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精选5篇)

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篇1

【内容摘要】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童声合唱,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学校训练童声合唱,都是从中高年级开始的,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无法在合唱这片天空里享受快乐。童声合唱艺术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以合唱艺术为手段,在人的精神感情上进行“树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低年级的孩子也同样可以享受合唱的快乐。【关键词】

合唱

童声合唱

低年级

【正文】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其中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合唱不仅是提高少儿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在合唱训练中,体会到美和快乐,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团结。正因为合唱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童声合唱,在小学教育中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成立了合唱团,在许多大城市还开展了班级合唱的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训练童声合唱,都是从中高年级开始的,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无法在合唱这片天空里享受快乐。

一、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

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而童声合唱艺术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以合唱艺术为手段,在人的精神感情上进行“树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享有学习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低年级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才会有更好的成效。因此,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低年级的孩子也同样可以享受合唱的快乐。

二、大多数孩子喜欢并热爱合唱。

近两年,我都任教低年级音乐课,并担任学校合唱队的指挥。通过平时的音乐教学和合唱训练,我发现挑选出的中高年级的学生刚加入合唱队时,对合唱的知识一无所知,需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训练,这样起步比较晚,影响整个合唱队的训练进度,并且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含蓄,许多学生不愿大胆表现自我,找到兴奋的歌唱感觉相对较困难。而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唱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于是,我尝试着对自己所教的低年级各班进行合唱训练。我从最基础的站姿开始训练,然后到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再到和声训练、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在训练中,我加入一些有趣的引导语言和游戏,通过训练,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合唱非常感兴趣,很容易就被合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兴奋,好表现、好动、好学„„这些孩子在合唱训练中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以及歌唱与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更加喜欢音乐、喜欢合唱。我常常跟孩子们说,在合唱训练中,没有“我”,只有“我们”,受到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孩子们体会到有集体组织的排练活动更有效、更快乐,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好感情。孩子们听到自己和同学合作唱出的和谐、动人的歌声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体现了自我的价值。

三、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质。

合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训练,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条件。合唱训练中,学生要注意音高、节奏、和声、速度、音量、音色等众多音乐元素,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童声合唱训练,注重对低年级孩子进行音乐各元素的学习、感受,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杨鸿年在《童声合唱训练学》中提到:“6至8岁为童声前期,此一时期可着重对孩子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从为培养孩子们具有多声部的音乐感觉打下良好的基础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段。”通过平时的教学和合唱训练,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经过培养和锻炼都能养成轻声歌唱不喊唱的好习惯,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识谱,其他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合唱训练中也逐步得到改善。还有一些天赋和乐感相对较弱的孩子在集体训练中,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从而更加自信,也更加热爱合唱。

四、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合唱训练。

不同年龄的儿童存在心理和能力上的差异,训练合唱时,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1、简单童趣的语言引导孩子享受合唱的快乐。

合唱训练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条件,低年级的孩子学习音乐的时间不长,所以需要逐步训练培养。对于活泼、好动,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在训练时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且简单易懂。例如我在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呼吸训练时,我会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来玩吐丝的游戏,看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我让孩子们根据我的手势来进行呼吸训练,这样既培养了低年级孩子看指挥手势的习惯,又让孩子们学会了正确的呼吸,更让孩子们有一个积极的状态投入训练中去。而孩子们不觉得这是枯燥的训练,在他们眼中这是好玩的游戏,并且为了能参与游戏,能做好老师交代的每一个要求。老师也不用反复跟学生强调要站直,不准随意乱动。

2、科学的发声方法帮助孩子轻松快乐的参与合唱。

低年级的孩子在生理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制,孩子的发声器官小、稚嫩,因此要求老师加强科学的童声训练,让孩子们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的歌唱。歌唱是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正确而良好的歌唱应符合以下标准: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等。从技术角度看,有几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等。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弱,合唱训练时,教师应参照这几项标准和几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一步步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这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正确的范唱,有较强的训练能力及声音辨别能力。

