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饮食文化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北饮食文化(共8篇)

南北饮食文化 篇1

冬至传说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饮食习俗

北方吃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末年。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南方吃汤圆

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南北饮食文化 篇2

一、城市建设与佛寺成长

由于东晋初年时局动荡的因素, 从晋成帝咸和中期以后, 才逐渐展开都城的建设, 至梁武帝之世, 达到其高峰, 此时也是建康佛寺数量最多的时期。

梁武帝之世不仅是建康最繁荣的时期, 也是建康寺院盛况空前的时期。根据唐代僧人法琳的记载, 东晋南朝寺院的数量如下:东晋1788座、宋1913座、齐2015座、梁2846座、陈1232座。通过这些数字, 可见寺院的数目有跳跃式的增长, 除了梁武帝笃信佛教的因素之外, 和梁朝政治社会的繁荣这个大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武帝统治之世, 恰逢北魏政治衰落之时, 无力南侵, 所以边境无事, 而武帝又勤政节俭, 因此他在位的前三、四十年, 是汉末以来最为安定昌盛的时代, 史书上形容梁朝盛世:“征赋所及之乡, 文轨傍通之地, 南超万里, 西拓五千, 其中瓌财重宝, 千夫百族, 莫不充牣王府, 蹶角阙庭, 三、四十年, 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 未或有焉。”故此时寺院的数量是六朝之冠, 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建康的城市建设和寺院的增加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钟山为例:钟山成为建康重要的佛教圣地, 和东晋时期都城建设的两项措施有关。一是东晋咸和中在建康城东面开设了建春门和清明门, 二是钟山的造林政策。钟山本来草木稀疏, 崖窟峻异, 从东晋开始, 令诸州、郡官员罢职返回京师时, 必须在钟山种植松树, 一直到刘宋时期都还执行此一政策, 《金陵地记》云:“蒋山本少林木, 东晋刺史罢还都, 种松百株, 郡守五十株。”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造林政策有了巨大成效, 至刘宋以后, 钟山成为隐士幽栖的佳处, 也是僧人禅居修行的灵秀之地。如刘宋时外国僧人僧伽罗多抵达建康, 就看中了钟山作为修行的处所, 并且在这里建造寺院:“元嘉十年卜居锺阜之阳, 剪棘开榛造立精舍, 即宋熙寺是也。”

二、都城建康的舍宅为寺

南朝宋齐梁陈, 舍宅为寺的情况非常普遍, 已经到“甲第显宅, 于兹殆尽”的地步了。齐武帝在他的遗诏中, 甚至特别下诏:“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 及起立塔寺, 以宅为精舍, 并严断之。唯年六十, 必有道心, 听朝贤选序, 已有别诏。”不过, 建康佛寺的数量仍然持续增加。

建康都城内的佛寺, 大都是在原有的住宅园林的基址上建造的, 有的是信徒施舍自家的园宅所兴造, 其中有一部分是以先代的家庙、祠堂, 也有的是购买墓地, 用以改立为佛寺。如宋文帝元嘉二年 (425) , 黄门侍郎王景深之母范氏以其先祖王坦之故祠堂地, 施给比丘尼业首, 建造“青园寺”。又宋文帝时, 僧人道儒到了建康, 卢丞相、伯仲孙等人一起出资买张敬儿先人的墓地, 为他建了一所佛寺, 即“齐福寺”。

最多的情况是以自己的园宅造寺, 如晋尚书仆射谢尚舍宅造“庄严寺”, 晋武帝咸宁元年 (275) , 居士司徒察舍宅为“义和寺”, 后来梁昭明太子萧统为此寺所写的寺额“义和之寺”, 至元代尚存。晋咸康三年 (337) , 尚书令李邈舍宅造灵曜尼寺, 后改称“金华寺”。宋车骑将军范泰在其住宅之西建“祇洹精舍”, 施舍果竹园60亩地以为寺域, 并请僧人释慧义为之规划。梁武帝即位以后, 舍其原有居宅为“光宅寺”。梁朝征西咨议郯僧绍舍宅, 建“仁孝寺”。陈天嘉元年 (560) , 章皇后舍宅为“国胜寺”。

另外, 有的舍宅为寺是仅将住居宅第的一部分, 捐作寺院, 如梁吏部尚书徐勉将他在清明门外的住宅西半部, 割给“宣武寺”。

三、佛寺与建康的城市文化

建康和洛阳是同一个时期南、北政权的都城, 也是当时两个佛教中心。两个城市内外都有很多的佛寺, 为构成其都城风貌的特色之一。不过, 由于两者在佛寺建筑方面强调的重点不同, 也形成其都城风貌的差异。

