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本人的优质课上完了,心中有不少的感受,现在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谈谈这堂优质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紧紧围绕“风雪”,抓住“风雪”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本文的思想意义,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到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提高欣赏古典小说的能力。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故本人在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我校大面积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二、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过程中得以渗透。在理解“风雪”在文中主要作用过程中,结合人物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林冲这个人物在妥协中挣扎,在挣扎中最终走向反抗的飞跃,学生明白了“风雪”与“火”是对林冲人性的一次极大的考验,知道了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及人要在逆境中抗争才能有出路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三、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在知识方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应该说,我在这堂课里做到了,学生基本上都动手了,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且举手回答,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要使用恰当,有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常见的,还是新颖的,只要能有课堂效益,就是好方法。虽然是优质课,但我认为不能靠靠搞花架子,那样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而我没有去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本,理解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环。脱离教材的研读而进行空泛的延伸与拓展讨论,实际上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看似热闹,似乎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常常是议无定论,议而不决,模糊了学生的认识,谈化了对课文的研读,反而助长了夸夸其谈的浮夸风气。而我只是设计了一些具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决。当然要做好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一定会提高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
常听语文老师感慨“语文教师太难当,语文最难教”。上完优质课后,这种感受更加深了。在本次教学的的实践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本人在执教过程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还欠佳,表现有三: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风雪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理解较浅显,我担心学生不能说到位而又影响时间,有些问题教师说得过多;二是最后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也没有时间完成,只能匆匆展示出题目来,把他临时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的完整性;三是课件的使用与制作在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出现了漏字的现象,幻灯片的展示时间也过快,学生跟不上速度,就是部分老师也没看到就一闪而过了。
二、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问题主要在我的身上,由于自己的引导没做到深入浅出,学生要回答完整有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篇课文中,品味“风雪描写在文中作用”这一环节因为是重点部分,也是难点所在,我原计划,先采用学生讨论,以达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然后再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准备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但是在实际进行时,由于上一环节比计划超出了6分钟,我当时很担心在这一环节用时不够,便草率地包办了很多。在学生发言有啰嗦或偏离题意时,表现出坚持自己意见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
从学情考察来看,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主要存在几个方面:1.背景陌生。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 “批文入情”、“知人论世”的阅读原则要求读者必须熟知作品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志趣等。2.言语障碍。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习惯和现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许多词语的意思古今差别极大, 存在着通假、异体、活用等诸多语言现象,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的不便。3.心理排斥。由于以上两种原因, 当代学生热衷于相对易懂的现代白话文, 排斥“枯燥费解”的文言文, 造成学习动机缺乏。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如何突破呢?
一、动机驱动
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学习文言文, 但这并不能深度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从文化认知、继承和运用的角度去看待文言文,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言文的巨大魅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1.写作驱动。“学生腔”的作品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 其肤浅和做作令阅卷老师心生厌烦, 而熟知文言遣词造句之法、轻车熟路地引用文言名句、故事等, 或仿写, 或化用, 则能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考生模仿《三国演义》写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古文的典型例子, 坊间仿写的时评杂文《史记·××列传》等, 让学生真实感受古文的魅力, 这在高中低年级尤为重要。
2.故事驱动。每一个文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 折射出人生的意义, 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教师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 将作家曲折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推荐给学生, 或者搭建交流平台, 能够使他们增强阅读的兴趣, 发挥“爱屋及乌”的心理连锁效应。
二、自主疏通
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首先是要带领学生突破文意疏通的瓶颈, 但如果采取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既枯燥无味, 又不能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而言都不公平, 自然也削弱了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反对逐字逐句讲解, 主张“零敲碎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以前教授《报任安书》时, 也采用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不仅我自己感觉口干舌燥、疲倦不堪, 而且学生亦步亦趋、跟着盲动, 对于仍然困惑不解的地方来不及探究, 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后来, 我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主疏通, 捕捉重要词汇, 探究、求证难词难句的理解, 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这样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地掌握关注点, 而且教师也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只需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的古今异义、通假、活用、一词多义以及重要句式等现象, 以逸待劳, 两全其美。
三、资源支持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掌握的资源有限, 教师就应当留足够的时间来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 为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身世、作品思想等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教授《报任安书》时, 我甄选了一套资料, 散发给学生供其选择阅读。这些资源包括:司马迁传记 (简缩本) ;《史记》的前世今生;《报任安书·典故集锦》 (钟子期与伯牙、许由和伯夷、汉武帝东巡泰山、商鞅列传译本、李凌之死、西伯受拘等;宫刑、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等) ;《报任安书》的研究文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搜集到的资源, 自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 学生借助这些资源能够破解他们在阅读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 了解了作品的背景, 能够更好地深入司马迁的灵魂世界, 探察《报任安书》一文所传达出的对人生、时事的理解及态度, 体悟作者溢满胸腔的悲愤和立志著述的悲壮, 这样学生就会将本文的学习上升到濡染文化、反省生命的高度上。
