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共9篇)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1

——以高一学生历史教学实践为主的授课感想

孝义三中历史组

任学华

新课程改革探寻一种充满朝气活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在几年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一些感想。这种模式是立足课本知识,教师以课本为依据创设一些新颖、巧妙、有趣、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课本和老师的引导一步步的分析讨论逐步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再分析、讨论、回答,从而逐步构建起“问题—探索—解答—启示—新问题—再探索„„”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知识的认知过程,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历史创新思维、情感与价值观。实际上,“学生中心说”出现于美国,代表人物杜威;从理论层面来讲要求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一种兼顾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思想。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对于运用过程中造成的教学困难如何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实现“再循环”,才可以将新课改理念变为真正的教学质量,让众多学子收益。下面我以自己教学实践经验,阐述自己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大。

尽管我国每年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大国的现实还是摆在了教育教学面前,每个班的班容量依旧很大,学生层次差异性大。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班级学生数量大,老师的授课班级又比较多,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二是就三中学生区域差异和知识差异比较大。比如: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问你们班的班长是怎样成为班长的或者大家在初中阶段班里的班长是如何成为班长的?

讨论:你认为这种方式民主吗?这种方式最早在什么国家出现? 学生:有些人回答同学选出来的;有些同学回答是我们初中的班长是老师定的。从学生答案来看,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民主思想的培养,思想深处没有民主概念。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本身可以从“选出来”顺利过渡到“民主”一带而过进入主题;而出现的答案是“老师定的”时候,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对两种答案进行对比,当场设问“那一中方式是比较民主的”。这一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提高,若是一位刚刚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老师应对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可能是为了教学进度而对有些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也有可能是新教师本身上讲台之前就有紧张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脱节现象,如何启发学生一时间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受到影响。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完成一堂历史课。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大,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服,不利于长远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学生知识体系差异性造成的教学困难。

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使历史课堂具有开放性,这是实施此教学模式的重点,必然要求融入真实生活,使课堂因开放而更具活力与生命力,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开放性为特点的这一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体系,面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差异,也对教学实践造成不利影响。比如:

老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过程在讲到明朝的内阁时,问同学们看到“内阁”二字会想到那个现代西方国家时?

学生:有同学会回答:美国。

或者进行引导撒切尔夫人是哪个国家的,所任职务是什么?是该国哪个机构的首脑?

学生:很多学生没有听说过撒切尔夫人。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不了解:一是初中知识不牢靠;二是美国作为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国家,同学们也没有通过新闻、报纸等资料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此外,对于英国的一些重要人物不了解,尤其是撒切尔夫人作为中英双方就解决香港回归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学生们都没有印象。这样这节课想要学生们建立中西横向比较的历史时空观念就很难达到目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以开放性为特点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有些学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教学进度就很难

进行下去,影响到整个教学计划。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2

1 基于项目的财务管理课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安德森认为问题解决要具备目的性、操作过程序列和认知操作三个基本特征;对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一般包括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运用和结果评价。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据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巴罗特、乔纳森等学者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如下:设计难度适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架构学习内容,通过让学习者解决问题来构建、理解和运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问题的提出呆板、僵硬缺乏灵活性、生动性和探索性,提出的问题孤立、单薄,脱离实际工作,导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论文尝试通过项目设计问题情境,克服传统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不足。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认为项目是一系列为满足特定目标的、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基于此,论文认为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选择项目,创设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情境,架构知识结构网络,运用“问题解决”策略组织财务管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过程。

2 基于项目的财务管理课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设计

2.1 整体设计

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时学习的出发点,课程选取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奶茶店,从奶茶店的设立、筹资、投资、运营到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全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打破知识的章节限制,将相互独立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基于项目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财务管理活动,重建新的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计算变成学做一体的实际项目工作。按照“导入项目情境——发现问题(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过程性评价——反馈总结”过程进行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形成财务管理的知识网络,根据项目任务表征、填写项目问题表;主动分析问题,填写项目问题分析表,获取有效信息;根据自身能力制定和实施该环节的财务管理活动方案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课程既具有管理学科的艺术的开放特征,又具有会计学科的严谨性,教师在设计项目情境时,要在封闭与开放、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聚敛和扩散之间取得平衡。

2.2 教学案例

笔者以关于项目的投资管理与决策为内容,进行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

2.2.1 项目情境

经过教学团队深入调查奶茶店的经营状况后,设计奶茶店项目的投资管理与决策环节的项目情境,项目情境中确定奶茶店的经营产品和经营范围,明确奶茶店发展战略,罗列奶茶店原材料等数据。为了保证奶茶店顺利经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开展投资奶茶店的可行性分析。