我刚开始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合唱的发声训练时,很多孩子虽然喜欢这样的训练,却不能很好的运用气息,不能发出很好的声音。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有些怀疑在低年级进行合唱训练的可行性。但我并没有停止训练,我尝试着每节课都给孩子们进行一些最简单的气息训练和发声训练。虽然每节课训练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一节课的要求却不一样。如气息训练中的“吐丝”练习,一开始,只是告诉孩子们玩吐丝的游戏,如何发出“si”这个音,让孩子们自然的呼吸;接下来,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想象从自己的肚子里抽出来一根又细又长的丝,让孩子们感受横膈膜下降,下腹部扩张,同时,颈部肌肉自然放松,孩子们逐渐能够有控制的缓吐;然后,让孩子们尝试着急吐。训练逐渐加大难度,我让孩子们在我的指挥手势下,进行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等练习。现在孩子们在歌唱中能更好的运用气息的支持,也能更轻松的歌唱。再如,“u”母音的训练,我在孩子们自然说“u”的基础上,规范他们的口型及咬字,然后让孩子们想象自己的肚子是个打气筒,横膈膜下降,下腹部扩张,就把气从口中沿着上口盖吹出来,变成用气息支持说“u”,有了气息支持,我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口腔想象成一间房,房子的“天花板”不能够塌下来,于是,孩子们能积极地抬起上颚,接下来,再让孩子们体会有共鸣的说“u”。说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我让孩子们用说的感觉来唱,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美,我从孩子们的进步中找回了自信,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声音,并且逐渐有了对声音的正确认识,没有喊唱的习惯。

老师们可以多阅读有关合唱训练的书籍、观看合唱训练的教学视频,或是找专家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发声方法、训练水平。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快乐地享受合唱。

3、动听的合唱歌曲引领孩子感受合唱的魅力。

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练习、音乐素质学习等,都是为歌曲演唱服务的。合唱中的声音、和声等训练的成效,最后也是通过合唱歌曲演唱呈现出来。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唱歌,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础后,可以尝试让他们演唱一些简单的合唱歌曲。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学习合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在合唱歌曲的排练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音乐感受,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等。

低年级的孩子喜爱艺术形象美的音乐,因此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要符合他们的特点,内容、情趣要为孩子们所理解和喜爱。教师在合唱歌曲排练中,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进入歌曲情境,运用所学习的发声方法,有表情、有感情的表现歌曲。针对低年级孩子好表现、好动的性格特点,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不影响发声的动作,或是加入乐器伴奏,让孩子们更好的表现歌曲。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将低年级音乐教材中一些好听的或是学生特别喜欢唱的歌曲改编成简单的合唱歌曲,让孩子们演唱。通过对比,孩子们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合唱与独唱、齐唱的区别,合唱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听到自己与同学合作,并且也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唱出的这样独特、和谐、动听的歌声时,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合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低年级的孩子爱唱、爱动、爱表现,更爱这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合唱艺术,未来的优秀合唱队员就在他们当中,不要忽略了那一双双纯净的渴求艺术的眼睛。让低年级的孩子也能享受合唱的快乐,让我们在低年级的合唱教学中与孩子们分享快乐,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童声合唱训练学》

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篇2

一、创设情境, 享受读书乐趣

在教学中, 只有当学生们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 才能读出形,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1. 角色体验。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 有许多生动的小动物形象, 让学生们扮演文中的角色既能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们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欣赏。这样, 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 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 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 听到美妙的音乐,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2. 音乐渲染。

音乐是渲染情境、引发想象的有效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时, 播放狼步步逼近的动感音乐, 为学生营造一个紧张急迫的氛围, 从学生们夸张的表情和语言中可以看出, 他们已感到了“凶狠”、“可怕”, 体会到了小羊的危险处境, 大家都在为小羊的命运担心, 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 这时再来指导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学生就会入境生情。

3. 画面引入。

画面同样是引领学生们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中, 为使孩子们体会到狐狸巴结讨好乌鸦时的表情,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狐狸的表情, 有的学生说:“他摇着尾巴, 假惺惺地笑。”有的学生说:“狐狸一脸的奸笑, 一看就知道没安好心。”这些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 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 对理解人物形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更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4. 语言描述。

此外, 教师的语言描述也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场景, 引发学生们内心的共鸣。如《青蛙看海》一课教学中, 我这样描述“小青蛙努力登山”这一情景:“请小朋友看, 小青蛙跳呀跳呀, 啊!不小心摔了一跤, 流血了, 它不顾疼爬起来继续跳, 跳呀跳呀, 累了在草丛中休息一会儿, 渴了喝点山泉水, 就这样它不停地跳, 气喘吁吁, 腰酸背疼, 它想到快要到山顶了, 快要实现自已的愿望了, 便更加努力地跳。”我描述完以后, 问:“你听了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孩子们纷纷说小青蛙真了不起, 再来读书时, 我看到不少学生的脸上都露出坚持到底的神情, 很明显他们已经和文中的角色产生了共鸣, 读起书来自然是更加入情。

