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启示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历史启示(精选9篇)

中考历史启示 篇1

1.改革:

a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b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c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3.思想解放: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4.杰出人物,能影响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发 展的动力。

5.思想家:先进的思想,先进理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能促进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6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7.国防建设:国防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精兵之路。

8、外交:

a.主权独立是外交的前提,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c.外交能促进国家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d.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政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等。

c.国家实力是外交后盾。

9.战争:

a战争是残酷的,人类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团结就是力量。

d 不同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e 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一、中近史:

1、鸦片战争启示:

a落后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只有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洋务运动启示: 要全面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3、近代化探索启示:

①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获得革命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顽强探索精神

(3.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但在中外反动势力挤压 下中国近代化发展显得艰难和曲折。

4、时局图:

a 落后挨打,遭欺凌。

b勿忘国耻、振兴中华。5孙中山的可贵品质: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

具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饶的斗争精神。

6、新文化运动启示:

a 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外来文明。

b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c要善于学习借鉴、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

d要立足国情,反对全盘接受或盲目排外。

e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五四运动感想: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c青年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 个人的人生价值。

d 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8、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a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b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革命或政策制定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遵义会议认识:

a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b妥善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1、西安事变:

只有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重庆谈判: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12、抗日战争的启示:

a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b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c落后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d 团结起来力量大,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13、中日关系:

a、日本要承认战争罪行、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

b、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狂,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C、落后挨打,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国力。

d、合则两利、斗则两伤。14淮海战役: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胜利的重要的因素。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15、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a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b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行不通。

16、思想文化的启示:(思想文化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17、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 18人物:

杰出人物:能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侯德榜、詹天佑: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爱国主义精神。

魏源、严复: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 展进步。

牛顿、爱因斯坦:热爱科学、刻苦专研精神。伏尔泰:不畏权贵、追求真理的斗争精神。

二、中现代史:

1、新中国成立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2、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a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农业经济的发展,一靠好的政策,二靠科技

d土地政策的调整,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a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6、文化大革命:

a要坚定不移的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才能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力。

c政局稳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7、十一届三中全会:

a改革是富强之路。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c机制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8、改革开放的成就: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坚持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制定恰当政策。

9、民主、法治建设:

a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才能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力。

b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c 有利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香港、澳门回归:

a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1、台湾问题:

a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

b反对台独、维护统一。

c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e 两岸同根同祖,一脉相承,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

f 合作才能共赢。

g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2、中国加入WTO:

a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b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开放的空间。军队建设:

军队现代化建设要走:科技强军,精兵之路。

14、外交工作:

a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石。

b 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政策;

c 实施863计划,发展高新技术

d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等。

15、中美关系:

a中美关系发展过程曲折;

b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16、学习周恩来:

a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b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

c善于把握大局,处理大事、从容不迫、机动灵活。中国正走向体育强国:

反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8、对中共的认识:

a中共是伟大、共荣、正确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b 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c中共能纠正自身的错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创新。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和建设更富强的中国。

三、世界古、近史

1、雅典民主政治:

a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b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 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是创始人。

e 雅典民主的实质:奴隶主的民主。

2、大化改新:

a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

b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会国富民强。明治维新

a要坚持对外开放,虚心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以发展提高自己。

b重视文化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c反对侵略战争,走和平发展之路。战后日本迅速崛起:

a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之路。

b重视科学教育、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C.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d.崇尚科学、求实创新。.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a改革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c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4、拜占廷帝国衰落:

a开放宽容文明繁荣、封闭狭隘文明衰落。

b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先进文明,努力发展创新。5宗教:

a宗教是人们内心对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想象。

b 宗教信仰自由,坚决反对邪教。

c 宗教是统治阶级麻醉、统治人民的工具。

6、文明交往的认识:

a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b不同文明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交流。

c 暴力冲突和和平交流,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暴力冲突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交流应成为主流。

7、文艺复兴: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8、新航路开辟:

a要勇于探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要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合作。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改革、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c、国家崛起要有制度创新,先进的社会制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美国独立战争:

a国家独立、统一是强盛的前提。

b追求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

c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

a 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b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c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奴隶制度。