2.2.2 内容分析

项目投资管理与决策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借助计算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现金流量的分析、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和项目投资决策。虽然学生能模仿计算方法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学投资决策方法孤立、单薄,脱离实际。在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根据学情按照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特点,设计难度适宜、循序渐进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完整展示项目投资管理和决策过程:①请思考销售预测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②请选择恰当的销售预测方法开展奶茶店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预测,制定销售预测方案,收集相关信息进行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预测。③确定销售规模后,开展奶茶店成本费用预测。请思考奶茶店成本费用支出有哪些?与奶茶店的销售规模存在什么关系?收集奶茶店成本费用内容和发生额并计算一杯奶茶的成本。④请思考如何控制/降低成本。⑤制定销售成本计划,进行3~5年利润预测。⑥开展奶茶店现金流分析,请思考利润和现金流对奶茶店的不同意义。⑦奶茶店投资决策可用的方法有哪些?请选择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法并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⑧评价奶茶店投资项目是否可行,除了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外,还要考虑那些因素?请设计合理的投资管理与决策方案。通过学生填写项目问题表和项目分析表,安排好知识的呈现过程,指导学生完成知识构建;通过项目操作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真正了解“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现金流量分析——项目投资决策”的投资管理与决策流程,教会学生学会利用已学的知识设计项目投资管理方案。

2.2.3 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确保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有序开展,需要设计教学具体流程,合理定位教师和学生角色。①创设情境环节。该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精心设计难度适当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动机的项目问题情境,将教学目标与现实实际项目有机整合,使学生更快进入项目情境。②提出问题环节。结合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合理分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填写项目问题表。③分析问题环节。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知识网络;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探究,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填写问题分析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收集项目有关资料。④解决问题环节。小组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并交流展示,教师总结归纳知识和技能;教师设计项目评价指标,开展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形成项目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3 基于项目的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分析

3.1 变量设计

论文旨在探讨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财务管理》课程学习成效的影响,将所授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按《财务管理》课程章节教学。选取12工商企业管理1班(实验组)、3班(对照组)共107名学生,由一位教师同时进行为期1学期的教学。

参考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一般做法,论文从学生课程学习成果考核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两方面进行教学成效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个人终身学习和有效参与社会的重要基础能力[2],按照PISA测试,结合基克的4阶段问题解决过程,将学生解决问题核心能力分为问题理解能力、问题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问题解决和评价能力。论文拟通过课程期末考核和“财务管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卷考核学生在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感受,参考孟庆茂的七因素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模型[3],从学生学习价值感、教师教学管理、课堂氛围、学生自我评价四方面开展学生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意见调查,内容涵盖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技巧、教材内容、师生互动、教师教学热情、学生技能提升和整体自我评价等指标。

3.2 教学成效统计分析

3.2.1 课程期末考核分析

笔者在学期初进行实验教学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前测情况分析,分析两组学生其专业学科基础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见表1。在期末考试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从表1中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相当,两组的专业学科基础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的期末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在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模块和综合题模块,两者的成绩相差比较大(见表2),说明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训练学生技能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2.2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分析

论文主要设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测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按照“总是可以”“多数可以”、“少数可以”“极少可以”4级量表法构建问题理解能力、问题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问题解决与评价能力评分标准,分别设置4分至1分,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中看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问题理解能力(F=4.83,P<0.01)、问题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F=4.57,P<0.01)、问题解决与评价能力(F=4.59,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问题解决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在教学中,也确实发现对照组学生由于缺少项目问题解决的引导,对财务管理更多的是模仿和浅层次掌握知识,面对实际问题会无所适从,解题思路混乱,缺乏问题逻辑分析的能力,无法灵活运用财务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3.2.3 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意见调查分析

论文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价值感、教师教学管理、课堂氛围、学生自我评价四方面,按李克特5点量表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意见调查表,“非常同意”“同意”“无意间”“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设置5分至1分。初稿送请相关专家进行审阅、修订,整理其建议完成终稿。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统计方式呈现,用以了解学生在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学后的整体看法,并作为改进教学方法和项目内容的依据。

问卷发放53份,收回53份,2份未作答完整予以删除,有效问卷51份。分析摘要见表4,按每题平均分和假定检定值3之间的平均差异进行检测,并选择95%的置信区间。结果显示,在学生学习价值感、教师教学管理、课堂氛围、学生自我评价方面均倾向正面评价,尤其在课堂氛围、教师教学管理上更趋向于非常同意的正面看法。

注:★★P<0.001。

根据调查表,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习价值感、课堂氛围、学生自我评价间的关联性,表5显示学生学习价值感、课堂氛围、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与教师实施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教师若编制项目化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教材,搭配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将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能,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4 结论和建议

论文对财务管理课程开展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探索性研究,编制项目化教材,并设计相关教学成效评估量表,期望透过实际实验教学方式将所得结果予以分析,使财务管理教学效果在不断检讨中提高。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接受项目问题解决教学,确能有效提升其财务管理系统解决能力,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意见方面亦呈现正面评价。为更好地开展项目化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学和后续研究方面提出建议。