四、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受到关注, 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这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同样重要, 有利于执教者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避免灌输式的讲解所带来的食而不化的弊端。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疏通文言文的文意, 就直接进入文本含义的学习, 这难免有不顾客观学情而揠苗助长之嫌了, 自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梳理文言词语、句式, 一方面督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一方面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 提出交流的问题 (预设问题在课前已下发给学生, 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 , 引导探究, 这样就会带领学生逐步抵近文本内核。比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你是否赞赏司马迁的生死观, 为什么?此文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三个问题从背景、观点到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此文最闪亮之处, 也就是说在突破了言语瓶颈后, 带领学生抵近高难度的文学鉴赏。
无论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有多大, 只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多管齐下, 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领略古文化的无限美景,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阅读教材的基本单位
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文选型”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材是由“课文”(选文)和依附于课文的“引导文字”(思考题、练习题、提示、注释)两部分组成的。教学中教师以单篇课文为基本教材单位,设课时、定目标、设计教学,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却无视这一规律,将课文思考题编得远离课文,不利于学生学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为表现编辑新意,过分强调单元综合,其实单元综合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价值。
原形阅读理论认为,“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阅读教学要培养的诸多能力,如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必须附托在课文阅读上,离开了对课文的认真阅读,所谓“单元综合”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相同课文进行对比,看一看两书编者的安排有何不同。
例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它在苏教版中的位置是必修一的第一篇。我们看到,课文印在课本的第4页上,在课文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张图片,内容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法手迹,下一页便是另外一首诗歌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在哪里?一直要到课本的第10页,才出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思考题:“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关于该诗的意象手法与结构特点方面的学习内容,则丝毫未涉及。
《沁园春·长沙》在人教版中的位置也是必修一的第一篇,而紧跟课文的有“研讨与练习”三道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人教版课本的这三题“研讨与练习”就切实抓住了该诗在意象、结构、情感方面的学习要点,不空浮,是把该课文当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来对待了。
例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很经典的传统课文。它在苏教版课本中编在了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直到与课文相隔4页处才出现一个相关的思考题:“朗读《荷塘月色》,想一想,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在人教版中,紧跟在《荷塘月色》课文后面就有三个“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这三道思考题是按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过程编写的。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教版课本的编者没有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紧跟着配备必要的思考与练习题,而是在一个专题的几篇课文后面才安排一组单元思考练习题。这样的安排有违“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这一阅读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削弱了单元练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人教版处理得比较好,人教版课本在每篇课文后面设置几个与课文语言、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联系紧密的思考题,能有效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单元综合练习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练习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否尊重阅读“主体”的认知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既是一个认识者,又是一个发展者。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地位,合理制定、有效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堂堂语文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加油站,而一道道课后练习题则应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层层台阶。
单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引,要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重点写作方法建立清晰印象,这些按原形阅读理论不宜跳过的阅读思维过程,往往被苏教版课本的编者忽略了。而人教版新教材就十分重视这些阅读思维过程的引导。
先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内容见上文)。苏教版的编者将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背诵等多项要求,笼而统之地放在一个题目中,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编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一首诗歌、理解一首诗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语文课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引导。最好的帮助就是以一个个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搭起一层层台阶,引导其一步步走上去,一步步得到提高。
再看人教版中该课的练习题,就体现出一定的阶梯性。第一题是针对词这一特殊的文体提出的背诵要求。第二题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正确把握词人的情感。第三题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去认识伟人毛泽东的诗人、书法家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这三个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阅读认知的规律。
再以《荷塘月色》为例。苏教版先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再问“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问法。而人教版课本的第一题则是先问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色,后问“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以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通感、动词的表达效果和叠音词的使用这三个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三题拓展到对朱自清散文特色的讨论。人教版课本这三道“研讨与练习”题的设置,既遵循了阅读理解由浅入深的规律,又紧贴散文的表现规律和语言特色,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认识主体”与“发展主体”的尊重。