据《洛阳伽蓝记》的记叙, 可知北魏洛阳城内外有1367所佛寺, 且有为数不菲的佛塔。而建康佛寺则限于地势等因素, 很少有高层佛塔, 多树立直线形的剎, 以代替实体佛塔的建造;至于寺院内部的壁画, 则是它的特色。可以说, 建康佛寺内生动彩绘的佛画和经变图, 通常都是动人心魄的艺术品。

建康佛寺中佛殿墙壁上的佛画和人物画, 和同一时期贵族宅第中的壁画, 是东晋南朝建筑的特色。东晋南朝盛行以壁画作为建筑物的装饰, 当时绘画的主题是人物画, 在王公贵族的宅第中常将其崇仰的古人今贤的形象绘在墙壁上, 而在佛寺则绘的是佛像和经变图。六朝南方佛寺多以壁画作为装饰, 一则用以宣扬教义, 二则美化佛寺, 如宗士标〈孝敬寺剎下铭〉云:“雕饰彪炳, 丹青葱倩, 写彼金园, 图兹绀殿。”从南齐谢赫《古画品》及陈朝姚最《续画品》的记叙中, 可知有些画家特别擅长于寺院壁画, 如张僧繇《善图塔庙》、解蒨《寺壁最长》等等, 即属此类。寺院壁画所绘的内容有佛像、高僧、建寺者的画像和经变图。除了寺壁之外, 寺院其他部分也常以彩绘丹青作为装饰。

总之, 本时期寺院是人们重要的赏游地点, 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城市的文化时尚。建康都城之内寺院寺域较为狭小, 但寺院之内有精彩的佛画和经变图, 前往游观者往往从这些耸动人心的艺术品中, 得到宗教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房玄龄, 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篇3

《东方文化西方语》是一套系列丛书,内容主要选自作者几年来撰写的博文。翟华的博客是我所知道的最勤奋的博客——他几乎每天更新,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网络“日记”。翟华对自己的要求是:“有了灵感赶快写,不求千年一叹的磅礴,却要会心一笑的幽默。”我虽然也有个博客,但半个月写一篇博文已经常常感到文思枯竭,然而,他每天总是有新颖的观点呈现给读者。他不仅学识出众。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幽默的语言;他对国内经济、文化建设的评论,不仅显示出敏锐的眼光,更展示出一片赤子之心。翟华的博客也是我所知道的最谦虚的博客——他经常将一些批评意见全文转载供大家讨论。这使得他的博客吸引了众多读者,有的人甚至“天天读雷打不动”。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达到将近三千万——这对一个非明星、非娱乐、非炒股的文化博客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但是,博客的特点是,再好的文章,也极少有人回头去读,绝大多数人只读“新鲜”的博文——有些像读报,这使得一些隽永的美文常常被淹没在博客的海洋之中。书籍则不同,一卷好书在手,我们总会反复阅读,常读常新。所以,博客是取代不了书籍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阅读博客。然而,能把博客文章结集出版,也极少有人能做得到,因为要作为一本书,不仅内容要丰富。还要耐读。目前网上大部分博客的文章还是显得过于浅显或粗陋,有的甚至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录,这就无法成书。翟华的博文则不同,每一篇都有文化内涵,会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增加很多知识。所以,他把自己博文的精华结集出版,优中选优,当然更是篇篇精彩。现在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这个系列的第一辑,希望今后能不断编辑出版。

这套丛书的名字很有意思:首先,它告诉读者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介绍“东西万文化和东西方语言”。虽然字面上是“东方文化西方语(言)”,但实际上是采用了中国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结构——互文见义(典型的范例是王昌龄《出塞》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前面省去“汉”字,后面省去“秦”字,但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o其次,它也是翟华个人的写照——他不仅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也掌握多种西方语言。另外,这个书名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借用和谐音。既暗示了东西方的差异又十分诙谐,让读者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书。

读过翟华的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涉猎广泛。在他的笔下,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语言文字到唐诗宋词,从中外习俗到语言翻译,从时事政治到经济金融,从海外亲历到历史掌故。从传统文化到流行艺术,几乎无所不包。例如,他不仅谙熟英法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俚语、格言,也对中国的诗词、文字有独到的研究。又如,他对印度、新加坡、菲律宾英语特点的研究,就非常具有语言学价值。这些知识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内容,用他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读者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会觉得妙趣横生。