4.1 教学方面建议

4.1.1 组建教学团队

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通过专业教师的努力外,若能结合专业领域专家,组建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的教学团队,应能创造更丰富的项目内容和多元的教学活动,以增进学生学习效能,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4.1.2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设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项目化问题解决教学成败的关键。首先,项目的选择和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层次性、探索性、激励性、现实可能性,既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又能刺激学生学习思维动机。其次,在设计初期可请专家针对专业知识难易、项目实际操作、内容架构做初步审阅修订;然后由部分学生预测,使项目内容和问题设计更完善。再次,项目内容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适当细分项目评价内容,增强项目评价的严谨性、动态持续性,并且能使教师在评价学生财务管理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减少误差。

4.1.3 明确教师和学生角色

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关心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价值,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可以选择学生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和试误,完成知识构建和能力形成。

4.2 后续研究建议

4.2.1 适度增加研究对象

本研究仅以一个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考虑学生具有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特质等变项,未来若能增加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相信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成效能予以更有效的论证和推广。

4.2.2 适度增加受访学生开放性访谈内容

本研究仅以封闭式问卷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分析,无法很清楚呈现学生实际学习感受。若能增加设计开放性问卷,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访谈,所得结果相信能更丰富展示教学成效。建议:①增加开放式问卷访谈,以更清楚、完整呈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②组建教学团队,推进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10,33(1).

[2]伍远岳,谢伟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

以学生为主体授课模式探微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人才培养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故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当其冲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 “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使人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

教师要通过诱导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学习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使每位学生积极的探寻知识。

二、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1. 美化教室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定期评比黑板报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作黑板报的热情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班级文化建设。班集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一个成功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教师要加强班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来管理好班级。

3. 学风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风为核心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重在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它是看不见的规范,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优良学风的熏陶能使每位学生都具有高尚的理明确的目标,使他们能自尊、自律、自强,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操守,使他们懂得承担责任,遵守纪律,从而为其一生起着导航和保护作用。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其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快捷方式。

1.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和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序幕。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接触教材,发现问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3.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要努力消除“一言堂”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自己去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4.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激活其思维,使其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对于难于理解的问题,首先组织要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经过学生互相争辩和师生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就能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分组讨论,旨在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4

关键词:交际,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一、引言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认读写作的能力,更要注重英语口语交流。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只会听、写,而不用英语相互交流,说不出口。这样的英语教学是失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片面的畸形的。而以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二、以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以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英语口语的交际教学法,重点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一要点被列入高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见英语口语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光练不说假把式,在英语的教学当中要避免踏入这个误区,现在这种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法就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手段和方法。这种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法来源于交际教学法,它传入中国后就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语言教学当中,所以对英语也是非常适用的。

英语的口语交流是有不同语境的,学生学习了不同的句子或者句型需要用交流的方式来巩固。我们可以创造不同的交际语境来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交流。比如说学习打招呼的交际句子,就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进行交流,类似于平常的交际谈话。这样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环境当中来使用学习到的英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勇气,消除学生羞于表达的心理,自然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英语口语交际法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锻炼口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什么都应该先培养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现在这种科技发达的时代,多媒体已经运用于课堂当中。我们可以结合这一技术,利用动画、图片、声音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口语交际法中糅合别的教学手段,更加有利于英语口语教学法的实施。例如说可以给学生观看一部简单的小电影,让学生注意电影中具体情境里主人翁说的句子,并让学生看后模拟电影场景来对话,这样就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练习英语口语。

2. 创设以交际为背景的课堂情境,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从交际教学法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关于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技巧。比如说通过一些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交际交流活动,以此来联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不同的交际背景情境,将学习内容融合进去,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所学知识。这样就达到了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3. 将有趣的活动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来看,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举办一些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分组竞赛的方式,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拟一个话题进行英语口语的交际交流,最后剩余一些时间让每个小组代表用英文阐述自己小组的交流内容,培养每小组之间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氛围变得积极。

四、在英语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以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并不是完美的,在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使用不当和不成功而导致授课的失败。

1. 注意课堂上学生交流时的语言流畅和语法错误。

在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交流时,教师不能够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去说,应当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说出的语句是否流畅、句子结构是否有语法方面的错误、发音是否标准等问题。要成功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就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避免学生经常性说错误的语句且自己没有意识。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提点和指导。

2. 教师注意备课充分,熟练掌握交际教学的技巧。

课堂是一个灵活的地方,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好要上课的内容,以便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觉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交流中的问题。如果老师备课不充分,就可能会出现上课中断等尴尬场面。要运用好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就应该具备好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面对一些突发的状况要有能力及时地进行处理,对学生进行引导。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注意师生间的交流。

以交际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还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只要和老师成功互动,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鼓励的,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教师就应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鼓励。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有想用英文交流的欲望。对于课堂气氛的把握也是十分关键的,课堂应该活跃,但是不能太乱,如果过于活跃而导致课堂失去了秩序,教学也很难进行,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一个平衡点。

五、结语

随着英语在国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不仅是培养读写听的能力,而且口语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以交际为核心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学习英语口语的途径,在这种模式的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助的原则,发挥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勇.论交际教学法与我国的英语教学的关系[J].成功(教育),2009(08).

