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龙华学校

谢金星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第一堂课,所谓万事开头难,由此可见这堂课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

下面是我对上这堂课的总结: 一.在引入部分和同学们一同探讨书上的问题,采用了让学生相互先探讨的方法,发现学生非常的投入,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后来的教学中没能将这个好气氛维持下去。主要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一下跨越太大,太抽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反思,怎样深化问题的难度,并容易让学生接受。二.在一些细节部分还是没有处理到位。比如说解应用题的步骤,应将它的完整步骤都在黑板上演示一下。三.在推导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学生的回答和我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我一味引导他跟随我的思路走,所以卡住了。实际上应该让学生说完他的思路,然后引导他将其他情况补充完整。这个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所以还须锻炼提高。四.整堂课的语言需要改进,应更加精练,简洁。本节课是概念课,对于概念课来说,概念不要重复太多遍,尤其是一些说出来比较拗口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当表述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写出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对话探索设计】

〖复习导入〗

1.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2.猜一猜: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这两条运算律仍然适用吗?

3.(1)计算30+(-20)=__________=______,-20+30=___________=_____;

(2)[8+(-5)]+(-4)=_______=______, 8+[(-5)+(-4)]=_______=______.你猜对了吗?

〖试一试〗

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

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例题学习〗

P22.例

3〖例题探索〗

P23.例4.你认为例4的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好?

〖练习〗

P23.练习

1〖作业〗

P23.练习2,P30.习题

2【备用素材】

1.(1)两个数都是负数,它们的和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2)两个数的和是负数,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吗?为什么?

2.(1)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红队以4:1胜黄队,这说明红队进_____球,失______球,净胜_______球;而黄队则进_____球,失______球,净胜_______球.(2)某赛季,申花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2个球(5比3);第二场比赛输了3个球(1比4),两场比赛该队净胜几个球?

3.某地,去年9月1日的平均气温是28℃,第二天平均气温比第一天上升了2℃,第三天平均气温比第二天上升了-5℃(下暴雨!),问第三天平均气温是多少,请画出(温度计)示意图.4.各举两个反例说明以下的说法是错误的:

(1)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2)两个数的和是0,这两个数都是0.*(3)若a>0,b<0,且|a|<|b|,则a+b=-(|a|-|b|).5.(1)小学所遇到的加法运算,两个加数的和会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吗?

(2)a+b会小于a吗?为什么?

6.若用Δ表示+10,用▲表示-10,用◇表示+1,用◆表示-1.则ΔΔ◇◇◇表示_________;▲▲▲▲▲◆◆◆◆表示_______.ΔΔ◇◇◇+▲▲▲▲▲◆◆◆◆=(Δ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表示的数是_______.7.有一批食品罐头,标准质量为每听454克.现抽取10听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单位:克):

若把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y用正数表示,不足的用负数表示,依照上表的数据列出这10听罐头与标准质量的差值表(单位:克):

分别用上面两个表格的数据求出10听罐头的总质量,比较这两种方法.8.小钱上周五以收盘价买进股票1000股,每股20元.下表为本周每日股票的涨跌情况(按

(2)本周内,股票最高价出现在星期几?是多少元?

(3)已知小钱买进股票时付了4‰的手续费,卖出时又付成交额4‰的手续费和3‰的交易税,如果小钱在本周末以收盘价卖出全部股票,他的收益如何?

9.小京同学在计算16+(-24)+22+(-17)+(-56)+56时, 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把正负数分别相加,得16+22+56+[(-24)+(-17)+(-56)].你认为这样算能使运算简便吗?你认为还有其它方法吗?

10.用简便方法计算:

(1)1033.78+(-26)+(-39)+(-38);(2)12.7+(-24.6)+(-29.1)+6.8;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篇3

学生1:18元。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1:用50减去32,就是实副付的18元,即50-32=18(1)

教师:如果我们用“+”“—”号表示找回和付出,如何列式?