第三个问题:文言文阅读首先抓什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册课本中,共收入文言文22篇。在这些课文中,文言字词语法知识中的通假字现象、意动和使动用法、被动句现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已较多出现,应该在必修三至五的文言课文后面配备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讲授,以便于学生按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规律及时理解文言现象。现在,苏教版课本将这些最基本的文言知识移到选修课程《<史记>选读》中去教授,这是不妥当的。从理论上讲,按新课程标准,理科班学生可以不选修《<史记>选读》,但是上述基本的文言字词与语法知识却是必须掌握的,并且也是语文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必修的五册课本中去讲授与学习。
“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指出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释读能力,认为让学生弄懂、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常用实词,是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素的高效率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是一条“一举两得”的词汇学习途径。我们看到苏教版文言文后的练习设置明显忽视了这一点。就拿必修一里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课文《劝学》和《师说》来说,这两篇文章在文言字词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典范性,编者却不编设这方面的练习,而是直接进入思想内容的“问题探讨”,要求学生探究“《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直到与课文相隔5页的地方才出现背诵要求和关注“一词多义”现象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引导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原形阅读理论强调指出:以原形阅读理论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教学,“排除语言障碍,实现顺畅阅读”应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做到了这一步,文质俱佳的课文才会对学生头脑中的语文转换生成系统发生影响,促进其文言阅读能力的发展。“释读”这一步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需要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排难”。[1]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言课文后面,应该配备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练习,先要重视一步步提高学生文言阅读中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再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章中古人深刻的思想、严谨的表达以及精妙的构思。教材应遵循当今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配备课后练习,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才最有利。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批准号:B-a/2006/02/064。)
注释:
[1]徐忠宪.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状态——关于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指印》(丹齐克)、《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即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写一些读书笔记、札记、感想、翻译、改写,等等,强调读与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交往日趋丰富多样,传媒手段日趋先进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前几册分别训练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本册学习“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3.用好《语文读本》,培养自学能力。
这套教材还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作为扩展阅读的《语文读本》。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另外,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特别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就是说,每学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50万字。教师也要注意加强指导。4.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整套教材写作教学的一个阶段,本册写作教学的几个专题,注意与前几册写作教学的衔接。我们认为,尽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但给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还是必要的。其中,既有所谓“规矩文”。每个专题有一点指导写作的内容,意在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增加一点理性认识,掌握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也有所谓“放胆文”,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借鉴和吸收了“新概念作文”的一些做法,即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新概念作文”的主旨,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挥他们各自的写作特长,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毕竟我们的高中生将来上大学读中文的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应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为主。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2.14-2.2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边城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深刻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2.24-3.10)归去来兮辞 3 滕王阁序 3 逍遥游 2 陈情表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胜负之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 。
7、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出。
9、五步一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 。
10、长桥卧波,__________ ?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12、明星荧荧,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焚椒兰也。雷霆乍惊,__________ ;____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
13、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 ;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钉头磷磷,____________,
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_ 。
14、灭六国者,________,________。族秦者,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16、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18、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打风吹去。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24、凭谁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采莲南塘秋,__________,低头弄莲子,__________ 。(《荷塘月色》------《西州曲》)
26、无故寻愁觅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管世人诽谤。
28、富贵不知乐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五》填空
1、盈盈荷瓣风前落,。
2、一骑红尘妃子笑,。
3,形影相吊。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6、,死当结草。以闻。
7
8、恨相见得迟,。柳丝长玉骢难系,。马儿的`行, 。
9、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夕阳古道无人语, 。
10、四围山色中,,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1、人固有一死, ,,用之所趋异也。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13、《诗》三百篇, 。
1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15、,,是以见放。
16、,。
17、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18、安能以身之察察,?