[2]杨文艳.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初探.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VOL24(1).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5

关键词:中职生;问题解决型;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lity) 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之后,在西方经历多年发展,但是在中国发展较晚,近几年才有所发展。许多学者又称其为“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Vocational Key Skills)又称为“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 “关键能力”等,是指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它是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适应于任何职业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适性。职业核心能力一般包括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这一能力已经成为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的基本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 ,也有人形象地称为“可携带的能力” 。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在教学第一线许多课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尽管最近几年,部分职业学校开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但是对于其它课程的教学中甚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事实上,仅仅依靠课程本身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当前,《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现实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从教师教学方法来看,讲授多,课堂互动活动少,学生被动接受多,较少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协助、交流合作的学习机会,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合作热闹,没有实际的内容,不利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其次,教师很少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个性。许多德育课教师往往局限于课本,答案在课本一目了然,忽略学生的现实,许多案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具有分析的意义,教育意义不大,也不利于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身为德育教师,本身却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根据课本讲解的头头是道,但是现实中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没有充分意识到赞扬鼓励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手段,不利于培养的沟通能力。

第四,现实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三、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更好地探讨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如何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以问题解决型《德育》课教学为例进行探讨。问题解决型《德育》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以许多技工学校正在使用的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德育》教材为例,此教材每一章节都介绍了一个问题,如坚强面对生活、学会和谐交往、加强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人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利用案例、项目、模拟表演等方法设置情景,让学生通过问题进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设置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感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陈述性知识的阐释与运用。这些陈述性知识应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每一章节都涉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和方法性的知识。如“学会和谐交往”一节中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方法等。“提高法律意识”一节中相关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这些是学生解决教师给予问题的基础。这类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可以实行自我控制的学习策略(如引导文法等),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等一系列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问题的具体处理。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前两个阶段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之中,其目的是借助于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和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具体观点,借助于小组活动中与他人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德育》教材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为例,教师通过第一和第二阶段,让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引入课题,同时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一个故事案例的法律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了法律知识储备,有了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而把学生带入一种想求知而未能知的状态下,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愿意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主动解决问题,商讨方案。

第四阶段,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德育知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融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同时,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型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培养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能力也要融会贯通,使其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职业核心能力。借助下表,以《德育》课程中以提高法律意识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四、问题解决型《德育》教学模式提升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困境与局限

(一)教学条件的困境

·职教方略·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探究

问题解决型教学需要组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小组活动和个别指导。教学经费和教学辅助设备有限,不便组织一些模拟现场的活动。在许多职业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校外教学点有限,这使得问题解决型教学遇到较多困难。

(二)学生基础的局限

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投入太多;思维灵敏活跃又往往自惭形秽;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许多学生在以往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养成许多不良

的习惯,难以纠正,课堂参与度不高,以一种“与我无关”的姿态面对课堂教学。

(三)师资水平的局限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相关的技能的训练,对于问题解决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组织课堂缺乏理论基础。另外,学生的各方面条件和基础较弱,处在一线的教师就像一个“靶子”一样,每天都会迎接来自学生或课堂的各种问题,有的教师自身能逐渐消化,有的教师难以消化,许多教师的热情逐渐消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众多困惑和无奈,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挤压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道路上,许多教师形成“职业高原”现象。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问题解决型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湘岳.团队合作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4]赵润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0).

[5]姜大源.“双元制”培养目标与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王晓望.试析关键能力[J].中国培训,2004(4).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6

关键词:物理化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51-01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s that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study and the teachers are difficult to teach,the teaching reform is conducted for the sake of solving problems.Spoon-feed teaching model is broken and the way of studying is changed from passive to active using the docking of laboratory course to theory lesson and the PB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physical chemistry;teaching methods;reform

1 引言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由于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用到大量微积分和统计力学的知识,因此难度比较大,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比较吃力。另一方面,物理化学实验也相当费时、费力,难度较大。因此探究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突出物理化学的基础地位,使其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把物理化学课变得更加易学,是一项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工作,这也是目前教育教学工作者正在努力的目标[1~5]。物理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和其它专业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该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思路,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具有药学特色。本文就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2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贯彻少而精的思路

目前很多物理化学讲授的基础理论都是在一个世纪前已经相当完善的。多数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理论,但目前应用已经较少。如果还继续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已无必要,同时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应该大幅度精简课堂,同时讲出这些理论的新意和最新的应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知识框架的传授,而对于细节性的公式推导尽量少讲,而以学生自学为主。例如,气体的p、T、V变化的能量效应等知识在医药学专业中用处较少,可以略去;基础化学中反复讲过的内容也应该少讲、不讲;而对于前后联系不紧密,在学生本专业中鲜有应用的章节应该少讲。

在目前各高校课时大幅压缩的大背景下,必须贯彻少而精的思路,把重点讲清楚即可。课堂中应留有时间讲述和老师科研方向一致的内容。例如吉布斯自由能,平衡常数和药物的抑制常数,IC50等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和计算机辅助药物的设计的思路也一致;另外,酶的动力学也是药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些必须给学生重点讲授。