学生2:把付出50元,记为“-50”,把找回32元记“+32”,那么(-50)+(+32)=-18(2)

教师:很好。(1)式与(2)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3:(1)式用的是减法,得数是正的;(2)式用的是加法,结果是负的。

教师:观察得好。如果我们把管方向用不管方向来描述,请再观察(1)(2)两式,与同桌或前后同学讨论,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同学们经过各种意见的碰撞、争论后)

学生4:(1)式不管方向,;用的是减法,(2)式管方向,用的是加法。那么,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用(1)式描述(2)式。我们讨论的结果是: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用绝对值较大的减去绝对值较小的,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教师:好极了!这是有理数加法的一条法则,是大家发现的……

通过上述片段可见:课堂教学要放得开,但不能采取“放羊式”,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参与数学结合的“发现”过程,自己探索或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一来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提高学习能力;二来通过协同“作战”,体现集体的力量,增强同学友情。这种做法和效果,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

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把学生的分类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以下几种思路。

(二)、讲授新课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想走的方向为负方向。

(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记作:(+2)+(+3)=+5(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记作:(-2)+(-3)=-5(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记作:(+2)+(-3)=-1(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记作:(-2)+(+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1)(-4)+(-1)(2)(+5)+(-3)(3)(-4)+(+7)(4)(-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1800),1.2+(-5.34)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只有找出规律。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记作:(-3)+(+3)=0(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记作:(+3)+(-3)=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记作:(+3)+0=+3

或(-3)+0=0 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运用举例 教科书例1,例2

(四)、巩固训练

(-5)+(-7)

(-10)+6

+12+(-4)

+6+(-9)67+(-73)

(-56)+37

(-84)+20

(-30)+(-20)(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1题,2题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篇5

成县苇子沟学校高升宏

一、课题: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学情分析:

成县苇子沟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七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或学习起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中学,对所学的知识基础还处于适应阶段。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知识,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家庭作业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仍存在个别差异性以及一些常见问题。这节课我将与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有理数的另一知识领域,即有理数的运算问题。

(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计算相关的问题,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正数以及整数零之间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具有基本的运算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小数及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的不够牢固,非常容易出错。

(三)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习风格:

农村中学相对而言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弱,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古板。学生处于七年级上学期,其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甚至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摆脱小学时的“完全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方法,没有自己近期或远期的计划和目标。

(四)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比较复杂的分数、小数的加法运算会出现常见的错误,而且尤其对 中学习的新知识“异号两数相加”的理解和法则的运用等掌握的程度会出现个别差异性,应着重对该部分知识的讲解。

(五)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学习新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热情,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爱玩爱动,因此在课上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便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弱,但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教师讲解引导,一定会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案例 篇6

——《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案例

一、背景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所教的是人,而不是学科。”意思是说任何学科的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本身,重视的应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主和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再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我们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意识。

这是我校的一节课例研究课,我选择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1》,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在设计时创设了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足球比赛这个情境,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观察、猜测和验证,进一步归纳和整理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思维,更关注了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和态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情景描述:

镜头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师:前面我们学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那么失球数应记为什么?

生:负数。

师:在某场比赛中,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净胜球数应该怎样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4)+(-2)。

师:如何进行这类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我们同学有没有信心当回研究生,共同研究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揭示课题)

师:我们还是继续上面的话题吧!足球比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请同学们思考,一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根据情况“翻译”出计算净胜球数的数学式子吗?

生:„„(这个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一时愣住。)

师:老师先举个例子,上半场赢4个球,下半场又输2个球,所以我们可以列成算式„„

(下面很多学生马上接着说出了算式(+4)+(-2),甚至有些学生说出(+4)+(-2)=+2。教师一愣,因为在备课时这个环节只是想让学生列出算式,而计算结 1

果却是放在下一环节用数轴探究出来的。是当作没听见还是尊重事实调整思路?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给了教师正确的答案。)

师:你是怎么想到等于+2的?

生:非常简单,因为上半场赢了4个球,下半场又输了2个球,所以总共赢了2个球。因为赢了2个球可以表示+4,成所以有(+4)+(-2)=+2。

(教师表示赞赏,并把式子记录在黑板上:⑴(+4)+(-2)=+2。受此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场面非常热闹。教师请了十几个同学回答并积极鼓励引导,又得到了下面的十种情况,教师一一作了记录并标出号码。)

⑵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赢1个球,总共赢4个球,记作:(+3)+(+1)=+4。⑶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不赢不输,总共赢3个球,记作:(+3)+0=+2。