19、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20、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2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2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4、野马也,尘埃也,。
2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
27、若夫乘天地之正,,乎待哉?
指导依据:在高中英语学习中, 词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语言学家认为, “各种语言学习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学习词汇的活动, 是词汇在听、说、读、写、译等形式中的练习和应用”。离开了词汇, 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离开词汇语言就无法表达思想。词汇学习直接影响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碰到的重要问题就是词汇阻碍, 不少学生因词汇量小, 看不懂句子或文章 , 而丧失了英语阅读的兴趣。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对词汇理解得越深刻, 其阅读也越广泛, 视野就越开阔。
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词读不准, 有些词甚至根本不会读, 导致在拼写时错误百出, 遗忘率极高。更别说正确、熟练地运用了。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运用英语进行正确恰当的听说读写, 使他们感到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教师不仅有责任教授学生词汇知识, 而且应该研究探讨词汇教学的方法。
设计思路:阅读中词汇的学习是将词汇放在课文情景中去理解并获取信息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没有语境很难掌握一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阅读中的词汇学习是培养学生在篇章语境中词义理解程度的最佳时机。结合学生目前学习词汇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尝试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丰富语言材料, 设计多种形式的词汇练习, 使学生教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新词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阅读课是第四模块的第二课时, 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很著名的外国节日——狂欢节。这个话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们感兴趣的外国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对此话题的学习与讨论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们掌握有关节日的新词汇并使他们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听、说、读、写和口语表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课前已经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有关狂欢节的信息, 学生对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英语词汇量不足, 要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这节阅读课中的词汇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技能目标
1. 提高提取和筛选信息并进行重组的能力。
2. 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用英语简单介绍西方的节假日;
2.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取信息, 理解全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新词汇并能熟练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3分钟)
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节日有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节日图片, 讨论相关话题, 引出、学习一类词, 因为有图片的直观呈现, 学生能很快的掌握词义。并让学生在复述图片和谈论话题的过程中巩固新词汇, 帮助学生降低词汇记忆和运用的难度, 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在猜测狂欢节的图片中, 就出现了“People love to dress up in costumes and wear masks for this festival.”其中, “dress up”, “costumes”和“masks”都是新单词, 图片的视觉冲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又为学生呈现了直观的词义概念, 强化了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让导入环节不再单纯地为阅读服务。
步骤2:词汇处理 (4分钟)
1. Read the new words.
2. Practice: Put the words into the sentences intheir proper forms.
memory revive extend magic
pretend wander book hide
1. As time passed, however, the carnival periodwas _________ from one day to fi ve days.
2. Look at the little boy ______ about – perhapshe can’t fi nd his mother.
3. Dalian is a city full of _____, and attracts manytourists all over the country.
…
设计意图:此部分只是读前的词汇处理, 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 因此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影响阅读课其它环节的安排。
步骤3:快速阅读 (4分钟)
Read the passage and check the topics itmentions.
1. Different carnivals
2. The origins of carnival
3. Special food
4. Carnival in Venice
设计意图 : 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为下一步确定阅读的框架作好铺垫。学生在快速读一篇文章时, 要善于发现“提示词”以及与“提示词”有联系的关键词, 这其实也是学习词汇的过程。因为在查找关键信息求其大意时, 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词猜出一些单词近似原文的词义, 如“revive”一词, 上一段结束时学生根据“memory”得知狂欢节停止了, 可接下来一段开头作者给出了“but”一词, 学生一定可以猜出“revive”的大概含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又学到了一些新的词汇, 为进一步仔细阅读创造了条件。
步骤4:仔细阅读 (10分钟 )
再读一遍文章, 回答相应问题。
1. When and how did people in Europe celebratecarnival?
It was celebrated between Christmas and Easter.
People ate, drank and dressed up.
2. What was carnival in Venice like at thebeginning?
It lasted for just one day. People ate, drank andwore masks.
3. What did different people do at carnival?
Ordinary people could pretend to be rich and important.
Famous people could have romantic adventures in secret.
Crimes went unpunished.
