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第一,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和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的择校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够,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而根源在于政府投入不足。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二,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农村居民和城镇困难群众是“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群体。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杂费,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并要求把这一政策逐步向城市扩展(事实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城市实施对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随着《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这方面的进展速度将会加快)。
针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购买课本困难和农村需要寄宿的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困难的情况,《决定》提出要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农民工子女由于随父母在异地生活,普遍面临在当地学校“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决定》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上学难、上学贵”问题,部分是由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费引起的。
由于目前我国只是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对高中以上教育收费是政策允许的。当然,政策也明确规定,所收学费不能过高,不能超出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决定》还强调,要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
体会:
一、人民法院“执行难”的来历
人民法院的执行, 在我国又称司法执行,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由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支付令法律文书及仲裁裁决书、公证债权文书等所确定的义务得以实现的司法活动。何谓“执行难”到目前还没有人给过它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 “执行难”是指由于人民法院执行官的内在素养和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各种因素, 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但当事人赢了官司, 对方却无能力履行, 不能称之为“执行难”。只有人民法院穷尽一切执行措施而不能执行的, 才叫“执行难”。
在许多信访案件中, 人民法院依然成为被上访的对象, 其中, 涉及执行案件的比例也日渐上升, 最终人民法院被社会公众认为是造成“执行难”的罪魁祸首, 人民法院不断受到案件当事人的指责, 所以“执行难”已成为阻碍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来, 为有效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全国许多法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破解“执行难”的对策。2008年12月,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鹤峰县, 该县县委政法委根据中央、省、州关于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会议精神, 建立了由纪检、公安、检察、交通、工商、税务、土地管理、金融、房管、车管等部门参与的清理执行积案联动机制, 实行“五定一包” (定承办人、定督办领导、定执行措施、定执行期限、定目标责任, 重点案件领导包案) , 几年来, 该院就通过执行联动机制进行探索、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赖账者”的生存发展空间仍然相对存在, 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仍具挑战性。
二、人民法院“执行难”的现状
(一) 执行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从2006年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国务院令481号]颁布后, 降低了老百姓法律维权的成本, 缓解了“打不起官司”的难题。因此, 法院诉讼案件不断增加, 其中执行案件数量也明显增加。2010年至2011年, 鹤峰法院执行案件分别受理402件结案398件、受理462件结案458件, 难以执行的案件也成正比增长。2011年1月至今年4月, 该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601件, 执结573件, 执结率95.34%;执结案件的标的达2623.2658万元, 实际到位标的2507.2132万元, 执行标的到位率95.58%。未执结的案件仍有28件, 这些未结案件的执行难度都相当大。
(二) 被执行人难找和执行财产难寻
被执行人难找和执行财产难寻是困扰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两个难点。
1.被执行人难找
计划经济时代隶属型的人身依附关系被打破后, 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内享有充分的移动迁徙自由。法人、公民一旦成为被执行人, 若其法制意识淡薄, 诚信观念丧失, 就会以各种手段逃避执行。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导致案件无法执行的占到了中止和终结执行案件的绝大多数, 此类案件不断增加的同时, 也使社会矛盾在不断积累, 申请执行人的缠访、闹访和越级上访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笔者所在鹤峰县, 山岳连绵, 沟壑纵横, 是集老 (区) 、少 (数民族) 、边 (区) 、山 (区) 为一体的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 国土面积2892平方公里, 人口22.02万, 可谓山大人稀。该县法院在编人数71人, 具有办案资格的法官就更少了, 有些被执行人切中法院人少的“要害”, 竟玩“捉迷藏”, 使得案件执行受阻。
2.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查清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 有些为被执行人逃避人民法院执行, 想方设法转移、隐藏、变卖其所有的财产, 从而达到少履行或不履行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案件, 当事人甚至在诉讼乃至仲裁阶段就开始转移、隐匿财产, 这些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 被执行人早已逃之夭夭, 其财产根本无从查起。据统计, 鹤峰法院每年因当事人转移、隐藏、变卖其财产使案件无法执行到位的达10件左右。
(三) 协助执行人义务人不配合
笔者根据多年的办案经历, 认为协助执行义务人不配合、不协助、刁难执行, 也是导致人民法院“执行难”的原因之一。有些案件在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 有协助义务的人甚至为被执行人通风报信, 帮助其隐匿、转移财产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不协助执行的违法成本太低,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对这种违法行为强制措施只有拘留、罚款, 拘留只有15日、对单位罚款最高30万, 对个人的罚款最高只有1万, 对于协助执行标的达上千万或上亿元的巨大的利益面前, 拘留15日, 罚款30万元又算得了什么呢显得无比的苍白。那么, 拘留和罚款措施都使用过了仍不协助怎么办, 没有规定, 这就使得有的人在巨大的利益链面前宁愿冒着违法风险也不愿协助的原因。拒不协助执行的行为, 不仅损害了法治的统一性, 更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 造成了不应有的执行难度。协助执行是协助执行义务人的一种法定义务, 法院的判决必须得到尊重和执行, 这是由法律的强制性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二百一十八条、二百一十九条、二百二十七条等条款均对协助执行义务人履行协助义务做了强制性规定。
三、解决法院“执行难”的对策
2013年审计署重点抽查25127所学校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的学生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
以笔者学校为例,原下辖中心校一所,村小教学点14所(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的减少,依次撤并了9所村小教学点,现存的5个村小教学点也仅办了一到四年级,五六年级均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笔者学校近期对五六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按学生日常步行时间统计,上学单程时间1小时以上的有117人,占五六年级学生总数的21.7%。笔者学校无校车,也没有办寄宿制,这21.7%学生上学选择步行的占25%,家长用摩托接送的占16.8%,家长租用“摩的”或其他非法营运车辆接送的占46.5%,仅有11.7%的学生能够乘坐农村短途公交车上下学。