11、工业革命: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坚持改革开放,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之路

d我们要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创新,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e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作用,我们应努力使科技造福于人类。

f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12、第一次世界大战: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b爱好和平的人们应该团结一致,制止战争;共同发展。

c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合作。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战: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b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c战争是残酷的、人类应珍惜和平、友好相处。

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胜。

e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3.人物:

牛顿、爱因斯坦:热爱科学、刻苦专研 伏尔泰:不畏强暴、追求真理

四、世界现代史

1、十月革命:

a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a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

b 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c计划经济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 农、轻、重经济比例要协调、科学发展。巴黎和会:

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4、罗斯福新政:

a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

b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c学习罗斯福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d.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5、冷战:

a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要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大国对外政策影响国际局势和本国实力。

c平等对话、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6、中东和平进程: a停止冲突,共建和平家园。

b平等协商,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

c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7、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

a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b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走和平发展之路。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a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b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成功。

c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a 要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时刻警惕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e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适合本国的国情。

f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10、经济全球化:

a要增强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信念和责任感。

b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着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11、政治多极化应对措施: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c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

12、现代文化:

a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心态中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中考历史启示 篇2

2013年的中考已经落下了帷幕, 但是关于今年中考的历史试卷的讨论还在热烈进行着。准确地说, 是许多一线老师反映强烈, 认为试题的难度偏大, 与初中生的实际状况有相当的距离。笔者冷静地思考后认为, 这份试卷不仅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而且体现了课改的要求, 对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启示。

二、2013 苏州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1. 立足基础知识, 紧抓重要史实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的定位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 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 并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而《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对此的表述为“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1]这里强调的“重要的”主要指中外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事件、人物和现象。2013年苏州中考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改的理念。例如, “美苏冷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教材中介绍的内容很多, 包括美苏冷战的序幕、开始标志、过程以及对世界各个政治力量的影响等。但是这份中考卷中却仅仅集中考查了冷战的概念、核心表现事件和影响, 果断抛弃了关于美苏争霸中烦琐的双方拉锯战的阶段过程的考查。

2. 突出能力考查, 抛弃死记硬背

过去的历史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普遍性。在本次中考卷中, 出题者强调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死记硬背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已无用武之地。例如, 提炼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命题者在出题时几乎没有一题是直问直答的模式, 无论是选择题、判断题还是材料解析题, 都需要学生首先从题目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才能进一步解答。同时, 命题者在试卷中对能力的考查范围也较全面, 读图能力、概括能力、解析表格能力、表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涉及到了。

3. 设置历史情境, 呈现多种史料

历史是建立在人们对以往社会发生过的“痕迹”了解的基础上并对其解读的综合科学。它不是文字的堆砌, 是伴随人类深刻思想的“活”的过去。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也不是记住什么东西, 而是通过这些“过去”提升公民的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试卷中, 命题者以设置情境为主导方式, 帮助学生在一个鲜活的历史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情境设置上配合多种呈现方式, 比如故事讲述、引用专家观点、线性表格、数字表格、柱状表格、地图、照片、示意图等等。丰富的史料呈现方式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 引进史学成果, 结合现实生活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著作《全球通史》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新时代需要新史学”[2]。是的, 随着新的考古发掘的出现和人们看待事物角度的变化, 不同时代对于同一历史的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鲜的史料和角度不仅促进着史学研究的进步, 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有一种“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体会。本次中考卷中选择题第1题引入了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的最新成果, 材料题第30题第 ( 2) 问中涉及到了大运河中苏州段, 都体现了地方人文教育的特色和情感教育的目标。选择题第6题中由钓鱼岛的时事新闻导引的中日历史事件考察则突出了历史的现实意义。最后的三大材料题又是分别以最新的史学角度———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引领学生的思维。