二是视角独特。用翟华自己的话说,他这本书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国际公务员眼里的世界”。他特别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掘出道理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经他一评论,有可能让我们产生全新的认识。比如,关于非洲的几篇文章,让我们了解到非洲人民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愚钝,相信也会让一些国人反省思想深处的偏见。又如,他对“东亚病夫”一词来源的考证,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历史真相常常并不是那样简单。

三是编排新颖。这本书按照“东、西、文、化”几个汉字来分类编排内容,显得非常活泼。当前一些明星的书,文字稀稀拉拉还每页空着少半边,而翟华却充分利用每一页的纸面,使得这本书的“信价比”非常高(“信价比”这个词是我“发明”的,指书刊信息量与价格之比)。例如,页脚用小字排出的“文化小品部落”和“关键词”,是对正文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既介绍了国外文化,又提供了实用的语言学习资料。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能掌握相关的英文,我相信这一点最受年轻人的喜爱。

写东西方文化的作者并不算少,翟华的优势在于:他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还有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他不仅有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坚实宽广的理工科基础,更有系统深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背景。他是清华大学的理工科高材生,毕业后到法国留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泛联合国系统任国际公务员。到非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工作过。他掌握英语、去语、日语等语言,又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对东方的了解不局限于中国,还包括亚洲和非洲(当代的“东方”概念,一般指亚洲和中东,包括非洲东北部)。他学成于发达国家,却服务于第三世界,所以他不仅熟悉北半球,也对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有深入了解。他曾任《环球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的专栏作家,所写的文章不仅介绍欧美日本的经济文化,也介绍亚非拉的发展状况,这些文章经常在各大报刊上转载,也被收入几本书中。他写的一些时事评论还曾被央视《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等节目引用。具有这样宽广的学科基础、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当年林语堂曾用“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我想把这句话略作改动来概括翟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南北饮食文化 篇4

第25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了解了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诗歌史是经过了诗经、楚辞而魏晋而唐诗的演进过程;

石窟艺术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它的营建与当时佛教盛行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难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古诗词的欣赏不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应该理解诗的.意境,这对于初―的学生来讲,比较难。

地位分析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石窟艺术”建议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出示充足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健康的审美观念。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直接点题,介绍其内容,列举出其代表作,通过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并归纳出它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小结:

项 目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建安诗歌

曹操父子 王粲等建安七子 蔡文姬

三 国

《蒿里行》、《七哀诗》。

田 园 诗

陶渊明

东 晋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书 法

王羲之

东 晋

《兰亭序》

绘 画

顾恺之

东 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南北饮食文化 篇5

孙香玉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等基本史实。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能从历史优秀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直接解读课题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方法指导一:

第1问的知识有点零散,而且内容有点多,注意提醒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方法指导二:

本课讲了两个人物和他们的贡献,可让学生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表”,将二人的成就分类归纳,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让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把握。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颁奖典礼或人物访谈的节目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和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1亿公顷(15亿亩)在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俗称“海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巨大甚至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命运。

而在我们潍坊,也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自主阅读课本P90~91内容,完成第1题。1.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模块二 科学家祖冲之

自主阅读课本P91~92内容,完成第2题。

1.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2)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祖冲之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知识模块三 书法、绘画与雕塑

自主阅读课本P92~95内容,完成第3~5题。

3.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地位如何?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他特别擅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4.东晋最伟大的画家是哪位?他的作品有哪些?代表作有什么特点?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作品特点: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5.石窟艺术的代表有哪些?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从科学家、生活朝代、主要成就、历史意义着手)【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内容: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二.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

2.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三.书法、绘画

1.书法: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绘画:顾恺之

3.辉煌的雕塑艺术: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B)A.贾思勰 B.祖冲之C.郦道元

D.蔡伦

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B)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D)A.钟繇

B.胡昭C.王夫之

D.王羲之

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D)A.祖冲之

B.刘歆C.刘徽

D.郦道元

5.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B)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C.秦陵兵马俑

南北饮食文化 篇6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能力目标: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第21课、22课均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属姐妹篇。其中本课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展现了本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祖冲之是十分博学和深邃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使学生认识祖冲之利用并发展了刘徽的“割圆术”,经过高位数字的极艰苦、繁琐的推算,终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进成果。要充分利用发挥活动与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今天,我们来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部分。我们说,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承上:指上承两汉;启下,指下启隋唐。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又为什么会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内容。

[板书]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生平

[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问题:祖冲之和圆周率。

[板书]2.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的内容阅读一下,找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归纳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归纳](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2)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3)他设计制造的水碓(duì)磨,能同时舂米、磨面。(4)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5)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教材讲解]课本上提到的“前人创造的割圆术”,指的是刘徽创造的割圆术。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割圆术。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后面“活动与探究”一的图形,刘徽认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其周长即愈益逼近圆周长。“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由此可以看到,刘徽已把极限的思想应用于圆周率的计算。刘徽应用割圆术,从圆内接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步加倍,直算至圆内接192边形的面积,求得圆周率π=3927/1250(相当于3.141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据。在实际应用时,他则主张采用π=157/50(相当于3.14)。