笔者学校对学生上学乘坐的车辆和途经的道路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一辆“摩的”搭载3~4个学生是常例,一辆核定7座的面包车拉十几、二十个小学生或幼儿也不鲜见,即使是有营运资格的公交车辆超载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之农村道路路况差、路面狭、转弯多、斜坡多,学生往返学校过程中安全隐患极大,严重威胁着学生生命安全。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各地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案例,也调查走访了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同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解决农村学校学生上学交通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办好现有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1.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促使村小建设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持续加大了对现有村小教学点的改造投入,以笔者学校为例,5所村小中有3所教学楼进行了拆除重建,另两所进行了加固和修缮;5所村小均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通了网络。但与城区学校或者乡镇中心校相比,村小在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仍显得十分落后。
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促使村小建设标准化、现代化,一是要确保校舍场地标准化,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二是要确保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图书、实验器材和音体美学科的装备配置,要对现有图书、实验器材进行全面清理,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齐图书资料和实验仪器。三是要加强村小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和优质化。
2.落实师资配备,适当充实专职教师
笔者所在学校5所村小共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0余人,在职教师28人,其中11人包班教学。教师包班任教,多数立足语数学科教学,其他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音美一类的艺术学科),导致教学点学生艺术素养整体缺失,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教育规划纲要在第四章第九条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笔者学校在中心校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都不能配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排课”、中心校专职教师“走教”和骨干教师“送教下村”等校本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小教师差编和专职教师不足的压力。
3.加强村小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领村小教师专业发展
在不能解决外因的条件下,学校自身进一步强化村小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领村小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办好现有村小至关重要的因素。笔者学校通常的做法:一是开展村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开展教学点教师艺术素养和艺术学科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鼓励村小教师学习艺体综合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技能;三是开展专题讲座、网络论坛、集体备课、课例研修、课件设计比赛、论文(案例)评选等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二、建寄宿制与发展校车两措并举,互为补充
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校车,二是寄宿制。相比而言,一般都会优先发展校车,因为成本相对低,也比较灵活。但中国农村有中国农村的实情,如3000万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其放任其生长,不如集中起来,通过寄宿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所以,农村小学应该建寄宿制与发展校车两措并举,互为补充。
1.大力改善农村小学的寄宿、寄午条件
无论是支持者抑或质疑者,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而举步维艰。因此,改善农村小学寄宿条件,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外,更要配齐配好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和校医,尤其是对存在中、低年级低龄学生寄宿的学校,应适当增加生活教师配备数量,以人为本地做好中、低龄学生寄宿生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编外炊事人员的经费补助制度,减轻农村学校后勤费用负担。对尚有小学生远距离上学、且无寄宿条件的农村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寄午”制度,为学生解决午膳问题,减少远距离上学学生家校往返次数。
2.尽快将农村学校配备校车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学校中心校有学生1700余人,约有600学生需要乘坐安全规范的校车。据观察,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五年内也并无在农村学校配备校车的意愿,他们似乎更乐意花三五十万或者更多的钱修建村小单班教学点。笔者认为,这是不足取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源减少是必然趋势,再花大力气去恢复或重建农村教学点必然造成“空壳学校”的资源浪费。而配备校车比建设学校更为灵活,可进可退,还可减少家庭教育成本,解除家长接送学生的负担。同时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的道路建设已相对完善,也为开通校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把农村学校配备校车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加以解决。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全力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1.进一步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出行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因此,学校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农村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教育学生在上下学时要靠公路边上行走,不在公路上嬉戏打闹,不强行横穿公路、铁路,不坐无牌无证、低速货车、三轮机动车、拖拉机、农用车等违法载客车辆,不坐超员、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安全无保障的车辆,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2.进一步形成学生交通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家庭居住分布和上下学情况调查摸底,做好学生乘车登记,掌握学生乘车需求,了解分析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状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和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公安交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检查和清理,凡是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停止由学校组织的统一接送;要加大学生交通安全检查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无证驾驶、非法营运等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切实为学生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破解农村小学孩子上学远的难题,是促进教育公平,重视以人为本,尊重适龄儿童学习、受教育的权利,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1、企业对工人的需求与目前劳务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调查中发现,余江县不少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工缺口较大,特别是轻工五金和微型元件制造企业的员工数量严重不足:今年1—10月,该县仅世纪阳光余江照明有限公司就需用工1600余人,但目前只招到1048人,尚缺34.5%;园区微型元件制造企业共需用工5000余人,但目前也只招到3800余人,缺额达24%,加上县内其他各类生产企业用工缺额,预计全县用工缺口在4000人以上。另一方面,不少求职应聘者又达不到企业规定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别等用工要求,从而使一些求职者,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只能“望岗兴叹”。
2、日益提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矛盾。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落户该县的企业逐渐增多,劳动力就业选择面也随着扩大,这就要求企业需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特别是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才能招到更合适的人员。但近两年来,由于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而企业产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上涨有限,因此企业利润下降,所能提供的工资福利与工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加重了企业用工紧缺现象。