5. 借用时序与专题, 深化历史联系

历史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只有将每个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才能够看到历史发展的过程, 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规律, 深刻认识历史。这种关于历史联系性的考查在初中阶段主要有两个考查目标, 即时序性和专题性。本次中考试题对这方面的考查很有针对性。例如, 选择题第3题是给出了四句反映历史现象的诗歌, 请学生进行朝代的排序, 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变迁的认识。再如, 选择题第7题则是摘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个口号来要求学生通过排序认识那个时代的反帝反封建特色。这两题都是典型的考查时序性的题目。而选择题第8题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给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个事件图片要求学生选出最适合这些历史事件的一个主题。这是典型的提供历史材料, 考查学生概括阶段历史特征能力的题目, 是专题性考查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 材料题第31题的第 ( 3) 问“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在考查专题性方面做得也很好。此题初看似乎有些难, 但是, 只要学生有专题意识的话, 就不难在题目的最先概述中找到答案———“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

三、对初中历史教师的启示

面对中考试卷呈现的这些特点, 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转变理念、跟上课改的步伐是关键。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注重教师历史专业的学习, 提升自身水平

长久以来, 初中教师认为初中教学的对象年龄较小, 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历史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这种误解导致初中教师普遍对自身专业水平的要求不高。殊不知, 初、高中教学的历史知识尽管深度不同, 但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方法却是相通的。本次试卷中三大材料题就是分别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去对历史进行新的解读。有些教师自身对这三种 史学界的史观就非常陌生, 那就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非常必要! 更何况, 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强, 好奇心强, 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促使其发散思维得到良好训练, 保护初中生渐趋被扼杀的创造力, 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

2. 聚焦历史重大事件, 教学中抓大放小

对于初中生来说, 中考的知识考点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基本历史常识上。因此, 教师应该对于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挖掘教学。在此过程中形成初中生的正确的历史意识, 训练学生的思维, 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淡化默写式教学, 多采取史料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 关注“身边的历史”,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课改对历史学科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 这也是历史学科人文价值性的体现。因此,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与苏州相关的地方史, 以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爱家才会爱国。其次要充分关注时事新闻, 包括重大国际、国内新闻、苏州地方新闻等, 及时恰当地与所学知识结合,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实用感, 有利于我们历史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

4. 把握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化膨胀的时代, 教会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比告诉学生一个历史知识更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当代学生们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告诉我们: 如果你教会他们阅读史料的方法,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好。

5. 帮助学生整理专题, 形成整体性认识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是初中生学习历史时出现的典型现象。但是, 历史不是孤立的, 是有联系的。通过某种联系我们可以把一些事件归为一个专题中。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通过自学达到这个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寻找这些事件之 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通过共同分析, 学生就会对这一时代的历史有深刻的整体性认识, 从而抛弃孤立的、片面的学习历史的做法, 学生的学习水平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2013年的中考虽然已经结束, 但广大历史教师如果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和启发, 改变理念, 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反思平时教学的不足以改进教学, 那么苏州的初中历史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辉煌。这恐怕也是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想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中考历史启示 篇3

1.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即历史人物、时间、事件和现象,只有对这些基础历史要素有所了解,才能对当时的历史面貌有所认识,也才能进而探寻历史规律,汲取历史营养,指导今天人们的思想和活动。2009年各地历史中考,作为检测学生历史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也非常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注重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点众多,中考无法面面俱到,相对来说比较注重考查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与当今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和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直接教育意义的知识点。

例1 (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相传造宫室、车船、衣裳等,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B.尧

C.舜D.禹

例2(2009年重庆市中考试题)右图反映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直冲敌舰的一幕。下令采取这一壮举的英雄人物是()

A.关天培B.左宗棠C.张之洞D.邓世昌

2.注重考查现实热点问题。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服务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对于那些热点问题,人们一般都注重从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去追根溯源,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备受各地历史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例3(2009年黄石市中考试题)2009年3月28,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A.和平解放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3.注重考查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历史知识也不例外。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否探寻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内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是衡量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各地历史中考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水平的考查。

例4(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图,把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与方框中的数字正确搭配。(注意:只填英文字母)并说明启蒙运动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文艺复兴