⑷上半场输3个球,下半场输1个球,总共输4个球,记作:(-3)+(-1)=-4。⑸上半场输3个球,下半场赢1个球,总共输2个球,记作:(-3)+(+1)=-2。⑹上半场输3个球,下半场不赢不输,总共输3个球,记作:(-3)+0=-3。

⑺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输3个球,总共不赢不输,记作:(+3)+(-3)=0。⑻上半场输3个球,下半场赢3个球,总共不赢不输,记作:(-3)+(+3)=0。⑼上半场不赢不输,下半场不赢不输,总共不赢不输,记作:为0+0=0。

⑽上半场不赢不输,下半场输3个球,总共输3个球,记作:0+(-3)=(-3)。⑾上半场不赢不输,下半场赢4个球,总共赢4个球,记作:0+(+4)=+4。点评:

1、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课以一个常见的生活问题为情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当好“研究生”。

2、本环节中,出现了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学生竟然直接说出了算式的结果,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数轴探究算式结果的“流产”,但教师并不拘泥,掩盖矛盾,将教案进行到底,而是相机诱导,弹性处理,合理打乱教学程序与节奏,使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镜头二:观察模型,探究归类。

师: 刚才大家都讲得非常好,老师认为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11个式子中两个加数的特点,你能把它们进行适当的归类吗?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难,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室里冷场了,此时教师并不着急,而是用鼓励的眼神注视着,学生陷入冷静的思考,然后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等教室里逐渐静下来后请学生发言。)

师:谁先试试看,讲错也没关系。

生1: ⑵和⑷一类,因为它们的加数的符号相同。

生2:⑴、⑸、⑺、⑻一类,因为它们的加数的符号相反。

生3:⑶、⑹、⑼、⑽、⑾一类,因为它们的加数中有0。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归类的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⑴和⑸一类,而⑺和⑻另一类。因为⑺和⑻它们的加数是互为相反数。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上面的两种看法谁更合理?

(这时学生又交头接耳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

生:我认为两位同学的看法并不矛盾,⑴、⑸、⑺、⑻是异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而它又可以分为两小类,第一类是绝对值不同的异号两数相加,如⑴和⑸;还有一类是绝对值相同的异号两数即互为相反数相加,如⑺和⑻。

(全班顿时掌声雷鸣。)

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永远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本环节,虽然由于问题提的较难而一度“冷场”,但教师并不火急救场,而是耐住了寂寞,不断用自己的眼神和言语激励学生,最后有了课堂的精彩生成。当然,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和信任我们的学生。

镜头三:猜测验证,归纳法则。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两个有理数相加可分为三大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第二类又可分成绝对值不同的异号两数相加和互为相反数相加。那么同学们想知道这四类情况下的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吗?

(此时的学生都很兴奋,大声的说出了“想”字。教师顺水推舟,将这四种情况分配给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个探究任务,根据所给的式子探究出这类情况的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同时教师巡视教室,深入各组,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活动,进行个别组的指导。当各小组基本完成探究后,教师开始提问。)

师: 对于有理数加法运算,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生1: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两个负数相加,和为负数。

生2:我还发现,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师: 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生1: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之和。

生2: 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生3:我们组发现,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互为相反数)和为0。

生4: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师: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下面我们一起把大家的发现总结一下(投影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略)。

点评:

这里分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节约了课堂的探究时间,但在后续的汇报交流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在倾听,是否在思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而且教师也必须提供这样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镜头四:互动反馈,体验法则。

师:请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四道不同类型的两个有理数的加法算式,在小组内交换,由组员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完成计算,现在就开始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写着、算着,教师也在巡视着,指导着,直到各小组都完成了。)

师:现在请值日组长负责,组员协助,检查我们同学们刚才完成的是否正确?

(在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下,一些错误纷纷被找出并被修改,不时传出学生领会后的笑语。对于个别小组不能确定的一些题目,教师则通过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什么体会?

生1: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生2:先判断是同号还是异号,再确定用哪一条法则。

生3:同号时,绝对值是相加,异号是,绝对值是相减。

师:两个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算术数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通过学生上面的交流,启发,最后明白了两个有理数加法计算分两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算和的绝对值,而这一步也就是小学里的加法(同号)或减法(异号),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教师板书这个结论。)

师:刚才是同学出题同学做,现在请同学们出题让老师做,怎么样?

