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推荐10篇)

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 篇1

雷琴 本学期,我们围绕“抓重点词句教学,提高阅读能力。”这个课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展开教研活动。下面是自己的几点小体会:

一、读通是感悟的基础。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就读通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自然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我从一年级接班便下足了功夫,那时主要是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孩子们在上课前先试着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这样上课时孩子们对学习更得心应手。上了二年级,生字的自学能力更强了,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预习形式也有了一些变化。

二、抓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因此,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

2、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4、找出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

其次,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 篇2

我知道, 一堂语文课实质上是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活动, 而阅读活动则是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作为语文教师, 我应将课堂对话引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通过我们对文本中人文内涵的挖掘, 让我在有价值话题的预设中, 实现学生对语言、对思想、对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 我的语文课较偏爱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

当然,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学生了解内容、领悟情感, 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 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 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则是我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多年的教学使我体悟到, 这也是学习语文, 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那么怎样实践这一理念呢?从我的教学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多读, 在读中走近文本

我觉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一定要以文本为主, 因此, 在我的语文教学设计中, 我常常是以读为主, 让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说, 在丰富多彩的读中, 探究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

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孩子们都喜欢读, 文章蕴含的道理也将在读文结束时总结提炼。问题是, 怎样的读才能抓住核心——看关键词句。

课堂设计中, 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 我出示了:

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北风呼啸隆冬来临

狂风大作瑟瑟发抖阳光明媚草翠花开鲜花凋谢冰雪覆盖

这几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带着这些想象, 在文中或找到相似之处的描写, 或找到恰恰相反的景物, 接着, 我便提出问题来:是什么使得花园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有对全文的通读 (找词语) , 又有对重点知识的梳理 (是什么让花园不再那么美丽) 。这样边读边思考, 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更近了一步。

是自私, 让花园没有春天;是爱与分享、笑与温情给了花园美丽的春天……

二、多想在情景设计中达到理解文意

例如,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 我这样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引读:小钱,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在这如花的年龄, 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孩子们, 得了白血病, 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引读:目前有效的办法惟有……, 才能使……

但要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读读这两句话, 找找有关词语说一说。

出示句子:然而, 要找到适合可移植的骨髓, 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 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 几经辗转, 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怎样理解“谈何容易”?“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

地震结束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余震危险吗?此时此刻哪才最安全?可那位青年还是静静地躺着。那他的家人平安吗?但他还在静静地躺着。难道这位青年就一点都不怕危险吗?难道他就不牵挂家人的安危吗? (不是的.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位青年正期待着他的骨髓。) 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就是——救小钱。

出示第二自然段, 请大家再看这段话中最能表达台湾青年不顾安危要救小钱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通过这些词语, 进一步体会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是海峡对岸同胞的生命……

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 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在这场与死亡争夺生命的行动中.还有一个人的举动也令我们感动, 他是谁?那他的什么做法又令人感动呢?

在“沉着”中感受李博士的品质。

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突如其来的余震都能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 多么危险的时刻啊, 但李博士却站在病床旁, 他是怎样地站在病床旁? (沉着地) , 此时此刻, 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 (沉着地)

他沉着地站在那里等什么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 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 是美好的希望, 是博大的爱。骨髓流出的这一刻, 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 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出示相关文字:“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10时20分, 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 由台北抵达香港后, 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 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 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 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 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 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 用了多长时间? (生答) 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

在词句解读中, 在词句训练中, 文本的内涵就这样一点点显露出来,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语言、词汇, 在脑海中构想人物情感, 才能达到理解文意,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多欣赏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 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这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能力, 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的能力, 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的, 而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 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品赏, 给学生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机会, 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主题, 陶冶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语文课堂中, 我会时时穿插一些音乐欣赏环节, 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 我会将情感提升到悟情悟境当中。

还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文尾的一个片段是: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 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 巨人看着他的眼神, 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 桃树马上绽出绿芽, 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了,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这时, 欢快的《分享》这首歌我播放出来了, 随即问道:小男孩用什么感染了巨人, 巨人从男孩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

这次, 孩子们可是知道了:

不要自私, 要学会爱, 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 才会真正快乐。

分享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阳光、温馨与美丽, 更多的享受快乐!

待人不要任性和冷酷, 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 自己才会得到快乐与幸福。

再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例。在文章结束时, 我说道:

生命在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 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与奉献中重新绽放了。谁来说说, 这真是一座用 () 架设的生命桥?