到祖冲之时,求出了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

同学们,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现在,我们看课后的“自由阅读卡”“算筹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竹、木、骨、铁、铜等各种材料都可以做筹,但每种筹必须一样长短、粗细。用算筹表示数字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式,也叫直式;一种是横式。人们规定用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用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如果遇到‘0’数,则空位不摆算筹。筹算的运算程序同珠算的运算程序基本一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动脑筋”目下的内容:“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是他广博的知识和突出的贡献;是他以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创新精神获得这个世界承认的,而不是靠其他等等。

[教师过渡]祖冲之除了在数学上的成就以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

[板书]3.祖冲之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教师讲解]这一时期,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以往的天文学家不知分“天周”和“岁周”,以为太阳运行一周就是“岁周”。虞喜观察到太阳从第一年冬至运行到第二年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这种“天周”

与“岁周”的差就叫“岁差”。祖冲之把“岁差”应用到他制订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大明历》中另一重要成果是对闰法做了新的调整,将古法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从510年开始采用,到589年废止,共用了80年没有改动。

除此之外,祖冲之创造了以机械发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还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创造了一架“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的运输机械。西晋刘景宜创造牛转连磨,杜预发明连机碓和水转连磨。祖冲之在这个基础上前进一步,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效率更加提高了。

[教师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板书]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完之后,思考两个问题:1.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齐民”的含义是什么?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

[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加强劲的指导意义。

[教师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齐民”指一般群众,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有: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它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分两个小问题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据考证,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他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板书]2.《齐民要术》

[教师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对于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下面我们先看题目。

书名《齐民要术》,翻译过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是农业。在《齐民要术》序言的末段,贾思勰提到了他的写作过程,有“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于行事”之语。(要用副板书)这表明贾思勰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和积累了很多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齐民要术》的。光采集经、史、子、集里的农学资料就合计155种。书中采用农谚30多条。《齐民要术》的主要科学成就有以下几点:

(1)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2)继承与发挥了传统的土宜、候应之学,对农业生产上的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地探讨。(3)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时的耕作方法与栽培技术,把许多具体经验条理化,并初步提到科学原理上来分析,并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耢等项基本操作措施。(4)将动物的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还详细记载了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5)还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现代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它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齐民要术》引用过一百五六十种书,有些书现在已经失传,幸亏《齐民要术》保留了这些书的部分内容。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和农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在郦道元之前,我国已有不少地理名著。如《山海经》《禹贡》等。到了三国时期,有人对当时全国的河流水道进行了专门研究,写成了《水经》一书。《水经》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137条,原文1万文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水经》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郦道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注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内容,把《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给找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描述,说出《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和文字特色。

[学生回答]《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其内容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方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其文字特色为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教师过渡]这样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是如何写成的呢?他有那么多的资料供参考吗?下面,通过我的讲述,使我们同学们对郦道元本人和《水经注》这部书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板书]1.郦道元生平

郦道元,范阳涿鹿人(今河北省涿县)。郦道元出身于官僚世家。郦道元少年时喜欢读书和外出游览,对地理书籍和山川名胜有浓厚的兴趣。他跟随父亲在青州居住时,经常考察山川城邑,观赏草木景物,对这一地区的地理概况,了如指掌。后出任北魏东荆州(今河南境内)刺史。为了巩固北魏在这里的统治,郦道元威猛为政,如在冀州。结果引起边民不满,向皇帝告状,被令返京。返京后,有较宽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水经注》的撰写,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远古时候的情况已经很渺茫,以后又经过历代的更迭,部族的迁徙,城邑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山川名称的更易。因此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考察的情况下,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所到之处,公职之余,无不详考山川,历游胜迹。由于任职的关系,他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山川河流、地理情况十分熟悉。他还畅游过长江三峡、四川、湖北等地。他还做过改镇为州时考察订正地名的工作,这些,都为他写作《水经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过渡]郦道元是善写山水景物的,文笔非常优美。那么,除了文笔优美外,《水经注》还有哪些成就和特色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2.《水经注》的成就和特色

[教师讲述]郦道元以注释为著述,通过《水经注》结束了中国古代虚构地理学的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写实地理学的时代,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成就有三项。