3、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一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合理。部分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某些劳动中介部门、人才市场资料不完整,不能准确提供求职者的就业信息和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信息,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与求职者的搭桥牵线作用。二是引导劳动者干事创业的机制还不健全。长期以来,大多数劳动者受小农经济思想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已习惯于安份守已、守家看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态势,缺乏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而政府在宣传致富典型、引导劳动力创业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同时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不愿进城务工。三是企业的用工行为有待规范。有些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在用工上往往采用一些违反劳动法规的做法,比如用工不规范,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为职工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障手续,使员工信赖企业难,企业稳定员工难。四是城镇的就业吸纳和承载能力不强。一些城镇的文化底蕴薄,品位不高,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调查中发现,该县锦江镇微型元件企业之所以出现招工难现象,很大一部分业主认为锦江镇的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员工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给企业的用工带来诸多困难。
二、解决企业“招工难”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优质化、一体化服务,创优务工环境。一是要加强就业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为企业招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招工组织网络,形成各专职招工单位专门抓、各乡镇具体抓、各村组齐心抓的招工工作格局。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资源库、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库及企业用工信息库等劳务用工资源信息库;及时掌握劳动力分布,求职愿望、技能培训等情况,同时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思想和用工企业的优越环境,展示用工企业的良好形象,正确引导、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到家乡企业工作。二是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技术培训资源,加大对技术培训基地的投入,把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等培训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开展企业实用的技术培训,促使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更好地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大力实行订单式教育模式,为企业储备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三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积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兼顾员工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重点解决好园区职工的吃饭、住宿和上下班不方面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使园区真正成为进得来,留得住的职工大家庭。四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要坚持以“拓展城镇空间、完
善城镇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镇品位”为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完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兴建或引进一些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增强城镇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2、坚持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规范用工行为。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坚决清除劳工进城务工的体制、政策性障碍,杜绝身份歧视,应给予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同等
待遇,并在购房、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同时要建立务工人员联系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务工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困难要求,重点解决好务工人员土地撂荒没人种、社会纠纷没人管、家庭财产没人看、老人孩子没人问等问题。二是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坚决贯彻《劳动法》,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规范用工行为,杜绝随意拖欠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企业要根据不同行业和工种合理制定职工工资标准,尤其是对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等苦脏累活职工,应适当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适应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形势,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努力摆脱低效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促进企业尽快完成产业升级,缓解企业缺工难题。
调研报告
宏伟区劳动就业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近年来,宏伟区坚持走符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芳烃和工业铝型材两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大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人才紧缺、招工困难的问题也尤为突出,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性发展及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深入探究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普遍存在“用工荒”“招工难”深层次原因,解决这一制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宏伟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区内民营企业搞调研,了解区内民营企业在新上项目、扩大规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研掌握区内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动态,提思路,解难题。
在此过程中,区劳动就业局也成立了调研组,按照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开展了深入调研。被调研对象群体覆盖区内民营企业36家,其中,占企业对象总体的72.2%;居民服务、家政行业、物业服务业企业6家,占企业对象总体的16.7%;其余11.1%的企业主要是生活副产品加工企业及小商品加工、营销企业。发放调查表15065份,其中包括企业在职员工调查表6023份,其余为社会闲散劳动力、待业求职人员及对现有工作环境不满意欲转岗的求职者。我们对企业发放了调查表,经对采集的调研数据中进行分析,我 们发现:在具体难招的工种上,55.9%的企业表示难以招聘到合适的高级技术工人及操控专业机台的熟练工,14.8%的企业表示难以招到稳定的普通力工,还有10.2%的企业表示难以招到合适的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表示对于短暂出现的人才紧缺问题,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预先都建立了相应的预防机制,并且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各部门针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未出现严重的影响。68%左右的企业表示曾经出现或一定程度正在面临“招工难”现象所带来实际影响,这部分企业全部为大中型以上规模或在职员工反应企业用人机制及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的调研对象。
我们结合以上调研数据,综合各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人才储备充足、员工流动相对稳定的企业的成功经验
(一)公平合理的薪资制度、相对优厚的福利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
高待遇企业与底薪企业工资差距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60.4%的民营企业认为造成“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对工资期望过高,而求职者中有71.4%表示期望薪酬集中在1500-3000员/月,企业给出 的无特殊技能员工平均月工资却为1125元,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不言而喻。