是啊, 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就是爱之桥, 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岂止是一座桥, 一个故事, 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一首爱的诗篇。同学们, 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让我们饱含热情来读读这爱的诗篇, 课件以诗歌的形式出示最后一段。

同学们, 爱就在我们身边。爸爸妈妈的爱, 老师同学的爱, 你感受到了吗?你会表达爱吗?一句关心的话语,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深情的拥抱, 都是爱的体现。孩子们, 行动起来, 向身边的人大胆地表达你的爱吧!

在歌曲《爱的奉献》中,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同学的爱。

在听歌曲的环节中, 孩子们享受了音乐带来的乐趣, 同时也将我们的分享主题紧紧把握住了, 我觉得这个环节契合了作者传递大爱的主题, 也使得孩子们明白了:付出、给予、分享、无私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多读, 在读中走近文本;多想, 在情景设计中达到理解文意;多欣赏, 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把握这些, 从备课入手, 提高重点句段的教与学的质量, 便在抓重点词句, 品文本内涵中逐渐实现了。这正像我们品味一壶好茶, 在幽幽的静谧中, 香气四溢的那份甜美就渐渐化开, 钻进我们的心田了。

抓关键词句,优化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人物形象;体会;优化

一、巧用文眼词,知主人公形象

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起点。有些词语是理解文章的钥匙,对于这样的“文眼”词,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如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所得:这是一只 的猫。学生纷纷说出:温柔可亲、尽职、一声不吭、贪玩、胆小、勇猛……教师随即板书相关词语。而后,教师让学生读词语并谈谈: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一经提醒,便能发现其中幾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深刻体会到老舍先生用上“古怪”一词的准确,真切感受猫多样化、复杂的性格。最后,教师抓“古怪”一词,引导学生利用上面几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老舍家的猫真古怪呀!说它 吧,可有时候它又很 ;说它 吧,可有时候它又很 。”至此,学生就能真真切切地感知猫的形象。

再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教师紧扣“凤辣子”一词,从其“出场辣,装扮辣,语言辣,性格辣”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文字,使王熙凤这位古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如上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紧扣一词,盘活全篇。

二、巧用衔接语,习谋篇布局

从来,语文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语用的能力。学习经典范文更需要老师具有一份敏感性,巧借衔接过渡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布局谋篇,进而迁移运用,落实语言表达实践!

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关键词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下来,就是有名的昆明湖。”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描述的几个景点及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而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校园景色。经过讨论,学生决定选取“大操场”“教学楼”“架空层”几处景点,从走进大门开始介绍。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游览顺序,巧借衔接语,介绍校园,景点之间的转换自然有序,文章条理分明,看上去一目了然!

三、巧用中心句,明主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的能力?捕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是个好方法。如教学《白鹅》,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紧抓关键字“更”,关注其过渡表达的作用。学生在上勾下联中,感受鹅的高傲不仅表现在叫声、步态、吃相中,还表现在开篇的姿态描写中。一个“更”字,也让学生明白作家将重点从后面三个方面写出鹅的高傲。如此一来,学生利用中心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写出鹅的高傲。

选编入教材的大多数文章,中心句分布各不相同。有的文章中心句在开头,如《观潮》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有的在结尾处,如《钓鱼的启示》“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有的在中间,如丰子恺的《白鹅》。还有的贯穿文本始终,反复出现,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实践证明,巧用中心句,上钩下联,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修辞句,悟文章主旨

有人说语言是有温度的。走进文字背后,我们能听到作者内在心声。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借各类修辞句,带着学生走进文章,品味主旨,体会文字背后深藏的情感。

如在教学《长城》第一自然段时,我直接安排师生共背环节。课上,教师下水背诵,学生把关。学生认真倾听,一下子便发现老师漏背了“它像一条长龙”一句,竞相提醒。我故意说“没事,此句丢了无伤大雅!”我的漠视,反倒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当下便跟我争论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认为“必不可少”的理由。他们认为,将长城比喻为“长龙”,除了写出它雄伟、壮观,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之一外,作者的赞美之情与民族自豪感也融入于这个比喻句中。