(1)自然地理学成就。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条,在河流的编排次序上,先北后南,先内地后边疆。在河道的叙述上,是先源头后支流,最后说明在某地入某水,或在某地入海。在内容上,先叙述河道流经情况,再记述各流域内的地质、地形、土壤、气候以及物产、民俗、名胜古迹。除河流外,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500处。在地质地貌方面,也有大量的实际资料。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

(2)人文地理学成就。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中,《水经注》的贡献首先在经济地理学方面。而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西门豹渠、都江堰、灵渠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记载要比前人详细、丰富得多。这些内容完备而详尽,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利史等,也有重要的价值。农业地理方面的种植、畜牧、林业、渔业、狩猎、屯田,包括原始农业,工业地理的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纸、食品等;交通运输地理方面的水上运输、陆上运输等,所有这些方面,《水经注》中都有记载。书中还记载了13个以上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犬戎、三苗等,介绍了他们的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关于长城、坞堡、障塞、烽燧等具有战略要地和战争路线的资料。

(3)语言文学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关于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关于三峡的描写就是代表。另外,《水经注》在历史学、金石学、碑版学、文献学方面的内容也有记载。

《水经注》由于包罗宏富,牵涉广泛,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语言学到文字,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逐步形成了一门内容浩瀚的学问——郦学。

[教师总结]到现在为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的自然科学部分就学习完了。下面,由同学们设计并填写魏晋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简表。然后和老师设计的作一比较。

[学生设计]„„

(教师出示设计的表格及内容)

人朝代

物 谓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名数学冲 之 南朝

家、天文学家

北朝(北魏和思

东魏)著《齐名农学民要术》

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术》

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缀

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著作 称主要

主要科技成就

杰郦北魏 出的地道元

理学家

经注》

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水

南北饮食文化 篇7

一道教饮食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道教饮食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服饵与日常饮食养生两个方面。

服饵术, 又称服食, 最早起源于战国神仙家, 意在通过服食特别制作的丹药来达到祛除病痛、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服食术往往与辟谷术配合进行, 丹药实际上起到食物替代品的作用。秦汉时期服食术也有一定发展, 《汉书 · 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太乙杂子黄冶》, 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而饮食养生的思想, 则源出于辟谷之术。 辟谷并非不进食, 而是不食五谷, 改用一些现在看来具有高营养或者是消化慢乃至难以消化的植物譬如灵芝、柏木等制成的丹药作为食物, 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史记 · 留侯世家》: “留侯性多病, 即导引、不食谷”。

服饵术的理论及方法总结集中体现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金丹、仙药篇。主要涉及丹药的炼制方法和效用, 称服食最起码可以达到“不饥不病”的效果。此外, 他在极言篇中总结了自己的养生思想, 说人体“易伤难养”, 养生的总原则就是“以不伤为本”。其手段之一就是服食天然植物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仙药篇中记载了众多如菊花、 菖蒲、茯苓、菌类等等被认为有保健作用食物, 并结合阴阳五行和干支学说确定了服食的具体时间。[1]

萧梁陶弘景一方面继承了葛洪在服饵术方面的成果, 一方面在《养性延命录 · 食戒篇第二》专门论述了有饮食养生的理论, 其中很多观点流传至今, 妇孺皆知。书中强调“饮食有节”, 譬如“养性之道, 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 皆损寿也。人欲小劳, 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 当行步踌躇, 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 食毕但当行中庭, 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 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 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 先饥乃食, 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 食必多;盛渴乃饮, 饮必过。食毕当行, 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 大益也”。[2]

又如“食不欲过饱, 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 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 中益也。暮食毕, 行五里许乃卧, 令人除病。凡食, 先欲得食热食, 次食温暖食, 次冷食。食热暖食讫, 如无冷食者, 即吃冷水一两嚥, 甚妙。 若能恒记, 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 欲得先微吸取气, 嚥一两嚥, 乃食, 主无病。”[2]

还有“热食伤骨, 冷食伤藏, 热物灼肤, 冷物痛齿。食讫踟躇, 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 大醉则神散。 春宜食辛, 夏宜食酸, 秋宜食苦, 冬宜食咸, 此皆助五藏, 益血气, 辟诸病。食酸咸甜苦, 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肾, 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 犹顺天理。燕不可食, 入水为蛟蛇所吞, 亦不宜杀之。 饱食讫即卧, 成病, 背痛。饮酒不欲多, 多即吐, 吐不佳。 醉卧不可当风, 亦不可用扇, 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 伤五内。”[2]这些观点都被后来的孙思邈所继承。并且经过不断的流传发展, 在唐宋世俗生活尤其是士人阶层中深入人心。譬如唐代张皋在《清波杂志》中说“神虑淡则血气和, 嗜欲盛则疾疹作”;郭印说“夜气若要长存, 晚食尤宜减些”; 宋代苏轼也认为“自今日以往, 早晚饮食不过一爵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 可损而不可益……宽胃以养神”。[3]