部分企业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忽视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明文规定,在员工的加班工时的计算、加班费的发放,甚至员工的工伤和医疗保险上打小算盘,极大损害了员工的生活保障感和就业安全感。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求职者首要关注的就是企业是否跟员工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是否为员工缴纳保险。可见,意欲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必先从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下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劳动保障,增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依托联系。
(二)灵活多变、公平合理的用人、选人机制是企业吸引、招揽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求职者和在职员工在择业、择企过程中所选择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自己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调查问卷中显示,48%的劳动者表示“曾经因所在企业的家族性管理模式所导致的岗位上升空间不足而选择跳槽”,78%的大专以上学历求职者表示“不会选择家族性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可见,广大求职者对于家族性经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存在清醒认识。
家族性经营模式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几种现象:管理权限集 中,管理者固定,没有公平竞争的氛围和环境条件,被雇佣者发展空间有限。这使得很多真正具备管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对于家族性企业避之不及,而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中的员工也往往失去了原本的进取心,没有了应有的贡献精神和在工作中积极地表现欲望,失去了竞争的压力和推动力,进而使企业进入僵化没有活力的氛围中。
(三)人性化的员工管理机制和以企为家、以厂为家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大家庭中的人才更需要牢固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的营造往往得益于企业文化的渲染。
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辽宁奥克企业集团为员工设臵的一个“吸烟室”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该企业制定了非常科学合理的员工作息时间及工休制度,由于企业内存在高危原料,厂区及生产线周边都是严禁烟火的区域,这使一部分有吸烟需求的员工深感不便,于是企业在远离生产区域的门岗附近设立了一个定时开放的“吸烟室”,工休时间一到,吸烟室就有专人来开放并打开通风设备,有吸烟需求的员工自动到吸烟室吸烟并短暂休息、放松精神、聊天娱乐,工休时间一过,员工便自动自觉整理工作服,有秩序的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这一人性化的设计间接获得了无限生产力,很小的一个投入却反映了企业对于员工服务的细心程度。即满足了员工们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 5 生,与其用严格、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管理制度来强制约束员工遵守安全规章,不如将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隐患消除,有了小小的吸烟室,员工自然不会躲避安全监督在高危区偷偷吸烟,有了科学合理的休息安排,员工自然在工作中精神更加集中、劳动效率也自然提高。
此外,该企业还定期组织各生产车间及部门员工进行春游、踏青及野外拓展训练,登记所有员工的生日,为过生日的员工赠送蛋糕并组织工休时段同事间的生日聚会。采用最先进的员工情感培养方法来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默契协作程度、协调优化员工间关系,建立“工作亲情”,使全厂上下都有温馨的工作氛围,自然使在职员工不愿离开现有工作环境,更好的达到了留住人才,巩固人才的战略目的。
(四)先进的、全方位的员工激励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制度保证
新一代求职者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工资外福利待遇,在择业过程中,公司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底蕴、工作稳定程度等方面成为广大求职者更加关注的问题。
同引辽宁奥克集团的范例,该企业不遗余力引进最先进的员工激励机制,将企业效益与每个员工的经济收入紧密联系起来,采用全厂股份制经营模式,使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权利购买公司 的股份,享受看不见的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提升了每一个普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将所有员工的角色从“被雇佣者”转化为“所有者”,使所有的劳动和付出都有直接的自我发展意义,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来参与生产,一次性解决了生产资源的节能减耗、单位员工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及应急状况等突发加班需求时候的员工积极性调动等细节性问题,并辅助了企业文化和员工激励机制的推广,更强化了福利待遇的可见性,一举多得。
(五)企业成本投入中注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这一元素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合并利用当下的政策资源,通过与技术技能学校的广泛合作,将掌握理论的高校毕业生迅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高效劳动力资源是刚刚上升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辽阳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迫切需求。解决这两大经济发展看点的人才需求问题,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和解决途径。
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将人才需求及储备方向进行整合申报,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并转变工作思路,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平衡,进而带动人才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循环。
二、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违背和忽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反应本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中59%没有为员工规定合理的试用期及录用程序,试用期和录用后的员工薪资及保险缴纳等环节也存在不同程度违规行为。在针对该部分企业的在职员工的调查中可体现:被调查者中80%以上都表示“认为所在企业存在不合理克扣员工工资”,还有50%表示“加班、绩效等薪资部分计算不明或从不计算发放加班费”,更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劳动强度过大,身心疲惫”(该部分被调查者总计1034人,发放问卷1034份,有效回收百分之百问卷)。
综上所述,造成民营企业“招工困难、留工不能”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企业自身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忽视甚至有意违背。调研组也发现了很多隐藏在貌似合理合法的员工管理制度中的变相违法规定。例如,规定“试用期三个月,但视具体情况,公司可参考主管领导意见适当延长或缩短试用期以便更好的考察该员工的价值”,这种延长期限不明确、延期次数不明确的试用期规定可使企业逃避为实质已经超过试用期限的员工缴纳应缴纳的保险的义务,进而达到自身节省劳动力投资的目的。这种变相的违法在现代的企业管理机制中屡见不鲜。
(二)单纯注重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需求
这一点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制度层面的 8 通病。将企业文化建设投入视为“累赘”,将短期内见不到回报和收益的投入全部删减,这也是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最真实写照。
(三)缺乏弹性和人性化的员工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团结稳定人才资源的员工激励机制
好的企业本应是天然吸引人才前来就业的,在求职者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二者本应是平等的地位。部分企业无法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认知,往往单纯视为这种选择是单相并主动的,只有自己选择求职者,却忽视了求职者对于企业选择的前提性和诱因性,没有魅力的企业是无法吸引真正高技术的人才前来求职的,长期保持没有吸引力状态的企业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人才储备空白的窘境,这一点必须引起所有企业的深刻且清醒的认识。
(四)企业经营者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不足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显著提高,加上农村土地整体改革步伐的加快,使更多耕地的使用权完全落入农民手中,捡起世世代代农活儿的农户深深受益于这一系列措施,返乡务农和留乡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城镇中普通劳动力、普通工人的求职者在同比减少。从另外一层面来分析,随着区域间工资待遇差距逐步增大,客观上使劳动力外出打工的选择余地加大,外省市务工人流流向我们地区的数量在逐年降低,向东南沿海一带积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务 工人员紧缺。