再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抓住文中三处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学生从这些“隐喻”句中感悟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像叶圣陶老先生。作家通过那一墙虎虎有生气,绿得浓郁的爬山虎,抒写当时满载而归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敬重之意和感激之情。至此,借这些看似平常的修辞句,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和教师进行对话。在思辩、对话中,学生品读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五、巧用矛盾句,品文字表达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新课标从第二学段就开始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阅读要求。可我们无奈地发现孩子的问题意识淡薄,质疑的能力仍有待于培养、提高。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语句入手,进行质疑探究,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好方法。

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句子。学生找出文章头尾两个关键句:(1)“我一向讨厌母鸡。”(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为什么讨厌?为什么不敢讨厌?学起于疑,疑惑点成为学生深入文本的一把钥匙。循点探究,就能品出作者的文字表达特色。

再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初步感知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既简单又很难,这看似矛盾的地方成了探究的点。品析“选择”与“抉择”的差异,感知作者面对鱼与“鱼”的诱惑,如何抉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词句内涵,不仅将句子读厚,而且将文章读丰满。

总之,教师应坚持这样的理念:让关键词句成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深入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有梁.这样改进学生的学法[J].教学研究,2010.

[2]罗青.激励学生学习的几种模式[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

[3]张文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10).

[4]施萍.例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方法.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5).

[5]池朱兴.文眼:设计的有效抓手.文理导航:下旬,2010(11).

[6]张瑜.优化词语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东方青年:教师,2013(4).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篇4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主动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真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提出问题,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同样如此来质疑提问。(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问题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境界,以浅化难点,平化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5)找寻关键词句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

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的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那么,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质疑提问了,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6)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

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举一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例子):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再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

(7)从比较中质疑提问

毛主席说:“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差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重点提高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实施教学需要重点提高的是“抓住重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去听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小虾》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环节:“那么小虾还有哪些特点?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翻开书,快速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也叫作这个自然段的什么句子?(生:中心句)那哪些句子是在具体写小虾有趣的?请你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你的体会。老师还有个温馨提示: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你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整节课不但抓住了词语,而且还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小虾的吃食的小心和脾气不好的特点,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进一步进行了文本细读。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的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一枚金币》一课时,这位老师就是紧紧围绕关键词语“受不了”进行“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受不了’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儿子为什么受不了? 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学习时理解词语,就能读懂文章内容。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没学过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查字典理解词意;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有时不一定适合,甚至还会弄巧成拙。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捭益的。比如三年级《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学习时应先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篇5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

(2012——2013第一学期肖玉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年级组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大问题下,我确立的个人研修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抓住“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 1

个问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和物产来突出这个?西沙群岛究竟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美丽富饶”词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如《槐乡的孩子》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想象自己经历过的夏天炎热的情景。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我抓住“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在粉白的墙上摇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文本的感悟,也需要对阅读方法的积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切实落实阅读方法的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高中文言文《师说》重点词句解释 篇6

一、文常填空

1、《师说》选自《韩昌黎文集》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著有《昌黎先生集》。

2、《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句读之不知:读,通“逗”。3.或不焉:不,通“否”。

(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3.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并且。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5.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的原因。7.句读之不知:读,诵读时略作停顿。8.小学而大遗:小学,学了小的(知识)。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

10.好古文:古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三)一词多义:

1、师: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2、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不拘于时:被。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学于余:向。

3、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的,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其可怪也欤:确实,表加强语气。

4、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与副词“其”相呼应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第一个表时间,可译为“在”。第二个表比较,可译为“比”。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惑而不从师:惑,名作动,有疑惑。

2.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不如。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名作动,读书。7.或师焉: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8.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10.则群聚而笑之:群,名作状,成群的。

1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作名,圣人、愚人。1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知识、大知识。13.吾未见其明也:明,形作名,明白道理的地方。

14.其贤不及孔子:贤,形作名,品德才能。15.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

16.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耻。

1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意动,以„„为耻。

18.不耻相师:耻,意动,以„„为耻。19.孔子师郯子之:师,意动,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判断句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4.而耻学于师 介宾后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句 6.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后置句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8.小学而大遗

宾语前置句 9.不拘于时

被动句

三、请鉴赏《师说》的艺术手法。

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 篇7

《松鼠》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说明文。作者通过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向我们展现了一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松鼠, 让人不由自主地欣赏它、亲近它、喜欢它。本文结构清晰, 首先从总体入手, 介绍松鼠漂亮的外貌特征;再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松鼠驯良的性格特征;并侧重写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征;最后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本文语言浅显易懂, 很适合学生自读。教学时一是让学生先了解阅读提示, 把握阅读要求;二是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抓住课文的要点, 大体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三是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与课文《鲸》进行比较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 交流互动。