此时道门饮食养生的理念已经涵盖了包括食物的选择、 饮食的分量、时间与禁忌等方方面面的规范, 客观上符合当时社会贫寒百姓的基本维生需要, 也能满足士大夫们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这也是道教之所以能诞生于民间又流行于士绅阶层的原由, 可以想见, 此时道教的饮食理论对各阶层群众日常饮食习惯都颇有影响。

二.与道教有关的饮食风气与节令食物

道教的影响不断扩大之时, 一言一行都能引起社会风潮。《抱朴子内篇》中提到有服食松脂、菖蒲、茯苓等“仙草灵药”者能够童颜长生, 民众纷纷效仿的事例不胜枚举。 适逢乱世, 百姓流离失所, 衣食无着, 或许服食并非出于精神需求而仅仅是生理需要, 但由于道教服食术中提到的众多草药并不罕见, 足以满足下层民众“填满肚子”的谋生需求, 因此备受推崇。就连葛洪自己也说, “是以历览在昔, 得仙道者, 多贫贱之士, 非势位之人。”[1]可见道门饮食对世俗生活, 尤其是历来被历史忽视的普通百姓的人生影响之深刻。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小吃乌饭, 一名青团, 其渊源出自道教斋食青精饭。陶弘景《登真隐决》载:“太极真人青精干石饭法, 用南烛草木叶, 杂茎皮煑, 取汁浸米蒸之, 令饭作青色, 高格曝干, 当三蒸曝, 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 勿服血食, 填胃补髓, 消减三蛊。”这是青精饭首次出现在文献之中。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染青饭”条引《岁零总记》记载:“杨桐叶、细冬青, 临水生者尤茂。 居人遇寒食, 采其叶染饭, 色青而又光, 食之资阳气, 谓之杨桐饭, 道家谓之青精干石飠凡饭。”可知青团逐步变为了寒食节的一种时令食物, 但其养生滋补之功效依然被认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逐步成型的茶文化。尽管早在西汉宣帝年间王褒所立的《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 但直到唐代, 我国第—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才诞生,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正是由汉到唐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而在这期间, 道教与饮茶风气的形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晋道士王浮《神异记》中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 牵三青牛, 引洪至瀑布山, 曰:‘吾丹邱子也, 闻子善具饮, 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 不相遗也。’因立祭祀。后令家人入山, 获大茗焉。” 陶弘景《新录》记提到“苦荼轻身换骨, 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又有如壶居士在《食志》中称“苦茶久食羽化”。

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 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 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另外, 茶本性清淡、虚静, 又具有提神疗病的功能, 自然也会受到意图修身养性的士绅的青睐, 宗教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气的形成。

不仅如此, 许多民间习俗中的节令食物也都和道教有关。

萧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元日, 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读作耐老。柏是仙药。”屠苏酒的配方没有详细记载, 而东晋的著名道士葛洪以细辛、干姜等泡酒, 认为食之可使人去除瘟气。椒、柏, 桃等也都是道教推崇的所谓有“仙气”的食物。而五辛盘则是出于《抱朴子内篇 · 炼化》“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 并华水服之。”[4]而豚酒则与《抱朴子》所载“月晦之夜, 灶神上天, 白人罪状。” 的灶神崇拜相关。百姓为了不让灶神说自家的坏话, 就于“腊日……以豚酒祭灶神”。反映了道教和民间食俗之间的生动关系。

《岁时记》中还记载了重阳节的来历:“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 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 令家人各作绛囊, 盛茱萸以系臂, 登高, 饮菊花酒, 此祸可除。’景如言, 齐家登山。夕还, 见鸡犬牛羊, 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 妇人带茱萸囊, 盖始于此。费长房, 桓景, 均为东汉道士。”这一事件流传开来之后, 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4]而早在东晋, 葛洪就在续《西京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配茱萸, 食饵, 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萧梁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

当然, 道教与民间习俗擦出火花的例子并不止于此, 端午节饮用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也与道教丹药服食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上可见, 由其宗教追求而产生的饮食观念在世俗饮食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对本草与食疗学的开发

道教自古注重养生, 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 羽化成仙的效果, 而在养生家中, 又以医道最为相容, 摄生尚玄、医道同源, 两者相辅相通。自魏晋以来, 名医、 药师多出自道门。而通过医药, 尤其是食疗来达到养生目的, 体现了道教饮食对世俗生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5]