4. What changes happened to the tradition ofwearing masks?
At the beginning - wearing masks was allowed.
In the 14th century-wearing masks was limited.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wearing maskswas banned.
In the late 1970s-wearing masks was revived.
Today-wearing masks is the key.
5. Who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revivingthe carnival?
The students and the town council.
(They realized that carnival was good forbusiness.)
6. What makes carnival in Venice different?
(The mystery of the masks.)
设计意图 :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读课文, 并进行课堂讨论,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回答。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文章的脉络上 , 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总体的了解, 又能为他们学习新单词提供具体的语境, 有助于学生全面领会新词的含义。
步骤5: 巩固 (10分钟)
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威尼斯的导游和游客, 由导游向游客介绍这一节日, 并让学生分组表演。活动开始前,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用到本节课所学的词汇。
(小组活动, 课堂展示)
The following words may help you:
The most famous carnival…
At the beginning…last
As time passed…extend
The 14th century- the 18th century … limit/ban
In the late 1970s …revive
Today …celebrate
Sample dialogue:
Guide: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Venice!Here we see crowds of people wandering aroundwearing masks on their heads.
Tourist A: They are also wearing costumesinstead of their ordinary clothes!
Guide: Yes! They are celebrating the mostfamous carnival in Europe.
Tourist B: How long did it last?
Guide: It lasted only one day at the beginning, but over time, it extended to weeks after Christmas.Though it was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18thcentury, it was revived by students in the 1970s.
Tourist C: Why do people wear masks?
Guide: With costumes, people can pretend to beanyone else. With costumes, they hide their faces aswell as their ideas. That’s the magic of masks! Comeon and join us. You can’t afford to miss it!
设计意图 : 通过角色表演, 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并提升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真实、有趣的语言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情境之中, 主动参与活动, 在话语中感知新词并在交际的过程中进行多种练习。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全面领会新词的含义, 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识记, 提高运用能力, 达到内化的目的。
步骤6:应用 (8分钟)
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节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设计一个节日, 要求学生落实到纸上。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design a festival, what do you want it to be like?
It will be celebrated on… / It will last …
Will people dress up in costumes?
By celebrating it, people may feel…
…
设计意图 : 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词汇, 培养产出意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节日内涵的理解及相关词汇的应用。
步骤7: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并提出本节课主要侧重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 布置作业——介绍自己喜欢的中国节日, 并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并巩固阅读中所学词汇, 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1. 理解主旨大意;
2. 提取和筛选具体信息;
3. 理解文章内容, 运用相关词汇。
(二) 评价方法
1. 单词填空;
2. 选择话题 (多选) ;
3. 回答问题;
4. 角色表演与课文内容巩固相结合;
下面谈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单元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呢?让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这些例子出发,以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的典型性,读写的一体性。以文本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力求达到学会一篇文,带动一类文的目的。为此我把单元教学分成四步骤来进行。
一、统筹安排,目标明确
(一)单元伊始,教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的全部课文,画出重点字词,明确其读音、词义;记住课文的作者,如果是以前学到过的作家,要能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梗概、中心论点、写作目地;了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
(三)反馈学生在通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确定讲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每节讲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的依据首先是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揣摩编者意图,其次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精讲,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本单元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布置片段写作练习,为完成单元作文要求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交叉教学结构,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通过讲读课,不仅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在讲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的现状,老师要加强对自读课的辅导,精心设计自读提纲。
自读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重视检查学习效果,从反馈信息中分析学生自学程度的强弱,上自读课时要注意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布置一些同类体裁的阅读篇目,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课本知识,而且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迁移,达到复习巩固、举一反三、自学有路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纲举目张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总结课运用的主要手法是比较,重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教材中单元的组合,是把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样文体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单元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文本的共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做到触类旁通,还要求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不同作用。比较时,可以是段落比较,也可以是篇章比较,甚至可以是词句比较,这样通过比较,再次突现单元的纲,从而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加深提高,做到纲举目张。
五、读写一体,整合教材
写作课: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完成,再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是总结课上理论、规律的再一次运用,是知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11-16
打印语文必修五教案11-10
语文必修五名句默写02-17
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09-29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教案11-2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03-07
人教版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12-23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01-11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知识点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