再现生活情境, 强化学生们内心的体验, 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们享受到读书的无限情趣。

二、个性化朗读, 享受读书乐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 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有差异。因此在激情朗读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身心处于激活状态。学生的身心只有进入激活状态, 内在语言才能高度活跃起来, 这样, 语言和精神才能同构共生, 才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这也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既是享受读书乐趣的过程, 又是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的过程, 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我们在学生每一次读书时, 都要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 使他们情绪激奋, 全身心投入。

三、激励评价, 享受读书乐趣

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 当孩子们通过努力, 将课文读通读熟时, 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肯定呀!这时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 既让学生从主观心理上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暗示一些学习方法,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求知, 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享受。

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 有时他们之间的称赞、表扬说出了其心灵深处的声音, 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效果也更佳。因此指导学生互评, 是我惯用的方法。如学生读完一段话后, 我总让其他同学说说他读得怎样?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评价既可使学生在别人的肯定赞美中更爱读书, 又可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朗读中汲取营养。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喜欢挑刺, 这时我会说上这么一句:善于欣赏别人, 你在得到友谊的同时也会得到许多知识。学生在教师指点下真诚欣赏别人, 受到了思想教育, 提高了阅读兴趣。其实, 在读书活动中, 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支歌、一个手势, 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手段, 让评价伴随教学的始终, 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

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篇3

关键词:激发;情感;震撼

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果写出来都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一提到写作文多数学生仍会心虚、害怕,或充满抱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进入佳境,能够自觉恰当地把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用文字展示出来呢?

鲁迅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巴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自己创作的体会时也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更丰富的情感,激活他们的写作欲望。刘勰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从读者还是写作者的角度看,情感都占重要地位。所以,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从情入手,努力做到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能如火山爆发,用情来引导,那么学生的写作就能逐渐进入佳境。同时,要让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占领制高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情绪感染,学生爱文章

每个人的生活中每天都需要有些激情,或让其震撼、感动的东西,否则一天的生活就会平淡无奇。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并非直等到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时,再去引导学生写作,也应像生活一样,每天输入写作的信息,但不求一定成文章。

1.情景相生,引入妙境

每节语文课前先由“我自信,我成功”的口号煽起学生的情绪,然后是“每天一文”,学生齐读,这一篇文章的选取原则是语言优美、气势磅礴、思想积极向上,齐读完之后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并有思想被洗涤的效果,之后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文字再读甚至背诵。这样每天课前让学生到同龄人的美丽语言中畅游一番必能引发学生对语言对生活的感触。

2.抓住特定氛围,煽出学生感情

学习过程中有许多能触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时刻,所以要做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抓住这样的时机。比如,在我班的每次班会课上,无论是谁主持,最终都能使学生群情激昂。感情煽动了,那么此时还需进行“政治”说教吗?我一般采取的就是感情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最后,不仅在班会内容上给学生留下自我思考、激励的空白,而且给其留下时间,引导其把自己的思想倾吐在文字中,形成更长久的财富。我们都知道“真情出诗人”,同样“真情出妙文”。

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只要我们教师指导得当,就能让学生真正热爱生活,注重抓住生活的独特感受,培养自己的写作情愫。

二、方法点示,感性变理性

有了想表达的愿望,就不愁写不出文章,那么离好文章也就不远了。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前边在教学中所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那么,如何做好“思考能力”的培养呢?我的做法是以实践运用来促进学生思考。

1.安排课前作文朗读、背诵,每周引导学生自测

这些都基于学生自觉。每周根据自己熟读或背诵的内容选择典型句子仿写、续写进行练习,之后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课堂交流,这样让学生意识到积累对自己的重要性和收获感。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用信息

在学生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来思考、拓展,无疑会有很大的收获。如:学习《祥林嫂》,学生深切同情祥林嫂的遭遇,痛斥旧社会的吃人本质,此时引导学生设想:祥林嫂活在今天的社会,会怎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更多的是在课下写成文章,这不仅是一篇跨越时空的文章,更是一次学生跨越时空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对社会制度、人生态度、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处理。

