的因素。技术的进步、媒体业的兴盛及互联网的发展, 全球资讯共享, 使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形式和观念都相互影响着。各国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因各自的民族传统和现代生活的差异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瑞士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是严谨、清新, 版面设计占主导地位, 具有强烈的时尚感和现代感;德国书籍装帧设计显示着它精致、严谨的特点;而美国的设计特点则是色彩亮丽、明快, 富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而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 融合本民族的特色, 新颖、活泼、精致、含蓄, 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

总之, 随着各国之间频繁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 艺术设计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 设计的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艺术创作上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缺乏民族性的设计终将会失去其生动性和多元性, 不论东方或西方,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 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民族特性, 是关系到这种艺术的独特性、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放眼开来,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 我们要看到我国自身设计方面的优秀文化品质, 既要继承、发展本民族的优势和特色, 又要向世界努力学习, 吸收各国的特色和风格并为我所用, 使我们的书籍装帧设计既具民族特色又具有多样性风格。

三、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品质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有着优秀的文化品质, 尤其在传统书籍设计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 如书卷的竖排版式、线装的书脊以及柔软宣纸的油墨味道等等, 所洋溢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1. 形的表现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 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我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积淀了大量的传统艺术, 如书法、中国画、脸谱、吉祥图案等等, 都是我国艺术领域的瑰宝。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中的有益成分, 丰富自身的设计内涵,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如书法艺术, 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 停顿、连断、交叉、呼应甚至浓、淡、干、湿、焦等墨色特点, 虚实相间的章法, 都可以通过在有限的平面空间中, 体现出气韵生动, 意味深长的形式美。在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书籍装祯形式中, 书法即是书名, 又是图形, 表现形式虽然遵循着一定的审美法则, 又存在着千变万化。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表现语言形式,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我们完全可以融入主观个人对图书的把握和理解, 在字体设计上选择“清描淡写、祥和舒缓”的意味, 或者“焦墨四溅、龙飞凤舞”的粗笔大墨, 发掘出更深层面的创意, 体现出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性和创造性。

脸谱艺术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形式之一, 其通过平面布局, 色彩勾勒, 塑造出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 借用演员的脸面, 巧妙地表现出各种人物的或忠、或奸、或柔、或刚的个性。书籍装帧设计也可利用脸谱的变化多样, 风格特点, 为书籍的内容服务, 用独特的艺术语汇去渲染书籍内容气氛。另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一些富有寓意的“寿星、葫芦、松鹤、梅花、鲤鱼、元宝、灵芝”等吉祥图案, 也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设计要素丰富书籍装帧设计形式, 达到主题与内容的互相映衬, 这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的体现, 也能有效地渲染特殊的文化氛围, 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2. 神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观点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 不重“写实”重“传神”, 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画论很早就提出的观点, 它阐述了形与神辨证统一的互补关系。“形”是指事物的外貌, 是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神”体现事物的内涵, 揭示了事物内在本质, 是象征的、抽象的、隐含的。我国传统艺术讲究意在笔先, 诗情画意, 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随着现代设计意识的不断提高, 以形写神的传统绘画论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理论和实践中也应得到广泛借鉴和应用。形式构成中的点、线、面、色彩、图片等因素与丰富易懂的信息, 通过新颖独创的构思, 成为形神兼备美的视觉传达空间。

3. 意的表现

“意”即“意气、气韵”, 注重对书籍装帧的气韵感悟。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注重写意和主观表现, 强调主观对客观物体的感受, 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对“气韵”的感悟。在艺术创作中, 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构图上的“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似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 都是超越于形色上的气韵体现。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说“山欲高, 尽出之则不高, 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 尽出之则不远, 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即是主张要有露有藏, 通过有意隐藏一些东西来增加艺术的表现力。

“无画处自有妙境”, 追求的就是意境的灵性, 于虚空中显示出的流动性。因此, 今天对意的表现和气韵的追求, 应该贯注在封面、环衬、扉页、内文、封底、甚至腰封的每一个细微空间。

总结

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 不但凝聚着设计师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 体现着对现代艺术美的追求, 也是设计师作为个体的理念、意念、情感、文化和对形式理解的体现。所以,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品质的渗透, 需要设计师汲取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理性的思辨能力、开阔的眼界和能包容异文化的宽广胸怀, 这样才能通过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将有益的信息分解、梳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元素, 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没有艺术个性的书籍装帧设计不是好设计。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要想走向世界, 既需要有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眼光, 更要有世界的、时代的文化眼光, 既要继承、发扬并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 也要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纳。只有在不断学习西方新的设计法则的同时, 发挥我国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 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