4.设题时体现难易区分度。

我们都知道由易到难是解答试题的一条重要原则,其实各地历史中考命题基本上也体现了这条原则。从试卷整体来看,客观性试题比较简单,主观性试题比较难;单从客观性试题或主观性试题来看,前面各题比较简单,后面各题比较难;从某一道主观性试題来看,前面几个小问题比较简单,后面几个小问题比较难。这种难易区分度的设置,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选拔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复习建议

1.紧扣课程标准,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前提。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时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同时要注重掌握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与当今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和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直接教育意义的知识点。

2.关注现实生活,捕捉热点信息。

社会热点问题历来都是各地历史中考频频关注的命题切入点,所以也应成为我们中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周年纪念类历史事件,如2010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等。(2)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前途命运、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三农”问题、民主法制建设、近代化进程、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等。(3)重要的外交关系,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等。(4)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如海地地震等。

3.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要由此及彼,纵横联系。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能从整体上理解历史知识,探寻历史规律。如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比较,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等。其次,要把握历史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包括专题知识网络、单元知识网络、每课知识网络等。

4.有效落实三维学习目标。

2009年各地历史中考普遍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和难易区分度,既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考查学习过程与方法,还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训练,有效落实三维学习目标。

三、答题策略

1.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良好的应试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考试时,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遇到易题时不激动轻率,遇到难题时不紧张畏惧。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2.认真审题,找准关键词。

审题是答好每一道题的关键,找准关键词是审题的重要步骤。选择题的关键词多集中在设问上,一般是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词以及限定选择范围的词(如直接、根本、导火线、错误的等)。非选择题的审题包括两步:凑障材料和明确问题。读材料时,从位置上看,要注意材料的开始和结尾、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的标题和出处;从内容上看,要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词语。在解答非选择题时,明确问题,可以防止答非所问。

3.注意分值,重磅出击。

非选择题的分值设置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提示性,一般情况下,每一分都对应着一个得分点。非选择题的综合性设问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作答。因此,在回答非选择题综合性设问时,我们应结合题目要求多层次、多角度作答,即重磅击。

4.仔细检查,谨慎修改。

中考历史启示 篇4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幅产品过剩的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面积和缩减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帖。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2分)

材料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

(3)歌谣赞扬的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此项政策的实行有怎样的重要意义?(2分)

(4)综合三国解决危机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1分)

【答案】(共7分)(1)粮食产量大幅度上涨。(1分)新经济政策。(1分)

(2)颁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发放农业补贴。(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1分) (4)顺应历史潮流,大胆改革创新,化危机为机遇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来源:学+科+网Z+_+_+K]

中考历史启示 篇5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

松树的启示中考优秀作文 篇6

那是一个寒假,不如意的期末考让我有些垂头丧气,回到老家也是情绪不佳。爸妈似乎看出了什么,一天早上对我说:“洋洋,咱们去爬山吧?就对面那座山!我们爬到那些松树底下!”

看着那圆润的山体,我感觉应该不会太难,于是就答应了。准备一些口粮,储备足够的茶水,穿上轻便的衣物,我们就出发了!

刚开始我还能疾步如飞,可是还没半山腰,我就气喘吁吁真想放弃。越往上,山路越难走。一会要攀登陡峭石壁,一会要穿越草木小道。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

站上山顶光秃秃的大岩石,附近的几个村落尽收眼底。而这时,我才发现那几棵松树其实是长在悬崖边。有一棵简直是长在石头上,只见他粗壮的树根硬是扎进石头缝隙里,不断延伸,最后扎进边上浅浅的土层里,似乎不放过任何成长的养分!有一棵更是神奇,似乎曾经被雷劈过,有一段躯干裂开了,不过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其他几棵生产环境也不乐观,不过他们的躯干无一例外都是笔直的,直耸云天,让人不由生出敬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这诗句用来形容眼前的这些青松也是极为恰当的!青松虽没有花朵一般绚丽多姿、芳香馥郁,但是他却比花儿更能吃苦,更能承受起极端天气的疯狂肆虐,在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的恶劣环境下茁壮成长!青松这种不畏艰险、顽强成长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成长磨砺中所需要的吗?