3.循循善诱,由自由到规范的提升

对每一届学生我都要求其写随笔。“随笔”与“日记”有所不同,但是不少学生写着写着就又回到日记的内容上:流水账、闲杂小事的琐碎记录、同学之间的恩恩怨怨,总之我觉得不仅学生写着累,老师看着更累,同时也没有达到平时练笔的目的,所以我引导学生逐渐向真正的“随笔”靠拢。

(1)为其营造了合适的氛围,使其有话可说时,再促其写作。

(2)每天课堂上提供多个可选择的题材。

(3)抒写生活中的牢骚、抱怨时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感动读者或让其理解自己,适当增加些艺术笔法。

(4)能把小事寫得不小。

经过时时的提醒与鼓励,学生的随笔质量大大提高。然后选出优秀的文章在大家面前展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随笔,越来越多的好文章表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日渐提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以情来引发学生,学生又因情而流泻思想,不仅学生爱上了作文,同时我的教学也进入了引领学生享受作文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工业学校)

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篇4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情感, 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建议“微笑”着来落实这一点, 即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快乐常驻课堂。微笑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据说一个微笑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几块巧克力, 当我把这一信息告诉学生时, 学生特惊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以微笑对待学生, 以微笑对待学生的过错, 对待学生的进步, 我也欣然接受学生送给我的绰号“Miss Smile”。我与学生达成了一种默契, 当我对他们说:“Give me your chocolate.”或“Where is your chocolate?”或只是提到“chocolate”这个词, 他们便会对我微笑, 然后在融洽的气氛只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其实, 不仅在英语课堂, 在生活中也应教学生多些微笑, 我告诉学生:“Life is like a mirror, if you smile at it, it will also smile at you.”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 你对它微笑, 它也会对你微笑。) 教育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 甚至是困难和挫折。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现在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里都有不同的模块, 而不同的模块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展示了整个学习过程, 强调了学习的导入。英语教材中每课课型、题材、内容、风格不尽相同, 对于不同的课, 不同的教学内容, 导入也应随之变化。

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2 (人教版) 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口语时, 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言向同学们问好, 即说:“你好!”结果有客家话、普通话、广西方言、闽南话等。用闽南话的最多, 闽南话中语音和语调各不相同, 在同学们参与过程中, 告诉他们:和我们使用的语言类似, 英语中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也有区别, 除了读音之外, 还有拼写、语法等不同, 同时向学生列举了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国词语, 如kowtow (叩头) 、kungfu (功夫) 、lichi (荔枝) 等, 甚至闽南话, 如Amoi (厦门) 走进英语大家庭……学生兴致很高, 就这样, 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 我成功地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让学生在快乐中说英语, 在说英语中提高英语水平。

三、作业布置多样化

对于作业的布置,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格式统一, 内容统一, 对于作业的批改也大同小异, 无非就是批对错、写日期。事实上,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 不应拘泥于形式, 一般情况下, 我不布置全班统一的作业, 试想一下, 考60分的同学与考120几分的同学做同样的作业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以人为本”, 注意个性的差异, 强调发挥学生的潜能, 这一点, 也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来入手。

(一)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一的作业, 且给作业评价, 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做完随时交, 并把两班交作业的时间错开, 这样就不会因为作业难批改而耽误, 能及时批改和发还给学生, 同时, 也重视对学生作业的批语, 我认为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该吝啬鼓励之词。

(二) 除了规定的作业之外, 时不时给学生自主选作业的机会, 如教完选修6第二单元Poem后, 请学生们为母校写广告词, 因为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随意发挥, 这次作业让我认识到:学生太富想象力了。

(三) 有时候作业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如教完一个单元后, 就本单元教学内容提问题, 达到解惑和巩固的效果。

(四) 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 我曾布置他们写下本单元中他们认为最难记的词, 后来, 有几位学生告诉我:在找词和抄词的过程中, 他们就已经把那些词给记住了。我乘机鼓励他们, 最难记的词都被你们征服了, 其余的词就更不在话下了。这种作业可以为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对于作业, 我们不应拘泥于形式, 而应让作业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从作业中有所收获。