葛洪《肘后备急方》 (后又有陶弘景作《补阙肘后百一方》) , 钦定《四库全书》作序说“其方简要易得, 针灸分寸易晓, 必可以救人于死者。为肘后备急方, 使有病者得之, 虽无韩伯休、家自有药, 虽无封君达、人可以为医, 其以备急固宜。华阳陶弘景曰:‘葛之此制, 利世实多’”。他特地挑选了十分常见易得的草药, 如“救中热暍死方”有“捣菖蒲汁, 饮之一、二升”, “干姜、橘皮、甘草, 末, 少少内热汤中, 令稍稍咽, 勿顿多, 亦可煮之。”[6]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并且疗效显著, 因此深受百姓欢迎。

陶弘景隐居山林, 深知乡民缺医少药之苦, 因此撰写《名医别录》, 并与流传已久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原有本草合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纠正和补充了《本草经》的讹误和不足。

《集注》中的许多药物都是常见食物。譬如果菜类中有枸杞、菘、葵、李、枣、梨等等。[7]另有《名医别录》补证: “薏苡处处有, 多生人家, 交趾者, 子最大……实重累者为良, 用之取中仁, 今小儿蛔虫病, 用根煮汁, 糜食之甚香, 而去蛔虫大效。”[8]便是一则食用与药用价值充分结合的典例。

此外, 《集注》和《别录》中还记录了很多六朝时流入中国的朝鲜药物, 陶弘景也对其药性进行了研究记录。

唐代著名医师、道士孙思邈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 从内容和分类方面体现了对六朝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 食疗内容独立成卷。《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 食治》 一篇从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五类记载了各种动植物的属性功用, 如谷米类第一条记载“薏苡仁味甘温, 性无毒。主筋拘挛不可屈伸, 久风湿痹, 下气, 久服轻身益力。 其根生下三虫。名医云:薏苡仁除筋骨中邪气不仁, 利肠胃, 消水肿, 令人能食。一名 (艹赣) , 一名感米, 蜀人多种食之。”“名医”即《名医别录》。[9]之后, 唐代孟诜、张鼎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的基础上增订写成《食疗本草》这部食疗专著, 以类似菜谱的形式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 其记载仍然保留了道教养生修仙之思想, 譬如“黄精”一条记载黄精“能老不饥……饵必升天”, “青蒿”一条记载“益气长发, 能轻身补中, 不老明目”[10]等等, 不一而足。

其次, 继承了本草分类法。《集注》的主要成就在于将《本草经》原本把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改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共六品 (不包括有名无实的条目) , 进一步开发和验证了药物的属性。而《千金翼方》的本草卷, 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并按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菜、 米谷、有名未用分类, 明显承袭《集注》。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 道教逐步将用于修炼养生的动植物引入到日常饮食范畴之中, 为唐宋食疗著述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映出道教对医学尤其是本草和食疗方面的深远作用。

四.总结

总体而言, 道教饮食不仅仅局限于士绅贵族服食养性, 也不单单只为修炼成仙。道教对自然的钻研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民间习俗和饮食医疗之中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可以说中国没有哪个学派或宗教对个人的生命和日常的生活有如此热切而积极的关注。它一方面超脱尘世欲念, 另一方面又留恋生命, 这种以出世之身行入世之事的态度和特点, 使道门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医者药师, 并在这个“以食为天”的国度中以亲民的形式蔓延。尤其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分裂动荡的时代, 它的存在似乎能让每一个人拥有生存的希望, 更让道教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变得深刻而久远。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承东汉下启隋唐的蓬勃发展时期, 道教文化中有关饮食的论述在此期间也逐步成熟, 并对世俗饮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兴起于民间, 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后来又与士绅贵族关系密切, 因其为身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 也因其养性延命的理论和对岐黄之术的精研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信任与依赖。由是, 道教与日常生活关联最密切的饮食文化随之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认识, 节日习俗和饮食医疗等方方面面当中, 它以饮食文化为连接点, 促进了宗教、民俗和医学的交融发展。

南北孕妈过冬饮食各有秘方 篇8

我国因为地域辽阔,南北两边的冬季气候差别很大,因为地域及气候差别,南北两地的准妈妈们都有各自的冬季饮食小秘方。

我国冬季普遍比较寒冷,只有广东、广西、海南等局部有温暖的冬天。冬季人体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睡眠时间长因此机体低水平代谢的时间较长。这些生理特点导致人体在冬季昼夜之间代谢波动比较大,处于内热外冷的状态。这种动荡就会引起体内脏器的功能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冬季的营养补充以温补为主。