中考历史复习初探 篇7

一初中历史复习中的总体步骤

中考复习, 教师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轮: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中, 各有轻重,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中。中考的命题范围是初中整套教材, 若是学生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做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 而且第一轮复习好了就可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好基础, 更容易达到复习效果。因而我认为, 第一轮复习时间应是最长的, 需要将近两个月时间。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 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 若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 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 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 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教师主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复习, 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分为几个模块,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把当时的时政热点问题融合进来, 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讲解热点专题。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 通过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专题, 这样将历史与时政相结合,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复习效果。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同时进行第三轮复习, 两者穿插在一起, 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加深印象。

二初三历史复习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 掌握基础知识, 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 试卷难度适中, 考查的重点是基本史实的再现。中考是政治和历史共同组成一张试卷, 是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看起来很容易, 但实际上若是每道题都要翻书, 时间肯定不够。那些依赖翻书的学生往往没法做完题目, 思考能力题基本上都没做, 并且试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从书中找到, 而是要经过一番思考, 考的是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 以提高答题效率。但中考在即,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 由于是开卷, 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 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 借此帮助学生熟悉课本, 引导学生把书本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第二, 精心设计试题, 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 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 每套试题精心筛选, 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 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 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 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 掌握窍门, 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 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 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 这样比较醒目, 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 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三, 关心热点, 关注生活。新课改下, 中考试卷的试题普遍较灵活, 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来考查, 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日常生活。因而在复习中, 教师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 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中考的主要题型 篇8

一是填充题。这是中考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有些地区将其改名为“填空补缺”,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是选择题。选择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具有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和评分客观等优点,是中考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多功能题型。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使命题富有新意。例如:《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A.林则徐 B.黄爵滋 C.邓廷桢 D.关天培。答案选A。又如: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歌曲赞颂的是A.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C.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D.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案选B。

三是识图题。“图史结合,以图证史”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识图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读图、识图等工具的能力,考查对历史图片的观察辨别能力和考生初步的历史时空观。各地中考命题中,出现很多探索形式,如将对历史图片的辨别和理解历史图片的内涵、意义相结合,考查考生对历史图片的理解应用能力,并渗透情感价值观。

四是列举题。列举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综合能力。试题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涵盖的知识面宽,是检测考生把握历史发展总趋势和基本线索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有举出同一历史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举出同一历史时期的多种历史现象,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现象这几种情况。现在列举题也有创新,如改称“组合列举题”“归纳列举题”“归类题”等。例如:从下列豪言壮语判断相应的历史人物: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③“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答案分别为:谭嗣同、左宗棠、邓世昌。

五是材料解析题。此题型属于常规主观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从材料的选取与组织看,历史材料的形式新颖精致、活泼多样。譬如,名人名言、民歌童谣、诗词曲赋、回忆摘录、争鸣观点,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统计图表、纪实照片、历史漫画等,都可以作为命题的材料。这类题型的命题立意呈多样化、开放性特点,是历史考卷的主要题型,应作重点训练。也有的地方将识图题与材料解析题整合成为识图材料题。

六是问答题。也叫“简答题”“综合题”“解答题”等。其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分析能力要求高。其功能定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联系现实、整合知识等形式,检测考生审题解题、知识迁移、语言表达、基本观点、综合应用、探究创新等学习能力和品质。例如:华盛顿和林肯都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华盛顿和林肯分别对美国历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选择一位你钦佩的总统,并说说理由。答案为:(1)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巩固了美国的统一与完整。(2)回答思路要求: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突出成就或功绩加上简要评价就是理由。

中考历史试题 篇9

(一)一、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益为“中华第一鼎”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你知道该鼎建

造的时代以及它内部的文字吗?()

A.商代甲骨文B商代金文C.西周甲骨文D..西周 金文

2.观察“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3.“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

通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A、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B、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C、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D、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4.下列属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史实是:

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

③中央设立司隶校尉④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域A、②③B、①③④D、①②③

5.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的内涵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致A.有教无类B.知彼知已C.罢黜百家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7.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于