3 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无缝对接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理论课和实验课完全分开,分别由不同的老师完成。实验课和理论课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人为的把二者分开可能会导致理论和实验的脱节,整体效果下降。以学生实验为平台、为目的,渗透物理化学知识,进行实验和理论的无缝对接,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众所周之,除热力学之外,其它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不强。因此可以在这方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呈现和讲授。例如,当讲授电化学的时候,以《电导率测定醋酸解离常数》的实验为平台,详细讲述电化学原理。这样不仅使课堂讲授丰富、针对性强,而且实验原理清晰可见,师生互动性极强,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单独理论课和单独实验分开相比,效果明显。又如在讲述表面现象时,以《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为平台,讲述表面张力的定义以及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做实验中都是必须充分考虑的,例如温度,浓度等。实验数据的处理中用到的很多公式在理论中都可以一并讲述。这样,通过此实验,表面现象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与本实验无关的其他表面现象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在讲述胶体理论时,同样可以一边讲述、一边实验。趣味性大大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和实验的无缝对接,需要实验仪器数量充分,实验室的设计应该能够同时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有较好的多媒体设备和基本的课堂设施。

4 PBL教学法的运用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热力学在药学中应用并非广泛,但其概念却渗透到药学的众多领域。我们把热力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即可,而不必拘泥于一些细节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在实验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开展PBL教学法。例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习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是:熵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和平衡常数的发现史、关系和各自的应用。课堂中,各个问题的讲述和学习都以这个目的展开。不论课堂讲述还是学生自主学习,都围绕这个目标,学习和讲授变得更有针对性,重点更加突出。把问题布置给学生之后,需要学生进行预习,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应用范围。这虽然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但比起单纯的讲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明显增加了,理解也更深刻。热力学的系统性、逻辑性都非常强,只有学生思路清晰,理解透彻,学习目的才能达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以大量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专门练习,检测学生们知识掌握的情况。

5 结语

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重在解决药物开发、研制过程的问题。因此讲授时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充分利用PBL教学法,改变填鸭式教学,重在知识的应用,同时进行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无缝对接,这些都是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闫怀义,赵二劳,石玉芳,等.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化工时刊,2011(1):66~68.

[2] 吴华涛,冯云晓.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34~135.

[3] 邓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广州化工,2009(3):189~191.

[4] 侯永刚,单民瑜.关于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科技信息,2008(36):212.

[5] 赵东江,马松艳,樊铁波,等.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绥化学院学报,2006(5):167~169.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7

1.1 传统备课模式的特点

一切以教师为主上任何一门课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大量准备工作, 这种准备, 在教学中称为备课。如果把备一堂课比喻成做一个项目, 那么项目负责人就是该课程主讲教师, 项目参与人员一般只有教师。所以, 在传统备课模式下, 备什么?怎么备?这一切都由教师 (单个或少数几个) 来决定。

备课过程是封闭的,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行为。然而教师办公地点的家庭性和办公时间的自由性等特性, 决定了在传统模式下备课过程对学生是不开放的, 教师也无意识地把备课当作私事来处理, 而这种隐私状态直到课堂教学的开始才慢慢解开。

1.2 传统备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有效的监控

一般而言, 对教师教学监控, 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定时或不定时开展教学大检查, 如检查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日历等书面材料;组织学生召开教学座谈会;组织专家听课等。而教师教学质量好坏, 则主要通过学生和专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印象或感觉打分以及结合个人自评进行量化评价。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合理和公平与否值得商榷, 但至少存在一个问题, 即所有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阶段, 即使涉及对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日历等文件书面检查发生在备课阶段, 但最终因难于操作而流于形式, 只要有教案即可, 而忽视对教案质量的深入评析。这正是传统备课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一: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当然追究原因, 与备课过程封闭的特点有关。如前所述, 备课阶段一切决定权都由教师掌控, 由此容易导致教师备课“偷工减料”的可能性。

1.2.2 缺乏学生参与

传统备课模式下, 从确定教学目标到收集资料以及教材的组织, 甚至包括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和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等等, 都是由教师来决定或者预设, 整个过程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 即使有也只是教师凭以往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支离破碎的印象进行一厢情愿地交流或者互动, 无法与学生就教学形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料取舍等方面进行直接面对面双向地交流。这正是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之二:缺乏学生的参与。造成备课中缺乏学生的参与问题,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 受传统备课模式特点影响, 认为备课是一切以教师为主, 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教师的行为, 即使量大任务多, 也须由教师自己来备。 (2) 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认识不深。传统模式下备课教师不让学生直接参与, 除了因为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感外, 与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也不无关系。他们认为, 高职教育跟传统大专或压缩化的本科教育一样, 高职学生与过去刚脱离高考的中学生一样, 刚上大学, 还未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 无法胜任工作。

2 学生参与备课模式的教学实践及其优越性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传统备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中, 注重引入学生参与, 对学生参与备课模式做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获益匪浅。何为学生参与备课模式?简而言之, 是一种在教师备课活动中, 注重引入学生参与, 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和相互交流, 分工配合, 最终使课堂上的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的局面, 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一种备课模式。在该模式下, 教师是项目负责人, 是教学责任主体, 也是最终拍板人;而学生是项目参与人, 是教师助手, 是智囊团。学生参与备课, 主要表现形式为: (1) 收集教学资料; (2) 讨论教学资料取舍; (3) 预讲课; (4) 设计教学形式; (5) 撰写教学语言; (6) 制作教学课件等。该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注重教学对象的参与,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和功效性