同学们,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动物,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描写一下你最喜欢的动物的特征吗?可以用上“我最喜欢的______。”的句式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2. 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观察得很细致!是啊,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人类应该保护动物。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所写的《松鼠》。 (齐读课题, 指导学生正确读准字音。)

3. 展示资料。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松鼠的资料。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松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 松鼠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 体形细小, 以草食为主, 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 部分物种会以昆虫和蔬菜为食, 其中一些热带物种会为捕食昆虫而进行迁徙。松鼠原产地是我国的东北、西北及欧洲, 除了在大洋洲、南极洲外, 全球的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布封笔下的松鼠又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目的之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交流搜集信息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倾听学生的汇报,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铺垫。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 默读课文, 勾画生字词, 借助拼音或查字典,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出感情。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也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然后在词语旁做好批注。)

2. 指名交流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 (指名读, 齐读) 驯良榛子榉实橡栗矫健玲珑帽缨形舵手蛰伏不动狭窄勉强圆锥 (2) 理解词语。 (在学生朗读词语时,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乖巧、驯良、矫健、玲珑、警觉”等词语的意思。)

3. 分段朗读。

思考: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 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了解课文所描写的松鼠特点, 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良好的体现。

三、围绕重点, 自主学习

1. 思考问题。

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 (2)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提示:像学习课文《鲸》一样边读边思考, 边勾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争取读二至三遍后就能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2. 汇报交流。

(1) 指名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松鼠的某一方面特点读懂, 然后再交流松鼠的另一方面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表现作者对松鼠喜爱的句子。 (2) 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相机板书。 (从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的描写, 写出了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通过写松鼠在高处活动, 不接近人的住宅, 晚上活动, 常吃的食物, 写出了松鼠性格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写出了松鼠行为乖巧的特点;最后写繁殖、换毛, 是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习性。)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 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课文, 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阅读感悟, 体会写法

1. 感悟词语。

在课文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从这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在课文中批注。

2.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 出示以下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加深体会。 (1) 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三句话是对松鼠的外形描写。“清秀”一词形容松鼠的面容, 加上“闪闪发光”的眼睛, 把松鼠写得非常惹人喜爱。在写尾巴时, 更加细致生动, 先写其形状, 把它比作“帽缨”, 给人以联想和美感, 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 能“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 经常在高处活动, 像飞鸟一样住在树上, 满树林里跑, 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这句话写出了松鼠生活的地点, “满树林里跑”写出了松鼠活跃的特点。) (3)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 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 躲在树枝底下, 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表现了松鼠灵敏的反应和动作, “跑”“躲”“逃”三个动词表现了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 说明松鼠十分警觉。) (4) 它们搭窝的时候, 先搬些小木片, 错杂着放在一起, 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 然后把苔藓挤紧, 踏平, 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 足够坚实。 (“先……再……然后……”这一句式写出了松鼠搭窝的过程, 很有条理性。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说一句话。)

3. 小组讨论:

想一想课文《松鼠》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课文《鲸》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在积累语言中深切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同时,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 对比《松鼠》与《鲸》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点, 让学生学习写此类文章的方法, 为学生习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角色体验, 练习表达

1.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你该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2. 指名介绍。

(引导学生重点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进行介绍,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怎样呼唤人类来保护动物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角色, 把自己当作松鼠向别人介绍自己,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归纳小结:

同学们, 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一只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 老师感到很高兴, 你们喜欢它吗?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资料袋”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找找布封写的书读一读, 了解更多的动物朋友。

2. 朗读课文。

3.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了解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学着课文的表达方法, 写一篇习作。

抓关键词句感悟文本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巧用对比,体会词句之“秘妙”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指的是文章中的“亮点”,是语言运用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

在苏教版五年级《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的执教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我画出了“小恩科西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字,从这个字我感觉到小恩科西生命力十分顽强。

师:你阅读得非常用心,小小一个字眼就能给你丰富的阅读体悟。那我把这个“挺”字换成“坚持”也能体现他的生命力顽强,你说呢?