(学生特别兴奋,纷纷举手,出的题目五花八门,加数有小数、分数,甚至有的绝对值特大,一心想难住老师,引起课堂哄堂大笑。教师做题时规范板书,并强调格式。)点评:

1、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但满足了学生认知上的相互启发和生成,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动,也使同学的个人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的重要资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

2、先安排学生出题考同学,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体现了“先试后教,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的设计理念。同时让学生出题考老师,无形中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重新点燃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火花,掀起课堂的新高潮。

镜头五:实践运用,升华思维。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话题。

(教师出示课本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由于前面对引入中的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所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师深入学生辅导点拨,请一生台上板演,师生共同点评,规范解题格式。)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看(+4)+(-2),你还能再赋予它不同的实际意义吗?你还能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的和吗?

(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实际例子,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当裁判,只要是合理的,都认为是正确的,最后师生学习了课本中的数轴法,甚至因为学生兴致浓,又介绍了利用科学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抵消的抵消法等。)

点评:

首尾呼应,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特别是经过全数学组教师讨论后,颇有感触。

1、开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呈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尊重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新教育观。本案例中,教师不断地运用激励性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学生、老师挑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利用实际意义马上就给出净胜球数的计算结果,教师立即调整教学内容,删去利用数轴探究计算结果这步,直接进入法则的探究。显然,教师是把学生作为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参与研究过程而不游离于外,整个学习的气氛民主和谐,形成了开放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由“唯书唯上”转变为“教学相长”,让学生的心都在“动”起来。

2、开放的问题空间,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你的问题有多大,学生的思维就有多大。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封闭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牵入教师预设的“圈内”,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思维含金量极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学问题空间的开放就成了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案例中,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又以开放性问题“让我们再来看(+4)+(-2),你还能再赋予它不同的实际意义吗?你还能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的和吗?”收尾,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灵动状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在成功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数学思维,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3、开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而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本案例中通过谈足球比赛的净胜球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从经验提炼出法则,进而让学生出题考同学、考老师,最后又通过谈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从数学回归生活,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正因为本案例中开放的数学活动,我们学生的手才会一直在“动”,陷入那种欲罢不能的境界,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数学。

4、开放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案例中,开放了课堂的交流方式,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教师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自由,整个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班互动、组组互动的生动局面,成为一个立体的多维交互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的学生会说、敢说也乐意说。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重点:合理、灵活的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化计算.难点:合理、灵活运用运算律.2.例、习题的意图

通过教科书P22例3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技巧,掌握运算步骤与格式,规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书写格式.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题,在对比中逐渐摸索出运用运算律的技巧和目的,培养运算能力.补充例2的目的是对上例的加强,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目的,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运用规律.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计算题的训练,还在于加强学生观察、审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读懂运算,搞清算理,另一方面要会发现算式中的内在联系,更合理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例4的教学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加法运算的必要性,特别是方法2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补充练习1和课后练习2是为了加强有理数加法运算能力和运算律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补充练习2是有理数绝对值及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强调在结合中凑整、凑相反数原则的运用.补充课后练习3,是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的应用.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本节的难点在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灵活应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在对比计算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律的技巧和规律.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内在规律,有目的性的进行变换,更好地掌握运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二、新课引入

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学生通过举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问题1.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适用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本节课的主旨.联系教科书P22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1)加法交换律的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对不同类型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进行计算,应用交换律后,对比其结果是否相同,(-11)+(+5)(-6)+(-3)(+6)+(-3)

(+11)+(+5)11/6 +(+11/4)(-5/3)+(+4/3)(-2)+(+10/3)(-5/2)+(-1/3)

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得出加法交换律,尝试用字母表示规律.感受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2)加法结合律的探讨:应用上述方式对加法结合律给予验证.让学生尝试利用数轴对结论给予验证,使学生明确在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后,有要意识的用所学知识加以证明,保证结论的准确性、普遍性.三、例题讲解

例1 教科书P22例3 例2 计算:(-2.48)+(+4.33)+(-7.52)+(-4.33)(-10)分析: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对比简易程度,进而通过对比运算总结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技巧.(1)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相加,减少异号相加,降低难度.(2)有互为相反数的,可先结合相加.(3)能凑整的数结合相加.教师要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便更好的运用运算技巧.例3(-5/2)+{(-5/3)+〔(-2)+(+10/3)〕}