学生参与备课, 让学生为教师收集备课资料, 表面上是学生分担备课任务, 减轻教师负担, 其本质上则是教学对象的参与。虽然学生收集的备课资料并非全部得以采用, 但却可反映教学对象某些特性, 若教师分析这些资料, 会收获不少。如笔者在讲授《法学概论》课时, 要求学生收集刑事犯罪案例, 在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分析后, 发现有如下规律:从案件性质来看, 大部分案例都集中在强奸、“两抢一盗”、杀人和伤害案;从犯罪主体来看, 案件主人公年龄大约在20岁左右, 身份大部分是学生;从犯罪地点来看, 发生在广东的案例资料占90%以上。在笔者看来, 表面上的巧合, 其实反映的一个大问题:学生对法学案例有取向共性。特别喜欢发生在同龄人身上、身份是学生的案例。此后, 在法学教学案例引用中, 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具有上述共性案例。所以学生参与备课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更是“备课三要素” (备知识、备技巧和备人) 中备人的绝好机会。因此, 让学生参与教师备课, 一可分担任务, 二可了解学生, 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 由于让学生提前参与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时间延长了,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互动的广度, 还是互动的深度, 都得以进一步延伸, 课堂教学更具有互动性。

2.2 发挥学生动手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工作技能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薄, 但动手能力很强。一些高职学生入学前已接受2~3年职中或中专教育, 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诸如计算机之类的专业技术。因此, 在备课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 把课件的制作任务交给学生。再如在教学资料的收集中, 让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收集的资料也呈多样化和多媒体化, 这些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来讲可谓至关重要。还有, 在讲授一些需要记忆的或者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把这些内容编成易记或易理解的表达方式, 从而也使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变得更加多样化, 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展示才华, 获得教师的认同, 赢得同学的尊重, 增强了自信心, 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对已学的知识理解加深了, 知识面拓展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 同时,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 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及工作技能。

2.3 弥补教学监控的缺位, 打造高质量的备课教学

让学生参与备课过程, 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备课。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集思广益, 教学质量提高也水到渠成。此外学生参与备课过程还为构建课前、课堂和课后全方面教学监控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要: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与教师备课开展的好坏息息相关。本文在总结传统备课模式的两大特点和分析传统备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学生参与备课模式提出一孔之见。

关键词:学生参与,备课模式,高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文晖.自主互动性教学模式的效果论证[J].职教论坛, 2005 (11) .

[2]梨广彬.参与型课型的教案设计[J].职业技术, 2005 (8) .

[3]丁丽.浅谈备课[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

[4]李俊杰, 李扬贤.浅谈备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2) .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8

一、“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一) “以基本型为核心”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量大, 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 就必须把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得更为简洁、精准, 层层递进。根据这一要求, 我们寻找到一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既是平面构成初期的一项练习作业, 又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我们不仅会在平面构成中用到它, 三大构成的所有教学、项目训练内容均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简化课程, 使课程保持高度的一贯性, 又能加强教学针对性, 能达到由点及面的教学效果。

(二) “TCASD教学模式”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TCASD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围绕:T (Technique) ———技巧 (掌握美术、设计概念原理, 及绘制技巧) 、C (Creativity) ———创意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A (Aesthetic) ———审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这三个中心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包括:S (Specialization) ———教学过程专题化, D (Diversification) ———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把课程教学设置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 (TS结合) 和发展阶段 (CD结合) , 两个教学阶段都建立在“审美教学 (A) ”基础之上。基础阶段强调“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发展阶段突出“由切入点出发, 不断突破”, 审美教学则是强化“基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审美特征认知”。

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课程教学变得更简洁、针对性更强, 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解放局限的思想,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短时间内, 让学生掌握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 并能在后续课程中, 把这些知识快速地结合运用。

二、TS———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是整个课程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各设置了一个“教学切入点”, 并采取T (技巧) +S (教学过程专题化) 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在最短时间内, 让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理及表现技巧。

(一) 平面构成———设计教学核心的“基本型”

平面构成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对平面构成有一个正确认识, 并且训练大家的基本造型能力。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选定“基本型”作为切入点。根据这一切入点, 我们设计了一个“S (专题项目) ”———为自己的工作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型, 这个基本型也是该工作小组的LOGO雏形。作品完成后, 将成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 不仅在平面构成中, 在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中, 它都将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专题项目可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是构思, 同学们要考虑如何通过基本型体现该工作小组的精神内涵;其次是设计, 运用基本型的不同组合方式, 设计出简洁、独特、记忆性强的基本型;最后是调整, 把前面两点结合起来进行小组分析, 修改并完善作品。

在此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观念, 运用基本造型技巧, 表达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 还能够认识到如何用设计构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二) 立体构成———基本型半立体化