摘要:不同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和不同的历史经历,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审美风格。书籍装帧设计也一样, 因不同的民族传统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而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之林中树立自己的形象, 就需要在学习西方新的设计法则的同时, 汲取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 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书籍装祯,文化品质,民族性,独特性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2].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3].成朝晖.平面港之书籍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

[4].吕敬人, 从装帧到BOOK DESIGN,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6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篇7

关键词:书籍;装帧;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95-1一、 书籍装帧设计的源流与特征

(一) 书籍装帧设计的源流

从岩洞笔画到简牍卷轴再到后来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兴起。书籍是世界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资源,也是艺术文化殿堂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令人惊叹。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相关的书籍装帧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书籍装帧是对书籍的函套、护封、封面、扉页、正文、插图等多个部分的设计与制作。它与书籍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书籍的思想风格、文化品味。书籍装帧不是简单的封面设计,书作为一种文字图画的载体是不能没有装帧的,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装帧存在。书籍装帧又称为书籍设计或者书的艺术设计,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知识的积累、传播,后来为了防止大事忘记,就发明了结绳记录的方法,用不同的绳结记录不同的事情。除此之外还用图画的方法记录,图画与绳结记录的方法相比更为具体,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纸张出现前,我们的祖先采用了各种材料记录,使用过甲骨文、青铜、丝绸和石料等,与此相应的是甲骨书、青铜书、竹书、帛书和石书等。甲骨书、青铜书等只具有书籍的功能,这些媒介过重,携带不便,还不是真正的书籍。书籍的雏形是简牍,这是书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直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书籍才开始走向大众,书籍装帧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书籍装帧与书籍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经历了简策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再到现在的精装、平装等,越来越趋向多样化。

(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特征

书籍装帧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媒介,不同的装帧设计体现不同的文化品味。传统的书籍装帧可以用“简约朴素”来阐释,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线装书,具有端正大气的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深远的美学思想,它体现了我国重视文化气息的传统。书卷气息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我们必须传承下去。

二、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

商品经济时代凸显了书籍的商品特性,书籍装帧设计也存在过分追求商业化一味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等问题。带来了书籍文化味的缺失,使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了低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我们书籍装帧设计迎来了挑战,西方设计形式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一种新奇感。精装、平装书籍产生,西方装订形式普及,大大丰富了我国书籍装帧形式。但一些设计者一味的强调书籍装帧出奇,甚至不惜与内容脱节,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只是瞬间效应,不能带来长久的文化影响力。商品经济时代,图书市场也要有经济效益,书籍装帧设计考虑书籍的广告性与市场性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但书籍装帧设计不能脱离图书市场的内涵,消费者最终是要从书中得到文化享受的,而不是视觉上的刺激。书籍是一种文化,它通过与世界各领域的交流,拓展人们的视野,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因此要倡导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书籍才会有真正的市场。

三、 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

(一) 书籍装帧设计要素中的文化内涵

书籍装帧设计包括图形、色彩、文字等要素,这三大要素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设计者要把握书籍的内容精髓,结合其题材、风格等,将文字、图形完美的结合起来,凸显书籍的文化意蕴。图形设计中,点、线、面构成与书籍内容密切相关,能表现不同书籍的特点,如科技读物要严谨、少儿读物要活泼等,如果忽视书籍内容,过分夸张,把视觉效果突出的图形强加于不适宜的书籍,就会使书籍失去原有的内涵与价值。色彩是书籍装帧设计的语言,能产生出不同的心里效应,书籍装帧色彩必须与书籍主题相一致,并结合阅读对象的文化层次等,体现书籍的文化品味。文字本身的造型也具有视觉效果,能直观的传达书籍的文化内涵。书籍装帧中文字设计要符合规范要求,合适的字体与编排设计能体现文化气质的韵律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二) 书籍装帧设计内容中的文化内涵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封面、插图、扉页是形象化的语言,是书籍装帧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三种,能将材质、色彩、工艺行成好的搭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封面是书籍的门面工程,反映着书籍的风格,直接影响人们对书籍的印象。封面设计不能一味的追求广告效应,要凸显浓厚的文化意境。扉页是书籍的屏风,要提高书籍的文化层次,扉页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扉页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扉页设计可以采用高质量的质材,使扉页与书籍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书籍的文化意味。插图是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既要结合书籍内容,又要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地位,插图与一般的海报不同,要与书籍内容密切相关,加深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霍焱.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1).

[2]钟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09,(05).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的春运感言下一篇: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