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学科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的综合素质。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新课改使我们明白: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老师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增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总之,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主旋律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清更新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12年
2013年《新知识》学习心得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少 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 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 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 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三、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 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变化,能不断地给学生以新奇,让学生“乐学” “会 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上述是学习新知识并结合实际教学写的几点总结与心得体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2013年
2014年《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里中小学:刘廷美
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使我更加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一切教学用具都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4年
2015年《新知识》学习体会
里中小学:刘廷美
通过《新知识》的培训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老师方面,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去教育新时代的人。
“一德四新”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时代在变,教师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对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新课改使我们明白: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如果老师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增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主旋律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清更新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03-010
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修和学习,感受很深,体会如下: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各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表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实际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贯彻这个新理念。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
4.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5.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标准》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部分实验还不能完成。但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生物图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反思自己近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或改进:
一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一切有效手段,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服务学生的思想理念,把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二是要及时研究高考动向。要多关心高考,研究历年高考题,认真研究高考考纲,准确把握高考方向,搞好高考复习工作。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要求在考试中提供的实例要么是非常熟悉的,如教材上的,要么是全新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全新的内容实在是无从下手。而前者的是我们备考时更要关注的地方。
三是要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联系新课标,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基本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图表分析能力。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就是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迁移,理解生命科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是要善于教学创新。问题的设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要善于打破常规,开阔学生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领悟课标,深挖教材实例。如何把教材实例用好用活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难事儿。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可以反复例举教材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分析。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
(一)“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在9日召开的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议上,省委书记秦光荣郑重提出,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党的作风建设正在迈入新常态。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秦光荣认为,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境界。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退一尺。”秦光荣说,党员干部要补足精神上的“钙”,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学习领会关于抓作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在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推进治国理政、坚持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认识上都进入新的境界,“升级”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
要适应新常态,就要下功夫养成新习惯,而具体的努力方向就是“回归”——
“切实回归到党内生活的本来状态、回归到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回归到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秦光荣说,唯有这样,才能跟得上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待、时代的步伐。他告诫广大党员干部:
“必须把做官的意识淡下来,把公仆情怀浓起来,时刻摆正‘主’、‘仆’位置。”
“以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用党的纪律、国家的法规制度约束自己,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要经常对自身进行检视,拿中央精神的标尺对一对、量一量,时时刻刻调整行为的舵、绷紧作风的弦。”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却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信奉“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产生由“为官不易”向“为官不为”转变的苗头和倾向。秦光荣严肃指出,必须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彻底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以新的作为适应新常态。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
(二)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一是提升综合协调能力,优化统计工作环境。科学整合资源,避免数出多门,确保部门统计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优化工作环境,及时反映工作中的困难,争取政策和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提升基层统计能力,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大力加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联网直报率;加快建立部门统计数据采集共享平台建设,实现部门统计数据之间的资源共享。
平坝县夏云小学 胡夏莲
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通过继续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不断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如何用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回忆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让我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自己的观念,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乐于学习,乐于教学教师。
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这里,却变得是那样的吸引我。
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继续教育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2012年9月篇二: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方法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
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1、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2015、1篇三: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波水学校 杨 兵 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