A.东晋B.隋朝C.南宋D.明朝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孟良崮战役

9.某历史读物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章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读物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新中国成立

10.人民好总理周恩来的革命事迹彪炳千秋。以下是他革命生涯中的几朵浪花。按时

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重庆谈判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④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

11.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昌―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12.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前,人们远行可坐①火车,有急事可发②电报;如今,通讯用③手机、旅游坐④飞机、上网用⑤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的普遍现象,更多家庭还用上了⑥太阳能热水器。上述文字中提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13.下列选项关联不正确的是

A.达芬奇——启蒙运动思想家B.毕加索——<格尔尼卡>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林肯——南北战争

14.右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A.波及范围广B.持续时间长

C.股票销售量大D.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1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A.在南方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米饭B.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

C.一边喝茶一边看吴承恩的《西游记》 D.驾驶配备指南针的船去海上捕鱼

16.位老爷爷出生在19世纪初,见证了堂堂的大清帝国像列强眼中的“一只羔羊”一样被任

意宰割,他的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他对四个儿子的描述,不属实的是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商定。

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焚毁。C、老三1896年在重庆日本开设的工厂上班。D、1905年老四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17.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遗留了许多问题,造成印、巴间的严重对立。炮制印巴分治方案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俄国

1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下列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③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④废止科举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④②D.④①③②

19.2010年5月30日温家宝访问日本,在东京发表了讲话称“绝不延续仇恨”,日本留给中国人民的仇恨不包括

A.南京大屠杀B.珍珠港事件C.厂窖惨案D.常德细菌战

20..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二.综合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1.(1)请根据提示,写出苏联历史上的著名领导人。(每空一分,共6分)

他是继列宁之后的领导人,在其领导苏联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他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改革,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1964年被迫下台。他是苏联解体时的最高领导人。

(2)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在外交上采取的策略是“”。

(3)周年纪念是历史学习关注的热点之一。

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张骞首

次出使西域距今周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

该文献的实施距今周年。22.(6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伟大复兴。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哪个朝代,西藏就成我国的正式行政区?清朝时,与**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中央政府代表叫什么?(2分)

(2)从什么时期开始,今新疆地区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世纪70年代,率领清军收复新疆的是谁?(2分)

(3)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祖国,第一次在古代,第二次在近代,你能写出第二次次回归的时间吗(1分)。

(4)历史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冲突。请举一例世界现代史史实说明。(1分)品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和美国历史年代尺

日本:—︱———————︱—————————︱———︱————︱———1868年1894年1931年1937年1945年

美国:—————︱———————————︱————————︱—————1776年1861年1933年

材料二: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经

过近30年的努力,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

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于

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年代尺中,1868年日本和1776年美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说出日本在19世纪末发动了什么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美国是如何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导国际体系”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日两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国内危机时分别选择了什么发展道路?(2分)

24.(13分)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年7月28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某班决定举办关于英国历史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一:大国崛起篇]

(1)“19世纪中期,英国位居世界经济中心”主要条件是什么?“工业生产的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2分)

(2)请列举英国对非洲地区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1分)

(3)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人民进行了一场什么斗争?(1分)

(4)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中国的什么地方?(1分)1860年,英国又伙同哪一国火烧圆明园?(1分)

(5)英国至今仍然保留了国王,与英国历史上的哪一法律文件有关?(1分)最终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1分)

[探究二:外交演变篇]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属于哪个军事侵略集团?(1分)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奉行什么政策?(1分)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1分)

(7)1944年,英国和美国一起采取了什么行动,使法西斯德国受到东西夹攻。(1分)

(8)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想?(1分)

2(1)日本明治维新;美国诞生(或《独立宣言》的发表)。(2)甲午中日战争;持续高速发展。(3)美国内战(或美国南北战争);华盛顿会议。

(4)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法西斯道路(或法西斯专政)。

7分)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某班历史课代表计划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下列是该同学为此编制的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提供准确答案:

(1)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现在)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2分)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举两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2分)

(3)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和政府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推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1分)

上一篇:中国戏曲知识介绍下一篇:“学本式”课堂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