四、把英语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 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会思考, 学会探索, 也可让学生用英语纪实。2006年第一号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我们家乡诏安, 给诏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台风后的第一节课, 我庆幸地告诉学生:“I am glad to see you are all here today.” (真高兴能见到大家安然无恙坐在这。) 当我把台风肆虐过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时, 学生为所看到的画面所震撼, 争先恐后地描述看到的场景, 并讨论开了, 最后, 科代表在黑板上写下了下面一段话:The No.1 Typhoon—“Pear”hit Zhao’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It caused greater loss than expected.People suffered a lot in the typhoon.Many of them lost their homes.The government calls on people to give hand to the disaster-hit area and is taking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rebuild their homes. (今年第一号台风—“珍珠”前天正面袭击我们家乡诏安, 其带来的危害比预计来得大得多。人们在台风中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许多人无家可归。政府号召人们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并正采取积极措施,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在这节课中, 学生用英语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词、词组和句型, 熟悉了表示台风、地震袭击某个地方的词汇, 效果非常好。

其实, 语言也是源于生活的,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体验到英语离生活并不遥远, 我认为, 学生一定是肯学、乐学的。

五、灵活应对教学情景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可是, 课堂教学并不是照搬教案, 我们要灵活应对教学中的突发状况。

记得2006年五月十三日那天, 也就是母亲节的前一天, 上课前, 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讨论买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临上课了同学们还有些余兴未尽的样子。那一节课原本安排练习册讲评, 我当时想:如果马上讲评练习, 效果就肯定会打折扣, 因此, 我临时改了讲课的思路, 便顺着学生的话题, 问他们“Who knows your mother’s birthday?” (谁知道母亲的生日?) 结果全班只有八个同学举手, 接着, 我联系当年复旦大学面试招生的一个题目:说出你父母的生日。教育学生关心父母不应停留在表面, 然后用英语向他们介绍了有关母亲节的一些知识, 让他们了解:最早提出设立母亲节的是Philadelphia (费城) 的安娜·贾维斯小姐 (Miss Anna Jarvis) , 在她的努力下, 1908年5月20日在费城举行了第一个母亲节庆典, 之后母亲节便广泛流传开了, 看着他们听得那么专注, 我顺便在黑板上写下由霍华德·约翰逊 (Howard Johnson) 创作的一首献给母亲的诗———MOTHER (母亲)

Mother (by Howard Johnson)

“M”is for the million things she gave me, (M表示她为我做的成千上万的事情)

“O”means only she’s growing old, (O表示她正在慢慢变老)

“T”is for the tears she shed to save me, (T表示她为我流下的眼泪)

“H”is for her heart of purest gold, (H表示她金子般纯净的心)

“E”is for her eyes, with the love-light shining. (E表示她闪烁着爱的光芒的眼睛)

“R”means right, and she’ll always be, (R表示她永远都是对的)

Put them all together, they spell“MOTHER”, (把这些字母拼在一起, 就拼成了“母亲”)

A word that means the world to me. (这个对我来说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单词)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 很多同学自发地把这首诗背诵了, 过后, 沈瑞婷同学还模仿这首诗的创作风格, 自己写了一首名为“TEACHER” (老师) 的诗送给我。我再次领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看来,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不用布置,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去记、去背。

总之, 教无定法, 作为教师, 我们应导好“课堂教学”这部重头戏, 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道义.How to Evalulate the English Textbook?[N].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399期, 2005-12-7.

体验,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5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对学习过程愉悦的体验,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而逐步形成的。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的创新者,知识的构建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学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自发产生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心理愿望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前提。情境的创设视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而定,既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造成新的“认知冲突”,也可通过创设情境引起新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一定的生活背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理解,那么他们还有信心去学吗?还有能力提出问题吗?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让动手操作成为强化学生“体验学习”的肥沃士壤。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不断的分一分和说一说中体会到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用来平均分的物体总个数无关,和平均分的份数与取出的份数有关,让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参与,就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学习效益,学会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应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后,教师往往只布置相应的习题供他们练习,以求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获得技能。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解题的习惯,也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改变练习的形式,将练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需要运用相应数学知识去解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节后,教师在教室里简单布置了一个“小小购物商店”,让学生模仿营业员、顾客进行简单计算和购物,然后,两人比较谁买的东西贵?贵多少?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熟练了计算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上一篇:山水的对联下一篇:针对信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