平面构成完成后, 立刻展开立体构成教学, 这样能迅速地把同学们的思维从“平面拉向立体”。此阶段的教学目的包括对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全面掌握, 锻炼大家的观察能力、材料运用能力及空间创意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方法, 以“半立体构成”为切入点, 设计了一个“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专题项目展开教学。

项目分两步骤:第一步是学习“拉伸”。我们仍旧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型为基础, 对其进行直接拉伸, 制造出半立体的视觉效果。同学们结合不同的拉伸方法, 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平面空间在拉伸后产生的视觉量感变化, 光影效果带来的丰富层次感。第二步是尝试材料更新。面对拉伸后的新作品, 为了使它的视效更具变化性, 我们继续引导同学们在材料上进行挖掘, 让同学们感受不同材料的色泽、肌理特征, 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不同表现力, 点、线、面、块不同的艺术表现。在教学中, 我们还会定时进行作品评析, 分析不同小组的创作思路, 讨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心得。

在此阶段中, 同学们的立体造型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对材料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掌控, 新的设计思路不断被开拓出来, 所以其在整个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 色彩构成———色相环中的基本型

在学习之前, 很多同学对色彩三要素的认知仅停留在色相上, 所以我们干脆从大家最为熟悉的环节入手, 以“色相环”为切入点进, 引出明度、纯度的概念, 并进一步训练色彩对比、调和的运用方法。为此, 我们设置了一个“巧用色相环”的专题项目。

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色相环训练。我们仍以“基本型”作为底稿, 在色相环中选择互补色、对比色、近似色、同类色, 把它们分别填涂到各自的底稿中。作品完成后, 观察色相环中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不同对比效果。第二部分, 纯度、明度九调训练。选择互补色填涂作品, 改变其纯度, 制作出纯度九调;再选择同类色填涂作品改变其明度, 制作出明度九调。作品完成后, 请大家仔细观察明度、纯度发生强弱对比变化, 原有的色彩作品所呈现出的新视效。第三部分, 色彩刺激调和训练。主要针对色彩单、双性同一、近似调和、色彩序列调和、色光统调、面积对比、强弱对比阻隔等内容进行全面训练。

这一系列的训练, 改变了原有呆板无趣的教学模式, 由同学们熟悉的内容切入, 利用项目引导, 学习了色彩三要素, 以及色彩对比、调和的理论和运用技巧。

三、CD———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仍以“基本型”为核心, 更注重向广告学后续课程, 例如广告设计、图形创意、CI设计等课程进行转折, 并以C (创意) +D (教学方式多样化) 的教学模式展开。

(一) 平面构成———以“肌理构成”为创意突破点

平面构成发展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九种典型的基本构成形式进行练习, 加强同学们的创意能力。我们沿用先前的基本型, 通过它进行重复、近似、变异、发射、密集、对比等构成形式的训练。为了进一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培养创意思维, 我们在此选择了“肌理构成”作为教学突破点, 并为此设计了一项主题作业, 运用已完成的平面构成作品, 再创作两组新作品, 一组为视觉肌理构成, 一组为触觉肌理构成。

在教学方法上, 除去以老师为主的基本概念讲解, 并配合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之外, 更多的则是引导同学们自我发现、自主学习。整个过程分为三步骤, 首先, 我们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校园, 实地考察, 寻找平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 收集相关肌理元素;其次, 结合各种手段, 探索如何借助外力有意识地改变现有物体的肌理表现;最后, 让各个小组完成作品后, 进行课堂讲解, 加强交流。

发展阶段的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平面构成的创意表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后续课程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 立体构成———全方位立体表现“基本型”

在这里, 我们将对已半立体化的基本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构成表现, 进一步开拓同学们的空间思维, 材料运用能力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结合, 以期在创意表现上能有更大突破。

教学训练分四步:首先, 请同学们设定一个主题, 并据此收集合适的材料;其次, 根据课程中讲解的立体构成基本概念、表现手法, 针对基本型进行创作;再次, 把完成的作品放到不同的环境中, 看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视觉变化, 是否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使其与环境的结合度更高;最后, 进行作品展示和集体大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再次明确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会进行一次深度影片观摩, 着重分析一部相关的纪录片———Andy Goldsworthy的作品“Rivers and Tides”。在影片中, 同学们会看到设计师如何运用自然界中的不同材料进行作品创作, 并让作品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学们在观摩影片后, 进行分组讨论, 总结这些作品的不同表现, 并以此为延伸, 挖掘我们身边可能存在的类似元素。这一过程, 使同学们对立体构成创意表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也为将来的《展示设计》课程做好准备。