从历年来统计和掌握的各项数据也可以显示出,原本的失地农民是普通劳动力的潜在来源之一,随着政府各方面保障措施更加严密,失地农民的安全感与日俱增,可选择的就业和创业途径也在增多,农民的眼界宽了,于是外出打工、做普通工人的意识也渐渐从单一趋向多元化,很多农民选择从事小商品零售、批发零售行业等风险相对较低的创业途径,乘着政府大力号召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东风开始另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上述诸多原因都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曾经的普通工人群体,起到了削减的作用。总之,劳动者创业意识增强、创业途径顺畅、就业途径增多,已经成为现实。对此,企业经营者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的思路建议
(一)企业自身用人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1、建立健全顺应时代发展具备现代化特征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结合自身企业的特色,有条件的引入股份制管理的精髓。将在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起来,以效益带动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制度带动人才的吸引和稳固。
2、切实改革陈旧不合理的管理模式,让竞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让人才的引进发挥最大的效用,让真正有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走上管理岗位发挥作用。
3、改变原有的单相选择思维定势,经营者也应有深刻的被 选择的压力和意识,在这种压力的推动下经营、树立并传播自身的社会信誉,用无形的资产换取有形的经济效益。
4、引进先进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员工管理方法,运用并借助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巩固现有的人才资源、稳固现有的人才储备。为每一个员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有人情味的企业与员工间的联系,为员工创造归属感,进而增强员工为企业增效的积极性。
5、以科学创新、技术改革为为先导,改变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模式,引进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更多的将资本投入产业升级及现有设备升级换代中,通过加大机械效能来达到减少单纯劳动力产出的目的,进而减少企业对于普通工的需求,增大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间接降低粗放、普通型劳动力资源动荡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提高企业对于人力资源风险的抵抗力。
(二)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和辅助
在调研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调研组对区委、区政府给予民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进行了归纳整理。宏伟区民政、教育、劳动保障及公安各个职能部门均在自身的管辖权限内出台了数十项特惠、专项扶持政策和方针,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辅助措施涉及并涵盖了民营企业自申请成立到平稳运营直至产业升级转型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充分便利了在本区 内企业就业的员工基本生活,解决了企业职工原本存在的上下班交通不便及住宿困难的问题,拓宽了教育平台和学龄儿童异地入学的途径,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对下一代教育发展问题的后顾之忧,又专门在就业局人力资源市场开设“企业职工诉求服务中心”,化解现有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将企业无法留住、不能固定现有人才方面的不良因素及人才招聘工作中的弊端消灭。宏伟区委、区政府又在今年加大了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的招工活动,借助政府公信力和信誉度拓宽民营企业的招工渠道、扩大企业招工的宣传形像,同时组织专家成立调研小组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数次有组织的调研走访,鼓励劳动就业的窗口服务部门创新思维,多途径、多渠道开辟解决民营企业招工困难的有效方法。
下一步,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出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针对民营企业用工旺季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使各种规模的企业能针对自身规模及产业优势将生产、发展、利益扩大化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利用并举,用最科学的方式提高产能,用效率创造企业效益,进而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倡导稳定和谐的劳动环境。
2、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企业的用工机制,将雇佣关系规范化管理,统一审查企业的用工合同,按季度 12 抽查或审查企业为员工保险等保障待遇的落实。
3、积极引导企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不因一个季度、一个阶段的利润降低而盲目采取大面积裁员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注重企业信誉度的建设和培养,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使服务体系中用工前上岗培训及岗位技能及工人自身价值提升培训的公力培训投入切实转化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受益资源。
4、坚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逐步向劳动者倾斜,促进劳动报酬比重合理增长。民营企业在企业间竞争中有着很多自身优势,例如中小型企业更灵活多变、生产技术的提高更加迅捷,应该重视并利用这些自身优势使企业在“招工难”问题上的劣势得以弥补,坚决扭转“只看重眼前小利益,在员工保险、保障方面苛求利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收入,让企业的员工享受到企业为其提供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创造并享受成就感。
5、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社会的信息引导。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采集及公开发布,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经营维护管理秩序,加强对社会的信息引导。通过大规模大范围的发布空岗信息来引导社会公众对紧俏人才结构调整的认识,用公开的需求呼声吸引人才流向,用区域化工产业的规 模化作为吸引人才的资本和基础。
6、以政府公供服务机构举办的就业培训为载体,将社会闲散劳动力加以集中培训,引导非专业求职者紧跟社会需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技术型人才的角色转化,争取实现先培训上岗工人,再培训熟练工人,最后辅助提升为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龙战略。
前言: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 :住房难问题调查研究
实践时间 :2010.7.10至2010.8.30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当代社会的新青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相关问题。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住房市场化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住房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绝大数人只知道一些表面现象,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是房价太高导致人们买不起房,引发住房难问题的产生。其实不然,从哲学角度来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上有多种原因造成了住房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挖掘产生问题的本质,从而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目前住房问题的基本情况
(一)、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房价上涨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共同现象,房价过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或者说是占民众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二)、房屋拆迁纠纷多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拆迁成为每个城市中最常见的现象,而拆迁纠纷也是每一次拆迁过程中的必发现象,更有严重的发展到暴力冲突。据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
主要原因:
1、货币补偿的金额赶不上快速增长的房价,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商品房市场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还建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
2、房屋产权调换不能安排合适的房源,这也是被拆迁人不愿意拆迁的原因,被拆迁人一般不愿意去地段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既不利于上班,也不利于上学。