(学生陷入思考,随即纷纷举起手)

生1:“坚持”没有“挺”好,这种患了艾滋病之后与病魔抗争的艰辛不能体现出来。

生2:我要补充,因为普通的艾滋病患者不能熬到第二年,可恩科西却能够活到上学的年纪,这个过程比较痛苦,“挺”能够体现他活到上学年纪的不易与他自身的顽强。

生3:“挺”字让我觉得恩科西加伟大了,让我更佩服他。

师:一个“挺”字让大家读出丰富的意蕴,恩科西的形象在大家脑中也就丰满立体起来。所以我们时候通过换词比较揣摩的方法可以加丰富自己的感悟。

仅仅换一个词,学生边比较,联系上下文,边赏析,体会到作者语之精妙,也体会到人物精神的可贵

二、想象画面,体会词句之“象”

在苏教版五年级的《金蝉脱壳这篇课文中,蝉儿脱壳的过程可以是特别受学生欢迎,当交流到“未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出来了”这几句时,老师请同学们上眼睛,根据动作描写,联系自己生活体验想象一下蝉儿脱壳的场景然后分享感受。有的学生在老师朗的时候,身体还不由自主地模仿着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充分地感受到些动词用得非常传神,似乎将蝉儿壳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随播放金蝉脱壳的视频,让学生再次受这些动词的妙处,同时感受到作之所以能够如此传神地将金蝉脱壳过程描写下来离不开细致的观察。生通过想象画面和视频画面的对接深刻地体会着这句话中动词的精准传神,并且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激活体验,体会词句之“丰满”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想引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段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所小学报名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老师随即追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称得上轩然大波的事情吗?恩科西上学为什么会引起轩然大波?他们会怎么反对?”一连串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填补“轩然大波”这个空白。

生:轩然大波是指十分大的风波,我们在生活中也碰到过这样的场面,比如医生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病人死亡,就会引起很大的风波。我想文中老师们担心恩科西会将艾滋病传染给自己和其他孩子,所以强烈反对,可能还会提出辞职。

生:我想当时学生们可能会涌到校长室抗议,强烈反对恩科西的来到。

生:我能够感受到当恩科西面对这样的歧视的时候,内心的无助与伤心欲绝。

……

老师的几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填补了这个词的“空白点”,使这个词语更加丰满、立体,从而催生了学生的智慧和情感,让他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四、心理互置,体会词句之“移情”

我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的《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会用手说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作批注,说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立马能找到这些语句,但是一开始交流的时候,都只是干巴巴地说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什么,似乎从内心深处无法体会海伦?凯勒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于是我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互置”中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黑暗的世界是怎样的?感受一下在黑暗中读书又是怎样的?然后再来读这些文字,你还会有怎样的感悟?

生:其实,周末的时候老师已经要求我们体验盲人的生活了。在黑暗中,我的手似乎不是我的,我不知道书在哪里,我不知道书上有什么,如果我是海伦?凯勒,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她却如饥似渴地学习,我深深地佩服她。

生:我从“摸出了血”感受到海伦顽强的毅力,盲文的学习应该是非常难的,要在黑暗中不停地摸索。如果是我,我也肯定选择放弃,可是她却不停地学,以致摸出了血还仍然坚持着,我很惭愧。

(老师相机出示盲文学习的资料,学生更加体会到盲文学习的不易)

生:我从“不分昼夜”这个词中感悟到:海伦对学习的如饥似渴还体现在她一直不停地学,不分白天和黑夜。我想正因为在黑暗的世界中一无所知,所以她更想通过努力学习,去得到和普通人一样多的知识。

……

师:似乎你们一个个都是海伦?凯勒,都说出了她的心声,都感受到了她的不易。在海伦?凯勒的世界,只有读书能让她看到这个世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学生与海伦?凯勒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有了心理互置,立马使这些词语有了感情,有了色彩;使学生真正走进海伦?凯勒的世界,真正获得了启迪。

抓重点词句教学论文 篇9

(1)我喜欢吃苹果。

(2)我喜欢画画。

(3)小牛喜欢吃草。

(4)妈妈喜欢看电视shì。

22、____悄悄____。

(1)老虎悄悄地靠kào近小羊。

(2)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人间。

(3)我悄悄地关上门。

(4)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

23、和(和好)(和气)(和风细雨)

(1)我跟同学和好了。

(2)爷爷对人十分和气。

(3)妈妈和风细雨地和我讲道理dào lǐ。

24、秀(优秀)(秀丽)(山清水秀)

(1)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2)我的家乡风景秀丽。

(3)我的家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25、听(听讲)(听话)(听见)(动听)

(1)同学们认真听讲。

(2)他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3)我听见鸟儿的叫声。

(4)小姑娘的歌声多么动听!