(三) 色彩构成———“色彩采集与重构”的创意突破

发展阶段的色彩构成更注重实践性, 在巩固基础知识之上, 进一步理解色彩表情在作品中的运用。在教学中, 我们围绕“色彩采集与重构”展开,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 我们分三步进行相应练习。第一步, 根据已有的平面基本型, 结合其内在精神含义, 从大师的经典绘画作品、广告作品、摄影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选择四张图片 (这四张图片必须有与小组精神相符合的色彩表情) , 再进行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第二步, 作品完成后, 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作品如何通过色彩表情, 展现出小组基本型所预期的精神内涵。并挑选出一张最佳作品, 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后, 加以修改完成为最终作品。第三步, 针对作品进行明度和纯度上的变化, 使其表现出另外的一种情绪、或场景来, 例如“亢奋”、“针锋相对”, 等等。这个训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既有“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发挥) , 又有“突破” (如何在限定的条件内突破限制, 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效果) , 对同学们是个很大的挑战, 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一是突破了时空限制, 鼓励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采集不同色彩, 可以是阴暗角落里的小草, 也可以是GOOGLE EARTH俯视下的地球一角, 甚至可以是影视作品中一个特殊场景。二是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 以三个小组为单位, 讨论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此项训练, 同学们对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表情及相应的运用方法有更进一步掌握, 有利于同学们将来在广告设计表现中对色彩元素灵活运用。

四、A———审美教学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同学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 以丑为美、哗众取宠的审美观点在同学们身上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危害了同学们在广告专业上的发展, 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提出“眼高”、“手低”的审美教学新理念, 并让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一) “眼高”

“眼高”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是打破同学们对审美认识的局限性。

审美教学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积累, 但是,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基础阶段, 我们提供的相关案例多以经典名作为主。平面构成中, 我们结合康定斯基、蒙迪里安等讲解点、线、面, 结合诶舍尔、波洛克等讲解平面构成基本形式。在立体构成中, 我们会把柯布西耶、安东尼奥·高迪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并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在色彩构成中, 我们主要分析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 使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色彩三要素的魅力, 并结合抽象派的作品, 分析色彩的各种不同特性。此外, 我们还会介绍例如地景艺术、极少主义、装置艺术等不同的艺术流派, 目的就是突破同学们原本对美的认识的局限性, 让大家感受到美是不受形式限制的。

(二) “手低”

有了“眼高”的培养后, 部分同学会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大师般的作品, 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产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物”。所以, 我们在审美教学第二部分, 会强调“手低”。“手低”也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创作作品时不必和大师比肩, 而是要从大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掌握他们的创作思路;二是在将来的广告作品创作时, 应该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 而不要尝试一些故作玄虚、令消费者费解的东西。

在教学中, 我们会结合BBC录制的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系列纪录片, 重点分析两位艺术大师:达利和安迪·沃霍尔。在影片观摩完成后, 我们会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两位大师的创意思路。分析他们如何把常见物, 通过不同的组合, 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例如达利的红唇沙发、龙虾电话机;或是如何对常见物进行强化, 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头》、《迈克·杰克逊》的肖像。二是分析他们对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例如达利把当时原子概念与他的绘画相结合, 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摄像技术的运用。三是分析后人如何从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源进行再创作。这里, 我们会要求同学们收集相关广告或其他设计作品, 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两位大师的影响力, 也学习如何从大师身上汲取灵感, 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三步走完之后, 能够让同学们理解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的特点, 学习他们的创意思路, 分析如何创作出有新意、有审美情趣, 又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作品。

五、结语

结合广告设计基础课程特点而构建的“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 希望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 并不断尝试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它能够帮助广告学的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与广告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的设计基础知识及技法, 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詹云, 高昱.工科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探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

[2]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4) .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模式 意义分析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2-01

在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谓以问题为中心是指以问题的方式将整个课堂穿插起来,以问题文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而参与课堂,从中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并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要针对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普遍掌握不是很到位的环节进行重点提问,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由于随堂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不断的积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实践的能力。

一、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

1.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同样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付出了很多的教学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课堂效率也提高的不适很明显,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程度较低,这就不免使得教与学相对的分离。而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情况,通过问题的穿插,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与学真正的紧密连接起来。另外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问题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对于学生们理解和记忆课内知识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的穿插和衔接作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得到了保证,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扫平障碍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教师所致力的工作。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以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否则学生的能力根本谈不到培养和提高。而在长久以来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兴趣差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很多教师采取灌输的方法,殊不知这种方法强度有余而力度不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并且缺乏针对性,很多知识点重复讲述,而学生真正没有弄懂的或者是理解模糊的部分又没有得到强化,这就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处于松散的状态。而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非常有效的通过问题的方式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补足和加强,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索

1.革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问题内容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基础就是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具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完全采用教师讲述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保留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另外就是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教师要保证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要保证问题对于课内知识点的涵盖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穿插,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分组合作学习

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同样要注意层次性,要引导学生的能力提高,要将问题分为夯实基础、提高记忆以及提高能力等层次的问题,要保持每个层次问题的难度,引领学生能力提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形成几个学习小组,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讨论,然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氛围,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连接起来,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过程中,其通过课内知识的整理和运用能够非常有效的夯实学生的课内基础知识,同时由于问题难度的递进性,学生还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物理能力,积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人才资源开发. 2014(22)

上一篇:安装公司岗位职责下一篇:诚信友善 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