(三)、老小区住房设施老化严重
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建的住宅区特别多,这类房屋随着时代的演变,新房已变成旧房,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一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再一方面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
二、住房难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
1、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有效需求 从需求来看,人均GDP在不断提高,适龄房地产消费人口数量也在增加,消费者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提高,需求趋势增加;人口结构变化直接与房地产需求有关,而房地产需求变化又影响房地产周期变化;人口逐年递增,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
2、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税收的增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说:“目前地价和政府征收的税费占据了房地产价格的大部分,我估计是在50%以上,剩下的建筑成本其实很低。中国的富豪榜一半人都跟房地产有关。住房其实并不应该是暴利行业,因为它不是高科技产品。”单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看,需求在增加,供给成本也在增加,价格会上扬。地价的不断上涨直接导致商品房价格的上涨。
3、设计标准的提高、原材料价格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成本的提升
这几年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建材价格上涨,必然会造成建筑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对房价造成冲击。同时,新建住宅小区设计设计标准的提高,也必然增加商品住宅的建设成本,配套设施的完善和不断现代化和智能化也是房价成本的提高一个重要因素,成本提高必然导致房屋销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
(二)房屋拆迁中的纠纷原因
1、关于拆迁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问题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的制度设计,一是强制许可制度;第二项是强制签约制度;第三项是强制裁决制度;第四项是强制执行制度。我们从此立法制度来看,物权人对自己的物权其实是无力予以自主保护的,条列所赋予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由于四项强制性制度尤其是强制许可和强制裁决制度的存在有失公正。
2、关于补偿办法的设计不科学
行政机关通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进行单方面定价而没有统一的标准。拆迁单位的补偿标准不透明。有人的多补,无人的少补。为了促使拆迁尽早完成,拆迁人往往采取另外暗补的办法,造成了被拆迁人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3、关于拆迁人的法律责任与法律风险的规定明显失衡
《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对开发商作为拆迁人规定负有有限的法律责任,这在拆迁中的法律责任承担上是片面的。依据民法开发商除了承担行政责任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开发商的违法拆迁行为的法律责任与拆迁人在事实上所承担的维权法律风险责任相比,明显失衡。
4、政府在拆迁中的角色定位不准 政府在城市拆迁中既是参与人又是裁决者。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但是政府在下达了行政命令后,将拆迁人(多为房地产开发商)推前台,自己淡入幕后,扮演一个仲裁人的角色。一旦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对簿公堂,政府可以回避涉讼的责任和义务。
(三)老小区旧房改造难度大
老小区的房屋福利性成份比较重。尽管旧区不少房屋目前已按优惠价出售给了职工,但公房出售本身就带有福利性色彩。同时,即使没有出售的房屋,虽然经历了多次房租的调整提高。旧城区的房屋产权性质多样化。在旧城区,这种产权、使用权分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而新建小区,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私有化程度较重。
三、解决住房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住房难问题关键要在土地制度、房屋建设开发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方面做根本性突破,才能实现居者有其房的愿望。
(一)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依法规范用地
(三)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四)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五)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六)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住房制度管理
总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建立理性的良好的住房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市场要承担起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更要求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明确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理清住房难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注释:参考文献
[1]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一、“贷款难”主要原因分析
1. 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是农户及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 并不是农村资金缺乏, 而是由于大量资金外流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放贷权集中在县及县以上机构, 且放贷对象主要集中在优质公司客户。乡镇级银行分理处基本上没有放贷权, 以平阳县为例,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 平阳县仅邮政储蓄就有5亿多资金流出县域范围:四大专业银行有将近26.5亿资金流出农村市场。
2. 农户及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誉度低是造成“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农业贷款风险较大, 农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农民往往因一场水灾或冰雹、干旱等使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 “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农业贷款风险大, 容易出现贷款资金沉淀。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创业时间不长, 缺乏历史信用记录, 加上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 缺乏反映企业资金的具体信息, 企业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偏低、技术设备落后、企业创新力差、资产规模小,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资金的需求额度小、次数多, 增加了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 通过对我县农村信用社开户的2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 评为省3A级信用企业的只有5家, 其余195家信用等级都在2A级以下或者无法参评。
3. 担保难是造成贷款难问题的直接的原因。
在县域由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从目前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取得贷款, 按金融机构的规定多数要求具有一定的抵押资产或具有相当实力的保证人进行保证, 但实际上, 农户和中小企业一般都比较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农村房屋抵押手续不齐全, 《担保法》规定, 农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 不能用于抵押, 而且即使能抵押的, 抵押物变现能力也差。而中小企业因用地指标紧张, 要新建厂房难度很大, 大部分老厂房又权证不齐。因此, 用款企业很难提供足额、完备的抵押手续。
二、“难贷款”的原因分析
1. 农村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加剧信贷人员的惧贷心理。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存在信用观念不强、赖债、逃废债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而司法部门对维护金融资产的安全, 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力度仍显不足, 存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难的问题。存在诉讼后审判时间长、执行难的问题, 在执行上依法律程序先是偿付破产费用、工人生活费、社会保险费和税收等以后, 才按多余的部分按比例偿还所有债权人的债务, 往往给金融机构形成巨大的损失。
2. 农村网点信贷力量薄弱使信贷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