从树林里传chuán来鸟儿动听的歌声。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的试题试卷

★ 初一语文复习重点知识点

★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期末复习

★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202

★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重点

重点工作怎样抓落实 篇10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落实的成效,工作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落实的差距。要抓落实,先要明确何为“落实”。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作为领导干部,作出决策和制定蓝图,只是做了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抓好贯彻落实,真正把决策和政策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离开了落实,所有美好的前景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落实是一种务实的观念。

落实是一种责任。“生活如契约,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一个富有效率的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在组织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并自觉承担各自的责任。“责任”二字,字字千钧。特别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执政为民”的根本,主要就是落实到每一位掌握着一定权力并负有一定责任的领导干部身上。落实之责,责无旁贷。

落实也是一种意志。年复一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中,总有一些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或许比较简单,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把简单的事非常认真地、坚持地做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容易的事情都做好了就是不容易。所谓落实,关键是一种意志力,关键在于一以贯之地坚持,咬住目标不放松,用实绩说话。

落实更是一种文化。人人养成一个落实的习惯,决策和政策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做工作,干事业,正需要一种重落实、抓落实的文化。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由人化文,以文化人”。我们需要营造这样的文化,倡导落实观念,明确落实责任,锻炼落实意志,形成一种务实的氛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不抓落实的人和事将没有市场。

“善谈者未必善为”,推进重点工作不仅要“善谈”,更要“善为”,要把推进重点工作变成上上下下共同的自觉行动。抓落实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领导推动抓落实。落实的关键在领导,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文化。这种文化的挖掘要成为工作的推动力,而不能起反作用。因此,领导推动抓落实,首先就是带头做表率。一项重点工作的推进程度某种意义上就是领导干部的推动程度。特别是一把手,有些时候可以居中指挥,调动整个班子的力量;但推进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亲自抓,抓到底。其次是一级抓一级。一个完善的组织是有层次、逐级领导的。一个领导干部推动不了下级的落实,那他就是失职的;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老是需要越过直属的下级直接抓基层的落实情况,那么中间这一级的干部就是失职的。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抓落实就要一级抓一级,一级推动一级,形成逐级负责的科学制度和长效机制。最后是重点工作用重兵。领导干部要会选将,要会用兵。要把用得上的、能起作用的人都集中到重点工作的推进上来,做到确定一个领导牵头,组建一个班子推进,抽调一批干部落实。

责任驱动抓落实。抓重点工作的落实,有没有事先明确责任,效果大不一样,结果也会完全不同。谁也不用负责任的落实只能是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责任驱动,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推进重点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进取心、紧迫感和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快速发展的外部形势已不允许我们悠闲地坐而论道,抓得晚、行动慢、失去先机,就会时时被动,处处受制。要取得抢占先机的竞争优势,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坚持不懈抓好落实。责任驱动,还要强化责任分解。要推行重大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工作推进中,哪个阶段要办什么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达到什么目标;谁来办,怎样办;办成怎么奖,办不成又怎么罚,都要落实清楚。既定的目标,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抓责任贯穿始终,抓成效不折不扣。责任驱动,更要强化责任考核。不抓督查考核,抓落实只能是一句空话。要把“盯住办、马上办”作为建立“落实型”政府的实际行动,建立健全一整套抓落实的考核机制,完善各级干部目标责任、业绩考核、末位追究和领导包抓重点工作等管理考核办法,配套落实重点工作定期督查通报制、绩效评议制、工作落实回告制等制度,并严格执行,赏罚分明,促使各级干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落实上,从而形成“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合力联动抓落实。没有分工协作、团结配合就没有落实。任何一项重点工作的推进,都是合力促成的结果。任何一个部门能不能体现落实精神,不仅在于能不能做好本部门内部的工作,更在于能不能在整个大合唱里唱出和谐音。五指并拳才能抓牢东西,只伸出一个手指就什么也抓不住。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集中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干部群众支持抓,凝聚成抓落实的合力。否则,调研报告写得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单个部门能力再强,也独立推动不了全局工作。看一个干部,看一个部门,看一个地区,有没有战斗力,会不会抓落实,就要看他能不能在协作过程中,寻求资源共享,寻求携手发展。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学生代表优秀发言稿下一篇:五年级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