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惑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如果我们向下面这样做也许会更好: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样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面,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上,跟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如果教师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2011年10月篇四:《评好课:新理念_新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刘艳红
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对《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培训学习,通过五天的学习培训使我收获不小:这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备课上课中,也体现在听课评课中。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师主体地位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我们的工作思想中,所以听课评课变成了“观课议课”。下面就感触最深的“议课”谈谈我的学习心得:简约是议课的魅力。心得一:“议课”代替“评课”,将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各方关系简约化了。以前我们参加教研活动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听过课后要评课。听惯了并没有觉得不妥,通过这次学习才明白:一个“评”字将授课者置于被评价位置,是“客”了,而听课者成了“主”。“客”的发言总会受到不少制约,“主”也不是就能畅所欲言,“主”往往无形中受授课者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来评课。听某位名师的观摩课一片赞扬;听某位新人的课,权威先定调,愿意发言评课的多是跟风而言„„这样的评课将参加活动的各方关系变得世俗,复杂,违背了开展教研活动的本意。而“议课”的“议”则说明,观课议课者与授课者关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无“主” “客”之分,大家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心得二:“议课”将我们观课的目的简约化。我们观课后不是想评价这个授课者是否优秀,我们的目的是“改进、发展”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授课者只是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不必为自
己的失误感到尴尬,流水只有碰到与自身有抵触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释放出来,你会改进自己;授课者也不用为精彩的才华展示而沾沾自喜,因为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课堂形式,你还需要发展,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授课者与观课者都要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及由此衍生的诚恳的关怀、智慧的判断,融合在议课之中。
心得三:“议课”的内容简约。评课易流于面面俱到,既繁复凌乱又不易突出重点。“议课”则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这样才有助于教师个体真正的提高。
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人生为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要简洁,要简洁。”我们的教学教研活动也要呼唤简洁!因为它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那么,请从议课做起,屏弃一切杂念,只要记着:我是议课活动的主体,我议课的目的是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简约不仅是议课的魅力,也是从事其他教学教研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2011-11-30篇五: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袁先生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我常常被典型的事例而吸引,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大受启发,这的确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 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种经历的过程比得出的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3.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学习《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从事了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师德培训心得学习体会
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
了解法律法规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为学习和运用好法律法规打下坚实基础, 广大员工可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或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答记者会上的一些回答信息中获取法律法规出台背景和意义。如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出台背景回答了有关记者提问:“为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 早在立法修改过程中, 即密切跟踪立法进程, 同步开展起草解释的前期准备工作。《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通过后,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时间启动了司法解释的起草制定工作, 并确定了在以往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基础上进行集中梳理、修改、补充、编纂, 形成统一的刑事诉讼法解释的起草思路。其后, 经十个月左右的紧张工作, 经广泛征求、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反复、深入调研论证, 完成了解释起草工作。《解释》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准确、统一、严格、有效实施, 规范审判权的行使, 实现程序公正, 更加有效地惩罚犯罪, 更为有力地保障人权,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法律法规的前言或总则部分都有其出台背景和意义的相关描述, 仔细通读该部分对于学习法律法规大有益处。
2 注重学习法律法规的“亮点”部分
每部法律法规都存有其精髓部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亮点”部分。例如“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规定贯穿于新《刑事诉讼法》整个篇章;新《民事诉讼法》主要有以下新“亮点”:小额诉讼一审终审、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等。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低于二百万元的资质条件”、“同工同酬”等内容;《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 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 应当予以删除。”第三十八条规定:“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 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对当前广大持卡人民高度关注的“全额罚息”银行霸王条款作了回应, 第十四条规定:“成员单位应努力提升信用卡服务质量, 为持卡人提供人性化的用卡服务, 倡导各信用卡发卡行建立信用卡还款‘容差服务和容时服务’或对贷记卡透支额在免息还款期内已还款部分给予利息减免优惠。”《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经纪人员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中的主要亮点为保险销售人员、保险经纪人员和保险公估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资质规定。
3 注重学习法律法规的生效时间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定是我国广大公民的义务, 但这里所讲的法律法规是已生效施行的法律法规, 而不是已废止的法律法规。同时, 为了使法律法规施行有一个准备期或缓冲期, 部分法律法规颁布时并不立即生效, 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生效时间均为2013年1月1日, 《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生效时间是2013年3月15日,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经纪人员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的生效时间均为2013年7月1日。新法律法规未至生效时间时并不产生法律效力, 我们也不能直接适用该条款。
4 注重学习法律法规规定的例外情形
部分法津法规在附则部分规定存有例外情况, 我们学习法律法规时要特别注意。例如《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再保险公司不适用本办法。”《保险经纪人员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再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的管理, 不适用本办法。”《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第三十一条规定:“本公约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不一致的, 依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执行。”《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外商投资征信机构的设立条件, 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因此, 我们只有掌握例外情形, 才能正确运用法律法规, 防止“一叶障目”情况发生。
5 注重相关制度和流程的更新
新的法规出台后, 一些相应旧的法规也将同时废止。如《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国保监会2006年7月1日颁布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 (保监会令[2006]3号) 同时废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实施申请和审批指引》同时废止。本办法施行前出台的有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按照本办法执行。”我们要特别注意该类条款的规定, 及时梳理银行的相关制度和流程, 对一些建立在已作废或将作废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制度和流程及时进行更新。
摘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定是我国广大公民的义务, 但这里所讲的法律法规是已生效施行的法律法规, 而不是已废止的法律法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備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学期新教师学习心得12-19
学习新《纲要》心得11-03
新条令学习心得体会07-12
学习新师德心得体会09-14
《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学习心得体会09-30
新教师跟班学习心得体会09-24
学习新师德规范心得体会09-29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11-21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6-06
新员工学习心得集锦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