前些年在一些偏僻的山区和农村, 一些业务规模过小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纷纷撤离, 使目前剩余的营业网点服务的地域广阔, 有的一个营业网点要服务几个乡镇, 一个营业网点往往就一个信贷人员, 小则几千户, 大则上万户的服务区域, 信贷人员无疑显得不足, 特别是农业贷款季节性强、金额小、笔数多, 操作流程相对繁琐。信贷人员在做好信贷调查、放贷、档案管理、收贷等工作的同时, 还要登记多种台帐, 做好贷款“三查”记录, 工作量很大。以平阳县信用社信贷人员为例, 去年每个信贷员平均管理贷款户数372户, 最多的达到1278户, 多数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平时只能忙于应付办贷款, 抽不出时间对农户及中小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使贷款的覆盖面具有局限性。
3. 信贷工作责、权、利不对等影响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现在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 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 每年的到期贷款收回率要求达到100%, 推行“零”风险, 没有按期收回的轻则扣工资, 重则下岗清收, 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上基本是罚多奖少, 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 因此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 只选择抵押物好的、易变现的给予发放贷款, 对没有好的抵押物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惧贷问题。
三、“两难”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受资金的困扰, 许多中小企业开工不足, 厂房、设备闲置。农村资金流入了大城市, 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2007年, 平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24.1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89.7亿元, 有34.42亿元的资金流向大城市。
2. 恶化了信用环境, 不利于金融安全区建设。
有的农户、中小企业不能按时还款, 使银行贷款质量低劣, 农户、中小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银行无法满足, 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借助于民间融资, 既加大了农户、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又扰乱了地区金融秩序, 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 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县域难以落实, 中央银行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要靠银行去贯彻实施。
银行则偏重于自身资金安全、经营效益, 在贷款投向上也就有倾向性的选择, 对农户、中小企业惜贷、怕贷, 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解决“贷款难”与“难贷款”的建议
1. 努力争取各界支持, 不断壮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实力。
要加大对农村信贷投放, 必须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持, 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 特别是省、市级主管部门, 要进一步加强和省、市政府的沟通,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为基层搭建良好的业务发展平台。各联社 (合行) 要充分运用上级部门创造的有利条件, 增进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互动、争取更多的对公账户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 如动员财政预算外资金、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信用社开立账户。
2. 积极推行联保形式, 有效解决抵押难的问题。
要解决贷款难问题, 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推行联保贷款的形式, 农户和农户之间、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按照“自愿组合、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原则组成联保小组, 小组成员既是借款人又是联保人, 各成员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这样可有效解决担保难的问题, 也有利信贷资金的安全。
3.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信贷责任体系,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管理部门要求信贷人员贷款100%收回, 实现“零”风险这是不现实的。要解决信贷人员惧贷的问题, 必须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制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信贷人员每年下达贷款覆盖面、农户贷款数、中小企业贷款数和贷款增加额等考核指标, 对贷款管理能力、贷款产品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 不断完善信贷评价制度, 把任务完成情况与业绩进行挂钩。
4. 建立和完善农户及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 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要在中小企业中积极推行保险,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此外, 由于农业是弱质行业,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的保险工作, 采用政策引导、国家扶持、农民适当出资的办法, 出台具体的农业保险的措施, 将农业保险工作纳入农村政策的扶持体系, 将受灾农户的财政补贴改为生产自救性的保险补贴, 充分发挥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的稳定器作用, 分散农业和农民的经营风险, 同时为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5.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法治经济,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部门、司法部门及村两委的支持, 大力倡导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真正明白“借贷还钱”的道理, 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大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社和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 使“守信光荣, 不守信可耻”的信用观念深入人心,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6. 加强信贷队伍教育培训,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
农村信贷人员工作有其优势, 那就是生活农村、扎根农村、深受农民信任, 对“三农”有很深的情结, 对农村工作很有经验。但随着业务的扩展, 客户的细分, 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 加强员工的政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摘要:农户、中小企业贷款难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究其形成原因:有农户、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 还有社会方面合力不到位等原因。文章基于对平阳县的调查, 分析了“两难”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形成原因, 并就如何解决农户、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提出了相应措施及建议, 供有关方面参考。
教育留下遗书
毕 舸
4月份,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地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见《新京报》)
老师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当肉身在格式化教育中奄奄一息,无处安放的灵魂就会化为一缕香烟随风而去。赵鹏留下了写给教育的一封遗书。从这封遗书中,我们能读到的是教育资源二元化下的权利贫困,是应试教育带给老师、学生们的沉重磨砺,是老师失去可坚守的人文本位后选择的放弃。
尽管早已有“教师待遇将等同于公务员”的政策利好,然而同一项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老师群体中有着完全相反的落地效应。老师待遇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财政拨款“土政策”,这必然会产生不公。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教师,还能在课堂上谆谆教导学生,遨游在知识海洋中。而更受折磨的也许是精神层面。高三年级班主任或许是中国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他们必须为一个班级的升学率负责,各种量化指标决定着这个班主任的命运。当老师的付出被认为是无效的,身负多重压力的老师们便会难以支撑。(见大洋网)
教授被骗
说明了什么
(河南)盛 会
一名自称“工业管理”专业的湖南籍成人自考生,利用境外服务器自建“英文国际论文网”,一年内在全国收取50多人“代写代发”论文费约200万元。被骗者竟然很多是国内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学副教授、讲师或医生。(见《中国青年报》)在常人眼中,教授就是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理当有超于常人的辨别能力,上当受骗之类的事情不应该在他们身上发生。但是,一个成人自考生可以轻易骗过教授们的“法眼”,颇能引起我的思考——教授被骗,究竟说明了什么?