大部分女性在怀孕后阴血偏虚,内热较重,如过多食用性温、大热的食物,容易“火上加火”,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等先兆流产的症状。北方妈妈健康杂米良、温补牛羊肉

过去由于没有大棚蔬菜,一到冬天,蔬菜的数量减少,品种也较单调,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现在大棚蔬菜的上市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选购的时候还是尽量选择当地当季蔬果,准妈妈们可通过多吃杂粮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北方的严寒时期比南方漫长,因此需要食用更多的肉类来补充能量,牛、羊肉就是冬季不错的食材。

玉米

玉米富含镁、不饱和脂肪酸、粗蛋白、淀粉、矿物质、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孕妇常吃可以预防及治疗口角炎、舌炎、口腔溃疡等核黄素缺乏症。玉米须煎水代茶饮,有利尿、降压、清热、消食、止血、止泻等功效。

红薯

红薯富含淀粉,其氨基酸、维生素A、B、C及纤维素的含量都高于大米与白面。它还富含人体必需的铁、钙等矿物质,是营养全面的长寿食品。

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科学家联合研究表明,红薯含有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孕妇食用后能便皮肤白嫩细腻。红薯中含有粘蛋白,这种物质促进胆固醇的排泄,从而能有效地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

荞麦

荞麦比其他谷类更能提供全面的蛋白质,是素食者很好的选择。荞麦的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被称为人体第一必需氨基酸的赖氨酸成分,其能促进胎儿发育,增强孕妇的免疫功能。荞麦中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比一般谷物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烟酸和芦丁(芸香甙)。

牛肉

孕妇对铁和锌的需求是一般人的1.5倍。孕妇一个星期吃3至4次瘦牛肉,每次60到100克,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并能增强免疫力。

牛肉中的锌比植物中的锌更容易吸收。人体对牛肉中的锌的吸收率为21%到26%,而对全麦面包中的锌吸收率只有14%。

羊肉

羊肉不仅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钾、尼克酸等,所产生的热量高于猪瘦肉、牛肉等肉食,而且是补虚益气的佳品。

在冬天多吃羊肉大有裨益,它具有增加热量、补虚抗寒、补养气血、温肾健脾、防病强身等作用。羊肉是产妇、老年人、体弱、怯寒者的冬令滋补佳品。

但需注意的是,由于羊肉性温产热量高,因此,对于孕妇来讲,不宜过多地食入,以免助热伤阴,引起不适。

南方妈妈清润滋补汤

广式靓汤不仅是粤菜的一大特点,更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典型的广东女人一定要会煲汤,这原汁原味、好喝又营养的妈子靓汤给家人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家庭的温暖。

南方冬季空气比其他季节干燥,可进补一些温补的汤品,经常煲不同的汤,不会那么单调。比如茶树菇炖鸡、萝卜骨头汤、海带骨头汤、红枣猪肚、墨鱼骨头汤、党参煲猪肉汤、黄豆海带、淮山筒骨汤、莲藕排骨汤、春菜筒骨汤、乳鸽党参汤、木瓜煲老鸭等。下面介绍几款适合冬季喝的汤和糖水。

无花果白菜干猪展汤

材料:无花果干品4颗,鲜白菜干100克,鲜猪展肉200克。

制作:先用清水浸润白菜干,并洗净砂泥。鲜猪展肉用清水洗净,并切成粗件。无花果用清水洗净。然后将上述三种汤料一同放进汤煲内,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煲汤,煲至白菜干变软烂即可,加适量盐调味。

功效:本汤能养阴清肺,润燥化痰。

沙参玉竹蚬鸭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玉竹30克,蚬鸭1只,味料适量。

制作:先将处理好的蚬鸭洗净,砍成粗件备用。北沙参与玉竹分洗净,然后将上述汤料一同放进汤煲内,先用中火,后用文火焖煮一个半小时,加味料。

功效:本汤既有沙参、玉竹的滋阴清肺,养胃生津,又有蚬鸭的补中益气,和胃消食,三者合用,既清又补又养,对于热邪未尽,阴津微伤,虚火上升之体,实乃清补之良汤。

白莲百合糖水

材料:鲜百合60克(干品30克),干湘白莲肉30克,白砂糖30克。

制作:先将鲜百合用清水洗净,并剥开叶瓣。湘白莲用清水浸泡并去除外皮及莲心,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鲜百合、湘白莲肉一同放入瓦煲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煲约半小时,煲好前5分钟加进白砂糖即可。

上一篇:发展党员工作调研下一篇:法制教育报告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