分析:这题算式较长,而且含有多重括号,较为复杂.在解题时,仍按“一看、二套、三运算”的步骤来进行.一看:要认真审题,抓住算式特征.(本题是带有多重括号的多个有理数相加)

二套:套用相加运算顺序,一般是从左向右,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三运算:按照加法运算法则运算,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绝对值.注:讲解时仍需细化步骤,并加强异分母分数相加.例4.教科书P24例4 分析:重点放在方法2的讲解上,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体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的简洁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体验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技巧性和必要性.通过本题继续强化应有理数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一表示,二计算,三分析)

四、课堂练习:

1.教科书P23练习1、2 2.补充练习

(1)计算(1/4)+{〔(-25/8)+(+1/2)〕+(-23/4)

(2)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负整数的和等于 ;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整数的和等于 ;

分析:本题一是考查学生对绝对值及整数概念的理解,绝对值小于10的负整数有 -9,-8,-7,-6,-5,-4,-3,-2,-1.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有-9,-8,-7,-6,-5,-4,-3,-2,-1.0,1,2,3,4,5,6,7,8,9.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凑整、和凑相反数的结合方式.五、课后练习:

1.教科书P29第2题P31第2、9、10题.2.补充:计算:(-0.8)+(+1.2)+(-0.6)+(-2.4)

(0.5)2(35714(912)9.7527

12))(15.5)(16)(5(+8)+(-32)+(-8)+(+32)

(+12.268)+(-0.379)+(-0.268)+(-0.621)

有理数的加法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篇8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一、[知识回顾]:

1、绝对值的意义是什么? 2、2+56=

3+45= 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1.3.1有理数的加法(1)(师板书)

二、学习目标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6—P18例1结束)

1、利用数轴理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结果,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2、注意P18例1的解题步骤和格式,思考和的符号怎样确定,绝对值怎样计算的?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7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运用加法法则进加法运算。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理解加法法则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运算的正确

2、检测题 P18

分别让4位学生板演(一人一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解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4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解的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第②题,看格式对吗?估计有学生不写 “解”,第一步对不对?认为对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引导学生回答:同号两数一本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师板书)(2)①③④一起评

3道小题和的符号确定的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绝对值不相等的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师板书)(指名学生一道一道题的说明)它们的和的绝对值计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师板书)(指名学生一道一道题的说明)

(3)现在再出两道题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计算能力强。-11+11=()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师板书)

-5+0=()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师板书)

(三)归纳:同学们,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吗?好,给大家2分钟识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六、当堂训练

(一)见当堂测试卷。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3.1 量词(教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

2.掌握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的定义,并能判断其真假.

教学重点:

对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方法:

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命题:

(1)所有中国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2)对任意实数x,都有x2≥0;(3)存在有理数x,使x2-2=0. 思考 上述命题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活动

1.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发言; 2.列举数学中的类似实例;

3.分析、概括各种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建构数学

1.“所有”、“任意”、“每一个”等表示全体的量词在逻辑中称为全称量词,通常用符号“x”表示“对任意x”.

2.“有一个”、“有些”、“存在”等表示部分的量词在逻辑中称为存在量词,通常用符号“x”表示“存在x”.

3.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存在性命题.它们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全称命题:x∈M,p(x);存在性命题:x∈M,p(x);其中,M为给定的集合,p(x)是一个含有x的语句.

4.要判定一个存在性命题为真,只要在给定的集合中,找到一个元素x,使p(x)为真,否则命题为假;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为真,必须对给定的集合的每一个元素x,p(x)都为真,但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为假,只要在给定的集合内找出一个x0,使p(x0)为假.

四、数学运用

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x∈R,x2≥x;(2)x∈R,x2≥x;(3)x∈Q,x2-8=0;(4)x∈R,x2+2>0.

例2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存在性命题:(1)任何实数的平方都是非负数;(2)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3)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相反数;(4)有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例3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中国所有的江河都流入太平洋;(2)有的四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3)实系数方程都有实数解;(4)有的数比它的倒数小.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10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3和-2; (2)│-5│和│5│; (3)-2与│-1│;(4)-(-7)和-│-7│。

五、新授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

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怎样计算4+(-2)呢?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上一篇:维修电工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赏樱花作文800字