教授被骗反映出职称评定的功利化。正是由于职称评定的功利化,让一些人趋利忘义。换句话说,论文买卖、造假、剽窃的背后是“无利不起早”。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论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这也意味着我国学者的大多数论文是“无效生产”,形同“垃圾”。教授被骗再次暴露出科研界、学术界的创新不足。如果不积极改变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涤清沦丧的学术伦理,鼓励原创,那么,教授被骗的闹剧将屡演不止。
做一名“好教师”
有多难
(上海)熊丙奇
“你凭什么不让我通过?!”论文答辩结果刚宣布,答辩的学生就跑到评委会主任面前质问。担任主任的教授近日遇到我,十分痛心地向我讲述这件事。他告诉我,学生的态度很嚣张,但这不是一名学生该有的态度,不管是对老师尊敬,还是对自己的求学负责,他应该向老师请教“为什么不让我通过?论文有什么问题?该怎么改进?”
这名教授说,现在当一名严格的教师实在太难了。在功利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学校已经变质,学校的管理者不是严格按照教育标准培养学生,而是卷入利益场中,不是支持教师的严格要求,甚至有时用学生作为治教师的手段。这严重误导了学生——学生进校都是好好的,但被学校的风气带坏了。读书变得功利,教师不教书,随便给学生一个高分,让学生通过,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好。
近年来,提起大学教育,我们都会说到美国大学的严格管理,并羡慕其高质量的教育,可是,大家可能不知,美国大学的淘汰率相当高,学生不努力,很难顺利毕业,学生和社会都认为“严出”是常识。而在我国的大学中,一个教师稍微严格一点,就面对如此大的压力。这实在值得我国社会和教育界深思,而身处其中的学生们,也该反思自己上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农村小学减五成,娃娃上学难两辈
(山东)段玉文
媒体报道:不久前举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暨‘新教育、新农村’项目启动会”上,专家建议调整当前“撤点并校”政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来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承认,一些学校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
表面看来,“撤点并校”集中了教育资源,减少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实际上,撤掉的校舍被闲置或挪作他用,老师还是那些老师,不过是从农村转移到了城镇,学生小班变大班。老师的负担轻了,但是却把负担转移到农村上学娃和家长两代人身上。原来上学在家门口,不用家长接送,也耽误不了劳作或打工。“撤点并校”后,娃娃们不得不跑到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上学。政府没有购置校车,就逼出了黑车、拼车、超载等混乱现象一起上路,成为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农村小学减5成,娃娃上学难两辈。不合理的学校撤并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专家调研显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所以提出“农村教育办学重心应该适当下移”是和国情、顺民意的,搞城镇化不能操之过急。就近入学,破解两辈之难,才是适应“新教育、新农村”的办学理念,推动农村和谐进步发展的根本之计。
建国之初,农村孩子都能“上学就在家门口”,如今,建国60多年了,孩子们的上学条件、方便程度也该与时俱进了吧!
多陪孩子不“培优”
(湖北)朱 云
小学一年级刚开学,便有家长和我交流,说准备带孩子到有关教育机构多报几个培优班。听后不禁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刚上小学的孩子有必要培优吗?家长为什么非要带着孩子四处培优?聊天中我得知,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四处培优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吗?
虽然,作为家长,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点知识,可如果非要以孩子快乐的童年来作为代价,我倒认为实在没这个必要。当然,有些父母有理由,说工作忙或是有其它的事情。然工作不忙的时候,多数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去培优,都不愿陪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感受美好的童年。
多陪孩子不“培优”,其实是每个家长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是我们多数的父母却忽视了自己的重要性,往往是把孩子交到培优班、交给老师就不管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是父母正确地引导他们面对今后的人生。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不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无法体会到父母的那份苦心。
最后,那几个家长问我给不给孩子报培优班,我笑着说:“不报,我只负责好好陪在她身边就行了。”听我这样说,他们不再多说了。或许在他们眼中,我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可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陪在孩子身边、引导孩子更重要了。
备考QQ群,管用
(安徽)杨 恋
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对门邻居阿姨过来串门,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个QQ群号。该群是家长们围绕家中的考生质疑问难的备考交流群。阿姨的外孙也是高考生,听阿姨讲,群里每晚7点到9点非常活跃,是交流的黄金时间。
入群第一天晚上,就有位妈妈发了“求助,求助!”。一会儿,“疑问”的QQ表情接二连三地跳出来。这位妈妈快速写下一段话:“高考正紧锣密鼓,我儿子竟然谈起恋爱,这可怎么办啊?”一位老爸回道:“这位战友请勿紧张。当年我在高三也恋爱了,后来我和女孩都考上了大学。其实,谈恋爱只要把握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能促使彼此专心备考呢。”“反对!在高三恋爱的孩子大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彻底的放纵。”这是位保守派家长的观点。针对高三恋爱问题,群里人声鼎沸,各抒己见。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问楼主:“你是怎么知道你儿子恋爱的呀?”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她是整理儿子房间时在其枕头下看到儿子日记本。随即,她把日记本里的内容摘抄了一些。字里行间我只看出她儿子对一个女生心存爱慕而已。于是我赶紧劝她不要小题大做,不可以直接跟儿子交流此事,否则一旦让儿子知道妈妈随便看自己日记,必然引起儿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高考。我的建议很快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同。
【上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实践报告10-18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06-19
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11-18
“执行难”问题文献综述07-11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分析06-23
对商业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10-23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09-09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0-14
的《上学记》读书笔记07-21
上学放学的路上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